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环境论文(精选5篇)

  • 政治环境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Stata11.0软件进行回归。重点考察环境保护财政支出与环境污染治理之间的关系。首先用F检验验证是选择混合回归模型还是固定效应,然后Hausman检验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对三个方程分别进行F检验和Hausm…

政治环境论文(精选5篇)

政治环境论文范文第1篇

(一)模型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可以分为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混合回归模型也称为不变系数模型,对于所有对象截距和自变量系数都是一样的,通过F检验确认是不是混合模型,然后检验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也就是说是变系数还是变截距。变系数模型指的是截距和自变量系数都变的模型。面板数据模型的优点是可以利用面板数据进行更全面的经济分析,利用面板数据能够改进估计结果的有效性。本文主要研究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2012年环境保护财政支出与工业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因此,涉及不同的横截面和时间序列,每个省的省情和政策执行力度的差异需要得到考虑。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关键区别是,未观测到的个体效应是否包含与模型中解释变量相关的元素,而不在于这些效应是否随机。在模型中,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年度的环境污染排放指标向量,由于工业企业是主要的环境污染源,因此,分别选取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①作为被解释变量,衡量各地区环境污染的强度②。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年度时与工业生产行为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是随着省(自治区、直辖市)个体变化而未被观察到的因素对解释变量的影响,为解释变量的系数,control表示与环境污染排放相关的控制变量;为误差项,其均值为零且与不相关。

(二)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1.变量选择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是用环境污染排放量的减少程度来反映环境治理的效应。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环境治理效应要用多种要素反映。由于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工业污染,因此选择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主要检验这些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是否与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有关,以及多大程度上有关。解释变量。鉴于2007年中国才开始把环境保护纳入财政支出,并单列一“类”,以及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选取指标的意义,选取2007—2012年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含)的环境保护财政支出(hbzc)作为解释变量。假设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将会降低环境污染物的排放,环境保护财政支出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为负。控制变量。除了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对环境治理效应的影响外,还存在其他影响环境治理效应的因素,一并归入控制变量。主要选取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个指标作为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rjgdp)表示,一般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环境污染越严重。因此,预计经济发展水平的系数符号为正。人口规模(rkgm)用年末地区人口数表示,一般人口规模越大,环境污染越严重,预计人口规模的系数符号为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dzc)采用各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金额表示,一般一个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越大,表明生产规模扩大,污染增加,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系数符号为正。2.数据来源本文对除外的中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7—2012年数据进行研究,数据均来自相关年度《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网数据库。为了避免不同变量的绝对值对模型估计可能造成偏差,对模型中所有变量均进行取对数处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①。

二、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Stata11.0软件进行回归。重点考察环境保护财政支出与环境污染治理之间的关系。首先用F检验验证是选择混合回归模型还是固定效应,然后Hausman检验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对三个方程分别进行F检验和Hausman检验,确定工业废水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工业二氧化硫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工业固体废物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见表2)。由表2可见,环境保护财政支出与环境污染排放量呈负相关关系,与预先假设一样,并且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工业废水(模型1)和工业二氧化硫(模型4)的模型中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的系数均在0.01水平显著,工业固体废物模型(模型6)中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的系数也在0.05水平上显著。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在hausman检验下的最优模型(模型1、模型4)中,环保支出系数绝对值比次优模型(模型2、模型3)更大。当环境保护支出增加1%,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0.185%,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0.186%,对于工业固体废物的减排效应最明显,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减少0.199%。说明中国采取加大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政府绿色采购、污染治理投资等环境保护财政支出,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环境治理效应明显。人口规模的符号为正,说明人口越多的地区,环境污染排放量越大,这与预先的假设一样。当人口规模增加1%时,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0.956%,工业二氧化硫增加1.228%,说明人口规模对于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影响更大,因为人口越大,居民拥有的机动车数量也会加大,和工业污染一样,会加剧二氧化硫的排放。人口规模对于固体废物的排放不显著。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废物呈正相关关系,与预先假设一样,并且均分别通过0.05和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人均GDP对工业固体废物的影响通过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但是影响程度不明显;人均GDP对工业废水和工业二氧化硫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三、结论与对策

政治环境论文范文第2篇

(一)深度依赖新媒体当代90后大学生日常接触新媒体的时间长,频度高,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实现人际交往、表达和展现自我的重要方式。微博、微信、博客、QQ、飞信、MSN、等新媒体是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根据针对洛阳市三所高校的调查显示,99.9%的被调查者使用微信,86%的被调查者使用微博、博客。对于日常网络在线时长,调查显示在线3—5小时的学生占45%,在线6—8小时的学生占17%,超过8小时的学生占9%。频繁使用手机的比例达到92%。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渗入到他们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使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改变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交往方式通常以书信、电话为主。微博、微信、博客、QQ、飞信、MSN、等新媒体使得网络社交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交往方式。网络社交更加便捷和自由,并且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因此成为大学生表达自我和交友的理想选择。新媒体环境在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使他们容易产生自我封闭、厌倦现实的倾向。

(三)使大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获取到的信息形式从传统媒体单一的形式向图片、文字、视频等多样形式转变,获取信息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搜索。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过去大多是通过请教老师同学、查阅图书来解决,现在开始更多地依赖网络搜索功能来解决。

(四)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新媒体时代特别是随着手机上网的普及,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自由地参与信息的传播和制作,满足了大学生展示个性的愿望。但面对杂乱无章、多元化的网络信息时,被动的接受外界的信息,缺乏理性的判断,导致迷失自我,价值导向多元化,容易导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迷失。新媒体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得大学生过分追求个人的自由,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一)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更加灵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通常有课堂教学、班会、宣讲会、宣传栏等,信息传播渠道有限,信息传播范围狭窄。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新途径,飞信、微信、高校通、电子邮箱、QQ、微博、手机报、论坛(BBS)、人人网等多种新媒体形式都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并且这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传统载体所不具备的新颖性、交互性和灵活性,通过这些新媒体可以把文字、图片、影像等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学生,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速度和效率。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更迎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大学生有更强的吸引力。

(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更强在新媒体创造的虚拟空间里,大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因此现在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感情等方面遇到困惑的时候,往往通过各种新媒体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辅导员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随时随地了解热点新闻,校园文化活动等各种所需信息,并能发表意见和看法,还可以与老师平等地交流。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在不知不觉中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三)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整理来自不同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并且可以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方式传递信息。新媒体还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依靠校园网、微博等新媒体宣传平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新媒体的虚拟性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新媒体技术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大学生容易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中,一部分人由于缺少自制网络成瘾。网络论坛、微博、博客等新媒体对于大学生具有很大的诱惑性,长期深陷其中,容易使大学生逃避现实,引发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无屏障性”,网络是一个无国界的共享信息平台,信息丰富繁多但泥沙俱下,信息传播快速但无序。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无时无处都在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新信息,许多信息良莠不齐、真伪难辨,还有一些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腐蚀性的内容,对于思想活跃但价值观尚为完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很容易被影响。在复杂的网络信息包围下,大学生很容易被各种思想迷惑,这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难度。

(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带来了新挑战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这给高校思政工作者带来了新挑战,部分辅导员自身不能很好地利用新媒体捕捉信息,缺乏利用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能力。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不断增强自身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政教育的能力,掌握网络文化的主动权,抢占网络文化阵地。同时还要了解新媒体中学生所喜爱的语言和交流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大学生生活。

四、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新媒体素养是一种能力,主要包括对新媒体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对新媒体信息的甄别与使用能力、对新媒体信息的传播和创造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加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首先要通过设定多种形式的课程,把新媒体素养教育请进课堂,让大学生了解基本的媒体知识。其次,要通过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形式,提升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进行甄别、加工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二)网上网下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也不能全部摒弃,而是要“现实”与“虚拟”结合,网上网下合力,营造文明、法制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方面应保留传统教育方法的精华,如谈心谈话、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使原有的教育方式方法创新发展,如网上谈心、开展网上校园文化活动等。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新媒体的能力新媒体的兴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主动亲近新媒体,熟悉新媒体相关法律法规,把飞信、微信、微博、QQ群等新媒体建设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帮助大学生树立网络文明意识。其次要善于并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信息,与学生平等交流,也要具备网络舆情处理能力。让新媒体为我所知,也要为我所用。

政治环境论文范文第3篇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当今民众表达政治意愿的一种主要方式,声势和影响力越来越强大,正在不断打破原有的话语权力格局和利益博弈方式,给政治生态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和挑战。

1、网络舆情妨碍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互联网是没有中心点的复杂系统,网络空间也没有绝对权威的管理者,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管理者,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没有限制,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与控制。如果不能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就可能造成网民与社会管理部门的敌视和对立,很容易增添社会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对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建设产生消极的影响。

2、网络舆情造成政府决策偏颇。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网络虚拟空间的活动中来,但同时也有很多缺乏网络技术或网络硬件的民众被排除在网络之外。而且,公众在网络上的信息往往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色彩,貌似公平的网络政治参与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公正,网络舆情无法完全代表真实的公众意愿,政府单纯参考网络舆情容易造成政策制定过程中信息的不科学。

3、网络舆情极易危及文化安全。网络舆情的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将不同地域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呈现在民众面前,很容易冲击民众自身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这种冲击在短期内就会造成人们心理上的不适应和行为上的障碍,导致思想意识的迷茫和价值观念的混乱,对我国建设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4、网络舆情促成突发。目前,我国正处于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转型期,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有很多。当现实社会中的极端情绪没有合适的排解渠道时,网络虚拟空间就很容易成为情绪的宣泄场。民众在最初接触网络舆情的时候容易缺乏理性,极易感情用事,妄加评论,这就使更多的民众难以了解事件的真相,造成突发性,扰乱公共秩序,威胁社会稳定和安全。

二、网络舆情对政治生态建设的启示及应对策略

1、强化立法,完善网络管理制度,提高网络管理水平。我国在完善网络舆情的管理方面应建立起统一高效的协调机制,制定出统一的、适用于网络管理的专门法律法规,培养精通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法规和现代传媒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鼓励行业自律,将管理的权利赋予网络从业者,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对网络言论内容进行管理,从而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使信息网络技术在社会发展中起到最大的作用。

2、加强网络舆情监测,提高政府决策能力。网络舆情只能监测和掌握,不能实施强制性控制和监管。要结合网络舆情更新快速、爆发突然、主体隐蔽的特点,加强相关信息技术处理方法的研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形成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完善网络信息的汇集与处理机制,由被动堵截转变为主动引导,增强我国网络舆情的信息控制能力,真正做到了解民情,挖掘民意,为政府科学决策做好服务。

3、加强舆论主体教育,保障社会文化安全。加强网络舆论主体的培育和引导,充分发挥舆论主体的积极作用,通过他们的权威性来引导网络舆论。当大量虚假信息和情绪化言论充斥网络空间时,就需要舆论主体权威的声音来答疑解惑,增强网民在心理上的依赖感和信任感,通过他们的权威性来强化主流舆论的影响,利用网民自己的声音引导、感染自身的群体,真正实现网民的自我教育、自我引导,确保主流观念占领网络舆情阵地,保障我国主流文化的安全。

政治环境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文化亚文化

先进的文化环境是一个结构性的概念。它一方面是作为既定存在和影响人类活动的原因条件而存在的,另一方面更是主体建设的目标和结果。其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诸多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其中,提高主体对先进文化建设的能动作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其重要方面。在建设先进文化环境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弘扬凝聚着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

《传统与现代化》一书指出:“所谓传统文化,不仅仅意味着过去存在的一切,其更深层的含义在于: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之流,是一种价值取向,是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可见,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的熏陶是根深蒂固的。有人曾叹道:传统对现在起着如此大的支配作用,以至于人们离开传统去想象就根本不能产生什么崭新的东西,因为人们不可能凭空想象。所以说,传统文化对人的思想影响无时无处不在。

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积淀的特有精神品质,它的核心体现是一种文化精神,即通常人们所称的“民族精神”或“民族魂”。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支撑就是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①。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核心的传统文化,就是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它集中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就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应该说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继承了我国重整体的传统文化下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主张,实际就是弘扬凝聚着我们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

二、倡导先进的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是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它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并反映社会文化的性质和面貌,制约社会成员的行为,决定社会文化的进程。主流文化的这种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们在先进文化环境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大力倡导主流文化。在我们当今社会里,倡导主流文化,即是倡导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吸收中华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为人民服务的,有科学和民主精神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正如同志所说,“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②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中国社会加快了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步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社会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日益复杂化,社会生活方式多元化、社会组织多样化,社会岗位和社会就业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接踵而至的是社会思想趋向的复杂化,所有这些,如处理不好,都势必会对主流文化形成挑战。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倡导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意义重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主流文化,最根本的是要紧紧围绕党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三个代表”为指引,与时俱进,不断强调和坚持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它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坚定立场,坚持原则,对那些错误、违法的东西不可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否则,就给错误的思潮、腐朽落后的文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进而给社会带来严重隐患。

近年来,全党所开展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和在全国兴起的“三个代表”学习高潮以及同志所倡导的“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③,其实质都是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倡导主流文化。这也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环境建设中作用的高度重视。

三、引导进步的亚文化,抵制和克服腐朽落后的亚文化

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就是亚文化,它是为一部分人所接受的或某一特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这些文化是其他群体所不具有的文化要素或生活方式。它突出表现为自己所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并非泾渭分明,它们彼此交融,并可以相互转化。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加速,文化的多元化日趋明显,亚文化的多样化也日趋突出。其日益发展表现出我们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并非所有的亚文化都是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保持着一致方向。其中,绝大多数亚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先进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如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军营文化等。但另一些亚文化的存在却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起着阻碍作用,与我们社会的主流文化的方向相背离,如一些集团、迷信者群体、乞讨者群体以及同性恋群体的亚文化等。

由于亚文化类型多样及表现情形复杂,因此,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其突出。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对亚文化的自觉认知。如同对一切事物的认识一样,人们对亚文化的认识程度也是有深有浅的。因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对亚文化认识的引导作用是必要的。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对亚文化的引导作用,就在于通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人们从“知”、“情”、“信”、“意”、“行”等方面把握亚文化,将认识由初级阶段上升到高级阶段,从理论到实践上全面把握亚文化的每个方面、各种要素和各个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对亚文化的自主选择。人们对亚文化的选择并非是完全自主、理性的。这就要求人们一方面要摆脱不利于其发展的腐朽落后的亚文化环境,投身于另一些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亚文化环境中;另一方面,人们要在同一亚文化环境中选择一些有利因素来发展自我,抑制不利因素,如人们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等西方资产阶级各种腐朽没落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自觉抵制黄、赌、毒等现象。第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人们对亚文化的积极创新。人们所面对的亚文化环境既是既定的,又是不恒定的。因此,人们可借既定的文化环境进行实践创新,突破原有的不利环境,创造出新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先进的文化环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纠正部分人的那种“坐”、“等”、“靠”的思想,发动大家从自我做起,从各自的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扬正气,纠正歪风邪气,营造一个良好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环境。

四、坚决压制破坏性的反文化

反文化是亚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那些直接对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信仰、观念和风俗习惯等构成挑战的亚文化,它的存在是对现存社会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文化的抵制和对抗。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的反文化虽然不一定都是反动的、破坏性的和没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一般来说,反文化的存在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有着严重的破坏作用。诸如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时下盛行的恐怖主义都值得警戒。拿几年前编造的“大法”这种彻头彻尾的反文化来说,它实际上宣扬唯心主义、宣扬有神论、宣扬迷信,否定科学真理,藐视民主和法制,以教化代替政治。类似的反文化带有浓厚的迷信、愚昧、庸俗和反动的色彩。它们的共同实质是对我们党和国家的现行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否定,也就是对我们先进的主流文化的否定,进而从根本上破坏我国社会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大力倡导主流文化,通过正面引导、疏通来占领思想上的阵地,把主流文化作为强有力的思想武器,给那些反文化以沉重的打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充分利用这些反文化的负面影响,揭露其根源与危害,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教育和启发人们。我们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强有力的引导、宣传作用,将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倒退的破坏性的反文化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和最低程度上。

从以上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在营造先进文化环境中的积极作用,它不仅有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流文化作用,也有引导丰富多彩的科学的亚文化、抵制腐朽的亚文化、克服落后的亚文化的影响和打击反动的亚文化的作用。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先进文化环境的作用,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实践这一中介才能发挥。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才能真正认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和主流,分清文化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以自己的言行能动地改造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而优化文化环境,促进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进一步形成良性循环的先进文化环境。

注释:

政治环境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高校教育环境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在高校中思想的进步、对政治教育的认知、良好的品格的养成离不开高校的环境氛围熏陶。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高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高校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长期生活的地方,学生往往会因为环境中带来的氛围,渗透着其所带来的人文文化,从而得到感情上的感染,认知得到影响。人类的思想觉悟,品格是否高尚是离不开环境的影响的,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诠释了环境对人所带来的影响。

思想政治的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从根本上去使学生认知,理论很难体现出思想政治的精髓。思想政治的教育往往与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优化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在文化素质的学习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校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优化资源优化育人环境的层面上落实。

1.1文化素质的形成

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文化素质的学习需要在特定环境下形成。文化素质实质上是在学习中形成的一种习惯,一种思想。文化素质是学生在知识学习,自我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素质学习中慢慢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基本品质体系。文化素质的学习不单单是指在学校中书面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更多的是在学习的环境中受到的对思想方面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意识。

1.2人文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

人文环境往往对教育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人类对社会进行建设,不断完善改进,就是在改善环境。人文环境的形成是通过教育的态度,教育观念的贯彻,学习的风气,所信仰的教学理念等关键性因素所组成的,是一种无形的环境,是潜移默化教育的关键。

人文环境与教育之间是一种相互而生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文环境的形成影响着教育的氛围,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同时教育的观念、教育的效果,又在影响着整个人文环境。

1.3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带来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注重学习思想政治的创新性,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贯彻学生对学习的创新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种古板无用的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思想行为上使学生改善不足,规范言行,从思想上使学生取得思想上的进步。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认知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形成了一种无形的作用力,推动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贯彻先进的思想。这种有着影响力的环境成为大学生在高校对思想政治成长中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应用的对策研究

2.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应用在大学生心理认知上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发展离不开其心理的认知,心理认知是自身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所逐渐形成的对兴趣、爱好、需求的一种心理导向。心理认知是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思想上的觉悟和对学习的追求等。外部环境是影响心理认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环境条件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环境给予了学习者一个氛围熏染的过程。思想政治的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是一种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大积极意义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赋予的环境条件,可以使教育上需要理解的观念,学习上本身的意义等得到贯彻,对受教育者得到一种渗透性的灌输,同时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中思想不断进步,与外界环境产生共鸣,完善心理上的认知。

2.2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优化人文环境

要缔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从氛围中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造成积极的影响,必须要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入手。思想政治的教育无非就是提高学生思想的觉悟,调动起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从而去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创新意识,在积极的教育引导下,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的探究兴趣,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环境。思想政治环境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高校应该着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整体上优化高校的人文环境,贯彻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觉悟,这才是有效提高大生文化整体素质的手段,有利于学生在高校中更好地向全面发展。

3 结语

思想政治的教育潜移默化,优化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在文化素质的学习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校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缔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中,从氛围上感染学生,使学生思想从根本上得到觉悟。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