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养论文(精选5篇)

  • 文化素养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虽然社会公德规范不是法律、法规,不能强制执行,但也需要养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适当的行政制约手段,还是十分必要的。对违公德规范的行为给予适当的行政处罚,会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树立典型增强遵守公德的自豪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仿是人类…

文化素养论文(精选5篇)

文化素养论文范文第1篇

懂法才能守法,有了烹调技术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公民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也必须建立在知晓公德标准的基础之上。很多人不是不守公德,而是不知道什么是公德,不知道应该怎么去作。因此,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公德知识意义重大。广播、电视、电影、报刊、图书出版等行业,应该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把社会公德知识的宣传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通过优秀的作品去宣传普及公德知识,公民耳濡目染都能吸纳到公德常识,在行为上自然而然会趋向积极的一面,抵制消极因素。

二、制定制度,加大行政制约力度

虽然社会公德规范不是法律、法规,不能强制执行,但也需要养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适当的行政制约手段,还是十分必要的。对违公德规范的行为给予适当的行政处罚,会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树立典型增强遵守公德的自豪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仿是人类的天生本能,“说讲十遍,不如做个样子看一看”典型是摸得着、看得见的活教材。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都应大力树立道德模范,对诸如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爱护公共设施、见义勇为等先进人物,要大力宣传和表彰,也可适当给予奖励。也使人们学习有目标、行动有方向!让广大公民都认识到遵守社会公德是光荣的,增强遵守社会公德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四、提高公民文化修养

(一)文化修养的界定

人们对文化修养的理解,多数人把对汉语言掌握的多少、汉语言使用的灵活程度、书面语言的使用能力和技巧看做是文化修养的高低的标准,实际是把文化修养和文学修养等量齐观了,可以说这是一种狭义文化修养的界定和理解。这是对文化修养的片面理解。其实,文化修养是指人的综合素质,不但包括对哲学、历史、文学、法律等等社会科学的汲取量,也包括道德修养、艺术鉴赏能力,还包括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乃至包括、情感世界。文化修养是认知世界、感悟世界、创造生活、驾驭生活的综合素质。

(二)提高公民文化修养的意义

公民文化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智力水平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公民文化修养的提高,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能否强盛的基础所在。从最基础生活增面,公民的文化修养水平关涉到每个公民的生活质量。没有好的文化修养的公民,生活是单纯的,是纯粹物质的享受,领略不到精神享受的愉悦,不会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三)提高公民文化修养的途径

1.扩大义务教育范围和年限

公民文化修养的提高,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公民获取知识提高文化修养最为系统的途径。但我国目前依然有大量的失学儿童,新的文盲群体还在不断生成。这一现象严重地降低了中国公民的整体文化修养水平。因此,继续扩大义务教育的范围,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才会加速公民整体文化修养的提高。2.加强各类媒体宣介力度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各类媒体软硬件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覆盖面和传播能力不断扩大和增强。这为宣传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渠道。因此,各类媒体应该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开设专题版块和栏目,有意识、有计划、有规律地加大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介。

3.大力构建新型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平台

除了传统媒体,新的宣传载体不断出现,要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新的载体,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工作。比如互联网,是当代最有活力的信息传播渠道,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团体,组织各种形式的知识讲座。支持、引导、指导广大网民建立各类知识的交流QQ群。又比如户外电子屏幕,都可充分利用起来,制作播放短小精悍的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短片。

4.创新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形式

不同受众群体,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是人生阅历,对各类知识的吸取,都有着不同的喜好方式。因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形式也要多元化。要大力提倡和推动创新活动。比如发挥各类科研机构、各类社会团体、演出团体的作用,组织文化进军营、进社区、进厂矿等活动。以各类受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

5.举办各类科学文化知识竞赛

政府应划拨资金,支持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积极组织各类知识竞赛,奖励优秀者,提高公民的自觉学习意识。各类竞赛活动要避免形式主义,避免作秀,更要避免搞成专家型的知识竞赛。要根据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组织竞赛活动。

6.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取长补短

文化素养论文范文第2篇

1.1应对人才竞争走向成功的必然要求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即不仅要求专业高技能,而对非专业技能的人文素养要求也越来越看重。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3年的企业评教反馈中显示,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以10分为满分,排在前几位的依次是团队精神(9.4)、诚实守信(9.2)、敬业勤奋(9.2)、沟通能力(9.2)和学习能力(9.2)。这些职业素质无不是人文素养的具体体现和实质所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则会有高尚的精神情操、丰富的人文情怀和崇高的道德责任感,并可化为精神力量而成为解决问题的内在综合品质和前进动力。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茅以升、李四光、钱伟长、邓稼先等均能熟记“四书五经”、《全唐诗》等,正是因为他们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而蕴育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才造就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因此,不可否认,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事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可以成为事业走向成功的催化剂。

1.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一个国家能否稳定发展并不断地走向繁荣富强须有主流意识形态既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而能被人们普遍所认同且具有引领作用的核心价值观的生成,绝不是水上之浮萍,它是根植于历史长河中不断孕育而沉淀的沃土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要求,无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和宝贵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传统文化的爱国精神、和谐思想、讲诚信、重礼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核,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它承载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和追求。

1.3继承传统美德、净化社会风气的必然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讲礼仪、倡和谐、守诚信、尚友善、求大同、崇正义、讲仁爱,这是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都为之自豪的传统美德。但不可否认,现实中诚信缺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崇洋等现象丛生,而很多人将其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带来的冲击。虽固然有之,但反思自问,我们有多少人已将自己的传统美德忘却并已抛弃?一个民族的良好风尚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体现在对本民族的认同感,而认同是建立在对事物的了解,对内涵的把握。因为种种原因,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淡忘,因而何谈对它的认同和传承。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社会存在的道德滑坡、各种不良风气的存在等,就是对优秀传统美德的背叛。“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季氏》)孔子把“礼”作为衡量举止修养的标准。要想立身处世必须从礼仪开始学习。“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礼记 中庸》)“诚”是事物的根本,没有诚,就没有万事万物的存在,也就谈不上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立足。“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淮南子 氾论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正是有了这些优秀传统美德,才架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桥梁,成为中华民族和文明唯一没有中断而屹立于世界的根源所在。传统文化是财富,维系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并成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净化剂和思想道德防线的守护神。

2以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途径

2.1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包括其在本专业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还包括对本民族积淀的人文精神的理解把握和行为的高尚与否。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升的关键。如果教师自身的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素养低下,学生便难以在他的教育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地提升和熏陶。因此,作为师者,无论从学识还是做人都应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表帅。首先,要言传身教,以德树人。要自觉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以良好的师德去熏陶感染和塑造学生。其次,要勤读书。不断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用丰富的传统文化等人文知识武装头脑,从而具有充沛的思想感情、多元的文化知识结构,要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才会游刃有余。再次,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摒弃糟粕。教师应自觉传承和弘扬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坚决抵御腐朽落后的思想,并按时代新要求,创新性地将人文素养贯穿于整个学生学业教育的全过程。

2.2加强人文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是实现育人活动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它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将构成课程的各个要素进行排列组合,是保障和提高教育目标的依托和关键。高职高专院校人文学科相对欠缺,需通过不同课程体系的构建来弥补,特别是“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足、开齐、开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同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各地、各职业院校充分挖掘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第一,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解决高职院校人文学科相对欠缺、学时短等现实问题。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选课情况,有的放矢的通过经史子集、传统礼仪、优秀典型历史人物等的学习“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第二,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提取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相贴切的结合点,以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养成。如以“概论”课、“基础”课的“构建和谐社会”、“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等章节专题内容为载体,通过补充运用传统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拓展,使学生在学习和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第三,各科教师要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意义,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自觉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3大力开展校内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文化活动具有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推动功能、认同功能。开展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各种活动,可以创设实实在在的情境,使所弘扬的精神和价值观从抽象到具体得到激活并创新,从而产生共鸣。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热衷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者应适时引导,各部门要大力协同开展以传统文化与时展相融合的系列主题活动,不断强化校园传统文化的氛围,并以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如读书报告会、文化沙龙、论坛、征文比赛、国学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书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公益劳动等,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学到知识。同时感受到了美的享受、无声的启迪,潜移默化地升华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也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4充分发挥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

文化素养论文范文第3篇

商务英语“BusinessEnglish”本质是能够掌握相关的活动知识,并且清楚地了解活动的流程和规章,以便能够在商务活动中熟练地使用语言。因此商务活动的话语交流,实际上是不同地域、文化上的交流,交流者不仅需要具备商务知识、商务技能,还应熟悉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对方所在国家(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跨文化、跨地域的商务交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我国对于这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在逐渐增大。因此近几年,各高校纷纷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该专业与普通英语专业的区别是,商务英语专业是结合英语与经营类(管理学、法学、经济学、贸易)等相关的学科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任务是以英语为交流工具,以期培养出能够独立、高效并娴熟运用经济学内容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国际型复合人才。因此,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除了要包含商务和英语,还应涵盖语言知识与技能、经济与管理学知识与技能、跨文化、地域交流和文化素养等课程,尤其是有关文化素养的培养应当与语言学习同时进行。因此商务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二、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文化素养教学的现状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高专的教学时间较短,同时为了顺应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原则,众多的高职高专院校在设置商务英语课程时主要偏重于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的结合,教学上教师讲授也是以知识性介绍或者语言文字解说为重点,对文化内容涉及不多,对中国本土文化涉及得更是少之又少。学生方面。现代随着英语的广泛使用,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对于国外文化的了解也随之增多,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本国家民族文化的了解却越来越少。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教育方面的失衡。

三、文化素养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1《.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建设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应制定《教学大纲》,指定必须主修的文化课程,用《大纲》来规范教学内容,充实大学英语教材。目前,教材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普通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设,仅重视语言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对于文化和语言技能的教学并没有太多偏重,这与现行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因此教材中应当增加文化知识的含量。

2.定位传统文化素养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目标在进行外语教学中不能仅局限于教学语言对象的文化,还应该包含本民族文化,而后者的学习是对文化素养的基本要求,LarryA.Samovar等学者曾指出:“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文化”是跨文化交际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2004年版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提出了高校进行文化教学的要求。文化教育内容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这种“跨文化交流”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现本民族文化与其他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而将传统文化素养教学内容加入商务英语教学课程中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在此前提下加强各语言之间的交流。

3.从思想上让学生意识到文化素养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素养教学既让学生学习到国外的文化传统、习惯、流行趋势,又可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特别是我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又掌握了运用英语来表达我国传统文化的技能。对此高职高专院校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举办讲座来吸引学生主动去学习各国包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使其意识到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4.充分利用商务英语专业课文中的文化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两种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去探寻课文中所提到或是牵涉到的文化差异点,学生通过主动的探寻来加深对该语言知识点以及相关文化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同时还能够引发学生继续探索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文化内容。当完成一阶段的学习后,为了避免学生知识点的零碎和不连贯性,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对所学习的知识点以及相关的文化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对这些知识的综合归纳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5.教师应加强文化素养教学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文化素养教学导入商务英语教学的精读、泛读、口语、听力、写作和翻译等课程当中,并且结合教学材料将相关的文化知识和交际规则适当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利用多媒体将所教授的知识点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声音和图像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但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来加强商务英语传统文化素养教学。第二课堂即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进行的口语比赛、演讲比赛、专题辩论赛、写作比赛等竞赛活动。

6.教师应加强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鉴定英语专业教师是否合格的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让英语教师对本民族文化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情感认同,且教师本身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补充人文科学和自然学方面的知识。第二,学校应多给英语专业教师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通过外部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论文范文第4篇

编辑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杠杆,作为精神生产力,是既可以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又可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的。由于期刊编辑文化品位与它的文化本质属性相联系,其文化内涵的发展又应集中体现在它产品的高品位上。编辑的事业是文化事业,编辑的使命是文化使命。推动这项事业,完成这一使命,要求编辑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只有达到一定的文化境界,才能成为合格的编辑。编辑的文化内涵包括文化品位、文化自觉和文化底蕴。

1.文化品位。文化品位是指文化产品的内容美恶、格调高低,也指人们面对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所持的态度、标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评判和取舍。期刊这一文化载体是编辑文化品位的外化,因此,通过对期刊的探察就能对有关编辑的文化品位有个大致的了解。以往人们对期刊的评论,往往忽略期刊编辑责任,更缺少从文化层面上进行剖析。

2.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文化判断的基础。编辑作为以文化选择为神圣使命的文化人,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是必备的基础条件之一。编辑的文化自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化观念的自觉。要说做编辑的人不知道什么叫文化,这绝对不是事实,但如果说所有的编辑都能了解文化的科学内涵,这恐怕也不是事实。二是文化实践的自觉。这里所说的文化实践,是指与编辑的职责和使命直接关系的那个部分的文化活动实践,也即指在建构文化的过程中,编辑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方式。三是文化追求的自觉。有人从审美的角度研究过中国的学报文化,指出中国学报文化的审美本质是尽善尽美,以善为本,以充实为美。这一审美本质,是通过学报文化的重要主体——学报编辑的自觉文化追求而实现的。编辑的自觉文化追求,又体现在对文化精品的执著追求和对文化垃圾的自觉抵制上。

3.文化底蕴。期刊编辑具有了文化品位和文化自觉就有了文化底蕴。基础越深厚,储藏越丰富,编辑在自己的文化构建活动中就能游刃有余。近年来,出现于编辑文化活动中的策划,突出地体现了当代编辑参与高层文化建构的特点。在现实的编辑活动中,编辑主体不是像过去那样仅仅停留于以作者的作品为主导的择优劣汰,而是在编辑有意识的文化意向中进行初始化控制,以导引作者的选题和作品方向。期刊编辑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决定着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水平,制约着编辑的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也导引着文化发展的方向。因此,作为期刊编辑,首先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并总是在孜孜以求充实自我,不断地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基础越深厚,储藏越丰富,编辑在文化构建中就越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期刊是重要知识、文化信息的传播媒介和载体。编辑要提高创新意识,为编辑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1.观念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将创新文化及时传播出去,进而产生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求新是学报的生命,要办好期刊必须开拓创新,没有创新,期刊就失去了它作为学术理论刊物的价值。期刊无论是在选题策划还是在栏目设计和内容选取上都要力争出新,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具有创新成果的信息奉献给读者。

2.方法创新。创新精神是编辑出版工作者最可宝贵的精神品质,以创新为品质的编辑文化是在出版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作为现代期刊的编辑工作者,要尽快改变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尽快适应和掌握网络环境下的出版流程一体化的技术和手段,熟练掌握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这才能使刊物在与同类期刊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3.制度创新。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并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是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所在。要想保持现代期刊编辑的创新理念和思路,在对编辑进行选拔和考核时,除了制定相应制度外,还可以采用多种人才竞争机制,如责任编辑竞争上岗制、责任编辑轮流制等,为编辑创造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另外还需建立编辑培训制度,为编辑人员创造接触发达地区期刊的条件,提供办刊经验交流和培训锻炼的机会。

编辑是社会上一种极其重要的角色,人类文化在其萌发期都只是一些首创者个人提出的不系统、不规范的认识、见解和思想,称为“文化个体创造”。期刊编辑文化不仅仅只是传播文化思想,还对这些文化思想以文字的手法和出版的文化产品形式,将智能知识转变为物质财富。编辑将科学技术知识通过文化物质产品这一形式转化,体现了改造自然、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这一文化生产过程。期刊编辑文化的内容是综合性的,那么,期刊编辑文化对编辑素质的要求也是综合的。

1.知识性与技术性素质。编辑需要对自己负责的文稿进行审查,对其内容进行加工润色,拾遗补缺,订正错误,为作者完善初稿提出指导性意见,这一层面的工作内容,属于智能性的工作。因此,这一层面的工作特性要求期刊编辑必须是具有相当学识的人。编辑在整个文化产品生产的流程中,要对文化产品进行工艺操作,这一层面的工作内容属于技术性的工作,这一层级的工作特点要求编辑工作者必须是精通编辑工艺的行家。

2.科学与人文素质。编辑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是学报编辑文化体系的命脉,缺少了哪一个方面,都会使编辑文化发生病变。编辑在参与不同层次的编辑活动中,可能碰到的种种问题必然是综合性的,多因素的,如果没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相辅相成,那就会失去判断正误和优劣的能力,无法胜任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重任。编辑对两种文化整合的影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互补性和同一性以及编辑活动兼具两种文化的特质,决定了编辑在两种文化的协调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具体地说,期刊编辑可以通过自己的编辑活动,借助出版物,经过提高认识、普及方法和丰富语言三条途径,对两种文化的整合产生影响。

3.文化的审美素质。我们说,知识经济时代的编辑行为与传统编辑行为有所不同,在传统意义基础上产生了新质:由单纯地积累知识、传播文化发展到创新知识、审美文化。知识经济时代编辑人文化审美品格的确立尤为关键。审美感受、审美经验、审美创造这三个方面的能力足以构成网络时代学报编辑致胜的必要条件。知识经济时代的期刊编辑与文化审美之间具有如此密切的关系,编辑行为体现的质量品味、文化进化、知识创新等,无不凝结着期刊编辑的文化审美素质,那么,期刊编辑对自身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宜作为一种职业的自觉意识,值得推崇。

文化素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素质 途径

一、传统文化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好课程。中华民族不但拥有广阔的国土、秀美的丛林、壮丽的山河、勤劳勇敢的人民,而且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与讲解,可以培养其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还可以让他们了解过去祖辈们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让其明白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需要他们这一接班人不懈地拼搏与争取,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大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树立良好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德育培养的思想教材宝库,其根本内容就在于教育人、引导人以及塑造人,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善良、正直、有价值的人。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讲气节、讲礼仪、讲奉献等道理,更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有助于其建立优良的思想品德。

(三)培养认真务实心理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讲究严谨治学、韬光养晦、虚心请教、务实致用等一系列治学心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能够很好地克服当前大学生浮躁的心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与实践态度,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是很有益处的,尤其是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认真务实的求学心理。

二、传统文化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素质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人文素质则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类在文学、历史、政治、哲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养。人文素质从本质上讲就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人文素质是个人外部状态与内在气质的综合性体现,更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表现。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关键素质,而当代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其具备做人的基本品质与素养。

当今大学生由于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内心压力剧增,加之高校教育急功近利的现状,致使部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缺乏扎实的人文知识。人文知识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道德等人文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一系列知识是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与要求。而当今大学生在此类知识的掌握方面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缺乏宏伟的志向、意志力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拜金主义等多方面。二是家庭与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当代大学生相当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其多在长辈溺爱中成长,久而久之养成了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盲目消费、过度享乐、不懂合作等消极习惯。这类问题不仅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同时也折射出了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尤其是高校长期重技轻文的教育观念,致使大学生虽然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高超的操作技能,但却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社会观。所以,提升传统文化教育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当前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三、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具体途径

(一)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我国传统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时间的洗礼,具有深厚的人文根基与底蕴,在世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精神、爱国、团结等教育的最佳素材与资料,尤其是中华民族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优良传统美德,对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在课程安排方面,应该将传统文化教育设置成公共必修课,让广大学生认识、了解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树立人文意识。所以,促进传统文化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极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编写科学的传统文化教学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科目在多数高校中只是被作为选修课,而且对其教材的编写也未予以足够的关注与重视。通常所用的传统文化教材,有些过于专业与繁杂,而有些则又过于简单与贫乏。这些极度不认真、不负责的教材编写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编写符合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是当前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学所急需解决的任务之一。另外,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糟粕部分则要予以科学地摒弃,例如,专制色彩浓重的“三纲”以及性别歧视的“男尊女卑”等思想都要坚决舍弃。同时,在讲授传统文化的时候要结合当今时代的特征,适当地予以变通,促使传统文化能够最大化地为我所用。总之,传统文化课程教材的编写不能过于呆板,应根据时展的需要,讲究科学地融会贯通,进而使其更好地为培养现代化人才所服务。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板书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学等都是实施传统文化教学所必需的手段,而要想激发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就需要采用更多形式的教学模式。比如,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相互探讨、切磋传统文化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定期让学生撰写传统文化方面的论文,鼓励其围绕课题进行实际调研,搜集相关的资料、数据、文献等,丰富其人文知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著名的传统文化遗迹或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与韵味,领略古代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经久沧桑之感,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

【参考文献】

[1]王克奇.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思索和教学实践 [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