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学习计划(精选5篇)

  • 体育教师学习计划(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主要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包括:教育部颁发的大纲,部领导、专家的讲话;省教育厅领导的讲话,省教育厅的文件,市教育局的文件和材料。 介绍教育部培训计划的内容,教育厅培训计划的内容,以及各地的经验。 组织教师交流实施新教程的体会、听课和观摩。…

体育教师学习计划(精选5篇)

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师资队伍的培训,有两个途径:

1.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市教育局教研室在高一级开设“高中物理新大纲新教材培训”课程,共30学时。其主要内容有:

主要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包括:教育部颁发的大纲,部领导、专家的讲话;省教育厅领导的讲话,省教育厅的文件,市教育局的文件和材料。

介绍教育部培训计划的内容,教育厅培训计划的内容,以及各地的经验。

组织教师交流实施新教程的体会、听课和观摩。

教师继续教育,着重解决几个问题:

(1)教育观念的转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基础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的社会从精英教育向义务教育转变,正在普及高中教育,我们的社会将要进入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传统的教育难以适应这个变化,教师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理念,才会接受和自觉地投入这场教育的改革中去。

在培训中,我们强调一个全新的教育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介绍学习最优化的几种理念,即:动脑、动手、动口的“三动式”创新学习;全脑学习(即左脑与右脑协调、大脑与小脑协调);全面发展素质的学习;课内与课外学习的结合;校内与校外学习的结合;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我们着重指出,这些理念是分别站在不同的层面的专家的研究成果,他们分别适应不同对象。我们学习之后可以找到与自己相近的一点来尝试,体验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的关系。

(2)切实执行课程计划。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都有相应的计划,指导各地、各校执行新的课程。我们强调教学计划是行政机构对教育进行宏观控制的手段,各校、各科教师必须坚持执行。我们发现,凡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都会理解新的教学计划,忠实执行这个计划。这恰好说明为什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首要问题。

(3)对教师的支持。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学校、教师都认为需要取得上级的支持,广州市除了介绍各地的经验,还邀请一些教师介绍他们的成果;分层召开教师座谈会,交流实施新课程的心得;组织教师到二中、七中、十六中参观和听课;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开展创意活动与外出交流。

2.教研活动 。由物理教研会高一中心组牵头,制订高一级的教研活动计划,将开展新课程作为中心任务。主要活动包括:学习新课程的心得,教材分析,教学体会,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座谈交流,小组研究,青年教师与新教师培训,公开课、实验课介绍,研究性学习实施与成果汇报,到外地参观与听课。

教研活动与继续教育从不同的层面为教师理解新课程提供了支持。

通过师资培训,为支持新课程培养了一支骨干队伍。有了这支队伍,我们的教学就会不断取得成绩,不断进步。

二、教学控制是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教学控制,一是教学计划对教学的宏观控制,二是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1.对市教育局的教学计划要坚决执行。在教师培训中,帮助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使他们乐于接受新的教学计划,体现了宏观的控制。

2.有些教师教学的难度会超过教材的难度,不是因为他们对教材把握不好,而是他们担心教学的难度不够,会影响质量。在教师培训活动中,我们指出教材的要求适应多数学生,教学应从多数的学生出发,同时兼顾少数资优生、后进生,要求教师上课前先了解学生,“上课时面对多数、课外兼顾少数”,一定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受益,都得到各自的发展。难度控制不应片面的降低难度,也不应片面的加大难度,而是体现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进步,控制难度是一门教学的艺术。

邀请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各校相互交换资料,探索教学控制的变量与学习方法,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控制。例如:变量包括学生投入的时间;教学的难度;学习兴趣。方法包括自学法;研究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调查法。一些教师说:拿别人成功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可以说是“投入少、收效快”。

三、在教师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理念下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自己选题,自己制订学习、研究的方案,自己实施研究,自己总结研究的成果。这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卓越教师计划;卓越教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

为积极推进“卓越教师计划”实施,各高校整合内外优势资源,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以建立卓越教师实验班为载体,积极探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机制,大胆改革、努力创新,稳步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一、“卓越教师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各高校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在卓越教师培养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遭遇了一些困难与问题。

1. 卓越教师标准不明确

何谓“卓越教师”,如何认定卓越教师,这是目前困扰卓越计划实施的一个主要因素。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类似于美国NBCTs(National Board Certified Teachers)资格认定标准,NBCTs是美国卓越教师的象征,它是由美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实施国家高级教师资格证书(National Board Certified)计划,旨在“为称职教师应该了解和能够做到的一切建立高质量的严格标准”[1]。在我国,2011、2012年教育部连续印发了各层次学校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这些标准对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规范与引领作用,但这些标准只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虽然在我国一些高校结合本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办学优势与特色,制定了本校的卓越教师培养标准,但过多的是描述性的要求,还没有建立成熟的标准体系,这显然对实施卓越教师计划是非常不利的。

2. 培养方案重“术”轻“学”

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各高校根据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卓越教师计划实施,均对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与内容进行了调整与改革,在过去“老三门”基础上拓展了教育类课程设置,且增加了教育实践学时数等,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但遗憾的是许多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实践要求没有得到“同比”的重视,甚至在有的高校卓越教师培养方案中看不到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方面的只言片语,通篇就教育论教育,有“泛教育化”之嫌,这样容易造成以教育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本位主义”,弱化学科专业在教师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如果将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比喻为“学”,教育学科课程更多地体现在“术”上,“学”更多地表现为理论创造,“术”更多地表现为实际应用上,“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2],毕竟“学”是“本”和“体”,“术”是“表”和“用”,应用的张力最终取决于理论的深度。另外,就教育学科而言,其内部也存在重术轻学的倾向。如,许多高校对“强化实践”出现矫枉过正的诠释,在方案中过分注重对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即过分强调教学技能与技巧的训练,更多关注“如何教”、“怎样教”,忽视了教育理论对“为什么这样教”的引领与指导。有学者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学之所以不那么让人理直气壮,就是它太过于强调让人去如何做,而忽略了它首先要研究教学中为什么要这样做[3]。”就教师教育专业来说,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学科课程以及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技能的关系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不可偏废。

3. 合作单位态度不积极

随着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已清醒地意识到,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符合度分析,要实现“行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对教师的培养就必须获得中小学校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力配合与大力支持。高校要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想办法争取中小学校的参与支持。然而,许多中小学校迫于升学压力,担心与高校合作,接受高校实习生会冲击自身的教学计划,影响正常教学秩序,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加之家长也担心学校接受高校实习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因此许多中小学校对与高校合作采取排斥态度。另外,也有不少高校仅从自身利益出发,只是将合作学校作为达成自己利益的手段与工具,没有太多考虑与顾及对方的长远发展与需要,这样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高校与中小学就难以进行深度的合作。

4. 学生参与意识不强

“卓越教师计划”的受益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因素。然而,当高校正积极探索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深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却遭遇了来自学生方面的阻力。具体表现为,一是多元就业机会影响了师范生的专业学习心态。二是严峻的教师就业形势影响了师范生的专业学习动力。三是受传统学历教育思想的影响,一部分学生把进入更高学历层次教育纳入自己的生涯规划,当卓越计划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实践锻炼,就自然地被一些追求高学历的学生看作是耽误时间,影响其实现目标的干扰因素,最终导致这些学生对卓越计划参与的不积极。四是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让部分学生对卓越计划实施心存抵触。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方式转变,从寻求“唯一标准答案”到从众多矛盾中寻求最优解的转变,势必对学生的惯常式学习方式和思维产生极大的冲击,必然会引起一些学生的不适,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予以调整与适应,就有可能产生抵触情绪。

二、实施“卓越教师计划”对策性思考

卓越教师培养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存在问题在所难免,这就要求不仅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认真探索,既需要从战略高度进行分析,也需要从微观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措施,使卓越教师计划真正落实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之中。

1. 明确培养标准,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培养标准既体现了人才培养基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同时也体现了一定时期的教育价值观念。为满足教育界对教师的职业要求,遵循教师培养规律,高校必须明确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标准分为通用标准与行业标准,其中通用标准规定各级各类教师培养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行业专业标准依据通用标准的要求制订,规定行业领域内具体专业的教师培养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培养标准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人文素质的养成。笔者认为,高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卓越教师培养标准,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根据我国关于教师有关政策要求把握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条件,如教育法、教师法等对专门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以及从事教师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这是教师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二是结合教育部颁布的各层次教师标准深刻认识不同层次学校对教师的一些个性化的要求,这是教师人才培养的行业标准。三是高校要深入中小学校广泛搜集那些教育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教师的信息资料,从中提炼出他们在教育教学方面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共性化的元素,以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培养标准。因为在他们身上蕴含了大量的卓越教师所具备的种种元素与潜质,如被誉为美国最好的老师之一的肯·贝恩(Ken Bain)所撰写的《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就是对不同大学和各个学科近百位教师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从而揭示了卓越教师的成长的一般与特殊经历。

课程结构体系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的,卓越教师的课程结构体系必须与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相呼应。关于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中外学者均提出了不同看法与观点,但大体上包括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知识等几个方面。2001年前后我国学者在批判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同时,提出了“实践性知识”概念。鉴于以上关于教师知识结构的论述,高校在构建卓越教师课程结构体系时,必须要恰当处理好各门知识学科所占的比重与关系,既要防止“学科本位主义”,也要淡化“泛教育化”倾向,既要消除教育理论的普遍化、概括化、抽象化,也要摒弃片面强调实践而忽视理论指导的经验教条主义。

2. 积极争取合作方的支持与配合

卓越教师计划以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为目标,以合作教育为途径,建立一个“业界全程参与,高校与中小学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只有通过获取中小学校对教师的需要信息来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借助中小学校现场资源打造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应中小学校的需要,并最终契合社会的发展。正如上文所述,与高校合作的学校参与性并未达到高校所期望的热度,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卓越教师计划”实施者的积极性。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理性对待问题,并从各自实际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中小学校关注自身利益,无可厚非,尤其当计划实施之初,不能从中看到明显收益,所以不能从战略合作的高度,将高校卓越教师计划纳入其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中,高校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并同时认真思考解决办法。这就要求高校做到以下几点:一要不断地向中小学校宣传卓越教师培养的理念,并用培养的人才证明中小学校的积极参与支持对于卓越教师培养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让中小学校在合作过程中感受到其自身价值所在;二是高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帮助中小学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获取中小学校对高校的认可。高校需要在卓越教师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注意收集实习学校现场的各种细微的“信息”,从“信息”中提炼出对方学校面临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通过组织人员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为问题解决提出科学合理的措施与方案。三以项目研究为建设平台,巩固双方合作关系。高校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双方关心、关注的重点问题,联合申报课题共同研究,在研究中增进彼此了解,同时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理论研究优势,让中小学校意识到与大学合作是促使其不断提升内在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和便捷途径。四是高校要端正合作态度,要让中小学校认识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不是简单地完成学分量和学时数,不是走一个虚无的过场,而是实实在在地邀请中小学校参与,共同完成教师教育改革的重任。高校以自己积极的工作态度影响对方,赢得对方真诚的合作。这样高校与中小学校双方在初期的接触中能够获得各自利益,在彼此配合中完成合作双方的品质提升,高校与中小学校的深度合作就成为必然了。总而言之,高校要想争取中小学校的配合与支持,就必须将双方的需求对接,以强化双方合作纽带,让双方的能力和拥有的资源差异随着合作的深入而展开,并找到各自发展的原动力,从而调动中小学校参与高校教师教育改革的积极性。

3. 妥善解决来自学生的阻力

服务学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卓越教师计划”的终极追求,卓越计划的实施必须要时刻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面对学生方面的阻力,高校要积极应对,采取措施妥善解决。一是针对学生专业学习动力不足,高校要从多方面找原因,是课程安排不合理,还是学生对教师职业认识不清等。传统的师范类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脱节,教育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脱节,让学生感叹“学了教育学、心理学,还是不会教书”,致使学生感到学不能致用,这是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主要因素,对此,高校必须通过调整与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兴趣。就专业学习心态而言,高校要加强学生从教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了解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及对其发展前景有一个总体认识与把握,从而巩固教师教育专业思想。此外,高校应加强教师教育文化建设,在谈到教师教育工作时特别提到“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文化熏陶”,这是因为良好的教师教育文化是教师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生态环境,是养成“教师人”的精神、情感和职业素质的良田沃土,它对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情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卓越教师计划不仅应该在每一个学历层次教育中强调对教师素养的重视,还必须通过加深对教师职业的缜密调研,明确不同层次学校岗位教师职业中的素养区分,并将这一区分体现在教师教育对不同层次学历教育中,以便将不同层次学校岗位对教师要求的递进性体现在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系列培养方案之中,满足不同学生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体系的愿望。当然对于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实行本、硕贯通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教师教育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三是通过对授课方式、训练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消除他们对卓越教师计划的抵触情绪。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听讲式学习”的模式,倡导教师推行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讨论式以及参与式等教学方法,以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驱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向积极探究式学习。改革评价方式,由过去终结性评价,即注重学习结果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即强调学习过程评价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而不是站在终点被动地记忆一些结论性的知识。同时为学生创造深入教育教学实际现场的条件,让他们身临其境的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寻求“最优解”的思维习惯。当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取向适应计划实施要求,他们的参与热情与能量将被激活,这股能量将进一步为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何逢春. 美国最卓越教师评析[J]. 世界教育信息,2005(7):26-27.

[2] 高水平. 蔡元培年谱长编(中)[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98.

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一、新课改为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健康身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体育教育承担了此重要责任。进行新课程改革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的目标(任务)、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学生虽然学习了十几年的体育,但往往没有一项专长,无法用所学技术技能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学生始终没有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更不具备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而这一轮新体育课程改革提出要实现的总目标是:1.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的理解;2.学会体育学习及评价,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4.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5.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这五个目标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实施新课改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采取了模块教学方式,还采用了多向度的评价方法,旨在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因此,新课改的实施为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新课改后如何制订教学计划

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广西所有高中在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改,因此,各学校要处理好各年级的教学计划。新课改后,高一年级实施模块教学,高二、高三年级可按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当然各学校亦可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就新课改而言,高中阶段的教学计划,也可称为水平五(水平六)教学计划。它主要包括三年的总体计划(水平五、六)、学年计划、模块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如班数、师资、场地、器材等)情况,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制订各种计划。

1.如在制订三年总体计划(水平五、水平六计划)时,主要在五个具体目标的引领下选择和确定三年的内容,确定各学年的教学内容,即开设什么教学项目,一般不超过五项,两三项较好。开设的方式有平行式:一学年一个项目,项目不变,学生变;提高式:按项目的技术技能体系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安排;滚动式:一个学期学一项,一年两项,三年不超过五项。

2.学年计划主要是根据三年的总体计划来制订,主要由四个模块组成。这四个模块可以是一个运动项目,也可以是多个。但是,一个模块只能由某一运动项目中相对完整的多个学习内容组成,每个模块18学时。

3.学期教学计划一般由两个模块组成,学习完一个模块要考核,成绩合格得1学分,一个学期共2学分。

4、模块教学计划是由某一运动项目中相对完整的多个学习内容组成的,主要根据该项目内容技术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个动作到组合动作地进行安排。

5.单元教学计划可以根据模块教学计划的要求制订。(1)确定目标。体育教师应根据水平五教学计划,并结合模块的特点,列出各个单元的学习目标。(2)选择与设计学习内容。体育教师应依据单元学习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等,在同一项目的学习中,可以设计几种递进的教学单元,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选学。并考虑本校的场地、器材、季节、气候等特点,具体选择、设计和安排学习内容。(3)分配好上课时数。体育教师应将有助于实现学习目标的内容、教与学的主要手段等合理地分配到每节课中。

6.课时计划可以根据单元计划制订。

三、新课改后传统的好的教学理论和做法应该传承

在传统体育课教学中,体育课程的目标(任务)、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虽然学生学了十几年的体育,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一项专长,不能学有所用,无法用所学的技术、技能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没有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更不具备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要求的提高、育人目标的更新,原有体育教学已不能满足这些变化,这就催生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既然要进行改革,就必须有所创新,但对于一些传统的、好的经验和做法也应该传承下去。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一定要明确:改革是对传统的扬弃,是为了改掉传统体育课程中落后的、陈旧的观念和做法,而不是改掉一切。绝不是对传统和过去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全盘否定,我们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必须坚定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再以改革促进发展,即改革要注重实效。例如:教学准备时要不要集合队伍?结束时要不要集中点评小结?这当然是必需的一个教学过程,只不过教师在采用何种集合方式上,可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不论是横队或是纵队抑或是散点站位,只要有利于教学的就应该采用,就应该传承下去。

新课程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有“阵痛”和适应的过程,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改革没有完善的现成模式可以借鉴,它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

四、新课改后如何指导学生合理选课

新课改后的体育课的教学方式与过去最大的区别在于选项教学。选项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水平三、水平四的基础上通过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一至三项运动项目(锻炼内容)的基本技术,形成技能,使学生走出校门后仍能运用在学校习得的技术技能持续进行体育锻炼,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真正实现“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因此,指导学生合理地选课是老师必做的工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充分发挥科组的作用,通力合作。各科组成员通过共同研讨,制订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在制订计划时应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如班数、场地、器材、师资等),确定开设的项目和人数,确定授课的人选等。

2.做好充分的学生选课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师对学生喜欢哪一类运动项目进行调查(调查时设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才能掌握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喜欢情况。或许有些项目(如篮球、乒乓球)学生比较喜欢,则学校可适当增加人数,在第一志愿已满额的情况下,合理引导学生选取第二志愿。

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体育教师 主导作用

前言

新课程改革要求开放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健康、充分发展为核心,以开放性的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线来达到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该如何体现?完全放开则有“放羊”之嫌,统得过死,则与新课程标准精神相违背。甚至有人认为,无论什么科目的教师完全可以胜任体育教学,因为完全开放了,什么都可以由学生做主了,体育教师也就不起什么作用了。怎样正确认识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 一年多以来, 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们觉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应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宏观调控上。在这些方面,体育老师有着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作用。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来看:

一、教师应对教学目标制定进行宏观调控

目标是一个阶段学习的指南,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着如何实现目标来实施。一个合理的目标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学习。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毕竟有限,要制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只有靠体育老师利用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帮助学生,正确指引他们制定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目标。

二、教师应对教学计划制订进行宏观调控

计划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铺路石。好的计划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在制订计划这一环节,教师应根据发展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可以让学生自己订计划草稿,草稿完成后,一定要交老师评阅,再返回修改。老师应在学生自己计划的基础上对违背运动规律的部分加以修改,活动方式原则上不要做太大的改变。每周或每个小的周期制订一次计划。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便于学生和老师及时对教学活动做出评价和调整。

体育教学有着别的科目所没有的不可控性。如气候、场地的改变,就极大的影响着教学计划的实施。在学生实施计划,向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由于这些不可控因素的存在,往往会出现教学进度与计划不符合的现象。而学生遇到这些往往会束手无策。这时,老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及时调整计划和目标。使教学回到正常轨道上来。如突然降温后,加大了学生练习难度,降低了学生的练习效果,分组活动受到阻碍。老师及时组织学生修改练习计划,采用整班上课,集中练习基本素质。这样,既保证了教学效果,又恰当的利用整班上课的气氛,加强了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教师应对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进行宏观调控

传统的教学要求课堂教学非常有序。老师和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是很有讲究的。这种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开放的体育课则完全不同。一堂优秀的开放型体育课,追求的外在表现是如何将机械的口令化为某种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有效的渗透到课堂里来。追求的实质性的目标则是完全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致的。是完全符合健康第一,发展第一,兴趣第一这个总的目标的。在课堂上,学生按照自己制订的活动方案进行锻炼,或整班教学,或分小组活动,不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教师则完全作为参与者和指导者。不是老师要学生学什么,而变成了学生要老师教什么。学生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在全盘掌握活动计划后,有目的的参与各组的活动,对各组活动情况进行指导或小班化教学。要求老师对将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及时、尽快的解决问题。

四、教师应对课堂评价进行宏观调控

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应有自评,有互评,有师评。自评由小组组织,小组长对自评负责。互评由小组组织,但应及时将反馈意见交老师处理。师评阶段由老师组织,老师应站在不同于学生的高度,从自主发展、健康发展、充分发展的角度给予课堂教学以全面的概括。对学生的发展做一个过程性的评价。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改变。但我认为,总的规律是不变的。以上是一些个人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给同行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季浏.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一、新课标理念单元教学计划特点

1.单元学校目标的多维度。

过去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基本上是以各项运动技术来划分单元的,在单元计划中突出的是运动技能的教学,单元之间的顺序基本是考虑季节特点和运动技术之间的联系,如冬天的长跑、春天的技巧,先学跳远,后学跳高等;单元内部的教学顺序主要是运动技术难易程度来设计的。体育新课程依据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求,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提出了5个学习领域,并针对5个领域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体育新课程的学习目标不再是单一的运动技能和知识,而是多维度的目标,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里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方面。

单元教学计划在水平、学年、学期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之间,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它一方面是水平、学年、学期教学计划的分解与细化,另一方面则是课时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单元教学计划既然是水平教学计划的细化,那么,它的基本格式应该能反映出水平教学计划的特征,即以学习目标的集合群与学习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其主要特征,也就是说单元学习目标确定必须要依据课程的水平目标,而且是一个“集合群”。这是新课标理念下单元教学计划一个最大特点。

2.单元规模根据水平和学习内容不同也各不相同。

我们过去的单元教学计划的规模基本是一致的,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很少考虑学习内容的特点,所有年级、所有学习内容的单元规模基本是固定不变6-8课时。这种单元规模虽然在始终强调运动技能学习,但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体育新课程强调各个学习领域在各个水平的目标各不相同,并且把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掌握部分运动项目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运动能力作为一种追求,倡导运动是手段,健康是目的,希望学生在通过运动技能学习掌握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进而达成课程学习的目标。

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单元教学计划的规模,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单元规模。新课程根据水平四以下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强调重在培养学生广泛的运动兴趣,鼓励学生尝试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所以单元的规模不宜太大;对于水平四以上的学生,则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部分运动项目技能,积累一定的运动技能储备,进而形成自己的运动兴趣爱好,这时的单元规模则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合理确定,诸如篮球、足球等运动技能要求较高的项目就一定要设计大规模的单元计划,可以是20课时以上的单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单元”。这不仅是为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让学生掌握某项运动技能,更主要能为学生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培养,为这些领域目标达成的“潜移默化”提供时间上保证。而对于活动身心、发展体能的学习内容则要设计成一般规模几课时单元。

3.单元的种类呈多样化趋势。

体育新课程学习目标的多维度,同时也影响着单元的种类,决定了新课程的单元计划种类的多样化。我们过去的单元计划的种类单一,全部是用运动项目的名称命名的,单元名称一般是“篮球”、“跳高”、“双杠”等,这主要是强调运动技能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时下,新课程中的单元教学计划,不能仅仅局限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强调运动技能的学习,更应根据新课程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为达成多维度目标的实施有不同的单元计划,确定单元教学内容主要依据是目标,用“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指导计划制订的开展,最显著的是单元计划名称不能只是“篮球”、“跳高”、“单杠”等。相反有更多的单元计划名称,如“运动安全单元”、“合作参与单元”、“题材单元”等。

二、新课标理念下制订单元计划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制订单元计划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一个相同的教材用不同的教学思想去指导,就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过程、学习评价手段,也就有不同的学习效果。比如,学习“单杆、双杆”时,强调运动技能学习指导思想使我们特别注重学习单杠、双杠的运动技能,而如果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在技能学习过程的同时,就会有意识向学生传授通过单杠、双杠练习提高身体力量素质的多种方法,单杆和双杠练习中的安全问题等。再如篮球教学中,树立通过篮球技能学习是为了增进学生健康的观念后,我们进行教学时,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只强调运球、传球、投篮等运动技能掌握,而应该是强调各种篮球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运用过程中对心理、社会适应、身体健康的促进。这样的转变必然会带来整个单元教学计划中的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不同。

因此,新课程中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的前提,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用正确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实践,才能保证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单元计划制订始终紧紧跟随新课程理念,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地位。

2.认真钻研《课程标准》。

首先,《课程标准》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标准,整个课程改变必须在其指导下进行。其次,《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价值的定位,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等方面的确定,到教学实施建议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无不凸显新的体育教育观、学生观,这些新的观念、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手段需要体育教师用心揣摩,这些新的东西掌握需要“只可意会”,甚至是“心照不宣”,是需要从“实践中掌握”的。第三,体育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实施几年来,由于真正进入课程实施的时间的先后不同,造成了全国各地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存在很大的差异,加之城乡之间的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现实存在的差异,占整个基础教育80%左右的农村学校体育新课程的实施情况与城市学校相比有很大的落差。

所以,我们必须反复不断钻研《课程标准》,领会其实质和要义所在,在实施中做到不断反思自己实施课程的行为,用各种教学反馈信息对照《课程标准》的理念,遵循行动研究方法原则,不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实效性。特别是对于农村学校和新课程实施启动较晚学校的体育教师,更应该钻研《课程标准》,学习并借鉴他人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成功做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保证单元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

3.研究单元计划目标。

我们过去制定单元教学计划时,一般是先确定内容,然后根据单元学习内容制定单元目标。体育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目标统领内容,也就是说现在制定单元计划首先要研究分析单元教学计划的目标,然后依据目标选择内容,目标是我们到达的目的地,教学内容是道路,具体走哪条路,由体育教师自己选择,可谓是“条条大路罗马”。例如,发展学生体能中的有氧耐力目标,农村的体育教师可以选择定时跑、定距离跑、校外越野跑,城市的体育教师可以选择跳绳、长时间的球类运动等。

研究单元计划目标时,第一,首先认真研究水平目标,掌握5个领域的水平目标是什么,达到水平目标时学生能够达到的种种表现,然后把水平目标分解到学年、学期中去。第二,在学期中结合季节、学生具体身体心理特点、学校场地器材等方面实际情况,把目标合理分解到每个教学单元中。第三,分解单元目标时,注意单元目标群的组合,考虑整个学期、学年5个领域目标中最佳配合,也就是说强调5个领域目标相互渗透、相互配合,这种相互有科学、合理的途径,存在一定隐性联系。例如,球类学习中容易渗透社会适应领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心理自信心;田径类学习对促进学生意志品质形成有较好促进作用;体操类学习运用保护与帮助能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同时在学习体操技能时,可以传授学生发展体能中的肌肉力量和发展柔韧性素质等等。

4.研究课程资源。

要制订好单元教学计划,研究课程资源是重要的环节。首先,要很好地钻研现有的体育教材,把握该项教材的技术结构、重点和难点,该项学习内容对学生多维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和途径。同时,注重对新兴运动项目和地方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进行钻研,使之能达到教材化要求。其次,对课程资源中的学生资源进行研究,要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分析所教授学生的体育基础、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兴趣爱好、身体运动素质,能在学生的发展和运动项目及运动技能学习之间找到关联途径。第三,对本校的场地器材、设施设备和校园周边情况有清楚的了解,知道学校所处社区的体育情况,最大限度发挥这些资源在单元教学中的作用。对本校的体育校园文化、体育传统项目等资源要综合考虑,使之和单元教学有机结合。

5.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评价。

在制订单元计划过程中,有了正确指导思想,依据《课程标准》确定了学习目标,选择了教学内容后,进行单元计划制订就要明确单元的性质,因为单元性质决定着单元教学课时数的确定,也决定着教学方法、评价的选择。一般情况,水平四以上的学生注重运动技能掌握的单元规模(单元教学时数)要在20课时以上,而活动性单元、题材单元、运动处方单元和水平四以下单元可以是一般单元,课时在6-8课时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对一个单元教学计划来说,要实现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需要用多少节课来完成,可以有一定的伸缩性。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条件对同一个教学单元所设计的学习目标,都可以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单元教学计划作为课时教学计划的依据,教学内容可以事先确定,但其时间的集合并不是完全固定。

第二步,根据单元计划的性质,单元规模,全面考虑整个单元教学过程,就是分解单元目标,把单元目标合理分解到每节课中。

第三步,在每节课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考虑每节课的过程性评价方法手段和标准。最后确定该单元学习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单元教学计划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对于初中、高中新课程的体育新课程实施有重要意义。由于每一个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程度,对课程资源理解把握程度,各个学校之间存在的差异等。这些都决定新课程实施中的单元计划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广大基层体育教师能创造性开展工作,制订各具特色的单元教学计划,更好推动体育新课程实施。

参考文献:

[1]顾渊彦,史署生.体育课程中的教学单元[J].体育教学,2006,2:13-14.

[2]毛振明.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