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离职分析报告(精选5篇)

  • 企业离职分析报告(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流出企业的现金经过相应授权批准程序。企业的现金流出必须是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必要支出,各项流出均须经过相应授权批准程序,防止企业员工挪用或舞弊。 (3)流出企业的现金符合有关法律规定。企业现金支出必须符合有关法律规定,不能违背有关法律…

企业离职分析报告(精选5篇)

企业离职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借鉴COSO模型的五目标模式,笔者认为现金流的内部控制目标重点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现金流管理和利用的效率、财务报告中有关现金流特别是现金流量报表的相关报告内容的可靠性以及现金流管理与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具体表现为:

(1)企业各种收入产生的现金流能够流入企业。收入是企业现金的主要来源。如果企业的收入不能及时实现现金的流入,形成应收账款,甚至形成呆坏账,那么企业收入的质量就降低了。

(2)流出企业的现金经过相应授权批准程序。企业的现金流出必须是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必要支出,各项流出均须经过相应授权批准程序,防止企业员工挪用或舞弊。

(3)流出企业的现金符合有关法律规定。企业现金支出必须符合有关法律规定,不能违背有关法律法规,更不能从事非法活动。

(4)流入企业的现金确应流入企业。企业对流人的现金应当进行合法性、合规性检查,杜绝出租出借账户等非法行为的发生。

(5)现金的使用符合确定用途。企业应当保证现金使用于经过相应程序批准的项目或用途,以保证有关项目的正常进行。

(6)企业所拥有的现金能够满足经营所需。企业应当对生产经营的现金需求进行分析,如果企业已有现金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就要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进行筹资。

(7)企业现金资产的利用经过分析,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企业现金资产的使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努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对各项现金资产的使用均须经过可行性分析,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8)企业对现金资产的管理安全有效。现金资产是最易被侵占挪用的资产,因此,企业应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以及其他可以等同于现金的资产必须进行严格管理,以防止被不法侵占和挪用。

(9)现金流量的相关内容揭示符合有关规定,并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企业应当对本企业的现金流量有关资料的揭示符合有关规定,从当前来看,就是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并在财务情况说明书和会计报表附注中对现金流量表无法揭示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说明,以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二、建立健全现金流的内部财务控制

遵照COSO报告的主要精神,要实现现金流内控目标,主要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营造现金流管理的控制环境。在这里,控制环境不仅包括内部控制框架所包括的环境,而且还包括相对于现金流管理来说属于控制环境的因素。这些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1)管理者的经营哲学及经营风格。管理者的经营哲学及经营风格表现为管理者的各种不同偏好,其表现虽然是无形的,但会对一个组织的有效运行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为企业的任何管理制度都是企业管理者群体意志体现,必然因管理者的不同而不同。管理者应当加强自身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自身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以健康积极的理念引导公司的行为。

(2)建立良好高效的组织结构。企业的组织结构为企业管理和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组织保障,组织结构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成果和控制的效果。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的特点及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建立适合本企业实际的组织结构。在现代科技和管理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司应当积极而理性地运用这些成果,改善传统的多层级组织结构,努力使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

(3)充分发挥董事会的作用。解决公司虚职问题,调动董事积极性,提高董事能力,这是搞好公司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4)提高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企业经营者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其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必然对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按照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企业的经理阶层负责执行董事会的有关决定和决策,负责制定企业的具体规章制度,这些执行决定或决策的过程以及制定的具体规章制度无不体现经营者阶层的基本理念和观点。

(5)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同的企业文化对处于其中的成员行为、思想、观念具有不同的影响和约束。企业不仅应当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而且应当坚持现金优先的原则,努力使这些观念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认识,从而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建立科学合理的权责分派体系。企业的组织结构为企业进行经营活动提供了合理的框架,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硬件系统。科学合理的权责分派体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企业应当以文件的形式明确各级部门和机构以及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职责权限,明确企业在内部控制活动中的权利,同时一旦出现控制失误或者失控,能明确具体地找到责任的承担者。

(7)具有激励性的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COSO报告特别强调“人”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则是为企业寻找和保留充足的、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从公司目前来看,应当着手审视传统的人事政策,突破人才使用上的和传统的按部就班的人才逐级晋升模式,建立人力发现和人才成长机制,建立人才储备库,制定人才培训计划等,使企业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真正成为能为企业所用的人力资源,并能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为企业创造效益。

(8)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任何控制活动的进行都是建立在对信息利用和处理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更应当重视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以保证组织内的信息能够及时全面地被采集、传输、处理、反馈。如企业可以通过实施ERP系统来完善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建设,整合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同时借助Internet技术实现内部信息的及时传统和处理。

(9)建立企业会计政策的制定与选择机制。会计政策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组成部分,对于现金流的内控来说,企业的政策制定和选择机制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企业对会计政策的制定与选择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不同的企业在选择这些规则和程序时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对企业制定和完善本企业的现金流内部控制制度同样具有决定作用。

第二,加强对影响企业现金流的各种风险的评估和预测。企业现金流的风险包括影响现金流入的风险、现金流出的风险以及现金流的存量形态即银行存款、现金和其他短期就能变现的现金等价物上存在的风险等。企业对影响现金流的各种风险进行必要的管理、监控和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成立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企业成立的独立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是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也可以是具有相当独立程度的由各部门专业人才组成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必要时还应当聘请企业外部的有关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专家。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是为风险管理提供的组织保障,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所面临的各方面风险均应进行管理和监控。从公司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司可以成立由

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工程投招标管理部门、工程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的相关人员组成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其对现金流上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定期或不定期地提出风险分析报告。

(2)建立现金流预警系统。现金流预警系统的作用在于当企业现金流偏离正常状态时,报告企业可能面临的现金流危机,通过分析造成该种状态的原因,提前采取防范措施。该预警系统在依托现有财务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对现金流的监测功能。如在现有的风险管理机构内部增设专门或兼职的现金流分析管理人员,在会计信息系统或其他内部报告系统中增加反映现金流方面的信息,加强对现金流的分析,形成专门的现金流分析报告等。预警系统一般包括专门的机构或人员、预警指标体系、相关的现金流信息及传递、指标的分析处理等。

(3)风险的定量分析。公司应当建立对现金流风险的定量分析机制。对现金流风险的定量分析应根据财务报告和内部信息系统提供的其他专门现金流量资料进行。从所使用的指标来看,定量分析分为单变量模式和多变量模型。单变量模式就是运用单一的财务指标或财务比率来对风险、危机进行评估,分析方法通常采用趋势分析法和横向比较法。多变量模型是通过两个以上的指标组合来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监测和分析的模式;主要包括:利用企业经营安全率和资金安全率两个因素的不同组合分析来断定企业所面临的情况;运用爱德华?阿尔曼提出的“z计分模型”判断企业破产的可能性。

(4)风险的定性分析。在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应当进行风险的定性分析。有时定性分析比定量分析更为有效。其一,定量分析的部分指标是依据过去的数据得出的,企业过去的繁荣并不一定意味企业在将来也一定繁荣;其二,有些定量分析的指标是根据预测资料得出的,虽然预测往往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的,但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预测者的主观因素可能使预测数据与客观实际相去甚远;其三,定量分析所使用的指标或比率不可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如在描述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本企业区别于行业内其他企业的特点等方面,定性分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些因素往往是企业所面J临的风险的源泉。定性分析的方法包括调查分析法、专家分析法等。

(5)对风险的评估。公司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结合对风险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提出专业的风险分析报告。对风险做出综合评估,供决策者参考。

第三,规范和完善观察现金流的各种控制活动。

(1)现金预算的编制。企业通过现金预算的编制能全面反映和揭示企业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多余或现金不足等内容,并对现金不足部分制定筹措方案和对多余部分制定利用方案。现金预算是在其他一系列预算编制的基础上,对其他预算中有关现金收支部分进行汇总,并对现金收支差额部分制定平衡计划。通过现金预算的编制,公司的各级各部门可以对本单位面临的风险进行一个全面的审视,对本单位的资源利用情况和经营管理状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有利用于各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

(2)现金流入的控制。对现金流人的控制应当在分析现金流入各环节的基础,对有关的关键控制点或关键控制部位进行控制。

首先,现金流人的授权审批。公司应当明确办理结算的不同岗位和部门在该项业务中的职责权限,保证每一员工的行为均得到恰当的授权。同时,对必要时需要进行的对外筹集资金,应当明确规定必须由公司总部统一进行或在公司总部的授权下进行。

其次,现金流人的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合理设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货币资金流人的授权批准、实际办理、会计记录、稽核检查及与该项货币资金收取直接有关的业务经办等岗位必须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不能一人多岗,身兼数职,不能由一个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然后,现金流入的文件记录。公司应当以文件或制度的形式明确公司各岗位在办理现金流入各环节的职责、权限等内容,同时对流动于各环节并最终成为会计记录的原始凭证的有关单据和资料进行事先统一编号,要求事项办理人员在相关文件和资料上签字盖章,最后这些资料均以会计资料的形式保存下来。有关现金流入的信息经过会计复式记账方法及有关会计账户进行分类反映,最终列示于公司的财务报告。

最后,现金流人的独立检查。对公司现金流人的全过程必须由独立于现金流入各事项办理部门以外的单位或部门进行监督检查,保证现金流入的真实和合法,避免现金流入过程的黑洞。

(3)现金流出的控制。公司在进行现金流入控制的同时,必须加强现金流出的控制,保证现金流出的合理合法。

现金流出的授权审批。公司的现金流出包括对购买所需原料物资的支出、人工费支出、购买设备支出、日常支出等。对于每一项现金支出,公司应当履行必要的审核批准手续,在公司的层级结构中,应当明确每一层级的管理者或员工在现金支出中的权限和责任。对于重大的采购项目、对外投资等重大支出项目,应当经过公司领导层集体决策,必要时还需报请公司上级部门批准。

现金流出的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现金支出的不相容职务主要有:对现金支出事项的批准职务与现金支出的执行职务分离、执行事务的职务与审核现金支出的职务相分离、执行现金支出事务的职务与对该支出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职务相分离、对现金支出进行监督的职务与以上各事项的执行职务相分离等。

现金流出的文件记录。对现金流出的全过程进行必要的记录和反映主要通过会计系统来进行。对现金流出过程中所使用的有关单据、付款所用支票和汇票必须进行连续编号,有关付款的合同必须为公司业已签订且已生效的合同,对付款的有关发票等从外部取得的原始单据必须在审核其合法性的基础上作为付款的原始凭证,所有这些凭证都成为有关会计处理的依据,构成会计档案的一部分加以保存。有关现金流出的会计信息经过会计复式记账等会计专门方法的处理,通过有关会计账户的归集最终以财务报告的形式揭示出来。

现金流出的独立检查。事实上,公司传统审计业务的主要工作即为对各项现金支出进行审核、审查,以防止经济上的不合法行为发生。对现金支出进行的独立监督检查是有效防止腐败和舞弊行为的方式之一。

(4)现金资产控制。对现金资产的控制主要有:

接触性控制。只有经过授权的出纳员才有资格接触和管理现金资产。

相关职务的分离。管理库存现金的出纳员不得同时负责有关现金账和往来账的登记工作,负责银行存款管理的人员不得负责登记银行账和往来账,负责支票、汇票保管和填写的人员不得同时负责有关印章的保管和支票、汇票的签发,负责银行存款管理的人员不得负责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等。

职工素质控制。对担任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等现金性资产管理的人员,应当由作风过硬、诚恳踏实的员工担任。同时公司应当制定员工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定期盘点。对现金资产进行控制的另一有效方式是由独立的

第三人对企业的现金资产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盘点,将盘点结果与账面数相比较,以确定是否相符。

(5)资金的集中控制。公司可以通过设立内部银行或内部资金结算中心的方式来加强资金集中管理。一方面有利于集中公司内部的资金优势,有利于公司内部各单位之间资金调剂;另一方面,由于公司的所有重大收入和支出均集中于公司的内部银行或资金结算中心,有利于对资金实行统一的监管。

第四,建立和完善现金流方面的信息系统,加强信息沟通。

(1)信息与沟通的渠道建设。公司应当根据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特点的变化,改变传统的多层级组织结构,减少信息在组织内部传递所需环节。同时,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在现有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整个公司范围内的信息适时传递系统,依托网络技术逐步推进公司内部所有的核算单位的会计信息的集中管理。

(2)内部报告制度。公司应当要求公司的内部单位或部门定期报送记载有现金流信息的内部报告。这些报告包括:内部资金快报、中期财务报告或年度财务报告中的现金流量表和其他现金流量信息。同时,公司在必要时可以要求有关单位报送I临时的资金信息,以满足公司某一特定决策的需要。公司的所有内部单位在报送本期的现金流量信息时,还应当报送本单位下期现金流量的预计状况,以便公司总部有计划地提前采取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些报告的时效性都较强,必须及时地通过电子邮件等快速方式发送到公司的有关部门。

第五,强化对现金流的监控。

不管是外部审计机构还是内部审计部门,对现金流的监督都是与其他审计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的。目前不管是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的日常审计监督都未足够重视现金流。应该说,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公司现金流的专项监督方面与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机构建设、业务建设和对审计部门职责的重新定位,对强化现金流的监控具有重要作用。

(1)内部审计部门职责的拓展。按照对现金流的内部控制要求,公司现有审计部门的职能必须进行必要转变,从单纯的事后监督、查错防弊,变为对整个现金流的流入、流出以及现金资产控制的全过程监督,并评价整个现金流控制活动有效性。把可能的不符合企业内部控制的行为杜绝在萌芽状态。同时,这种对现金流内部控制的监控也包括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监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能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是否有效做出评价,在外部环境和有关条件发生变化后,能够根据客观变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提出具体意见。

(2)对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现金流的控制活动的监控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公司总部及内部各单位现金预算的编制、执行情况;公司收入是否确已按照有关合同约定流入企业,收人业务流程的办理是否按照既定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求进行;公司为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向外筹集的资金是否为公司所必需,并符合公司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对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大额原料采购和大型机械设备采购业务的进行是否由公司集体决策,并按照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进行;公司日常支出是否能够保证公司有关部门的正常运转,并符合公司有关的支出标准;公司的投资支出等重大非经常性支出的决策程序和业务办理是否符合公司业已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公司及内部各单位对现金资产的管理和保护是否符合有关制度的要求;公司及内部各单位对现金流量有关内容的揭示是否真实,是否符合有关《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对现金流量信息的揭示要求。

(3)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本身是否健全、完善负有监督评价的任务。公司在制定实施有关内部控制系统之前,应当先由审计部门对其合理性、合法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同时在内部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审计部门也应当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胜、有效性进行检查、测试及评价,并提出完善和改进建议。

企业离职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内部会计控制;授权;职务分离;保全;局限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很大程度上公司失败系内部人内部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失灵,不能有效地识别、判断、化解、控制风险,从而导致公司经营失败。因此,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防范经营风险,确保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促进实现发展战略的目标之必需。

内部会计控制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位置。企业规模越大,其重要性越显著。可以说,内部会计控制的健全与否,是单位经营成败的关键。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对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和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是针对某一大型业务或某项具体业务的政策决策,向经办部门或人员授予权力和责任的一种方法。授权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一般授权主要是对日常业务活动的授权。这类授权通常以管理部门的文件规定一般易办理的条件、范围和对该交易的责任关系。如企业对各职能部门和职责的规定属于一般授权。该层次的授权过大,则风险不易控制,过小则效率降低。一般授权适用于经常发生的数额较大的交易,如赊销的价格表与信用额度。特别授权是对特定经济业务活动的授权,它适用于管理当局认为个别交易必须经批准的情况,如对于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资产重组、收购兼并、担保抵押、财务承诺、关联交易等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权,以及超过一般授权限制的常规交易,都需要特殊授权。这种授权只涉及特定的经济业务处理的具体条件及有关具体人员,且应保持在董事会较高管理层手中。无论是一般授权或是特别授权都应明确:

1.授权批准控制的内容。授权批准的范围,哪些业务和行为可授权;授权批准的层次,应该授权哪级人员执行,执行人员是否具备胜任能力;授权批准的责任,授权人和被授权人各自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授权批准的程序,怎样授权,批准程序如何。

2.授权批准控制的基本要求。企业所有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能行使相应权力,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不经合法授权,任何人不能审批;有权授权的人则应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事,不得越权授权;企业的所有业务未经授权,不得执行;财务业务一经授权必须执行;授权人和被授权人,在授权范围内承担责任、行使权力;对执行情况的检查,是授权的核心,必须设计适当的程序,对授权执行进行事中检查、事后评估。

(二)职务分离控制

职务分离控制是指对处理某种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职责分派给不同的人员,使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对其他有关人员的工作的一种自动检查。职务分离的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和及时发现员工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错误和舞弊行为。从控制的观点看,如果一位负有多项责任的人员在其正常的工作过程中就会发生错误或舞弊,并且内部控制制度又难以发现,那么就可以肯定他兼任的职务是不相容的,对于不相容职务必须进行分离,包括在组织机构之间的分离和组织机构内部有关人员之间的分离。

1. 职务分离的要求

(1)任何业务尤其是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绝对不能由某一岗位经办全过程,如:出纳与银行对账员、银行账记录员;(2)经济业务的责任转移环节,绝对不能由某一个岗位单独办理;(3)某一岗位履行职责情况绝对不能由其自己说了算;(4)任何权力的行使必须接受定期独立审查;(5)不能由某一个人完成两项作业,如会计中的出纳与记账,不能由一个人承担;(6)不能由某一岗位同时履行两项职责,如生产作业与生产统计职责不能由同一岗位去做;(7)不能由某一部门同时承担两个岗位,例如,销售与收款业务,必须由销售与财务部门分别承担。

2. 职务分离的主要内容

(1)业务授权与执行职务相分离,例如,供应商的确定与采购业务的执行;(2)业务执行与记录职务相分离,例如,货币资金的收支与记账、对账;(3)业务授权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例如,采购业务与验收;(4)财产保管与记录职务相分离,例如,仓库保管与记账员;(5)记录总账与明细账职务相分离;(6)经营责任与记账责任相分离,例如,销售业务与财务部门;(7)财产保管与财产核对职务相分离,例如,仓库保管与实物盘点;(8)对一项经济业务处理的全过程的各个步骤也要分派给不同的部门和人员来负责。

(三)预算控制

预算是基于资源的企业战略,市场机会与企业资源的最佳组合。预算是以企业战略为基础,引导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如何运用资源比获得资源更重要,战略决定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决定企业的未来。公司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管理层的责任(受托责任),管理层应以“实现资源所有者(即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为己任。

预算控制应遵循的规则:1.有限资源的约束规则。预算以经营目标为起点,公司的资源是有限的,所有的预算须围绕公司的经营目标,资源和目标的平衡。2.投入产出规则。以投入产出为主线编制预算。3.全面控制规则。预算应涵盖公司的所有部门、业务和环节,包括管理高层,以货币计件的一切资源,均为预算控制对象。4.唯一控制规则。预算为资源投入的唯一渠道,没有预算的项目不得执行,除非调整预算。5.事前控制规则。投入的资源必须事先审核。预算编制与资源投入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非同一性,一切活动受控于预算。6.重要性控制规则。“28规则”指以20%的成本,控制80%的预算。7.事后考核规则。预算执行一定要有执行后的考核。8.过程控制规则。预算执行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跟踪重要投入资源的过程和产出,检讨和修正预算。介入业务活动的控制是预算存在的唯一形式,在过程中修正(预算编制),在过程中控制资源价值(资源运用),在过程中控制价值目标(投入产出);按既定的规则行事,先规则,后行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预算控制借助规则渗透在业务活动中,一切活动均为受控。9.执行批准规则。预算执行必须事先批准。10.文本化规则。预算申请必须文本化。11.调整规则。例外控制,预算项目间的动态调整:预算项目绝对增加,行为调整:预算减少不调整,哪个变动调哪个,无形定期调整或滚动预算;调整数据:追求判断的精确性而非预算编制的精确性;责任调整:利润责任承担者拥有调整的最终权力。

(四)文件记录控制

健全、完整、正确的文件记录,既是组织规划控制与授权批准控制的手段,又是企业保持工作效率,贯彻企业经营管理方针的基础。文件记录控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企业组织机构职能图和授权审批权限一览表;2. 建立全员岗位说明书;3. 业务程序手册;4. 统一会计科目;5. 统一会计政策;6. 凭证编号。

(五)员工素质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成败的关键,在于员工素质的高低。员工素质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员工的忠诚、正直、勤奋、有效地工作,从而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员工素质控制包括以下内容:1. 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应聘人员符合招聘要求;2. 制定员工工作规范,用以引导考核员工行为;3. 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帮助其提高业务素质,更好地完成规定的任务;4. 加强考核和奖惩力度,应定期对员工业绩进行考核,奖惩分明;5. 对重要员工(如销售、采购、出纳)应建立职业信用保险机制,如签订信用承诺书,保荐人推荐或办理商业信用保险;6. 工作岗位轮换,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工作岗位轮换,通过轮换及时发现存在的错弊情况,甚至可抑制不法分子的不良动机。

(六)实物保全控制

实物保全控制是指对实物资产的直接保护。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 限制接近;2. 记录保护;3. 财产保险;4. 财产记录监控;5. 定期盘点。

(七)风险防范控制

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风险,因此,为防范规避风险,企业应建立评估机制。企业常用的风险评估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筹资风险评估;2. 投资风险评估;3. 信用风险评估;4. 合同风险评估等。风险防范控制是企业的一项基础性和经常性的工作,企业必要时可设置风险评估部门或岗位来专门负责有关风险的识别规避和控制。

(八)内部报告控制

为保证企业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企业应当建立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内部报告体系的建立应反映部门(个人)经管责任,符合“例外”管理要求,报告形式和内容应简明易懂,并要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内部报告要根据管理层次设计报告频率和内容详简,通常高层管理者报告间隔时间长,内容从重、从简,反之则报告间隔短,内容从全、从详。常用的内部报告有以下几种:1. 资金分析报告。包括资金日报表、借款还款进度表、贷款担保抵押表、银行账户及印鉴管理表、资金调度表;2. 经营分析报告;3. 费用分析报告;4. 资产分析报告;5. 投资分析报告;6. 财务分析报告等。

(九)内部审计控制

建立由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体制,提高企业内审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体系,将内审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科学定位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开展增值型审计,建立上下结合,下审一级的内部审计体系。

(十)信息技术控制

信息是现代企业管理和决策的基础,信息技术控制要求信息及时、准确、有用。为此必须建立电子信息系统,固化信息的产生方式和渠道,保证信息的及时性;规范业务流程,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实施科学信息的分类更加细致的保证信息的有用性。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局限性

上述表明,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方法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突出的控制效果,但内部会计控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受成本效益原则限制

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必须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在能够识别风险的情况下组织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设计专门的程序,同时还要配备人员、设置岗位去保证各控制环节的运行,而这些控制程序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在实践中内部控制的成本与效益却难以估计,需要根据个人主观判断。如果某些控制成本超过预期收益,就没有必要设置该项控制;如果由于判断的失误而对该设置的控制未能实施,那么也会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另外,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也限制了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必须考虑成本因素,不能为了追求控制的严密性而不顾控制成本。

(二)人为错误与串通舞弊的限制

在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中发挥作用的执行人,受掌握信息量不完备、理解错误、曲解指令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主观判断失误,也会导致控制失效。例如赊销商品中,受信用信息的限制而发生收不回货款的情况。同时,发挥内部会计控制作用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如果设置在不相容职务上的人员素质不够高,受共同的利益驱使串通一气实施舞弊行为,在这个环节上内部会计控制就发挥不了它的作用,从而失去发挥作用的功能。

(三)管理越权的限制

高层管理人员本身就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者,他们处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权力较大,如果他们对经济活动、越权干预,那么任何控制程序都不能阻止其行为,事实证明许多重大舞弊和财务信息失真案件都是在高层管理人员的越权干预下发生的。

(四)适应性限制

经济活动的不断变化往往会使内部会计控制产生不适应性,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势必要根据经常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而调整经营战略。外部,例如:施工企业会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了发挥品牌优势而接受其他单位的挂靠,增加管理费收入等;内部,例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实施财务、材料管理等环节的电算化,电算化情况下,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岗位、环节、程序等都提出了不同于手工核算的要求,电算化系统中只要录制凭证正确,在总账和明细账方面程序就会有同时过账的功能,并有双重核对程序,原有的手工操作复核程序就变为了多余,这就会导致原有的控制流程对新增的业务不适应,在变化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差错和不合规行为,给单位带来损失。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降低内部控制的作用。为了适应经济活动的不断变化,企业应不断调整内部会计控制,以增强其适应性。

综上所述,各单位在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时,必须视单位的规模大小、管理模式和单位内部存在的所有风险或失误可能造成的损失和浪费而定。在构建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结构时,可以根据内部控制要素的内涵,结合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特点,针对不同业务循环及其关键控制点确定相应的控制方式、方法和手段,并予以制度化,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同时,各个单位还要根据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修订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不断地调整内部会计控制的程序、方法、内容,不断地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使之适应单位的经营管理与发展变化。这样才能强化企业的管理,达到合理保证单位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单位实现发展战略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企业离职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然而,从2001年以来,美国的安然、世界通信、施乐和默克制药等一大批著名国际公司发生了一系列财务会计丑闻;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违规进行石油衍生产品交易导致巨额亏损,缘起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英国《泰晤士报》网站2007年2月24曰报道:三洋股价暴跌因为账目调查使人们担心出现“曰本版安然事件”。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的根源之一,就是银行没有严格按照房屋贷款的要求来贷款,信用评级出现了问题,而这正与内部控制与监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2008年初,法国兴业银行因交易丑闻导致49亿欧元的巨额损失陆续见诸新闻媒体。2008年10月,中信泰富在外汇合约上巨亏147亿港元被披露,其中原因之一是中信泰富财务董事没有遵守风险政策,公司内部监控制度存在严重失职行为。2010年3月中国移动四川分公司某高管携款出走,涉案金额估计逾亿,直接揭露出该公司对高管进行关联业务中饱私囊未能进行及时监管的内控失败。2010年4月20曰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故,至今仍未消除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劣影响,则进一步暴露出该公司因为‘几乎不可能发生事故”而未准备“遏制深水石油泄漏的设备”这一内控漏洞……上述种种事件的发生,使得内部控制能否防范与人有关的风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看到,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进入成熟期的大型公司的内控失效案例之影响,大大超过我们观察到的、处于内部控制建设萌芽阶段的民营企业。这不禁引起我们思考:不同的组织特征,是否就意味着控制环境有差异,并会导致不同的控制效果他们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可以认为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分支、一个操作层面)真的存在显著区别吗本文以浙江民营企业调查数据为依据,解释组织特征、控制环境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

一、组织特征、控制环境及内部会计控制的界定及假设的提出

权变理论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认为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都应保持一致性。权变理论将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采用多变量分析技末确定不同变量的组合所产生的特定结果。权变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为研究组织特征、控制环境及控制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关键的支撑。

事实上,企业的组织特征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根据组织系统专家科尔曼的观点,最基本的系统是由两种元素组成:行动者和资源;它们按照一定方法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行动者和资源之间的控制关系和利益关系。企业的组织特征应当包含了这些关系的各种组合。本研究选择了企业注册类型、所处行业、企业发展阶段、家族控股程度、关键岗位家族成员比重、企业组织结构及战略类型,作为对企业组织特征的表述。

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运行的组织氛围,它影响组织成员对于控制的意识,决定了一个组织的基调;它是内部控制所有其他部分(要素)的基础,提供纲领和结构。本研究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分为控制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类。“内部环境”具体包括:道德和价值观、管理理念与领导风格、企业文化、员工素质和能力匹配、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企业组织结构、授权与职责等具体方面。“外部环境”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所处的企业外部影响因素的综合判断和评价,包括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约束和规范、政府部门对企业行为的行政影响、市场完善程度对企业内部控制行为的影响等方面。本研究设计了72个题项对内部控制环境的进行测量。这部分题项全部采用1~5分的李克特量表,分数越低说明相应的衡量变量越差或实现程度越低,分数越高则相应的变量越好或实现程度越高。各控制环境要素的得分,系将该要素相关题项得分算术平均而得,企业内部控制整体状况系将上述所有题项的分值算术平均计算而来。

作为内部控制的要素之一,控制活动是实现控制目标的手段。根据2008年6月28曰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界定,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在控制方法运用上,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这些控制措施都围绕着会计信息的产生和运用,包含了许多典型的会计控制方法。这意味着,会计控制方法成为了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核心手段。根据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2001)的相关内容,本研究认为,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批准、会计系统、实物(资产)保护、全面预算、风险防范、内部报告、电算化系统、内部审计九种类型,被调查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九种内部会计控制活动进行多重选择。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控制活动应当根据企业运行的组织背景而定,一个能使控制系统和组织内外环境权变变量相互匹配的模式能够导致个体和组织绩效的提高;同时,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研究内部控制的基本假设与逻辑起点。这意味着,控制活动的选择(本文中的内部会计控制)将受到内部控制环境各要素及企业组织特征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了关于组织特征、控制环境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假设:

H1不同组织特征的民营企业,在控制环境上存在显著差异;

H2:不同组织特征的民营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H3:不同控制环境的民营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及分析

本研究采取社会网络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研究样本来源于温州大学部分师生完成的包括温州、杭州、宁波、金华、台州、湖州等地的众多企业的问卷调查。本研究发放问卷493份,回收问卷433份,有效问卷354份,有效回收率为72%。样本涉及机械、电子电气、化工、纺织服装等13个行业的民营企业,其中,制造业253家,占样本数的71.1%,非制造业占22.5个人独资企业40家(11.2%)、合伙制企业38家(10.7%)、有限责任公司194家(54.5%)、股份制公司59家(16.6%)在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问卷的信度、效度均进行了检验,其中内部控制环境题项Cronbacha值为0.959具有较高的信度。相关统计结果显示,问卷兼顾聚敛效度和判别效度,有较好的建构效度(数据略)。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内部控制环境的维度。在初步测试中,测试结果表明具体内部控制环境要素存在多维性。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归根据因子分析的成分矩阵,对6个因子所包含问题进行分析,得到各因子的相关含义,因子1表明人力资源政策对员工能力提升的影响程度及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子2表示内部审计机构工作流程的合理性及内审人员对内控任务的适应性,因子3表示企业道德与价值观的构建情况,因子4表示外部环境公平性状况,因子5表示企业内部的规范性与外部竞争性、合规性,因子6表明地域文化对管理者行为的影响程度及管理者自身对管理任务的适应性。这六个因子的代表性(解释能力)有63.216%(数据略)各题项归入的因子与最初的设计有一定的差异,可能是各要素间高度相关和存在交叉重叠的原因所致。

(二)描述性统计结果

1.被调查企业不同组织特征分布及控制环境整体状况(见表1)上表显示了不同组织特征的民营企业的分布情况及其在内部控制环境上的均值等相关情况。可以看到,其内部控制环境的得分介于1.83-4.95之间,均值介于3.2440—3.6088之间(由于不同分类情况下数据缺失不同)整体状况并不十分理想,控制环境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被调查企业会计控制方法运用整体运用状况(见表2)

表2数据显示,74.9%的被调查企业运用会计系统进行控制,是所有9种会计控制方法中运用比例最高的,其次是授权批准制,为56.5%。调查中发现,风险防范、内部审计的控制方法在民营企业中运用得最低,主要是由于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缺乏足够的了解,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相对缺乏,内审机构流于形式,尚不能对高管层面进行有效地监管。对实物(资产)的保护、电算化系统的运用、不相容职务分离和内部报告流程也相对较低,这反映了民营企业在基本控制方法和手段运用上的单一,也说明民营企业由于控制方法使用上存在问题,导致企业潜在风险比较大。

从响应百分比来看,9种会计控制方法使用情况的排序由高至低分别为会计系统、授权批准、全面预算、内部报告、实物保护、电算系统、不相容职务分离、内部审计、风险防范。这反映了本研究所选取浙江民营企业样本在会计控制方法选择上的顺序,也说明了其对于不同控制手段的偏好。

3.不同组织特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运用的多响应分析

本研究对不同组织特征的民营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运用的情况,采用多响应交叉制表进行分析比较(限于篇幅,相关数据略)

从所处不同行业看,制造业企业会计控制方法运用的优先顺序,由高至低为会计系统、授权批准、全面预算、实物保护、内部报告、不相容职务分离、内部审计、电算会计、风险防范。对非制造业而言,排序为会计系统、电算系统、授权批准、内部报告、全面预算、不相容职务分离、风险防范、内部审计和实物保护。反映出非制造业企业在电算系统使用上要优于制造企业,在实物保护方面则是制造业要优于非制造业,这与制造企业在材料采购、产品生产方面相对更为复杂的特点有关。其他控制方法的运用的排序上,两类企业基本相同。

从注册类型看,个人独资企业运用风险防范方法的比例最低,运用授权批准和会计系统控制方法的比例最高。有限责任公司运用会计系统控制方法的比例最高,但内部报告和不相容职务分离方法的运用相对较低,其余方法运用的情况基本相当。

从家族成员持股比例看,100%家族成员持股的企业在风险防范方法的运用上依然是相对最低的,而家族成员持股80%时在不相容职务分离、内部报告和内部审计方法上的运用保持较低比例。家族成员持股比例越低,越重视不相容职务分离,其运用比例越高。

从家族成员在中高层岗位的任职比例看,当中高层管理岗位全部由家族成员担任时,企业对全面预算和风险防范方法的运用相对较少,在授权批准、实物保护、内部报告和电算系统方法上的运用情况大致相同;当家族成员较少担任中高层管理职务时,企业最注重使用会计系统和授权批准方法,但在内部审计方法的运用上相对较低。

从组织结构类型看,采用职能型结构的民营企业在会计控制方法的运用方面,对会计系统方法的依赖明显高于其他组织结构类型的企业,但会计系统并非全部采取电算化操作;授权批准的方法比较常用,而其他方法的运用情况大致相同,响应者占此类企业的40%左右。其他组织结构的企业在会计控制方法的运用比例的排序上与职能型企业基本一致。

从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看,对初创期民营企业而言,常用的方法包括会计系统、实物保护和授权批准,风险防范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内部报告的方法选用比例较低,这与初创期企业的特点有着一定的联系。初创期民营企业规模较小,往往通过在关键岗位安排家族成员的方式,来实行对资产(如现金、存货)的保护,依赖家族成员对家族企业的忠诚来实行控制,并不注重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专业的风险防范方法对初创期民营企业而言并不现实,家族企业所有者并不认为专门的风险防范方法能有效控制企业风险,管理人员不一定具备这样的专业素养,因而不会采用专门的风险防范措施。对成长期的民营企业而言,会计系统、授权审批依然是比较常用的控制方法,同时,对不相同职务分离、全面预算、内部报告和风险方法的运用比例要明显高于初创期企业。这说明企业在成长阶段已经有了更强烈的内部控制需求,从而选用更多的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控制方法。到了成熟期,企业对会计系统、授权批准方法的选择依然是最高的,会计电算化的使用更为普及,在其他控制方法的选择上较为平衡。在蜕变期,企业对内部审计、内部报告的重视和运用要高于其他阶段,这与蜕变期企业可能面临更加困难的经营处境有关。

从战略类型看,单一行业发展的民营企业在会计系统运用上的比例要高于多元化发展民营企业,而在其他控制方法运用上没有特别的偏好,占响应者比例约为30^40%之间。对非相关多元化民营企业而言,对会计系统的运用依然是最多的,其次分别为授权批准、全面预算和内部报告。相关多元化民营企业在电算系统、风险防范的运用比例上高于其他战略类型的企业。

(三)统计分析

1.企业各组织特征要素与内部控制环境的差异性分析

对民营企业行业特征与内部控制环境关系的差异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结果见表3。分析数据说明,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与民营企业所处行业无关。

表3民营企业行业特征与内部控制环境独立样本检验对民营企业家族持股比例、关键岗位家族成员任职比例、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类型与内部控制环境关系的差异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相关结果显示,上述4个组织特征与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差异性不显著(数据限于篇幅略)

对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与内部控制环境关系的差异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相关结果显示,不同发展阶段在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上有显著差异。进一步LSD多重比较分析可知,成长期与成熟期在控制环境状况上差异显著,其他发展阶段之间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上的差异不显著(数据限于篇幅略)

2.企业各组织特征要素与内部会计控制运用的相关性分析

对民营企业所处行业、企业注册类型、企业家族持股比例、关键岗位家族成员任职比例、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类型、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与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运用的相关性分析,均采用卡方检验。结果(见表5)显示,企业所处行业、注册类型、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类型与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运用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家族持股比例、关键岗位家族成员任职比例、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与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运用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3.企业控制环境与内部会计控制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如前所述,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内部控制环境要素进行了提取,得到了6个因子。对这些因子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以对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分类(见表6)数据显示,可以将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分为两类一环境较好类和环境一般类。聚类结果的类别间距离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值小于0.0001,聚类效果好。聚类后环境好的企业样本数为129环境一般的企业样本数为165。控制环境较好的企业,其环境因子分值前三位为企业道德与价值观的构建情况、企业内部的规范性与外部竞争性和合规性、外部环境公平性状况;控制环境较好的企业,其环境因子分值前三位为外部环境公平性状况、企业道德与价值观的构建情况、人力资源政策对员工能力提升的程度及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可以看到两类企业在内部控制环境要素上的差异是存在的,且在各环境因子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进一步采用卡方检验,判定内部控制环境与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运用上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其显著性概率为0.941,表明控制环境与内部控制方法运用相关性不显著。聚类后不同控制环境民营企业在内部控制方法运用上的基本情况见表7

三、研究的简要结论

总体上看,浙江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介于1.83—4.95之间,均值为3.5037(最高值为5)情况不很理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不同组织特征的民营企业在控制环境状况上存在差异。本研究的统计结果显示,对民营企业而言,不同组织特征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的影响存在不同影响。其中企业所处行业、家族持股比例、关键岗位家族成员任职比例、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类型,在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的差异并不显著;换句话说,这些变量并不是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不同企业注册类型、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在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上差异性显著,这两个因素会对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产生影响。

不同组织特征的民营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的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在控制方法和手段运用上比较单一。会计控制方法选择的百分比,反映了本研究所选取浙江民营企业样本在会计控制方法选择上的顺序。而不同组织特征企业在会计控制方法上的多响应分析,则反映出不同类型企业对于不同控制手段的偏好。同时,民营企业由于控制方法使用上存在比较单一的问题,导致企业潜在风险比较大。从相关性看,只有家族持股比例、关键岗位家族成员任职比例、企业所处发展阶段这几个组织特征,与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运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企业离职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户口所在: 云南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培训认证: 未参加 身 高: 160 cm

诚信徽章: 未申请 体 重:

人才测评: 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财务/审计/税务:会计、代表处会计

工作年限: 8 职 称: 中级

求职类型: 兼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1000以下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工作经历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香港注册港资进出口企业)广州代表处 起止年月:2007-04 ~ 至今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 会计主管

工作描述: 1.负责代表处全套帐务及报税。

2.负责香港主体公司帐务处理,证照变更,配合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完成每年的审计报告并合理控制税负。

3.负责信用证结算过程及风险控制,合理安排结汇时间规避外汇风险。

4.负责销售合同商务条款的审核。

5.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差旅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财务队伍的建立健全。

6.通过资金流分析,及时发现如物流,存货,甚至流程等存在的问题。

7.配合招投标部门做好招投标工作,及时提供合适的财务资料。

离职原因:

某贸易有限公司(香港注册美资进出口企业)广州代表处 起止年月:2006-07 ~ 2007-03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 会计

工作描述: 1.负责代表处全套帐务及报税,为香港公司准备报税必要的资料。

2.负责客户资料管理,应收应付款的管理,与国外客户对帐。

3.部分货款的支付,控制及管理。

离职原因: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 会计主管

工作描述: 1.负责全盘账务,报税,税收筹划,配合会计师事务所做好每年的汇算清缴,处理与税局的关系,任职期间税局仅在刚到职时到公司查过一次账。

2.负责应收预付款的核控,直销店的结算管理,任职期间使应收款的收款速度提高10%,在处理原有坏账呆账、改善资金周转方面提出很多合理化建议。

3.配合市场部、业务部做项目预测及资金预算。

4.负责业务人员财务知识的培训,展会期间负责向客户就合同条款的财务问题做出解答。

5.维持与银行的良好关系。

离职原因: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 财务助理

工作描述: 1.主要负责应收预付款控制,编制每月对账单,负责直销店结算管理。

2.存货控制,根据业务部销售计划及上期消耗量向总公司订货,编制存货数据分析日报,监控库存食品的生产日期,并编制货期报告递交公司经理,定期盘点库存,编制并向总公司递交货品及样品库存变动报告,对存货差异及时进行处理。

3.编制并向公司经理报送全国(包括华南华西华中)销售报告。

离职原因: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 会计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毕业院校: 暨南大学

最高学历: 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2004-06

专 业 一: 文秘 专 业 二: 会计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1994-09 1997-07 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文秘 中专 -

2002-02 2004-06 暨南大学 会计 大专 -

2005-02 2006-09 广东外贸外贸大学继教学院 商务英语 ---- -

语言能力外语: 英语 优秀 粤语水平: 一般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会计专业资历及特长:

专业资历:

具中级会计师职称,现正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八年会计及会计主管工作经验,其中三年外资企业广州代表处财务工作及两年多外资企业财务主管工作经验。熟悉国内、国际会计准则及相关政策法规,精通报税流程、税收制度,熟悉国际贸易单证知识,精通信用证支付方式,熟悉香港税法,懂美国会计准则。擅长报税、税收筹划,应收预付款的控制,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分析、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制,存货控制。电脑技能:具中级电算化资格,熟练使用用友财务软件及其他OFFICE软件,精通EXCEL,熟悉SAP中的FI,熟悉局域网的组网及维护。英语能力:英语听说读写熟练,TOEIC专业四级(620分),CET-6,懂会计专业英语,能以英外资账。

企业离职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 关键控制点 层面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178-02

2010年4月财政部等五部委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为此,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全面分析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找出关键控制点,制定控制措施,形成控制制度,为全面实行内部控制做好准备。笔者通过深入学习18项应用指引,总结出了各类控制的关键控制点,供大家制定控制制度时参考。企业应当分别在企业层面和业务层面实行18个方面的内部控制,其关键控制点如下。

一、企业层面控制

1.组织架构控制。企业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等。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1)科学地设计内部机构,合理进行权责分配,治理结构运行有效,确保企业科学决策和良性运行。(2)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能单独进行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3)不相容职务要分离。组织架构中的不相容职务通常包括可行性研究和决策审批、决策审批与执行、执行与监督检查。

2.发展战略控制。企业要当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制定分阶段和年度计划,编制全年预算,将年度目标分解落实,并将其相关信息传递到全体员工,同时完善发展战略管理制度和配套保障措施,确保发展战略有效实施。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发展战略落实不到位,可能导致盲目发展,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发展战略过于激进,脱离企业实际能力或偏离主业,可能导致企业过度扩张,甚至经营失败。

3.人力资源控制。企业要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制定年度人力资源需求计划,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优先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试用期和岗前培训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引进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员工薪酬和职级调整以及是否解除劳动合同等。各级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员工定期轮岗提升员工素质。企业要与退出员工依法约定保守关键技术、商业秘密、国家机密和竞业限制的期限,确保知识产权、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的安全。关键岗位人员离职前,要按有关规定进行工作交接和离任审计。

4.社会责任控制。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含服务)、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企业要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防止出现安全事故,重视岗位培训,对特殊岗位实行资格证认证制度,发生安全事故时要妥善处理,减轻损失,追究责任;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建立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制度,在生产的同时时刻不忘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社会责任;与员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保证员工岗位稳定,收入稳定增长,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维护员工合法权益。

5.企业文化控制。企业要积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打造以业务为核心的企业品牌,形成整体团队的向心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培育体现企业特色的发展愿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高层管理人员要发挥主导和垂范作用,以自身的优秀品格影响整个团队;文化建设要贯穿经营全过程,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业务层面控制

1.资金活动控制。资金活动包括筹资、投资和资金营运。筹资和投资活动应集体决策,防止资金成本过高和债务危机,避免盲目扩张或丧失发展机遇导致的资金链断裂或资金使用效益低下;严格资金营运过程中的会计控制,印章和空白票据分管,财务专用章与企业法人章分管。

2.采购业务控制。企业要建立采购申请制度、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签订采购合同,严格验收管理,做好各环节记录以确保采购业务的可追溯性;加强预付款和定金的管理,加强采购活动的会计系统控制,健全退货管理制度,规范整个采购过程。

3.资产管理控制。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于存货,企业应当严格验收手续,加强日常管理,明确领用审批权限,仓储部门存货记录要经常与会计部门核对,定期盘点清查;制定固定资产目录,编号建卡,做好日常维护和维修,关键设备要运转监控,严格固定资产清查和处置制度;对无形资产分类制定管理办法,定期评估其先进性,淘汰落后技术,促进更新换代,加强品牌建设和声誉管理,不断打造主业品牌。

4.销售业务控制。企业要签订销售合同,做好各环节记录,完善客户服务;严格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加强对销售、发货、收款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加强坏账管理,确保销售货款及时回收。

5.研究与开发控制。企业的研发项目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重大项目应集体决策,委托外单位承担的要签订外包合同,应与研发人员签署合法的保密协议;注重研究成果转化,加强对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业秘密的管理,禁止无关人员接触研究成果。

6.工程项目控制。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工程项目各项管理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做到可行性研究与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审计等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强化工程全过程监控。

7.担保业务控制。企业要对担保申请人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并出具书面报告,建立担保授权和审批制度,重大担保业务应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批准,企业内设机构未经授权不得办理担保业务;为关联方提供担保时与其存在经济利益或近亲属关系的人员应回避;签订担保合同后;要定期监测被担保人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加强对担保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妥善保管被担保人用于反担保的财产和权力凭证;建立担保业务责任追究制度,严厉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8.业务外包控制。企业要综合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确定业务外包方案,并避免将核心业务外包。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参与重大业务外包决策,重大业务外包方案立项应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批准,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择承包方;外包业务需要保密的在外包合同或另行签订的保密协议中应明确保密责任和义务;要加强对承包方的履约监控,避免外包失败造成企业经营中断,对无法完成外包业务的应及时终止合同。

9.财务报告控制。企业要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告,装订成册,加盖公章,由企业负责人、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签名并盖章,审计报告应和财务报告一并对外提供。定期召开财务分析会议以便充分利用财务信息,及时分析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信息,形成分析报告报送有关管理人员,指导经营管理。

10.全面预算控制。企业要根据发展战略和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对一定期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等作出全面预算,经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研究论证后提交董事会审核,再经股东(大)会审议批准后,以文件形式下达执行;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落实预算执行责任制,不得随意调整预算,确保刚性预算,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解决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定期组织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做到奖惩分明。

11.合同管理控制。企业对外发生经济行为,除即时结清方式以外,要订立书面合同。根据协商、谈判结果拟订合同文本并对其进行严格审核,对影响重大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文本应经内部相关部门审核,合同签署应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合同经编号、审批及企业法定代表人或由其授权的人签署后,方可加盖合同专用章;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和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商业秘密或国家机密;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严格履行合同,发现显失公平、条款有误、对方欺诈或政策、市场变化已经或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的,要及时办理变更或解除事宜;合同纠纷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要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财会部门应根据合同条款审核后办理结算,及时进行合同登记归档,实行合同全过程封闭管理。

12.内部信息传递控制。内部信息传递是指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报告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内部报告纳入企业统一信息平台,构建科学的内部报告网络体系;重要风险信息应及时上报,并可以直接向高级管理人员报告;关注市场环境、政策变化等外部信息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并及时传递到各管理层;通过设立员工信箱、投诉热线等方式,广泛收集合理化建议和员工投诉、举报的违法违规、舞弊和其他有损企业形象的信息;各级管理人员要充分运用内部报告管理和指导经营活动,对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应启动应急预案;建立内部报告保密制度和评估制度,防止泄露商业秘密,关注内部报告的及时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13.信息系统控制。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所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企业要采取自行开发、外购调试、业务外包等方式开发信息系统,并组织独立于开发单位的专业机构进行验收测试;将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和处理规则嵌入系统程序,实现手工环境难以实现的控制功能;加强系统维护和变更管理,操作人员不得擅自进行系统软件的删除、修改,不得擅自升级和改变系统软件版本,不得擅自改变软件系统环境配置;建立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和泄密责任追究制度,对重要业务系统设置访问权限,禁止不相容职务用户账号的交叉操作;利用防火墙、路由器等设备,漏洞扫描、入侵检测等软件技术确保网络安全;定期数据备份,专人保管信息设备,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接触关键信息设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2008

2.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2010

3.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2010

4.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2010

5.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编.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辅导用书精讲.大连出版社,2011

6.中国会计学会编.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辅导用书.大连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