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评价论文(精选5篇)

  • 科技评价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十五”以来,自治区科技计划体系进行了调整,按照“5226框架”分别对重大科技发展问题和关键技术领域的重点项目、主攻方向进行了决策研究,着力体现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增长点的引领作用,各类计划逐步形成创新类…

科技评价论文(精选5篇)

科技评价论文范文第1篇

SMART是被世界银行及许多国家政府部门和组织作为在评价工作中所普遍遵循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准则。SMART是特定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可得到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可跟踪的(Trackable)5个单词词首字母组成的缩写。SMART对一般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要求给予了描述,结合已开展的绩效评价的原则,本项研究将SMART准则具体应用于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原则中。评价应以解决经济社会以及科学自身发展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突出自治区总体目标与科技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以科学前沿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对自治区重大需求的潜在贡献以及优秀人才、创新团队培养为评价重点。绩效评价应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技术推动为导向,以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及其体系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技术标准的研制、潜在的经济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绩效评价应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技术升级实现产业化规模效应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形成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评价重点,要注重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绩效评价应以研究解决自治区公益事业发展的共性科学技术问题、增强科学技术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提供支撑的服务的能力,为人民生活水平提供技术保障为导向,以技术支撑及服务体系的先进有效性、潜在的经济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绩效评价应注重以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提供科技条件支撑和公共服务为导向,以科技基础条件和资源的准确性、完整性、共享性、技术的先进有效性、平台运行与维护的高效性、提供服务的开放度、集成度与满意度为评价重点。一般针对跨年度项目,重点考察项目合同或任务书所确立的目标实现情况和潜在应用价值;项目运行中期评估报告将对项目的下一阶段运行提出指导性意见,对可能出现的停止拨款、追加拨款、调整项目目标等情况提出建议。后期绩效评价应在对项目跟踪考察的基础上,从创新水平、关键技术的突破与掌握、经济与社会效益等方面做出评价。后期绩效评价项目报告结论将对项目承担单位的运行绩效评价、项目的延伸研究及项目组成员的其他申报课题、申报奖励产生决定性影响。采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满足科技计划项目难于完全量化分析的复杂系统问题的求解。把科技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所包含的复杂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要素,按照各要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要素按不同层次聚类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并最终把模型分析归结为最低层(指标层)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表1为科技计划项目中期运行评估层次分析模型,分为3层。表2~表4为科技项目支出后期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模型,共分3类,分别为创新性项目、产业化项目和平台建设类项目,每一类模型均分为4层,与中期模型不同的是,后期模型对指标层进一步做了细化。以创新性研究类项目为例做以下说明:①目标层:本套模型的总目标,对科技项目支出可以以指标度量的计划完成程度以及所产生的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预期成果的总和;②准则层:科技项目支出绩效主要从项目执行结果的效率及产生的持续影响来评价,这种方法可使不同类型的项目站在同一基点上实现可比,通过个性指标的微调达到无类型因素影响的评价结果;③指标层:将准则层分解出12项指标(C1-C12),相对于该层指标诸因素,继续细化出40项具体评价指标(D1-D40)。

计算方法的特征及应用结果说明

“十五”以来,自治区科技计划体系进行了调整,按照“5226框架”分别对重大科技发展问题和关键技术领域的重点项目、主攻方向进行了决策研究,着力体现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增长点的引领作用,各类计划逐步形成创新类、产业化类和能力建设类3种类型。按照这种三元配置结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充分考虑各类计划的共性指标的前提下,注意突出3类项目的个性指标,体现在四级指标即C级指标的区别上。观察表2和表3,项目的经济效益(C5)、项目的社会效益(C6)、项目的可持续影响(C7)的四级指标表述是不同的,我们将其定义为个性指标。如C6“项目的社会效益”,创新性项目重点考察技术受益范围、生产工艺提高、人才培养情况等指标,而产业化项目考察的则是保障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带动区域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等指标。实用而简捷,将指标间的重要程度及相互关联影响在专家评判基础上量化处理进入模型,给出层次总排序和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待评项目的绩效考评报告中相应栏目由专家组给出具体数值。最终分值由计算机运算得出。本方法的最大特点是把专家的主观判断以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并可提出专家组对某类问题的主观判断是否存在矛盾。数学模型为N=ΣWiPi。其取值范围介于100~684之间,如需转化成百分制计分法,只需乘以系数0.1462即可。本方法特别适于对若干待评项目进行相对比较。第一步,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第二步,采用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修正或调整,进而给出每项评价指标分值的具体取值范围,建立数学模型N=ΣPi。本方法的优点是评分标准直观易懂,适于专家现场打分,且与财政部给出的参考格式相衔接。

科技评价论文范文第2篇

比较5种外部环境因素与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相关程度,对比前2个指标可知,外部环境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影响程度处于居中水平,外部环境各因素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影响程度差异比较明显,其中程度最大的是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比重为0.899;其次为法律法规体系的保障,比重为0.85;相关程度最低的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比重为0.73。以上数据表明,外部环境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该文根据河北省石家庄、保定、廊坊和唐山4个地区300家农业科技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通过比较研究得出,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需求主体影响的相关性显著,供给主体影响的相关性相对较低,而外部环境的影响程度则处于居中水平。这说明对于河北省来说,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需求主体对其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理论上供给主体和外部环境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而数据显示其影响不太显著可能是因为农业科技企业对它们的认识不全面,造成了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综合作用不太明显。根据表2的数据,综合15种因素对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影响的相关程度由高到低排名。其中需求主体中的农业科技企业项目的技术性和先进性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影响的程度最大,外部环境中的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次之。

2.1提高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

提高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需要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2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企业的创新发展,培养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因为企业管理者是企业主要的决策者、信息掌控与传播者,其对技术创新的态度将会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次,企业要不断从各知名院校的研究生、大学生中引进大量的管理、技术人员,建立一整套促进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在待遇、股份、考核、晋级、培训等方面向技术人员倾斜,提高技术人员的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还要注重政府政策调节的外部作用,政府应该利用各种方式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例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等,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

2.2增加风险投资机构的融资渠道和资金规模

要想增加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就必须加大对民间资金的吸引力,实现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的融资。2013年河北经济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河北省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已达到2.07万亿元。这些数额庞大的民间资金因一些政策原因而游离在风险投资领域之外,且极少有投资的渠道。所以,政府可以制定和实施各种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的政策制度,例如设立民间风险投资基金,并对这类基金的设立程序,约束资金的运用方向。除了民间资本外,政府还可以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大型公司等通过购买股票或者组合投资的形式将风险资金注入到风险投资领域。这样扩大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能使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主体结构多元化,增加了风险资本的规模。

2.3加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法律扶持

科技评价论文范文第3篇

我国的专业技术评价制度(职称制度)始于计划经济时期,经历了任命制、评定制、职务聘任制三个阶段,实现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由技术职称评定制度,改革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第二次是由评聘合一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过渡为专业技术资格社会化、专业技术职务社会化的平行运行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及各行各业改革的深化,人事管理逐步由过去的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而作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重要基础的职称评审工作,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上按着一套方法、标准等在实施。综合来看,我国专业技术评价条件体系一直在进行改进,也对我国主业技术队伍建设和科技进步发挥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但已与现代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不相适应。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相比较而言,专业技术人才在自我发展、公平公正,尊重与参与等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而且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条件体系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针对新形势新要求,现有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条件体系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对科研成果的要求更多的是讲“量”,而对“质”重视不够;不同系统使用同一个量化标准可比性不强;不少量化标准难以细化,不易操作;教学工作的量化标准不好把握等等。随着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条件体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2我国部分省份构建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体系的探索

作为我国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的职称评价法律依据,中央职称改革办公室于1986年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建立科研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造就一批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立规范工作制度,促进科研院所职称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现有的评价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自然科学系列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要求,也无法对自然科学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做出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了进一步规范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工作,更好地发挥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体系的导向作用,我国各省基于自身的省情及国家的相关规定,对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体系,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自然科学研究员资格条件(试行)》、《江苏省自然科学副研究员资格条件(试行)》、《江苏省自然科学助理研究员资格条件(试行)》,对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工作经历、业绩与成果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评价的标准主要为科技奖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效益、技术成果、学术水平等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强调研究的内容要有创新性,二是承担项目要求高,三是将发明专利等指标作为评价条件之一,四是关注科研开发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五是不采取分类评价。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自然科研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主要从基本条件、申报条件和业绩条件三个方面入手。主要内容与特点是:一是采取分类评价。将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分为从事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从事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从事科技情报、信息查新、文献咨询及软科学研究三类人群。二是不把论文作为必备条件。三是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经济收益。湖北省出台了《湖北省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系列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主要从申报条件、评审条件两个方面入手。主要内容与特点为:一是把论文论著作为必备条件,二是不采取分类评价,三是突出部级科技奖励的重要地位,四是突出科研成果的应用开发价值,以及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3构建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体系的建议

目前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工作,主要依据《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管理工作的意见》、《浙江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实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评价标准与条件已不能满足自然科学研究专业技术人员自我评价诉求,条件的设置可操作性弱,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导向性不强,在专家评审时不利于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通过对自然科学科研人员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对完善职称评价体系的意见。针对现有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体系存在的问题,以构建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分类人才评价机制为目标,根据调研结果,借鉴国内职称评定的实践,结合职称评定的发展趋势,提出如下建议:第一,科学确定评价思路。专业资格评价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工作水平、能力、业绩、职业道德、接受继续教育的程度等。按照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相应的评价条件体系要坚持重业绩、重能力、重贡献的导向,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潜力的发展。通过分类评价的方式,不唯论文、不唯奖项,突出产学研所获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综合考虑奖项、论文、专利等成果的同时,兼顾过程性指标,对科研活动进行全方位考量。第二,进行分类评价。分类评价,有利于明确不同类别人员的评价条件和重点,更好地发挥评价条件体系的导向作用。

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评价对象,为省内企事业单位和其它社会组织中,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专业技术工作的在职在岗人员,应根据其研究内容不同,将专业技术工作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咨询与科技推广、专利服务四大类,明确各个类别的评价条件和要求。第三,内容涵盖要全面。目前,浙江省已出台的文件多以高级职称评价为主,无法对各市和省级主要部门,开展中级职称评审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体系应该涵盖中高级职称的评审,评价对象为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的助理研究员(中级)、副研究员(副高级)、研究员(正高级)。第四,要重视基本条件。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体,系应对申报各级职称的基本条件,作出具体规定,包括思想道德条件、学历资历条件、破格申报条件、外语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年度考核等级要求、继续教育要求等。如思想道德条件,要强调职业道德及学术道德,继续教育,要依据省里实施的细则进行规范管理。第五,评价条件要以认可度作为依据。笔者向主要省属、市属科研院所中的中级、副高级、正高级从事农业、林业、医学、药学、科技管理、化工、生物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设定为100分,其它打分项目以此为标准进行赋值。要求填写人根据所从事的专业工作领域,认真、负责、客观地对表格内各项目进行打分,由此,分析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的客观评价与认可度。通过求平均、看频率,确定科技成果及其不同排名的影响力,这种分析方法,可以成为确定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体系中,具体评价条件的依据。

科技评价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研;职称;发展;方向

【Abstract】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concept of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the trend of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system; disadvantages of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in research institute at presen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tendency in aspect of breaking the thesis-oritented pattern in evaluation system and stressing on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 It is essential to set up a rational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system, thus, talents can be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 and scientifically.

【Key words】Scientific research; Professional title; Development; Trend

时至今日,科技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水平。然而,科技创新离不开优秀的科研队伍,因此,这就需要一个能够保证选拔出优秀科研人才的机制。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学识、价值与能力的体现,与个人的收入和地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根本利益。这种机制给科研人员设定了一条相对稳定、看似公平的职业发展道路,所以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然而,这种评审机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对科研人员进行合理的社会认同是现有评定机制有待改进的关键所在。

1 职称评定制度的概念

职称评审是指已通过初次职称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过一定工作年限,在任职期内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学(申报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须在专业期刊、并经过基本技能考试〔如:称职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等〕)后,向本专业的评审委员会提交评审材料,经由专业评委根据所提交的材料来确定是否具备高一级职称的资格。

国务院在《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中明确规定: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不同于一次获得后而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

2 职称评定制度的发展趋势

我国最初的事业单位职称评定的方式和方法,来自于建国初期、从前苏联学习和引进的计划经济那一套体系,即:上级下指标、定条件、设门槛,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搞审批,这样才能彰显上级的威权;下级找关系、要指标、走后门、学文件、套条件。这种方法一方面容易助长政府主管部门的和腐败作风,另一方面也让被评者身心疲惫(张晓冰,2015)。

目前,大多数科研机构在职称评定上都采用“量化评定模式”,针对不同序列的职称,制定相应的“门槛”,这些“门槛”主要包括学历、任职年限、科研资历、科研成果、科研奖励等要素(彭立静,2006;李珂, 2012)。一位科研人员如果想获得更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称,就必须首先满足这些门槛中的各项硬性要求,在满足申报条件后,还要经过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审给予确认。同时,对不同职称的科研人员再下达硬性的科研指标,要求其在任职内必须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如承担各类各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等,定期对科研人员按照相应指标进行科研考核,考核结果反过来决定其福利待遇和职称的晋升。这种职称评定模式对科研人员提出了基本能力和工作业绩要求,具有标准固定、易于操作、能够有效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评审工作效率等优点,为激励科研人员、保证评审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目前职称评定制度存在的弊端

职称评定是事业单位科研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到了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切身利益,职称评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一方面肯定了科研人员在科研领域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激发了科研人员对待科研工作工作的主动性。然而,我国事业单位技术职称的评定已经越来越成为知识分子的一块心病。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在职称评价体系中,论文的比重过大,几乎就是一条硬杠杠,严重影响了职称评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其危害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职称本身是对专业人才的一种外在评价,应当能够真正体现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但“唯论文”的考评机制,只重视写作型人才,而忽视了实用性人才,与职称制度的初衷相背离。其二,众所周知,由于职称评选的专业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职称论文的整体质量也令人不敢恭维,很多都是复制、粘贴甚至是抄袭之作,造成了大量的“垃圾论文”,浪费人力物力不说,也降低了职称评选的公信力。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人才的认定和选拔,应当是多元化,唯有如此,才能涌现方方面面所需要的人才。而“唯论文”的职称评定,则相当于跛足而行,不仅影响了人才的丰富性,也容易形成错误的导向。

另一方面,行政主导下的职称评定,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和客观标准,必然会很大程度上依赖论文、科研项目等量化指标,从而显得粗放而失之科学。反过来,以论文、科研项目为标准,也有利于行政化的管理。只是,这种外在的公平,导致了内在的不公平,因为人才多种多样,有人动手能力强,有人动笔能力强,用同一套标准来界定,难免有失偏颇。这种相对刚性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基础研究以及研究型人才,却不利于应用型的人才,因为其技术创新并不能通过论文或科研项目来体现,以至于出现了研究与应用相脱节、职称与人才评价无法匹配的问题。这种评价机制的最大受害者,就是那些处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那些在基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几乎没有机会能够获得职称晋升,因为他们可能很擅长实际操作,而不专长于著书立说;或者可能他们习惯了踏实苦干,而苦于无法通过权威的形式予以表达。

4 职称评定制度的发展方向

“唯论文为王”的科技人员职称评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目前,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审制度已成为社会共识,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呼吁破解“唯论文为王”的职称评定“紧箍咒”。

打破“唯论文”式的评价机制, 突出技术成果转化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实际上就相当于承认市场的重要性,这是职称评定制度的一项非常务实的改革。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说科技必须为生产服务,不能为研究而研究,为论文而论文。再高端的研究再美妙的论文,如果最终无法转化为生产力,其意义也便大打折扣。多元化的职称评定机制,是对实用型人才的一种正向激励。

给职称评定“松绑”,赋予其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改变目前相对僵化的职称评定制度,以更宽松和灵活的姿态评价科技人才,一方面有利于改进人才,给人才以更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为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创造更大的空间。

注重成果转化。对于能够证明取得较好业绩的,可以不用论文要求。如果一个技术人员有多个技术转让项目且交易额累计达到数百万元,并且能够撰写相应的技术报告,其就可以用技术报告代替论文,也不需要去申请科研项目,有利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研究和开发上,避免为如何发论文或跑科研项目而费心费力。

总而言之,对科技人才应该采用多方位、多要素、多方法的综合评价,这样才能提升人才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张晓冰.彻底改革教师职称评定制度[J].中国县域经济报,2015,9.

科技评价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河北省;模糊数学;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模糊数学方法;区域创新能力;德尔菲法;科技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F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6-0132-04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程度的加快,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和低廉劳动力成本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依赖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世界各国纷纷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国家的战略,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很多国家或地区实现良性发展的战略选择[1]。如何科学地评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地定位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地区资源配置,采用适合的科技创新战略,为当前国家或区域创新发展和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实际意义[2]。

在国外评价科技创新能力可以追朔到1957年罗伯特·索洛《技术变化与总生产函数》一书提出一种计算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的,利用此法证明1909—1949年间美国制造业总产出中约有88%归功于技术进步。在国内评价科技创新能力可以追朔到1985年国家实施首次我国科技普查。我们经过对近10年文献的整理分析发现,目前流行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有模糊数学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神经网络法、灰色理论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可拓理论法、绩效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由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测量值不可能十分精确,是一个估计值,所以无论哪一个评价方法都有局限性,只能从中选优,尽可能地做到精确,因此,经过我们分析只有模糊数学方法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值,其他方法参与评价者主观因素太多,影响测度值的精确性。吕震国[3]运用组合主客观赋值法确立模糊一致矩阵,以及距优平方和法共同确定权重,建立综合评判矩阵,计算科技创新能力最终测度值。唐炎钊[4]通过对因素集的分层划分,扩展为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下一层的评价结果数值是上一层的输入数值,层层递进,直到计算出第一层指标的数值为止,求出最终评价测度值。李俊、张嘉瑜、何刚[5]提出模糊层次分析法,采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度来刻画一个指标比另一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并将该思想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计算得出科技创新能力的测度值。王亚伟、韩珂[6]依据模糊数学理论,构造了一种改进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改进后的模型,权重依靠单因素评判矩阵确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重不易确定的问题,也简化了评价方法,其最终测度值的客观性显著增加。

本文在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可靠性分析和德尔菲法,尽可能利用现实统计数据,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分析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在周边八省市的排名和地位,以及相比较下各个方面的差距。

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如何选取科学、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首先要面对的关键问题。如果要评价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仅仅采用一个指标或几个不关联的指标,其评价结果肯定会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但是,如果选取的评价指标过多,势必造成数据收集难,评价方法复杂,评价过程难以控制,评价结果容易出现偏差,达不到评价的预期目的。因此,本文在选取评价指标时,依据统计学原理,遵循如下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动态连续性原则。

对于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设计,本文采用了中国科技统计信息中心的科技创新的统计指标体系。为了简化统计分析的难度,没有利用其设立的33个三级指标。同时,参考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和同行专家的指标选取方法,选择了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5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指标体系见表1。

根据我们选取的指标体系应用可信度分析方法,利用SPSS18.0软件,对2011年八省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发现我们选取的指标体系能够反映研究对象的数据结构关系,可以保证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在SPSS18.0软件中可信度又称为可靠性,定义为统计测量的响应中可变性的比例。Cronbach’s alpha是一种可信度测量,alpha的值是统计测量可信度的下限。其计算公式:

如果指标变量都是相等的,那么Cronbach’s alpha的计算公式可以简化为如下关系式:

根据上面的统计理论公式,利用SPSS18.0软件,把12项二级指标的实际数据录入软件,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到如下结果(见表2):

Cronbach's alpha是检验可信度的一种方法,由李·科隆巴赫在1951年提出,是目前社会科学研究最常使用的可信度分析方法。一般来说,该系数愈高,可信度愈高。在基础研究中,可信度至少应达到0.80才可接受,在探索性研究中,信度只要达到0.70就可接受,介于0.70~0.98均属高可信度,而低于0.35则为低可信度,用于检验的数据或指标不可用。由表2得知,未标准化指标项的Cronbach’s Alpha值是0.919,数据的可信度较高,标准化指标项的Cronbach’s Alpha值是0.921,数据的可信度更高,因此,我们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地评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水平。

三、科技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确定评价因素层次

因素集U分为二层:U={u1,u2,u3,u4,u5};其中u1={x1,x2,x3};u2={x4,x5};u3={x6,x7};u4={x8,x9};u5={x10,x11,x12}

(二)求指标隶属度矩阵

利用隶属度函数对所有对象的指标值进行运算,把指标值转换成评判矩阵的特征值。其公式为:

于是,按照上述方法可将指标特征值转化为判断矩阵:

R=r11 r12 … r1mr21 r22 … r2m… … … …rn1 rn2 … rnm

矩阵中,0≤rij≤1,rij越大,表明第j个备选对象的第i个指标评价越优,rij越小,表明第j个备选对象的第i个指标评价越差。

(三)确定指标权重

指标权重是各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的度量,指标权重确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指标权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观赋权法,另一种是客观赋权法。本文运用主观赋值法中的德尔菲法,经过多轮对相关专家的咨询调查,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其中计算求得一级指标U的权重向量为w={w1,w2,w3,w4,w5}=(0.20,0.25,0.18,0.22,0.15);二级指标的权重向量为wu1=(0.4,0.3,0.3);wu2=(0.5,0.5);wu3=(0.6,0.4);wu4=(0.5,0.5);wu5=(0.4,0.3,0.3)。

(四)构建评价模型

利用已经确定的权重向量W与判断矩阵R,即可定义模糊合成运算模型:

B=W·R={w1,w2,…,wn}r11 r12 … r1mr21 r22 … r2m… … … …rn1 rn2 … rnm=(b1,b2,…,bm)

四、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实证分析

利用上述建立的科技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选取了河北省及周边八个省市2011年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有关,进行河北省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如表3所示。

(一)一级综合评价

依据表3的数据,利用隶属度函数对所有对象的指标值进行运算,把指标值转换成评判矩阵的特征值,组成u1的单因素评判矩阵Ru1为:

Ru1=0.1375 1 0.7847 0.3644 0 0.4624 0.5703 0.72750.2075 1 0.4200 0.2547 0 0.0456 0.1063 0.11480.4664 0.9570 1 0.3653 0 0.2015 0.5582 0.3800

然后,利用前面确定的权重向量W与单因素评判矩阵定义的模糊合成运算模型B=W·R,可以计算出:

Bu1=wu1×Ru1=(0.2572 0.9871 0.7399 0.3318 0 0.2591 0.4275 0.4394)

同理,可以计算出如下评价结果:

Bu2=(0.3300 0.5000 0.7265 0.7478 0.3519 0.5678 0.6157 0.2885)

Bu3=(0.1243 1 0.6689 0.2048 0.1013 0.1381 0.4817 0.0856)

Bu4=(0.3226 0.8553 0.9387 0.5778 0.3300 0.0443 0.4323 0.3435)

Bu5=(0.5102 0.8441 1 0.7711 0.1552 0.2494 0.5613 0.3381)

(二)二级综合评价

把上述一级综合评价得到的单因素评判值构成科技创新能力U的综合评判矩阵R为:

利用前面计算求得一级指标U的权重向量w,可以求得科技创新能力总的综合评价结果B为:

B=W·R=(0.3038 0.8172 0.8065 0.5330 0.2021 0.2658 0.5054 0.3017)

由此结果可知各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小,河北是0.303 8,北京是0.817 2,天津是0.806 5,山东是0.533 0,河南是0.202 1,山西是0.265 8,辽宁是0.505 4,内蒙古是0.301 7。河北省在周边八省市中排名第5名,比北京、天津、山东、辽宁相差很远,与内蒙古、山西、河南相差不多。

五、结论

从计算的结果来看,河北省的科技进步环境在周边8省市中排名倒数第一,科技投入排名倒数第二,科技活动产出排名倒数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化排名倒数第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排名倒数第四。所以,河北省今后应该大力培养科技人力资源,增加财力、物力投入,积极发展科技中介组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加强科技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国内外已有一些相关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主观划定评价等级组成评价集,存在的主观成分比较多,一旦划定的评价集不科学、不合实际情况,就会造成评价结果严重失真。本文构造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是以现实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数学变换,进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主观因素的干扰,因此评价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同时,该模型简单明了,便于操作计算,没有误差。本文构建的科技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的结果与2012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因此,该模型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蒋兴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4):64-68.

[2]陶化冶,张鑫,张岩,隋金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可拓综合评价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257-260.

[3]吕震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

[4]唐炎钊.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1,(5):25-30.

[5]李俊,张嘉瑜,何刚.基于OWA的TOPSIS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4):112-114.

[6]王亚伟,韩珂.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7):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