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论文(精选5篇)

  • 江苏教育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如果您是一所省级实验小学,或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或省四星级(个别有特色的三星级)以上重点高中,或省模范学校;如果您是一个有独特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并在省内外或本地区有较大影响的知名校长,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的联系方式――邮编:210036;地址:南…

江苏教育论文(精选5篇)

江苏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名校是江苏教育的宝贵财富,怎样发挥名校的圈子优势,有效提升名校管理水平、塑造名校文化品牌、增强名校核心竞争力,成为当下名校共同面临的一个不可规避的话题。作为江苏教育的主流和权威媒体,《江苏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008年,《江苏教育》发起成立了“江苏名校俱乐部”,为江苏名校的交流、合作与发展搭建了一个崭新平台。

加入“江苏名校俱乐部”,您将获得一种身份――本刊将在《江苏教育》杂志刊发江苏名校会员单位标准全称及法人代表姓名,并给您颁发“江苏名校俱乐部”会员单位证书。您将有与全省各级各类名校的名师、名校长一起言说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优先权。加入“江苏名校俱乐部”,您将获得许多机会――“江苏名校俱乐部”会员单位有机会参加本刊与有关部门和单位联合举办的“杏坛杯”优质课评比活动、素质教育征文竞赛活动和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活动;江苏名校俱乐部会员单位还有机会参加本刊组织的境内外教育专题考察以及各种专题策划、研讨活动及江苏名师发展、名校发展、名校长发展论坛等。加入“江苏名校俱乐部”,您将获得许多关系――只要您需要,本刊将为您与省内外名师、名校、名校长建立联系;只要您需要,本刊将为您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只要您需要,本刊将为您与各种媒体及出版社建立联系。加入“江苏名校俱乐部”,您将获得一种提升――本刊通过独家策划、专题以及名师、名校和名校长研究等栏目,和您一起总结特级教师教学经验,提炼优秀校长管理哲学,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如果您是一所省级实验小学,或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或省四星级(个别有特色的三星级)以上重点高中,或省模范学校;如果您是一个有独特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并在省内外或本地区有较大影响的知名校长,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的联系方式――邮编:210036;地址: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联系人:江苏教育编辑部王昱;联系电话:025-86275609。

江苏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生平简历]

女,汉族,1910年12月出生于浙江诸暨,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曾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1922年就读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毕业后,先后在浙江绍兴、嘉兴、萧山、杭州及江苏南京等地小学任教。1932年起在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前身)工作,后分别在绍兴第五中学附小、嘉兴县集贤小学、肖山湘湖师范、南京东区实验小学、中央大学实验小学、南京师院附属小学等任职。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主要贡献和实践]

斯霞老师一生执教68年,是我国基础教育界教龄最长、功勋卓著的教师。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她多次放弃跳槽和升官的机会,始终坚持做小学老师。她担任国家教委中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会成员10年,为我国小语教学和国家小语教材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五十年代,她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她教导的学生在两年内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读了174篇课文,在当时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上世纪六十年代,经专家学者总结、论证,斯霞的“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她提倡“童心母爱”,以一颗童心,爱学生之所爱,乐学生之所乐,悲学生之所悲,用爱陪伴学生成长,终其教育生涯,把全部的爱献给了孩子。退休后,她仍一如既往地每天到学校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在斯霞的身上始终蕴藏着慈母般的温情,流淌着爱的暖流。新华社1963年播发的通讯《斯霞和孩子》向国内外传扬了她的感人事迹。

[主要著作]

《迅速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读写能力的经验》、《斯霞教育经验选编》、《我的教学生涯》、《斯霞教育文集》等。

殷雪梅(1954―2005)

[生平简历]

女,汉族,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现江苏省金坛市殷雪梅小学)教师。作为小学高级教师,她曾先后在五所小学任教,参加工作近30年来,教学认真,爱护学生,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尊敬和爱戴,先后多次获得金坛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称号。被评为“2005年度最具影响力时代女性”。同年,以英雄教师殷雪梅的事迹为蓝本的电视剧《殷雪梅》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与江苏教育电视合开机拍摄。

[主要贡献和实践]

2005年3月31日中午,城南小学组织一、二年级数百名学生从影剧院返校。途中,一辆轿车突然飞驰而来,万分危急中,殷雪梅挺身而出,张开双臂,奋力将6个学生从马路中央推到路旁,自己却被撞出20多米。殷雪梅去世的消息传开后,自发到灵堂吊唁的各界人士达5万之多。金坛市举行追悼大会,灵车所到之处,沿途10万多名群众含泪相送。殷雪梅的英雄壮举在社会上引起7强烈反响。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美国华人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法国欧洲时报等4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设立“殷雪梅事迹专题”,100多万网民发帖悼念。她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人事部、教育部、江苏省委号召向殷雪梅学习,中华见义勇为联合会追授她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人事部、教育部追授她为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政府追认她为革命烈士,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追授她为英雄教师。

李吉林(1938―)

[生平简历]

女,汉族,1938年出生,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共党员。著名的儿童教育家。1956年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至今。1978年开始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职,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贡献和实践]

李吉林在情境教学和情境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反思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从外语情景教学中得到启发,又从我国古代“境界”学说中汲取丰富营养,经过反复地实验、琢磨,创造出有效进行语文教育的崭新模式。历经近30年,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及其操作体系,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理论创新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她创造的“情感与认知结合的理论”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教学论的空白。她的科研成果在全国13次获一等奖,其中蝉联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首届、二届一等奖,成为全国教师中获奖最多的人。2006年,360万字的《李吉林文集》出版。2008年11月,“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美、英、日等国专家及国内众多著名学者称“情境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

[主要著作]

《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诗篇》、《李吉林文集》(8卷本)

陈鹤琴(1892―1982)

[生平简历]

男,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家,“五四”运动以后我国新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建立并完善了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儿童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了完整的中国儿童教育结构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福禄培尔”和“中国幼教之父”。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幼教界“南陈北张”之说中“南陈”即陈鹤琴。他是“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创建者,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早年留学美国,获文学学士和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夏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任教授、教育科主任、教务主任等职。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第一个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以及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和特殊儿童辅导院。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和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职。

[主要贡献和实践]

陈鹤琴毕生致力于儿童教育事业。他开创了我国儿童心理和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并促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和幼儿师范教育系列化,是研究中国儿童心理的第一人。他撰写的《家庭教育》,可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家庭教育的“百科全书”。他在

鼓楼幼稚园的研究形成了“中心制课程”(即单元教学),奠定了我国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基础。他结合实践研究,创办《幼稚教育》、《儿童教育》、《新儿重教育》等刊物,主编幼稚教育丛书、儿童科学教育丛书等,编写了多种儿童教育书籍、教材和读物,创制了许多教具、玩具和体育、游戏用品。

针对中国几千年来死读书、教死书的陋习,陈鹤琴创建“活教育”理论体系,提出三大纲领: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还提出“活教育”十七条教学原则、十三条训育原则、学习四步骤和五指活动等。这是由我国学者提出的第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陈鹤琴非常重视实验与实践。1927年,他在东南大学任教期间,在南京建立教育实验区,为推广小学教育作实验。陶行知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时,他担任校董会董事并兼任该校第二院院长,为推广乡村幼儿园进行实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主要著作]

《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幼稚园的课程》、《中国幼稚教育之路》、《教育史导言》等。

姚止平(1955―2007)

[生平简历]

男,汉族,1955年1月25日出生于北京中南海一个高干家庭。他从小寄养在茶姑妈家里,1973年1月参加工作,197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34年教学生涯中,他于1973年1月至1984年8月先后在洋口闸西小学、景安中学任教:1984年9月,调到茶中学工作,1987年10月至1988年8月任耕中副教导主任、1988年8月至1993年12月任中副校长兼教导主任、1994年1月至2003年1月任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2003年2月起,任如东县教育局副局长兼江苏省茶高级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2007年10月23日,因公殉职。他先后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记功、嘉奖,当选为如东县人民满意好干部,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多次被评为优秀校长、名校长。2005年被授予“南通市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

[主要贡献和实践]

姚止平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平民教育”专家。多次放弃离开农村到北京和其他城市工作的机会,甘心扎根农村,做一辈子农村校长。对学生,他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与爱心,坚持教育的主体性,有教无类,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而且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都能健康成长。对教师,他倾心关爱,政治上严格要求,业务上悉心指导,生活上热忱关心。

姚止平还是一住治校有道的学校管理专家,他治校有方,用“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这两句大实话作为对全校所有教师的要求,全面、全程、全员实施精致管理的办学策略。他追求教育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环节的整体精细,从自身做起,力求教育教学的精致与完美。“精致”不仅是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姚止平自己首先做到了踏踏实实做好学校管理的每一件事情。姚止平主持学校全面工作13年来,以教育家的胆识、理论家的睿智、实践者的勇气把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锻造成全国闻名的一流名校,创造了令世人称奇的“中现象”,打造出一个平民中、文化中、成功中。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都报道过茶中学的辉煌业绩。

吴天石(1910―1966)

[生平简历]

男,汉族,原名毓麟,笔名史坚。江苏南通市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教育家。吴天石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先后就读于南通师范初中部和高中师范科。早年参加进步学生活动,自觉地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1929年,他考入无锡国学专修馆读书,积极参加了左翼文化运动。“九一八”事变后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当中,他参加了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投身根据地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1932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馆。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江海公学校长、华中公学副校长、华中大学第二教务长。建国后,历任江苏师范学院院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主要贡献和实践]

在任江苏省教育厅领导期间,吴天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机关要为基层服务:加强领导工作,重视教师进修和培训,重视教育科研,在他的建议下,江苏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全面关心教师,认为教育厅要成为“教师之家”,斯霞、李吉林等教育家的成长都有他的心血。吴天石对语文教学改革有系统见解。1962年11月江苏省教育厅在常州召开中小学和师范学校语文教学会议,吴天石发表了关于“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简称“双基”)的专题讲话,以语文学科为切入点,对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作了颇为精辟中肯的重要指示,提出狠抓语文基础和基本训练,强调语文是工具课,语文课要讲究“字、词、句、篇章的教学”。

[主要著作]

《吴天石文集》

杨瑞清(1963―)

[生平简历]

男,汉族,1963年6月生,南京市浦口区人。江苏省南京市行知小学校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1981年,师范毕业后,杨瑞清放弃进城的机会,主动申请到偏僻的江浦县五里村的五里小学(行知小学前身)任教。1985年,所在的学校更名为行知小学,他被任命为校长。1993年到2007年,他连续5次被评为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成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和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5年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主要贡献和实践]

从事乡村教育20多年,杨瑞清多次放弃了离开农村,甚至是从政的机会,全心实践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顺应潮流,走出学校,服务农民,走出农村,服务社会,形成了富有活力的“村级大教育”办学模式。

杨瑞清是中国不留级实验班的创始人,他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小学不留级实验,取得成效,这项实验被确定为南京市“八五”重点课题,并获得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一等奖。他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以小学教育为中心环节,向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两头延伸,向产业建设、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等多方拓展。

杨瑞清积极探索赏识教育的育人模式,并且在行知小学开展了“班级赏识教育”、“家庭赏识教育”、“自我赏识教育”三个层面的实验,实行了“优点卡”、“全员管理”等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措施。实验取得实效,产生了广泛影响,荣获南京市

政府颁发的“十五”素质教育创新奖,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行知学校现已经发展成全国知名的农村模范小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专程到校考察。他主持的课题《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赏识教育实践研究》,被审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主要著作]

《走在行知路上》(2004)

洪宗礼(1935―)

[生平简历]

男,汉族,江苏丹徒人。1960年从扬州师范学院文史科毕业,分配到江苏省泰州中学任教。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是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教育学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现任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先后三次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次为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红杉树”金奖。1984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198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人民教师”奖章。1994年在全国普教界首次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定为首届江苏省名教师。2007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称号。

[主要贡献和实践]

从教40年来,洪宗礼坚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在高、初中各年级进行数十次教学实验,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等报刊上发表文章300余篇,撰写专著14部,出版论著7部。他总结了“五说”语文教育理论和诱导式的“双引”语文教学法,探索了语文学科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语文教育“链”,以揭示语文教学隐含的内在规律。构建语文教育“链”,其主要内涵是:把学习知识、引导历练、发展能力、获得方法、养成习惯、提高思想文化素养等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构建成为一个纵横结合的科学体系。主要研究成果收入《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和《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系列丛书。新华社、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多次报道了其优秀事迹。

主编“单元合成,整体训练”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该教材1992年经国家审定通过,推荐全国范围试用了十余年。2001年起主编教育部立项的面向全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目前27个部级、省级实验区数百万学生正在试用。主持部级“九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对22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套母语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出版了《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系列丛书,共200余万字,并举办了由10多个国家80多位专家参加的中外母语课程教材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该项成果受到部、省有关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关注,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该课题具有开拓性,富有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

[主要著作]

《语文教学之链》、《写作与辩证思维》、《母语教材研究》、《洪宗礼语文教育论集》。

史绍熙(1915―)

[生平简历]

男,汉族,191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4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先后在宜兴彭城中学和武进振声中学任教。建国后,从1951年―1985年长期担任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曾先后12次荣获全国、省、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称号。1956年被中央教育部批准为中学一级校长,享受当时大学副教授和十三级干部待遇。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被推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受到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8年以来先后被收入《中国现代教育家辞典》、《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辞典》等。

[主要贡献和实践]

史绍熙把一生心血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全面关心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把党和政府尊师重教的温暖送到每个教师的心里。同时,他狠抓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一流的管理,造就了一流的学校。多年来,省常中的教育质量在全省以至全国一直名列前茅,

1959年,国务院副总理兼长陆定一到常州视察,史绍熙提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二、九”方案:即一年中要确保九个月的教学时间,两个月的休息时间,而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时间应该压缩在一个月之内。此理论当即受到副总理的赞赏,当场批准“一、二、九”方案先在省常中试行,并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史绍熙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和办学主张。他撰写150余篇,其中1982年撰写的《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阐述了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的崭新教育思想。许多报纸和刊物先后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多次摘要播放该文有关论点和作者介绍,在中学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在高教界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1984年出版的《史绍熙教育文集》,在1989年纪念中国教育学会成立10周年首次举行的全国论文、论著评选中被评为4部优秀论著之一,获优秀论著奖。

[主要著作]

论文有《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是现代学校的战略任务》、《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等;专著有《史绍熙教育文集》(1984),《史绍熙教育文选》(1992)。

胡百良(1934―)

[生平简历]

男,汉族,1934年6月生,江苏省无锡市人。1953年11月参加教育工作,1963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业余大学,1984年被评为江苏省物理特级教师。原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师、校长。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和江苏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1989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007年,他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称号。

[主要贡献和实践]

胡百良长期从事基础教育,50多年来,致力于中学物理教学和中学行政管理的实践与研究。撰写教育论著共计200多万字,公开发表了130多篇教育论文,应邀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做过200多次专题报告。《南京师大附中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南京师大附中高中学生素质考核评价表》、《南京师大附中创建文明班级检查评比办法》、《南京师大附中文明教研组考核标准及评比办法》等等,这些规章制度属于基本建设,是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绕行、不可或缺的。2006年7月出版的《校长的特殊使命》,围绕“校长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这个主题就作者在中学校长工作的实践与研究中最有体会的若干问题,做了重点介绍。书中不仅集中了作者对一些问题的理性思考,还附有大量学校改革实践和研究的宝贵资料,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参考价值。

担任南师附中校长期间,胡百良积极推进学校课程结构改革,成绩显著。他充分利用了学校条件比较好的优势,从来不给老师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以考试成绩奖惩教师,减轻了师生不必要的压力,全面贯彻了教育方针。胡百良的贡献还体现在课程改革和实施分层次教学上。南京师大附中是比较早地尝试课程改革和分层次教学的学校,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南京师大附中的分层次教学,是基于对人的深刻认识,基于对学生个性差异的高度重视而进行的科学改革。他们从班内分层、课程分层、班级分层三种模式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通过分层要求、分层指导、分层训练、分层考评等途径,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江苏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强势推进职教科研,

服务江苏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一)建立以课题研究为纽带的智力支撑机制

创新是江苏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江苏职业教育发展在全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主要经验。无论是跨世纪实施的职业教育专业现代化建设,还是在全国率先启动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为特征的集约化发展方式,以及江苏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都是江苏职教大胆探索和改革创新的现实体现。创新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充满智慧的实践探索工作,针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破解、重大政策出台、制度建设需求,江苏注重以重大科研课题为载体,积聚教育工作者、企业家、各领域专家的群体智慧,建立多方广泛参与、共同推进改革创新的新机制,用研究的方式、研究的思维,着力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思路,提升创新品质。

2011年,江苏省积极申报了16项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并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会议,由全省首批10个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和省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部分高等学校、出版机构等单位承担课题研究工作,围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校企一体办学、专业规范化建设、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德育工作创新、信息化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等课题开展研究。课题集聚了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的研究力量,每个课题组安排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或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作为协调人,负责协调人员、经费、课题进度、课题研究思路与实际工作对接等课题管理工作。各课题组理论联系实际,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和理论实践探索,保质按时完成了科研任务。

(二)推动课题研究与创新实践的有机融合

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定位于政策咨询研究。课题研究启动会上,省教育厅明确提出,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必须体现行政委托课题的研究特点,课题研究必须联系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以及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面向社会、面向学校、面向行业企业的调查研究,注重发挥行业企业的指导作用。每个课题组都要吸收相关行业企业的人士参加,通过一线改革实践者边干边想、边想边干、边干边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充分体现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和课题成果的可操作性。

2013年1月,江苏省教育厅召开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江苏)评审会议,15项课题参加了结题工作。在科研课题(江苏)评审会议上,教育部职成司王继平巡视员对江苏组织开展《创新行动计划》课题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充分肯定了江苏职业教育对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序组织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指出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江苏乃至全国职业教育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推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动职业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促进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等具有深远意义。他要求江苏在进一步完善各项课题研究工作和成果的同时,认真总结相关经验和做法,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为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精心培育科研成果,

引领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实践

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安排专项科研课题,并明确科研课题的重点内容,其要旨在于促使改革创新的具体行动在科研的支撑下提高质量和水平。秉持这样的思路和理念,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专家对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过程、成果呈现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检查和管理,带动课题组加强对一线实践的具体做法和存在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和理论思考,在审视和反思的基础上加以理论提炼,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的融合,形成了实践化理论成果。现已达成的成果内容可从五方面加以概括。

(一)关于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研究”课题组(苏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面向苏州工业园区60家企业、苏州大市7所职业院校开展问卷调查,举行专家论证会和校企恳谈会,阐明了校企一体办学的基本特征,即价值取向的趋同性、合作领域的系统性、合作触角的深入性、运行机制的稳固性,归纳了四种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即学校为主模式、企业为主模式、校企共生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提出了“校企一体办学”的标准共定、基地共建、过程共管、评价共鉴、文化共生等五项核心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组(苏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普遍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其实质是在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突出系(部)主体的管理模式。作为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组向苏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提交了四个文件稿本:《关于苏州市职业学校实施二级管理的意见》、《苏州市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二级管理实施细则》、《苏州市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二级管理实施细则》和《苏州市职业学校后勤工作二级管理实施细则》。

“校企共建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的研究与试验”课题组(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将校企共建校园文化分为五个步骤:精心筛选——巧妙改造——科学整合——有效实施——反馈完善。探索构建由“基础文化平台”、“专业文化平台”、“发展提升平台”三个平台构成的金字塔式的校园文化内容体系,并在3所职业学校中进行了6个案例试验,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关于职业学校质量提升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规范化建设机制研究”课题组(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认为专业规范化建设包含四方面核心内容,即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专业建设注重内涵发展、校企合作支撑平台和专业规范化建设保障机制。课题组为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提供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监控评价体系》、《区域专业规范化建设组织机构管理办法》、《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规范化建设组织体系先进城市个案研究报告》、《区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投入的管理办法》等成果。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材建设创新机制”课题组(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从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材宏观、微观的实然研究出发,进行以理想的运行机制构建为内容的应然研究,以及基于弥合理想与现实差距、解决实践问题的使然研究,提出了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工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精品示范教材及其资源建设、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材管理制度建设、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开发能力建设的政策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创新研究”课题组(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教科研中心组)认为课程改革创新着重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课程结构科学确立;二是课程内容有序更新;三是课程门类优化配置。课题组完成了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数控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重构与实施,取消了学科性课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实习)课程相融合,建立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项目化、理实融合的课程体系,设计了系统化、工作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实践研究”课题组(江苏省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教科研中心组,会同江苏泰兴、如皋、楚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理念与内容创新、途径与方法创新、管理与评价创新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探索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形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指导建议和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制定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试行)》。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继续学习途径与制度保障研究”课题组(苏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认为应尽快实行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建立同一类别、不同层次教育的学分互认、累积制度。高职院校应扩大对口单招、自主招生的比重,按专业大类建立考核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职业倾向的试题库,开展多样化入学水平测试,尝试实行推荐保送制度。课题组建议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常熟理工学院在苏州合作开展了汽车服务工程“5+2”分段培养实验工作。

(三)关于职业学校科学管理

“地方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提高研究”课题组(江苏理工学院)运用“头脑风暴”和“思维魔球”方法,建构了由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地方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议以此引导领导者个人或团队学习研读、专项调查、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形成策略、提高效率,开展地方行政领导选拔培训、任前培训、在任培训的系列化培训。

“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执行力研究”课题组(江苏省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教科研中心组)认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执行力,前提条件是必须加强职业学校校长的能力建设,为此应着力建构职业学校校长评价体系和培训体系。开展职业学校“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有计划地挖掘和总结著名校长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经验。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造就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领军人物。

(四)关于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常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议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就业市场、职业学校和毕业生齐抓共管、整体优化的“五位一体”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与技术,完善信息采集、流通、分析的制度和机制,以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基础数据库关联不同部门的业务专用数据库,构建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实现跨时空的就业服务网络覆盖。

“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建设与运行案例研究”课题组(句容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在实验区尝试建议以句容中等专业学校为主体,全市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会培训机构为网点的“一主多元”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构建“市镇村户”四级农业技术服务网、“示范基地示范村示范户”三级农业生产示范网、依托网络载体建立的“市农业网、特产信息网、句容中专现代农艺网、镇及村致富网”等农业信息网发挥了示范效应。

“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组(江苏理工学院,会同东台创新发展实验区)认为应尽快完成由“政府主导、部门监督、学校主体、单位自主、社会协作”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的组织框架,从组织、制度、师资、基地和资金等方面提供保障条件,制定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标准,促进成人职业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

(五)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标准研究”课题组(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围绕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特色、关键和保障,提出了实施三大工程、建设三个中心、培养三支队伍、采取三项举措,加快推进区域中职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构建包含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与应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四方面指标的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标准及评估体系。

“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研究”课题组(江苏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从现状研究、研发研究、应用研究、保障研究四个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国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现状,提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标准化、个性化、智能化、专题化、多元化的研发思路,提出了五个统一的评价要求:个性与共享的统一、先进与适用的统一、更新与拓展的统一、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开放与安全的统一。

三、构建成果共享机制,

提升江苏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江苏承担的16项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既涉及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基础问题,也涉及前沿问题,既包含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职业教育管理方式变革等宏观问题,也包含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微观问题。课题研究中普遍注重运用政策研究、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课题研究梳理出的问题、反映出的普遍现象已经触及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深层次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可以说,无论从课题研究的广度还是研究的深度,无论是问题的揭示还是方案的解决,都为江苏职业教育创新实践提供了很大的理论启发,为进一步形成系统化的决策咨询报告成果体系创造了基础条件。

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是否来自于具体实践,更为主要的在于是否作用于实践。为此,需要发挥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的引领效应,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科学发展提供更为丰富而有效的理论支撑、方法指导。为此,还应做好《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研究的持续工作。

(一)完善课题研究成果,放大课题研究效应

跟踪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后续研究工作,依据专家组的评审意见,促进各课题组完善课题研究工作,确保产出一批国内领先、紧贴实践的理论成果。同时,依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江苏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传播课题研究的优秀成果。集结出版优秀课题成果,放大课题研究的社会效应。

(二)发挥课题成果作用,服务职业教育决策

发挥《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为教育决策提供各种信息和咨询的综合数据库系统,形成相对稳定和专业化的决策研究的专家库和智囊团,建立健全行政与科研的沟通互动机制,更好地实现决策依靠科研、科研服务决策,增强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三)健全社会合作组织,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力

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专业合作组织,组建教育与产业部门合作的研究共同体,促进教育与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逐步形成利益共同体,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用科研方式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江苏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江苏;经济增长;贡献;比较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3-0054-05

一、高职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辩论

关于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很多学者认为职业教育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的发展。美国教育家Dewey(1931)认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毕业生关系到一个国家工业进步,是决定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关键;英国经济学家巴洛夫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二者之间相辅相成;Errol Vishnu Ramsaroop(2002)认为影响经济的因素很多,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

还有一些学者从高职教育能提高学生技能和收入的角度,阐述了高职教育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第二届国际大会的建议》中指出,职业教育能够满足人才资源需求,提高人们的技能和工作能力,当今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变化很快,这就要求更多的人需要学习相关技能,接受职业教育;Hans Heijke(2003)等人认为,学生在职业技术学院不仅可以学到相应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学到一定的谋生技能;Ferran Mane(1999)对1972、1980以及1992年没有进入大学学习的高中毕业生进行访谈和调查,发现接受过职业课程培训的高中毕业生比接受学术课程培训的高中毕业生工作后收入高,为此Ferran Mane(1999)通过对比得出结论:职业课程与学术课程相比,对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就业帮助更大;John H.Bishop和Ferran Mane(2004) 的研究表明,如果高中生把1/6时间高中生涯学习阶段用在职业课程学习上,那么这些高中生毕业后收入要比别人高,第一年薪酬至少比一般学生多12%,而到7年后则可能获得比一般学生高7%的收入[1]。

但也有一些学者对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持怀疑或观望的态度,如Robert Oxtoby(1997)认为在过去的30年里,发展中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这种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是否具有高效率还存在疑问;Graziella Bertocchi和Michael Spagat(2004)从教育的动力学出发,以接受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二者人口的比例来建立教育动力学模型,研究发现这一比例并不是保持不变,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先上升后下降,呈现出U形曲线的变换关系。

国内学者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如张佳(2014)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评价了2001-2012全国及各省市高职教育对中国以及各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李中国等(2015)采用计量模型,就西部地区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张宏霞(2014)分析了大连市高职教育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

但现有国内外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高职教育本身对总体经济规模的贡献,缺乏对高职教育对三次产业发展贡献的研究,缺乏量化高职教育和本科及以上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的比较,而这种研究有助于纠正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不公正、不客观看法,研究结果有助于科学的看待江苏高职教育十多年来发展为江苏经济带来的贡献,从而为江苏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具有说服力的佐证。

二、高职教育对江苏经济增长贡献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鉴定高职教育是否是引起经济增长变化的原因时,采用高职毕业生数这一客观指标作为其中高职教育的数据来源和输入,经济发展规模用江苏GDP表示。

对从1992-2014年江苏经济规模、第一产业规模、第二产业规模、第三产业规模(三产规模用三产附加值表示)和高职毕业生数取对数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经济规模在10%的水平是平稳的,第一产业规模在1%的水平是平稳的,第二产业规模在10%的水平是平稳的,第三产业规模在5%的水平是平稳的,高职毕业生规模在1%水平是平稳的。

检验结果表明,江苏经济规模、第一产业规模、第二产业规模、第三产业规模和高职毕业生规模在10%都没有单位根,都属于平稳系列,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发现高职教育和江苏GDP在5%的水平是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证明了高职教育促进了江苏经济规模的增长,江苏经济规模的扩大也促进了江苏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职教育在10%的水平是江苏第一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江苏第一产业的发展在10%的水平不是江苏高职教育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江苏高职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江苏第一产业的发展,但江苏第一产业的发展对江苏高职教育的发展基本没有影响;江苏高职教育发展和第二产业在1%的水平互为格兰杰原因,说明江苏高职教育的确促进了第二产业发展,而第二产业也推动了江苏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互动效果比较明显;高职教育在10%的水平是第三a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第三产业发展在1%的水平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高职教育和第三产业是互为促进的,但第三产业对江苏高职教育的影响明显比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更加显著。分析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对江苏三次产业都有促进作用,其中对第二产业发展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江苏第二、三产发展对江苏高职教育发展影响显著,也就是说目前江苏高职教育规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江苏二、三产业发展的推动而形成,第一产业影响很小,这与目前江苏高职专业的设置相一致,二、三产业专业较多,第一产业相应专业只有很少的学校有设置。

三、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测度的模型基础

对经济增长测度的模型有一些,根据与教育投入的关系,我们采用丹尼森系数法来评价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丹尼森系数法,也有学者称为增长核算法,是把经济总产出的增长率与各项投入要素增长率通过模型建立联系,通过核算来分析各项投入要素对总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大小和程度。丹尼森模型的测算,实质上也是基于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进一步演变[2]。

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对1899年至1922年美国制造业的资本和劳动因素对生产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了广泛流传和引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模型表示为:

Y=AKαLβ

该模型中的Y 代表制造业总产值;A 代表综合技术水平;L 代表不包括教育质量因素在内的劳动力投入量;K 代表投入的资本额,一般用固定资产净值表示;α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β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α>0,β>0,α+β=1,表明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即生产规模的大小对生产效率并没有影响,只有技术水平发生改变,生产效率才会得以变化。因此,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只是简单地把劳动力数量看作劳动力的投入[3]。

美国教育经济学家丹尼森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把教育因素引入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劳动力投入被分解成初始劳动力投入(L)和教育投入(E)两部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据此演变为:

Y=AKα(LE)β

对上式两边求全导数,经过整理后,并以经济总产值代替原来的制造业总产值,可得经济增长的因素分解模型为:

Y=a+αk+βl+βe

本研究中Y表示江苏经济年均增长率,a表示江苏技术年进步率,k表示江苏资本投入量年均增长率,L表示江苏初始劳动力投入的年均增长率,e表示江苏教育投入年均增长率(这里用江苏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代替),α表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β表示劳动产出弹性系数。由此,江苏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表示为:

Re=βe/y

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EhRe,Eh 为1990-2014年间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中的比重。

四、高职教育对江苏经济增长贡献率测度

丹尼森根据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情况,经过计算认为美国当时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国民收入总额的73%, 这里我们将β值同样确定为0. 73;y的取值采用江苏 GDP 的年均几何增长率;e 的取值,考虑到个人劳动报酬的差别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参考丹尼森等学者的研究,把0.6作为折算系数,对依据劳动报酬计算出的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进行合理折算[4]。

(一)计算1990年、2014年江苏省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从1990年到2014年共经历1990、2000、2010三次人口普查,结合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选择1990年为基期、2014年为报告期,计算从1990年到2014年高职教育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由于在现有可获的统计数据资料中,高职和高专没有分开进行统计,一些高职院校来源于高专,并且高职院校的数量在高等专科院校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因此我们采用高职高专的综合统计数据来代表高职数据,误差应可以接受。

(二)计算1990年、2014年江苏省从业人员人均受各级教育的年数

将受过本级教育的不同层次教育的人员分布比相加,再乘以本级教育的受教育年限,即可得本级教育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例如:求 1990 年人均受小学教育的年限,将表 5 中 1990年所有受过小学教育的从业人员分布百分比相加再乘以 6 即可)。

我国目前实行的学制中小学、初中、高中、高职、本科、研究生的受教育年限分别是:6年、3年、3年、3年、4年、3年。

1990年和2014年江苏省就业人员人均受各级教育年数如表6所示。

(三)确定从业人员的劳动简化指数

接受不同程度教育的从业人员所掌握的知识、技术水平也不相同,如接受大学本科教育的从业人员所掌握的知识、技术水平要远高于仅接受小学教育的从业人员,他们之间知识、技术水平的差别直接体现在劳动报酬上,因而我们采用劳动报酬法来计算从业人员的劳动简化指数。人均受小W教育的年数是计算的起点,因此将小学文化程度从业人员的劳动简化率指数定为1。根据受不同教育程度从业人员的收入情况,参考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指导并借用有关研究成果,我们将1990年江苏省的小学、初中、高中、高职、本科、研究生文化程度从业人员的劳动简化率指数依次定为1、1.28、1.38、1.81、2.20、2.80,将2014年江苏省小学、初中、高中、高职、本科、研究生文化程度从业人员的劳动简化率指数依次定为1、1.90、2.65、4.26、5.46、6.23[5]。

(四)计算1990年-2014年江苏省从业人员的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Re

江苏省1990年从业人员的教育综合指数为:

4.79+1.28×1.24+1.38×0.20+1.81×0.02+2.20×0.05 =6.80

江苏省2014年从业人员的教育综合指数为:

5.90+1.90×2.47+2.65×1.09+4.26× 0.31+5.46×0.27+ 6.23×0.02=16.40

根据1990年和2014年教育综合指数,可以计算出1990-2014年间江苏省从业人员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

Re=(16.40÷6.80)1/24-1=3.74%

由于工资差别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育的影响只是造成工资差别中的一方面原因,因此,按照丹尼森等西方学者通行的算法,对依据工资差别而计算的江苏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按照0.6的比例进行折算。

折算后江苏省 1990-2014 年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

Re’=Re×0.6 = 2.24%

同理可以推算出江苏省1990-2014年人均接受高职教育年数的年均增长率为:

Rh=(0.31÷0.02)1/24-1=1.21%

排除高职教育后,1990-2014年间江苏省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

{[16.40-(4.26×0.31)]÷[6.80-(4.26×0.02)]}1/24-1=3.43%

即在江苏省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3.74%中,高职教育的贡献率为:

3.74% -3.43%= 0.31%

可见,从1990年到2014年江苏省高职教育在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中占比:

Eh= 0.31÷3.74×100%=8.29%

(五)计算1990年至2014年间江苏省GDP的年均增长率

1990年江苏省GDP为1416.50亿元,2014年江苏省GDP为65088.32亿元,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计算出1990-2014年江苏省GDP年均增长率为:y=17.29%

(六)计算1990-2014年江苏省教育对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

江苏省教育对江苏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率为:

Ce=βRe’/y= 0.73×2.24÷17.29×100%=9.46%

高职教育对江苏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为:

Ch= CeEh= 9.46%×8.29%= 0.78%

五、本科以上教育对江苏经济增长贡献率测度

同理,可以推算出江苏省1990年至2014年人均接受本科及以上教育年数的年均增长率为:

Rh=[(0.27+0.02)÷0.05]1/24-1=7.60%

排除本科及以上教育后,1990-2014年江苏省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

{[16.40-(5.46×0.27)-(6.23×0.02)]÷[6.80-(5.46×0.05)]}1/24-1=3.47%

即在江苏省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3.74%中,本科及以上教育的贡献率为:

3.74% -3.47%= 0.27%

可见,从1990年到2014年江苏省本科及以上教育在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中占比:

Eh= 0.27÷3.74×100%=7.22%

本科以上教育对江苏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为:

Ch= CeEh= 9.46%×7.22%= 0.68%

六、分析与结论

目前,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正处于上升期,从业人员人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年限由 1990 年的 0.02 提高到了 2014 年的 0.31;受高职教育从业人员的比重也由 1990年的 0.8%增长至 2014 年的 10.3%,说明24年间在政府政策大力支持下,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招生人数、就业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步。1990年接受本科及以上教育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数量的比例为1.2%,2014年这一比例上升至6.69%,但与接受高职教育从业人员的数量相比,接受高职教育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上升更快,2014年接受高职教育的从业人员数量明显高于接受本科及以上教育的从业人员数量。

计算结果也显示,1990-2014年间,江苏省教育总体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46%,江苏教育对江苏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其中高职高专教育占到8.29%的比重,本科及以上教育占到7.22%的比重。不考虑其他因素,从1990年到2014年间高职高专教育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了本科及以上教育。但也需要注意的是,高职教育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 0.78%,对江苏经济增长贡献力不足,这说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虽然提升较快,但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这是因为江苏高职教育雏形起源于上世纪 80 年代,有一半的高职院校是成立于 2000 年前后,因此高职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教学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培养方式不够健全,教育成果不明显,许多初次进入社的高职生并不具备一个高端技能人才应具备的技能,与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相匹配[6][7]。并且,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高职院校一些专业在设置时并没有进行充分的人才市场需求和产业未来发展方向调研,与用人单位及行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造成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产业发展没有完全对接,热门专业人才明显过剩,冷门专业人才相对紧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脱节致使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8]。此外,社会对高职院校认同度不高,高职毕业生社会地位堪忧,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招生。近年来,招生难、生源质量趋于下降问题一直困扰着各个高职院校,由于生源质量的差强人意,也影响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钟无涯.高职教育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经验证据:2004-2013[J].教育与经济,2015(5):38-45.

[2]杨亚军,李洪天.江苏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及分析[J].教育研究,2006(7):90-93.

[3]史新浩.山东省高职教育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22):49-53.

[4]李中国,郭艳梅,李玲. 西部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5):69-76.

[5]穆静静,张学英. 高等职业教育对天津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3):5-8.

[6]李富.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变迁及人才培养创新[J].职教论坛,2013(22):34-37.

[7]李富.泛在学习视角下的职业院校移动教学资源库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6(6):76-80.

[8]李富.大数据时代世界产业发展的趋向及其对高职教育的影响[J].教育c职业,2015(18):14-17.

On the Contribu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he Economic Growth of Jiangsu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its Contribution and that of Bachelor Degree or Above Education

Li Fu

Abstract Based on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using Granger causality test and introducing the education factor in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economic growth of Jiangsu Provinc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Jiangsu's three Leveled Industries,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economic growth of Jiangsu Province has more than that of bachelor degree and above education, bu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atio, the contribu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iangsu economic growth is still very small, which indicate that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needs to be further promoted under faster enlarge scal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unreasonabl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ismatching between specialty setting and market demand, and poor quality of student sources.

江苏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2007年3月24日,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新语文学习杂志社主办的“新语文学习研究中心”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江苏省教研室的徐志伟,新语文学习杂志社的主编诸荣会、副主编朱念以及南京市各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等2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气氛热烈而轻松,大家畅所欲言,不仅为“新语文学习研究中心”的发展出谋划策,更提出了要形成有江苏特色的“苏派”教学,让它在中国的语文教育流派中独树一帜的建议。

本次会议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新语文学习杂志社、主编诸荣会主持。他说,一份好的刊物应当肩负起推动课改、传承母语文化的重任,他希望“新语文学习研究中心”能建设成为语文学科的名师之家、青年教师之家和优秀学子的成长平台。他说:“研究中心不仅是提升刊物品位的方法,更是推进语文学科教育改革的助推器,希望‘新语文学习研究中心’能在提升读者的人格素质和精神境界、发扬民族文化方面做一些工作。”

来自省教研室、同时也是苏教版教材编委的朱芒芒老师谈到了新课程,他说:“2002年和2005年,江苏的初中和高中分别采用了新教材,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需要‘新语文学习研究中心’为老师们解决困难。”他建议,研究中心应当从现在做起,逐步发展壮大,举办诸如优秀老师沙龙和小型论坛等活动。严华银主任则认为,集中了江苏省语文教育界精英的“新语文学习研究中心”应当为刊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它不仅是优秀作者的基地,更要为一线老师提供前沿理论的引领。而刊物则应更加注重语文性、人文性,多在“新”字上做文章,使其更有“厚度”。

来自江苏教育学院附中的邱兼顾老师则提出要形成有江苏特色的“苏派”教学,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他认为“新语文学习研究中心”不仅仅是一个“智囊团”,还应当定期进行专题研讨和解答,从而形成江苏特有的理论和教学流派。随后,与会的余一鸣、王雷、冯渊等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精彩的分析。

会议的最后,诸荣会主编对大家给予新语文学习杂志社的关心和支持表示了感谢。他说,“新语文学习研究中心”的打造将是一个长远的计划,希望利用这个平台,将《新语文学习》建设成全国核心期刊,打造出“苏派”杂志品牌,为江苏的语文教育乃至中国的母语教学尽到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