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论文(精选5篇)

  •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2建筑的纵向布局设计 纵向布局中包含的内容较少,主要包括建筑工程中外沿的高度设计,还有建筑结构的质量以及建筑物整体的刚度布置。无论建筑的使用功能是房屋建筑还是商业建筑,也不论建筑是高层建筑还是多层建筑,在纵向布局中都会涉及到这些问题。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精选5篇)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1.1建筑的平面布局设计

建筑的平面布局在建筑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一个建筑拥有良好的平面布局该建筑的使用功能也必然很好,而且平面布局布置的是否合理对建筑的抗震性能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考虑建筑设计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第一步就是要保证建筑的刚性程度和建筑结构的质量,在布置上要求二者有着相互的对称性,避免结构受力产生严重的变形状况产生。抗震受力墙一定要与抗震结构相互协调,刚度较大的建筑空间楼板还有高强度电梯的安置尽可能的放在建筑的中心位置,防止建筑发生扭转效应。进行平面布局设计时,不能忽略建筑结构中抗侧移结构布局需要注意的因素,保证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建筑的抗震性能都不会受到任何不利的影响,使建筑的抗震设计能够完美的发挥出其技术的优良特点。

1.2建筑的纵向布局设计

纵向布局中包含的内容较少,主要包括建筑工程中外沿的高度设计,还有建筑结构的质量以及建筑物整体的刚度布置。无论建筑的使用功能是房屋建筑还是商业建筑,也不论建筑是高层建筑还是多层建筑,在纵向布局中都会涉及到这些问题。设计师再设计时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设计规范,严格控制建筑物沿与建筑刚度的比值,对于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要遵守两点:第一剪力墙的分布要十分均匀,第二点对于剪力墙的构建一定要贯穿整个建筑一直延伸到建筑的底部,一定要避免中间发生断裂的情况。

1.3建筑的整体布局设计

建筑的整体布局设计,主要是指建筑的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的设计。在建筑的整体布局中,要使建筑平面和建筑空间在形状上,既规则又简洁。建筑的平面形状可以是圆形、矩形、方形等,这样的形状能够提高建筑抗震的水平。在建筑的整体布局设计中,要避免凹凸行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对建筑抗震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严重是还会出现扭转效应。要设计出具有立体美和具有艺术性的建筑,就一定要将建筑艺术和建筑所具备的功能,与建筑抗震设计结构结合到一起。例如:南昌绿地紫峰大厦,该建筑的高位268m,其框架是核心筒结构,对该建筑的抗震设计,在建筑三分之二处,东西里面内凹,其内凹部分的荷载通过结构柱支撑在41层与43层之间的跨悬臂转换墙上。其整体结构设计融入了新年功能化设计的思想,并对建筑结构进行小震下的反谱计算,以及中震弹性复核。

2建筑设计过程中应重视的抗震设计问题

2.1建筑物屋顶抗震设计

屋顶太高或太重,是目前建筑设计最主要的问题。屋顶过高或者过重,会加重地震的作用,导致建筑变形,对建筑物自身的抗震能力有所制约。建筑屋顶的重心和建筑底部的重心不在一条线上,那么就会导致建筑抗侧力不能连续,从而加剧建筑的扭转效应,制约建筑的抗震水平。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屋顶超高超重的现象,使得整个建筑的结构与刚度均匀的分布下来,让屋顶与建筑的重心保持在同一条线上。如果建筑物的屋顶设计的过高,那么就一定要保证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稳固性,降低建筑扭转效应。

2.2设计限值控制

相关文件规定,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考虑抗震要求的限值控制。房屋的建筑高度和楼层的数量。在实际设计当中,有的建筑高度超标,有的建筑层数超标,有的建筑高度没有超标,但是其宽度超标。这些超标,都将会给建筑抗震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一些高度和宽度超标的建筑,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只要完全融合建筑抗震设计,就能够有效的进行限值控制。例如:防裂度为8的时候,粘土砖等对称建筑的总高度要低于18m,建筑的层数一不能超过6层;底层框架为砖房的建筑高度应该保持在16m,层数保持在5层以内;建筑材料为钢筋混泥土框架房屋的时候,其高度要保持在45m以下,而框架的抗震墙高度应该保持在100m以内。

3结论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不确定性的地面运动的影响。地震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产生具有不确定性的多维振动,它是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实现的,它的随机性和复杂性让人难以预测。地震动的各个分量对建筑都具有危害作用,即一个竖向分量、两个水平分量和一个转动分量。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难以预测性,甚至是毁灭性的。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影响结构动力分析的因素主要有:结构质量分布不均匀;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协同作用;节点的非刚性转动;偏心扭转可能使位移增加;柱的轴向变形可能会使周期变长,加速度降低;材料的影响。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随着时间的增长或应变的增大而降低,这意味着自振周期可能增长,而加速度反应将减小。阻尼变化的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阻尼比受震松动以后会变大,且自振周期变长。基础不同沉降量的影响。按一般荷载设计的框架结构,当地震系数大于0,基础差异沉降可能造成实际弯矩与设计弯矩出现较大的误差,而这种误差在设计中一般未予考虑。建筑结构的施工质量。施工质量是影响结构抗震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施工的任一环节都可能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造成重要影响。这就是为什么“豆腐渣工程”的抗震性能总是和设计值相差甚远。

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2.1结构地震分析法

结构抗震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对结构最大地震反应的分析,需要确定内力组合及截面设计的地震作用值。常用的地震分析法有底部剪力法、弹性时程分析方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非线弹性静力分析法以及非线弹性时程分析法。其中最为简单的属底部剪力法,其在质量、刚度沿高度分布较均匀的结构中较为适用。假设结构的地震反应以线性倒三角形的第一振型为主。并通过第一振型周期的估计来确定地震影响系数。对于较为复杂的结构体系,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来计算,它的思路就是根据振型叠加原理,将各种振型对应的地震作用、作用效应以一定方式叠加起来得到结构总的地震作用、作用效应。而弹性时程分析适用于特别不规则和特别重要的结构中,将建筑物看作弹性或弹塑性振动系统,直接输入地面振动加速度记录,对运动方程积分,从而得到各质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剪力时程变化曲线。非线弹性时程分析法可以准确完整的反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反应的全过程。按非线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抗震设计,能改善结构抗震能力和提高抗震水平。非线弹性静力分析法考虑了结构弹塑性特性,在结构分析模型上施加某种特定倾向力模拟地震水平侧向力,并逐级单调增大,构件一旦屈服,修改其刚度直到结构达到预定的状态。

2.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为了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最佳,所设计的结构在强度、刚度、延性及耗能能力等方面都达到最佳,质量分布均匀,平面对称、规则抗侧向力较好的体系及刚度与承载能力变化连续的结构体系是优先考虑的设计方案,从而经济地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的。

(1)根据我国的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持力层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关系着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同时规范还指出,建筑的形体要适当,要求建筑的形状及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并有整体性,不宜用轴压比很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作为第一道防线。

(2)抗震结构体系布置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问题,如房屋建造中框架结构体系和砌体结构的选择问题。地震后会有余震,抗震结构体系应具有多道抗震防线。如框架结构设计中为了避免部分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将不承受重力荷载的构件用作传递途径。

(3)传统的结构抗震是通过增强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强度、刚度、延性)来抵御地震作用的,即由结构本身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消能减震设计指在结构中设置消能器来消耗地震输入的能量,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减小结构发生破坏和避免结构物直接倒塌以达到预期防震减震要求。隔震设计指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离层,即安装隔震装置,通过隔震装置延长结构的基本周期,避免地震能量集中使结构发生屈服和破坏。这是一种以柔克刚积极主动的抗震对策,是一种新方法、新对策、新途径。

(4)尽可能多设置几道抗震防线,一个较好的抗震建筑结构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协同工作。强烈地震之后往往伴随多次余震,如果只有一道防线,则在第一次破坏后再遭余震,将会因损伤积累导致倒塌。如像教学楼这种相对大开间、单跨、大窗口、悬臂走廊的纯框架结构,其纵、横方向的刚度不均匀,很容易发生扭转破坏,而整个结构只有框架一道防线,一旦柱子发生破坏,没有其他约束措施,整个框架因丧失全部承载能力而倒塌。防止脆性和失稳破坏,增加延展性。设计不良的细部结构常常发生脆性和失稳破坏,应该防止。刚度的选择有助于控制变形,在不增加结构的重量的基础上,改变结构刚度,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延展性是有效的抗震途径。

(5)场地条件就是导致建筑震害过于严重的关键因素,所以选择最为有利的地形最大限度的防止建筑物出现在不利于抗震功能发挥的区域。选择在抗震过于危险的区域来建造房屋,有可能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危害。在汶川地震时,北川县城西的房屋建造在有滑坡隐患的山体之下,在地震的作用下,山体崩塌、滑坡,将大量的房屋掩埋,死亡1600人,损失惨重。

3结语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抗震设计,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关乎民生,关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对房屋建筑实施结构设计,主要涉及对建筑高度,承载力,总体结构,各个部件的性能规划等一系列的因素,要求通过对各个构件和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既实现满足居民生活生产保障安全的需要,又具有值得欣赏的美学价值。增强房建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地基,房屋的结构体系选择,综合布局等多方面建设因素,是一项及其专业,严谨,复杂的高技术工作。

二.建筑设计和抗震设计的作用和关系分析

建筑设计对建筑抗震起重要的基础作用。建筑的结构设计难以对建筑设计有很大的改动,建筑设计已经初步形成了,建筑结构就必须按照原则服从建筑设计的要求。设计师在建筑方案能够全面的考虑到抗震设计的要求,那么结构设计人员按照建筑方案对结构部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保证建筑结构质量与结构刚度均匀分布,结构受力和结构变形共同协调,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和抗震承载能力;如果建筑方案没有考虑到抗震的要求,直接给结构抗震设计带来更大的难题,建筑布局设计限制结构抗震布局设计。为了进一步提高结构部件抗震承载能力,就必须增大结构构件的截面面积,这样又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在建筑抗震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单位要对建筑体型设计、建筑平面布置设计、屋顶建筑抗震设计等问题加以关注。

三.我建筑抗震设计的现状

在建筑抗震设计领域,虽然我国在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发展缓慢,尤其是在抗震设计上,没有能够正确的处理好建筑设计和抗震设计的关系,虽然引进了一些西方欧美抗震设计理念,但缺乏符合本国实际的理论技术创新。很大方面存在着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抗震设计中缺乏科学规范的理论指导,缺乏实际经验的积累;我国对地质地震的认识尚不够完善,对地震的成因,预测,防治研究不够深入,地震防治规范不够科学。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候,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或依据的是不完善的理论。因此,难以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完美融合防震设计理念。

2.建筑抗震设计中,设计立足于固定参数,而忽视了实际情况,设计完全依据“计算设计”完成。而且将一定的地震或力学参数做出固定的规范,比如,在我国地震设计研究中,把地震的降级系数统一规定为2.81,将小震赋予固定统计意义。而小震多用于结构设计中,结构截面承载能力设计和变形的检验计算,需要依据一定的实际情况而行的。

3.设计中,没有能够深入研究地震对建筑结构破坏的层次和顺序,难以做到重视主体的设计而兼顾细节问题。没有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的运用抗震设计准则。

四,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标准

1.我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辩证灵活运用其中抗震设计原则,严格执行设计施工标准,借鉴其中经验,结合房建本地实际,科学设计。

2.要坚持实施多级防震措施。传统房建结构多采取的是三级设防措施,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但在新的时期,房建结构必须是采取的多级设防模式,保护建筑主体抗震能力,减轻经济损失,使得建筑抗震中更加安全。

3.将概念设计理论和基于性能的设计理论相结合。结合建筑结构设计施工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做出科学严谨勘探,掌握第一手资料,综合分析考虑,做出最优势的战略设计组合。

五.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几个主要设计问题

1.建筑体型设计问题

建筑体型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状和立体的空问形状的设计。在建筑体型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间的形状简洁、规则,在平面形状上,矩形、圆形、方形等对抗震来说,都是较好的体型。尽可能少做外凸和内凹的体型,尽量避免不对称的侧翼和过长的侧翼,在体型布置上使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比较均匀地分布,避免产生因体型不对称导致质量与刚度不对称而引起建筑物在抗震时发生扭转反应。在建筑设计中,为了建筑立面美观和艺术上的创意,复杂的建筑体型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在设计时一定要把建筑艺术、建筑使用功能同结构抗震安全很好地结合起来。

2.建筑平面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同时它与建筑抗震关系很大,因此从概念上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建筑平面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使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对称协调,避免突变,防止产生扭转效应。在墙体布置上要均匀对称;在抗震墙(剪力墙)布置上尽量与结构抗震要求相结合;对刚度很大的楼、电梯井简要居中布置,避免偏心扭转地震效应。在建筑平面布置的总体设计上要尽可能为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合理布置创造条件,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与建筑结构抗震要求融合成一体,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中的基础作用。

3.建筑竖向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的竖向布置设计问题在建筑设计中主要反映在建筑物沿高度(沿楼层)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设计上。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中,无论单层和多层都存在此类问题。在建筑设计中,尽可能使建筑物沿竖向的刚度分布比较接近,应特别重视使剪力墙布置比较均匀并使其能沿竖向贯通到建筑底部,不应中断或不到底;尽量避免某一楼层刚度过小;尽量避免产生

4.屋顶建筑抗震设计问题

设计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时,屋顶建筑抗震设计也是整个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几十年来,从多数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评定结果看,屋顶建筑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屋顶设计较高或者设计过重。屋顶设计较高或者设计过重,无形当中加大了屋顶建筑变形,而且地震作用也加大了,尤其对自身和屋顶之下的建筑物的抗震作用都不利。有时屋顶建筑的重心和屋顶之下的中心不在同一直线上,如果屋顶的抗侧力墙和屋顶之下的抗侧力强出现间断,在地震发生时,带来的地震扭转作用也会更严重,对抗震更不利。所以,进行屋顶建筑设计过程中时,应该最大限度的降低屋顶建筑的高度。选用强度较高、轻质、刚度均匀的材料,使得地震作用传递不受阻碍;屋顶重心和屋顶之下的建筑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如果屋顶建筑非常高,屋顶建筑就必须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让屋顶建筑地震作用和突变降低到最小,尽量避免发生扭转效应。

六.结束语

建筑行业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建筑抗震设计,设计,提高抗震能力,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要求。因此实施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科学处理建筑设计和抗震设计的关系。建筑设计是整个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共同为提高建筑整体抗震性能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在进行建筑的抗震设计时候,必须要将建筑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综合协调起来,实现二者的配合,共同为建筑整体的抗震设计发挥出更强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山 浅谈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 [期刊论文] 《中国房地产业》 -2011年10期

[2] 陆伟权 浅析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4期

[3] 曾锐 重视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 [会议论文] 2003 - 中国铁道学会铁路房建管理会议

[4] 程宇 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分析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年36期

[5] 李建平 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 [期刊论文] 《安徽建筑》 -2004年5期

[6] 宫玲君 论抗震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与策略 [期刊论文] 《科技风》 -2009年16期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专业;抗震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当前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筑专业教学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下建筑专业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一点在建筑抗震设计这门课程中表现的尤为显著。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专业中一门核心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是一项专业性工作,当前建筑抗震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人们对于建筑抗震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在新形势下只有不断树立新的教学思维,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适应时展的要求。

一、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

建筑抗震设计在平常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讲解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动力作用以及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们掌握地震作用的计算、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以及结构抗震设计等概念。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单层厂房抗震设计、多层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等内容都是需要我们重点讲解的内容。

建筑抗震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要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让学生充分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具有一般的设计能力。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后需要掌握初步的设计能力,能做出符合建筑结构实际情况的抗震设计方案。教学目标也是我们评价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今后教学改革的措施都要通过这一个标准来衡量其效果。

二、建筑抗震设计教学要点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把握住一系列要点,只有把握住要点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教学。今后的建筑抗震设计教学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课程设置来看都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变革。

(一)重视抗震防线的设置。在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抗震防线的设置最为重要,多层抗震防线的设计有助于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当前国家通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也曾明确要求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必须要设置躲到抗震防线。在某些地震案例中会发现那些钢筋混凝土结构好的地方受地震影响大,而那些抗震性能相对较差的砌体没有倒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设置了多道防线。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设置多道抗震防线的重要性。对于框架结构而言尤其是像教学楼那样的大空间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如果能够合理设置柱间支撑或者柱子翼墙就能够有效增强结构的纵向刚度,剪力墙结构如果能够合理设置连梁就能作为建筑结构的“第一道防线”。针对多层框架的设计在楼梯间墙体要设置剪力墙,这样可以有效地形成抗震的多道防线,采用这样的设计方法对于提升建筑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合理设置抗震构造。在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合理设置抗震构造具有重要意义,是提升建筑抗震性能的有效途径。在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重点是要提升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

针对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要严格按照《规范》来进行设计,对于楼梯、电梯间四角、不规则部位纵横墙交接处以及较大洞口两侧等部位的抗震设计必须要保持高度重视。对于大跨度梁的设计需要采用组合砌体的方式来予以实现,需要对沿楼面大梁平面内,平面外的静力以及抗震承载力来进行精确验算。框架结构节点钢筋必须要满足锚固要求,梁的塑性效能也需要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柱以及节点破坏形成几何可变体系从而倒塌。此外针对女儿墙等非结构构件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为了避免地震时脱落伤人,建筑物出入口上不的玻璃幕、女儿墙以及挑檐等部位需要吊顶。

如果设计者是采用预制装配式楼板时必须要做好预制板间拉结锚固工作。为了提高高楼盖的整体性还可以设置板边圈梁、板缝现浇配筋带等。

(三)要坚持强柱弱梁原则。建筑抗震的设计重点是要坚持这一原则,针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的设计也要按照这一原则来进行详细计算。在设计过程中即便是框架柱增加了柱端弯矩的设计值在计算时也只能按照构造要求来进行配筋。在设计过程中要对于占据建筑结构大比重的抗震等级一般是二三级构件,可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无论怎么精确也最终会形成强梁弱柱的现象,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建筑结构体系的合理设置。这是做好建筑抗震设计的关键,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做好建筑抗震结构的设计。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有效教学

建筑抗震设计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在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当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教学实际,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把建筑抗震设计变成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才能最终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需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建筑抗震设计是一门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用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连接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讲清楚可是学生理解起来就要花费很大气力,学生接受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多媒体设备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PPT、音乐、视频、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来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教学采用这样的手段可以有效提升建筑抗震设计教学水平。通过图片的对比分析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冲击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社会责任感,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有很大好处的。

(二)要实现可研教学。建筑抗震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通过抗震实验能够获得许多知识。最新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技术也只有通过抗震实验才能完美的表达出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现可研教学意义重大。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可研教学的重要性,要多做实验,要通过观摩典型的、大型工程结构抗震、隔震、减震科研实验来增强学生们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们科学研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专门的科学实验可以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让他们加深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创造条件组建高水准的重点实验,要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多做一些典型结构的抗震、隔震实验,丰富实验素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实现理论教学与抗震设计实践相结合。正如上文所述《建筑抗震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与抗震实际相结合。要增加实践课程,要多参加实际设计工作,实地参观施工现场,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增强学生对工程实际的了解,这样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也会不断根据实际要求来进行设计,设计水平也将会明显上升,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专门规定必须要对特定建筑结构做出抗震设计,通过这样的规定可以增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实践,加强实践教学是建筑抗震实际的重点,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一点。

(四)实现讲授、讨论、自学相结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教授为主的模式。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实现讲授、讨论与自学的有机结合。对于抗震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抗震构造措施等内容要多倾听学生的意见,要鼓励学生积极讨论,这样可以实现有针对性的讲解。对于那些重点章节的内容,教师必须要深入细致地进行讲解,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通过增加互动性习题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首先制定讨论题目,让学生根据讨论题目来进行热烈的讨论,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分组讨论以及答辩等形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筑抗震设计建筑专业中一项核心课程,做好建筑抗震设计是提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建筑抗震设计也应该不断变革。本文详细分析了建筑抗震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随后分析了教学要点,最后重点论述了实现有效教学的各种策略。建筑抗震设计是一门核心课程,加强对这门课的研究,实现有效教学意义重大。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抗震设计,基于性能,性能水准

Abstract: in the 1990 s, when many of the earthquake happened, causing immeasurable loss, in such a case, the architecture industry has also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accordingly, some of the related theory and design earthquake have emerged,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eismic design theory is in such bad condition of gener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structure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eismic design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theory, and discusses the performance based on seismic design of the present method.

Keywords: seismic design, based on performance, and performance level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是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近年来的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上的损失,都在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发展,从每次震后的情况可以发现,大多数房屋就算在地震的时候没有倒塌,实际上也无法再修复居住,这种自然灾害的破坏常常会超出人们的想象和预估。在1989年美国和台湾相继发生地震后,惨烈的灾后现状刺激了理论界和工程界的反思,到了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先行提出了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此后,逐步发展成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的设防水准、结构性能水准、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结构抗震方泄等斩面

一、地震设防水准

所谓地震设防水准就是在实际施工中,要切实的老虑客观环境因素,结合已经确定要设防的目标,合各方面社会条件决设防所用的厂数。我国的“三水准, 阶 ”的震设防水准虽然有点于怦能的抗震设计的意思,但是因为第一水准 笤二水准的重现和超越概有很大的偏差,这两者之间的环节,也就昧房屋设计在经济和安全性能上就或存 一些问题。在19 5,美国加州结构程师协会就针对建筑构提出了一事基与性的戗震设计理论思想,并且提采用新地震设防水准的建议

二、结构性能水准

现有的建筑结构在已经预设的地震设防水准下能够估计到的最坏的灾害程度就是结构性能水准。早在2004年的时候,我国的相关学者就根据我国的国情与社会水平撰写了《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性态通则(试用)》,这里面的内容充分显示了我国建筑结构在其结构性能水平的发展方向,但是,该通则并没有具体的说明实际建筑的结构或者其他的力学指标和相关的设备材料的使用及运行是什么样的情况,只是阐述了一些不同与现行规范抗震理论的建议。之后,美国加州工程师协会在Vision2000关于结构性能设计的研究报告中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等级划分为四个等级,并且给出了一些想关的使用功能人员安全的裁定级别和总体上的大致描述。

三、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同样是在Vision2000报告中提出的,并且将之划分为三个等级:基本目标,重要目标,最高目标。是人们根据当地的地质情况所预想的一个地震等级下,建筑结构所能达到的抗震的能力,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的确定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居住条件,地质条件,做相关地壳运动的分析,详细分析建筑结构的功能,了解该建筑的投资与收益,假如发生地震,在各级地震后的损失与重建的情况,这样的抗震性能目标能带给社会和人们多大的价值和好处,更要深入调查这样的实施会让公众有什么样的反应和业主的承受力在什么样的程度。这也反应了抗震性能目标等级越高,其工程的造价就越高,在实际的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的确定的时候,可以业主的需要来设定,因为在规范中提出的抗震性能目标的等级是最低的。

四、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法、承载能力的设计方法、能量设计法。这些方法虽然在设计理念上得到了各学术界和专家的一致认可,大家也是非常热衷于对这个方法的研究,但是,想要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发挥其真正的最大的功效,就目前看来,还不是很系统和完善。

(一)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法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法是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就已经明晰了建筑结构进的抗震能力,在图纸设计时,从建筑物的空间布局,结构的承载力各方面充分考虑,计算出抗震能力的大小,使得建筑结构在空间、经济、抗震能力上得到最完美的统一,它颠覆了传统的设计过程,从源头紧紧抓住抗震这个概念,可以说,和传统的抗震设计法相比,该设计法是性能设计中最合理优化最好的方法。下面简要论述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法的实现过程: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法在设计的最初阶段通过假设抗震性能的控制因素为位移或者层间位移导致,从这个假设出发,利用地震位移谱理论计算出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的位移结构有效周期,在该周期的范围内,计算出基底剪力的最大值,从而计算出具体的配筋设计。

(二)承载能力设计方法

承载能力设计方法在计算基底剪力时主要采用的是反应谱计算,在计算时,通过一定规则分配到结构全高再和其他荷载实现组合,以达到结构强度的设计,将承载能力分摊到各部分的结构,各部分在承受压力时,通过其变形程度再进行验算。承载能力设计方法是设计人员使用最多的方法,设计人员一般都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承载能力设计方法在操作时十分简单,不需要繁复的或者一些难度较高的操作技巧,上手容易,在对性能概念的描述上也做到了清晰准确,细部的设计考虑到了十分细节上的问题,使得整个设计方法十分可靠,通过非线性静力的分析验算,承载能力设计方法在对结构非线性反应的控制上得到了很好的增强,对预期性目标的实现,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当然,承载能力设计方法也有他的缺点,他的缺点主要是在弹性反应上,在对非弹性反应上只能保证其中一种性能的目标,不能对整个性能目标做到很好的控制。

(三)能量法

地震在产生的过程,通过震源不断的四周传递能量,建筑结构在地震时通过内部结构消耗掉一部分能量,当能量达到一定强度,而建筑对能量的吸收又已经饱和后,必然引发建筑物结构和内部设施的破坏。能量设计法就是基于这个认识而产生的。能量设计法通过对地震的再现,模拟出建筑结构在地震时的最大的承载能力,可以直接估算出结构的最大承载能力,以及地震发生时的破坏程度,但由于不确定性因素过多,应用方法也过于繁复,一般不为设计人员所采用。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使人们对地震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预防地震时,不再怨天尤人,它在抗震中的具体量化和设防水准,让抗震有了实际的操作性,这在世界的抗震历史上,不得不说是一个全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韩小雷,郑宜,季静,黄艺燕.《美国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8

[2]孙俊,刘铮,刘永芳.《工程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