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管理论文(精选5篇)

  •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作为一个组织,学校与现代管理学中定义的组织最大区别在于: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就是说,最高权限的人事权和财务权并不在校长手中,更明白的说法是,老师是政府聘请的,领政府的工资。此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即便在学校,干部只升不降、工资只增不减也是…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精选5篇)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通俗地说,执行力就是将目标化为结果的能力。在学校中,管理团队指的是所有行政干部、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的统称,是学校的核心员工。那么,可以这样定义:学校管理团队执行力是指整个管理团队带领全校教职工将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愿景化为现实结果的能力。这个结果表现为学校发展持续、办学声誉良好、文化氛围浓厚、办学质量优异和师生共同成长。从这个角度出发,管理团队执行力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落实各项工作的关键。

二、影响因素

作为一个组织,学校与现代管理学中定义的组织最大区别在于: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就是说,最高权限的人事权和财务权并不在校长手中,更明白的说法是,老师是政府聘请的,领政府的工资。此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即便在学校,干部只升不降、工资只增不减也是一种公认的正确做法。因此,在研究学校管理团队执行力的影响因素时,必须剔除绩效奖罚和庸者去职这两大利器。在学校系统中,影响管理团队执行力强弱的因素是顶层建设、校园文化、工作机制和干部素质。在上述几个影响因素中,干部素质是基础,工作机制是保障,校园文化是核心,顶层建设是关键。干部素质和工作机制是显性的,是容易引起校长注意并大力建设的因素,它们对管理团队执行力的影响猛烈但短暂,属于治标因素,这是因为一旦诱因缺失或条件变化,执行力会随之起伏,如,干部队伍有较大变动时,那么,整体素养就得重新评估。而校园文化和顶层建设是隐性的,是不容易引起校长关注又发挥巨大作用的因素,它们对管理团队执行力的影响温和但持久,属于治本因素。这是因为在一个组织中,人们只要有共同的精神依赖、价值认同、目标追求和行为准则,那么,每个人都会发挥最大潜能为这个组织服务,体现出来就是团队的执行力越来越强。

三、建设途径

现实中,几乎每个校长都会意识到管理团队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将其当作自己工作的要点之一,但由于认识、方法、能力和途径的不同,造成各学校的管理团队执行力强弱千差万别,这也是影响办学效益好坏的原因之一。因此,重塑或提升管理团队执行力应该作为学校的战略层面来考虑,作为学校发展的抓手之一。由上述分析可知,管理团队执行力建设的途径就是对四个影响因素的建设,它们从易到难排序分别是:工作机制、干部素质、顶层建设和校园文化。实际工作中,从最容易项目入手是符合情理的做法。学校的工作机制应该引进现代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SMART原则)和质量管理(PDCA循环)。目标管理即是以制订目标为起点,以对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的管理方法。工作成果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是考核的依据,成为评价管理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志。至于完成目标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法,管理者并不过多干预,在目标管理制度下,监督的成分很少,而控制目标实现的能力却很强。它使管理者的工作变被动为主动,不但有利于更加明确高效地工作,更是为未来的考核制订了目标和考核标准,使考核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更能保证考核的公开、公平与公正。制订团队的工作目标必须符合上述原则,五个原则缺一不可,可以这样说,制订目标的过程也是管理团队执行力不断增长的过程。质量管理指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至于顶层建设,套用流行语,就是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由学校崇尚和倡导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愿景、发展途径和规章制度等构成的价值认同体系。在学校中起着主导和统领的作用,对学校各项事业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功能,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它具有理想性、稳定性、统摄性、共识性和建设性。对于顶层建设,有以下几点认识:

(1)没有完整核心价值体系的学校必然是盲目混乱、竞争力低下、停滞不前的,管理团队执行力必然低下;

(2)构建完整的学校核心价值体系是校长的责任,也只有校长才能担此重任;

(3)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顺应教育改革趋势、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学校自身实际,就是说学校顶层建设应具有共性,又有个性;

(4)构建过程中,校长应该经过充分酝酿、提炼总结、征求意见和宣传学习等环节,充分沟通,尊重和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增强教职工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也为校园文化建设埋下伏笔;

(5)不同的顶层建设反映了校长的不同水平,进一步说,顶层建设要有与时俱进的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修改完善。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学团队; 影响因素; 团队带头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1. 057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1- 0089- 02

根据教育部《2010年部级教学团队申报指南》文件精神,分析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设教学团队的合理化建议,有助于促进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于促进团队合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涵义

斯蒂芬·罗宾斯是组织行为学的权威,他指出:工作团队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其成员协同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远远大于单个成员绩效的总和。

张笑涛认为,本科教学团队的愿景目标是教书育人,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为突破口,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研究项目等为重点,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为完成其教育教学目标而由分工明确、相互协作、责权利统一的一些在学历、年龄、学缘结构等方面优势互补的教师组成的团队。

本文认为,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是由管理专业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相互协作、共同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一个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绩,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默契配合、取长补短、不断创新,往往会创造出令人不可思议的成就。同样,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通过各位教师的相互配合、共同教研、以老带青、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本科教学团队的内涵,可以确定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影响因素,包括团队组成、团队带头人、团队教学工作、团队教学研究、团队教材建设和团队运行管理机制。

2.1团队组成

根据管理专业具体情况,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受到教师素质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教龄结构和数量结构的影响。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多以教研室、实验示范中心、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其中素质结构是指教师是否具有热爱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以及是否具有从事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丰富知识;学历结构指的是研究生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职称结构是指教授、副教授、讲师的比例;年龄结构是指老中青搭配比例;教龄结构是指教龄长、中、短的教师比例;数量结构是指教师数量是否达到最佳。

2.2团队带头人

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带头人应为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团队带头人应该品德高尚,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影响团队带头人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教学能力、学术能力和领导能力3个方面。教学能力体现在团队带头人每学年给本专业学生授课的课程数和学时数、开展本专业本科教学工作是否具有创新性、近3年获得省级和部级教学成果数;学术能力体现在团队带头人每学期给本专业学生所做学术前沿报告数、近3年在省级及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近3年主持的省级和部级项目数;领导能力体现在团队带头人是否具有团队计划、组织、协调、沟通、激励能力。

2.3团队教学工作

管理类本科团队教学工作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了解管理学科(专业)、行业现状,追踪管理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影响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工作的因素主要有教学成果、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及日常授课。教学成果体现团队在近3年获得省级和部级教学成果奖数;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是否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是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是否倡导并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等研究性教学,是否充分开发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教学资源,能否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教学内容是否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是否与学科和专业理论前沿紧密结合,理论授课是否与实验和实践紧密结合;课程建设体现在课程体系是否符合本专业特色,是否建立了完善的省级乃至部级精品课程教学平台;日常授课体现在团队成员平时为本科生授课时,是否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教学效果如何,有无教学事故等。

2.4团队教学研究

实践教学和教学改革影响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教学研究工作。在实践教学方面,团队是否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对团队的教学研究具有深远影响;在教学改革方面,团队是否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实践,承担省级和部级教改项目,并在省级及核心期刊发表教学论文,使教学改革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同样会影响到团队教学研究工作。

2.5团队教材建设

教材编写状况能够影响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绩效。团队是否承担过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相配套的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和部级规划教材的编写并正式出版,编写的教材是否符合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材使用效果如何,是否获得过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

2.6团队运行管理机制

建立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除了要考虑以上基本影响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团队运转起来并持续运转,这就需要团队构建自己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团队的运行机制,对于提高团队的工作绩效,促进团队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其中既包括规章制度的制定,也包括浓厚的教学科研文化氛围的营造;既要有足够的团队经费支撑,也要有完善的教师进修培训机制。高校教学团队的良性运行,同样需要相应的管理机制。其中包括建立健全团队运行的监督管理体系、健全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搭建团队成员的交流平台、充分展现教师的自我管理能力。例如,为了保证团队年轻教师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实行团队教学经验的定期交流机制;为了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改革现有以科研成果为导向的职称评定办法,实行教学与科研成果相结合的职称评定机制,等等。总之,高校教学团队要想完成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就必须从教师、团队经费、团队规章制度、团队文化等方面,构建起完善的运行、监督、管理和激励机制。

3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建议

3.1加强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组成建设,提高人才素质

教学团队组成建设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管理类教学团队的组成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注重提高团队教师的素质结构建设,努力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并不断丰富他们在管理方面的知识,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实现教师队伍科学、规范、高效管理;同时加强教师业务培训,不断提升现代化教学能力,为培养专业人才打下基础。二是着力吸引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高校应该给教师提供深造机会并且合理分配教师的进修时间,以促进教师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校骨干教师,优化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优秀的团队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拓展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不断优化教师年龄结构,突出重点,着力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

3.2加强团队带头人的培养,注重团队带头人在管理类教学团队的作用

优秀的团队带头人对教学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选择好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带头人。一方面,团队带头人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及教学水平,同时关注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努力,而且在学术上拥有创新精神和持续能力,并能很好地把握学术的前沿性。另一方面,团队带头人要有很好的团队组织、管理、协调、领导、激励能力。整合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方式,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教学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处理事情时,坚持以人为本,能够胸怀全局、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指明教学活动的目标并实现目标。

3.3不断完善高校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教学工作

团队教学工作的任务是紧密联系社会需求,结合管理专业特点,以应用为主旨进行课程建设,教学内容重视突出技能,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教学方法重视理论教育与现场教育相结合,促使理论授课与实验和实践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建立完善精品课程教学平台和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日常授课,教学内容要与本科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做到学科和专业理论前沿紧密结合。教学团队要大力开展科教研项目研究推进教学建设,巩固、提高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争取获得省级和部级教学成果奖。

3.4加强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教学研究工作

在团队实践教学方面,建立和完善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不断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努力推广教学成果。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和能力,管理专业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工作,教师通过在企业工作,能够熟悉和掌握企业生产和工艺过程特点,不断更新现有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学识水平和实际技能,增强指导实训、实践教学的能力,促进自身“双师”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引进或聘任企业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提高教学团队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

在教学改革方面,团队应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实践,积极申请承担省级和部级教改项目,并在省级及核心期刊发表教学论文,使教学改革成果得到推广应用。

3.5加强团队教材建设

在团队教材建设方面,高校应在不断加强师资力量的同时,组织优秀骨干教师编写适合本学校管理教学的教材,并积极参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相配套的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和部级规划教材的编写,编写教材时充分考虑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样教材使用效果才会好,才有可能获得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

3.6建立健全高校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运行管理机制

健全的运行管理机制对高校的管理及管理类教学团队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高校应该制定完善的团队规章制度,创造浓厚的教学科研氛围,要有足够的团队经费作为支撑,同时要通过完善教师进修机制等方式来完善管理类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团队运行的监督管理体系,有健全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搭建团队成员的交流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有利于更好地建设管理类高校教学团队。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国政,张云昌,栾申洲. 刍议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问题[J]. 高等农业教育,2011(7).

[2] 王升. 高校部级本科教学团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C]. 第二届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文,2010.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研究;综述

1团队构建研究评述

周鹏飞对高效虚拟团队的构建研究指出虚拟团队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分析了动态竞争环境下的虚拟团队影响因素和虚拟团队分析模型,以及制约团队效能发挥的因素,提出了构建高效虚拟团队的理论和方法[1]。

柳洲,陈士俊,张颖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研究中,从团队内部的学科交叉障碍和外部环境制约因素两方面入手,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的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即营造以人为本、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加强适合学科交叉的科技管理体制建设[2]。

柳洲,陈士俊根据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指出应合理设计创新团队的宏观布局,建立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科学实施科技创新团队的分类管理和科学的多层次目标系统管理,建立健全灵活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3]。

团队构建是团队发展的前提,它必须依托团队构建原则和机制。目前团队构建是一种建立在高效虚拟、学科交叉、智能互补、思维各异基础上人员的互相配合协助。

2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评述

对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方面,Hambrick和Mason(1984)提出了经典的“高层梯队理论”,认为组织的战略选择和绩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背景和特征,所以对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团队成员的研究。即:成员传记性与企业业绩、个体特征与企业业绩、领导行为与团队有效性、团队内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等研究。

王智慧、魏利群对高管团队成员的传记性特征与企业业绩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出了:现阶段高管团队的平均年龄较高对组织绩效的提高是有利的,年龄的多样化程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负相关[4]。

王瑛、官建成研究发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个体特征与企业的竞争策略及绩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并且不同的学历在企业战略的选择方面会出现很大的区别[5]。

吴维库,富萍萍,刘军在以价值观为本的领导行为与团队有效性在中国的实证研究的论文中,提出团队成员角色的明确、智力开发与魅力型领导与团队的有效性存在正向相关关系[6]。

庞金勇在国外团队理论视角下的高管变更研究综述的论文研究中,从团队特征与高管变更、团队内部忠诚与高管变更、团队内部权力争夺与高管变更、团队外部环境与高管变更四个方面论证了团队理论下的高层变更[7]。

李超佐,孙贻文在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分析方面得出如下结论:(1)企业的多元化程度与高管团队内的薪酬差距成正相关关系;(2)公司规模越大,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越大;(3)企业的投资流出比率越大,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越大;(4)高管团队人数与薪酬差距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实证结果既不支持锦标赛理论也不支持行为理论[8]。

黄宏斌,秦辉,涂少伟在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探讨中指出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年龄、教育、任期、职业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等。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对组织革新、战略、领导者更替以及组织绩效有重要的影响。并且从以下方面:规模大小、年龄、教育水平、任期研究了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9]。

张平探讨了高层管理团队的年龄、任期、教育、职业经验、认知等异质性以及不同文化环境对企业绩效、战略的影响,分析已有研究的局限和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并指出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是指团队成员间人口背景特征以及重要的认知观念、价值观、经验的差异化[10]。

欧阳慧、曾德明、张运生研究表明团队异质性与公司战略、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这种关系同时受到企业、团队所在社会背景、行业环境的影响[11]。

3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评述

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持久发展的关键实力,从什么方面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研究的关注点。对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对科技创新型团队的研究。

曾德明、张运生、陈立勇对新技术企业R D团队研究中指出,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连续、高效、敏捷的,核心能力的竞争。其中,团队的有效治理机制是关键,认为从组织机制、冲突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知识管理机制、产权机制等五个方面9来构建团队治理机制,来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12]。

汪择分别通过八个方面对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展开论述,即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资源竞争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市场竞争分析、无差异竞争、差异化竞争、标杆竞争和人力资源的竞争,进一步指出团队核心竞争力是对手短期内无法模仿的,企业长久拥有的,使企业团队稳定发展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13]。

4虚拟团队的研究评述

虚拟团队往往是动态的,并由具有不同能力、不同文化或教育背景并跨时间、跨地域的人员组成。对虚拟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虚拟团队的界定、虚拟团队的一般管理策略、虚拟团队的成员管理、虚拟团队的薪酬激励、影响虚拟团队有效性的因素、虚拟团队和传统团队的比较等几个方面做出研究。

Lipnack Stamps(1997,2000)提出的,他们将虚拟团队定义为“一个由跨时间、跨空间和跨组织界限,依靠技术,为某个共同目标而相互独立工作的人们所组成的团队”。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区别于传统团队,虚拟团队要跨越种种界限,通过网络交流技术联系起来[14]。Janvenpaa对全球虚拟团队定义为“短期的、文化多元的、地域分散并进行电子化沟通的工作群体。”[15]

王重鸣,唐宁玉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国内近年来出现的虚拟团队研究进行检索、编码和分析,从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主题和内容的角度对国内的虚拟团队研究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国内和国外虚拟团队研究上的差异,最后指出了未来国内虚拟团队研究的努力方向[16]。

颜士梅通过对虚拟团队和实体团队的区别研究指出团队成员的临近程度、互动特征、资源利用、控制和责任、文化和技术存在很大的差异,由此得出对虚拟团队进行管理时,需要从文化差异、沟通、技术和团队协调等方面入手[17]。

赵祥宇虚拟团队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有效管理虚拟团队人员应该注意改变员工的角色定位、明确团队战略目标、建立和完善沟通机制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18]。

邓靖松和王重鸣根据虚拟团队的特点,提出了虚拟团队自行申报挂钩奖励制度、惩罚和奖金相结合的两种不同设计框架下的薪酬方案。这些显示出国内研究者对虚拟团队实际过程中的难点和人员管理的关注[19]。王小琴指出虚拟团队的绩效管理与激励要采用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相结合,不管内部激励还是外部激励,都必须与团队的工作绩效挂钩,并形成一个完善的反馈体系,并且将外部激励分为团队地位和团队成就,内部激励分为团队文化、团队融洽度和团队成员激励[20]。

5团队绩效与激励的研究评述

团队绩效与激励是从团队管理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团队构成(人口特征背景,包括教育水平和经历等)和组织绩效与激励密不可分。在这一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团队绩效与激励和报酬的合理性研究。

张长征,李怀祖从研发团队的异质性出发,将报酬模式与研发效率联系起来,提出了研发团队异质性对研发效率的影响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研发团队异质性与报酬模式的匹配对研发效率的影响[21]。

金泉,丁栋虹对团队创业绩效的研究中指出,团队创业绩效影响因素:创业团队成员的能力与观念、创业团队成员的关系状况、创业团队的文化特性,对创业团队进行激励[22]。

王艳梅,赵希男对团队协作最优激励模型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生产委托模型,研究了激励结构与团队协作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委托人最优的激励系数设置,分别就人关于自身努力及帮助努力相互独立及相互替代两种情形下人及委托人的最佳选择进行了分析[23]。

刘光辉,吴先金对团队激励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将激励理论与团队工作相结合,根据学习型组织激励模式构建学习型团队激励模式,并分别对基于团队整体的激励模式、基于团队成员个体的激励模式、团队综合激励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力图使团队激励模式更趋完善、合理[24]。

6团队管理研究结论及其研究趋势

从以上文献综述看出,在团队研究的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与研究,人力资源团队是高知识密度的团体,它构建了人力资本优势;团队内部知识转移促进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形成了人力的知识溢出效应。从这个角度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保持这种高知识密度和强互动强度的团队,培养和开发那些可能转变为战略人力资源的团队。

对团队能力的研究和战略人力资源团队的有效管理,是未来能力研究的新趋势。企业战略管理团队作为团队的一种形式,是维持企业有效运转的动力源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以及管理企业的能力。就国有企业而言,战略管理团队正处在由行政干部任命式向规范化的职业经理人方式转换的阶段,普遍存在着能力结构性缺损的问题;而大多数民营企业正处在由创业阶段向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开始由依靠领导个人管理向依靠高层团队管理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周鹏飞.动态竞争环境下的高效虚拟团队的构建研究[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9:19-22

[2]柳洲,陈士俊.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4):92-95

[3]王智慧,魏利群,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特征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4):16-22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3-0088-03

收稿日期:2012-01-12

基金项目: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1JGA050);桂林理工大学教改项目(2010B06)

作者简介:罗鲲(1966-),男,沈阳人,教授,博士,从事材料学研究;张兴旺(1982-),男,湖北黄梅人,馆员,硕士研究生,从事数据库应用与技术研究;吕竹筠(1965-),女,沈阳人,助理馆员,从事科技文献检索研究。 一、引言 博弈论[1]从诞生至今不过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却已经在经济学、数学、管理学、运筹学、工程学及军事国防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1994年至今,已经有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从事博弈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学者[2]。目前,关于博弈论的定义尚无一个统一的说法,其所研究的主要是博弈主体之间发生行为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简而言之,博弈论研究的是在不同的竞争与合作环境中,应如何进行决策,以便让博弈主体获得最有利的建设方法和实施方案[3] ~ [5]。

尽管博弈论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如何将博弈论应用于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中,目前在理论研究方面尚比较缺乏。本文从博弈论这一全新的视角,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存在的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等学校、高校教师三方的博弈关系进行研究,探讨了高等学校在协调三方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博弈理论的视角来看,形成博弈关系的前提是:一方面各方都有相对独立的利益和目标,拥有独立做出决策的自[6];另一方面,各方的利益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一方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另一方的行为以及目标的实现[7]。在高等教育现行的运行机制下,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主要涉及了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及教师三方的利益,三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在客观上形成了多方博弈的关系。

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关注的是如何提升高校在促进社会科技与文化建设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贡献能力,其目的是实现教育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为此,应不断强化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多种奖励制度与评价机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科研重点,从而促进高校在教育与科研上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关注的是应如何在与同类高校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因此,高校不断地推出各种举措,积极招聘所需人才并为他们搭建各类科研平台,努力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不断提升本校的科研水平与影响力,通过开展各类精品课程的建设,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步伐,提高教学的质量,在各种评价中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争取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教师所关注的则是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问题以及与个人的发展有关的问题,他们有自觉申请科研项目、发表研究论文和申报专利以及改进教学质量的主观愿望,并力争在高校的评价中获得好评,以便获取更好的发展空间。可见,各方的利益与关注点既有差异,也有交集,只有协调好上述关系,才能实现多赢的局面。这里仅以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博弈关系为例进行分析。

1.一些教师中出现急功近利、学术造假现象

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关键,科研团队建设不仅为各研究型高校(如“211”和“985”重点大学等)所重视,而且也成为一些地方高校谋取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科研团队建设往往伴随着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的重点投入、高校自身的政策扶持以及高校教师的个人投入与利益取舍等问题。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希望其对科研团队的投入能够显著提升高校的科研和教学的水平,形成系列科研成果,包括发表更多的高水平论文及获得更多部级或省部级项目、科技奖项或发明专利等。因此,作为主管部门其会依据一系列的指标对科研团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验收,并与同类高校进行横向对比,以决定下一期是否继续重点投入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以及发展的需要,会更加重视科研产出,并通过制定内部激励政策,促进高水平成果的形成,同时也会相应地提高对研究团队中教师的考核标准。也就是说,高校教师加入科研团队就意味着在获得一定科研资源的同时,必须每年都有较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产出,这对于一些前期工作做得较为充分的教师来说是能够完成的,但对于年轻教师、刚刚留学回国或改变研究方向的教师来说,这种考核所带来的压力就显得格外难以承受,因为在研究的起步阶段就要求出成果,显然违背了客观规律。为了适应考核的需要,一些研究者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并形成了浮躁的学术风气,甚至出现了学术造假事件。

2.博弈三方及团队成员地位及条件不对等

分析发现,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校和高校教师在科研团队建设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主要的博弈关系。第一种是非零和博弈关系[8],体现在三方的目标和最终利益的一致性上。在加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能够有效地实现教育投入的最大化,高校能够迅速形成学术特色,并具备了高水平的研究能力,而科研团队成员则可以获得科研经费上的支持,实现自身的学术追求。可以说,抓好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是一件多赢的事,其体现出来的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关系。第二种关系是主从博弈关系[9],体现在三方及科研团队内部成员在博弈过程中地位与条件的不对等性上。在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下,高校科研团队需要同时向经费资助方(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和行政管理方(高校)负责,完成所需要的科研产出,及时向上述部门汇报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接受相应的管理与评价考核;同时,高校科研团队一般只配备少数固定的研究或实验人员,其骨干主要是由高校教师构成的,因此除科研工作外,团队成员还要承担相当多的教学任务,在行政关系上要接受学校、学院(或系)和团队的三重管理。因而,科研团队中的教师不同于中国科学院或其他专业研究单位的专职研究人员,其所承担的任务具有多样性,其所处的行政管理关系极具复杂性,在“多对一”的主从博弈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

3.人才外流,管理目标难以实现

此外,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校及高校教师在科研团队建设问题上的博弈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其会因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中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高校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主体,是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所制定的科研与教学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同时,作为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者,它又掌控着科研团队的组建、投入与考核等。如果高校在政策制定与管理上出现偏差,不仅会使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制定的科研目标无法实现,而且也会激化其与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最为常见的问题是考核指标与考核模式不合理,如要求SCI、EI或ISTP三大索引论文及发明专利的数量过多、科研获奖指标不现实、对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量方面的要求过高等。此外,在引进人才方面,很多高校近年来着力引进那些获得过各类荣誉称号或资助的人员(如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员、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奖获得者等),为其提供优厚的待遇,并以其为中心打造科研团队,这种做法通常可以快速提升科研团队的研究水平与影响力。但是,在待遇上过大的差异性同样会导致科研团队内部人员心理的不平衡,特别是这种做法常常会导致过分地注重“主角”而忽视了“配角”,人为地造成了过大的地位差异,影响了部分有潜力的团队成员的正常发展。可以说,高校政策的制定与管理的失当可能导致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校及高校教师三方利益的严重冲突,使博弈关系走向非合作的零和关系,大量年轻有为的人才外流,科研、教学与行政管理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抓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问题,本质上就是要解决高校自身的政策制定与评价机制的问题。

三、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对策 从博弈论视角来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方便地解析出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校、高校教师三方的利益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前面对博弈关系的分析,我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高校。因此,我们对加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加快高校体制改革,完善科研团队的管理机制

自19世纪初洪堡在德国柏林大学倡导“通过科研进行教学”和“教学与研究统一”的思想开始[10],以教学为核心,科研为教学的扩展和延伸的高等教育理念获得了广泛的认同。高校科研团队作为科研和教学的骨干力量,其建设问题对提升高校的科研和教学的水平以及声誉意义重大。高校目前在行政上采取传统的“学校―学院(系)―教师”的纵向管理模式,科研团队尚未作为相对独立的行政单位被纳入到管理体制当中,团队常常作为一个虚拟的机构,对其成员通常是没有管理权和制约能力的;另一方面,科研团队既要对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又要对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由此团队的科研带头人通常只有学校或学院(系)的领导才能胜任。如何将科研团队纳入行政管理体制中,同时防止出现新的条块分割,是高校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以任务流(或称工作流)的方式来组建科研团队,在获得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资助期间,可将其作为临时的行政管理单位,对其进行独立考核,使科研团队拥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和决策权,任务结束后该科研团队自动解散,人员回归学院(系)。这种办法可能在强化科研团队建设的同时,弱化了科研活动过程中外在事务的影响力,进而提高了科研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影响力[11]。

2.尊重科研的客观规律,为团队成员创建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环境

科学研究本身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对未知或未确定的事物进行探索的认识过程。科技成果对提升人类的生产能力与生活质量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要获得科技成果,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投入,还需要科研人员在精力、时间上的大量投入和充分的学术交流。因此,科学研究不同于企业生产,不能指望投入即产出,更不能仅以工作时间(工时)的长短来衡量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都表明,科研产出的过程就像农业生产一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需要合适的环境、适当的投入与维护和一定的时间。良好的科研环境应具有如下特征:1)平等基础上充分的学术交流与协作,这是开展团队合作的前提;2)建立有针对性的、适宜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刚刚从事研究工作的团队成员来说,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应给他们留出适当的工作积累时间,使之能够沉下心来把工作做扎实,出真正的高水平成果;3)团队的带头人和骨干需要在团队内部树立正面的、令人信服的榜样,不以势压人,要能主动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与联系,协调团队工作,形成和谐顺畅的工作环境。总之,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获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都是需要时间的,但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还是在于人,因而团队带头人和骨干的人品是非常重要的。

3建立高效、合理的激励与评价体系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设;教学

作者简介:郝杰(1986-),女,河北张家口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职员。(北京?102249)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29-02

随着《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号)的出台,专业建设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抓手,而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有利于推动高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开发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明确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1.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国际上很多高校都鼓励教师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团队形式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例如在迈阿密大学,教师学习共同体(Faculty Learning Communities,FLCs)是一个由教师和学校职员组成的学习项目团队,人数一般是8~12人。团队以促进教与学为目标,频繁地组织研讨活动,为成员提供申请项目资助、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参与者可以自行选择一个焦点课程或项目,与自身工作相结合,设计案例、尝试教学创新、评价实施效果;参与到两周一次或更加频繁的研讨中,并把项目成果在学校或者国内的交流会上展示,借助教学团队这一平台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国内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指高校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使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持续提高,不断完善,在发展过程中尤其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注重其作为教学工作者的发展。教师完成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参加到学习共同体中,通过团队的合作探究、团队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分享,逐渐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

2.改革、创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

师资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通过集体研讨、课堂观摩、开发教学资源等方式,可以为改革、更新教学理念提供契机,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优化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1.健全教学团队的管理机制

规范顺畅的管理机制是促进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保障,为促进教学团队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基层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和校级培育教学团队评选办法》等管理文件,开展了三级教学团队,即基层教学团队—校级培育教学团队—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形成了教师—教学团队—教学系—学院—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规范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1)教学团队组建。学校规定基层教学团队可以围绕单一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实践课程组建,也可以围绕专业系列课程,或学科性质相近的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构成的课程群组建。原则上本科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研究生学位课、其他学生受益面广的课程以及重要实践环节须以单一课程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在团队人数方面,要求每个基层教学团队的人数不少于4人,不多于12人。在团队负责人选定方面,团队负责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学生授课。

(2)教学团队备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要求各院系根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基层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负责所属基层教学团队的认定工作,并向教务处或研究生院备案新建设教学团队的基本情况(名称、承担的课程、团队成员名单等),以实现规范管理。

(3)教学团队运行管理。在教学团队的日常管理方面,学校要求各个教学团队制订团队工作制度,每个学期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撰写工作总结,工作内容应包括教学大纲制订与实施、课程(实践环节)建设、教材建设、青年教师培养及其他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各种教学研究活动。

(4)教学团队网站建设。为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学校还开发了教学团队网站,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各院系教学团队共同建设、管理和维护,将团队研讨纪要、教学改革论文、课程教学材料等在团队网站上进行及时更新,为团队之间的交流创设平台。

(5)教学团队评价考核。学校要求各院系负责对每个教学团队的运行状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教务处或研究生院备案;学校每年从备案的基层教学团队中评选校级培育教学团队和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作为院系日常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学校每年对院系基层教学团队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考核。

2.构建合理的团队结构

作为高校教学团队,一方面要有出色的团队带头人。带头人应为本学科或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的能力;另一方面,团队要具备合理的梯队结构。团队成员在年龄、职称、知识结构上要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实现团队的技能互补和成员技能的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