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的诗歌(精选5篇)

  • 关于爱的诗歌(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唐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唐 · 杜牧《山行》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爱的诗歌(精选5篇)

关于爱的诗歌范文第1篇

2、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 唐 · 白居易《长恨歌》

3、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 宋 · 杨万里《小池》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唐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关于爱的诗歌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循序渐进;互动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有人说,如果把文学比作连绵的群山,那么,诗歌就是风光秀丽的群山之巅,这主要源于诗歌带给人们的美感。诗歌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提高文学修养,它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好媒介。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让学生了解诗歌、喜爱诗歌、发现和体会诗歌之美是语文教学必须承担的重任。

一、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不喜欢诗歌是因为他们对诗歌不感兴趣,所以,诗歌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可以在传授鉴赏方法之前,先创设一个情境来感染学生,初步激发他们的心理期待与学习兴趣,再逐步引导其体会诗歌之美。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情境的创设也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在讲授诗歌前,不妨请来有关专家给学生们开设诗歌讲座,讲座内容可以涉及诗歌情感的揣摩与传达、诗歌朗诵的方法与技巧等方面。专家细致的讲解、慷慨激昂的演说能够很快地把学生带入美妙瑰丽的诗歌世界,使学生初步领略到诗歌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为以后讲授诗歌做了很好的铺垫。此外,还可以在教室的布置上下一番功夫,如悬挂书画作品、焚香操琴等,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从视觉和听觉上为诗歌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感觉品读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品读诗歌之美是诗歌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1)注重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避开传统的对诗歌进行逐字逐名讲解的方法,因为就内容而言,每首诗都会为读者呈现一个特定的环境,而意境即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所以每首诗都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如果教师把一首首优美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对字、词、句、篇的知识解读,那么诗歌的韵味将消失殆尽,读起来会味如嚼蜡。所以对诗歌的鉴赏,首先必须是对它的整体感知。反复诵读就不失为一种整体感知诗歌的好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体味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情感。诵读不仅可以有助于很好地把握诗歌内存的情感,同时还能有效地把这种情感外在地传达出来,感染他人。

(2)赏析意象。说到对诗歌的鉴赏,不能不谈到诗歌的意象。诗歌是一种充满意象的文学体裁,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构成了诗歌的艺术境界。诗人是通过意象来反映眼里所见和心里所想的世界的。那么,什么是诗歌的意象呢?简单地说,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客观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正如古人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所以,对诗歌意象的赏析应是解读诗歌内容的钥匙。在讲授诗歌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以及加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对诗歌做出多义性的解读并揣摩诗人的情感,也就是引导学生揣摩体味“象外之象”、“言外这意”。

三、研究探讨

“诗言志”,诗也可以传情、抒写人生。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歌能较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优秀的诗篇能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开启真理。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诗人观点、体会诗歌情感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诗歌对人生的启迪作用。让学生通过对诗歌本身及其相关作品的大量阅读,形成自己对诗人及其诗作,乃至人生的独特观点和看法,以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这种研究性学习特别适用于那些体现了非常鲜明的价值取向的诗歌,学生可以通过对诗歌中价值观点的评价,思考自身的价值取向,以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有着鲜明价值取向的诗作,诗人在诗作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在学习这首诗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研讨的方向有二:一是横向研讨。即从文本出发,联系现状,进行探讨。诗人在诗作中所否定的种种爱情观,在现实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联系这一点,结合作者的爱情观展开讨论,在讲座中明辨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是纵向研讨。即将作者爱情观的意义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种研究相对于前者而言,难度更大,它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相关的材料,也就是从古至今历代女子的爱情诗作,把握她们的特点,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作者爱情观的进步意义。实践表明,这样的探讨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本身的理解,还可以开阔思路,锻炼提炼信息的能力以及提高研究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多方实践

关于爱的诗歌范文第3篇

纵观对多恩爱情诗的研究,研究者们多集中在对其爱情诗中的意象、主题、现代性等等。本文将从多恩爱情诗的对话性的角度出发,细读多恩的55首爱情诗,通过对其爱情诗中的人称的对话性、主题思想的对话性进行分析讨论,希望能够总结一些关于多恩诗歌创作的特点,期待能够充实学界对多恩的研究。

关键词:多恩;爱情诗;对话性

中图分类号:I56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引言

巴赫金在他的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提到“复调”、“对话性”的概念,而他的理论是基于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的研读得出的。巴赫金的“对话”所强调的主要是不同声音间的分歧、争辩,如他所说:

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在他的作品中,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①

本文对于“对话性”的界定参考了辛斌,陈腾澜《语篇的对话性分析初探 》②中:“对话性(dialogism)指话语或语篇中存在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声音,它们形成同意和反对、肯定和补充、问和答等关系。”的定义。笔者所讨论的对话性不包括作者、读者等文本本身之外的因素,本文讨论的对话性主要是集中在诗歌本身的人称、主题思想的对话性。

一、 人称的对话性

学者杨矗认为:“文学对话性的人本学根基是‘人的对话性’。文学的对话是诸‘主体间’的对话,它关涉到主体的在体性、处身性、场有、显隐、内外等多重互文等问题。”3这一观点所提到的主体的对话问题,即等同于笔者所要提到的人称的对话性。我们可以在多恩的爱情诗中找到很多的例证,正如小标题的题目――人称的对话性一样,多恩爱情诗中的人称不断的变化,体现了极强的对话性。多恩爱情诗中的人称变化包括:不同首诗之间的人称不同变化,同一首诗歌之中人称的变化,同一首诗歌中同一小节中的人称的变化,这些变化无不体现了多恩爱情诗中的对话因素的无处不在。

在《The Canonization》(《封为圣徒》)中,诗歌中人称在“your、me 、my、you、his、she、we”之间不断地变化,穿梭在你、我、我们、你们、他的、她的之间,变化的人称体现了诗人不同想象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不同人物的不同的立场,对于爱情,不同人物在自己的独特的立场上所发出的不同的声音。这首诗的人称变化,在不同的小节之间有变化,在同一个小节的不同句子之间同样也有变化,正是这样的变化,使得多恩的诗歌充满了多声部的变奏,使得他的诗歌饱满而深刻。从而使通篇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倾诉的对象在一起的强烈的心意。

在《The Flea》(《跳蚤》)中,“me、we、you、thyself、thou ”人称的不断变化,诗人用巧喻表现了诗人期望与爱人合二为一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劝说爱人及时行乐的意愿。诗人在自己与爱人之间不断地跳跃回环,又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观察跳蚤,从而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

在《A Fever》(《发烧》),《The Indifferent》(《不必当真》),《A Jet Ring Sent 》,(《一枚受赠墨玉戒》),等作品中,也有鲜明的对话性的体现。总之,在多恩的爱情诗歌中,往往是同一首诗中就出现很多不同的人称,诗人不断地变化角色,幻化人物,从不同的角度,有时候甚至是对立的角度,分析问题,表达对爱情、对爱人、对自己的种种看法,这些独立的不同的看法相互碰撞,形成了鲜明的对话性的特征。

二、 主题思想的对话性

在学者们的众多研究论文中,很多研究者都关注多恩爱情诗中的矛盾心态,他一方面相信爱情是忠贞的,女子是忠贞的,一方面,他又怀疑女子的忠贞,有时也怀疑自己的忠贞。有的时候在同一首诗歌中他是坚持着或坚信或怀疑的态度,有的时候他在一首诗歌里同时就充满着矛盾的思想,这种矛盾贯穿在他的整个爱情诗歌的创作之中。

例如《The Anniversary》(《周年纪念日》)中,诗人从“All other things,to their destruction draw\\Only our love hath no decay”(其他的一切都是走向空虚\\唯有我们的爱情不变)到“Who is so safe as we?Where oone can do\\Treason to us,except one of us two.”(谁能如此安全?没人背叛我们\\除非是我们中的另外一个人)的变化,表现了诗人的矛盾的思想,他一方面坚信自己的爱情不变永恒,但是又怀疑爱人会背叛自己而非常不安。

《Break of Day 》(《破晓》)中,诗人说“Did we lie down,because’twas night?”(我们躺下,只因为夜幕降临?),诗人明显就怀疑自己的爱人,怀疑自己的爱人不是真正地爱他,最后诗人发出了慨叹:“He which hath business,and makes love doth do \\Such wrong,as when a married man doth woo.”(生意之人追求爱真是浑\\就如已婚男人又求婚)。诗人到最后还是不相信爱情,无法单纯地享受爱情,最后只能是放弃对爱的追求,放弃爱情。

在《The Bait》(《诱饵》),《The Canonization》(《封为圣徒》),《The Curse》(《诅咒》)中,也有鲜明的思想的对话性的存在。总之,多恩爱情诗中的主题思想是多样性的,从对爱情的甜蜜的书写、对爱情的融合的期望,到对爱情的怀疑、矛盾甚至是诅咒,充分体现了其诗歌中的对话性的特征,多种思想之间独立又相互对话,有时是在同一首诗歌里就充满了几种思想,有时是几首不同诗歌之间形成对照呼应。这些无不体现其诗歌主题思想的对话性。

结语

本文通过对多恩爱情诗歌中的对话性的研究,从人称的对话性、主题思想的对话性两个方面论述了笔者的观点。本文希望通过笔者文本细读之后发现的多恩爱情诗中的对话性的分析,能够为诗歌方面的对话性的分析添砖添瓦。众所周知,关于对话性,大多数的分析都是针对小说而言的,对于诗歌的对话性的分析,是非常少的,笔者试图实践这一设想,当然,论文中存在的缺点还是很多的,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多恩爱情诗研究》,陆钰明著,学林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2] 《对话诗学》,杨矗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3]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4] 史忠义:《泛对话原则与诗歌中的对话现象》,《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5] 晏奎:《互动:多恩的艺术魅力》,《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注解:

①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9页。

关于爱的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学 加强 初中生 人格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42-01

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古典诗歌当中蕴含着我国古代人民无数的思想、情感和智慧。通过古典诗歌的学习,不但能够让学生学习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精粹,而且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格素质。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优秀的诗歌,这些诗歌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品质有着很大的帮助。

可是,目前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囿于升学压力的禁锢,在古典诗歌的教与学中更多的是注重识记和基本大意的了解,而对于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的感情却都忽略了。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对李白的浪漫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陆游的爱国情怀、柳永的缠绵多情等等都是一带而过,而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应付考试上。笔者以为,这种做法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大相径庭,诗歌最重要的魅力就在于诗歌本身的韵味和它蕴涵于诗歌中的情感,而我们进行诗歌教学的重点也不应该放在简单而无味的背诵方面,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诗歌去感受诗人的情怀,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加强对初中生的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人格教育呢?就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1 通过古典诗歌教学培养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首要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就是对自己的祖国充满了热爱和忠诚。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都把国家的事情作为自己的责任,为了国家前赴后继,为了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在《白马篇》中诠释了何谓爱国。在初中的语文教材里有许多的爱国诗歌,充分体现了诗人们对祖国的深情。唐代诗人陈子昂尽管深受排挤,可是仍然不忘国家与人民的安危,在《送魏大将军》一诗中,他这样写道:“雁山横化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更是把自己的命运紧紧地和国家联系在了一起,他的许多诗篇都反映了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拳拳赤子之心天地可鉴。明末将领文天祥,一曲《正气歌》感天动地,为了国家大义,他宁死不屈,从容赴义。

在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这种爱国主义情感注入到学生的血液当中,从小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古典诗歌教学培养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

现在我们很多学生也会说“我很爱国呀!我热爱国家”等等话语,可是在实际上他们却从来都意识不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他们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身边的人,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吃得好不好,穿得漂不漂亮,玩得开不开心,自私自利。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有无数胸怀国家安危的志士仁人,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与发展而奋勇拼搏,从古代诗歌中就可以可出他们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语文教师就要通过古典诗歌教学,培养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虽然一生身处忧患之中,仍然吟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仍然记挂着楚国的兴亡;范仲淹虽然数度被贬,可是依然坚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唐代杜甫虽然自己住着难挡风雨的茅草屋,可是心里想得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些古典诗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都是古代先贤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教学,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们受到诗歌的感召,增强他们的责任心。

3 通过古典诗歌教学培养初中生的感恩之心

俗话说“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知恩图报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于现在的初中生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他们从小就收到了来自祖辈和父母辈的关心宠爱,在他们心中,其他人就应该对他们付出,就应该无微不至地给予他们关爱,这一切他们早就习以为常了。如果想让他们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对方,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在他们心中根本没有感恩之心。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诗歌里面包含的浓浓的亲情与友情,让他们学会感恩,能够孝顺父母、关心他人。

关于爱的诗歌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英国文学;华兹华斯;丁尼生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61-02

徐志摩,在短暂的35年生命中,才华横溢的他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的经典诗歌。徐志摩的诗歌中普遍体现着个人自由主义的色彩,这一点主要得益于欧美自由民主思想的熏陶与培养。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我们能够很明显地看到徐志摩与英国文学尤其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关系。

一、哲学思想

徐志摩出身于富裕显赫的商人家庭,从小接受了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化的培养,后来又多次赴欧美留学,结识了当时欧美著名的文学家与思想家,对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诗歌的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信奉欧美先进的政治制度的民主思想,热情的歌颂所有生命的个性解放,在他身上体现着明显的个人主义的色彩,体现了五四以来启蒙文学的显著特点。同时,他大胆鲜明地歌颂美好纯真的爱情,借助歌颂爱情来表现他对于人性解放的崇尚。他像一个天真的孩子,心灵纯洁,对世界充满了美的理想。这样一个追求爱、美、自由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理想主义到悲观主义的转变过程。在他诗歌创作的后期,徐志摩的情感也转向了虚无与悲观。早期诗歌中那样一种激越浪漫的气息不复存在。

早期的徐志摩受英国浪漫主义的影响颇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W.Wordsworth,1770-1850)曾说过“We live by love,admiration and hope”一句话,这也是徐志摩在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他热情地歌颂美好与自由的爱情,信奉资本主义博爱的精神,把爱情与人类联系起来。他的“合理的生活,动机是爱”相近于英国现代思想家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的著名论断:“美好的生活失意情爱相鼓励”。在《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这首诗歌中,徐志摩用澎湃的感情写就了这样一曲反封建的高歌:

“容不得恋爱,容不得恋爱!\ 披散你的满头发,\ 赤露你的一双脚;\跟着我来,我的恋爱,\抛弃这个世界,\殉我们的恋爱!……\恋爱,欢欣,自由--\辞别了人间,永远!”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正是诗人否定和拒绝黑暗的现实世界、肯定和向往理想世界的作品。这首诗写于1925年,时值徐志摩与有夫之妇的陆小曼相爱,他们恋爱遭到许多人反对,徐志摩痛感传统的道德观念对人的束缚,深深感受到重荷压制下的精神痛苦,他写作这首诗与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他咒诅“懦怯的世界”,“容不得恋爱”,决心“逃出牢笼”,“恢复我们的自由”。我们理解这首诗时,自然不必拘囿于诗人的恋爱生活,一首诗一旦完成,就形成自己独立的品格和价值。

然而在当时那样一个黑暗的没年代,徐志摩的改良主义思想根本行不通。他所信奉的英国的资产阶级模式成为了空想,爱情与人生的悲剧使得徐志摩从乐观转向了虚无和悲观中。在这个问题上,英国小说家兼诗人哈代对徐志摩的影响似乎更大一些,哈代的这些看法与徐志摩理解为“黑沉沉的大口”最后将会把所有的人“吞下去完事”的观点很为接近。《残破》正是徐志摩后期的一首极具悲观主义精神的诗歌: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当窗有一团不圆的光亮,风挟着灰土,在大街上小巷里奔跑:\我要在枯秃的笔尖上袅出\一种残破的残破的音调,\为要抒写我的残破的思潮。……”

1931年11月,诗人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而机毁人亡。诗人正值英年,非正常的辞世,可以说他的人生是残破的;回过头来看,他死之前几个月发表的诗作《残破》恰成了他自己人生的谶语。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选择夜的意象,不仅出于审美的安排,还体现了一种深层的文化无意识,即宿命论。夜的展开必然以黑暗为基调,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生存的空间,却无法逃离时间,时间宿命地把人限制在白天和夜晚的单调的交替循环中,逃离时间即等于否定生命。作者用人与时间的关系注释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种认识或安排表现了诗人对个体无可选择的悲哀、对社会的绝望。

二、诗歌理念

华兹华斯对于自然的描写也影响了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在华兹华斯的《黄水仙》和徐志摩的《云游》中我们可以看到徐志摩受其深厚影响。《黄水仙》中,诗人把自己描绘成一朵流动的云,高高的飞越峡谷和高山。随着云的漂走,这一切又时过境迁,只在诗人的心中留下一个永恒的美德印记。《云游》的主题也是流动的云,自在,轻盈,在地面的一流涧水中投下明艳的云影,使流水从梦中惊醒,流水叹息不能在风光中静止。两首诗都是以流水引出美的图画,有相同的空间,和相同的运动轨迹,还有相同的的结果。只不过,华兹华斯是从天上俯瞰地面的花,而徐志摩则是从地上仰恋空中的云。而且,两首诗的节奏、音韵、情调也都非常接近。

I wandered lonely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

as a cloud,云游,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自在,轻盈,你本不想

and hills. 停留。

华兹华斯所写的自然,并非仅仅是自然本身,它的每一首诗歌实际上都有深刻的含义。他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实际是在表白自己的内心,自然的图景常常是他的复杂心情的变化。徐志摩同样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的那些通过自然来揭示自我的情景诗,多少是受了华兹华斯的启发,《五老峰》《乡村里的音籁》等都是人类情感与自然的美好景象相结合的诗作。

以上是从徐志摩的诗歌创作思想和他的创作风格谈了他所受西方的影响,但同时也应看到,在五四时期那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徐志摩迫切地希望解决中国落后的根源,他如饥似渴地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他阅读了大量国外的文学作品,用自己的激情来用母语创作,试图激发国人的灵魂。徐志摩模仿和借鉴了国外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创作,但他并不只是单纯的抄袭。徐志摩对于外国文学地吸收主要还是重在观念和题材选择以及形式方面。这是与“拿来主义”一脉相承的,中国的新文学正刚刚开始,正需要一个这样一个摹拟的阶段,以后才是融会和创新。

徐志摩,他的诗歌充满着童真的灵性,他纯洁的思想是那个时代伟大的憧憬。然而他的理想是在那个时代无法实现的,他正象唐吉诃德一样,为空想而奋斗着。这种精神同他的诗歌同样感动着我们,正因为有了徐志摩对于西方诗歌的模仿和创造,中国白话诗歌在以后才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徐志摩.徐志摩选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 毛迅.徐志摩论稿[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