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爱情感言(精选5篇)

  • 人生爱情感言(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如果从人的文化心理中的客体化本源的相关性方面来审视伦理学,那么,它所展示的个人的某些欲望,乃是共在者全体在此岸世界同根的欲望。伦理学不评价人的行为但同人的行为相关联。相反,人的行为源于人的生命情感的展示。个体生命选择什么样的行为,除了根据…

人生爱情感言(精选5篇)

人生爱情感言范文第1篇

伦理学不为人创造出一种价值规范,即使其中部分有规范性的成份,但它由此岸的生命情感世界自然呈现出来,源于人的生命情感的象征。伦理学描述人的生命情感的逻辑图景,即爱的图景。当然,这种图景不能同人的生活与人性相对立。人的现实生活,主要是一种情感生活,离开情感而相互照面在根本上是不可能的。至少,陌生人的照面,是基于他们同为人的同根体验。所以,伦理学的原则是情感的、爱的原则而非理智的、思的原则。所以,伦理学拒绝寻问为什么爱的问题,由于人所爱的对象就构成他爱的原因。它使用的陈述句,是描述性的而非判断性的。伦理学不执着于人的行为的应然性,在逻辑上没有支持或反对它的结论的证据。在此意义上,伦理学不是一种理论。这并不是指伦理不关怀普遍的道德问题,但不像罗素所说的那样伦理学会赋予我们个人的某些欲望以普遍性。

伦理学不认识道德上的善伦理学展示爱的普遍逻辑图式。

如果从人的文化心理中的客体化本源的相关性方面来审视伦理学,那么,它所展示的个人的某些欲望,乃是共在者全体在此岸世界同根的欲望。伦理学不评价人的行为但同人的行为相关联。相反,人的行为源于人的生命情感的展示。个体生命选择什么样的行为,除了根据其理性外,还更多地以情感原则为原则。此岸的情感生活,主要表现为爱的行为。人只有从爱的行为过程中才会理解爱的本根;男女只有在爱的实践中才明白自己寻到什么样的爱。从爱的行为探究伦理学,就是从个体生命的情感活动展示伦理学。

同样,把伦理学的使命规定为“认识道德上的善”,这是科学主义伦理学对其使命的无明,又是它的必然推论。

伦理学的对象与其说是善,不如说是人在此岸世界中所表现出来的爱感图景。善仅仅为伦理学附带的产物。伦理学家,不可能也不应该教导人爱谁及如何爱。因为,爱隶属于个人的实践。而且,伦理学不能停留在认识爱的水平上,它要展示、呈现爱的逻辑图式。以此岸的生命情感为对象的伦理学,使人丧失了为之下定义的条件。伦理学家只能象征性地描述那些展示此岸世界的情感生命。相反,外在于人的意识生命的道德,也外在于共在活动中的精神生命体。这种道德,通过理性的论证演绎出来,认识善构成其内在的动机。它是法律而非道德。因为,真正道德的律令,不能由理性给出证据,它源于人的生命情感的需要,从人的生命情感在此岸世界中生长出来。若某人感受不到爱的需要,任何关于爱的道德律令对他将无效。

伦理学的社会性社会伦理学以社会主体论为特点。这个主体,不是一个认识性的理智主体而是实践性的情感主体。伦理学关怀人与人的情感关系或他们的情感共在。这为伦理学所独有的社会性。诚然,共在者全体的情感共在,超越于任何个别的共在者之上。任何个别的共在者,都不可能为共在者全体的情感共在承诺可能性。只有在差别于人的耶稣基督的上帝那里,共在者全体的共在才成为现实。换言之,是那承诺共在者全体的存在性的存在本身,构成普遍道德的内容。个别道德的共在从此才获得了终极依据。

普遍道德的普遍性,根植于普遍存在中。这种存在是普遍的,它内含永远超越个别存在者的力量,同时和个别存在者发生内在关联。只要个别存在者在共在活动中守护着自己和对方的存在性,这种根源于个别道德的存在者就分享了普遍道德。按照普遍道德的承诺,任何个别存在者的存在性的被剥夺都是不道德的。并且,那剥夺个别存在者的存在性的剥夺者,往往充当普遍道德的化身,否则,他就失去剥夺他人存在性的根据。在此关于普遍道德与个别道德的关系的探究,表明伦理学的社会性还有在上的存在本源。

伦理学对象的后验性价值逻辑论用后验性限定社会伦理学。后验性,指在个体生命经验了经验之后产生的经验。如同科学的经验对象一样,社会伦理学的后验性,使它面对着现成性的经验对象,即使该对象必须在个体生命的经验之后。个体生命只要是完全的,他就会经验到生命情感在不同层面上的对象化对象。而且,社会伦理学的后验性,迫使个体生命和他所爱的对象发生关联。个体生命所爱的对象必须内化为他自己的感性经验,否则,情感共在就不可能发生于他身上。

伦理学对象的后验性,意味着它以此岸世界的生命情感——、亲爱、情爱、友爱、圣爱——为对象。

生命情感的此岸性,指个体生命在存在活动中所经验的情感对象的现成性。爱的对象,就是那从虚无地平线上耸立的人,就是那和爱者一样具有动物性与神圣性向度的被爱者。个体生命通过和其他共在者相遇,丰富着自己的动物性与神圣性的情感内容。爱本身乃是对爱的方式的创造,其结果形成个体生命的原初人格。这人格置身于动物性与神圣性之间。生命情感首先展示在伦理学家的此岸生活里。伦理学,并不是为了认识而是要求个体生命体验这种生活,体验生命同根的源泉。对生命情感在不同层面的对象化毫无体验的人,对伦理学就不会有差别性的言说。当然,这种体验,并不以艺术形式的方式展现出来,而是借助感受内化于个体生命的原初人格中。

伦理学的对象,唤起个体生命向共在者全体合一同根的欲望,它拒绝任何事实的判断,它不对任何同根体验的状况进行论断,因而不可能找到一种客观的证据来反驳伦理主体有无同根体验。在此意义上,伦理学所含的陈述句是描述性的,描述的正误无关紧要。科学能够探讨生命情感的各种起因和实现方法,其中不含任何真正的伦理句。因为科学涉及何为正误的问题。“虽然科学确不能解决各种价值问题,但那是因为,它们根本不可能用理智来解决,它们不属于真伪的问题。任何可获得的知识,它必然是用科学的方法获得的;而科学不能发现的东西,人类是不可能知道的。”罗素在此言说出科学作为一种学问形态的有限性,但这并不会导致否认伦理学对象的可感受性。

伦理学语言的后验性伦理学对人的行为不作出任何价值判断,但它要用感受性象征语言呈现伦理学家的生命情感体验。

价值逻辑论把语言的起源问题悬置起来,根据语言的功能把它分为符号性语言、象征性语言、指使性语言。符号性语言强调所指与能指的差别性,语音的差别导致语意的差别。这种差别是人的理性发挥作用的前提。语音与语意之间,是一种社会性的契约关系。语言起源的所谓约定俗成论,就是根据符号性语言的意义发生方式提出来的。

象征性语言的所指与能指,处于一种相关性状态,语意的差别和语形相关,语形的不同带出语意的不同。语意出于语形的展示、流射。其中,能指与所指,既不是外在的强加关系,也不是解释者附加的产物,而是所指从能指中呈现、语意从语形中涌现。符号学利用符号性语言体系的经验,不可能在根本上阐明象征的功用,更不可能对象征性语言体系作出明晰的规定。在象征性语言中,语词的所指与能指的相关性决定了语意的多样性,尽管这种语意始终和语形相关联。

指使性语言的所指与能指,完全处于同一的关系中。人在这样的语言活动中,即是他的存在本身的昭示。语词的所指就是能指所表示的东西,语音或语形的差别对于语意的出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双方的绝对同一性,甚至是和人的生命存在的同一性。

生命情感的特点是它的流逝性,当其流在不同的存在者身上时形成不同的情爱图景。这种作为伦理学对象的情感,要求其呈现语言的象征性,而且是基于情感主体的感受而非形式化的感觉。伦理情感的呈现,是为了呈现者本身的生命存在。感受者在感受现实的情感图景中,感受到自己生命情感的留驻。所以,伦理学将展示此岸的生命情感图景当作自己的使命。由此表明,在伦理学中无所谓真理与谬误的问题,它也不是为了传达知识。虽然我们关于生命情感的感受是在符号语言中不可言说的,但在象征语言中我们依然可言说自己的内在感受。情爱感受的存在依据,在感受者的个体生命里。在此意义上,伦理学是通过改变他人的生命情感来改变他人行为的。

伦理学使命的后验性伦理学在对象、语言上的后验性,带出它在使命上的后验性。价值逻辑论在关于伦理学的定义中指出:它的目的,是在此岸社会为人类中的个体生命建立原初人格。对于个体生命言,它要形成其原初人格;对于人类生命言,它将彰显个体生命的原初人格,并汇注为理想的人生形象。无论原初人格或理想人生形象的生成,都是个体生命在经验生命情感后的一种经验。这正是伦理学使命的后验性的涵义。

个体生命的原初人格,根源于他对在上终极信仰的承受,即使他以某种伪终极信仰为终极信仰。个体生命以此为基点,对其所遭遇的一切展开价值判断。一般情况下,个体生命的原初人格具有时间性的规定性,他在一段时期内自认为是对自己最根本的人格观念,也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实质上,伦理的人生,就是探究原初人格的原初性的一生。一些普遍的观念,往往成为激励人生开掘原初人格的动力。例如,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经常发生质变,但他对艺术本身的信仰依然如故,而且,作为艺术家的原初人格的原初形式,通常伴随个别艺术家的人生。

人生爱情感言范文第2篇

关键词:爱;表达;感知;情感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05-02

爱,内心深处的一颗种子。表达爱,即是将内心深处的种子灌溉发芽,开花结果。感知爱,让心灵情感的触动温暖人世间。当还是婴儿时,不知何为爱,感知的爱仅仅是母亲全身心的呵护,是因为依赖才产生了母爱。年龄的增长,对爱的理解、爱的形式、爱的深度也发生着变化,那么我们该如何学会爱、表达内心深处的爱、感知丰富的爱呢?

一、爱是一种精神财富

在生活中,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往往发现爱无处不在,相反,当对生活失去信心时,看到的是一片灰色区域,让自己变得麻木。而孩子们是天真的,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我们能做的是让孩子心灵深处更加清澈,更加纯洁,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感受到生活中的爱无处不在。爱,能使一个弱者变得强大起来;爱,能使贫穷者的精神财富变得富有;爱,能使灰心丧气的人挺起胸膛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爱,能感染周围,带来更多的温暖;爱,感知越深,幸福指数越高。孩子时代,心中的爱单纯简单。朦朦胧胧的情感,父母的疼爱带来的幸福,小伙伴的关爱带来的快乐,老师的教导带来的知识,使自己渐渐懂得了,这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爱的交流,逐渐深刻,甚至变得不可分离。离开了他们,会产生恐惧,产生绝望,因为对他们的爱,让自己的生活阳光灿烂。但是,不是每个孩子生下来就懂了如何去爱、表达爱、感知爱,学会爱是一个过程,需要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在和别人交流的过程中,理解爱,学会如何去爱。表达爱是一种沟通,不是每个孩子学会说话时就懂得去表达爱,它包括言语,也包括非言语(一个爱的拥抱)。感知爱是一种对他人给予自己爱的信息反应,不是每个孩子天生就懂得知恩图报,它包括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关心、嘘寒问暖等。

二、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爱、表达爱和感知爱

我一直坚信,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孩子学会爱,学会表达爱。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应试教育,让孩子拿高分,考上名牌大学。在今天的教学中,情感教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培养的孩子,不是机器人,我们需要对孩子灌入情感因素,让孩子在智力因素得到提高的同时,非智力也得到发展。我们做练习,是为了让他们学会表达;我们阅读,是为了让他们学会感知;我们表达,是让他们得以体验。因此我认为,一个情感麻木的孩子是学不好语文的,情感教育才是语文教育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块土地上。”情感教育由来已久,而今天情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说没有情感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决定她必然成为情感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给予学生如理解、尊重、感激、敬畏、同情、亲情、友谊,进而诸如美感、道德感、安全感、信任感、自豪感、责任感等情感。中学语文教育长期以来由于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实际上,语文教学是最容易出彩的,是能够展翅翱翔、傲视苍穹的,因为语文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那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就明确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不但向我们明确地指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蕴含在作品之中,而且还向我们阐释了情感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强调的也是情感的重要作用。世界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谈的也是情感与教育的关系。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情感基调,充分挖掘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引发学生情感与作者思想的共鸣,迸发出共同的情感火花,泛发出情感涟漪,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情感需求和感染力。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爱、表达爱和感知爱

1.师生情感交流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我们倡导的教育原则。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常把自己放在被动的、从属的地位。一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大段的独白语言,未能顾及学生的原有水平和现实的心理状态,或未能实现心理移位,学生就可能进行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活动,或者走神,或者懒于参与。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实施,能实实在在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主动想学、主动理解、主动积累、主动领悟、主动运用、主动扩展,从而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得到提高。没有学生主体地位作保证,就不可能实行有效的师生情感交流。师生情感交流是围绕学生学习的需要来组织安排的,它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使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目,占有相当的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发展情感。导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来进行。导情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导引,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励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以情导情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同时还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情感显得更为麻木,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人生爱情感言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文学语言,模糊性,美学意蕴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是指语词或者是意象所表达的对象可能有多个意义,语言的模糊性使语言摆脱了手段、工具的附属地位,确立了语言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模糊语言是作者利用语义的不确定性和接受者理解的灵活性而精心创造出的一种具有不定性、概览性、非量化等特征的艺术言语。模糊语言是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含蓄性和艺术性等特点。通过模糊语言的运用可以创造一种含蓄、悠远、空白的美,给作品增添言有尽而意未穷的艺术魅力并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模糊语言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是构建文学作品美学意义的重要手段。

由于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张爱玲对汉语言文字的韵味有着无比的热爱,在她的众多作品中,都是自然自觉地在语言的运用及句式的选择搭配上,讲究语言与文学意境的吻合性,注重声律节奏的音乐性、审美性,体现了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她的散文,集中表现了世俗生活、作者的审美经验、冷暖自知的爱情和忧郁感伤的童年。其作品风格苍凉,语言运用十分精致和讲究,往往能让读者从中品味出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慨世事苍凉,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苍凉的美丽和浓浓的哲理意味。如在有名的散文《爱》中,张爱玲巧妙地运用了一种似是而非的文学语言,以一种执着的现实精神将人生的孤独感以及爱情的苍凉浓郁地渗透到作品中去,让读者在寻常的人生中品味无常的滋味。她的语言富于创造性论文格式范文,擅于将含蓄、悠远富有哲理的味道融进其作品中来。本文试图以《爱》为切入点,从散文语言的似是而非、含蓄隽永来分析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从而探讨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美学意蕴。

1. 意象的含蓄美

审美主体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运用自己独特的悟性和知性将由外界得来的感知表象转化成语言文字,并且诉诸于纸上。独特的审美习惯和人生阅历,使主体在创作的时候往往会可以选择那些富有多种意味的语言,这种语言便是主体用来表达自己内心意象的最好的工具。意象也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因此,作为审美主体的语言表达者,在将意象对象化的过程中难免要遇到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客观对象的无限性,语

言的有限性已显得无力承担起 显象 的任务。但模糊言语能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

陈原在其《社会语言学》中是这样释的: 如果按照形式逻辑来看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是同精确语言相对立的。 [1] 沈卢旭先生则认为: 模糊语言是指在意义上不明确,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这一类社会交际使用的语言 [2]。《辞海》中则说, 指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 。从这些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模糊语言是指所表达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难以明确规定且隐含多种判断的语言。模糊言语不仅能最大可能曲传出言语表达者内在的深邃和难以言传的意象,而且能以最简洁的言语负载起最丰富的信息,从而使言语接受者能最大程度地与言语表达者内心的意象相符合,从而传达出作者的真正意图。

张爱玲常常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意象常常是含蓄而令人浮想联翩的,借着这意象,不同的读者能接收到不同的信息,但这些不同的信息都在最大程度上与表达者内心的意象向符合,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明白作者张爱玲向我们传递出的意义。

散文《爱》的意象并不丰富,甚至是重复着同一个意象。就是这简简单单的意象,却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含蓄幽美的少女爱情画卷。张爱玲两次提到相遇场面中的 春风 、 桃树 绝妙地传达了模糊语言含蓄的美学意蕴,作为意象的 春风 、 桃树 也是两度重复。 春风 、 桃树 是一种轻巧、含蓄的感觉。风吹桃花落,更体现了人生的无常。在中国文学里,常常以桃花、春风的意象之美来隐喻女孩子。《诗经》云: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之归,宜其室家。 桃树开花在春风里,女孩好梦在青春时,与桃花相映红的女孩,在花样的年华里,怎能没有 于归,宜其家室 的幽思?含蓄又隐喻的诗性本质论文格式范文,丰富、扩大、深化了文本的诗意内涵。春风是暖的,桃花是美的,梦是甜的,青春是嫩的,意象的含蓄之美织出了一袭色彩鲜明、光泽柔美、质地纯良的华美的袍。借着 春风 、 桃树 轻柔的外衣,少女含蓄地表达了对初恋既渴望又害怕的心理。只见她 穿着月白的衫子 , 手扶着桃树 , 立在自家后门口 ,显然她在等候年青人的出现。年青人果然也从自家门口出来走近她,轻声对她说: 噢,你也在这里吗? 然后他俩相视无语, 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 。从年青人方面看,他也是特意过来与姑娘见面并打招呼的。正是因为两颗年青的心在默默无语中相许已久,才有这一次看似偶然、其实必然的一次见面。所以这个夜晚的相见,可以看作是姑娘和年青人之间心照不宣、默许默契的一次 约会 ;是两颗年青的心碰撞而生出爱情火花的人生一瞬。张爱玲总是善于用这种看似朴实实则用心选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只是用一句 你也在这里吗? 就将初恋时刻羞涩而又渴望爱情的心理表现出来。这种意象的含蓄是文学语言模糊性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学作品的美,主要的是通过意象的含蓄美来反映的。含蓄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特征。而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可以使意象更具有丰富性、变化性,从而激发读者的想象,使意象产生含蓄美的审美效果。模糊语言所以有助于表现意象的含蓄美,是因为美感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自由感受,是作者的审美想象、审美感受共同作用的产物。文学语言的模糊性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含蓄的氛围,造成从意象到读者之间的一块空白,这是一个读者自由想象、自由感受的空间。读者可以在情感、想象、感知的共同作用下,在阅读中感受艺术形象的含蓄蕴藉之美。

2. 意境的悠远美

意境是一种艺术境界,它是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性作品的本质特征。有意境的作品是使人读后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乐感。文学语言中模糊语言的巧妙运用就具有创造这样一种缥缈朦胧的意境美的再造功能,它能使读者在空灵飘逸、似有若无中感受到作品意境的悠远美。因为模糊语言所构造出的审美情趣是处于朦胧之中的,读者在接受文学语言的模糊性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融入一个多元的、复杂的、神妙的语言张力网中,再通过自身的才智和能力的想象和重构,与作品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完成对作品的审美活动。散文中的情景交融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境界即意境的创设更是离不开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创设意境,强化美学张力文学语言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模糊语言来表达的。模糊语言可创设一种意境,以取得意在言外、情在辞外之效。它既强化作品的美学张力,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能创造美的意境,传达诗的意境。

在《爱》中,张爱玲笔下这样简单、平凡的故事其价值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作者以女主角一生坎坷飘零的悲惨人生作为对照与衬托,强调这件往事对于她毕生的人生意义与全部价值之后论文格式范文,并未完成她最后的构思,而结尾才是这篇作品最为精妙的一笔: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也惟有轻轻地问一声: 噢,你也在这里吗? 作者用重复的 于千万 这样模糊的语式将人与人相遇的偶然性表现出来,一句 噢,你也在这里吗? 不仅让人看到等待的艰辛,也让人为这样机缘巧合的安排所感动,此时,只有这种模糊性的语言才能表达出这种短暂又偶然的爱情。而张爱玲,正是运用文学语言意在言外的模糊性,将读者带到文章的悠远的意境之中。这哲理性的感唱,不仅仅是该散文诗意的饱和点同时也是被后人所称赞的绝美之句。作者从空间与时间两个方面,对自己叙说的 爱 的 故事 进行普泛性的思考。以空间而论,你会遇见千千万万个擦肩而过的人,而你想 遇见 的人却属偶然;以时间而论,你会不早不迟刚巧赶上一次属于你的情缘,如此在漫漫人生途中,双方相遇相知,而赴一次 你也在这里吗 的心灵之 约 。显而易见,张爱玲在这里对人生的初恋进行形而上的冥想独语。她认为,人生的初恋是唯一的、又是偶然的;唯其短暂与偶然,常常会因此而失落;唯其偶然的际遇,才会成为一生记忆的珍藏;唯其短暂才会永恒;惟其短暂和苍凉, 爱 才会永恒和美丽。张爱玲的哲理感唱,使这篇散文成为哲理与诗情交融的抒情诗。而令读者为之感动与思索不已的,也正是这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原本再平凡不过的、关于男女夜晚相见的生活细节,经过作者的对照与衬托、抑郁气氛的创造与渲染,尤其经过最后哲理性的触点与升华,《爱》就完全达到诗的凝结与概括的境界,那男女相见的生活细节使人不再感到司空见惯,而被渲染成诗境中抒情写意的主体意象了。作者情不自禁的 触点 升华 ,使读者豁然顿悟,原来这个主体意象及其内涵,被赋予了特殊的、自我抒情的意义而成为 有意味的形式 ;即论文格式范文,作者将自己的初恋也融进这一句看似偶然而又必然的 你也在这里吗? 之中。

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曾经说: 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有表现力,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根本无法用准确语言表达所想的东西。 [3]张爱玲巧用语言的模糊性特点描述出来的故事却是使无数读者为之流泪的经典。

3. 意蕴的空白美

意蕴是指在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它是创作主体对于艺术形象或意境的深刻领悟和创作的结果。它突破了作品意象或形象的具体意义,成为一种超越意象或形象意义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心理哲理内涵。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这种深层的象征意义隐含在作品的深层结构之中,超越了作品所反映的特定的历史内容和作家的具体生活感受,我们在探讨体验它的超越时代和历史的永恒魅力时,常会体味到其中蕴含的那种复杂的说不清的韵味。文学作品得意蕴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的特点,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意蕴的丰富需要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熟练的使用语言。从美学角度来看,潜在信息蕴涵得越丰富美学信息量就越大。内涵如此丰富的美只能用模糊的语言表达出来,因为概念外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伸缩性。这种 不确定性 和 空白 意义最能创造意蕴的空白美。文学创作的终极目的是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感受,这种文学的审美需要决定了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因此,作家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也决定了作品的成功与否。

苏姗 朗格认为: 一旦掌握了操纵符号的本领,他所掌握的知识就大大超出了他全部个人经验的总合。 [4]张爱玲就是这样一个艺术家,她以其驾御语言符号的高超本领,与艺术规律及更广泛的人类情感相拥抱。文中那些素朴得没有任何修饰的语言文字,从语言符号层到字句达配,都没有经过一点剪裁和润色,然而,就是这纯然一派本色的文字使词语的意义范围倍增,使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真的生活,从文中引出审美体验的想象,去填充隐含在文本之外的空白,构成一个与客观经验相适应的艺术客体,从而获得美感与启示。如女孩的外貌,作家只用了一个字 美 ,这个模糊却又让人浮想联翩的字,能调动起读者的不同理解与想象。 对门 一词是如此简单平常,与美、青春、性别联系起来,却又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心理情感内涵,为后面的问候场面埋下了情感伏笔。在形象的刻画上,作家对男女两位主人公都没有太多笔墨。我们只知道女孩出身于 小康人家 、 十五六岁 、 生得美 ,曾在春天的夜晚,穿着 一件月白的衫子 手扶着桃树 立在后门口 。男孩就更为模糊了,仅通过女孩的回忆告诉我们,是一个住在对门的年青人。双方的具体外貌、性格、情趣、品质、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心理活动都被作家一笔带过,或根本不提。作家用这种模糊的手法淡化人物形象,目的是为了加强情绪氛围,突出这份情感的价值。模糊的语言,却把我们带进美丽而苍凉的爱情之中。相遇只是一刹论文格式范文,相离却是一生。

张爱玲把自己对爱的感受深深的融进了作品之中, 因为慈悲,所以懂得 她摒弃了热烈的男欢女爱,也没有缠绵的海誓山盟,只将一个初露端倪便匆匆结束的故事浓缩成宁静春夜一声平淡的问候。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细节却抓住了 在那不可解的喧嚣中偶然也有清澄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刹那 ,把寻常人生的真实本相深藏在个体生命的微末的人生哀乐里面,将至真至美的东西无法永恒、人生天地间不能自主而又无法言说的悲哀不仅表达得深刻,而且高明地以审美的、诗意的哀感去应付、去中和了那种广泛的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苦难。作品中含蓄爱和美,因其没有表达,最终无法表达,无处表达,而蕴结成深厚的情结,触动了世人心中某个角落里皆有的隐痛,剖析出人们真实的世俗化的生存境界。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并最终归结于语言。语言艺术具有形象塑造的间接性、意象性和模糊性,并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自由性。文学是通过审美的语言,即形象、情感、情节来描述的,这便形成文学审美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点之一。文学语言的这种模糊性使文学作品具有含蓄的意境美、悠远的意境美、空白的意蕴美。张爱玲正是巧妙的运用了文学语言这一模糊性的特点,唤醒了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 爱 。

注释:

[1].陈原.《社会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p285.2000.

[2].沈卢旭.《模糊语言新界说》,《语文学习》.1994.5.

[3].(前苏联)阿尔森 古留加.康德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美)苏珊 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25..1983.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2].张爱玲.《张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

[3].申雅辉.《略论模糊语言语义》[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2)

人生爱情感言范文第4篇

关键词:热爱幼儿;热情与表扬;理解与关注;情感氛围营造

亲情、友情、爱情作为人类永恒的问题,从古至今人们都在用生动的语言,各种的表达方式来反复表现。在这些情感中,最让人感动的就是亲情,我在这里要谈的就是让人感到最真切、最纯洁、最朴实的幼儿园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的情感,这是一种亦师、亦母的情感交流。

师幼间的情感交流是促进师幼互动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幼儿而言,由于其行为的自制力和有意性较差,受情绪情感影响更明显,在师幼互动中强调情感支持和交流的作用尤为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所以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注重与幼儿的情感交流,让幼儿感受到被爱,被关注,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任与亲近,也证实了那句“亲其师而信其道”。多年的幼教生活,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那浓厚的师生情,那是贴心的关怀、还有无数用心交流后的感动。

一、热爱幼儿是增强师幼情感的根本前提

教师的爱似和煦的春风,浓浓暖意将温暖孩子们的心灵。幼儿教师的爱,应该是平等的爱——无论面前的孩子是乖巧的、还是调皮的,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无论他的性格是活泼开朗伶牙俐齿的、还是天生内向沉默寡言的,无论他的家境是富裕的还是贫困的,无论他的身体是健康的、还是有残疾的,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一颗母亲的心去关爱他们、培育他们,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其次幼儿教师的爱还应该是真挚的爱,它需要我们时时刻刻用自己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去鼓励、去温暖、去滋润每一个幼小的心田,而不是随口说说的爱。幼儿教师的爱还应该是无私的爱——只有付出,不求回报的爱。特别是小班幼儿入园时,孩子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表现出强烈的焦虑情绪,哭闹不止。这时我抱着他们说:“老师就是你们在幼儿园里的妈妈,会和宝宝的妈妈一样喜欢你们,爱你们。”温情的角色逐渐消除了幼儿的焦虑,从而将他们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我们老师的身上,使他们对幼儿园产生喜爱的情感。现在这些孩子已经上中班了,我与他们在一年多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把对他们的爱融进严中有爱的教育中。

二、热情与表扬是增强师幼情感的基本保证

热情与鼓励对原来成就水平低、缺乏学习动机的幼儿有良好的影响。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古人有句话叫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就是说要避免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的语言。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模仿。例如我们班的周文月小朋友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女孩。早晨入园时一句“老师好”总让人觉得怯生生的。针对孩子本人的特点,每天看到她来园我就面带笑容,热情地主动和她打招呼,还常常摸摸她的头和她聊上几句,久而久之她有变化了,虽然不十分明显,但能感受到她对老师的亲近,脸上的表情也自然了很多。乐乐小朋友因为长的太胖,不爱运动,不爱参加早操活动,每天我会拉着他的小手鼓励他,说他做的动作老师喜欢,妈妈看了也很高兴,通过多次的鼓励和表扬,现在他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集体活动中来。

三、理解、关注幼儿是师幼积极情感互动的基础

人人需要理解。人们常说“孩子凭兴趣做事”,“儿童是情绪的俘虏”,这些话用在孩子的身上非常贴切。由于幼儿时时处处要求成人给予保护,因此他们更需要成人给予理解、关怀、体贴和爱护。而且,幼儿的情感需求,常常在行为举止中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感官去仔细观察,注意每个幼儿的情感流露,从中理解他们的情感状态,了解孩子的心态和真情实感,培养幼儿学会积极的情感交流。

在幼儿园中,幼儿对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观察的非常仔细,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他们会使用自己的方法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如有的孩子常常会特意告诉我“老师,我吃完了”、“我睡醒了”、“我坐好了”等一些表白性的语言,而且表现为一个孩子一说,就会有一大帮孩子争着告诉老师自己也已经准备好了或做好了;“老师,你在干什么?”、“要上课了吗?”、“我们出去玩什么呀?”等一些看着就明白的提问,孩子几乎都是明知故问;“老师,他刚才打××了”、“××碰到××了”、“×××刚才跑到外面去了”这样一些告状性的语言,孩子会一拨一拨的过来告诉老师,有的孩子根本没亲眼看到,但他一旦得到这方面的信息,他也会赶过来告诉老师。……这些在成人看来平常、多余的告状、表白、提问、寻求指导和帮助等言行,其实是孩子在试探教师,想要亲近教师。幼儿是敏感的,他们几乎不愿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能与老师亲近的机会。在幼儿心中,他们十分渴望与老师亲近,得到老师的关注与喜爱,当孩子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肯定后,他们会更加爱老师、信赖老师、依恋老师,就会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在这些行为中,孩子其实是师幼情感交流互动的主动发起者,因此,我们要理解孩子存在这些行为的原因,他们的真实用意。无论是孩子的何种言行,都是为了能与教师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教师都应该给予相应的答复。对于表白性的言行,老师可以微笑着摸摸孩子的小脑袋,冲他们点点头,清清的应答一声;对于孩子的明知故问,教师可以借机引导孩子自问自答,提升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对于孩子之间的告状行为,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或是集体进行讨论,教育孩子,提高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

人生爱情感言范文第5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实践、口语表达、写作)表达情感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活动搜集、处理、分析信息并且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多侧面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2)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活动重点和难点】

1.重点:学会搜集、处理、分析信息并且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学会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真情实感。

2.难点:通过活动,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情感,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及其内涵。

【课前准备】

1.教师搜集有关“母爱”的资料。

2.选出节目主持人,明确主持人的职责。

3.明确学习任务,提出要求,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交流一个话题。你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谁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得最为紧密的人?(生:母亲、妈妈……)是妈妈,是母亲。当我们思乡想家的时候,当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母亲是我们最坚实的感情依靠。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融入这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中,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出示课题)。自古至今母爱都是一个道不尽的话题,它被无数的人赞美过,或用文字,或用画笔,或用音乐,或用镜头……既然大家也都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母爱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得最为紧密的人,那就让我们大家来一个母爱大搜索(出示:母爱大搜索)。有请我们的四位节目主持人。(掌声)

二、母爱大搜索

女1: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男1: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女2: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男2:母爱就是一缕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无限风光。

合: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1.有关母爱的图片

女1: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记录着母爱的点点滴滴,接下来让我们欣赏第一组同学带来的图片展示。(学生展示,3-4人)

2.有关母爱的视频、广告

男1:多么感人的一幕,幕起幕落留下的是母亲丝丝的白发,让我们一起回忆母爱带给我们的温暖与感动。接下来有请二组同学展示他们带来的视频资料。(学生展示,2-3人)

3.有关母爱的格言、俗语

女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吟诵母亲的格言俗语,犹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下面 有请三组的同学展示他们搜集的格言俗语。(学生展示并将格言粘贴在黑板上,4-5人)

4.有关母爱的诗文

男2:母爱是一首清新婉约的诗,清雅恬静,回味悠长。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感恩去聆听那些赞扬母爱的心声,有请四组的同学带来诗文展示。

(1)诗朗诵《游子吟》,小组全体成员6人。

(2)诗朗诵《母爱的四季》,四人朗诵。

(3)有关母爱的文章,2-3人展示。

女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传达出母爱的伟大。

男1:“儿行千里母担忧”展现了母亲对儿女的爱。

女2: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

男2:母亲辛苦养育了我们,我们自然应该体贴她、爱她。

合:母亲是我们的依靠,母爱是我们生命的源泉,让我们感激母亲、回报母亲吧!

三、说母爱,诉真情

师:感谢四位节目主持人引领着我们了解了母爱的多种形式,多侧面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母爱其实往往是一件不经意的小事,却流露了母亲对儿女的呵护,母爱其实就在细微处。也让我们关注我们身边的母爱,有请六组的同学来讲述他们带来的照片背后的故事。(出示:说母爱,诉真情――照片背后的故事)

学生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2-3人发言,教师及时点评并帮助学生把照片张贴在黑板上展示给大家。)

师:几位同学讲述的故事打动了我,相信也感动了大家。其实我知道,这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十几年来,母亲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你,但是沐浴在母爱中的你是否真正了解你的母亲呢?你知道你的母亲在养育你的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吗?你知道母亲对你的希望和要求吗?请你说出一件饱含着母亲对你无尽关怀的生活小事,并说说你的感受。(出示:说母爱,诉真情――谈谈自己的母亲。生发言,3-4人。)

教师适时点拨:你认为母亲的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生2-3人发言。)

师:谁还有类似的经历?(生发言,1-2人。)

师适时点拨:你认为母亲的这种处理方式对不对?这种措施好不好?但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她的出发点是什么?(生发言,3-4人。)

教师适时引导:你曾经为母亲做过什么?今后你们会怎样做?(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报母恩。)

师小结:像这样的母亲真的很伟大,她是真正的爱你,而不是盲目的溺爱你。溺爱是狭隘的、短视的,溺爱对孩子有害。你的母亲对你的爱是真正的爱,她对你的成长负责,对你的未来负责。这些同学的妈妈让我想到了聪明的狐狸、矫健的雄鹰。狐狸的妈妈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它赶出巢穴,强迫它开始独立的生活;雄鹰妈妈会把幼鹰推下山崖,因为她明白母亲的翅膀下飞不出矫健的雄鹰。所以母爱是负责任的爱,是理智的爱。作为孩子,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母亲的严厉,就像我们刚刚学过的护士的母亲那样。

四、写母爱,赞母爱

师:刚才我们谈了许多,谈得也很精彩,相信大家可以从中感悟到: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平凡而又最伟大的人,母爱是人世间至尊至圣的感情。此时此刻,难道我们不应该拿起笔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来赞美一下自己的妈妈,赞美一下这伟大的母爱吗?(出示:写母爱,赞母爱)

学生动笔写作,并推选出优秀代表(5-6人)当堂展示,教师及时评价。

五、唱歌曲,赞母爱

师:听了同学们的小文章,我十分感慨,也十分欣慰,即使用千言万语也不足以表达我们对母亲的深厚感情。那就让我们同唱一首歌献给母亲,共同祝福我们的母亲吧!

大家都会唱什么?(学生可能会唱满文军的《懂你》、阎维文的《母亲》、《鲁冰花》、《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 现在大家想唱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