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经验交流材料(精选5篇)

  • 小学德育经验交流材料(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行政推动,完善班级德育工作机制 近年来,我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班级德育工作,坚持把班级德育作为常规工作来抓,不断完善班级德育工作机制。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在州、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成立思政科、学校成立德育处,实施德育工作校长“一…

小学德育经验交流材料(精选5篇)

小学德育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昌吉州教育局加强中小学班级德育管理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校德育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平台。近年来,昌吉州各中小学坚持把班级德育作为学校“大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完善班级德育工作机制、加强班级德育队伍建设、改进班级德育工作方法、拓展班级德育工作内涵,有效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升了教书育人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行政推动,完善班级德育工作机制

近年来,我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班级德育工作,坚持把班级德育作为常规工作来抓,不断完善班级德育工作机制。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在州、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成立思政科、学校成立德育处,实施德育工作校长“一把手”工程,明确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健全团队组织、学生会组织、班委会组织、各类志愿者服务小队等学生自主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班级德育管理网络,从而形成了校长亲自抓,德育主任具体抓,班主任时时抓、学生自我抓的德育工作局面。二是同步安排落实。州教育局每年下发的《德育工作要点》,单独对班级德育工作做重点安排,每年都要开展一次以班级德育为主题的州级经验交流现场会。同时,建立了班级、班主任及学生考核制度,将学生日常行为、班级及个人卫生等小学生一日常规的落实情况纳入到对班级管理的综合考核,并作为班主任量化工作的重要依据。三是大力表彰激励。每年,我州都对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以及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进行评选表彰,近三年,共表彰了优秀班级185个、优秀班主任280人次、优秀班干部250人次、三好学生770人次。特别是2012年,我州出资120万元对先进学校、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通过大张旗鼓的表彰,进一步激励了广大班主任和教师教书育人以及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二、强化培训,加强班级德育队伍建设

加强班级德育工作,德育队伍素质是关键。近年来,我州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着力加强班级德育队伍建设。一是打造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通过实施师德教育、名师培养、激励奖励、青蓝工程、创先争优等教师文化工程,采取专家讲座、国培骨干、校本培训、外出考察等方式,着力培养一批政治佳、人格佳、管理佳、育人佳、班风佳、威信佳、学风佳、师生关系佳、教学成绩佳的班主任队伍。2012年,我州选送28名班主任、德育骨干赴福建培训,并把德育骨干培训工作纳入援疆省市培训规划。今后,我州将每两年组织一期德育骨干福建培训班。近三年来,我州共选派300余名班主任参加国家和自治区级的专业培训。二是抓好班级任课教师队伍。各学科教师都担负着渗透德育的重任,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班级德育工作者,我们要求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以教材为载体渗透德育教育,同时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德育工作,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将学科教书育人成绩纳入班级学期德育工作质量考核量化。三是培养专业化的德育辅导员队伍。我州各学校都建立了德育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分担不同的职责,在校园和学校关键部位实行动态管理,监督纠正学生言行,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安全行为习惯等,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心理、行为等疏导教育活动,有效地提高了育人质量。

三、创新方式,不断改进班级德育工作方法

一是深入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教育内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个性特点,认真研究学科教育以内隐的、随机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处理“晓理”、“激情”与“导行”的关系,在传授知识、培养素质、发展能力过程中,通过形象感染、情感诱发、观念形成等途径,渗透教育情感和德育内涵。二是积极开发地方、校本德育教材。要求各校坚持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开发适合本校使用的校本德育教材,将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诵读经典诗文,诠释中华文化,规范学生言行。如昌吉市三小开发了读经典书、写规范字、做文明人系列校本课程(1套34册) 、呼图壁县一小开发了书香伴我伴成长经典与我同行(上、下册)校本教材等。目前,我州各学校已开发德育教材百余册,其中7所学校的8个校本教材在2012年自治区优秀地方德育课教材评比中获奖,昌吉州教育局荣获优秀组织奖。三是不断加强班级德育课题研究。针对学生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积极开展了学生养成教育、特殊学生教育、问题学生转化等有一定实效性的德育课题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了班级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2012年自治区德育课题结题活动中,我州12个德育课题顺利结题。四是开展家庭教育,形成班级德育合力。2010年,我州全面启动了和谐家庭教育工程。各学校均成立了学校、年级组和班级三级联动的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立了家长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组织,使家长也积极参与到学校和班级的组织管理中,形成了家校育人的德育教育合力。

四、突出特色,拓展班级德育工作内涵

小学德育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活动体验德育课

一、课题研究意义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颁布不久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在总则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课教学应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提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因此,让中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陶冶情操、升华人格、发展能力、提高觉悟,是中职德育课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和途径。

二、课题研究具体的措施和实践

(一)开展课前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活动体验

课前活动是根据学习内容的教学要求,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让学生通过查找报刊、杂志、上网,搜集资料等,为学习教材内容做好铺垫。例如在学习政治经济与社会一书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节时,我事先让学生收集“改革开放与你”图片,收集爷爷、爸爸一辈当时的实物、照片以及现在家庭状况图片,比较三代人的生活状况,感受改革开放35年自己身边大变迁。开展这种课前活动既引起了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又为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素材,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体验

教学活动应该提供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学习资料、指导释疑,让学生在自己选择、自己探究、自我超越的成功中体验到学习的兴奋与喜悦。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或演讲、或辩论,或扮演,各抒己见,讲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对学生所讲加以补充、修正与完善。根据笔者的具体实践,认为有以下活动体验适合在课堂开展。

进行演讲活动体验式学习 演讲是人类交流思想、阐述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演讲者展示自我、推销自我的一种的方式。为此,我在平时德育课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机会,安排课前3―5分钟的小演讲。演讲的题材要求与所教的教材内容相联系。例如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一书中“首次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一节时,我以“感恩的心”为主题选择材料让学生进行演讲,以此感谢父母辛勤的工作,对子女无私的关爱,激发学生报答父母服务社会的责任心。同时使学生懂得时常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有不竭的动力为父母拼搏、为社会奋斗,从而成就一个成功的自我。这也为一开始教材叙述“首次就业前的学生时代,由父母哺育、社会扶植、国家培养。不能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必须通过职业劳动反哺父母、回报社会”知识点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进行辩论活动体验式学习 把辩论引入德育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间的竞争与合作,引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增进学生交往合作智能的发展。如在学习哲学与人生一书中“兴趣分析与培养”一节时,根据教材需要,我出示辩论观点,由学生加以辩论。以“干一行、爱一行”及“爱一行、干一行”为论点,引导学生围绕教材知识,查资料、阅读课外书籍以及搜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经据典,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之本质的追问,对社会问题发生之原因的深度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整个活动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感悟,学生不仅学到了学习的方法,增进了对知识认知,还体会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际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教学效果达到学有快乐的境界。

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体验式学习

角色扮演活动体验式学习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互动与创新、全真模拟为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进入角色情景,去处理多种问题和矛盾,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如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一书中“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一节时,课堂我设计了角色扮演活动,组织模拟招聘会。“招聘者”、“应聘者”和“观察者”都由学生扮演,由招聘者提出各种录用条件和要求,然后由应聘者进行自我推销,介绍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充分展示自己的亮点,吸引招聘者关注,争取被企业“录用”。双方充分交流、沟通,平等友好地对话,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双赢。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招聘方的要求和应聘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体验求职应聘的技巧和成败得失,观察者则旁观点评,发表观察感言。招聘会结束后,再播放一些关于求职应聘技巧和注意事项的视频,结合同学们的表演,教师适时引导、启发,甚至无需暗示学生接受什么观念,他们从体验中就能感受、领悟到更多深刻的道理,从而达到活动体验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后拓展,学以致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中职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人格的健全及价值的体现,最终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然受时空等多种条件限制,传统德育课教学往往缺少实践环节。在新课改倡导德育课教育要注重实践教育主题的背下,德育课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实践环节在本学科中的重要意义和地位,增强社会生活实践意识,把德育课教学放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让他们深入社会实际,了解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如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采访社会人士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体验生活,学以致用。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学习德育知识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中职德育课中开展活动体验式学习,既是德育课学科性质的要求,也是德育课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中职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我将在原有实践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使这一学习方式更加完善,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杨四耕 体验教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丛雅姿 思想政治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7,(05)

小学德育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的品德、乐于探究的性格、热爱生活的态度为目标,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中取材,再去指导学生以后的生活。所以《品德与生活》就要回归生活,给学生开放自主的空间,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放飞思维、感悟生活,进而智慧地生活、创意地生活。一、回归生活,拓宽学习渠道,创设开放式的学习空间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囿于课堂一隅,是思想品德教育长期的一个缺陷,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应从封闭性教学转变为开放性教学。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大自然、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一)课堂教学内容向自然延伸这门课程是开放的、建立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之上的需要学生自己直接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切实地去和周围的自然、社会等发生实际的接触,从而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这一要求不是仅仅依靠课堂上单方面的传授或形式上的手脑活动就能获得的。它要求我们能给学生提供走出课堂的机会,为他们打开一个宽阔的生活空间,在这多彩的空间中,去实践、去体验、去获取。《春天来了》这一主题中,我要求学生了解春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丽。北方的春天来得很迟,三月初几乎感觉不到春天的信息,更没有红花绿草等。学生不进行细心地寻找,没有真切的感觉和体验是说不出春天的变化的。为了学生有真切的体验,了解春天的变化,我把这个问题留做周五的作业,让学生利用休息时间跟父母去大自然里寻找春天,感觉春天的到来。周一回来再上课,当我把这个问题抛出,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学生在小组内叽叽喳喳地说着自己的发现。生1:我和妈妈去公园,看到有人在那放风筝呢。生2:我去奶奶家,在奶奶家的院子里看到小草钻出来了。生3:公园里的冰都化了,我还看到了里边的小鱼呢。生4:现在早晨出门,妈妈不让我再穿棉袄了,说明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在与春天的亲密接触中,通过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中体验到春天,学生真正感觉到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切实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二)课堂教学向家庭延伸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良好基地。《品德与生活》的教材编排上,有很多内容注重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与培养。家庭生活常常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一些良好的习惯也往往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体现。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以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使孩子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丰富起来。在教学《我爱我的家》内容之前,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回家向父母问一问家人的生日,并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上课时,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感受,为家人做什么了?生1:我帮奶奶倒杯水了。生2:我给爷爷捶背着。生3:我帮妈妈拿拖鞋。……“想想在你成长的这些年中,你的家人为你做了哪些?”有的说:“我们只为家长做了一次,这么多年妈妈为我们做了很多很多,真不容易啊。”通过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家人在一起的其乐融融,感悟家人的辛苦,培养学生恩之情。(三)课堂教学向社会延伸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空间、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社会,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认识、感悟,并把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看到的、体验到的东西带进课堂加以讨论、思考,提高认识。二、创设机会,还给学生主动权,提供自主的学习空间(一)设计丰富的活动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有好新奇、专注时间短的特点,我们设计的活动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体现活动课的特点和吸引力。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讨论、实践、欣赏、讲解、竞赛、角色扮演、做游戏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学会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保护眼睛和牙齿》一课,我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明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观察感知到保护眼睛的一些知识,并提醒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应如何做到保护视力与牙齿。生1:小明看电视离得太近,我们应该离得远一些。生2:小明吃完东西不漱口,牙齿会坏的。生3:我们要少吃甜的食物。……(二)给学生提供自主空间,让学生发现自我新时期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保证学生自学、提问、讨论、交流的时间,注重学生思想认识的内化过程和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在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操作上下工夫,让他们“看一看”“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三)讨论交流启发思维,内化为学生的品格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生虽然年龄小,可是他们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是他们继续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既促进了教学效益的提高,又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这课时,由于社会和家庭的种种原因,学生虽然很喜欢小动物,但对动物的知识了解甚少,对动物为人类所做的贡献和给人类的启示等问题的了解不深入。对此,我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收集与动物有关的一些资料,然后请学生把收集到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切身的体验过程中油然而生——善待动物、保护动物。师:同学们都喜欢小动物,你们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喜欢它们?课前同学们搜集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相关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汇报。生甲:我喜欢小狗,我家养了一只小狗,因为它很可爱,学习累了可以和它玩一玩。生乙:我喜欢小白兔,因为它长长的耳朵,很可爱。……师:同学们,动物能帮人类做很多的事情,是人类的朋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和动物友好相处呢?出示挂图《明明和小鸟的故事》,学生听这个故事,思考:(1)笼中鸟为什么伤心呢?(2)如果你是明明,你会怎么做?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善待它们,从而内化成一种品格,形成自觉的行为。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依遵循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让教学内容回归真实的生活,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探索生活。让品德与生活携起手来,把课堂教学生活化,才能使品德教育从抽象化、空洞化、概念化的说教中走出来。教师只有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愉快地、积极地生活,才能为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让学生从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学会了生活中的道德,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积极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德,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责编 张宇)

小学德育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教师仅从社会道德要求和知识体系出发,组织教学过程,而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情感、思想却被排斥在外,得不到真实的展示、交流和指导。忽视了学生人格和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是按教师的意图,被动地答问、讨论、辨析、选择。课堂上看似热闹,但缺乏一种坦诚、平等的气氛。

学生能正确地回答,但不一定是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态度的表露。教师常以社会道德法官的角色对学生的回答作判断,而不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站在和学生相互平等、理解的角度上去讨论、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则被压抑或限制。

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现代教育已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道德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改革思品课教学模式,发挥思品课教学在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将成为当前实施小学素质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课题。

二、关于改革思品课教学的几点思考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学校德育,不仅是按既定的道德教育要求去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德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促进人格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从而使其整体素质和谐主动地发展。而学生道德主体性和人格的发展,不是一种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在教育者指导下,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去体验,去思考,去选择,去行动的结果。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一种以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为核心的思品教学观。即以促进学生道德和人格的整体主动发展为主线,把社会的道德要求、知识有机地纳入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之中,成为促进和指导学生道德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1.充实新内容。?可以把学生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共性问题,提炼成新的教育主题和内容。如“消费指导”、“人际交往指导”、“认识我自己”、“怎样过好双休日”等,以帮助和指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道德生活态度和自我教育能力。

2.让学生在教学中,?有机会展示、交流自己真实的道德经验、知识、体会。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自我教育、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材料,也可以使教师的教育引导更具有针对性。?3.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关心和熟悉的材料,为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认识提供现实、生动的感性材料。

思品课教学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态度。而道德态度的形成,不同于道德知识和观点的接受。它必须在一种坦诚、平等的关系中,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借鉴及教师引导,才会形成。教师要淡化道德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选择,并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积极性。把致力形成认真探讨、开诚布公的课堂气氛,作为思品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小学德育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在教学上要明确本课程的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能力培养,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和倾向。在组织每一个主题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全面把握总体的教学目标,但不可平均用力,而应在具体主题单元中有所侧重。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对儿童个体成长发育的基本要求;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对儿童个体生活态度的基本要求;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参与集体生活所应具备的基本态度;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进行个体生活、参与集体生活和亲近自然活动的主要方式。

无论是解读教材还是实施教学,要着眼于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班级的课程,按照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材顺序、重组教学内容或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主题,扩展教材,无需刻板地按照教科书按部就班地教学。要利用教材,诱发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丰富和创造学习内容;要打通文本生活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渠道,让课堂中的学生与文本中的儿童互动,一起感受、体验、分享,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激活自己的思考,丰富自己的认识,完成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思和提升。

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连续性,能深化教育、提升经验;要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结合实际情况,按课程标准、学生的需要和地区特点制定中长期且科学合理的学年、学期教育教学活动计划。

要注意整合教材及其他资源,理清教材每个道德主题的目标,充分考虑学生活动过程中的需要,将教材设计的道德主题与学校德育工作、少先队活动、班会内容等有机整合,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确定各年度或各学期彼此联系、不断深化的活动主题和活动形式。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起导向作用,要全面、合理、明确、有一定弹性。《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来自儿童的自身生活,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自身的生活情况,了解学生及其生活环境的基本情况,了解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学习特点、行为习惯与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程度、生活经历和背景,确保目标的适切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要认真审读教科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将“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等内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分解到各单元主题之中,抽取教材中的课程目标指向、内容标准要点,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分析处理,归纳实施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养元素。目标制定切忌“高、大、全”,要体现针对性、动态性、实效性。

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正确理解教材,研究、挖掘学生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及蕴涵的教育要素,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合理布局、调整、剪裁、补充教材。对补充的学习资源要进行认真地选择,注意学习材料与道德观要密切相关,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时代性、针对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学习材料的收集渠道与方法要多样,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生活中可利用的资源,有意识地观察、捕捉学生生活实际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和现象,搜集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等,将其作为教育资源,有效加以利用,使教学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要善于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交互方式等方面,有效为学生学习服务。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道德体验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针对活动主题,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与学生共同设计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对学生的课前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引导、示范,指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进行相应的资料搜集、课前体验、素材准备。在课前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和感受,使学生获得对生活中道德观的初步认识。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突出立德树人。

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生动活泼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使学生处于一种不适的困境,挑战学生的智慧,变单纯的知识教学为人格培养。对不同内容的活动主题,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有所不同,采取的活动形式也应不同,应针对主题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与学习方式,如实地采访调查、教学游戏、合作讨论、情景表演、案例分析、操作实践、欣赏活动等。要给学生创造适合参与活动的条件和充足的时间,使学生能够广泛参与活动、参与学习探究,并在学习中形成多向互动(师生、生生等)和多维互动(信息交流互动、认知交流互动、情感交流互动、技能方法交流互动等),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活动形式、探究方法、表现和交流方式等不断延伸与扩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