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精选5篇)

  •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在那个年代,人们不管多么善良,心里也有那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和土方法。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非常好的。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越来越沉重。在结尾的时候,萧红写了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

我记得这本书里有一段特别有趣的故事,讲了萧红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如:萧红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却浑然不知,还说: 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 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疼爱萧红。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许多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那个年代,人们不管多么善良,心里也有那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和土方法。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非常好的。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越来越沉重。在结尾的时候,萧红写了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难过、悲伤。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看完了张爱玲的《传奇》,才开始好好地看起《呼兰河传》来。昨天下午看得第一章,今天早上起来看到了第四章。刚下过雨的清晨因为她的文字而有了不一样的惬意。

觉得自己每尝试读一本书,就像是经历一场小小的冒险。很多时候都会从这种小小的冒险里收获到更多的惊奇和喜悦。就好比这本小书一样。觉得这不是一本小说。像是一本散文,而且还带有自传的性质。好比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但是这两本书又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觉得林英子是在小时候有着很多人的关爱和亲切的,但是《呼兰河传》里的 我 正如矛盾写得序言里提到的,呼兰河城的人的生活是无比单调刻板的,而萧红的童年又是无比寂寞的。我一边读下去,一边很忧心的在文字之间寻找这种潜藏的寂寞。觉得茅盾先生都说了,他在这里面写得尽是寂寞的生活,如果我读不出来的话,便是根本没有读懂这本书的。所以我总是有了很深的压力。比如,我读到她写得纯真而幽默的一句话,或者是她童年里极为淘气的一件事情,便忍不住地笑出声来。我一笑出来,便又立刻觉得我是不应该在读一本描写自己深重的寂寞的书的时候这样子的,于是又有了很深刻的沉默。

就这样,自己既矛盾又欣喜地把这本书读下去,越读越喜欢,并且关联起自己的童年来,又生出了无限的感慨。通淡之中有着浓厚的味道。给我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清晨。

到了近中午的时候,在网上碰到了梁慧,顺便谈起了假期读书的事情,就说到了从几天前就开始看的《呼兰河传》。她是在放暑假前的一个晚上加一个上午看完的。她说,真是很好的一本书,但是我们可能是因为处在这样一个年纪,看了自会无限感慨,所以跟这本书便有了很多的共同语言,但并不见得别的年纪的人看了之后也会喜欢。

我突然才意识到,对于书的评价当真是有着很多年龄与经历的缘由的。但是,这样一本书,我觉得她不仅仅局限在对于童年的描写和怀念上,肯定还有别的东西在里面,只是我现在还没有完全读完,只是隐约地感到一点更深的其余的东西,但是还不能明白地说清楚。

今天下午读完了第四五章,这样突然地加速度,会觉得很辛苦。在家读书往往不像在学校那样抽时间赶时间的,总是很随意地想起的时候便读一些,不想读的时候便随便地扔在哪里,所以好好的新书,在家里一放就有了沧桑的样子。

估计晚上的时候会读完,然后到第二天的时候,会整理出一些自己的感受来。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假如有一天,只有一缕阳光洒向人间,那这缕阳光一定是乐观,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认识了冯歪嘴子,我似乎突然懂了许多

冯歪嘴子是个乐观向上,敢于打破封建传统的人。尽管他生活艰难,一到冬天,磨房里连面袋子都盖不得,瓦盆都像座小冰山。但是,他仍然过得很幸福;尽管他整天面对别人的流言蜚语,说三道四和排挤诽谤,但是,他仍然好好地活着;尽管他的女人去世了,但是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镇定下来,为了生命的延续,他一步步走向光明。冯歪嘴子就是这样,心无旁骛地行使着做人的权利。

其中,令我最感动的片段就是当他的女人去世了这段,人们越用绝望的眼光看他,他就越用实际行动想让看热闹的人感到失望,在艰难的生活中,冯歪嘴子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着一切,照样活得自由自在,一如既往地担负着他那份责任。

想想自己,在考试失利时,总是觉得这门学科没学好,而不是找出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被人误解时,我总是很苦恼,伤心甚至生气,而不是一笑而过,觉得人与人之间有误解是常有的事,对自己说声: 没关系! 乐观地面对它。

只要拥有了乐观,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乐观能让困扰越跑越远,乐观可以改变黑暗世界,乐观能创造光明的未来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那深深文字,让我细细投入;那淡淡的文述,让我终有感触,那就是萧红用一特别手法写出的名著 《呼兰河传》。

这本《呼兰河传》是一本充满童趣、诗趣、灵感的 回忆式 长篇小说,它里面的事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它讲说了萧红小时候一件件真实的故事。我最爱看第三章,它里面讲的是萧红五岁时,和祖父度过的快乐时光,令我印象最深的是 我 和祖父去后院时,萧红把韭菜当野草挖了,把狗尾巴草当谷穗留在田里,那时她是多么傻呀,可是祖父还是笑嘻嘻的,还耐性地给萧红细细讲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说明,萧红儿时过的还是非常开心的快乐的,因为她觉得有了祖父就行了。

萧红写的这些故事表达了许多感情,如:她觉得呼兰河这边的人都很可怜;她很怀念小时候的快乐;对有二伯的看法;对小团圆媳妇的同情和可怜 我觉得萧红最主要讲他们呼兰河那边各种各样的事物,和自己对他们的想法、意见,她主要想抒发她对她的家乡 呼兰河的思念。她的文字让我也投入进她的文字里去了,感受那儿的事、景、物,我只觉得除了萧红童年时,那儿的人都很可怜,使人一看,心感到酸酸的,为那儿的一些人感到难过。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范文第2篇

呼兰河,古称“忽拉温江”,满语为“烟囱”之意,为松花江的支流,发源于黑龙江省铁力市小兴安岭山脉的炉吹山,它一路蜿蜒曲折,流经松嫩平原东部的13个市县,最后在哈尔滨市呼兰区张家店附近汇入松花江。

呼兰河全长523公里,流域面积3.1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绥化市境内。千百年来,这条古老的河流滋润着松嫩平原东部广袤的土地,养育着当地的居民。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无霜期较长,积温较高,土层深厚,黑土广泛分布,是黑龙江省瓤发较早、最富饶的农业地带,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流域内的海伦市,就是东北黑土地分布的核心区域之一,拥有460多万亩寒地黑土,是名副其实的“粮仓”,每年金秋时节,肥沃的土地都会孕育出优质稻米和其他农作物。其实,黑土地上的资源并不限于粮食,还有许多独特的动植物。例如与人参、貂皮并称为“东北三宝”的}B草,还有被誉为“四大山珍”的铁力林蛙、猴头、熊掌和飞龙――如今,这些自然资源因为珍稀而得到了保护。

这条河流奔流不息,不舍昼夜,沿途不仅滋润出富饶的鱼米之乡,也串连起了众多的山水之美,其中最让人流连忘返的,当属河流上游的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植被茂密,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清晨,群山似在云海中遨游,伴随林涛阵阵,一派北国林海风光。不仅如此,这里奇石突兀,自然造化精妙,“日月同辉”的奇观便是其中的一绝,令人惊叹。

在呼兰河流域,人类居住史已有上万年,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成为汉族、满族、回族及其他民族的聚居地,而到了近代,西方传教士也踏上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使得当地承载的文化更加丰富。在漫长的岁月里,原始的与外来宗教并存,且不断融合,所以,在呼兰河地区,我们既可以看到道观、佛寺,又可以看到清真寺和天主教堂。在这个巨大的“宗教博物馆”,如此多样的宗教场所,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神奇的往事。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范文第3篇

1.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2.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17自然段,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孩子们,早就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爱读书,今天我们就聊聊阅读吧!你们平时都看些什么书?(学生交流)哦,原来你们的阅读量这么大,难怪一见面就觉得你们气度不凡啊!那你能谈谈阅读对你学习的帮助吗?(学生交流)是啊,阅读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如果读书成为习惯,能陪伴我们的童年生活,那么我们的童年就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和美丽。祝愿你们都能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可以上课了吗?

一、导入,简介萧红、《呼兰河传》及祖父

1.师:有这样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沉浸在童年生活里,这本书就是萧红的《呼兰河传》。呼兰河是萧红的故乡,《呼兰河传》写的就是故乡的人,故乡的事。在这本书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轻声读。

2.师:在《呼兰河传》这本书里,萧红不止一次提到了自己的祖父,那么祖父对于萧红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先让我们来看在《呼兰河传》这部长篇小说中的一段话:“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大屏幕出示,学生自读)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句话很短,但是有一个词出现的次数特别多,是哪一个词?发现了吗?(祖父)数数有几句话?祖父这个词出现了几次?孩子们,这句话给我们的感觉似乎有点絮絮叨叨,萧红为什么要这样写自己的祖父。接下来我们就读课文,相信你会从中找到答案。

二、走进祖父的园子

1.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彩、最有趣的地方。

师:孩子们,现在就请你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看看哪一个地方你觉得写得最生动、最精彩、最有趣,你就把它划下来,好吗?告诉老师,你们需要多长时间?(学生边读边划,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你划的是哪个自然段?读一读。学生边读老师边点评。孩子们,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描写,你认为在萧红的笔下,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你愿意填上一个什么词?(大屏幕出示:“祖父的园子是( )的园子……”)抽学生填词、上黑板写词。

预设:自由、快乐、充满生机、幸福、欢乐、美丽、丰富……

3.体会萧红文字的魅力。

孩子们,你们真不简单,刚读了一遍课文,就有了这么多的感受。在同学们的眼里,萧红笔下的祖父的园子是自由的、快乐的……这个园子不是一般的园子,而是一幅色彩明丽、充满童话色彩的图画。你看,萧红的文章就是这么了不起,我们仅仅读了一遍课文,就读出了这么多的感受。好的作品就是这样,经得起揣摩,经得起品味,相信在后面的学习中你会有更多的感受。

4.研讨:在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自然段里,哪一段写得最长,用的笔墨最多?(学生回答:第17自然段)大屏幕出示17自然段:“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抽生读,指导读音,相机评价。

(2)抓关键词。同学们,有一个词在这段话里是灵魂,抓住了这个灵魂,就抓住了这个自然段的意思。想想是哪个词?

预设一:自由。对,就是自由,孩子,你很会读书,很会抓文字的灵魂。

预设二:随意。在这个自然段中还有一个词跟它的意思比较相近,能找出来吗?(自由)孩子,只要用心一些,你的发现肯定会有价值的。

出示句子: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正如萧红所说,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3)交流园中的一切景物的自由。在萧红的笔下,都有哪些是自由的?(抽生交流)

预设:倭瓜、黄瓜、玉米、蝴蝶

是啊,它们都是自由的,倭瓜有着怎样的自由?黄瓜……作者是怎样写的?(分句读)

(4)幻化角色朗读

①同学们,你们羡慕倭瓜、黄瓜、玉米、蝴蝶吗?为什么?

预设一:不羡慕;你可以不去羡慕它们,这是你的自由。

预设二:羡慕;因为它们很自由。

用萧红的话来说,它们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同学们这么羡慕它们,我们变成它们好不好?你从倭瓜、黄瓜、玉米、蝴蝶中只能选一种变成它们。因为即使是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一次也只能变一个。谁愿意变成倭瓜?黄瓜?玉米?蝴蝶?同学们都选好了,但你们忘记了一个人,我变成谁呢?大家帮我出出主意,这样吧!你们谁表现得好,我就加入谁的队伍,有信心把我拉进你们的队伍吗?

②学生幻化角色读课文,师评价:够自由,够快乐。

5.讨论:倭瓜、黄瓜、玉米、蝴蝶真的会自己感到快乐和自由吗?它们真的有人的思想,有人的情感吗?究竟是谁感到快乐?

预设:萧红

(1)在这一段中,萧红有没有站出来讲,我是自由的,我是快乐的?她虽然没有直接说,但我们依然感受到她的自由和快乐,我们是怎么感受到的?

预设:生动的描写

说得真好,我国近代一个非常有名的大学者,叫王国维,他有一本书叫《人间词话》,在这本书里有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大屏幕出示)读读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文章中景色表达的感情,实际上表现的是人物的感情。景物的喜怒哀乐,其实就是人物的喜怒哀乐。景物喜则人喜,景物悲则人物悲。萧红的这一段文字表面来看是写景物的快乐和自由,其实是想表达自己的快乐和自由。同学们,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接下来,我们再读这一段的时候,相信你就能更深刻地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创作手法。

(2)配乐诵读第17自然段。(配乐《花间梦事》)师引读,学生接读。

①学生分句读。②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放飞你们的自由和快乐,美美地感受这景语中的情语吧!(齐读)

(3)资源链接:孩子们,你们的朗读把我带到了那个充满着自由和快乐的园子,这种感觉太美妙了,我会把这种感受深深地刻在心里。但是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在《呼兰河传》里萧红还提到了一个12岁的小姑娘,乡亲们叫她小团圆媳妇,被老胡家买来做童养媳,刚来的时候健康活泼,成天乐呵呵的,但是由于她太过大方,不合传统,不懂当时所谓的“规矩”,常常遭受婆婆的无端打骂,左邻右舍也支持这种打骂行为。小团圆媳妇终于被折磨生了病。老胡家听信了跳大神的人的话,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的办法来治病,最后导致小团圆媳妇被折磨致死。一个弱小的生命在被婆婆家人和好事的乡亲们折磨而死后竟没能使愚昧的人们产生任何思考,他们竟说出人的生命不如鸡这样的话。萧红在写《小团圆媳妇之死》时的心境是痛苦的,恐惧的。她对人的生命之轻感到恐惧,感到无助。这就是萧红在写这个故事结尾时的一段文字:“星星月亮,出满了一天,冰天雪地正是个冬天。雪扫着墙根,风刮着窗棂,鸡在架里边睡觉,狗在窝里边睡觉,猪在栏里边睡觉,全呼兰河都睡着了。”师范读。孩子们,现在让你读这一段话的时候,你还会像读园子里的自由那样的欢快吗?读读看。孩子们,我听出了你们心中的悲痛和怜悯。同学们,短短的57个字就把萧红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了。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不同的景物描写,作者的心情不一样,我们的感情基调就不同。

6.思考:孩子们,小团圆媳妇在孤独和痛苦中死去,而萧红呢?她在祖父的园子里幸福快乐地成长。究竟是谁给了她一个快乐的、自由的童年?(祖父)如果此时我再问你: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大屏幕出示“祖父的园子是( )的园子……”)你还仅仅认为它是一个快乐的园子,自由的园子吗?这园子还包含了什么?(祖父的爱)好,请你把这个爱写在黑板的中间。

7.小结:正因为祖父的爱,所以园子里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快乐的。现在你明白了吗?开头那一段话四句话中出现那么七次祖父,这看似絮絮叨叨的文字背后传达了她对祖父的什么?(生答:深深地怀念)是啊,萧红描写祖父的园子,她怀念祖父的园子,实际上真正怀念的是祖父的慈爱、慈爱的祖父啊!

三、记忆中的祖父

1.(大屏幕出示:“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再读这段话,深入理解萧红对祖父的深切怀念。

2.在课文片段中再次感受祖父的慈爱。

《呼兰河传》写在1940年的香港,当时的萧红已经是29岁了。在写完这部长篇小说一年以后,萧红便因病离开了人世。她再也没能回到她的故乡呼兰河城,也再没能回到那给她带来多少幸福,多少欢乐的祖父的园子。但是,这个世间上的所有的东西,比如说爱,它并不会随着生命的死亡而消失,就像我们现在还在读萧红这些动人的文字。同学们,还记得那一棵不结果子的樱桃树吗?萧红小的时候就曾经在那棵樱桃树下奔跑着找樱桃,一边在找,还一边大声地喊,在问祖父:(大屏幕出示,师生分角色读。一边在找,还一边大声地喊,在问着祖父:“爷爷,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祖父老远地回答着:“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再问:“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祖父说:“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孩子们,你们相信吗?相信是因为我的嘴馋樱桃树不开花吗?我也不相信,但是这个不相信恰恰是因为读懂了这文字背后祖父的那一份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四、布置作业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范文第4篇

关键词:童年视角 ;散文化叙事 ;思乡之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林海音于1960年创作《城南旧事》,抒写自己对故乡北京的思念之情。萧红于1940年在香港抱病完成了《呼兰河传》,在回忆中重温祖父的爱和温暖,也婉转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借以慰藉寂寞、凄凉的身心。本文试通过童年视角、散文化叙事、对故乡的思念三个方面来探寻两部经典之作的共同之处。

一、童年视角叙事

童年视角,即通过孩童眼光的观察与透视,揭示成人世界难以体察或忽略的生存景观。创作主体主要以符合儿童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指导思想来选择材料与组织写作,以另一种叙事方式来审视和表现世界。童年世界是单纯、天真、美好的,此时的小孩还未形成明确的社会价值观,生活的复杂使他们无法也不需要作出理性的判断,他们的话语里也没有道德化的议论和理性的说教,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纯客观的还原、透明的再现。

《城南旧事》的叙述者是一个叫英子的小姑娘,《呼兰河传》的叙述者“我”是个小女孩。她们单纯可爱,天真活泼,调皮好奇,以一颗童真之心观察她们周围的人和事,使文本呈现出浓厚的儿童色彩。在《城南旧事》中,大人们对疯子秀贞都避而远之,唯独英子敢于接近她,和她成了要好的朋友。 英子还和小偷成了好朋友,英子并不认为他是坏人,因为在她心中嘴唇厚厚敦敦的就是老实人相,是好人。在《呼兰河传》中,则更充满了童趣: “我”与有二伯共同偷东西,并约定都不说出去。

两部作品中都以大量篇幅追溯了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但在阅读过程中,却有不同的感受。《城南旧事》给人的是英子快乐、温暖的童年生活,而《呼兰河传》却是寂寞、孤独、凄凉的童年生活。林海音从小有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因此文中的小主人公是以开朗、乐观、坚强的形象出现的,叙述语调明朗、积极,虽有苦难,但读者感受到的不是颓废失落,而是率真与豁达,蕴含着希望。而萧红从小生活在缺少父母关爱的家庭中,只有祖父相伴,且祖父在她很小的时候又离开了她,这样整部作品也就笼罩着苍凉、孤寂的氛围。

二、散文化叙事

散文化叙事即打破传统小说以情节为结构中心的叙述模式,淡化了情节,弱化了戏剧性,没有典型人物,而是以人物心理或背景氛围为结构中心,呈现出了一种自由而随意的表达形式,包括内容和形式的散文化。内容的散文化即它不以通过塑造经典形象来再现客观现实社会,揭示社会生活本质,而是随着作者的感情节奏流动,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形式的散文化即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情节散乱化、片段化,戏剧性不强,作者的思绪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没有明显的时间顺序。《城南旧事》和《呼兰河传》正是从这两方面彰显了小说的散文化。

《城南旧事》分为五章: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落了、我也再不是小孩子。作者没有通过这五章揭示某种深刻的社会现实,而是通过拾起童年生活的几个刻骨铭心的片段,来表达对故乡北京的相思之情,是作者乡愁之思的一种表现。《呼兰河传》共七章,第一、二章是对呼兰城风土人情的描写,第三、四章回忆了“我”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第五、六、七章将叙述的重点移到了小城中的人物。整部作品中没有一个主要人物来统领,没有明确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描写,因此作者就无意于揭示某种社会生活现实,而是通过对呼兰河城风俗人情的描写和捡拾童年的碎片来抒写自己对呼兰河城的思念之情。在形式上,他们的结构散乱,随作者的思绪铺排而成。

三、对故乡的思念

林海音和萧红离开故乡而不能重返故乡,她们只好借助小说来回忆故乡的的童年生活和风土人情,委婉曲折地表现了乡愁之思。

林海音五岁随父母迁居北京,在那里求学,恋爱,结婚生子,三十岁时返回祖籍台湾苗栗县。她在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出版后记《童年冬阳骆驼队》中情真意切地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他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①后来在其散文《苦念北平》里也深情写道: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乐与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②于是她的笔下,流露出了纯正的京味儿语言,展开了一幅幅富于北平地方特色的画卷。打糖锣的老头儿;“出红差”的场景;七月十五提西瓜灯逛街等,作者借助英子的眼睛,在有声有色的描绘中,重温童年生活,做一次精神还乡之旅,慰藉了思乡之苦。

萧红的一生短暂而曲折,从呼兰县到上海,又到东京,最后凄凉客死在香港。1940年12月,她写下了最后著作――《呼兰河传》,借以抚慰那寂寞的心情,因为“然而即使在此时,萧红的心境已经是寂寞的了”③在伤世怀旧的感怀之中,故乡的一切都变得如此清晰,富有诗意的田园风光,祖父后花园里的无忧岁月,夹带着浓浓的乡愁扑面而来。她是带着全部的人生经验和压力艰难返回童年憩息之地的,故乡曾给予她的苦涩记忆已经淡化了,她惦记着那留下她多少欢乐与秘密的后花园,蝴蝶、蚂蚁、大倭瓜、露珠、太阳和童年生活里的人物。她说:“我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了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④这些画面穿越辽远的时空,凝聚成萧红内心中最美最值得珍视的家园记忆,让她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梦回故乡,品味那点点滴滴的温馨,给了她一生永恒的安慰。

四、结语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和萧红的《呼兰河传》从儿童视角、散文化叙事、浓浓的乡愁之思,为我们展现了童年生活和故乡的风土人情。我们和作者一起穿越辽远的时空,回到那过去的时代,那座小城和那个时代都具有了永恒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兼谈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几个困惑点[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2]傅光明.舒乙.冬阳 童年 骆驼――出版后记(林海音研究论文集)[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

[3]文洁若.乡情悠悠―林海音研究文集[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

[4]林海音.城南旧事[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

[5]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M].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6]林海音.苦念北平―林海音作品精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

[7]萧红.生死场 呼兰河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注解

①傅光明、舒乙:《冬阳 童年 骆驼――出版后记(林海音研究论文集)》,台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258页。

②林海音:《苦念北平―林海音作品精选》,漓江出版社,2004年版,第416页。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范文第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2000字左右

这是第二次看《呼兰河传》了,尤其是在看过了关于萧红的电影《黄金时代》之后,对这个追求自由、特立独行的女性又多了万分的同情。萧红的一生是悲惨的,她和表哥私奔到北京读书,被抛弃后孤苦无依的她又转而回到原来的未婚夫身边,但是在那个传统和现代激荡的年代,她从私奔开始就注定了不被宽容的命运,未婚夫面临家庭压力和生活的困窘,抛下怀有身孕还寄宿在旅馆的萧红,从此杳无音讯,欠下一大批债的萧红被旅馆老板关在仓库。萧红后来和萧军相识,从此走上文学道路,尝到了些许爱情的甜蜜,然而后来萧军仍然厌倦了萧红,两人最终分开。萧红最终的归宿是端木蕻良,这也是她一生唯一的正式婚姻,但是懦弱的端木几次抛下萧红径自逃难,让萧红备受艰辛。最终萧红患肺结核,在香港临时救护站逝世。

《呼兰河传》一如萧红的人生,没有华丽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转折,然而就在这平凡的世界里,在名不见经传的呼兰县内一户名不见经传的大户人家里,让我们看到了人世的悲惨凄凉。萧红笔下的呼兰县生活是生动的,有魂灵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就是戏剧大舞台,车翻了,马陷了,猪闷死了,于是人们忙着抬车抬马,忙着去买死猪肉,街头巷尾又多了好些趣闻。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七大姑八大姨,接姑娘迎女婿,这些个家庭琐事经历过或许索然无味,读来却是有趣极了,可见生活从不缺少精彩,就看是否用心罢了。

萧红家的后花园应该是全书读来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了。一个小姑娘,啪嗒啪嗒的跟在祖父后面,祖父干啥她干啥,偶然还调皮捣蛋插在祖父帽子上一圈花。“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萧红的童年是幸福的,这么个后花园,还有祖父就够了,她在后花园是多么自由啊,那纯真清脆的笑声在她颠簸飘荡的命运中久久泛着回响,令那无边的悲情更为宽广了。

人到世上走一遭真真是不容易的,就像孤儿被弃在荒原上,人从出生的那刻就被上天丢在茫茫人海,滚滚红尘,任风吹、任雨打、任霜摧、任雪冻。老胡家的团圆媳妇被婆婆打,做错事大,没做错事也打,甚至于自己不顺心了都打,白天打,晚上打,吊起来打,用铁夹子打,用烙铁烫脚心,十几岁的小姑娘就像囚犯那样被虐待,她说要回家,可家里人是从来没出来管过她。等她被打的奄奄一息了,婆婆家又怕她死了,变着法子“拯救她”,跳大神,赶鬼,看香,吃偏方,最终都不见效,只能把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扒光衣服,三次丢进满是滚烫的开水缸里,尽最大的努力救了,于是团圆媳妇死了。活泼可爱的少女就这样被无情的社会和愚昧的思想摧残致死,然而她又能向谁求救呢?

有二伯是搞笑的,对着那砖头和麻雀说话,有二伯是不幸的,连砖头都专门欺负他这光脚的,他自负又自卑,喜欢别人叫他有二爷,叫有子是要生气的,他贫穷,被子都是露的,鞋是前开后张的,还偷东家东西,他富有,至少精神上是自我安慰的,颇有阿Q的精神。

磨房的冯歪嘴子却是个极正直勤奋的一个人儿,梆子哒哒哒的从早敲到晚,从晚敲到早,我猜想萧红小时候估计就把这梆子当摇篮曲了吧,听不到反而会睡不着。冯围嘴子和王家大姑娘私定终身了,还生了孩子,磨房是八面来风的,冻得和外面差不多,草房也好不到哪去,孩子就放到草堆里养着。王大姑娘生第下第二个孩子后死啦,冯歪嘴子就带着俩孩子这么过。他是可怜的,至少人们是这样看他,不过他却浑然不觉,仍然推着磨,打着梆子。

凡是伟大的著作,必定都是对人充满深深的同情的。一个大院子住着几十口子,家家都在生死的边缘挣扎着,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二两豆腐。这是个悲惨的世界,不仅仅因为人们生活的贫穷,还因精神的匮乏,人们并没有因自身的艰难而对他人充满同情,而是麻木无知的活着。没有人谴责团圆媳妇的婆婆,没有人对团圆媳妇有那么一丝怜悯,没有人帮助冯歪嘴子,磨房老板娘就连孩子身上盖得面布袋都要拿下来,怎样的铁石心肠才能对刚出生就快冻死的孩子都无动于衷?在凄风冷雨的悲惨世界里,人人都被命运无情的鞭策,朝着不知的未来踱去,电闪雷鸣的人潮汹涌着,人们陷在风浪中无力的伸出双手,间或发出微弱的呻吟,渴望上帝的垂怜,或许这世界注定是悲惨的吧,若是可怜那孩子,自己就要遭罪了。

《呼兰河传》是一串童年的回忆,是一幅生活的素描,是一出人间百态的戏剧。

《呼兰河传》读后感2000字左右

初知萧红是因为许鞍华拍的《黄金时代》,汤唯真的很适合民国的扮相,清清冷冷的气质如秋风般萧瑟,薄薄的嘴唇紧抿,黑漆漆的眸子仿佛要看到人心里去,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然而心却又是多情的,一生似浮萍般漂泊。萧红曾对朋友说,自己一生走的是败路,她感慨:“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不错,我要飞,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我会掉下来。”萧红是寂寞的、孤独的,知晓自己的命运,却满满的不甘心。她的文字清冷悲凉,读着会有一种绝望孤寂的感觉,可于此,却透着一股子不屈的倔强,好像一个溺水的人,每个毛孔浸着水,冰冷刺骨,但是仍不放弃求生的欲望。

很喜欢萧红的文字,寥寥几句话,活生活色地勾勒出的物什仿佛就摆在眼前,让人忍不住的把字咬碎了又嚼嚼。

她眼中的冬天是这样的,“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

路上的泥坑,“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

天空中的云朵也别样的生气,“可是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

万事万物都有温度,唯独她,除了幼年的祖父和璀璨斑斓的菜园,孤独的就像一个铁榔头,除了铁锈,什么也没有,连着周围都染着一片荒凉的焦黄。“砖头晒太阳,就有泥土来陪着。有破坛子,就有破大缸。有猪槽子就有铁犁头。像是它们都配了对,结了婚。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来。”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最后一本书,1940年,她患上了肺结核,已飘荡在枯死的生命边缘,此时的她对丈夫、人性、时局都完全失望,在这时间,最温暖的只有幼时的回忆,记忆深处的呼兰河城。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燃一个个的火柴靠幻想来汲取温暖,萧红用文字搭建起一座昔日的城,体会着世间仅存的温暖。城里的每条街每间商店,漫天的火烧云,还有那东大街的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马,也没有人说要去填。“若没有这泥坑子,可怎么吃瘟猪肉呢?吃是可以吃的,但是可怎么说法呢?真正说是吃的瘟猪肉,岂不太不讲卫生了吗?有这泥坑子可就好办,可以使瘟猪变成淹猪,居民们买起肉来,第一经济,第二也不算什么不卫生。”

萧红笔下的人和事,好的坏的,不好的不坏的,好的不见得怎样优美,坏的也不会有多可恶,总是命当如此,哭也由不得人,笑也由不得人。而那些人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我们都身处于一座呼河兰城,那里的每个人都似曾相识。

“好死不如赖活”,人的价值似乎就是活着,在活着的大前提下,所有的苦痛、折磨都被人刻意忘记,睡一觉,仍是平平静静地活着,一生也就这么走过了。

“卖豆芽菜的女疯子,虽然她疯了还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的还到庙台上去哭一场,但是一哭完了,仍是得回家去吃饭、睡觉、卖豆芽菜。

她仍是平平静静地活着。”

“回到城中的家里,又得照旧的过着日子,一年柴米油盐,浆洗缝补。从早晨到晚上忙了个不休。夜里疲乏之极,躺在炕上就睡了。在夜梦中并梦不到什么悲哀的或是欣喜的景况,只不过咬着牙、打着哼,一夜一夜地就都这样地过去了。”

人的一生因为苦痛而愈发漫长,可放在悠悠的历史长河却又那么的微不足道。平静的水面漾着涟漪,年复一年,寂寞而孤独,道不尽的苍凉。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人的愚昧无知总是出奇相似,习惯性地把希望寄托在虚妄的神明或物什上,始终觉得命运不会受自己掌控,一时的成功也被冠上幸运的名号,失败也自嘲似的归于运气不好。仿佛自己只管吃吃喝喝,所有的一切早已注定,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这就是无法逃避的命。

“呼兰河这地方的人,什么都讲结实、耐用,这膏药这样的耐用,实在是合乎这地方的人情。虽然是贴了半个月,手也还没有见好,但这膏药总算是耐用,没有白花钱。

于是再买一贴去,贴来贴去,这手可就越肿越大了。还有些买不起膏药的,就拣人家贴乏了的来贴。

到后来,那结果,谁晓得是怎样呢,反正一塌糊涂去了吧。”

人的残忍也是出离一样。善良会被人利用,不得长命,坏人却总能逍遥自在,遗祸万年;好言相劝让人得寸进尺,冷言恶语却总会使人忌惮;别人的不幸成为衡量自身“完美”生活的标尺,别人的成功却让人止不住的心生妒忌,富人一定不仁不义,长得漂亮的女领导一定是潜规则上位。有人的地方就会藏污纳垢,可悲的是人们似乎已经习惯。

“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

“自从团圆媳妇死了,院子里似乎寂寞了很长的一个时期,现在虽然不能说十分热闹,但大家都总要尽力地鼓吹一番。虽然不跳神打鼓,但也总应该给大家多少开一开心。”

“人这动物,真不是好动物。”是萧红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可正是她笔下的人,像野草一样卑贱,只需一抔黄土便得以扎根,历经风雨的摧残仍旧倔强的活着,毕竟,活着就有可能,就有希望。

“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地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