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故事教案(精选5篇)

  • 幼儿故事教案(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成立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组 长:X 副组长:罗海燕 组员:各班班主任 (二)领导小组的职责 1.制定现场指挥紧急抢救措施,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2.组织对伤员的抢救。 3.组织事故区域内的师生进行疏散和转移。 4.组织处理各项善后工作…

幼儿故事教案(精选5篇)

幼儿故事教案范文第1篇

幼儿园是人员集中的场所,有效地保证在园幼儿的安全和校园安全稳定,关系到广大师生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及社会稳定。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校园安全事故给师生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及时有效地组织抢救工作,根据区文教局和有关部门的要求,针对本园可能出现的校舍倒塌、火灾、食物中毒、水灾、爆炸等容易造成大面积伤亡和社会影响的事故,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机构及职责

(一)成立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组 长:X

副组长:罗海燕

组员:各班班主任

(二)领导小组的职责

1.制定现场指挥紧急抢救措施,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2.组织对伤员的抢救。

3.组织事故区域内的师生进行疏散和转移。

4.组织处理各项善后工作。

5、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时,封闭伙房保存一切食物物品的完好。

6.及时向上级报告情况。

二、应急救援程序和救援队伍

(一)、应急救援程序

1.迅速报警。

2.立即组织抢救。

3.消除一般安全隐患。

4.做好善后工作。

(二)、应急救援队伍和分工

1.重特大事故领导小组负责统一协调应急救援的有关事宜。

2.具体分工

通讯组:负责对外报警、上报信息。

抢救组:负责联系医院,并对伤者进行初步抢救。

保卫组:负责控制事故态势,消除一般隐患事故,同时迅速疏散师生,离开事故现场。

后勤组:负责救援工作的车辆调动,物资、人员经费的投入。

每组安排后勤3-5名救援人员

三、值班、报告制度

(一)办公室设在园办室,实行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值班电话X。

(二)明确事故抢救电话

医疗急救中心 120

火灾事故

119

爆炸事故

110

交通事故

122

(三)安全信息上报制度

1.发生任何事故,要按上级规定(2小时以内)向园办室报告,不得迟报、漏报和瞒报,违者必纠。

2.园办室接到事故报告后,要立即通知园领导,并迅速通知有关处室人员,同时,按有关规定向区文教局等上级主管部门上报。

(四)突发事件逐层报告制度:

建立健全安全紧急情况报告制度,严格落实值班人员,确保安全紧急情况信息报送渠道畅通、运转有序。

幼儿园发生安全紧急情况报告程序:值班人员—园长(110、120、119)—教育局防疫站疾控中心

上报时做到及时、准确、全面、不漏报、不虚报。

报告内容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事故的简要情况,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估计直接经济损失等。

四、应急救援的物资保证

确保必要的物资准备,并保证设备设施的完好性。

五、救援演练

1.定期进行演练。每学期不少于一次。

幼儿故事教案范文第2篇

笔者连续三年从事大班幼儿教育工作,发现每个班级都有为数不少的“本科生”,也就是我们口中的复读生。这些幼儿大多出现在农村幼儿园,入园年纪偏小。但由于没到入小学的年龄,只能继续留在幼儿园,过着重复的大班生活。在与其他大班教师交流中发现复读幼儿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复读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

二、问题的描述

情景:课堂上,复读幼儿程晨把目光落在了走廊上的植物角。他的注意离老师越来越远,完全沉浸在绿色的世界里。程晨今年虽然才5周岁,但是与其他幼儿不同,今年已经是他第二次坐在大班的课堂上了。语言课上,老师在分段讲述故事《月亮船》,这时老师提问:“请大家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程晨马上举手回答:“老师,我知道,这个故事我听过了,蒲公英的家在中国,长城脚下。”老师一听愣了,程晨的回答让整个故事的悬念全部消失了,其他幼儿也丧失了想象的热情,她无奈地摇摇头。接下来的时间,程晨对故事完全没有了兴趣,他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和身旁的男孩子讲话,再也没有专心听课。

这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碰到的事。幼儿在上课时走神了,把注意转移到课堂外的地方。教师要求幼儿集中注意力,仔细听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你还不必惊奇在课堂上儿童盯住了树的影投在教室墙壁上的跳跃的光点……”像程晨这类幼儿重新回到大班,听重复的课,学习重复的知识,因此,常常会出现学习倦怠、听课习惯不好甚至影响其他幼儿听课的行为。

三、问题的分析

1.幼儿对同类刺激的兴奋度会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多而减弱

幼儿的注意是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注意的对象可以是外部事物,也可以是自身的行动或观念。幼儿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里,每瞬间都有大量的事物作用于感官。但是幼儿不能同时反映周围所有的事物,只能有选择地反映少量的事物。著名心理学家华生在他的行为主义理论中提出:“所谓适应,我们仅指有机体通过运动改变了他的生理状态,那个刺激不再引起反应。”对复读幼儿而言,他们对重复的学习内容已经产生了适应感,难以对此保持初学时的好奇。孩子有寻求新事物的本能,他们喜欢新事物,新刺激。对于程晨而言,故事《月亮船》属于旧刺激,而窗外的风景、身旁的男孩子则是新刺激,当新旧事物同时呈现且新事物具有不可预见性时,孩子通常选择新事物。

2.幼儿具有好动、好奇的天性,有意注意的时间相对较短

幼儿期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幼儿对有意注意的控制能力较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多次给予不同类型的刺激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案例中程晨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和男孩子讲话,可见他已经对故事失去了兴趣,并无法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好动去注意课堂。在旧事物不能满足好奇天性的时候,外界的新鲜刺激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长时间从事单调活动,产生疲劳,注意力随之涣散。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活动中可以相互转化。那些不熟悉或不感兴趣的工作,开始时都必须依靠意志努力去维持注意,一旦对此工作产生兴趣或者是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之后,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继续保持注意了。

3.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缺少对特殊群体、个体的思考与把握

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往往只关注群体的教学效果,当大多数幼儿的学习效果达到教学目标时,教师通常会认可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部分不适宜此类教学方法的幼儿则被教师忽略了,如案例中老师的提问方式对程晨来说并不适宜,教师可以这么问“孩子们,你们觉得故事接下来有哪几种可能?”这样的提问更加具有开放性,教师并不执意要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孩子说说自己的猜想,这样有助于孩子展开想象,阐述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告诉其他幼儿自己学过的知识。此外,教师可对语言活动做一些微调,让那些学过的孩子感受故事与原来不一样的地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习惯

教师在课堂上只关注幼儿是否掌握了学习内容,而对幼儿听课时的状态缺少关注。如案例中教师对于程晨“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和身旁的男孩子讲话”的行为并没有进行干涉。在一些幼儿园中,常听一些老师对家长说“你们孩子很调皮,上课总是做小动作,不过很聪明,上课我说一遍他就懂了”,这样的评价一方面反映出教师重知识、轻习惯的教学理念,一方面也让孩子错过了培养良好听课习惯的关键期,这对今后的学习有很不利的影响。

四、问题的实施

1.实施时间:2012年9月—2013年9月

2.实施地点:湖塘中心幼儿园大一班、大四班

3.具体措施

(1)改变课堂策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微调教学内容,增加内容的趣味性与新鲜感。对于复读幼儿来说,重复的教学内容既没有悬念又缺少思考的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教学内容做一些微调,特别是对于活动中的素材——故事,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氛围的需求,适当增减故事的内容。如大班语言活动《城里来了大恐龙》中涉及“恐龙”的故事,教师可以在故事中穿插各种恐龙的绘本故事,如《你看起来很好吃》《永远永远爱你》《我是霸王龙》《你真好》,让孩子感受故事的变化,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此外,教师可因势利导,让复读幼儿从一个学习者的身份转变为教师的合作者、孩子的帮助者。如,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请学会歌曲的复读生做小指挥,帮助其他幼儿找准节拍。

(2)改变教育观念,培养幼儿良好的上课习惯

良好的上课习惯是幼儿认真学习、学会学习的保证,对幼儿一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应摒弃“反正他已经学过了”的想法,要把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引导重点。教师可经常性地鼓励程晨认真听课,也可尝试用“代币法”激励孩子,一开始当孩子能坚持5分钟的时候奖励孩子一个“代币”,到后来坚持十分钟、二十分钟再奖励代币,逐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3)改变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制订适合“复读幼儿”的个性化教学方案

教师可在大班教研组申请开展相关的研讨活动,具体计划有:“复读幼儿施教中存在的问题”“对复读幼儿施教的经验”,通过这类研讨,逐步制订适合本班“复读幼儿”的个性化教学方案。

教师也可对班级中复读幼儿的家长发放问卷,问卷围绕复读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在家与家长交流的情况,在园需要哪些方面的指导等等,了解幼儿究竟需要哪些帮助,以此完善细化个性化教学方案。

(4)家园合作

教师可定期与幼儿的家长沟通了解幼儿的情况,一方面掌握幼儿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提醒家长关注幼儿听课习惯的养成。

(5)个案观察

继续关注程晨的学习情况,定期观察他们在个性化教学方案的引导下的听课状态,并做好相关记录。

五、问题的总结形式

1.个案记录及反思笔记

幼儿故事教案范文第3篇

一是提问目的片面化。很多教师的提问常局限于活动内容本身,往往只是为了诱导幼儿说出内容。在故事活动中,很多教师在活动一开始就直入故事内容,问幼儿“这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等等,而较少跳出故事的具体内容关注借助作品可以实现的多元价值,如激发幼儿自身的经验,体验故事情节的精妙等。

二是提问的内容缺乏条理。教师的提问能引导幼儿的思维,如果教师的提问缺乏条理,幼儿的思维也会陷入混乱。如在小班故事《小猫找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出示小猫图片后问幼儿:“这是谁?它长得怎么样”,接着开始讲述故事,讲完之后又问“猫妈妈送小猫到了幼儿园,小猫是怎么说的?接着它看到皮球是怎么做的?小猫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班的?”类似的提问,教师事先没有精心设计与编排,问题之间也缺乏层次感,条理混乱,会对幼儿正确思维带来干扰,导致幼儿不知如何进行表达。

三是给幼儿思考时间少,急于追求正确答案。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往往在心里已经有一个自认为满意的标准答案,活动中总期望提问后立刻有“聪明”的幼儿能够一语命中。若是遇到答非所问、不切题或者一时没人回答等情况时,教师要么打断或阻碍幼儿思考,批评幼儿不认真听,要么迫不及待地给出正确答案,草草结束这一问题。

以上误区显示了在故事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还模糊不清,没有经过精心准备。其实,教师的提问不仅是一种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掌握了一些设置问题的技巧,我们的活动才会变得更加生动和精彩。笔者认为,教师要从细节入手,关注教学中的提问策略,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显现不同的促进作用。

1 层次性提问,有助于孩子了解中心意思

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幼儿已有的知识、能力,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孩子们再回答出问题之后,对故事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也就自然了解了。

例如,在根据儿歌改编的故事《小狗抬花轿》中,第一段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几只小狗抬花轿?(2)谁在抬轿子呢?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幼儿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并将注意力转到角色身上。第二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小狗出了什么事情? 猜一猜它为什么会摔跤?(2)老虎怎么样对待小狗的?(3)你生不生气?通过上述问题,发散幼儿的想象力,并引发幼儿同情弱小、团结友爱的情感。第三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你能帮小狗想想办法对付老虎吗?(2)小狗想了什么办法?好不好?(3)你觉得老虎以后应该怎么做?通过这几个问题,让幼儿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不能欺负弱小,并能设身处地地理解角色心情,达到情感共鸣。

2 假想式提问,有助于孩子理解人物心理

故事中有很多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形象,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这些形象,有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幼儿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其心理过程。

如在学习故事《小柳树和小枣树》时,我问幼儿:“如果你是小柳树,你会怎么做呢?你面对结满枣子的小枣树时心里会怎么想?”这种角色体验,让幼儿一下子想到了自己,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故事里角色的心理特征。

3 开放式提问,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语言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能引发幼儿积极思维的开放性提问,使问题的答案多元化,教师可以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维想象。这种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它需要幼儿摆脱作品原有的情节束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尽量避免答案单一的选择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问题往往限制了幼儿探索答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只能随着教师的思路被动地接受知识。

如学习《三只蝴蝶》这个经典的儿童故事时。活动中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如果雨不停得下,他们该怎么办?”部分幼儿回答:“可以分开在花朵下躲雨。”我又问:“除了在花朵下躲雨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幼儿回答:“可以在叶子下躲雨,在亭子里躲雨,飞到房子里躲雨……”,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孩子们的思维变得更丰富了。

4 互动式提问,让孩子在讨论中发展表达能力

这种问题主要是根据故事中事物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设问,可以引发孩子们的积极讨论,使孩子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去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激活孩子们的情感与思维,使孩子愿意说,有机会说,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生生互动,使活动气氛更加积极、和谐!

幼儿故事教案范文第4篇

1.理解绘本故事诙谐、有趣的内容特点。

2.引导幼儿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理解长耳兔和姑妈为化解危险而想出的机智办法。

3.感受故事中长耳兔和妈妈及姑妈之间的温暖亲情。

活动准备

绘本《长耳兔》人手一册,绘本PPT,长耳兔、狐狸、老虎、狮子的指偶和头饰。

活动过程

一、第一课时

(一)阅读理解绘本第4~13页。

1.通过谈话引出绘本故事开头。

师:你们平时放假会去干什么?有哪些愉快的经历?你们知道长耳兔假期要去哪里吗7他都经历了哪些事情?你们想知道长耳兔的历险吗?

2.幼儿阅读绘本第4~7页,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画面内容。

3.播放与绘本第8~13页对应的PPT课件,鼓励幼儿积极动脑想办法,以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师:长耳兔在半路上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事?如果你是长耳兔,你会怎么办?(教师模仿狐狸、老虎、狮子的语气,幼儿模仿长耳兔的语气,以进行对话。)

教学心语:用第一人称来模仿对话,可以使幼儿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感,这种投入的状态会促使幼儿想出更多不同的办法,从而有利于幼儿思维的积极发展。教师也不要急于给出绘本上的答案,而是对幼儿的答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获得比直接知道长耳兔的回答更积极、快乐的阅读体验

4.重新播放与绘本第8~13页对应的PDT课件,倾听教师讲述。讨论:“长耳兔回答的是真话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分析长耳兔为了避免被吃掉的危险而做出的机智回答。

(二)进行角色对话表演。

请幼儿戴上长耳兔和狐狸、老虎、狮子的指偶,模仿他们的对话。

教学心语: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能帮助幼儿充分、具体地理解故事内容,更好地感受长耳兔的机智和应变能力。这也是绘本故事的重点所在。

(三)继续阅读绘本第14-19页,设置悬念,为第二课时做铺垫。

1.幼儿阅读绘本第14-19页。师:姑妈每天都给长耳兔吃些什么东西呢?他们高兴的时候会干什么?

2.引导幼儿感受长耳兔和姑妈之间融洽愉快的情绪。教师弹奏绘本后面的音乐旋律,幼儿模仿长耳免和姑妈的舞蹈,跟着音乐节奏拍手唱“哦啦啦”。

3.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关注,设置悬念。

师:长耳兔在姑妈这里过得非常愉快,但是,在他回家的途中,狮子、老虎、狐狸都在等着他呢,这该怎么办呢?长耳兔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姑妈,而姑妈帮他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你想知道结果到底怎么样吗?我们明天再接着看。

教学心语:这种“且听下回分解”式的悬念设置可以使幼儿保持对继续阋读的兴趣,为第二课时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引导幼儿进行发散性讨论、为长耳兔下山时将再次面临的危险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

1.播放绘本第4~19页对应的PPT课件,引出上一次的问题。

2.幼儿发散性讨论。师:长耳兔把他的担心告诉姑妈,姑妈会怎么帮助他?如果是你,你会想什么办法?

教学心语:虽然在第一课时结束已设置了悬念,但是在第二课时的开始却不急于马上揭晓答案,而是去充分地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热情,鼓励幼儿积极思考;这也同时为后面答案的揭晓做足铺垫,使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始终处于一个增加的趋势,以保持良好的教学互动状态。

(二)阅读绘本第20~33页。

1.播放与绘本第20~21页对应的PPT课件。师:你们猜猜姑妈把长耳兔装进木桶是要干什么?

2.幼儿阅读绘本第20~21页,自己去寻找故事中的答案。

3.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角色的对话。师:躲在木桶里的长耳兔在半路碰到狮子他们,他们肯定会问他“有没有看到长耳兔”,那他会怎么回答?

4.阅读绘本第22~33页,鼓励幼儿模仿长耳兔和狮子、老虎以及狐狸的对话。

(三)幼儿完整阅读绘本故事并进行故事表演。

1.幼儿按序完整阅读绘本故事。

2.完整播放PPT,在中间对话部分鼓励幼儿大声地跟着说,有表情地模仿角色说话。

3.幼儿戴上头饰表演。可以轮换角色进行,比比谁学得最像最好。

(四)模仿长耳兔和妈妈的舞蹈。

幼儿和老师集体手拉手组成一个大圆圈,在音乐伴奏下,模仿长耳兔和妈妈一起唱歌跳舞。

教学心语:这个环节体现了长耳兔与家人的融和亲情,这虽不是绘本故事的主要内容,但却很好地满足了幼儿愉悦的心理体验,使故事所传达出的情感寓意变得更丰富圆满。

读后留言:

晓慧:我觉得长耳兔瘦一点的时候很漂亮。

铭哲:长耳兔用好的办法骗过狐狸他们,很棒的!

幼儿故事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绘本提问 有效性

《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对幼儿发展起促进作用的绘本,并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有效的提问引导,让幼儿在绘本阅读中“想说,敢说,爱说,有机会说并能获得积极应答”,引导幼儿多角度地去理解绘本应是当前绘本阅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我以绘本《两只羊的故事》为例,对绘本教学中有效提问这一点,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形式出新,善于表达

1.设疑式提问――我想说

优秀的绘本作品都配有漂亮的图画,通常幼儿第一眼就会被故事中的图画所吸引。教师可以借机请幼儿就图片,猜想故事中重要的物品、发展情节等,吸引幼儿的阅读兴趣。他们会通过观察图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从而寻求最佳答案。这样的问题能使幼儿积极动脑、大胆主动发言,同时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增强参与活动的意识和自信心。

在绘本《两只羊的故事》中,活动一开始,我请幼儿观察封面,并且猜一猜:“看,封面上有什么?”“你觉得它们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样的设疑式提问,能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大胆想象,积极交流。幼儿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它们商量着去农场找食物吃……”有的说“它们是好朋友,在一起玩……”有的说“它们想吃农场里的萝卜,要想办法不被农场主发现……”幼儿积极设想,达到了“我想说”的目的。

2.开放式提问――我敢说

在平时的绘本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问: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里面有哪些角色?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不可否认,这样的提问对幼儿记忆故事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类提问比较表面化、模式化,没有给幼儿更多的思考、想象和选择的空间。因此,幼儿绘本阅读活动中的提问要讲究开放性,它是引导幼儿整体把握所学内容的关键。在活动中,教师要针对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变单一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

绘本《两只羊的故事》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理解画面,幼儿知道了两只羊把自己地里的菜通过铁丝栏推给对方吃,而后被主人发现了它们交换食物的秘密。我请幼儿思考:“主人还会想什么办法来阻止它们交换食物呢?”“两只羊又是想什么办法来解决的呢?”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性的,可以让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不怕说错,并且让更多的幼儿有机会说。孩子们的表现很活跃,有的说“主人把铁丝栏换成铁丝网……”,有的说“换成木栅栏……”,还有的说“砌成砖墙……”,两只羊的办法就更多了,有的说“爬铁丝网,把食物传过去……”,有的说“相互用力抛接食物……”,还有的说“挖个地洞,把食物滚过去……”,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因此答案也是五彩缤纷的。

3.递进式提问――我爱说

递进式提问是一种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提问方式,它重在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对幼儿的语言能力有一定的挑战性。幼儿喜欢挑战,由浅入深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幼儿思考的兴趣、开阔幼儿的思路,还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连贯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减少那些缺乏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是不是”“好不好”这类问题,幼儿不用思考,答案就脱口而出,表面上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但实际上这些提问不但激发不了幼儿积极思考,反而会造成他们思维的懒惰性。因此,教师要推陈出新,设计形式多样的提问,不能只提供标准答案的提问。

在绘本《两只羊的故事》中,故事最后有一张墙倒塌的画面,我提了以下问题:“两个农场主是怎么做的?”“两只羊见面了在干什么?”幼儿说:“两个农场主用拖拉机把墙撞翻了,两只羊又见面了,它们在打招呼。”这个问题让幼儿理解画面,同时通过思考,发现了两只羊之间有着浓浓的友情,两位主人也为两只羊的友情所感动,它们也成为了好朋友,变成了好邻居;于是,我接着问:“你有好朋友吗?你们是怎么帮助别人的?”这一提问帮助孩子从画面中的友情延伸到生活中,回顾、体会自己和同伴之间的情感。之后,我又进一步引导:“两只羊正在打招呼,它们在说什么呢?”孩子们纷纷猜测,有的说:“科尔,你好!我们终于见面了!”还有的幼儿说:“琼斯,你好!我们又可以在一起玩了”这些是孩子们结合了绘本又联系自己的经验思考后的回答,这一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提问方式帮助幼儿理解了画面,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幼儿同伴之间的友情。

二、积极回应,合理评价

除了使幼儿“想说、敢说、爱说”之外,幼儿在说之后能否得到积极应答,也是有效提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对幼儿的回答给予积极引导和总结评价。教师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表情“反馈”幼儿的回答,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总结评价时,则应注意肯定或否定性评价用语的恰当运用:否定时不应全盘否定,要注意给幼儿以鼓励;肯定和表扬时则要注意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调动幼儿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留有空间,自主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