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设计论文(精选5篇)

  • 教学活动设计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FrameSofMind)一书中提出的, 认为智力应该是“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指出人类具有八种不同的智能,分别是…

教学活动设计论文(精选5篇)

教学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MI理论;语文整合;教学策略;活动;设计

一、多元智能理论背景

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FrameSofMind)一书中提出的, 认为智力应该是“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指出人类具有八种不同的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在这些智能上的表现都是不同的,教学的核心是发掘学生智能潜力,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在各科学习过程中,语文的各项学习目标涉及到了各种智能。语文综合性学习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融合了各种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为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其提供了有效地教学策略。

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策略选择

目前在多元智能领域中,国内外流行两种教学策略,分别为8合1教学设计策略和聚焦智能的教学设计策略。[1]

(一)8合1教学设计策略

8合1教学设计策略主张为多元智能而教、用多元智能而教、围绕多元智能而教。这里的多元智能是指与学习者个体的智能特点息息相关的不同智能组合方式,而非游离于学习者之外的客观意义上的多元智能。

在设计教学之前,可以先查阅“多元智能工具箱”(表一)。 工具箱为每种智能提供了数十种教/学的工具,这些工具将帮助学生运用他们的每种智能。

1.聚焦内容,确定学习中心(主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关注这一课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根据学生在一次教学体验中所能完成的题目来设计。

2.陈述具体教学目标和结果。写出教学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明确在本课结束时,我们想让学生知道和理解哪些内容。

3.从“多元智能工具箱”中选择合适的工具。在选择工具时,要记住本课的目标和结果,以保证选择的工具有助于达到本课的目标和取得相应的结果。

4.设计学科内容与各项智能结合的学习活动。在代表每种智能的图像旁,简单地描述如何使用每件工具,设计学习活动,以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结果。

5.确定教学顺序。这时,再次参阅在第二步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和结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具的使用顺序或组合使用。

6.家长与学生反馈,经验总结。根据课后的教学成果,进行客观地评价总结,并对前面的工具的使用方法做出适当的调整。

(二)聚焦智能的教学设计策略

聚焦智能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是在每个学生身上,各种智能并不是同等程度的发展,有些智能相对会发展的更好一些;每个学生都具有占统治地位、运用起来比较得心应手、被他们所喜爱的智能。但同时,学生也可以经过训练学习超越他们较偏向的智能领域,超越他们比较发达的智能。

同样,在聚焦智能的教学中,我们首先也要先查阅“多元智能工具箱”,不同的是,8合1教学策略是为所有的八种智能选择工具;而在聚焦智能教学中,只是为聚焦的智能选择工具。

聚焦智能教学策略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唤醒、拓展、教学、迁移。

第一阶段:唤醒。首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拥有多种认知和学习方式,然后,学习各种各样的技巧和方法,来激活这次教学中所需要激发的智能。

第二阶段:拓展。要了解智能的工作方式:哪些能力和技能是必须的,怎样运用这些能力和技能,怎样利用和理解不同的智能特征。

第三阶段:教学。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要使学生运用不同的认知方式来学习具体的学科内容。

第四阶段:迁移。使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各种智能,有效的面对、解决和应对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三、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活动设计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种教学策略各有优缺点。8合1教学策略注重各种智能同时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对待,不能使优势智能完美发挥,也不能使劣势智能得到强有效地训练。而聚焦智能教学策略则是侧重于某些智能,不能很好地兼顾其他智能的发展。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种方法综合运用起来,则可以达到全面发展,各有侧重,使优势智能得到发挥,劣势智能得到训练、发展。

在课堂设计中根据8合1教学策略找到学习内容与各智能的切入点,进行教学。然后在接下来的过程中观察同学们的表现情况,判断其优势智能及劣势智能。在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中,依据聚焦智能策略,聚焦其劣势智能,根据多元智能工具箱,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对其进行提高训练。同时可举办一些特色活动,使同学们不同的优势智能得到拓展。由此我们帮助每个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及其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把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使其优势智力领域与弱势智力领域相得益彰,最终使其智力获得最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David Lazear.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M].吕良环,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教学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 体验教学理论; 信息化教学; 教学活动设计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

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体验内化阶段是将知觉阶段认知的结果(概念、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同化、顺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建构过程。这个阶段从三个方面完成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的内化。首先,学生通过研读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设计环节来内化;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说课稿、理解设计意图来内化;最后,学生通过再次观摩案例视频录像、依据评价量规评说教师对具体方法的运用情况来内化。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评价观。

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演播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研读课程资源中提供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演播教学的应用时机、媒体的应用形式、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等,进一步理解演播教学方法;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方案的设计者——任课教师的说课稿,分析具体知识点运用演播教学的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摩这节课的视频录像,观察任课教师运用演播教学的组织过程,之后借助课程资源中提供的演播教学评价量规,分小组评说这节课,深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

(四)体验应用阶段的活动设计——在作品中应用方法

体验应用阶段是对已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进行检索、提取和使用,并对内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外在行为进行呈现的过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学科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参阅案例设计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在小组或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说课。这一过程既有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呈现,又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体现;既有学科知识的显现,又有教学组织能力的表现,这是对信息化教学法知识、信息化学科知识及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是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而且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通过选题、设计、说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体会到方法的应用要领,体味到方法的应用优势,也会提高学生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核心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及其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是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介绍,那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且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职前师范生不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尽管有它的优势,但未必对每位任课教师都适宜,也未必每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都适宜让学生体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

(三)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贵在得法

贵在得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信息化教学方法都有优势与不足,任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弥补某种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只要教学设计的选题得当、活动得法、组织得体,也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的主动建构。

教学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

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 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体验内化阶段是将知觉阶段认知的结果(概念、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同化、顺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建构过程。这个阶段从三个方面完成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的内化。首先,学生通过研读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设计环节来内化;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说课稿、理解设计意图来内化;最后,学生通过再次观摩案例视频录像、依据评价量规评说教师对具体方法的运用情况来内化。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

评价观。

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演播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研读课程资源中提供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演播教学的应用时机、媒体的应用形式、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等,进一步理解演播教学方法;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方案的设计者——任课教师的说课稿,分析具体知识点运用演播教学的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摩这节课的视频录像,观察任课教师运用演播教学的组织过程,之后借助课程资源中提供的演播教学评价量规,分小组评说这节课,深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

(四)体验应用阶段的活动设计——在作品中应用方法

体验应用阶段是对已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进行检索、提取和使用,并对内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外在行为进行呈现的过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学科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参阅案例设计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在小组或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说课。这一过程既有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呈现,又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体现;既有学科知识的显现,又有教学组织能力的表现,这是对信息化教学法知识、信息化学科知识及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是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而且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通过选题、设计、说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体会到方法的应用要领,体味到方法的应用优势,也会提高学生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核心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及其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是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介绍,那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且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职前师范生不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尽管有它的优势,但未必对每位任课教师都适宜,也未必每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都适宜让学生体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

(三)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贵在得法

贵在得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信息化教学方法都有优势与不足,任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弥补某种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只要教学设计的选题得当、活动得法、组织得体,也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的主动建构。

教学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域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 课堂活动设计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2JK0405)。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英语教学愈发重视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活动是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丰富多彩、针对性强的课堂活动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有效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但传统的课堂设计缺乏理论依据,往往不能针对具体语境具体分析,而对课堂活动中学生表现的评价和反馈,教师也仅凭个人经验和感觉,缺乏系统的分析。这样设计出来的课堂活动对提升学生能力效果有限。语域理论是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语言变体,强调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因此,将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域理论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活动的设计,能使课堂活动更具针对性,更加系统有效。本文就将探讨如何将语域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活动设计中。

语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语言行为总是发生在特定的语言情景中,不同的语言情景被称为语域,语域即情景语境。Halliday将决定语言的情景因素归纳为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这三个因素中任何一项的变化都会引起意义的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类型的语域。

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指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话话题、讲话者及其他参与者所参加的整个活动。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语旨包括人际语旨和功能语旨。人际语旨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参加者是谁,他们之间的关系、社会地位如何。功能语旨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目的。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和媒介,例如,是说还是写,是即兴的还是有准备的,包括修辞方式[1]。

语域具有两大主要功能:反映文化的功能,语言能够反映社会,语域变异可以表现社会过程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预测功能,这种预测是双向的,我们可以根据所处的语境预测出交际的内容,也可根据语篇来预测语篇所处的语境[2]。

Halliday的语域理论分析并阐明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并且把语言的变体与社会情境的变化联系了起来,“从实践上讲,Halliday明确表示他创造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初衷是‘教育性的’”[3]。所以语域理论对语言教学,尤其是以提高学生根据不同语境恰当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很大的启示。

语域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活动设计

1.大学英语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是一种交互活动,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所学教材之间的三种交互模式,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促进语言习得的有效手段[4]。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常用的有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模拟辩论、演讲演示等。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课堂活动形式。但是,传统的课堂活动往往缺乏针对性,评价亦缺乏系统性。应用语域理论,从具体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层面分析,利用其预测功能的双向性,是设计有效课堂活动的良好途径。

2.运用语域理论设计大学英语课堂

英语课堂是由一个个课堂活动组成的,要想设计出好的课堂活动,首先要对整个英语课堂有一个正确的、宏观的设计。由于英语课堂本身也是一个情景语境,也有其特定的语场、语旨和语式。因此,教师在设计英语课堂时,就要依据语域理论,从这三个层面进行设计。语域所包含的三个变项、语场、语旨和语式,在外语教学中,分别表现为教学内容、师生特点和教学条件[5]。

大学英语课堂的语场就是指课堂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设计英语课堂时,应充分考虑其语场特征,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具体包括设定教学主题和语篇类型、控制教学材料的深度和难度以及设计针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基本技能的教学活动。只有精心设计过的课堂教学内容,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说明文这一语篇类型时,可以设定科学为教学主题;选择难度不大的科技说明文为教学材料进行语篇分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合作或独立构建说明文类语篇来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挑选新闻中的科技报道来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并设定一个具体的语境,选取一个有趣且有争议的科学问题让学生进行英语辩论来加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语旨就是指师生特点,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的专业特长、英语水平、性格特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好的课堂教学理应是充分考虑语旨的。传统的英语教学班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只能顾及大部分中等水平学生。然而,如果从语旨即学生特点出发,将教学班依照英语水平分级,教师就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来制订因材施教的教学安排。另外,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关系也是值得注意的,教师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的,可以是讲授者、组织者、参与者、聆听者甚至是学习者。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语式就是指教学条件,包括教室的条件、教学设备和用具等。虽然这些条件是相对固定的,但是教师在设计英语课堂时还是有多种选择的。例如是否使用多媒体课件,是否需要配合板书加深学生的印象,或者是否需要将课桌椅位置重排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等。

3.运用语域理论设计大学英语课堂活动

在对英语课堂进行宏观设计之后,每一个具体的课堂活动更需精心设计,这同样需要语域理论的指导。其实设计课堂活动,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全新情景语境供他们练习,以达到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任何一个情景语境都会包含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要素,而这三要素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改变语域以及该语域中语言的使用。因此,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针对不同的语场、语旨和语式来逐个分析。

具体的课堂活动的语场就是该活动所处的情景语境中“实际发生的事”,包括话题范围和活动类型,比如买东西、作学术报告等。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需注意设定合适的语场,在对语场的选择上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相关性原则。课堂活动的主题要与教学内容相关,也就是说设计一个课堂活动一定是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再有趣的活动也是无效的。另外,主题也要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关,不要涉及太偏的话题。(2)适宜性原则。课堂活动的主题要难度适宜,最好使控制的难度稍高于学生平均英语水平,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他们在活动之后有所提高。(3)连贯性原则。优秀的课堂活动呈系列分布,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比如主课堂活动下面分出若干子活动,活动之后跟进后续活动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站在系统的、宏观的角度来分析考虑。例如,在学习求职这个主题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写求职信和简历、打电话通知应聘者参加面试、模拟面试等。(4)开放性原则。课堂活动主题的选择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5)时效性和创新性。课堂活动主题的选择不能过于陈旧,要选择一些对学生来说新鲜的、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话题。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若能遵循以上五项原则,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6]。

具体的课堂活动的语旨就是该活动所处的情景语境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语境中,不同的人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和所处的语境。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清晰具体地设定参与者的身份,并要考虑到所设定的角色是否适合由学生来扮演。如果某一角色学生扮演有困难,那么教师可以将自己也设计到活动中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活动。例如在进行辩论的课堂活动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紧扣主题和控制时间,教师就可以扮演辩论赛中主持人这一角色,使课堂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具体的课堂活动的语式就是该活动所处的情景语境中“语言交际的渠道和媒介”。教师在设计时就要考虑是让学生做对话练习,还是书面报告,是即兴演讲,还是用PPT演示的口头陈述。任何一个不同的语式都会影响到课堂活动的类型、人员安排及任务难度等。

由于语域的预测功能和预测功能的双向性,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之后设计出来的课堂活动,其语言是可预测的,也就是说,在某一特定的语域里,特定的人使用的语言是有固定模式的。教师可以用这种预测性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评估和反馈。如果学生构建的语言符合教师之前预测的该语境性下应该有的语言,那么就证明该学生具备在该语境下应用英语的能力;反之,如果学生构建的语言不符合该语境下应有的语言特点,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语域理论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层面分析问题所在,并给予学生相应的反馈,使之加深对该语境的理解,从而构建出正确的语篇。因此,语域理论不仅可以用来设计课堂活动,同时也是分析、评估课堂活动的良好手段。

结束语

Halliday的语域理论对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活动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语域理论的应用将使课堂活动设计更具系统性、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语境敏感度,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贺文丽.功能语篇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4):28-31.

[3]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J].中国外语,2011,(5):65.

[4]庞继贤,吴薇薇.英语课堂小组活动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6):424-430.

[5]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语,2010,(5):48-53.

教学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教育家Herbert Thelen曾说过:“人们的相互协作的需求是一种遗传驱动,也是一种社会本能。人们如果没有相互协作,甚至不会清楚自己是谁。”

一、启动思辩,将讨论的优势和协作学习的先进理念相结合

当前,“以协作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日趋成为教学设计研究领域的新取向,特别是将讨论的优势和协作学习的先进理念相结合,开展讨论式协作学习活动,使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中尝到甜头。讨论式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也日益受到关注。

如上所述,如何有效的启动思辩,将讨论的优势和基于问题协作学习的先进理念有机结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然而目前关于讨论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研究大多数关注问题的设计层面,许多文献集中在对基于讨论的协作学习活动的操作步骤泛泛的研究和讨论问题的设计,极少涉及创设协作学习背景、协作学习交流空间、协作学习活动的环境等层面。

二、开拓途径,关注讨论式协作学习活动实施的实效性

策略一:把握时机 创设讨论式协作学习活动情境

安排学生的讨论要寻找切入点,创设能让学生主动思考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与讨论问题的设计一样重要,如何能让每一个学生进入琢磨、互动的学习状态,是讨论式协作学习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以一堂作文构思训练课为例,在“作文怎样才能写出新意”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学生们的讨论式协作学习活动:“他(她)的眼角为何有泪痕?”让每一小组参与讨论并整理出5种可能性方案。我把这一活动设计叫作:浮想联翩。学生很快例举了或喜或悲的一些情境,这时,我突然语调一转,拿着刚剥开的洋葱泪眼蒙蒙地轻声问同学们:还有非情感之泪吗?一语惊醒梦中人,顿时班里象炸开的油锅,各小组又开始了一番热情而激烈的讨论,结果不言而喻。学生深有体会的认为:写作要善于另辟蹊径,避免“第一想法”,“第一想法”往往是大家都会想到的;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注意捕捉细节,在不经意处出神奇。此堂课的成功之处,除了讨论问题的设计有效之外,当时学习活动过程中每一处细微的安排,游戏的设计,是激发学生讨论热情的保证,而其关键处带着情境假设的点拨,既使学生记忆深刻,又是其思维质量的保证。因此创设讨论式协作学习活动情境,就是要教师们在关注讨论问题设计的同时,也要重视协作学习活动的安排及设计,创设一定的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等,有效的情境创设是保证讨论的深度及辐射面的重要条件。

策略二:独具匠心拓展学生讨论协作学习交流空间

讨论式协作学习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设置学生课内外专题论坛等,拓展学生讨论交流的空间,提高协作交流的实效性,弥补教学课堂中交流不充分等局限性。

我们在利用网络交流空间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自然教学情境下和课后学习小组学习活动的实效性,关注学习小组成员的网络日志。现以人教版七年级课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例,来探讨协作学习交流空间的有效应用。

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授课过程中,我从“品读赏析(感受爱的氛围)”开始入手,让学生在专题教学网站中挑选背景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情节,朗读后在QQ群组中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了此感情体验与铺垫后,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探究研讨(进驻爱的家园)”,其中的问题设计是这样的:请学生们从他们喜欢的这些形象,多角度去讨论这篇童话所蕴含的意义,并形成文字进行汇报;第三个环节是“心灵寄语”,活动设计为:1.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 “心灵寄语”环节,创设梦幻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与自己喜欢的形象进行心灵上的交流。2. 学生留言;3.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发言,收集“精彩心语”。4. 教师将“精彩心语”向全班提交展示,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自己的心灵寄语。最后是“拓展延伸(扩建爱的天堂)”,学生点击广东残联网站,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通过品读赏析、个性感悟、协作探究、拓展延伸等主要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讨论、协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采用情境感染、朗读感悟、探讨质疑、师生互评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本文的主题,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教学中以专题教学网站为教学平台,利用媒体素材创设了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讨论与协作学习及渗透学习方法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是希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策略三:循循善诱营造讨论式协作学习活动的激励性竞争环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应注重讨论式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的灵活性、激励性,让讨论式协作学习活动穿上激情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