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贷款季度总结(精选5篇)

  • 银行贷款季度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净息差逐步回升 本季度平安银行营业收入达到275.32亿元,环比2015年第四季度增长10.1%,同比增长达到惊人的33.2%,增幅甚至快于2015年全年31%的水平,较好地应对了降息周期的负面影响。本季度的营业收入是2011年第四季度(深发展和平安银行并表后的第一个季…

银行贷款季度总结(精选5篇)

银行贷款季度总结范文第1篇

平安银行(000001.SZ)于4月20日率先在银行业中2016年一季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5.3亿元,同比增长33.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0.9亿元,同比增长8.1%。在降息效应全面显现、行业不良资产全面暴露的形势下,这份季报可圈可点,值得深入分析。

原民生银行副行长邵平出任平安银行行长以后,平安银行完全融入了中国平安集团和民生银行的基因,实施了“专业化、集约化、综合金融、互联网金融”四大战略,充分利用了平安集团在客户、产品、渠道、平台、互联网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以及民生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上的创新做法,经营特点鲜明,在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独树一帜。

净息差逐步回升

本季度平安银行营业收入达到275.32亿元,环比2015年第四季度增长10.1%,同比增长达到惊人的33.2%,增幅甚至快于2015年全年31%的水平,较好地应对了降息周期的负面影响。本季度的营业收入是2011年第四季度(深发展和平安银行并表后的第一个季度)收入89.42亿元的3.08倍, 长期结构调整成果初步显现。

从净利息收入看,平安银行在规模和息差方面均取得不俗的成果。从资产规模看,一季度达到26811.55亿元,比年初增加1740.06亿元,同比增长16.3%,维持了整合以来的较快增长。一季度的总资产是2011年第三季度并表后的资产规模12072.13亿元的2.22倍,年均增长19.2%。其中贷款达到12627.86亿元,比年初增加466.48亿元,同比增长12.33%,是2011年第三季贷款余额6082.7亿元的2.08倍,年均增长17.7%。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在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名列前茅。同时,平安银行净息差上达到2.87%的较高水平,虽然比2015年第四季度2.89%环比下降了2个基点,但仍比2015年同期的2.73%上升了14个基点,这使得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21.5%。平安银行的净息差,自从2013年前三个季度分别触及2.18%、2.2%、2.23%的较低水平之后,逆市场利率下降的趋势,逐步回升,成为同行中的一个异类。

细究平安银行净息差逐步上升的原因,从有息资产负债结构变化可一窥端倪。本季度平安银行个人贷款平均余额达到4482.56亿元,比2015年第四季度的4393.87亿元环比增长2.0%,占贷款平均余额的36.6%,比平深整合后的2011年第四季度31.2%提高了5.4个百分点;个人贷款平均收益率达到9.71%,仅比2015年第四季度的9.76%环比下降了5个基点,但比2011年第四季度的6.67%提高了3.04个百分点。

再来看看平安银行的个人贷款结构,信用卡应收账本季度末达到1539.93亿元,居个人贷款第一位,超过了经营性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比期初的1477.4亿元环比增长4.2%,增幅高于贷款总额3.8%的环比增长速度。回顾平安银行的信用卡应收账余额,刚刚并表后的2011年底的仅96.21亿元,四年多的时间增加了整整15倍。受降息影响较大的住房按揭贷款比例下降,而降息影响较小的信用卡业务和个人经营性贷款比例的上升,有效地稳住了资产端收益率下滑的局面,平安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仅从2015年第四季度的5.24%下滑到本季度的5.09%,下降幅度在可控范围。

从有息付息负债来看,平安银行存款成本从上季度的2.25%回落到本季度的2.05%,同一期间,债券的付息率从3.89%回落到3.59%,拉动负债成本由2.47%下降到2.29%,基本保持和资产端同样的回落幅度,从而保证了利差、息差均保持了较高水平。

在利差息差保持稳定的同时,平安银行继承了原来深发展零售负债的短板。本季度零售存款平均余额为2538.41亿元,占存款平均余额的比例由2015年第四季度的16.2%下降到本季度末的15.3%,相对平深整合后的2011年的17.9%,还下降2.4个百分点,与个人贷款平均余额4482.56亿元相比,存在着1944.15亿元的缺口。个人存款的相对不足由成本较高的公司存款、协议存款、保证金存款以及同业存款来弥补,从这点来看,短板更短,如果趋势维持,将不利于息差保持稳定。

非息净收入依靠投资拉动

比净利息收入更引人注目的是平安银行的非息净收入,达到91.3亿元,同比增长65.3%,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33.2%。其中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长50.4%,在规模偏大、基数已经不小的情况下,能取得如此增幅难能可贵,当然中国平安综合金融如利用陆金所开展的交叉销售功不可没。

非息收入突飞猛进的另一因素是投资取得8.24亿元的净收益,比2015年同期的4.64亿元增长77.6%,同时汇兑损益由-2.98亿元转为1.52亿元,从而为非息收入锦上添花。投资和汇总损益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可持续较差,这也是今后营业收入增长的一个潜在隐忧。

在营业收入连续数年的迅速增长的条件下,平安银行的业务管理费保持较低幅度增长,成本收入比进一步下降,第一季度的成本收入比为29.4%,首次低于30%,比2015年全年的31.3%回落了近2个百分点,远低于2013年高峰时的40.77%,同时也大大低于平深整合前深发展38%左右的水平。

不良提升

银行是杠杆率极高的企业,资产质量作为银行经营的关键因素,其极端重要性,再三强调也不过分。平安银行的季报披露其期末不良贷款197.5亿元,比期初的176.5亿元上升21亿元,占贷款总额约1.56%,比期初的1.45%上升11个基点。

平安银行本季度的信息披露质量大幅度下降,长期以来逐季披露的逾期重组贷款情况以及贷款减值准备变动表都在本季报中首次不见踪影。但我们可以从本期减值准备金提取及期初期末拨备变动,大致推测平安银行本期核销情况。

期末贷款减值准备318.01亿元,比期初292.66亿元增加25.35亿元,加上季报披露的收回已核销贷款本金3.2亿元,合计为28.55亿元。季报披露本期提取贷款减值准备94.8亿元,差值66.25亿元,大致为本季核销的不良贷款。加回核销的不良贷款之后,本季实际不良暴露约87亿元,比2015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的93.74亿元和95.11亿元低,但仍远高于2015年一、二季度的56.29亿元、62.13亿元。鉴于平安银行历史上不良贷款核销具有前低后高的特点,同比增长54.6%的指标更具意义。

平安银行历史上90天以上逾期贷款/不良贷款的比值在同行中较高,反映出其不良认定标准偏松。关注类贷款是不良贷款产生的来源,从关注类贷款看,从期初的4.15%上升到4.31%,不良+关注达到5.87%,比年初增加了27个基点,加上核销则增加了79个基点,这仍然是一个较高的暴露值,年化后达到3.16%,这个水平将超过平安银行2015年的增加2.86%的水平,不良贷款暴露压力仍不小。

从平安银行近年来的经营活动可以看出,原来民生银行从资产端发力进军零售银行的战略思路在公司得以坚决执行。但平安银行的经营也有着与民生银行不一致的地方,那就是利用它综合金融平台,与其他金融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在资产证券化、交叉销售等取得一些进展,从而在非息收入方面继续高速增长,这是区别于民生银行小微战略的一个明显标志。

银行贷款季度总结范文第2篇

平安银行(000001.SZ)三季报拔得头筹,这是新管理层上任一年后的第一份业绩报表,值得关注。

数据显示,平安银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73.45亿元,同比增长26.4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116.96亿元,同比增长14.24%,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长高达26.06%,超出市场预期。其中,三季度单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41.65亿元,同比增长19.82%;实现营业收入139.19亿元,同比增长40.52%。

如果说在以前银行业务同质化严重的时代,银行股投资更多看重规模和业绩增长的因素的话,那么现今在银行去同质化的大趋势下,专属于自己的特色更被市场瞩目。如同浦发银行的自贸区概念,民生银行的小微业务,兴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平安银行在集团背景下的战略转型和协同效应尤其应该被市场关注。

三季报揭开了战略转型的盖头——2013年以来,平安银行深化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调整,加大风险定价管理力度,提高资产收益率并控制同业资产规模。第三季度存贷差达4.57%,环比提升0.26个百分点;净利差和净息差分别达到2.14%和2.31%,环比均有所上升。

平安银行战略转型在贷款结构的变化上得到充分体现:零售类贷款占比同比上升近10个百分点,信用卡类贷款更是呈直线上升。公司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速78.44%,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9.86%,比重较2012年末提高近5.5个百分点。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平安银行投行业务、信用卡业务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大幅增长,使前三季度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66.71%,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同比提升5.37个百分点至22.2%,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创历史新高。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强劲,在平安综合金融平台的模式下,未来协同效应的良性势头继续看好。

贷款结构正在变

有市场人士统计了平安银行2013年前三季度与第三季度的细分数据,结果显示,7-9月营业收入为139.2亿元 同比增长40.52%;而1-9月营业收入为373.5亿元,同比增长26.46%;7-9月净利润为41.65亿元,同比增长19.82%;1-9月净利润为116.96亿元,同比增长13.05%;7-9月利润增长为19.82%,幅度小于收入增长40.52%。

利润增速低于收入增速的主要原因在于拨备和减值的变化:三季度拔备额为149.4亿元,较中报140.2亿元多提了9.2亿元;而三季度减值额为17.2亿元,同比2012年的6.4亿元,多核销了10.8亿元。

或许,银行贷款结构的变化更能说明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平安银行公司贷款为5084.1亿元,较年初减少134.7亿元,不良率为1.15%,上升0.03个百分点;住房按揭贷款为674亿元,较年初减少30亿元,不良率为0.49%,上升0.01个百分点;经营性贷款为843.3亿元,较年初减少291.5亿元,不良率为0.59%,降低0.24个百分点;汽车贷款为430亿元,较年初增长219亿元,不良率为0.18%,基本持平;其他贷款为369亿元,较年初增长76亿元,不良率为0.7%,上升0.08个百分点;信用卡贷款为925亿元,较年初增长428亿元,不良率为0.96%,上升0.01个百分点。

综合以上数据,平安银行的公司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较年初有所下降,经营性贷款已大幅减少,与此同时,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却大幅增加。尤其是汽车贷款不良率仅为0.18%,在所有种类贷款中最低,这说明平安银行在这块资产中的风险控制颇有成效,且增速已达年初的1倍,未来发展空间颇具想象力。

更为重要的信号是,无论是汽车贷款还是信用卡贷款的大幅增加,不仅只是贷款结构调整的结果,更是平安集团各子公司业务和客户整合后的必然结果,综合金融的初步成效开始在平安银行业务上显现。

稍显不足的是,截至2013年的三季度末,平安银行总不良贷款率是0.96%,比年初上升0.01个百分点,较2013年6月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86.02%,贷款拨备率为1.79%,分别较年初提升3.7个百分点和0.05个百分点。虽然总体而言,平安银行不良率比较稳健,但也仅是勉强持平。

三季度末,平安银行不良贷款为80.32亿元,较中报76.37亿元增加3.95亿元。减值准备149.4亿元,增长19.36%。计算可知,平安银行实际不良增加21.15亿元。只是在计提和核销双重因素的作用之下,不良率才与年初和年中基本持平。

如何看待贷款和收入增长可观,而不良率未有明显好转的反差呢?

除了和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大背景有关以外,一个和平安银行自身发展阶段相关的观点是:在综合金融和战略转型的大框架下,在新管理层磨合日趋成熟的前提下,平安银行会有一轮新的跑马圈地式的高增长。从这个角度看平安银行的发展,市场或许可以接受其不良率在一定范围内的小幅提升,前提是收益会大大覆盖风险。

整合思路清晰

超出市场预期、年度业绩计划提前达标,使得市场对纳入平安集团的平安银行的前景充满期待。

此前,基于保险文化和团队磨合的担忧,人们对平安银行与集团及其子业务板块的整合均持怀疑和忧虑的态度。而平安银行的三季报让大家眼前一亮,让市场对平安银行2014年的业绩爆发有了更多地期待。

国泰君安证券认为,这种信心主要来自以下三点变化:首先是战略更清晰、战术很得当;其次是平安银行在集团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最后是团队和文化融合效果比预期好。

整合思路清晰、集团支持力度较大首先表现在资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三季报显示,平安银行正在加大资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小微和零售业务等高收益资产,置换现有低收益资产,改变以往资产收益率偏低的局面。截至三季度末,小微贷款余额为814亿元,较年初增长46%,占总贷款比例提升至10%;零售(含信用卡)贷款余额3242亿元,较年初增长44%,在总贷款中的占比提升7.6个百分点。在此情形下,第三季度净息差环比上升10BP至2.31%。

资产结构调整是为了改善资产端的收益率,而负债是资产配置之源,因此,聚合集团之力发展负债业务便是整合的题中之意。平安银行正在充分整合平安集团的资源,大力发展低成本负债业务,如加快保险客户的迁徙,获取直投客户衍生存款。

前三季度平安银行存款为12523.66亿元,增长22.65%,远高于贷款8326.4亿元、15.52%的增速,增速领先同行,实际增量已达到2012年全年的1.36倍,一个直接的好处就是其存贷比同比下降,从而为资产结构调整腾挪出较大的空间。

尽管一个处在上升期的银行可以适当容忍不良率的微升,但也要在适当控制的范围之内。报表显示,平安银行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环比增长5.2%,不良率环比略降1BP至0.96%,资产质量基本符合预期。如果还原核销清收后三季度不良贷款毛增额,较二季度增长11%,不良贷款真实生成率环比上升3BP至0.26%,这主要与二季度关注类贷款快速上升有关。

不过,从另一方面分析,平安银行资产质量领先指标却出现了边际改善,这是其资产质量中的一个亮点。三季度逾期贷款生成率环比下降30BP至0.12%,其中90天以内逾期贷款生成率为-0.26%,关注类贷款新增额较二季度减少58%,或预示平安银行资产质量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尽管如此,资产质量仍然有待改善,如果风险控制不当,将成为平安银行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不确定性因素,三季报期内关注类贷款飙升需特别关注。数据显示,平安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为165.6亿元,较上年末大幅上升130.79%。该行解释称,关注类贷款增长较快主要系受到钢贸行业影响,但钢贸行业贷款占本行贷款比重较小,整体风险可控。

银行贷款季度总结范文第3篇

银行业基本面总体健康

近年来,尽管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但我国银行业保持稳健发展,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不断提升影响和地位,发展规模稳步扩大,且基本面总体健康。

2016年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08.6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80.5万亿元,占比38.6%;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38.6万亿元,占比18.5%。

以大型银行为例,自股改上市以来,大型银行不断优化公司治理、业务治理、风险治理机制与架构,自身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建立了广覆盖、立体化的全球经营网络体系。截至2015年底,拥有境内外网点70312个,其中境内网点69105个,横跨城乡、遍布全国;境外网点1207个,遍布五大洲5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190个。以传统存货款业务为基础,积极开展业务创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虽然受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影响,我国银行业利润增速下降,但与国际同业相比,中国银行业的利润绝对额仍然较高,资产利润率与资本利润率均处于国际优秀水平。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4716亿元,同比增长6.32%。一季度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19%,比上季末上升0.09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15.93%,比上季末上升0.95个百分点。

此外,中国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保持较好水平。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96%,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38%,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37%,拨备覆盖率为175.03%,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48.08%。这显示中国商业银行具备较强的风险抵补能力,即使资产遭到损失,也有足够的能力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

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减

在资产规模不断提升的同时,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优化,始终是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流向。

2015年大型银行新增贷款3.64万亿元、新增投资2.99万亿元,有力支持了经济平稳增长。通过收回再贷、资产证券化、不良贷款处置等方式盘活存量贷款,并将新增和盘活的存量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等重点领域、重大工程。

尽管实体经济获取资金的渠道日趋多元化,但银行资金仍然是重要渠道。2016年一季度,银行业进一步完善差别化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继续加强对“三农”、小微企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和民生工程的金融服务。截至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26.8万亿元,同比增长9.2%。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24.3万亿元,同比增长13.5%;用于信用卡消费、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0.4%和63.0%。

《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创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大幅增加。一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67万亿元,创单季历史新高。从存量来看,3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4.5%,增速分别比上年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0.5个百分点。

七成理财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日前,中国银行业协会《2015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显示,在银行理财10余年的发展中,服务实体经济始终是理财业务创新的宗旨和根基。在不断满足投资者投资需求、为投资者创造收益的同时,银行理财资金还通过合理配置各类资产直接或间接投向实体经济,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发展。截至2015年末,有15.88万亿元的理财资金通过配置债券、非标资产、权益类资产等方式投向实体经济,占理财资金投资各类资产余额的67.06%。

从资金运用情况来看,投向实体经济的理财资金涉及国民经济90多个二级行业分类。理财资金通过增持上市公司股票、投资政府或企业引导基金等方式,在支持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西部大发展、企业并购重组、城镇化建设和灾后重建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支持了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和结构调整。

银行贷款季度总结范文第4篇

近日,中国银行等大行将获得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将银行不良资产处理问题再次提上议事日程。而在此前,包括民生、招商、中信、兴业、平安、交通银行等28家银行也已入驻淘宝资产处置平台,在经济下行期,以银行业为主的金融业风险持续暴露。

此前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1836亿元,不良率达到1.59%。而从上市公司公布的第三季公告来看,农业银行与招商银行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分别为2.02%、1.72%。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与三季度招商银行不良率分别上升39和49个基点,成为上市银行中不良增速最快的一家。

对于今年招商银行不良率增速明显的原因,除了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银行业整体的经营环境变差之外,招商银行方面此前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该行不良贷款认定标准甚至比逾期90天以上贷款更为严格,提前把下半年可能出现违约的“后备军”全划进不良贷款,风险暴露得比较干净。

不良增速最快

从已披露的三季报来看,截至2015年9月末,招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8.41亿元,比年初增加153.76亿元;不良贷款率1.72%,比年初上升0.52个百分点。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率持续增长,招商今年则表现最为明显,上半年与三季度不良率分别上升39、49个基点。

不良贷款对招商银行盈利的影响不容忽视。有统计显示,加回核销转出后,招行前三季度不良净生成率在2.21%。随着不良的加速暴露,招行前三季度大幅计提拨备440亿元,同比增长100%。其中三季度单季计提了148亿元,较高的拨备计提拖累了招行业绩的表现。

招商银行对不良“双升”早有预期。此前,招行行长田惠宇曾表示,银行的不良贷款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内部管理;一个是外部环境。招行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假设GDP的增幅为6.5%,M2的增幅是12%,CPI的增幅是1.3%,在这种情形下,不考虑核销、拨备、转让等因素,招行的不良生成率会控制在3%以内。“目前招行风险暴露未超预期。”他表示。

对于不良问题,招行并未“藏着掖着”,该行方面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公司不良贷款认定标准甚至比逾期90天以上贷款更为严格。此番采取主动暴露的态度,对于其今年不良率加快的问题,投资者也较容易接受。

从“关注类贷款率+不良率”方面更能看出一个银行的不良贷款潜在的风险。从公司半年报来看,该行关注类贷款占比2.42%,虽然呈上升趋势,与行业“关注+不良”占比超过5%相比,招行为3.6%,相对较好。

另一方面,截至今年三季度,招行拨备覆盖率下降至195%,这是招行自2011年以来首次降至200%以下的水平。有分析人士认为,招行拨备覆盖率下降可能是三季度招行大幅加大了核销力度,以减轻四季度不良上升的压力。

长江证券认为,招行目前的拨备水平相比其他股份制银行而言仍有较大的“安全垫”,不良生成速度也处于可比银行的中等水平,相对压力并不算大,但未来拨备的计提压力仍需观察后续资产质量的波动情况。

核销力度加大

一般而言,商业银行主要通过清收、重组、核销和转让四种途径来处置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又受限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市场容量有限等因素,不利于快速压降不良及拓宽投资者范围,而且通过资产公司转让不良资产,价格多数低于五折,甚至会出现折价不足两三折的情况。

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目前主要通过重组、竞价拍卖交易等形式核销处置不良资产。《投资者报》记者从招商银行官网了解到,该行在2006年成立了集中管理、经营、处置不良资产的特殊资产管理中心。从该中心公布的处置资产推介上来看,2015年以来,招行加大了核销力度。

截至12月17日,招行仅官网就34条不良资产处置信息,而从2006年到2014年合计共60条,今年一年超过往年总和的50%,拟出售拍卖的不良贷款中的债务人分布涉及北京、大连、广州、佛山、眉山、海宁、长治、惠州、内蒙古等多地市,单个项目起拍底价均超过千万元。

虽然起拍价均低于资产估价,仍不免遭遇流拍现象,为此,招行加大了对购买处置抵押物的客户提供优惠信贷支持力度。今年,该行零售信贷部《关于加快押品变现促进零售信贷现金清收的通知》,针对购买该行处置抵押物的客户,二手楼住房贷款定价最低,可执行基准利率下浮10%或当前最优惠利率。

不良贷款对银行的影响有多大,更多的是取决与银行的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近年来,招行面对不良高发也做了不少的工作。

银行贷款季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不良贷款;国内生产总值;朱格拉周期;五级分类;Eviews软件

1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0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呈波动上升趋势,经济波动贯穿于经济发展,有规律的经济波动可以称之为经济周期。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实际上都是一个波浪式、周期性演进过程。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把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但也有人认为描述经济周期各阶段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它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谷底,扩张,高峰,收缩。从我国GDP增长趋势看,中国经济增长存在比较明显的波动趋势,其周期长度大概为9年,属于“朱格拉周期”:1981年———1990年、1991年———1999年、2000年———2009年分别形成三个周期,并先后在1987、1994、2007年形成三次波峰,在1990、1999、2009年附近形成三次波谷。

2经济发展与不良信贷形成:基于实证的分析

2.12003年以来各季经济统计数据(此处略,详见国家统计局网站)可看出,2006年3季度至2008年4季度,GDP增长额大多在1万亿元以上,2009年1、2季度,增长额下降到原来的40%;此后,GDP增长额缓步上升,至2011年4季度达2.28万亿元高点后,2012年1季度又迅速回落到上季的50%。

2.22003年以来各季不良贷款数据。由于2003年以后采用五级分类法统计不良贷款,因此,我们采用2003年以后各季的不良贷款统计数据,对GDP绝对额及其变化对不良贷款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考虑到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数据统计受不良资产剥离的影响很大,我们通过还原不良贷款真实值计算调整后的不良贷款余额。其中,2003年第四季度起加1969亿元中行、建行损失类贷款,2004年第二季度起加3428亿元建行、中行、交行剥离给资产公司的可疑类贷款,2005年第二季度起加7050亿元工行剥离的不良贷款,2008年第二季度起加140亿元光大银行剥离不良贷款,2008年第四季度起加8156.95亿元农行剥离不良贷款。从调整后的不良贷款数据(略)可以看出,2006年4季度、2008年4季度、2011年4季度是不良贷款的三个拐点,其走势与GDP绝对额、变化额相关。因此,将不良贷款余额作为被解释变量,GDP当季绝对额、同比变化额作为解释变量,建立方程如下:BLBH=C(1)*GDPBH+C(2)*GDPDJ+C(3),其中:Blbh为不良贷款余额,gdpbh为GDP同比变化额,gdpdj为GDP当季绝对额。其中:R方为0.56,需要进一步优化。根据检验参数情况,发现其有较强的自相关性,故更改方程为:BLBH=C(1)*GDPBH+C(2)*GDPDJ+C(3)*BLBH(-1)+C(4),通过eviews回归,得出如下结果:通过参数显著性检验,R方为0.907接近于1,t-prob均小于0.05,拟合较好。

3有关建议

上述结果表明,不良贷款余额主要受上季不良贷款额影响,即由银行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决定;同时,不良贷款额与GDP同比变化额负相关,与GDP当季绝对额正相关。通过对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分析,银行应不断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密切关注经济增速放缓对不良贷款的影响,这样,才能保证不良贷款保持平稳,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2003年-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2]孙连友,胡海鸥.宏观经济波动与信用风险结构模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2):31-34

[3]刘志清,鄢姣,余志勇.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外部环境冲击的量化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3(1):4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