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自我总结(精选5篇)

  • 励志自我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新资助体系下国家财政对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经济投入 2007年6月,在国务院的部署下,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包括《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等8个配套文件,就…

励志自我总结(精选5篇)

励志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学生资助 励志教育 结合

2007年开始,国家大幅增加了对高等教育学生经济资助的投入,明确提出了“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各项助学政策,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1]。本文从工作实践出发,以我校为例,对现有高校资助体系进行了分析,同时介绍了我校将学生资助与励志教育相结合中的特色做法,这对探索解决如何在帮助贫困大学生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脱贫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一、新资助体系下国家财政对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经济投入

2007年6月,在国务院的部署下,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包括《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等8个配套文件,就落实新的资助政策做出了明确规定。

新的奖、助学金体系中提出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三大资助措施。其中国家奖学金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用于奖励高校全日制本专科生别优秀的学生,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全国资助总人数为5万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

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每年奖励资助约51万名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国家助学金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其解决生活开支。国家助学金的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每年资助约34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这三项措施施行所需资金全部是政府投入[2]。三项资助措施覆盖面达高校学生总数的23%,资助人数相当于过去的7倍。

二、从我校学生经济资助工作现状看现有资助体系

目前,我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国家投入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我校当前本科在校生数为19946人。2008年我校共发放国家奖学金41.6万元,52人获奖;发放国家励志奖学金340万元,680人获得奖励资助;发放国家助学金679.6万元,3398人获得资助。奖励、资助金额1061.4万元,受助人数4130人,奖励、资助面约占全校本科生数的21%。资助面未达全国平均水平,这应和国家财政投入偏向投入中西部省份高校有关。

2007年开始,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在江苏、湖北、重庆、陕西、甘肃5省市开展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从我校情况来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获贷人数和金额目前已超过国家助学贷款获贷人数和金额。2006―2007学年,我校共有1156人获得国家助学贷款,贷款总额额为573.01万元,2007―2008学年,获贷人数为622人,贷款总额度321.19万元,而2008―200年,贷款人数进一步下降,获贷人数为497人,总额度257.99万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人数和金额则逐年增加,2007―2008年,我校共有430人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款总额度为248.655万元,而到2008―2009年,有717人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款总额度为388.03万元。随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在全国的进一步展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获贷人数和金额还将进一步增加,在未来几年内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将成为最主要的助学方式之一。

此外,我校勤工助学基金呈缓慢增加趋势,2008年累计提供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2000余个,发放报酬200余万元。学校还设立了阳光助学金”(120万元,自筹)、“励志助学金”(200万元,自筹)等校内专项困难补助。2008年企业和个人资助金额为149万元,对受到“西部助学工程”资助的学生及其他家庭特别困难学生减免全部或部分学费,2008年减免额度达27.38万元。

现有资助体系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解决路径――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此外,校内助学金和社会奖助学金等多项资金作为资助体系中的有益补充,使得现有资助体系得到充分完善。

三、我校在贫困生感恩励志教育中的特色做法

在贫困大学生的物质帮扶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的同时,我校开展了一系列对贫困生的励志帮扶教育,主要有以下五种做法:

(一)三困生的“一对一”帮扶。

建立健全了“三困生”档案(“三困生”特指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及心理存在困惑的学生),做到每个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有定向指导,每个经济困难的学生都有明确的解决措施,每个心理存在困惑的学生都有心理支持体系,从而促进了“三困”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注重心理帮扶。

为每个学院配备了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的心理辅导员,这样能够及时发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通过开设心理访谈形式,重点帮助贫困生认识自身的人格特点,掌握积极的应付方式,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以提高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学校在对贫困学生实施援助时,有时实行“隐蔽”的方法,以避免“贫困生”的标签对贫困生产生消极后果。

(三)爱心活动。

营造团结互动的集体氛围,吸引贫困同学参加自己的社团,如“自强社”、“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爱心联盟”等。其中,“爱心联盟”通过“回收饮料瓶助困”的行动感染了众多大学生,其举办的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爱心活动,受到了《人民日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扬子晚报》、《新华日报》、《镇江日报》、《京江晚报》等各级各类媒体的关注。众多网站转载了他们的事迹,“爱心联盟”在“高校十佳百优学生社团文化展”活动中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

(四)义工制和自愿捐款。

我校2006年制定了《江苏大学受助大学生义务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文件规定:凡受到各级各类助学类奖助学金资助,且符合义务工作基本条件的大学生,及其他欲申请各级各类助学类奖助学金的学生必须完成一定时数的义工。接受资助时,必须承诺毕业后向学校“爱心基金”自愿捐款,培养学生的回馈意识。该基金已陆续受到52名贫困毕业生的爱心款32450元。

(五)典型人物评选。

每年开展“励志之星”评选活动,对评选出的“励志之星”和“励志优秀学生”在各学院进行事迹巡讲,引导其他贫困生学习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以及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让学生养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我校贫困生人格逐步完善,思想健康向上,校园内时常可见他们自强自立、感恩奉

献、互帮互助活动的身影,爱心春潮在校园不断涌动。

四、对推进励志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思考

在大力推进励志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仅靠现有的规章制度是不够的,励志教育应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配合,不仅要有典型的帮扶活动、感恩励志体验活动、励志人物教育活动,还要与日常生活习惯培养、学校校风感召力、社会风气影响力,以及各种书籍、影视文化作品等软教育相结合,这样,励志教育才会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一)建立一支励志教育的师资队伍。

这支师资队伍不仅要有专业的具有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的辅导员,而且要有班主任和专业教师,他们应共同研究励志教育与各方面力量的统筹协调问题,着力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认知教育与行为实践的有机统一。按照素质强、业务精、师德好的要求,切实加强实施励志教育队伍的建设。通过对在职人员的培养、培训和引进人才等方法,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动态发展、骨干带动、全员参与的励志教育师资队伍。

(二)建立励志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励志教育和任何其它教育教学活动一样,想要获得持续的成果,并真正发挥作用,考核评价体系是不可缺少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特点,建立多元的励志教育评价体系。抓住励志教育的领导体制和投入保障机制、队伍建设机制、工作运行机制、部门联动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关键问题,制定励志教育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建立健全专项督导和检查制度;同时,还应建立与督导和检查制度相配套的激励惩处机制。

(三)强化对励志教育的研究。

由学校设立励志教育科研和教研课题,划拨研究经费,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方法开展研究。励志教育的研究要重实效、重结合,既要着眼于解决励志教育的理论问题,又要着眼于解决励志教育的实践问题。通过召开研讨会、交流会等方式,推动对励志教育的广泛研究,同时还要积极运用和推广励志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实际成果、方法成果、教育成果等。

(四)拓展励志教育的范围。

开展感恩教育,应以亲情教育入手,营造感恩的氛围,唤醒大学生的感恩之心。高校的感恩励志教育还应与爱国主义教育、就业等工作密切结合,教育学生审视自己的社会角色、青春价值、家庭责任,从而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拥有积极的生活与工作的态度,感谢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

参考文献:

[1]卢玄玄.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探讨.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4).

励志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1.1 何谓励志 励,劝勉:励志(勉励意志)。励行。奖励。勉励。励精图治。志,意向:志愿。志气。志趣(志向和兴趣)。志士(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志学。励志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不管多牛的人都读不懂,学不精,也读不腻,学不腻。励志”一词最早出自南朝谢灵运《述祖德诗》,“励志”意为磨砺心智、激扬志向、志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远大的目标。墨子认为“志不强者智不达”,即为学须先立志,只有在心中确立人生奋斗的理想和目标,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一个人要想顺利实现人生目标。必须锤炼意志和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最终达到。

1.2 大学生励志教育本质 “励志教育”,不是某种单纯的教育模式或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

2 当前大学生励志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2.1 大学生励志目标的缺乏 《高校学生行为准则》第一条中,提出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政治坚定、明确方向;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大学生一般为中学阶段教育的成功者,虽接受了多年的励志教育,但在进入大学之后他们仍会面临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一方面对自己目前的现状较为满足,另一方面,对未来前途迷惘、自信心不够,学习动力不足、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现象。这种精神困扰最深层的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2.2 高校励志教育手段单一 部分高校变相挤压德育的课时,励志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除了主要集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体现之外,几乎是一片空白,高校励志存在励志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效果苍白、地位被弱化和边缘化的局面。

2.3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内容不充实、形式不鲜活 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一方面,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精神状态不佳;学生在课堂上讲小话、打瞌睡。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因缺乏正确的激励或引导不够,缺乏积极的心态和完善的人格,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越来越令人担忧。不少学生虽然掌握专业知识,但却没有学会与他人正确相处,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问题、德行问题和品行问题越来越突出。

3 创新大学生励志教育的途径

3.1 转变观念 实施励志教育的前提条件是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转变观念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先学会做人,在此基础上学到知识、学会做事。因此,作为学校,应把励志教育作为学校的一种特色,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高校应通过励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教师,应深入研究当前大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把励志教学融入到教学、日常生活中去,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懂得做人的基本素质、能够比较自信,积极进取,在完成教学的同时,完成育人的任务。这样从思想上根除目前普遍存在的励志教育只是两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部门教师的事的错误认识,将励志教育建立一种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操作体系,从多种途径提高励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创新德育实践。

3.2 认真备课,将励志教育内容与所教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帮助学生塑造完整人格,为以后工作打基础,是励志教育融入课堂的目的。在学科教学中,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科自身的结构和体系特点,通过认真备课,研究,看哪些内容与励志教育联系较紧密,寻求一个最佳结合点,使励志教育融入教材,将励志教育与所传授的文化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订出计划,同教学内容一样去完成,这样才能把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3 课堂上,采用“三分钟励志教学”法 励志教学为保证有的放矢,应注意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性格瑕疵,并对症下药,在课堂中采取“三分钟励志”教学法。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与时俱进,这要求励志教育要将市场经济下一切生存法则渗透其中,形成励志教学的材料,如一位企业创业管理老师讲到企业效益时,问学生一个问题:一个企业要提升自己的效益,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学生回答:企业要提升自己的效益,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员工的工作热情。老师继而又问:员工工作热情的动力来源于哪些?这时老师很巧妙地将励志内容结合其中,他说,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上帝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上帝把他领进一间房子,这里的人都瘦骨嶙峋,一群人围坐在一口大锅旁,每人拿一把特制的汤勺,可勺柄太长,勺子的头很小,盛出的粥都撒在地上,一点也喝不上,一个个眼睁睁地看着锅里的汤饿肚子。上帝又把他领进另一间屋子,这里的人一个个都长的胖乎乎的,喜笑颜开,他们围着同样的锅,拿着同样的汤勺却吃得津津有味。原来他们是在用长长的汤勺相互喂着吃。上帝说:“刚才那里是地狱,这里是天堂。”

学生听后深受感悟:一个人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办成许多事,但往往在一些特定场合,你会需要他人的援手,就用那根长长的汤勺的两端筑起你与他人沟通互助的桥梁;同时,也领悟到团结协作精神是企业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从这个案例中,增强了自己今后做好企业管理工作的自信心。

当然,励志教育方式不同,效果就不同。我们结合学生讨厌灌输式说教的心理,将大道理融入有趣的小故事中。再如:在讲营销学中有关消费者购买行为规律时,适当穿插励志教育内容,给学生讲“秀才赶考”的故事。

故事的情节为:有位第三次进京赶考的秀才住店,考前做了两个梦,一个梦是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秀才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解析是高墙上种菜为白费劲,戴斗笠打雨伞是多此一举,劝他赶快回家。秀才心灰意冷地收拾包袱。店老板听秀才如此说后乐了,帮他解析说是墙上种菜是“高中”,戴斗笠打伞是说明这次有备无患,劝秀才一定留下来。于是秀才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讲完了故事,我引导学生分析故事说明的道理,大家争相发言,有的从态度决定一切的角度理解。有的从一分为二分析任何事物的角度理解,讨论的热火朝天,在此基础上,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说:态度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想法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每个人都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一个积极的心态。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儿哪儿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励志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以志愿者的激励为研究方向,结合有关的激励过程理论,在吸收国外成功的志愿者激励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志愿者激励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志愿者激励管理志愿者管理

志愿者(volunteer)一词原意是指古代战争中的义勇军、志愿军。《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对志愿者的定义则是:志愿者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①据新华网报道我国目前已有3.82亿多人次的青年和社会公众为社会提供了超过78亿小时的志愿服务。截止到2008年12月5日第23个国际志愿者日止,中国注册志愿者人数更是达到2946万名。②

随着志愿者规模的扩大,如何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管理成为研究的热点。激励更是管理的重要环节。因为志愿者的特点之一即自愿性,他们选择参加志愿活动的自由度,相对来说是较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要调动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就需要依靠各种激励措施。本文从有关的激励过程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外经验,对完善志愿者激励管理进行研究与探讨。

1激励的过程

在管理心理学中,激励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热情和积极性的意思。③激励的作用是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更主动、自觉地完成工作,取得理想的绩效。关于激励的理论研究非常丰富,以下的行为周期模型是一种从激励过程的角度来研究的激励模式。见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的需要是激励的起点,激励形成动机,动机进一步激发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具有目标导向性的。当目标实现后,人会产生满足的感受,并产生新的需要;若目标没有实现,则产生不满足的感受,在外界刺激下,这种需要可能再次形成动机。为了能够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首先要了解他们需要和动机,其次将志愿者的需要和志愿服务的目标结合,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方式,促使他们做出导向目标的行为,再通过适当的奖惩,使志愿者的需要得到满足,而活动的总体目标也得到实现。

2国外志愿者激励的成功经验

志愿者的激励是志愿者保持高度工作热情的必要条件,也是吸引各阶层人士广泛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的必要条件。我国的志愿者激励管理,可以参考一下志愿服务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的成功做法。这些国家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组织共同对志愿者进行激励,形成一套全社会共同执行的完整的志愿者激励措施。

2.1美国:从小开始培养志愿服务意识

1831年,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美国民主》一书中所说的:“美国,一个充满义工的国家”。④在美国,当志愿者已成为普遍现象。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都采取了很多措施,鼓励年轻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从小培养公众的志愿服务意识。如1993年当时的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全国与社区服务法案”,鼓励青年学生进入社会提供志愿服务。法案规定,服务满1400个小时的青年,政府将提供4725美元的奖学金。另外,许多学校规定高中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当义工,为社会服务满一定时间,才能获得义工学分,这也是得到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报考大学时,义工活动情况也成为大学考察申请学生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得力的措施使美国人从小就了解和重视志愿服务,也使年轻人愿意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

2.2新加坡:完善的激励配套措施

新加坡的志愿服务有完善的配套管理措施,在志愿者激励上也是如此。每年新加坡的国庆日,得到最高的等级奖励的志愿者将由总统亲自颁发公共服务勋章(PBM)和公共服务星条勋章(BBM,BBML)。这是一荣誉是全体新加坡公民都十分想往的。除了精神上的奖励外,新加坡还为这些杰出的志愿者们提供了物质上的奖励。如这些志愿者在其所服务的选区内享有免费停车的权力,其子女可获得进入最好学校的优先选择权,其在政府部门或机构中的职务还可得到提升。这些措施覆盖面广、方式丰富,对志愿者给予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奖励,吸引了大量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2.3英国:引导全社会的重视与参与

英国的志愿服务开展十分活跃,据统计,英国约半数国民参与过志愿服务,尤以50岁以上人士和16至24岁青少年为最大志愿者服务群体。⑤英国的志愿者管理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运作机制。在志愿者的激励上,英国为确立志愿服务的广泛的群众基础,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公民的成才就业、公司的利益等方面挂起钩来,如规定企业的公益捐款部分可免税等等。这些措施使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社会公众的全面响应。甚至许多企业也鼓励员工定期当志愿者,因为这样既可以加强员工与社会的联系,促进其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树立公司的良好社会形象。

3完善我国志愿者激励的措施

依照激励的过程理论可知,要有效进行志愿者激励应找到志愿者的动机和需要,再采取针对性的方式来满足志愿者的需要,促使其行为符合志愿服务的目标。因此完善志愿者激励,在吸收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了解志愿者多样化的动机

在采取激励措施前,必须了解志愿者们的动机。志愿者是不计报酬、为社会无偿提供服务的人。他们为什么愿意在无报酬的前提下参加公益活动呢?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参与志愿活动的是否都只是为了“学雷锋”呢?可以参考以下这份调查的数据。

根据四川大学所做的《“西部志愿者生存状况”研究报告——基于对200名西部志愿者的调查分析》一文中,对志愿的动机调查中发现,64.4%的志愿者认为参加西部计划是为了锻炼能力,增加工作经验;有59.4%的认为参加西部计划是为了自我发展和实现;47.5%的认为参加西部计划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38.6%的认为参加西部计划是为了体验农村生活,丰富阅历;有23.8%的志愿者认为选择西部计划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也有志愿者是为了以后能享受到公务员加到分政策及其他优惠政策而参加西部计划。⑥

这组调查数据表明,志愿者的动机是多样化的。虽然志愿者们不在意物质上的回报,但他们也不仅只是为了“学雷锋”。每个志愿者来自不同的环境,其个体所受教育、所具有的经历不同,他们的需求不可能是单一的。要实现有效的激励,就要正视志愿者们的多样化的需要和动机。否则志愿者在组织中不能感受到需要得到满足,可能会渐渐失去工作热情,甚至终止进行志愿活动。

3.2建立规范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在了解志愿者的需要和动机后,在正式施行激励措施之前,应该建立完善的机制,从制度上来规范激励过程的运作。包括对激励的对象、激励的标准、激励的内容、不同激励方式的搭配、执行的时间等等进行详细的安排与规定。

3.3丰富激励的方式

按照激励的媒介物的不同,可以将激励的方式分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在志愿者激励中较常使用。如政府和一些社会组织给予志愿者的各种荣誉和表扬。这些荣誉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除了对受表彰的志愿者是一种鼓舞外,也起到宣传志愿精神、吸引公众参与志愿活动的作用。

其次,对志愿者的激励还可包括为志愿者提供物质上的保障。不要因为志愿活动的公益性,对志愿者的激励就仅限于精神奖励。志愿者是不以物质利益为目的的。但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志愿服务同样需要消耗一定的成本,包括志愿活动中的组织宣传费用、志愿者的路费、餐费等基本生活费用、志愿者放弃工作和休息的机会成本等等,甚至志愿者在活动中可能遭受的精神和身体上的伤害。若能为志愿者提供这些方面的保障,使志愿者承担的成本和风险能够降低,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将会更好地促进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另外,志愿者激励还可从志愿服务本身入手。1959年美国行为科学家赫兹伯格首次提出了著名的“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认为使员工真正感到满意的因素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有关,称为“激励因素”,而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有关的因素是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保健因素。⑦由此可见,要有效地激励一个人应该注重激励因素,也就是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对志愿者来说,让他们感到志愿服务所带来的成就感、个人的自我成长、工作能力的提高都能够满足他们参加活动的需要,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情。

3.4完善的法律保障也是激励

从法律上确定志愿者的地位,保障志愿者的合法利益和志愿服务的有序进行,也是倡导和激励公众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中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性的相关法律,只有部分省市出台了地区性法规。为了我国公益事业的顺利发展,必须加快志愿者的相关立法的进度,通过相关立法来保护志愿者和志愿服务。

另外,在相关立法未颁布的情况下,若有条件,活动组织者可考虑为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以确保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发生意外,导致财物损失及人身伤害时,可获一定的赔偿。

3.5注意奖励与惩罚的运用

严格来说,激励是包括奖励与惩罚的,但对于不求回报的志愿者进行惩罚、批评,似乎在情理上不易被接受。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求管理者需注意结合活动的具体情况设计激励措施,如果有惩罚性的措施也应从帮助志愿者自我改进和成长的角度出发,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励志自我总结范文第4篇

这是一条有意思的新闻。有意思就在于住猪圈可以励志,可以考高分。有意思还在于这个名叫余平的女孩最欣赏的人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虽然有论者称“这条新闻也太假了吧!”但我觉得还是可以从教育的角度来议一议。

作为励志的典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但这是一个极端的典型,一般人只知道卧薪尝胆可以发奋励志,但未必知道这故事中包含了太多的消极的乃至反动的因素,是不宜让积极健康向上的青少年学习的。比如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为了复仇可以忍辱负重,乃至人格变态。如勾践为了讨好吴王夫差,把自己心爱的女人西施送给了吴王,为了取得吴王的信任,他甚至去尝吴王的粪便。这些做法,今天的人们想起来都觉得恶心,但我们的传统文化却把这故事当成了发奋励志的典型来教育后人。

难道为了达到目的,就可以这样糟践自己到如此地步?这种极端的人格变态心理在今天哪里还有丝毫的正面价值?宣扬这种极端的教育事实上是宣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而这种极端教育不知戕害了多少人!整个封建社会的换代史就是一部杀戮史,为了江山,父母兄弟都要杀掉,哪管亲情与人伦!为了皇帝的宝座,多少潜在的帝王卧薪尝胆,而一旦得志又滥杀功臣!司马迁把帝王励志后的行为总结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灭了吴的勾践不是几乎滥杀了身边所有知情人吗?只有范蠡明智辞官,躲过了一劫。

这种极端教育在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如“头悬梁,锥刺股”,说的是战国时的苏秦为了发奋励志,把自己的头发吊在屋梁上、拿针锥刺自己的大腿。这种自残似的学习方法,我不知道今天的青少年有什么可以值得学习的。凡是经过这种自残手段励志而达到目的的,他的人格很难说是健全而正常的,他多半会变本加厉,会不择手段来补偿自己曾失去的一切。为什么历代的经过磨难的统治者都是那么冷酷无情,从他们的卧薪尝胆的励志故事中可以找到答案。

为什么传统文化会把卧薪尝胆这一类极端励志故事作为教育的范本?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作为正统,儒家文化宣扬“学而优则士”,只有经过残酷的励志学习才可以脱颖而出,才能做大官,实现自己济世的愿望。

但这种极端的励志教育在今天看来是有害的。极端艰苦的环境,固然可以使人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但过于艰苦的环境,又可以使人极度自卑,从而心理变态。一个不远的例子就是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正因为他的家庭的极端贫穷而导致他的极度自卑,心理扭曲变态杀人。

住了十几年猪圈房的女孩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女孩了。她的身心健康已经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即使她最欣赏勾践的卧薪尝胆,但经过住猪圈励志锻炼后的她还能以正常心态来回报这个社会吗?她恐怕也会产生勾践那样的报复心理!

励志自我总结范文第5篇

进一步完善登记注册、认证、评价、激励等方面的制度化设计,推动志愿服务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完善;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化设计。

志愿精神和志愿活动由来已久。新中国刚成立,中国就派出了志愿人员对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了国际援助,有力的推进了国际正义事业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国际组织及其有关志愿人员的无私援助。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大规模开展始于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从此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志愿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志愿服务活动在救灾、大型体育赛事、展览会等活动中作用凸显。与此同时,在志愿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相继出现一些问题,如志愿者的招募、培训还有评价及激励等方面的制度机制和法制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成为制约志愿服务的瓶颈,需要政府高度重视,从制度层面解决这些问题。

一、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志愿服务的成就。

我国的志愿者由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民间志愿者、中华全国慈善总会及其地方组织、中国老龄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志愿人员组成,其中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分别归口于共青团和民政部门指导,是我国志愿服务的主体。从总体上讲我国志愿者服务的成就是十分显著的,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以前我国就已累计有1.5亿多人次的青年志愿者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海外服务、大型赛会、环境保护、应急救援等方面为社会提供了超过55亿小时的志愿服务[1]。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参与扶贫开发活动。

从1996年开始,团中央领导实施了“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为西部地区提供每期半年至2年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无数青年志愿者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西部开发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团中央还组织实施了青年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计划,创建了由高校为主体数万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共同构成的中国志愿服务的基层组织网络,就近就便深入社区、乡村,以志愿方式提供多项内容的专业服务。

2、参与环境保护。

从1999年开始,共青团中央联合国家相关部门实施了“保护母亲河”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计划,以“劳动、交流、学习”为主题,倡导青年志愿者开展植树造林、沙漠治理、水污染整治、清除白色垃圾等环保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3、参与各种慈善活动。

各地青年志愿者经常深入敬老院、福利院、孤儿院等场所,为弱势群体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结对帮扶等服务,到居民集中的社区、广场开展家电维修、网络培训、文艺演出等志愿服务,到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开展志愿讲解服务等。

4、参与自然灾害救助。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以及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等志愿服务团体以及志愿者等,在2008年初春的抗击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等自然灾难发生后参与救助,募捐款物,慰问灾民,给灾区人民带去了希望和温暖,有力地配合了党和政府的救灾工作。

5、参与和支持大型赛事、展览会活动。

在党和政府的组织和指导下,中国各地数百万青年志愿者为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赛会提供了优质服务。

(二)我国志愿服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良好的管理是提高志愿服务效率的关键,在实践中,我国志愿服务组织各自建立了一些管理机制,对于提高本组织的服务水平和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全国来说,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不利于规范和推动志愿服务组织的有序发展、激励志愿人员为社会多做贡献。

1、政府指导和协助志愿服务的职能界定不明确,忽视或干预现象严重。

我国志愿服务的成绩显著,与政府的指导和协助分不开,但是,在政府指导和协助志愿服务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存在忽视或压抑志愿服务现象。在一些地方志愿服务的发展初期,政府没有很好的评估志愿服务组织的性质和作用,存在忽视甚至压抑志愿服务的现象。其次,存在过度重视志愿服务现象。有时志愿者在特殊活动中的服务却引起行政机关的过度重视,将这个志愿服务纳入行政工作范围之中,使志愿组织承担了部分行政职能,改变了志愿服务的本意。再次,存在过于重视形式主义的倾向。志愿组织能够发展、生存与壮大起来的都与领导的宣传、政府的推广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也有一些领导或部门仅仅只注重做表面文章,却忽略了志愿服务的本质和效果,对志愿服务的指导和支持存在片面性。

2、项目创新管理机制尚未完善,志愿服务缺乏理论支持。

中国的志愿服务发展,理论支撑不足。当前,政府部门对于志愿服务的理论创新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以至于中国志愿服务的项目创新成果少,难以对志愿服务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而仅仅依靠模仿国外的模式又会出现不适合中国国情的状况。因此,我们只有切实不断完善项目创新机制,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3、评价机制十分薄弱,不利于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发展,构建完善的志愿服务评价机制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的评价机制仍然十分薄弱,不利于志愿服务的科学发展,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评价机制,是政府管理、指导、规范志愿活动良性运行的重要依据。

4、激励机制较为单一,不利于发挥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我国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过于单一,仅仅依靠评选颁奖等形式,没有给人一种实至名归的感觉,难以继续吸引志愿者,调动志愿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导致志愿人员流失严重,服务项目难以延续,服务效益难以提高。影响志愿人员特别是骨干人员流失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志愿服务项目吸引力不足。第二,志愿服务组织凝聚力不强。第三,志愿服务组织缺乏发展空间,第四,志愿服务人员缺乏成长机制。第五,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感有限。[2]国外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包括学习培训的机会、附近商业购物的优惠、小区活动的优惠等,是非常多样化、非常具体化的,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我们借鉴。

三、我国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化设计的基本思路。

从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状况来看,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化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卓有成效的,与此同时,在志愿服务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与教训,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化建设是克服这些不足之处的有效途径,并将有力地推进我国志愿服务的科学发展1、建立全国统一的志愿者服务注册登记、认证制度。

首先,建立统一的志愿者服务注册登记制度。现在,志愿服务处于蓬勃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愿意参与志愿者服务中来,但是存在鱼目混居、欺世盗名的情况。因此如何对志愿者加强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可以在全国推行统一的志愿者注册管理制度建立志愿人员资料库,实现志愿者资源共享,以更加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其次,建立统一的志愿者服务认证制度。为了加强有效管理,必须建立统一的志愿者服务认证制度。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根据志愿服务的时间或次数以及对社会的贡献,评定或获得相应的认证资格。

2、完善项目创新理论支持体系。

中国的志愿服务发展,理论支撑十分重要。当前,政府部门必须把志愿服务纳入创新体系建设,科技部门、哲学社会科学管理部门建立专项研究基金、专项志愿服务项目,支持志愿服务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究,不断解决志愿服务发展中的难题,为志愿服务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同时积极借鉴国外的志愿服务模式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不断完善项目创新机制,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才能够长久发展。

3、完善的志愿服务评价制度。

要建立良性的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就必须客观、及时地评价志愿服务。志愿者的评价是对对志愿者所从事的志愿工作优劣的检验,它关系着志愿活动能否科学发展。建立评价制度要坚持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可以建立星级评估制度,把志愿服务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时间、志愿工作的完成程度以及社会影响力来给志愿者评定等级,志愿服务时间越长或者在志愿工作中获得很大成就者所评定的等级就越高,反之越低,并以此作为政府支持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当然,志愿服务评价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还需要密切结合实际,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与完善。

4、完善的志愿服务激励制度。

志愿者在我国社会发挥了的作用越来越大,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不仅能促进了志愿者自身的发展,而且能够使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充满激情,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所以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十分必要。激励志愿者须做好以下两点:

一是要培育公民的参与意识,增强公民对志愿者的认同感。宣传舆论导向对于志愿者参与的价值和志愿精神的传播意义深远,近年来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还是缺乏整体及全面性推广,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知还比较浮浅,对志愿组织、参与途径、参与价值还不够了解,因而没有动员人们积极的投入参与甚至接触志愿服务。为此,党和政府宣传部门必须加强对人们关于志愿服务的教育与宣传,要真正从内心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社会道德感及公民参与意识,把志愿活动变成一种完全自觉的公民行为。

二是运用正确的激励方法,完善激励机制。志愿服务事业不仅需要爱心、激情和理想来支撑,同样需要一定的精神激励、物质激励、身份提升激励,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首先,物质激励法。采取多样化、具体化的形式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经费支持,如:政府奖金、发放交通津贴、用餐津贴、通讯津贴等。其次,运用精神激励法。精神激励是采取荣誉激励、榜样激励、竞争激励等形式,使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扬,弘扬社会正气,使整个社会从善如流。再次,身份提升激励法。比如,可以在升学、入党、参军、晋级、晋职等方面获得优先待遇,这样也可以充分调动公民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扩大志愿服务的范围。最后,就业激励法。志愿者一般来说是一种无偿援助和政府补贴很低的服务活动,在当今社会就业状况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志愿者获得一定志愿服务资历,劳动行政部门应予以重点推荐优先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