汉语言文学毕业总结(精选5篇)

  • 汉语言文学毕业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汉语言文学专业偏重于文学和语言教育。截至2013年,全国开设中文专业的高校有500余所,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是综合性大学、人文社科类高校常规必备,还能在不少理工科院校里觅见。更重要的是,每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占到中文专业总毕业生一半以上。以…

汉语言文学毕业总结(精选5篇)

汉语言文学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木中火:专业概况

中文专业的诸多姐妹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大地位无人能撼。

汉语言文学专业偏重于文学和语言教育。截至2013年,全国开设中文专业的高校有500余所,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是综合性大学、人文社科类高校常规必备,还能在不少理工科院校里觅见。更重要的是,每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占到中文专业总毕业生一半以上。以汉语言文学为招牌的高校中,不仅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名门之秀,更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书香子弟,还有暨南大学、河南大学、苏州大学这样的白面小生。

汉语言专业则偏重研究性,主要以汉语的发展和地方方言的演变作为重点学习方向,培养学生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并注重学生的汉语言文字的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的能力。目前,全国开设有汉语言专业的高校中,以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院校和北京语言大学等语言类高校为主。

应用语言学属于特设专业,与汉语言文学、汉语言相比,更像是一名中文专业的插班生。应用语言学文理兼收,不仅学习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还兼修计算机学科的信息处理技术,并利用计算机编程的相关技术,结合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中文信息处理的相关问题。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有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

石中火:课程设置

汉语言文学的主要课程离不开文学,大多数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开设有中外文学史、文学评论、文艺学等文学课程,其中一些院校还会设置儿童文学、叙事文学、科幻文学等特色研究课程。除了主修文学类的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还会辅修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写作等语言类课程。值得一提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者之分:师范类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结合教育学来学习,因为他们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中小学教师岗位,所以会偏向于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非师范类的更注重社会工作的需要,会加强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的学习,以培养国家机关、企业、新闻媒体等行业的文字工作者为基调。

与汉语言文学不同,汉语言总是用其专业的口吻在告诫诸姐妹语言要表达规范。汉语言专业一方面学习汉语从古到今的发展史,另一方面还通过文学作品对语言使用的演变进行研究。它以中国语言学史、计算语言学、汉语史、汉语方言调查等清一色语言研究课程为主,同时还会辅修文学史、语言信息处理等与语言相关的课程。在中国语言学史的课程中学生通过对汉语的发展、演变、传播的学习,并结合中文信息处理能力的实践,使其掌握语言调查研究、语言教学的能力。其中,南京师范大学的汉语言专业就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条龙培养体系,每一个阶段都是理论与实践双结合,旨在培养高级汉语研究型人才。

应用语言学以其特立独行的出现,有望改变人们认为中文专业的学生只会读书和写字的传统认识。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会读书和写字,还会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计算机信息处理中。不同的院校对应用语言学的设置又会有不同的侧重。

侧重理论的院校多为研究生阶段才开设该专业,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应用语言学强校,它们在本科专业设置时会将该方向归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下,只是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语言学的兴趣,例如,开设第二语言教学、科技外语教学、双语制教学、聋哑盲教学等应用性选修课程,为有志者提供可继续深造的机会。

偏重实操的院校,则会将语言学和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相结合,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会兼修情报检索、汉字信息处理、机器翻译等实操课程。例如,北京大学的应用语言学的专业课程,文理科知识学习各占五成,除了学习语言理论、语法理论、词汇理论这样的理论知识,学校还会安排学生到理科学院里辅修学习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等实操课程,通过两个学科的交叉学习,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空中火:就业前景

20世纪90年代末,中文专业就业率开始呈现下滑趋势,但在众多就业端口中,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又占据着许多不可或缺的岗位,可以说现今的中文专业活在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在当今看重个人能力远胜于学历背景的时代里,中文专业以其注重内功修炼,并辅修社会技能的特点,就业范围比较宽泛,常规的有国家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科研部门、广告公司等传统工作岗位。

继续深造已经成为诸多汉语言文学学生选择方向之一,文学评论和文学理论研究成为他们未来发展的路线。

汉语言文学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近年来,高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在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几乎各个高校的各个专业都在强调实践教学。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论著论文也比较多见,但我校作为民族类高等本科院校,有其自身的特征,即 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 的办学宗旨。其他高校的经验对我校不一定适用。因此,我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结合自己的校情生情进行实践教学。为此,笔者于2011年6月对北方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一项有关实践教学的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当前学生的能力现状、当前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看法,分析其特点,以便进一步探讨、改革、创新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力求建立体系化的实践教学,从而突出能力培养,突破制约学生顺利就业的瓶颈。

一、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抽取了2007级和2009级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2007级是作为毕业生的调查样本,对2007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学生毕业前夕(2011年6月3日)进行的。2009级是作为在校生的调查样本,对2009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末(2011年6月29日)进行的。2007级共有学生93人,抽取了55个样本,有效样本55个,抽取人数占59%。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共148人,抽取了110个样本,有效样本109个,抽查人数占73.6%。根据调查的需要,对两个年级分别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其中有些问题是相同的,目的在于比较。我们对2007级的学生设计的调查表,从10个方面调查了今年毕业生的情况,了解学生面对就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他们感到自己需要加强的知识能力。对2009级的学生调查,主要了解在校生对于实践的需求以及对学院、系里组织过的实践的评介。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毕业,学生选择工作还是继续读研究生的情况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选择工作还是读研?笔者对2007级学生和2009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93人,其中考上研究生继续读硕士的只有13人,占13.9%。抽样调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109人中,打算考研的有49人,占44.9%。笔者进一步调查了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 选择考研的原因 ,49人中,选择 喜欢读书研究 的有12人,占24.5%,选择 避免就业的竞争 的有2人,占4.1%,选择 硕士比学士就业好些 的有35人,站71.4%。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其根本的目的是处于就业的考虑。也可以预计,在打算考研的49人中,能有多少人能够考上研究生呢?恐怕至多一半。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人的去向是进入职场。

(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状况

我们调查了文史学院2007级和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2009级的学生,在回答 你对自己现有的口语表达能力(说和讲的能力)满意吗? 这个问题时,选择 满意 的有20人,占18.3%,选择 不满意 的有89人,占81.7%。在回答 你对自己现有的文字表达能力(写各种文体文章的能力)满意吗? 这个问题时,选择 满意 的有14人,占12.8%,选择 不满意 的有95人,占87.2%。综合两个问题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80%以上的的学生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满,(这里指汉语表达)也就是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亟待提高。调查结果明显表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口不能言、写不达意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的说写能力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学生又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最需要的能力。同样,我们通过调查数据可见。2007级学生回答 你在毕业找工作中,感觉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 ,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2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8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24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45人。他们在回答 你在毕业找工作中,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 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0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3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32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31人。可见学生在寻找工作的实际中,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重要性要高于专业知识,并且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是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加强说和写的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情况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是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情况,笔者对2007级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 撰写的毕业论文的内容 的调查,学生的选择是:选a项 2/3抄网上或书上的 有1人,1.8%,选b项 1/2抄网上或书上的 有5人,占9.1%,选c项 1/3抄网上或书上的 有18人,占32.7%,选d项 参阅资料,自己写作 的有31人,占56.4%。a、b两项合起来共有6人,占总数的10.9%,c、d两项合起来共有49人,占总数的89.1%。由此,我们可以说89.1%的学生的毕业论文是符合学术规范的,不是抄袭剽窃的,学生在尝试自己完成。对 你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最大困惑是什么? 的调查结果是: 不知道写什么 的有8人,占14.5%, 面对很多的材料不知道怎么用 的有30人,占54.5%, 没有自己的思想 的有17人,占30%。数据表明54.5%的学生阅读归纳、驾驭材料能力不足。30%的学生 缺少创新思想。

(四)学生对于实践的需求

对 你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形式是什么?(可以多选) 的问题调查结果是,2007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参观调查、毕业论文。2007级学生已经经历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在这两种学校集中组织实施的实践里,学生优选实习。同样的问题,我们对2009级中109名学生也做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是:2009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参观调查、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2009级是大二第二学期末,他们没有经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但对于这两种实践的心理期待竟然与2007级学生的选择如此相同,可见学生很看重、很需要实习这种实践形式。而且实习和技能训练这两种实践形式竟然都是排在前面的,而且次序也完全一致,可见两个年级的学生都认为这两中实践是他们最需要的。对于上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是进入职场。(2)由于我校学生50%以上是少数民族的学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所以,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弱。(3)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不很严重,但存在驾驭材料能力不足,缺少创新思想。(4)实习是学生的首选的实践形式。#p#分页标题#e#

三、实践教学改革之策略

结合客观调查的资料以及情况分析,我们了解了客观存在的学生生态,阅听了学生的接受与需求,然后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进之策略。

(一)以 学以致用 为目标,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

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社会的价值趋向来看,我校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考虑毕业后就进入职场的绝大部分学生,使学生通过某些课程的选修能够增加职场竞争力, 学以致用 应该不只是一种口号,应该成为普世的教学价值。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围绕 一主线 ,就是以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培养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尤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普通话培训等,以便学生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固本与实用联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固本 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课程继续保持,而且对于经典学科的教学和演练需要加强,比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说、古今汉语等,这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 本 ,加强基于务实固本。 实用 是指固本的基础上,课程设计兼顾实用化、创意化、现代化。我校的类型属于 教学型为主的普通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有条件的可适当担负研究生培养任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1],不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岗位型、技能型人才。所以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进实践教学的规划和落实上,必须考虑学校的这一根本定位,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不能把我们的学生训练成技术工人。所以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握一个原则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发展观念。在具体实施中是以课程为依托,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始终贯穿 能力培养 这一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开发。为什么采取这样的举措呢?这是基于专业属性、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采取的办法。中文系的许多课程是人文内容,人文素养是能力形成的潜在因素。人文的高度与格局是一个人后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张高评认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毕业进入职场,的确凭借专业能力[2];之后五年、十年,谁脱颖而出?谁能领袖群伦?谁能独挡一面?谁可平步青云?就不再是专业能力挂帅,而是人文素养决定了态度和高度。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人文素养的集散地,是创意思维的大本营,是养成美好态度,提高崇高格局的加油站。所以,我们在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注重理论与能力并重,避免一味强调实践而忽视了有些课程的人文功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 读、说、写、用 。对学生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贯穿并落实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比如我们的尝试,各门课程都给出相关的阅读书目,定期检查,以训练学生 读 的能力;配合要求阅读的内容安排课堂讨论,训练学生 说 的能力;布置完成课业小论文,训练学生 写 的能力; 读、说、写 综合起来,训练学生 用 的能力。 读、说、写、用 的训练要求在每门课程中教学中都有所体现,这一点我们学院已经对每位教师明确提出要求。同时在典型的课程中强化训练,做到由面到点,由分散到集中的不断强化训练。比如以写作课为代表集中训练 写 的能力,以 演讲与口才 课、 普通话培训 课集中训练 说 的能力,同时对语言类课程设计整体规划,注重 学以致用 。

(三)实践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实践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对某一事物若没有兴趣,便不会主动关注它,所以一般来说效果不会好的。比如,学生不愿意实践,不愿 读、说、写、用 ,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此不感兴趣。由于不感兴趣,即使学生从道理上明白实践的重要性,即使学校通过测评来检查学生的实践情况,学生也只会停留在应付测评,至于一些具体问题的关注、思考和研究那是不可能的。可见兴趣对人学习的重要性。怎样培养学生 读、说、写、用 的兴趣呢?基于上面的调查,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从改进实践形式入手,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吸引学生参与。

1.教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使学生社团的组建和活动的开展,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进行。如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开展读书征文竞赛、写作比赛、语言艺术表演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汉语言文学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市场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困境。提出了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取向,即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设定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计划,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实践性教育模式,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满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充分就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研究汉语言文学现象和文学发展规律的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历史悠久,地位突出,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启蒙民众思想、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多年来学科发展比较成熟,专业基础扎实,师资力量雄厚,课程建设颇具特色,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培养的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行政管理部门、各层次中文教学及新闻传媒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看到专业辉煌过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正视目前部分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尴尬。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及能力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社会分工日渐精细,新的职业岗位对相关职业人群提出了更高的能力需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不能满足新的职业岗位提出的能力需求,因而就业遇到了很大困难。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当前的尴尬处境,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积极关注学生就业市场变化,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寻求应用型专业发展之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的上佳选择。

目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职领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媒体从业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包括企事业单位行政助理、文秘;文案策划人员;政府公务员)。

1.中小学语文教师。近十年来,国家对教育行业的投入不断加大,而民间资金对教育的投入也在迅猛增长,教师待遇比前50年(建国以来)有大幅提高。薪酬方面,在一般城市,教师收入水平已经处于该城市收入水平的中上层。在大中城市,教师的收人水平许多已超过普通白领,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发达城市更高,一些名牌中小学及私立学校,教师月收入更是超过5000元,有的甚至上万。而近两年来,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成为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共同难题。

中小学教师收入不菲,且就业稳定,成为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去向。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许多都需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深入教学第一线。但是,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的一些能力缺陷和不足,阻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成为“资深语文教师”的梦想。

汉语言专业毕业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以下几项能力缺陷:(1)缺乏口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需要良好的口才。但是由于在高校没有对此进行专业训练,许多毕业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强,教学内容交代不清,教学重点不突出,完成教学任务,达不到教学目的。(2)文才有限。部分汉语言专业毕业生写作水平不高,文不达意,对文法、语法、结构等更是不甚了解。(3)教育心理学应用能力不强。作为教师,把握中小学生的心理,熟练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语文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一种基本技能。但是现实中,新毕业的大学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时,教育心理学应用能力的缺失却成为他们迅速成长为合格教师的短板。(4)教材教法知识的缺乏。因材施教,提倡的是教学方法的探究。但是由于近年从事教师行业的部分大学生没有接触过教材教法知识及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僵化,提不起学生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2.媒体从业人员。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网站,编辑职位的需求大量增加。同时,将近三分之一的编辑写作职位都来自各类媒体包括报纸、书籍出版商、期刊杂志等。但是现在的媒体从业人员除应具有文章编辑能力以外,又有了新的要求和提高。首先要求有较强的独立采访能力。新闻事件每天层出不穷,这要求媒体工作者要有深入采访能力,在拥有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完成受到读者欢迎的新闻报道。

其次,选题策划能力。现在的媒体追求的是采编及制作一体。以前各人负责一块的模式已经被淘汰。从选题开始,采访、稿源组织、内外部联系、统稿、版面设计等都要求同一个人必须了解和全程参与。第三,熟练运用现代网络通讯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大爆炸,来源于网络的迅猛发展。媒体从业人员从网上获取信息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手段和联系方式。不会网络和不懂新媒体技术信息和咨询,就无法在现代媒体生存。

3.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员。作为一个传统就职方向,利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面广的优势,可在激烈竞争的企事业行政管理人员职位应聘中取得先机。首先,应加强应用文和公文写作能力。

由于多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偏重于文学和语言教育,对公文写作能力有所忽视。现实中,一些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新大学生却无力承担本部门的公文写作任务。其次,应加强沟通能力和公关礼仪知识的培训。由于行政管理是一个对内对外联系协调的工作,强调与人沟通交流,及接人待物能力。沟通能力和公关知识,都可以在大学校园里打下良好基础。第三,要提高行政管理能力。企事业单位各项日程安排、人员的任命授权、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和执行,都涉及到行政管理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可在行政管理学基础知识作一提前探索,奠定适应未来岗位和职业规划的基础。

另外,文案策划、文化创意、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也是不错的岗位选择,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培训课程及修课程来弥补知识结构的不足。

二、专业改革的设想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职空间十分广阔,但岗位能力需求较高。为了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其应用性的特点。

1.设定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即人才培养方案,包含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实践实习等要素,是一个专业发展的整体架构。明确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对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培养目标是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高校对这个专业的认识与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常常被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这种培养目标培养的是学术型、科研型人才,忽视或淡化了对学生将来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据此目标培养的学生已不能适应现实岗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时新之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遭遇尴尬和冷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根据学生就业时的能力需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构建一个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而非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培养目标。这种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目标各高校表述不一,但应包含两个关键要素:高素质、应用型。高素质是基础,包含了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其基本内涵是实现高等教育的树人目标,尤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高素质不仅意味着自身人格的养成,而且因为将来出去从事的是社会人文类工作,这种素质还要求他具有像种子一样的推广传播功能,把已经内化为他的人格构建的现代人文精神传播实施到社会中去。“应用型”是提高,即是“立于一定的知识体系,以实际的操作技能来展示其能力水平。”-1]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是在掌握基本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展示其教学能力,采访编辑能力、谈判沟通能力等。

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方案。地方高校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不外乎两个系列:语言系列和文学系列。语言系列的课程主要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外语言学史等,文学系列的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马列文论等。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典型地体现了学术型、科研型的培养目标,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保证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味”,也是学生应用能力形成的基础,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时,必须保证这些主干课程足够的学时。有些学校提出削减或整合这些课程,这种杀鸡取卵做法不足取。但这些专业课又不能沿袭原来的教法,语言类课程不能过分注重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与语言理论体系的构建,而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应用能力,文学类课程不能只注重文学史的传授,而应着手培养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在保证“文味”的大平台之上,我们应花大力气去思考如何设置“应用性”更强的专业选修课,即“小模块”的课程。传统的汉语言专业的选修课设置多是基础课的延伸,具体的课程开设则视师资力量而定,各校不一。 如我校开设的诗经研究、三国演义研究、红楼梦研究、鲁迅研究、张爱玲研究等等。这种选修课设置的依据是教师资源而非学生就业。这些选修课的设置脱离了社会需求,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并无多少实际的帮助,因此,在实际的开设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冷落,有的因为选修人数太少而无法开出。那么设置什么样的选修课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呢?根据前文对学生就业领域的调查,当前专业选修课设置应该分为三小模块,即中小学语文教师模块、新闻传播模块,企业文员模块。中小学语文教师模块可以开设语文学科教学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艺术研究、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学现代诗文教学、中学作文教学、教师口语、班主任管理等教育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执教能力。新闻传播模块可以开设新闻采访学、播音主持、新闻摄影、网络编辑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新闻从业能力。企业文员模块可以开设秘书实务、应用文写作、谈判与沟通、办公自动化、公关礼仪等课程,为学生今后从事企业文化宣传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2.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迫在眉捷。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在教师。地方高校教师个人的发展方向应该适应学校的教学定位和专业定位。当前,许多地方高校致力于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正在寻求新的“应用型”发展方向。应用型学校和应用型专业需求的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当前,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大多是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学历学术型青年教师,他们从名牌高校到地方高校,缺乏与所授应用型课程相应的实践经历,对社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知之不详。部分专业教师在专业方向的认识狭隘保守,生怕一旦离开自己原有专业就找不到个人发展方向。这种保守的认识和实践经历的缺失,导致他们不愿也不能胜任实践性课程教学。针对当前“跨学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师资紧缺”、“基础文科师资有余,应用文科师资不足”、“纯学术研究者有余,研究社会现实问题者不足”的诸多师资矛盾,地方高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可以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两种做法。“送出去”,即把现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师资源进行整合,分为“基础文科教师”和“应用文科教师”两类,把“应用文科教师”送到“基层”即著名中学、新闻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岗位体验”,使他们熟悉上述岗位的能力需求,提高他们从事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能力。“请进来”,即聘请新闻媒体的资深记者编辑、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坛新星、政府部门办公室主任、企业高级文员到高校做兼职教师,他们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一定会给教学工作注入新鲜血液。这样既可以解决实训师资紧缺的问题,又可以密切校方与实习单位的关系,为学生岗位实习创造有利条件。

3.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计划的重点体现在实践课的设置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批发式”讲授,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只有理论体系,缺乏实践能力的构成。目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大致如下:国防教育、劳动课、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实习(师范性质)、教学见习等。在这几门实践课中,国防教育、劳动课是通用实践课,旨在强化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劳动意识,毕业论文写作多为研究纯学术的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教学见习时间太短,学生只能走马观花,有的甚至连实习单位都没找到,根本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只有教学实习可以在一定程序上提高学生的执教能力。但教学实习目前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多数学校采取学生自找单位,分散实习的方式,实习前召开实习动员会,发放实习材料,实习结束后,召开实习总结会,对决定实习质量的实习过程却缺乏有效的监控。这种质量不高的实习又如何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呢?根据学生目前的就职领域,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其一,加强仿真性和真性实习基地建设。仿真性即岗位模拟,真实性即岗位介人。岗位模拟和岗位介入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岗位模拟需要建立相关的实验室。当前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文科综合实验室。实践证明,这种作法效果良好。在实验室中可以开展电子政务、网络编辑、应用文写作、秘书实务等课程教学。岗位介入则必须建立相关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往往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囿于工作性质、工作场所的限制,许多单位不愿接受毕业生的实习;另一方面学校本身受限于教学统一安排,学生众多等因素,也很难集中安排实习。但各校可以结合实践教师的聘用,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教育、政府、企业、新闻媒体等社会资源,与地方上述单位建立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而建立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

汉语言文学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大学生供过于求。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用人单位缺乏接受实习生的动力,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冲突等原因,高等学校毕业实习日益困难。在此形势下,课程实践特色不明显,实践教学环节较少的一些文科类专业(如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面临着更多的困境,毕业实习形式和管理方式亟待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现状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的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写作、文化、宣传、管理等工作,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主要进行与文字材料撰写相关的工作,如单位文字材料书写、办公室文件撰写、公司宣传材料书写等等。

  和国内大多数高校一样,吉首大学文学院作为老牌院系,开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和非师范两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集中实习的形式,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分散实习形式。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之前,院里制定统一的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习计划,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于大四第一学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自主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提交撰写的实习日志、实习鉴定表、实习附件材料(即实习期间的成果)等。从院内近三年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情况看,与汉语言师范专业的集中毕业实习相比较,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实习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每届毕业生人数都是50人以上,人数较多,全部采取分散实习形式,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联系到实习单位,部分学生因考研和考公务员而不愿进行毕业实习。第二,部分学生对于毕业实习要求、毕业实习目的认识不清,个人毕业实习计划和安排混乱。第三,从提交的毕业实习材料看,部分学生并没有按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实习日志填写敷衍了事,没有达到毕业实习目的。第四,因全部采用分散实习的形式,管理难度大,难以及时跟踪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现在还没有可行的分散实习调控机制和评价机制,毕业实习效果难以评估。因此,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毕业实习难度大,毕业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对毕业实习重要性认识不清。院内管理难以到位,对分散实习的调控和评估不足。

  二、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困境的形成原因

  首先,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生的动力不足,导致实习难度加大。毕业生数量增加和就业岗位减少的矛盾,使大学生实习机会减少,实习难日益突出。用人单位人员调度充足,没必要也无心接纳实习生。实习单位担心接纳实习生会扰乱用人单位正常工作计划,占用单位资源,造成单位信息外流等等,也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接纳实习生。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盈利个体的公司、企业、单位等都追求利润,觉得接纳实习生对他们而言毫无利润,因此,也拒绝接受实习生。所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实习难度的增加。在这种情形之下,汉语言文学“万金油”专业与理工科、职业指向明了的专业学生相比,落实实习单位更加困难。

  其次,学校地理位置较偏僻,当地经济欠发达,实践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再则因为学科特点所限,学校对汉语言文学之类的文科专业实习投入不够,重视不够。与实践性课程较多,实践操作环节较强的电子通信技术、应用化工、临床医学等理工科专业相比较,像汉语言文学之类的文科专业课程实践特性不明显,专业实践效果不明显,实践环节缺乏可操作性,专业实践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该类专业的基础实验室配套、实习基地建立、专业实习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专业实践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再则,从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自身主观原因看,该专业学生对毕业实习认识不够,毕业实习目的不明确,平时缺乏实践操作动手操作的锻炼等,这些原因也直接导致了该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效果不理想。该专业学生认为,与理工科相比,他们实验课程少,实践环节少,文字工作实践规范可操作性不强,毕业实习可有可无。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不理想。因全部采取分散实习形式,学生认为处于游离状态,实习日志、实习材料随意杜撰,实习效果的评价难以尽如人意。大四学生即将毕业,要准备毕业论文,为毕业找工作做打算,毕业实习态度要么不认真,要么挑剔,对毕业实习敷衍了事。

  三、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改革对策

  1.提高对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重视。在院系发展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把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纳入其中,为该专业实习积极创造条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改革中,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日常办公软件应用、资料查找分类、公文书写、活动组织能力的锻炼,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培养知识过硬、能力可靠的人才。对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习开展调研,不断探索和改革该专业毕业实习形式和管理制度,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找工作的关系,提高毕业实习质量。为避开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冲突,吉首大学文学院将从2009级开始在大三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以确保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2.整合资源组建近便专业实习基地,灵活调整实习形式。将学校资源、院系资源与当地资源进行整合,为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组建近便实习基地,解决实习单位难以落实的问题。如吉首大学文学院已经在当地团结报社、电视台、校报、校电视台为新闻专业建立了专门的实习基地,既解决了很多学生毕业实习问题,又为平时的课程见习和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亦可在当地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公司建立近便实习基地,以便接纳部分毕业生实习,解决实习单位难以落实的问题。在近便实习基地的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实习形式,方便院系管理和及时调控实习进程,监控实习效果。同时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地方联系,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争取与政府、单位就工作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开展横向和纵向合作,使得单位、学校、学生三方互利互惠。

  3.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明确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过硬的文字功底,是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先决条件,是学生毕业实习圆满完成的基础。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应该与用人单位需求接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文字功夫,为他们的毕业实习提前打好基础,为就业增加砝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实习是学生本科学习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进行角色转换(由学生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铺垫。通过实习,可以检验我们学习的效果,提前进行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为就业做预演。在实际生活当中,毕业实习的就业功能也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学院应提早将毕业实习种种必要性告知学生,对需要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提前做好准备。

汉语言文学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就业;教育创新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及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落实,我国的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因素之下,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来看,目前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毕业生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再加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身特点,毕业生从整体来看,市场竞争力并不强。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学校必须对现有的就业教育进行完善和创新。

1对就业率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

1.1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1999年,为解决当时社会上广泛存在的经济问题和就业问题,教育部出台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高校进行学生的扩招工作。在之后的十几年里,高校扩招范围逐渐增大,人民对参加高等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和重视度也日益提高。这项政策也完成了制定初期的目的,实现了对当时的经济和就业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每年庞大的毕业生数量造成了社会严重的就业压力。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来看,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大概分为教师、文秘、公务员等。可是这些岗位每年所需的新人人数是有限的,而毕业生却在不断增多,这就造成了多数毕业生无法从事合适的工作。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的发展,目前实用类的技术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明显更能受到企业的亲来,这就引起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更为激烈的竞争。

1.2缺乏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系统的职业生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尽早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与能力的目标,从而可以将长期的目标转化为短期的阶段性目标与动力。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就应该引导、鼓励其明确大学期间的任务与目标,在学业上努力实现优秀的同时,增强各方面的素养与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而努力。例如,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而言,有想从事公务员职业的同学,可以在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与组织沟通能力;参加辩论赛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等。只有明确的奋斗的目标,才能有目的的努力与锻炼自己。实践中,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范与教育体系,部分大学生往往处于迷惘的状态中,从高中走进轻松的大学校园里,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歧途。

2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误区

目前我国高校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严重阻碍汉语言专业的发展和学生日后的就业。因此,高校必须及时认识到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错误,并及时修生和解决。

2.1专业定位问题

随着企业及事业单位对引入人才的要求的不断提升,为适应市场的需要,高等院校中的各个专业都应对本专业的教育和发展进行明确的定位,并找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很那找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普遍还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没这就导致了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内容合理的融入到实际工作过程中,这就导致了毕业生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法占据一席之地。

2.2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仍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仍在对课本知识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但是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目前很多专业都开始运用互联网和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新型的教学,以达到对人才的更深入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也应向其他专业学习,改变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模式,通过新型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使其更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而通过教师对课本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也能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以实现对人才更全面的培养。

2.3评价标准单一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党员录取、优秀学生评选以及奖学金的评定等都是依据学习成绩,而对于交际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3创新汉语言文学就业教育模式的策略

3.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育理念

实践教育的内涵界定目前,关于“实践教育”的概念界定,有的学者是针对理论教学而提出的,认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社会调查等”。有的学者侧重学生实践能力,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生产技能或工作能力的教学活动”。其实,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我们发现“实践教育”的教育主旨都是使学生变为实践的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3.2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创新汉语言文学大学生就业教育是提升其就业能力与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帮助的学生尽早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在日常的学习中就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体而言,汉语言文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在新生入学教育、党员发展过程中就要鼓励、引导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明确大学期间奋斗的目标与计划。同时,可以邀请已经毕业的优秀学子返校进行就业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将自己工作、就业过程中的体会与刚入学的新生们分享,使其尽早地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实践。另外,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就业QQ群与微信群,辅导员技术提供最新、高质量的就业信息,为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结论

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与挑战,首先自己要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为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为了帮助毕业生提高自身能力,以实现更为长远的发展。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对现有的就与教育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应通过新型的教育体系,帮助学生真正的有所提高,进而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204-205.

[2]方一新,程若旦,许玲玲“.”后二十年中文系培养毕业生情况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国际汉语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