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精选5篇)

  • 有效课堂教学(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教学的根本性依据。我们在上课之前必须认真研读课标,了解本节课在课标上是如何要求的;然后再思考教材是如何体现课标的,研究教材编写的逻辑体系结构。反思研究了这些以后,对教学内容才能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另外,还要从编教材的角度…

有效课堂教学(精选5篇)

有效课堂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进程;课后巩固

一、研读课本,钻研教材

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教学的根本性依据。我们在上课之前必须认真研读课标,了解本节课在课标上是如何要求的;然后再思考教材是如何体现课标的,研究教材编写的逻辑体系结构。反思研究了这些以后,对教学内容才能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另外,还要从编教材的角度来研究教材,了解所授的内容在本章节所处的地位,在本模块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二、教学进程紧凑有效

1.抓住根本,理清线索

让每节课的教学都能明确本节课的本质所在,如在讲授网络技术中“IP地址及其管理”一节,一定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IP的作用及功能。又如,“地球的自转”要让学生知道地球自转的含义和地理意义。再如语文作文教学中,要把握本质特征:记叙文本质特征是故事性,说明文本质特征是客观性等等。

2.运用多种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重难点,要不惜笔墨,加大突破的力度,如教学过程中可制作模型等直观模具、设计实验,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内容。如,在网络技术中第三章第二节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OSI参考模型比较难以理解,可以以生活中邮政系统中的信件是如何传送的为例,先讲解演示,作为类比,再讲解OSI参考模型时,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一些。期间讲解的时候还能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加以辅助。由于这部分内容难度较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是这节课的重点。由于缺乏对网络的整体认识,大部分学生仅仅停留在表层的应用上,而这部分表层的应用恰恰已经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要求,如游戏、聊天等。因此,学生对深层内容的讲解并不一定有足够的兴趣。

3.引人入胜的开头,回味悠长的结尾

引入要贴切生动,要直接引入到教学最核心部分,如讲解计算机病毒时,可以从网上下载相关视频材料引入,进而讲解计算机病毒相关概念,如何防治等等。这都能反映出课堂教学的本质。趣味的素材引入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结尾应设置得令人回味,甚至设置一点悬念等。

4.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构建有机的问题体系

在教学中,问题的设置是否科学是整个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设置探究问题时须层层递进,符合认知规律,问题的难度要适宜,简单的问题没有意思,太难的问题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耐心。

要注意对问题进行适度的拓展,举一反三,如代数问题,要引导学生能否推广到多维、高层次等,代数问题能否找到其几何意义等,这样就不是就问题谈问题,而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注意动态生成,尤其是对于学生回答问题衍生的新问题,应适时抓住探究的机遇。

5.候课对有效课堂很有帮助,一般我在候课时做的工作有

(1)把标准答案直接给学生,省去了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对答案。

(2)对完答案之后把将要讲到的题目画出来,让学生提前讨论,找出出错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来听课,同时对课上要讲的题目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3)抓住时机,利用课前两分钟给学生做好思想工作,遇到难以理解的章节,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进步,给他们鼓劲,相信他们已经做得很好,并且能够做得更好;遇到简单的内容,并且学生得分情况不是很理想时,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简单问题绝对不能做错,这样的题目非常重要,要得分,而且这样的题目更能拉开距离。

三、注意引导学生会学习

让学生研究学法,引导学生会归纳与总结。如记忆一些重要知识内容,理解一些基本原理,还要论证和探讨相关问题等等。都应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高效的学习方法。一旦学生有一些创造性的学习方法时,要给予鼓励。如一位学生为了记忆地层的时代与顺序,创设情景:“在那寒冷的冬天,梅花傲雪,志留泥盆,这是十二月的冬天,开了三株白花”,很好地记忆了这一时代顺序。

四、教学机智与师生情感交流

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是重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富有教学机智,要给学生以鼓励,要信任学生,对于学生答问的评价要中肯和体面。“亲其师,信其道”,教学双边统一体的共同努力是强大有效的。还可开展学科特色活动――主题活动,以展示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课后巩固必不可少

1.有效且高效的课堂和对学生的管理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可以加大课后的辅助管理,课后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来检查学生上课的听课状态,掌握程度,例如查笔记,当然也可以拿出课上讲过的个别题目来提问学生,或者课上讲过的习题,当天作业出现了,但个别学生依旧在犯错,不管通过什么方式,总之掌握得不是很好的,还有上课没认真听讲的,采取适当的措施,让学生意识到上课时,精神、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并且及时跟踪这些状态不好的学生,直到他们调整到好的状态。

2.课后要做好总结:学生做好总结,老师做好总结更是必须的,学生总结错题,类型题,老师可以在学生的易错点和难理解的地方,作出总结,以更好地应对后面的教学中再次出现类似的题目,应在课后作业中把学生的常见错误,难以理解的地方及时记录下来。虽然这些是课后所要做的工作,但是对以后的教学开展会很有帮助。因此课后巩固不可少。

六、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

有效教学模式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探索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一方面,要使学生学会在研究中学习。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

课堂教学中,应教给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要让学生获得探索的愉悦,这样的课堂往往是高效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增强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充分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开展动手活动。合作学习,这就使得课堂教学有趣味性,而不呆板。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抓好每一个环节,打造精彩、高效的课堂,真正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有效课堂教学范文第2篇

科学预设:教学设计—专业知识、教育观念、教学策略与技能。(探究、体验、思维是核心)

自然生成:课堂教学—教案、学案生成符合认知规律(细化操作过程)。

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

学生画龙老师点睛。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

效果: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效率:时间的利用率高。

关注过程:兴趣、思维、参与。

重视结果:知识、方法、态度。

三.科学预设的宗旨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其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在这里需要探究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到底取决于教师的什么?

有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用最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谓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而这种有效性的获得,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仅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而且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方式等都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诸多因素中,我们尤其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源泉在于人本身,在于人的活动本身,在于教学活动的投入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性。

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准(基础条件并不是决定因素)。

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直接因素)

四.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1)转换角色,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

(2)充分相信学生,全方位放权,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做题,自己总结知识规律等。

(3)丰富教学形式,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可采用的方式有:

(1)自主式。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辅之以教师精讲导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思考精神和自学能力。

(2)讨论式。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学生定向阅读教材,随后分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成就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3)辩论式。教师提前布置辩论题目,确定正反两方,学生预习新知,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辩论,最后由老师点评小结。

五.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种能力

教师的倾听能力.

反思能力.

教学效能感。

1.教师的积极倾听能力———有效教学的基本心理能力。实践表明,优秀的老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不幸的是,许多老师喜欢独占课堂,滔滔不绝讲,很少听听学生的想法。

教学的本质在于交流,能否与学生沟通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给学生讲话的机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作为教师,进入教室作演讲容易,但要与学生形成高质量的交流却很难。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无序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就将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机也将随之出现。可见,教学的本质在于交流,能否与学生沟通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个体与全体;结果与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逐渐做到从对学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从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从对独白的关注转向对教学对话的关注,正如一句古训所说:“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心声,就像你希望学生倾听你的意见与心声那样。”

2.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有效教学的根本指标

正如我国有的教育学者认为那样,“有效教学既是一种技术或策略,同时有效教学也

是一种观念,它要求每一个教师超越一般的、共同的技术,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反思对于学生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对于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也具有重要作用。

正像有的学校教师三十年书教不好,不是水平和能力问题,而是他只用一种教学方法重复了三十遍,有的教师只教了三年教得很好,当他用第一种方法教效果不好时,他不怀疑学生教不会,而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所以摸索第二种教学方法,第五种、第十种、第五十种教学方法,相信总会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这说明批判反思的老师能够从自己过去的经历中学习,他们不再仅仅依赖过去教学中用过的好的方法和活动,他们知道每一次面对新的学生,这些学生就会带来新的挑战。

敢于经常反思过程的教师,正是象临产的母亲经过终身难忘的阵痛后才感受了新生的活力。他们有一种兴奋的感受,认为自己的实践是有目的的。在参与实验过程中,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对待教师的权威,打破了传统的权力机制和师生关系,通过自由民主的教学对话创造了和谐的情感氛围,促进了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反思日记、教学随笔)

我们的教师应该把有效教学当作一种观念,具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意识。通过关注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根据教学情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方法;通过倾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从而避免重犯类似的教学错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的高低应成为判定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最重要的指标。

3.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效教学的动力保证

教学效能感的概念在理论上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的概念。

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自己对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班杜拉同时指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导致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结果预期),但是他不一定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这一行为(效能预期)。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定。是教师的自我画像,是教师的自我评价能力的表现,它能极大地影响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表明,教师教学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他们的教学效果存在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师对自己上的课都没有信心与兴趣,有什么理由让学生对该课程感兴趣呢?

有效课堂教学范文第3篇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目标学习过程教学语言课后拓展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了教学关注的焦点。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生数学知识的积淀,数学能力的提高,数学素养的形成主要是在课堂中完成。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学生所获得具体的发展或进步。也就是说,学生有无发展或是进步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只能算无效教学。怎样使数学课堂走向有效?

一、有合理、明晰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有学者指出“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即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因此,充分认识到数学教育三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重要联系,通过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使学生在数学训练中更好地领会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才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着力点。一句话,数学课一定要有“数学味”,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要以此为基点。

二、有效的学习过程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这样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课堂的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1.有效的课堂需要有效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就是多元对话的过程,课堂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自我对话。

(1)师生对话。教师不是课堂的统治者、知识的拥有者和唯一的传授者,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的,是通过对话交流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所以,在对话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的,有时候充当“导演”,有时候扮演“观众”。角色的变化就是为了创设问题情景,制造认知冲突,鼓励交流碰撞;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恰当点拨引导,把艺术殿堂的绝色佳境推介给学生;时常也被学生提醒感动,学生的角色亦然。

(2)生生对话。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活动,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学习活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通过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数学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3)学生的自我对话。自己与自己对话,乃是对话的高级形态。哲人安提斯泰尼就曾说过,他从哲学中获得了同自己谈话的能力。不仅哲人如此,我们也经常自觉不自觉地与自己对话。教学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地、理性地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

(4)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数学教学的至高要求。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载体,数学教材中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都给学生传递一种数学信号,读懂数学文本语言才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要想让学生爱学数学,能学数学,会学数学,必须从小培养学生读书中文本的能力,让学生与数学书中的文本亲密对话。

2.有效课堂需要有效的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教学方式的改变是课堂教学改革最具标志性的景观。生本、学本课堂倡导的是让教于学,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教师以学定教,循学而导。学生要自学、自悟、自得。自主探索不是自由探索,小组合作也不是走过场。但在教学实际中,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往往是不考虑问题的价值,都要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在探索过程中,没有为学生“好学”搭设学习支架,没有具体的自主探索要求,学生自主探索时间缺少规划,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草草收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进行小组合作时,也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学生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长此下去,必然课堂涣散,难有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在组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欲望。探究和合作应是学生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欲望,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合作的问题。(2)探究合作要有问题空间。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合作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合作的空间就有多大。(3)探究合作的组织要到位。首先小组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局外人,教师是合作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及时了解合作的情况,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引导。

三、有效的教学语言是有效课堂的关键

“有效课堂”的生成,教师的语言至关重要。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始终抓紧学生的注意,吸引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

1.交待语言。交待语言要求教师要讲得清晰,更要让学生听得清晰。要做到这一点,注意不同环节的语速很关键。

2.过渡语言。如果说课堂的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环节犹如一颗颗美丽的珠子,那过渡语言就是串联珠子的那条线。串好了,整条珠链或者整节课就会给我们一种舒服、流畅的感觉,犹如春风拂面。

3.评价语言。《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些目标的达成,除了精心设计的课堂环节外,相信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见,恰当的教学语言能为“有效课堂”的生成推波助澜。

四、重视课后拓展是有效课堂的有效延续

有效课堂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

数学作为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每一节能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 对学生能不能学好数学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教学效率。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师生关系,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学生对教师的接受度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如果师生关系不好,学生不喜欢上你的课,你就是教得再好也没有效果。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为教师我们应当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一视同仁,对学生不冷落,不嫌弃,不当众训斥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要与学生交朋友,经常与学生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这样才能正确地处理学生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学生才会对教师信服。他们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使学生由衷的喜欢老师。同时,教师本身对学生要有一股吸引力,要以丰富的知识征服学生,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崇拜感。学生崇拜教师就会关注老师的一言一行,喜欢老师的一举一动,进而喜欢上老师的课,而且对老师所任教的学科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引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从而产生学习动力,也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所创设的情境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在生活中找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学生就会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要用数学,从而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需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一开始我就问学生总共过了几次生日,学生们都回答10次,我就说:“有一个同学12岁了,可是他只过3次生日,你能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们一听,都炸开锅了,有几个学生甚至都喊出“不可能”来,这时我就激励学生:“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学会了这一课大家就知道了。”于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了急于想要了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出了一节高效率的课。

2、直观操作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具体的表象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能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直观演示教学避免了脱离实际抽象的说教,使学生较容易接受新知识,让学生轻松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为了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我让学生在课前就准备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推导时学生先用圆锥容器装满细沙倒入圆柱容器,记录下倒几次才能装满,再用圆柱容器装满沙子倒入圆锥容器,记录下倒几次才倒完,这时学生大多都明白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了,然后我又利用教具装水进行演示,更准确展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关系。这样,通过直观操作,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产生学习疲劳,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积极性,不断产生学习动力,形成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三、设计巧妙的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学生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还可巩固复习学过的知识,训练学生的运用能力,对新旧知识的衔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起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作用,因此,设计一些巧妙的课堂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率。

有效课堂教学范文第5篇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有效备课必须以学生为本,强化目标引导,关注学生需要,创造性地设计课堂的动态过程,主动设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要预见学生活动,备学习方式的选择,备师生问题的生成。只有课前进行"有效备课"才能保证课堂上的"有效教学"。

探索有效备课的路径

一、钻研全套教材,形成数学学科专业知识体系

分析教材,明确目标,形成自己完整的认识叫用教材,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认识,叫教教材。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即教师的学科知识底蕴。它不仅包括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各单元、各年段知识点及其联系的,而且包括以学科发展、学科应用为基础的学科思想的把握。

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具体的,无论是概念、法则、性质、定律、公式,还是基本的数量关系。知识点之间又常常是有联系的,如同一环扣一环的锁链,通常称为"知识链"。对于具体的知识,应该让学生理解、掌握并传授应用。对于知识点与知识链,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沟通,使所学知识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知识系统,也就是形成"网"。教师人手一份小学六个年级的全套教材,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的知识链形成有效知识网,而且有助于教师明晰和深入理解学科思想,明确知识和道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与教学主题的内在相关,根据知识背后的学科思考、知识点,确定教"眼"。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提取和应用,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把握好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实现教材与学生的有机结合

教材是静态固定的,而学生个体是动态多样的,一本死的教材,要应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必须加以改造、加工、提炼、活用,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显然,实现有效备课就必须在教材与学情双方找到一个有机的结合点。

首先要摸准学生,掌握学生现状。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有效备课中,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里,摸清学生的兴奋点和知识状态。

其次要吃透教材,把握教学目标。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内涵,找准新知的切入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最后要活化教材,使静态教材动态化、趣味化、人性化。新课程提倡"用教利教", 而不是教教材。说穿了就是要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改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三、创设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将学习活动与知识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数学情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而且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更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数学情境,还可以引发学生更多的联想,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自主快乐地学习新知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分一分》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区便民店"的情境,通过让学生经历便民店货物的动手摆放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体会到了分类的必要性和意义。又如角色表演:选9位学生分别扮演3个家庭成员,让"家庭成员"按其他学生所说的分类方法(按家庭、按男女、按年龄、按高矮、按衣服颜色、按头发长短、按穿裤子裙子的不同等)进行组合分类,赢得了阵阵欢快的笑声。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感体验当中,学习和领悟分类的方法和要领。

四、重视学法指导,优化课堂教学

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法与学法同步优化,教师把指导学生的学法放在重要位置。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却未必做得好,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的方法,明确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使他们能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思考问题,学会学习的方法,促进思考,引发思考,发展思维。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在学生对24×12独立思考后,分组交流,呈现如下算法:⑴加法:24+24+24+……(12个24连加);⑵连乘:24×3×4,24×2×6,12×3×8……⑶乘法分配率的应用:24×10+24×2……

教师A: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师B: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学生评价,一致认为三种算法都合理,但第一种方法太麻烦,其他两种各有优势.然后教师又将例题改为26×13,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学生选择了第三种算法,教师因势利导引入了乘法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