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学期个人总结(精选5篇)

  • 大专学期个人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目前,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些专业一般要求较高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从而要求学生学习更多的课程。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学费支出较高,而且教材费用的支出也有可能增加。 因此,本文…

大专学期个人总结(精选5篇)

大专学期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材费支出;文理专业;大学生

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开设专业数和扩招人数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得以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然而,在物价水平和生活费用不断高涨的现状下,大学生的经济负担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大学生对于求学过程中各项支出的承受能力较低,尤其对高校收取的教材费意见较大。各地时有高校学生拒交教材费的事件发生,同时,对于高校教材循环使用的呼声越来越高。

目前,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些专业一般要求较高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从而要求学生学习更多的课程。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学费支出较高,而且教材费用的支出也有可能增加。

因此,本文从太原理工大学的各个文理专业中随机抽取了6个专业(经管、轻纺、物理、政法、外语、体育)作为调查对象,对这六个专业2014届本科毕业生4年学习期间的实际教材费支出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比较了各专业学生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上的教材支出差异,从而为高校学生经济负担的分析提供参考。

一、课程数目

将6个文理类二级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4年在校期间修习的所有课程数进行汇总统计,结果见图1。

由图1可见,这6个二级学院中2014届本科毕业生4年学习期间课程总数从37门~47门不等。其中,各学院开设的基础课程大概范围为10门~18门,开设的专业课程数大概范围为22门~33门。这一结果说明,各文理类专业学生修习的课程数差异较大,且受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数的影响都比较大。

二、教材总费用

根据教材管理系统中学生购书记录,结合各专业学生4年课程总数,可统计得出2014届毕业生4年学习期间合计支出的教材费用,结果见图2。

由图2可见,6个文理类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平均教材费总支出为1442元。其中,体育、外语学院学生的教材费总支出相对较少,最低为体育学院的1215.2元,年平均支出303.8元;轻纺、物理学院学生的教材费用总支出相对较高,最高为轻纺学院的1987.7元,年平均支出496.9元。各学院学生最高和最低教材费支出间相差700元以上,差距较大。

进一步将教材费总支出细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结果见图3和图4。

由图3可见,除外语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基础课教材费支出较低达246元以外,其他各文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教材费支出相当,平均为496.48元。

由图4可见,对于6个文理类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来说,平均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为945.89元。最高为轻纺学院的1297.1元,其他学院的专业课程教材费用支出差距不是很大。

以上结果说明,对于文理类专业学生来说,教材费支出相对较大,且受基础课程教材费支出和专业课教材费支出的影响都比较大。

三、教材平均价格

根据6个文理类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课程数和教材费支出可计算出所有教材的平均价格以及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的平均价格,结果见图5。

由图5可见,各文理类学院学生所有教材的平均价格为29元~42元,差异较大。其中,基础课教材平均价格为25元~43元,专业课教材的平均价格29元~45元。同时,在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中,外语学院的教材价格均相对较低。这一结果说明,文理类学生除轻纺学院、外语学院、体育学院三个学院平均基础教材的价格和平均专业教材的价格相对有点差距外,其他三个学院的平均基础教材价格和平均专业教材价格基本相同。

四、小结

1.太原理工大学文理类专业本科学生4年在校期间学习课程在37门~47门之间。各专业基础课开设课程在10门~18门之间,专业课开设课程门数在22门~33门之间。各文理类专业间学生修习的课程数差异较大,且受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数的影响都比较大。

2.文理类专业本科学生4年在校期间合计教材费支出在1215~1987元之间,年均教材费支出496.9元左右。各学院学生最高和最低教材费支出间相差700元以上,差距较大。

3.在4年的教材费支出中,各文理类专业学生基础课教材费支出相当,为496.48元,但外语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基础课教材费支出较低,为246元。各文理类专业学生专业课教材费支出平均为945.89元,但轻纺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的在校期间的专业课教材费用支出高达1297.1元。总体而言,各学院无论基础课教材费用还是专业课教材费用差距都比较大。

4.各文理类专业教材价格平均为29元~42元,基础课教材平均价格为25元~43元,专业课教材的平均价格29元~45元。同时,在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中,外语学院的教材价格均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文理类专业学生教材费支出相对适中,其中轻纺学院专业的教材费支出最多,主要是由于随着经济的逐渐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享受生活的层面越来越广,从而对艺术领域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广度与深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刘永胜.1980-1986年国内期刊价格变化[J].图书情报工作,1986(03).

[2]汤亚非,汤亚明.国内期刊价格分析与预测[J].图书情报工作,1994(04).

[3]张爱霞,代晓彦.1996年国内期刊价格变化分析[J].晋图学刊,1996(01).

大专学期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专业认同感;学业拖延;相关

【中图分类号】 B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4-014-2

一、前言

学业拖延是指学习者知道应该立即或按照计划执行,却自愿推迟,以致没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产生主观不适感的行为。学业拖延是大学生学习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影响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多个方面。

专业认同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程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大学专业设置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有的专业是学校的重点专业或名牌专业,这些专业往往能够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也是大部分学生专业选择的目标,这些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认同感;而有的专业却是新兴专业,设置较晚,且实力较弱,这些专业往往不能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只有较少的学生会选择这些专业,甚至部分学生被调剂到该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同感较差,即本专业受到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程度。

基于上述内容,本文考察如下问题:1、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现状;2、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现状;3、大学生专业认同感和学业拖延的关系。从专业认同感角度提出改善学业拖延的方法。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以某大学四个专业的学生为被试,每个专业各抽取两个班的学生,共400人。发放400份问卷,剔除不合格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99份,有效回收率为74.75%。有效问卷中,男生94人,女生205人,金融系89人,会计系87人,劳经系56人,应数系67人。在该大学中,金融系和会计系是重点专业,而劳经系和应数系是新兴专业。

(二)研究工具

1.学业拖延量表

采用Laura J.Solomon&Esther和D.Rothblum(1984)共同编制的PASS(学业拖延)量表,其中包括撰写学期论文,复习迎考,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学业上的行政事务:填表格、选课、登记注册等,列席性事务:辅导员(班主任)开会、与老师见面等5部分内容,共15个条目,该量表的信度为0.832。计分方法为每一部分的前两题相加得到的分数为该被试的拖延总分,最低分为10分,最高分为50分。其中10-20分为低拖延,20-40分为中拖延,40-50分为高拖延。

2.专业认同感量表

根据古南辉对专业认同感与图书馆学教育的关系以及李国珍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调查的研究,结合被试所在学院的实际情况,整合成专业认同感量表,包括对所读大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在学习本专业时的状态,以及本专业对自身影响等4部分内容,共18个条目。量表信度为0.778。计分方法:其中,专业认同感总分为各题得分的加总,最低分为18分,最高分为90分;专业满意度总分为量表中第16、18、19、21题加总得分,最低分为4分,最高分为20分,其中4-8分为低认同,8-16分为中认同,16-20分为高认同;专业认识总分为量表中第22、23、24、25、26、27、28、29题加总得分,最低分为8分,最高分为40分。

三、结果分析

(一)专业认同感及学业拖延现状

研究表明,现今的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普遍为中低程度。其中,专业满意部分的平均得分金融系为12.82,会计系为12.69,劳经系为13.21,应数系为11.23,相对来说,应数系的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认同感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不认同自己所学的专业。

从总体上看,各系学生的学业拖延程度均不算太高,处于中度水平,金融系为26.11,会计系为26.52,劳经系为26.50,应数系为28.34,相比之下,应数系的拖延情况较其他系别稍显严重一些,只有一小部分为低拖延。

(二)专业认同感与学业拖延的相关分析

为了考察专业认同感与学业拖延的关系,对专业认同感量表中的专业认同感总分、专业满意总分以及专业认识总分分别与学业拖延的总分及其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专业认同感总分与复习迎考、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学业上的行政事务、列席性事务存在较显著相关,撰写学期论文不存在显著相关;(2)专业满意度总分与复习迎考、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存在较显著相关,与撰写学期论文、学业上的行政事务、列席性事务不存在显著相关;(3)专业认识总分与复习迎考存在较显著相关,与撰写学期论文、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学业上的行政事务、列席性事务不存在显著影响;(4)专业认同感总分与学业拖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专业满意总分与学业拖延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而专业认识总分与学业拖延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负相关。

(三)系别、专业认同感、专业满意度与专业认识总分对学业拖延的预测作用分析

以系别、专业认同感、专业满意以及专业认识为自变量,学业拖延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总体来说回归模型对学业拖延的预测效果均比较好。其中,(1)系别的多重测定系数R2=0.017,表明约有1.7%的学业拖延可以用模型解释,y=23.758+0.749*x,从相关分析结果(t=2.260)可以看出系别对学业拖延有正向预测作用,从方差分析结果(F=5.107,sig=0.025)可以看出系别预测学业拖延的模型与数据拟合度非常好;(2)专业认同的多重测定系数R2=0.039,表明约有3.9%的学业拖延可以用模型解释,y=34.433-0.152*x,从相关分析结果(t=-3.417)可以看出专业认同感对学业拖延有负向预测作用,从方差分析结果(F=11.678,sig=0.001)可以看出专业认同感预测学业拖延的模型与数据拟合度非常好;(3)专业满意的多重测定系数R2=0.021,表明约有2.1%的学业拖延可以用模型解释,y=22.253-0.300*x,从相关分析结果(t=-2.480)可以看出专业满意对学业拖延有负向预测作用,从方差分析结果(F=6.152,sig=0.014)可以看出专业满意预测学业拖延的模型与数据拟合度非常好;(4)专业认识多重测定系数R2=0.014,表明约有1.4%的学业拖延可以用模型解释,y=29.361-0.149*x,从相关分析结果(t=-2.064)可以看出专业认识对学业拖延有负向预测作用,从方差分析结果(F=4.259,sig=0.040)可以看出专业认识预测学业拖延的模型与数据拟合度非常好。

四、结论

(一)系别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感和学业拖延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系别影响专业认同感,新兴专业中,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较低;而重点专业中,学生的认同感较高。这和前人研究结果较为一致。李国珍等人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研究发现,自愿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愿意再次选择本专业的要比其他情况的多,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兴趣被培养起来的学生认同感会更高。古南辉在研究中也发现,专业认同感、专业吸引度和专业期望值都是大一的新生最高,所以说大一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在形成专业意识之前进行引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应对学生进行专业认同感强化训练,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或者通过不明显界定名牌专业与边缘专业,提升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归属感。另外,学生也比较关注自己所学专业能否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在学生未清楚了解自己专业之前,学校应该也有义务告知学生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以鲜明的数据呈现就业是否可观。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系别影响学业拖延程度,新兴专业中,学生的学业拖延程度较高;而重点专业中,学生的学业拖延程度较低。从总体上看,各系学生的学业拖延程度均不算太高,处于中度水平,而在撰写学期论文、复习迎考、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列席性事务、学业上的行政事务等方面,大部分学生存在着较高的拖延程度。本研究和前人研究(王娟硕士论文)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在日常的教育中,应该针对拖延性较高的行为对学生进行行为改进及教育。

(二)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业拖延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中发现,专业认同感与学业拖延总分,以及不同类型的学业拖延之间呈显著相关,对复习迎考的相关性表现最为显著,专业认同感总分、专业满意总分以及专业认识总分与学业拖延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也显示专业认同感总分、专业满意总分以及专业认识总分与学业拖延都是呈负相关的,从而可知,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复习迎考的拖延程度,若学生表现为高认同感,则在复习迎考上的拖延程度表现为低拖延。因而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也可以减少其在撰写学期论文、复习迎考、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列席性事务、学业上的行政事务上的拖延现象。这说明,若学生对就读的学校满意程度较高,则拖延相对较低,所以学生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应选择自己喜欢的、满意的学校,并且在选择专业时,应选择自己相对了解的,喜欢的专业,因为被调配的专业也许学生完全不了解,也不喜欢,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满意程度,进而引发高学业拖延的现象。即使很不幸的被调剂了,学生也应该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专业的高认同感可以帮助自己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灵芝.中学生学业拖延现状的调查研究[J].文教资料,2007.

[2]李国珍.徐乃斌,雷明珠.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认同感的状况调查-以武汉市为例[J].社会工作,2008.

[3]王娟.大学生与硕士研究生拖延行为的比较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大专学期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使用手册教学法 缩短适应周期 自主学习

技师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快速融入社会生产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尤其是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和企业实际发展要求的高技能人才。根据德国手工业协会对中德两国职业学生的调研报告,国内各类制造型企业的新员工从上岗培训到完全适应企业生产的时间周期一般在5个月左右,其中,大型知名企业的时间周期一般在1个月左右,而制造业强国德国的这个时间周期平均仅需1周左右,时间差距可见一斑。在当今时代,企业急切希望缩短这个时间周期。因此,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同时,缩短毕业生适应社会企业生产的时间周期,成为了学校教学的新难点之一。

一、电类相关专业课的分类

在常规的分类中,电类专业的课程多被划分为电类基础专业课和电类高级专业课。基础专业课包括电路原理、模数电和电工电子技能等。在高级专业课中,主要课程多为维修电工中高级、C语言、单片机、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电力电子变频器技术应用等。笔者认为,对于这些主要的高级专业课,还可以从教学思路上进行划分。C语言、单片机和PLC等学科的知识体系相对独立,需要首先进行基础的且系统的体系化学习,才能进阶相对复杂的项目内容,虽然需要电类基础专业课的支撑,但更多的是其系统内的知识点学习,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练习时间几乎要平均分配。而维修电工、变频器这一类科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基础专业知识体系上面的延伸,需要学生把所学多项知识进行综合并灵活运用,更多的是操作的熟练度和以熟练为前提的适当创新,属于典型的基础知识外拓型课程。以变频器技术为例,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专业知识,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操作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变频器上进行操作的,在配合相应教材之后,教师的讲授多在于方向性的引导以及总结,学生主体在课程中的灵活程度可控范围很大。

二、使用手册教学法

使用手册教学法的思路来源于学校的教师现代学徒制。其主要思路是,不再把教科书当做教学教材,而是当做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来进行研习,老师的角色定位为企业中的师傅,整门课的教学计划模拟新员工培养模式。只有以企业的方式学习,才能让学生明白企业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员工专业技能培养的,从而减少毕业生就业初期对企业生产的陌生感,缩短适应周期。

1.以使用手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在课程初期,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需要起到全面的带动作用,从硬件的介绍到书本的图文讲解,都需要耐心讲授,并且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消化讲授内容,并以进度最慢的学生为时间节点。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听课中逐渐养成边听边看,边看边动,以书本为主要信息来源的习惯。以变频器技术为例,仅变频器原理介绍及简单的面板控制,就需要20课时左右的时间,但其结果是学生养成了主动翻看书本的习惯。这是把课堂的主动于学生的前置铺垫,也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动参与教学的关键性基础。

2.以使用手越萄Хㄅ嘌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本阶段在整个教学中是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也是培养企业最希望学生具备的素质。学生自我激励和自我信心的树立是顺利完成本环节的重要因素。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要发生改变,不再是课堂进程中的全面带动者,而是转型为课程内容的方向指导者和内容梳理的引导者。这个阶段的授课思路主要是两讲两动,首先进行重点标注讲授,再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并在规定时间结束后进行师生互动总结,最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重点标注讲授中有意识地逐步减少讲授的时间,精炼提取本次课的重点内容,以个人或者工位为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在鼓励中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改正。一次内容只解决一个问题,在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的信心。以变频器为例,这个阶段的内容以内、外部运行模式组合的微型项目为载体,外接电动机,实验结果生动可见,能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并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个阶段的完成会有几个较为典型的课堂现象:一是教师在准备讲授一个新的内容的时候,学生会主动提问本次课的内容在书本中的起始页和末页;二是在独立阅读书本的时候,学生的专注力明显集中,有一种想迫切顺利完成项目的愿望感;三是学生阅读书本所需的时间会大幅减少,并且在教师重点标注尤其是师生互动总结时的参与度明显增加;四是学生完成项目的速度越来越快,熟练度越来越高,完成书本内容后有明显的时间空余并开始向老师提出各种新颖的构想并尝试完成。

三、教学成效及方法优势总结

以变频器的后期学习为例,变频器的后期项目需要与PLC等设备进行联动调试,以往授课除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新课讲解以外,还要适当复习PLC基础知识,进度会随着项目的复杂程度而减慢,学生学习积极性会随着项目难度而有所降低。而经过使用手册法教学的学生主动性明显增强。教师只需对项目重点进行讲解,学生便会自主进行项目细节的学习,在遇到问题时会主动寻求教师帮助,甚至会自主温习PLC知识,这样一个项目的总体教学时间反而有所缩短。学生会发自内心地觉得他们应该也有能力完成项目,其动力来自于对本门课长期积累的信心和潜移默化养成的自学习惯。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的时间用来进行针对性的个人问题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效果明显,且在整个教学中每位学生都感觉到被老师所重视。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优点与适用范围。本方法进行授课有几点要求:首先,班级人数应属于小班化教学,最多两人一台工位,便于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控;其次,教师需要对本专业的相关多门课程有总体认识,并能正确分类,在教学初期需要足够的耐心与洞察力,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此情况对进度做出适当的调整;再次,由于授课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基于变频器的问题,教师需具备丰富的相关知识储备;最后,能够在每次下课前,对所有同学进行至少一句话的总结,其目的是鼓励其信心抑或是指出其存在的学习习惯问题,而信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源,是中职学生心中需要教师去点亮的灯,因此毫不吝啬的赞扬与赞扬中顺带的对学生的要求缺一不可。

大专学期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26-03

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主要部分,教学计划又是培养学生的主要指导性文件,课程体系的选择、设置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模式和具体操作方法。所以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

一、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独立学院需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而目前国家对于土木专业的培养要求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调学生打好基础后,可以较宽地适应大土木专业内部的各个方向。宽口径就需要学习的课程多,厚基础就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较深。国家的要求跟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矛盾。因为独立学院的资源有限,教师本身的水平有限,学生自身的时间、精力有限,所以要使学生学的内容既深且多而且实践动手能力强非常困难。

对此,一些独立学院提出了自己的办学目标。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提出了“错开定位,配套发展”方略,推出“横向可以转移,纵向可以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按照两年通识教育、一年专业教育、一年自主教育的思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2+1+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以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三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理论教学中突出“够用、能用、会用”,在实践教学突出基本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和综合技能,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基本实验、综合实验、仿真与开放实验。

从这些院校的办学目标看,其主要倾向为基础知识够用、实践能力加强,这是符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的。因此,土木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思路应该是:在达到国家专业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其课程设置宁要少些,但要好些。即理论知识课时适当减少,实践类课时适当增加。

从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市场看,市场容量最大的是施工、监理岗位,而设计岗位容量较小,同时,大部分的设计单位基本不招收三本的学生。从独立学院土木专业历年的毕业生去向看,大部分的学生确实流向了施工单位。

因此,独立学院土木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在理论基础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加大培养学生施工知识和技能的力度,以适合市场的需求。

二、独立学院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需解决的问题

我院原有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由《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指导确定,学生在前三个学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在第4学年分为2个方向按建筑工程、道路和桥梁工程分班学习。建筑工程方向的总学时为2946学时加28.5周实践类课程。这样的教学计划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课安排在第4学年,时间太短。学生在第7学期面临找工作、考研等人生大事而无法安心学习,而第8学期又要做毕业设计无法排课,所以第4学年的专业课学习基本无法有效完成繁重的专业课学习任务。

2.课程太多,课时太多。这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矛盾。现代社会对毕业生有多方面的要求,所有这些要求,都必须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实现,如果学生的课程设置太多,课堂教学时间太多,很容易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埋头读书的书呆子,或者使另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同国画里需要留白一样,上课不应该排满周一到周五的所有时间,应该适当减少课时以给学生留出仰望星空的时间。所以在课程体系中建立合理的学时安排,是一个关键问题。

3.无法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比如多数学生到施工企业就业,需要补充施工知识而减少理论知识,而少数学生要考研需要增加专业课的学习。而原有教学计划尽管课时多,但对多数学生最重要的施工类课程还嫌不足;同时尽管理论课时多,但也无法满足考研学生的需要。

三、新旧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

原有培养方案课程偏多,实践学时偏少,其中有些课程对三本的学生太难,有些课程对学生的就业帮助不大,因此进行了较大改变。

学时减少的课程:流体力学由50学时减少到36学时;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由54学时减少到45学时;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由70学时减少到60学时;工程经济学由48学时到30学时,并取消了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由72学时减少到52学时;工程项目管理由50学时减少到30学时;混凝土及砌体结构设计由48学时减少到38学时;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由2周减少到1.5周。以上课程合计减少了101学时,并减少1.5周课程设计。

合并的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合并为专业实习,时间由3周改为4周;钢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合并为钢结构,课时由总计90学时改为52学时,减少了38学时;土木工程制图、土木工程CAD合并为土木工程制图与CAD,课时由112学时改为84学时,减少了28学时;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合并为高层建筑与结构抗震,课时由总计80学时改为38学时,减少了42学时。

删除的课程:电工电子学(56)、弹性力学(40)、建设项目评估(18)、C语言程序设计(72)、工程事故分析和处理(28)、桥梁工程(32),合计为246学时。

学时增加的课程:土木工程施工由40学时增加到60学时;房屋建筑学由46学时增加到60学时;钢结构课程设计由1周增加到2周。以上课程合计增加了34学时,课程设计增加1周。另外,工程训练由5周改为8周。

另外,任选课里增加了考研专项,包括结构力学、材料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部分专业课程放入任选课。

其课程设置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旧计划中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为:通识课共968学时共50学分,占总学分的29%;泛学科选修课为810学时40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3%;专业主干课为420学时并19.5周的实践课共40学分,占总学分的23%;专业选修课为442学时并9周的实践课共2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5%;任选课为306学时共18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0%。

新计划中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为:通识课共968学时共55学分,占总学分的32%;专业基础课为392学时并11.5周实践课共34.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0%;专业主干课为393学时并18.5周的实践课共41.5学分,占总学分的20%;专业选修课为412学时并9周的实践课共3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0%;任选课为240学时共1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9%。

旧计划的总课时为2946+28.5周,新计划的总课时为2405+39周,其中通识课的课时不变,但因为总学时减少了,所以通识课的比例由29%略微提升到32%。其他课程大大减少了理论学时,增加了实践学时。

2.旧计划中泛学科选修课较杂,强调知识的宽口径。新计划中改为专业基础课,去掉了与本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需要强调的是,理工科的学生适当学习一些人文方向的课程,对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培养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很有好处,但是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只能牺牲一些人文类课程,甚至于牺牲一些跟土木专业相关但关系不太紧密的课程。

3.尽管降低了理论学时,但课程设置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基本要求[1]。同时也压缩了课时,这就要求选用教材时要考虑本校大部分学生的特点,尽量降低难度。同时增加了施工类课程的学时,目的是增加学生对房屋的认识并熟悉构造要求;钢结构课程设计增加是因为取消了钢结构设计,把简单的设计知识在钢结构原理中讲授,并增加课程设计予以消化吸收;同时把原来5周的工程训练增加到8周,这就照顾了多数学生的需求。

4.通过在任选课里增加考研专项,拓展考研需要的专业课知识,照顾到少部分学生的需求,应该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5.在第7学期安排的课程较少而且学时较短,这样基本上把上课时间控制在10周,留出10周左右的时间可供学生进行以下工作:准备就业的学生可以进行工程训练(4周)、实习,也可提前进行毕业设计而到第8学期实习;进行考研的学生可以进行考研专项学习,考研专项可以抵工程训练的学分,而到第8学期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这样,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四、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些设想

关于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历来都有宽与专的争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借鉴苏联的教育体系,希望培养各专业能够快速发挥作用的人才,因此专业划分很细,课程设置非常专门化,与专业无关的课程很少。土木专业(建工方向)本身内容多而杂,确实没有精力再学习专业之外的知识,老的教学计划里课时达到了2946,而目前国家要求的上限一般为2500学时,目前总学时为2405也只是刚好达到要求而已;另外三本学院的学生本身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不是很强,这也是无法设置太多课程的一个因素。

同时,从国际上工程师的培养和国内“卓越计划”工程师培养方法看,总的目标是强调专业知识,淡化通才教育。目前,国际上工程师培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模式,即大学生在校期间着重进行工科基础教育,毕业后经过企业的锻炼后再考取相关职业证书;而以德国为代表的模式是在大学就获得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锻炼,大学毕业的文凭证书同时也是职业资格证书[1]。这两种培养方式都是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受到工程训练,很难照顾到专业的宽口径。另外,我国正在大力推广的“卓越计划”工程师培养,一般采取“3+1”的培养方案,要求最后1年学生必须在工厂进行培训,即只有三年的学习时间,也是很难照顾到宽口径的通才教育。

对于三本院校来说,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这点其实跟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同,那么采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做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应该再次反思,是否可以分类培养,对于一本院校(或研究型大学)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同时加大人文学科的比重,以培养更全面、后劲更足的高科技人才。对于三本学院,其培养目标向高职靠拢,但要求比高职学得更深更精,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受制于教育部的要求,一些跟土木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也必须保留,如果国家能够再放松一点要求,还可以更加大胆一点,使课程设置更加靠近专业本身,这种做法可能更适合于我国的国情。

参考文献:

[1]夏鲁惠.独立学院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生力量[N].中国教育报,2007-11-16.

[2]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

大专学期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学交替 课岗证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 导游专业

1 我校导游专业的办学历史

导游专业始于1999年开办的旅游与宾馆管理专业,2001年更名为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2002年3月,被教育部教高司[2002]71号文批准为第三批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4年,试点经验《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合作教育模式》收录进由教育部高教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合作教育分会主编的银领工程丛书《必由之路――高职教育产学结合操作指南》,向全国推广。2005年,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分设为酒店管理专业和导游专业。目前我校导游专业已有7届毕业生,共培养学生600多人,现有在校生140多人。

2 导游专业人才需求背景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均GDP已达到6750美元,而其中一部分发达地区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2013年,我国国内旅游达到32.6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29亿人次,中国公民出境总人数为9819万人次。旅游直接就业140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7000多万人,旅游业总收入2.95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5%,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总量的9.4%。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导游专业人才提供了一个强大需求市场。

通过我们进行的社会调研发现,目前社会紧缺的导游人才,尤其是我们所在的承德市,旅游旺季更是一“导”难求。我们学校的专业毕业生只要在校期间考取了导游证,毕业时候就会供不应求。

3 导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市场调研,我们确认导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导游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熟练的景点讲解能力和导游服务技能,能适应现代国际、国内旅行社等旅游服务行业需要的高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具备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熟悉导游所需的基本知识,即导游服务所必需的相关背景知识、服务规程知识、法律法规知识;

第二,掌握导游服务的三大核心技能,即规范化服务能力、导游讲解能力和问题与事故的处理能力;

第三,获得导游资格证,通过以上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最终考取导游资格证。

4 构建导游专业“工学交替,课岗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4.1工学交替

所谓“工学交替”,是指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工作交替进行,具体就是在前两个学期,学生主要在校进行理论课及实训课的学习,通过学习,了解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企业的一般工作要求。

在第二学期的暑假,学生需要到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初步接触社会和行业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初步锻炼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和初步的企业实际工作能力,以便在第三学期回到学校后,更有效地学习专业技能。

利用承德的旅游旺季,即在第四、五学期之间,也就是在“五一”到“十一”期间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充分而又深入地到企业一线从事实际顶岗工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客服务能力、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协调能力。在顶岗时之后,回到学校进行总结分析,继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弥补自己存在的不足。

在第六学期,结合就业,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在工作中,通过自己的亲自观察和实践,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完成毕业实践总结报告,让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融入企业,赢得企业的认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

4.2课岗证融合

所谓“课岗证融合”,是指根据导游实际岗位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并根据导游资格证考试要求,确定核心课程。

4.2.1指根据导游实际岗位要求,构建课程体系

图1 基于导游服务过程课程体系结构

4.2.2根据导游资格证考试要求,确定核心课程

导游资格证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内容包括四门课程,即《导游基础》《导游业务》《河北旅游》和《旅游法规》;面试主要包括景点讲解,景点的知识问答和突发事件处理等三部分内容,涉及两门课程,即《模拟导游》和《导游业务》。因此,我们把以上考取导游资格证所涉及的六门课程,确定为导游专业的核心课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