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论文(精选5篇)

  • 网络舆论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突发性事件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突然爆发。事件爆发的原因、规模和影响范围都是无法估计的。①最难预测的就是自然灾害带来的突然性。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是很难预测的,即使能够预测也很难对其进行防范。自然灾害破坏性极强,事后的救援需要全社会的力…

网络舆论论文(精选5篇)

网络舆论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寄托感情的新时代。网络舆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人们只有认真审视网络舆论的内涵,才能把握好网络舆论的方向。舆论是特定社会系统中成年公民对社会的总的评价、态度以及对特定社会实践、人物所表达的意见和看法的集合。通过舆论被认为是权利中心之外的人的意见,舆论在民主社会里具有特殊的力量,往往成为诸多争论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所谓网络舆论就是指公众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公共事务或焦点问题所表现的意见的总和。网络舆论常见的形式和平台主要有:BBS、各种网络新闻、虚拟社区、博客、各种即时通信等。网络舆论的特殊性体现在网络这一特殊的技术和传播平台上。

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的特征

突发性事件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突然爆发。事件爆发的原因、规模和影响范围都是无法估计的。①最难预测的就是自然灾害带来的突然性。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是很难预测的,即使能够预测也很难对其进行防范。自然灾害破坏性极强,事后的救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集结,人类可以通过网络集聚各地力量,形成舆论焦点。②人为造成的突发性事件的破坏力和后果各有不同。例如,2009年新疆的“7 5”事件发生后,网民在最短时间内将事件的发展聚焦起来。此次事件较为敏感,当地消息已经封闭起来,除了新华社以外,其他机构都无法得到最新动态。此时网民通过网站、论坛、博客等进行讨论并分析出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加上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整个过程中网民向理想方向发展,为社会稳定的维护起了很大的作用。

群众对公共问题的意见就是民意。社会事务管理的最终权利来源就是人们的授权,因此,社会事务管理也应将人们的意志充分体现出来。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为民意的表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民意得以体现的同时,危机也由于网络的存在而变得日常化。任何局部的危机都有可能转化为整体的危机,突发性事件与社会公共资源的联系越紧密,爆发力就越强,网民就越想了解其真相,网络舆论的规模就越来越大。

近些年,网络舆论热点的发源地在不断拓展。诛连效应主要体现在横、纵两个方面。从横向来说,某一人、某一地区、某一性质、某一行业所发生的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论很可能牵连同一类人、相关与不相关的地区、行业等,横向扩大,从一个人扩展到某类人,从一个地区扩展到整个社会,从某个企业扩展到整个行业,例如,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从一个三鹿企业扩展到整个奶制品行业,短短几个月,几乎所有的奶制品企业都受到了牵连。

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

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分为3个阶段,即舆论爆发期、舆论高涨期和舆论消退期。①舆论爆发期。此阶段就是信息已经爆发,但是没有得到确切的依据,因此,网络都各抒己见,网络舆论呈现多样化的表达。在这个时期,消息较多且比较散。由于缺乏必要的证据,官方对其也没有做出明确的回复,没有有效的舆论导向,舆论表达呈现零散化。在网络上,网民利用各种渠道来表达自己的言论,这些舆论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②舆论高涨期。此阶段的网络舆论更加汹涌,网民倾向于某一方,舆论进入高潮期。从“我爸是李刚”到“郭美美”,不少社会热点事件或在网络上发端,或在网络上形成激烈讨论。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存在。2010年10月16日晚9时许,河北大学新校区生活区内发生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造成两名学生受伤。在第二天的11点,就有人在“连吃论坛”上发帖,该帖迅速引起网友注意。当日16时,“天涯论坛”网民发帖“惊!!!河北大学富二代校内醉驾撞飞两名河大新区女生,‘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刚’”,掀起网上点击高潮。此时网民对李刚进行的人肉搜索,公布了他的身份,网民很自然地将其与“官二代”联系起来。“有本事你们告我去,我爸是李刚!”迅速走“红”,这已经被各大媒体放在了首要位置。从此,“我爸是李刚”成为了2010年的网络最热语言。③舆论消退期。这个阶段就是指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网民对事件的处理结果由反对转向接受。此时网民的注意力已经慢慢开始转向其他热点事件。

突发性事件爆发初期的信息不确定和沟通不顺畅是造成其网络舆论比一般状况更加复杂的原因。一方面突发性事件过程中的每点变化都使得信息的真伪更加模糊。同时往往沟通渠道堵塞,事件主体和公众之间无法取得通顺的交流,彼此容易产生误解。另一方面网络的特性使得公众的意见表达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开放,这也加大了控制信息、分辨信息的难度,为网络舆论中不协调声音的传播提供了客观环境。网络匿名性为网民出于各种心理而散播的虚假、错误、不良和极端信息提供了保护。越是小道消息越是会在事件爆发初期得到高速传递和广泛分享,传播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信息流,从而引发社会的危机。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噪声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虚假信息———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中的各种凭空捏造、没有依据的谣言、流言。错误信息———对突发性事件中的一些信息有主观删减、修改,导致信息与真实信息产生偏差和错误。不良信息———在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传播中附加的宣扬色情、暴力、迷信或挑拨宗教、民族关系等会影响社会稳定的消息。偏激信息———主观色彩过于明显,对于事件判断的倾向非理性,会起到煽动性负面影响的信息。

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的引导与管理

整合舆情监察资源。(1)传统媒体的舆情检测渠道。传统媒体可承担舆情监报任务,并且专业记者的工作方式较灵活,他们已经赢得群众的高度信任,因此,他们能够获得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传统媒体根据事件的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可将其分为头条新闻,一般新闻和内参等多种形式,并且针对专题的舆情调查,专业的记者和通讯员也都比较擅长。(2)民间机构的信息采纳。由于突发性事件发生的较突然,当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在短时间内信息比较匮乏,那么此时离事件发生地较近的机构会比较容易了解到情况,如果掌握到这一事件的第一手资料,那么该机构就掌握了最主动的资讯。(3)建立好网络本身的舆情资料库。舆情资料库主要包括热点新闻出处、发言事件密集程度、评论数量等参数的收集以及热点话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等,并根据舆情分析处理后的结果生产报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是国内最早从事舆情监测、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在舆情监测、研究及危机应对、舆论引导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2011年每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都能够引起政府、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关注。很多地方都将其作为教程应用于地方的学习和培训中,这表明地方政府的网络舆论的主动意识逐渐提高。

将舆情监察分析报告重视起来当一定的舆情资源有效地掌握之后,还要对其进行分析,将反映同一性质矛盾的案例归为一类,再归纳同一案例中相同观点的发言。目前,对于上述功能,网络舆情智能监测平台可以实现,并且能通过计算机来辅助人工做更深入的分析、检测和管理可能演变为突发事件的热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舆论引导方案制订的科学依据就是经过分析和统计的舆情报告。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传统的议程设置已经不能给予网民满足。网络给受众带来了选择的余地,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信任的信息来源,群众也敢于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针对突发性事件而言,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掀起巨大的舆论反应,如果网站不能设置议程,那么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危机,事件将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网络以其自身优势占领重要位置,先为公众和传统媒体设置议程。例如,依托网站的实时更新做出连续的、深入的网络新闻,这样能够体现出内容的新以及深,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网络议程设置的优势是形式上多媒体化,这样的新闻关注度肯定很高。由于议程设置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它很有可能表现为双向设置的特点。网编设置议题的走向也会受到受众参与积极性高以及表达意见活跃所影响。目前针对突发事件而言,传统媒体的新闻源头往往来源于民间、博客等,他们相互取长补短,议程的设置也互相进行,从而造成舆论的扩散。我国网民趋于年轻化,他们的阅历有限,也比较感性,在短时间内仅凭主观感性来作判断,而将事件背后复杂的社会问题忽视了。在不理性舆论环境下,网民和媒体都有可能做出错误判断,传播错误舆论,最终给当事人造成较大的伤害。网民之间的相互感染、互联网的匿名模式以及观点相近的快速互动,都容易引起群体化行为的发生,甚至对线下的社会正常秩序产生威胁。因此,必须对各网站、BBS进行合理的管控。例如,现在大多数的门户网站要想新闻跟帖必须先进行注册登录才可。针对天涯社区而言,他们对于敏感话题,他们控制跟帖数量,一般控制在5页内,从而避免信息不理性集中。

随着网络信息传播形态的快速变化以及群体性公共事件的频繁发生,各级政府和官员感受到了网络舆论的压力,并且逐渐了解把握网络传播,“网络新闻发言人”这个名词诞生了。网络新闻发言人就是指第一时间向新闻单位通报发生在各地区的重大新闻,回答记者提问,建立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新闻单位的网上对话平台。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发言人是政府主动出面担当意见领袖的表现形态。针对国内各种突发事件,都是因为政府隐瞒了事实真相才发生的。在新闻有争议的情况下,如果政府不主动担任发言人的角色,那么网络上就会出现各种领袖,重要的是这种领袖所掌握的观点并不是非常全面,这样网友聚合就容易发生,造成集体认识偏差,对于事态的发展有不利作用。网络舆论的变化促使政府角色不断调整,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拓展的代表是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网络新闻发言人体现了政府主动面对社会的开放态度,它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种新渠道和方式。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媒体在政府形象中的作用日益提升。互联网已经成为新兴的重要媒介,它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近年来,互联网的使用率逐渐上升,而其他各媒体要不处于停滞状态要不处于下滑状态。随着舆论形式的改变,政府形象也会发生变化,大众舆论的参与者包括所有的人,因此,构建政府形象的过程就是每个人参与社会舆论的过程。随着网络舆论形式的发展,这种过程会不断增强。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在各类突发事件中发挥着巨大力量,主流媒体为公众所做的议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事件的发生让大众的舆论焦点汇聚在一起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舆论焦点随着每一点进展而转移,因此,大众舆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政府形象的建设。如果政府能够将这种限制作用充分发挥起来,就能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将舆论重点很好地抓住,从而使自己的形象塑造起来,将以往不利的形象彻底改变,重新塑造出好的、正面的政府形象。反之,良好的政府形象不仅不会受到正面影响反而会受到损害。在网络舆论的作用下,政府形象的构建从一个单一的线性过程转变成一个网络过程;从一个政治过程转向开放性的社会过程;传播过程从一个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相分离转变成一个传播者和接受者相结合。因此,在网络舆论的作用下,政府形象更具社会意义。

危机是由机遇和风险两部分组成的,突发性事件常常会带有一定的社会危机。在网络社会中,很多突发性社会事件都由网络的大力宣传而放大。有些专家认为网络舆论是一种新型的公共安全危机,处理不当会造成巨大的损害。因此,政府必须重视网络舆论。修复政府公信力是网络舆情应对的核心。在涉及政府与民众关系的问题上,网民形成了传播学中的刻板印象。因此,在突发性事件发生短期内,政府要摆正姿态,赢得网民和公众的信任。

网络舆论论文范文第2篇

医疗工作具有高度专业性,风险高,由于个体差异、疾病发展变异等原因,诊疗工作不可能像流水线作业一样人为可控,医务人员和患者在疾病认知、治疗过程、疾病转归等方面的认识上严重不对称,患方普遍期望值高,加上当前社会舆论导向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目前医患纠纷层出不穷。在就诊过程中遇到问题,患方有时会不通过医院正常的投诉程序解决问题,而是直接上网发帖,把网络视为维护个人权益的“利器”,还有部分患者会一边在医院投诉,一边利用网络发帖制造舆论。

2我院网络舆情监控和应对措施

2.1健全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医院成立网络舆情监管领导小组,院长为组长,分管纪检的党委副书记为具体负责人,院办、党办、督查办、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科室负责人为组员。医院明确将网络舆情(主要指网络负面发帖)纳入患者投诉的管理范畴,制定了网络舆情处理流程,由督查办统一管理。指定督查办、党办工作人员为兼职网络监管员,每日进行网络巡视,重点关注在本地区影响较大的新闻网站和论坛。一旦发现涉及我院的发帖,则立即启动处理流程。

2.2建立快速有效的舆情研判机制针对网络言论高度自由、舆情发展迅速、易于扩散等特点,医院要想及时有效处理事件,就必须要快速、正确地判断舆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应对决策。当网络监督员发现涉及医院的发帖后,立即上报督查办,由督查办根据发帖内容进行处理:如发帖涉事性质不严重,仅为一般性的网络投诉,则由督查办协同相关职能科室进行调查、处理,必要时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发帖人,了解事情发生的详细经过,由医院网络发言人及时公布最终调查结果;如发帖涉事性质严重、情节恶劣,则立即汇报监管领导小组组长,对所有涉事科室和个人进行调查,彻底查清事实真相,对医院责任进行初步评判,形成书面事件说明,作为网络回复和事件处理的事实依据。

2.3建立医院发言人机制对于网络投诉的回复,在医院调查、形成书面回复意见后,统一以“医院发言人”的名义对外回复;当院内发生重大事件后且网络舆情出现时,医院在第一时间将事件发生的客观、真实的事实经过,通过召开新闻会形式,由医院发言人向论坛版主、资深网友、本地媒体进行通报,并在网络公布,留待网友评判。

2.4积极探索舆情应对的技巧提高应对效果一是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在医院职工中选拔出一批在网络论坛上比较活跃、自身综合素质较好、文字写作水平较高的人员组成网络小组,组建QQ群,发生网络舆情时,小组成员协同处理,商量对策,形成网络应对合力;二是建立网络舆情应对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1次例会,回顾前一阶段网络舆情,讨论舆情应对的得与失,制订持续改进措施,并形成舆情通报。

2.5加强培训提高舆情应对意识和技能对于医院而言,网络舆情应对是个全新的课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更好地对舆情,趋利避害,成为医院开展形象公关、正本清源、传播正能量的新手段。医院每年举办两次由本地各类资深媒体人员和本院相关职能科室人员参加的网络培训讲座,介绍网络舆情新动向、医院应对舆情检测和应对的要点与禁忌,提高网络舆情的敏感性和应对技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

2.6注重网络人脉积累很多医院一旦舆情发生,就会组织“水军”在网上打口水战,其实这样的应对不但不会得到网友的认同,还容易激发网友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正确的做法是医院网评员平时就注意积极参加网络论坛的互动,积累人脉,提高威望,医院舆情发生时,网评员的论点才具有更高的公信力,为更多的网友所认可。

2.7提高网络舆情回复技巧网络回复态度诚恳,内容要经得住推敲。医院发言人回复时,首先要态度诚恳,不拖拉、不含糊、不护短,以陈述事情客观经过、澄清事实为主,除非有确切的定论,最好不作评判。注意保护投诉方隐私(姓名、住址、工作单位等)。网评员发表评论时,不可言语偏激,尽量不要与网友产生正面交锋,可以通过普及医学常识、介绍法律法规条款等形式,引导网友理性思考、发言。

网络舆论论文范文第3篇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活跃的社会活动,有着丰富的伦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主体道德动机自发性、内容道德价值多样性和道德传播开放性这三个方面。

(一)网络舆论主体道德动机自发性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的思想动因,指道德个体在实施道德行为前的欲望、动机、意图、情感、信念、理想的总和。与传统媒体主流舆论动机不同,网络舆论中的主体最大的伦理特点是道德动机自发性。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当中会有定期的评论当下舆论热点的旗帜性时评类文章,这些文章可能是由政府或者某类权威人物的。但是在网络上,每一个网民代表的都是他自己,无论是出于自身物质利益的需要还是精神层次的需要,他的道德动机绝对出自于自愿,对于舆论热点他发表的是也只能是他自己的心声。

(二)网络舆论内容道德价值多样性网络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道德价值的多样性。正如研究网络的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所说:“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多种利益主体及其复杂关系,以及网络上各种流行思潮的相互激荡,都会造成网络舆论中道德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网络舆论主体同样作为经济人存在,道德价值取向也会随着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利益主体多样化使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趋于多样,不同主体又因其不同的利益要求或价值偏好而产生不同取向和层次的价值追求,网络舆论会因此呈现道德观念、道德价值选择的丰富多样性。随着网络舆论能够容纳多种文化和价值主体的价值差异性选择与创造,网络社会也会呈现出宽容和文明的道德文化风貌,网络社会道德生活也会更加充满活力,道德文化资源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更加丰富和充实。

(三)网络舆论道德传播开放性传播是信息选择、传导和接受的过程,以显性或者隐性的方式反映在人类的一切传播活动中。道德也是传播的重要内容,传播者可以直接通过多种媒介表达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在网络舆论传播中道德的传播方式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网络舆论是一个零门槛的大众传播媒介,几乎所有人和组织都可称为网络舆论的主体。这也导致在网络中除了专业网站提供的信息外,还有大量网民的各种信息,其中有权威性的、真实准确的信息,也有许多虚假或不准确的信息。

二、网络舆论的伦理价值及实现路径

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舆论是道德评价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舆论的道德调节和引导功能,评价道德现象,进行道德教育,调节思想矛盾,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是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这其中,网络舆论自有其伦理价值,而实现网络舆论的这些伦理价值,保障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和公民共同努力。

(一)网络舆论的伦理价值网络舆论有两个方面的伦理价值。首先是网络舆论的个体伦理价值。网络舆论从个体出发,并对个体产生道德价值反馈。首先,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中,正确的舆论导向必然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这些正确的舆论能够对网络舆论主体在网络上的行为发挥约束和导向的作用,同时能够促使个体产生道德自律。其次,网络舆论依托于强大的社交关系网络,如QQ、微博、BBS等,线上交流效率远远高于线下。这种交流能够促进个体道德社会化,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最后,经过激烈的网络争论,错误的网络舆论最终会被正确的网络舆论取代,个体参与这个思想更迭的过程的同时也会从中汲取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升华个体精神境界。其次是网络舆论的社会伦理价值。作为公共舆论的重要分支,网络舆论最重要的还是其社会伦理价值。在网络舆论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根据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对社会实施进行选择和加工,并传导给受众。每类道德信息的表达都隐藏着传播者的道德价值导向。传播者通过加强网络舆论传播的强度和广度,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环境,同时也形成围绕在受众生活周围的道德信息场,使受众在无形中受到这种感染与影响。网络舆论的社会伦理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网络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向网络舆论主体普及道德知识、传播道德观念、激发道德情感和培养道德行为,并能传承正确的传统伦理道德理念,剔除网络上无营养的速食文化。第二,网络舆论在传播中有各种伦理思想涌现,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事件也呈现复杂化,一些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在网络舆论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修正传统伦理道德的同时能传播新的伦理道德观念。最后,在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之后能优化社会道德风尚。网络舆论往往滞后于网络舆论客体的发生,这样网络舆论主体能够在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后,全方位的了解某件社会问题给出这项事件客观理性的结论。这种结论在网络舆论过程中已经被主体自觉吸收,对优化社会道德风尚具有积极意义。

网络舆论论文范文第4篇

一、爱国型网络舆情

爱国型网络舆情一般是大学生群体因为对国外的、宗教势力的某些行为不满,在一些论坛中发表相关言论、表达情绪形成的网络舆情。爱国型网络舆情是“群体”心理特征的反映,在这个群体中,没有地域、性别、民族的限制,只要大家都满怀着对国家的热爱,都可以参与进来,在某些城市,甚至出现了因为某个事件而引起高校联合游行示威的情况。例如家乐福事件,2008年,一条关于“家乐福大股东支持达赖喇嘛,号召大家共同抵制”的短信在大江南北迅速蔓延,这个在中国拥有112家门店的法国公司顿时成为众矢之的。学生、市民纷纷加入了抵制法国货的行列,重庆各大高校派出代表,举行联合游行示威活动,游行活动在整个华南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爱国型网络舆情最容易发生重大和民族暴力事件,尤其是在一些留学生比较多的高校,需要引起学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表现

(一)社会互动行为

网络和硬件设备的普及与发展,也给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形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我们随处可见埋头于手机世界的学生,走路、吃饭、寝室甚至是课堂上都会看见一群群的手机玩乐一族,一条条新鲜出炉的消息就是通过那些再普通不过的行为互相传递,形成巨大的信息网络。有学者认为,网络在今天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隐喻和象征,它正在逐渐形塑一个以内在期望、需求与恐惧为内涵的虚拟社会[3]这样的社会使大学生游走在虚拟和现实间,每天,他们会花费比学习书本知识还多的时间来了解资讯、抒感、交友谈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正在以积极的心态了解外面的世界,积极与外面的世界互动、沟通,而互联网以新的电子关系形式提高和补充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互动活动,使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和广度变得更大更宽。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了问题,网络的社会互动行为也增加了大学生们的自我隔绝,增强了他们与社会的隔离和原子化,使社会显得没有了人情味,网络怒火、语言暴力和言语冲突时刻充斥在大量的网络信息中,渐渐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使得大学生变得冷漠、无情、多疑、压抑,最终形成了一批性格孤僻、复杂的社会边缘群体。Kraut等人通过对玫瑰果匹兹堡地区家庭网络使用的研究,发现使用网络越多的人,通常其社会网络规模越小,与家人和朋友的沟通反而越少,越容易感到孤独、压力等消极情绪[4]。另外,CNNIC互联网发展研究部关于互联网在个人社会关系网络方面功能(如下表)的研究,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网络的社会隔离功能在今天已经不可忽视。

(二)民主参与行为

通过维权型网络舆情的分析,我们发现,在网络社会无限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们自发选择了一种既便捷又通畅的民主表达渠道即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诉求,以此来影响管理者和决策者的工作,学生的民主表达和民主维权意识得到了新的发展。通过网络维权,实现了学生对学校管理和发展具有均等影响力的可能性,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平等地参与学校的管理、监督和反馈工作,学生对学校中出现的重大管理漏洞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表达,短期内,具有相同或者相近意见和想法的学生们就会达成一定的共识,在网络上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就可以推动问题的解决,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无形中就参与了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发挥了学生民主参与的巨大功能。可当我们去考查学生民主表达的质与量时就会发现,由于网络舆论的表达方式独特,具有匿名性的特点,就使得网络舆论表达过程中出现了不理智的现象。网络谣传、流言盛行,使得整个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陷入流言蜚语和无序的世界中。总有那么些人在愉快地享受表达自由的感觉时,忘记了他的本来目的,忘记和淡化了自己的责任。由于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实现了对现实社会的解构,所以在网络世界里,真实世界中的伦理、道德、法律等拘束力就显得不那么明显,部分大学生就开始在道德和法律规范之外行事,自己做自己的真理审判官,也不管自己的言行会给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一名辽宁女大学生因全国停止一切娱乐活动,玩不了游戏,竟对四川灾区人民发表了长达4分40秒的辱骂言论。有的学生网民在网络上一些涉及他人隐私的信息或其他在道德上令人反感的内容[6]。我们认为,这样的缺乏外在约束力的民主表达方式,已经失去了言论民主表达本身所蕴涵的民主价值,转而成为了一种破坏校园和谐、冲击校园管理秩序的反面力量,它已经失去了民主表达的魅力,是伪民主。

(三)爱国行为

网络舆论论文范文第5篇

1.1网络舆论立法尚不完善目前我国关于网络侵权的立法非常多,网络立法有法律、行政法规,还有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等。实践中对于网络侵权案件,除了适用民法通则关于侵权的一般规定外,还可以适用关于互联网的一些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但是这些法律制定主体混乱,规范客体重叠,可以说,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是当下中国保护或规制网络的主要调整手段。

1.2有关网络舆论的法律规制多为惩罚性、义务性,预防性措施少网络舆论在为言论自由打开一个通道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网络舆论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与法律冲突的现象,我国立法机关相继出台相关法律,但从这些法律中不难看出,条文中大多是以“禁止性”或“义务性”的内容存在。禁止性规定指的是法律对不得传播的言论类型的列举,即法律规定哪些言论不得发表。相继出台的司法解释更体现出了“惩罚性”。相对于网络科技的发展,这些法律的出台同时也体现出了立法的滞后性,禁止性和惩罚性都是对侵权或违法后现象后的补救措施,但并没能将立法与网络科技相结合从源头就避免违法现象的出现。

1.3对网络管理处罚程序不够透明化,缺乏法律依据我国行政管理部门对关闭网站或者BBS很少公布理由,甚至对一些政治敏感的话题论坛也会进行屏蔽。在整个关闭整顿程序中缺少法律程序,监管缺乏透明性。处罚部门法律依据不明晰,现今,对网络舆论优劣的评价标准一直都很模糊,造成对网络舆论的执法有很大的随意性。有关行政部门对网站的监管缺乏透明性,导致网站难以通过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2.加强网络舆论规制的若干建议

2.1完善互联网立法纵观我国关于互联网的立法体系,立法机构比较杂乱,普遍层次较低,法律效力不强。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权,网络舆论正是公民在网络上行使言论自由权的体现。用众多的低位阶法律去规范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实为不妥,应探索制定出网络管理的龙头法,有必要对网络中的法律问题做统一的界定,对现有法律法规去粗取精,明细完善,制定出一部专门的网络法。

2.2立法应遵循事前防范原则对行为限制的方式通常有事前防范和事后惩罚两种,惩罚不是立法的目的,如果在网络舆论的法律规制中能结合事前防范的原则,网络舆论的侵权行为也会在源头处大大减少。要让事前防范能行之有效,应具体制定相应的实行措施。首先,立法过程中加强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网络侵权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实施的,同样对抗侵权的手段也可以使用网络科学技术,现如今大多数网民都会在网上进行财产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