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星星有关的诗句(精选5篇)

  • 与星星有关的诗句(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诗歌教学如何体现诗歌特点?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王家新在谈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时指出:“要引导学生关注诗的语言本身,因为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注重从审美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真正…

与星星有关的诗句(精选5篇)

与星星有关的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 唤醒语感 选词 辨句 拟题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如何体现诗歌特点?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王家新在谈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时指出:“要引导学生关注诗的语言本身,因为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注重从审美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真正把诗歌当做诗歌来教,让教学回归诗歌本身”。诗人为我们指明了现代诗歌的教学方向。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为只有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到诗歌的语言魅力,运用恰当教学手段,唤醒学生语感,使学生对诗歌产生全身心的震动与共鸣,才能把握诗歌感情,并唤起对诗的热爱。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诗人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在艺术上,《星星变奏曲》颇能体现朦胧诗的特点,它并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借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意象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另外,本诗采用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

但是通过学情调查,学生对当代诗歌接触不多,也谈不上喜爱现代诗(学生不仅对诗歌阅读不够,其它文类也是阅读不够)。为了吸引学生兴趣,笔者决意摒弃以往诗歌教学偏重“意义”分析而忽略语言本身的弊病,采用活动式教学方式推进教学,以“选词”“辨句”“拟题”三项活动,充分唤醒学生的语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内涵,把握这首诗的语言形式,体悟诗人表达的感情,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创意设计】

教学目标:多角度分层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诗歌通过变化对称的句式表达感情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老师与大家共享一首诗,我们通过三个活动来学习这首诗。(教师板书:选词、辨句、拟题)

教师组织学生预习。

师:请大家用各自喜爱的方式读诗。同时把遇到的不懂的字词圈画出来。

学生自由读诗,并圈画生字词。

师生互动,扫除文字障碍。(重点字词:凝望、朦朦胧胧、寂寞、覆盖、冻僵、颤抖、疲倦等)

二.选词

1.读诗歌,按头像选填词语

师:请大家自读本诗,把自己感觉到的“喜欢”或“不喜欢”的词语,写到黑板相应的标识为喜欢和不喜欢头像之下。

(教师张贴两个头像。学生自读,持笔圈画词语。学生自主到黑板上“喜欢”或“不喜欢”的头像之下写出选中的词语。每人书写词语的数量、内容不限。)

教学预设:

喜欢组:光明、星星、凝望、白丁香、朦朦胧胧、诗、春天、萤火虫、柔软等

不喜欢组:僵硬、寒冷、疲倦、寂寞、瘦小、冻僵、苦难等

师:请大家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感觉、试读黑板上的两组词语。对黑板上的词语进一步作出修订或补充。

师生互动,学生试读,修订、补充黑板上的两组词语。并请说明理由。

2.增语感,加前缀趣味竞读

师:请大家在两组词语之前分别加上“谁不喜欢”“谁喜欢”这样的句式,试读喜欢和不喜欢之下的两组词语,组织趣味竞读。

示例:

谁不喜欢“光明”,谁不喜欢“春天”,谁不喜欢“柔软”……

谁喜欢“苦难”,谁喜欢“寂寞”,谁喜欢“冻僵” ……

师:两组词语“喜欢”“不喜欢”带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吗?

喜欢组词语让你想到什么?

不喜欢组词语又让你让你想到什么?

组织学生分享交流感受。

师:大家比较一下,选用“我喜欢”与“谁不喜欢”,这两种表达有什么不同?(为第二个教学环节“辨句”铺垫蓄势。)

学生回答:

如果是“我喜欢”,只抒发诗人自己的感受;

而用“谁不喜欢”,除了自己的感受之外,还包括别人,是指“每一个人都喜欢”。

(师生小结活动一:不同的词语,传递的感情不一样。)

三.辨句

师:这是一首有秘密的诗。为了解开这个秘密,辨句部分,我们分三步进行。

1、明辨句式,体悟思想感情

师:老师请一位同学女生用期待的语气,朗读PPT上的诗句。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一女生朗读。

师:请大家在第二节找出与之感情相悖的诗句。

学生发现: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教师请一男生朗读,要读出悲愤苦难。

教师让学生体会这两种不同感情,并启发学生,找类似相照应的诗行。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教师启发学生,发现:诗人用不同的句式表达不同的感情。)

预设:

“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这一句式,肯定句,表达对光明、对希望的期盼。

“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这一组句式,否定句,表达的对现实的否定。

2.品析词语,了解现实黑暗。

师:我们已经知道诗人表达了对光明的期盼。那么,这首诗的每一节的前四句,是否就可以删去?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每一节前四句。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找出关键词“如果”。

品味“如果”这一词语的表达作用。

“如果”表示一种假设,诗人用“如果”开头,表现了现实环境的否定!

3.深入阅读,把握诗人意愿。

师:现实如此黑暗,天上的星星都疲倦了,那即使最瘦弱的星星也被风吹落了,诗人有怎样的愿望?

学生朗读: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师指导朗读,重读“升起”“照亮”等词语,从而启发学生把握作者的意愿和所表达的感情。

(师生小结活动二:利用句式变化,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情。)

四.拟题

师:我们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为这首诗拟一个恰当地标题,并说明理由。把你们觉得合适的题目,写到黑板上。

教师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这种讨论,学生自主到黑板上写出本小组讨论结果。

学生说明所拟标题的原因。

(此环节,课堂生成不做预设。由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在对诗歌词语、句式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对本诗所表达的感情做出自己的提炼和概括。)

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五.小结、拓展

与星星有关的诗句范文第2篇

1 节日

现代生活中,我们与不同节日的亲疏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诗歌的理解。例如,“春节”“元宵”“中秋”这些传统节日今天依然有。春节合家团聚,元宵观灯,中秋吃月饼,这些过节的形式也基本没变。因此,读唐代诗人高適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以及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我们立刻明白这是在表达除夕之夜、中秋之夜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重阳”节,现在主要是老人们才过,过法也因人而异。所以,我们读到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时就会产生疑问:“行军途中为什么想要登高?为什么登高还希望有酒喝?为什么想的不是故乡的人而是?”其实如果我们了解古人九月九重阳节有登高饮酒的习俗,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寒食”节已退出了今天的生活舞台。要准确理解唐代诗人韩翃在《寒食》一诗中表达的讽喻之情,就必须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寒食节是古代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忠义高洁之士介子推而设的,在清明前一天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了解了这些,我们对韦应物在《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中渲染的清冷孤寂之感和思念同胞兄弟的手足之情也就能感同身受了。

类似的情形还有“清明”与“冬至”。现在我们很少在清明祭扫时看到泪流满面的人,但清明祭扫的基本内涵没变——为了纪念已故的亲人。读杜牧《清明》诗就不会费解为何“路上行人欲断魂”。而“冬至”在唐代是个与春节差不多热闹的节日,所以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会抒发“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的思乡念家之心声。但是现在冬至只是个节气,不再被当作节日,于一般人而言完全不会产生什么特殊的、浓烈的情感,因而我们也就很难真正体会白居易冬至之夜孤身在外的愁苦。

2 星宿

古人将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古诗中时常会出现一些星宿的名称,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含义,也会影响我们读诗赏诗的效果。古诗中常见的星宿主要有:(1)金星。它有时于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古人称它为“启明”;有时于黄昏出现在西方天空,又被称为“长庚”。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有“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另外它也叫“太白”或“太白金星”。古人认为,金星主兵象,根据它的出没可以预测战争的进程和凶吉。①例如王维《陇头吟》中有“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夜观太白,说明少年游侠心系沙场,渴望建功。(2)北斗星、南斗星。无名氏作《哥舒歌》中就有“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之句,以北头当空,渲染哥舒夜出的神秘气氛;李白《庐山谣寄庐侍御虚舟》中有“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之句,以南斗衬托庐山之高;刘方平《夜月》中有“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之句,同样以北斗、南斗描绘月朗星稀的春夜。(3)参星、井星、商星。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李白《蜀道难》中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之句,表现由秦入蜀山路的高峻难行。参星和商星(又叫辰星)则是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此出彼没,永不同时出现。②杜甫《赠卫八处士》中“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之句,表现了世事的离乱苍茫感。敦煌词《菩萨蛮》中则以“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作为表达爱情的誓言。(4)北极星。古人把它看作是帝星,称作紫微,用来指朝廷。李白《古风》其三十四中有“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之句。

3 时令

大多数表示时令的词和今天差别不大,但也有一些表意含混,容易干扰我们对古诗的鉴赏。

与星星有关的诗句范文第3篇

“椿寿”一词源自《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后世借椿比寿和祈寿的词语很多,如“松椿比寿”、“椿寿”、“椿年”、“椿岁”、“椿龄”等。周椿寿虽名椿寿,但是不幸早夭:戊戌年(1898年)才6岁时即病亡。周作人的《冬夜有感》诗就是为悼念亡弟而作,诗句如下:

空庭寂寞伴青灯,倍觉凄其感不胜。

犹忆当年丹桂下,凭栏听唱一颗星。

《冬夜有感》是周作人现存最早的诗,写诗时才13岁。一位13岁的少年写诗悼念他6岁的亡弟,是很让人感慨的。

诗的前两句写亡弟给作者带来的寂寞和悲伤。弟弟的离去让庭空落,人寂寞,倍觉凄凉,不胜感伤。后两句自然想起和弟弟当年在丹桂树下做游戏、唱儿歌的情景,那一定是快乐的,美好的。如今斯人已逝,好景不再,怎能不“倍觉凄其感不胜”呢?整首诗写现实的悲和往昔的乐,对比鲜明,而以乐衬悲,愈显其悲。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感情充沛,跌宕起伏,颇为感人。其语言朴实流畅,用词造句颇能构成意境,渲染气氛。特别是最后两句,把兄弟俩的情谊、乐趣充分表现出来了,而且带有民俗色彩和乡土气息。

关于儿歌《一颗星》,周作人另有一诗道及,其《儿童杂事诗・丙之七・歌谣》云:“夏夜星光特地明,儿歌啁哳剧堪听。爬墙虎蚁寻常有,踏杀绵羊出事情。”其自注云:“儿歌《一颗星》最通行,前后趁韵,接续而成。绝无情理,而转换迅速,深惬童心。末曰虎蚁会爬墙,踏杀两只大绵羊。末句有各种异说,此为其雅驯者也。”《越谚》卷上孺歌之谚正有《一颗星》,其歌词为:“一颗星,隔棂灯。两颗星,加油明。油瓶漏,好炒豆。炒得三颗乌焦豆,拨隔壁妈妈搽癞头。癞头臭,加乌豆。乌豆香,加辣姜。辣姜辣,加水獭。水獭尾巴长,加姨娘。姨娘耳朵聋,加裁缝。裁缝手脚慢,加只雁。雁会飞,加只鸡。鸡会啼,加虎蚁。虎蚁会爬墙,踏杀两只大绵羊。”末句有多种异文,如可以说成“得小老鼠喊娘”,的确不雅驯。钟叔河先生在《周作人丰子恺儿童杂事诗图笺释》(中华书局1999年版)中分析说:“儿童们在‘虎蚁会爬墙’之下接唱‘踏杀两只大绵羊’,还算是‘寻常有’的游戏,若是居然唱出‘得’怎样怎样,那就会‘出事情’也就是遭斥责了。”(第234页)

儿歌《一颗星》在越中小儿那里最为流行,深惬童心。周氏兄弟也是常常“听唱一颗星”的,所以周作人在《冬夜有感》这首悼念之作中只选择了这件童年趣事来表达对小弟的怀念,成年后的周作人仍然难以忘记儿时听唱的《一颗星》,所以他专门在《儿童杂事诗》丙编《儿童生活诗补》中补写了上面这首《歌谣》,记述了在那星光特别明亮的夏夜,儿童们歌唱《一颗星》时的情景:声音清脆流畅,繁杂细碎,颇堪听闻;内容互不连贯,绝无情理,随韵接续,趁韵而成,只有最后一句可雅可俗,既可以“寻常有”,也可以“出事情”,有选择,有刺激,颇为奇妙,能点燃孩子们的激情,增加童年的乐趣。周作人对《一颗星》是熟知的,他的诗和注都是很准确和精彩的。

周作人不仅记述了《一颗星》,还对《一颗星》进行了文学和民俗学层面的研究。他在《儿童文学小论・儿歌之研究》中认为《一颗星》等儿歌是“抉择歌(counting out song),但已失其意义而为寻常游戏者……其歌词率隐晦难喻,大抵趁韵而成。”“盖儿歌重在音节,多随韵接合,义不相贯,如《一颗星》,及‘天里一颗星树里一只鹰’、‘夹雨夹雪冻杀老鳖’等皆然。儿童闻之,但就一二名物,涉想成趣,自感愉悦,不求会通,童谣难解,多以此故。唯本于古代礼俗,流传及今者,则可以民俗学梳理,得其本意耳。”(转引自《周作人丰子恺儿童杂事诗图笺释》第235页)

儿歌《一颗星》给周作人留下的记忆和感受是深刻的,所以他在诗文中多次记述和探讨了这首越中童谣;而一起听唱《一颗星》却只活到6岁的小弟留给他的记忆和感情同样是深刻的,因此周作人为他写下了平生第一首诗。而这第一首诗竟然是首悼亡之诗,这是至可哀痛的。成年之后的周作人还是难以忘记小弟的病故,有时会在文中提起。如1925年4月22日雨夜,在《若子的病》一文中,周作人由爱女若子的作品和疾病想到了小弟周椿寿:“我读了这篇小文,不禁忽然想起六岁时死亡的四弟椿寿,他于得急性肺炎的前两三天,也是固执地向着佣妇追问天上的情形,我自己知道这都是迷信,却不能禁止我脊梁上不发生冰冷的奇感。”这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周椿寿的病情和死亡前的情形,同时也能感受到周作人对亲人的疾病和夭折的沉痛心情。若子在1929年15岁时也不幸病故,周作人在11月26日夜送殡回来后又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若子的死》,发出了“吁!可伤已”的哀叹。

的确,周作人《冬夜有感》诗和其他诗文让我们想到了“椿寿”的祈寿与短命、名字的吉祥与人生的无常、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让我们感叹;而作者对亡者的哀悼和对兄弟、父女亲情的珍惜,又让我们感动。

与星星有关的诗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顾浩;诗词作品;艺术创作;评价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with Eyes and Ears:

Mr. GU Hao's "Looking" and "Listening" Poems

WANG Tong-shu

顾浩同志的词作中有两组写“观”、“听”作品,十分精美。写“观”的词作有《瑶台月 观月》、《高阳台 观日》、《望明河 观星》、《望云涯引 观云》、《喜朝天 观天》、《透碧霄 观太空最新照片》、《锁窗寒 观美军虐俘照片》等;写“听”的词作有《声声慢 听蝉》、《清风满桂楼 听风》、《潇潇雨 听雨》、《如此江山 收听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和听歌、听笛等。

读顾浩同志这些观、听词作,如行山阴道上,奇境美景,目不暇接;如入音乐殿堂,籁鸣琴响,心迷神往。现将初步的感受,分述如下。

上篇 目观万象美――说“观”词

顾词中的有关写“观”词作已如前述,这些词作所观对象不同,但各具特色又有共同的精彩,现举三例以斑窥豹。

高阳台 观日

天灯一盏,金光万道,驱尽朵朵云烟。冉冉东升,亮遍天上人间。团团笑脸热心肠,只送暖、不计华年。当空照,花也新鲜,果也香甜。顾及这边又那边。依依西沉,彩霞片片。满腔圣火,都铸亘古诗篇。无论昼夜和阴晴,红红日、总跃心田。更悟得:索取患多,贡献怕浅!

望明河 观星

堆堆颗颗,看时现时隐,或明或灭。仙街夜市,正千里灯亮,万家珠列。天堂好生意,飞驰过、心诚意切。银河斜,鹊桥常连两岸,车腾马跃!高处桩桩谁说?也一一问档,还藏金阙。流光至今,可望可知者,数得几个?神舟已扬帆,遨碧海、把天书翻阅。总相信,有北斗指向,捷报纷如雪!

望云涯引 观云

长空行旅,何处来,哪里去?铺绸堆锦,天仙爱美如许!眨眼间,又换装更衣,笑溢玉宇。变幻难测,累了牛郎织女!一霎掩翠,翻浮墨,腾乱絮。情深泪多,顿作倾盆暮雨!然高风过后,彩桥举。纵描千姿,难道神态半句!

细品这几首词,感到有三大精彩!

(一)特色修辞绘形、神

顾词修辞仓库中储藏丰富,多种修辞手法运用自如。这里只举烘托和双关两种。

烘托。如《观日》词以“金光万道,驱尽朵朵云烟”来烘托太阳的光芒和“观日”者的心情。如以“当空照,花也新鲜,果也香甜”,来烘托阳光“光合作用”的效果。如以“堆堆颗颗,看时现时隐,或明或灭。仙街夜市,正千里灯亮,万家珠列。”来烘托夜幕初垂,群星满天的情景。如用“铺绸堆锦”烘托彩云冉冉,“变幻难测”等。

双关。如写日。日,既是自然之日,也是大公无私对人类作贡献的仁人、志士,“索取患多,贡献怕浅”!如写星的变幻不定,双关世事无常,可是星空千变万化,但“有北斗指向”,就不会迷失方向,就双关世事虽纷纭变化难测,但有掌舵、指路者,就能直迈胜境,“捷报纷如雪”。同样写云,也是双关世事变幻,白云苍狗,难以捉摸,但往往是雨后必现彩虹,“高风过后,彩桥举”,双关人间苦难过后,必定是幸福康宁!

双关还关涉到观者的情怀,对日、月、星、云的变化总是持胜景在望,欢情在前者,必然是对生活满怀信心者!正是这些修辞手法,绘出了日的光华耀眼的形象,星的闪灼变幻的魅影,和云的绚丽多姿、舒卷自如的形象!

(二)物解为民显襟怀

顾词人“观”词中所观的对象,日也好,月也好,星也好,云也好,都既是美丽的天象,也是智慧逼人的仁人志士,总是千方百计、默默无声的为人类争作奉献。有的如日金光万道,只争贡献;有的如星辰明灭变幻,宣示世事难测,但又是指路之心,永恒不变,永远闪亮!有的如云虽色彩变幻,迷人万状,却总是告人,勿为色迷,误入歧途,应记苦尽甘来,胜景在后。这种双关、烘托,物解为民(人),不仅仅是所举者如此,其他《喜朝天 观天》、《瑶台月 观月》等,也是如此,都付与了志士、智者的情怀,自有“千种情”,与人“百年伴”(月),让人“心田花开”,“情连九垓”(天),可知这些自然天象,都在为人类争贡献,述甘苦,示前程,这一切其实都是词作者(观者)的襟怀展示,物犹如此,人焉能后!这种方法正是古贤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无限旱苗枯欲死,悠悠闲处作奇峰”(来鹄);“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宋太祖咏日);“频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写蝉);“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写夕阳西下);“蛙声哪复论公私。”(梁晋竹写青蛙);“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咏蛙)。咏天象也好,咏物也好,都是展示作者的襟怀也!

(三)词采斑斓诗味美

顾浩同志创作词作时就非常重视作品的诗味,作品实践不负所想,这些观词堪称诗味浓郁,色彩斑斓。试从下列几方面来看。

境界高。顾观词中的高境界重点体现在所写的客观对象,都是形神融汇,形的特色鲜明,日则是日,“天灯一盏,金光万道,驱尽朵朵云烟。”;月则是月“莫道阴晴圆缺,一样玉轮转”;咏日者不可移用于月,咏月者不可移用于日。虽然朝阳东升“驱尽朵朵云烟”,“月出东山”,也一样“烟消云散”,但却是只有日、月才能对号入座。而日、月之“神”则都是和悦安祥,与人为善,尽心尽力,为人贡献,而不是高高在上,傲视万物,或者自诩自得,飞扬跋扈。不为浮云掩日月,自缘身在最高层,词写高情、高人倾情,从而构成了全词的高境界。

形象美。如写日的“团团笑脸热心肠”,正是慈祥长者的美好形象。如写星星的“正千里灯亮,万家珠列”,群星灿烂,一望无际,“时现时隐,或明或灭”又有动势之美。正和郭沫若的名作《天上的街市》一样优美开阔。如写云的,不仅“铺绸堆锦”有色彩斑斓之美,又有“一霎掩翠,翻浮墨,腾乱絮。”更有云彩的变幻之美。“浮墨”、“乱絮”也是云催倾盆雨之前奏,不让“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而多豪婉结合之美!

顾之观词的形象美,正像各有风华的人物,自然自在的展示自己的形象,虽然有的光华逼人,有的柔媚亲和,有的活跃多姿,但多是环肥燕瘦,各具其美,他们的整体形象又各具美质,各有特色,组成了所观对象的形象美,组成了各词的形象美!

构思巧。顾的观词构思十分精妙,细看来有四条线索。

一条是物的特色。如“观日”,抓住“日”的恒久、无偿的发射光和热。从而写“热心肠”、“只送暖”,让世上“花也新鲜,果也香甜”等等。每个情状都是非“日”莫属。如“观星”则抓住星星的既有“时现时隐,或明或灭”的群星,又有亘古不变的大熊星座,北斗七星高,为人指方向。这些也是星星所特有的。词人再在其中穿插美好神话“银河”与“鹊桥”,“银河斜,鹊桥常连两岸,车腾马跃!”星星的特色就十分鲜明。如“观云”则抓住“云”的色彩众多(彩云、白云、乌云),变幻难测,从而写其“笑溢玉宇”和“情深泪多”,“纵描千姿,难道神态半句!”如此,“云”之特色也随构思而鲜明。

一条是所观对象之变化情状。如观“日”,从旭日“东升”写到“当空照”,写到“依依西沉”,再写到“无论昼夜和阴晴,红红日,总跃心田。”这是日出日落全过程。如观“星”,从夜幕初下群星初现到“银河斜”夜色深沉,再晨星寥落,仍见“北斗指向”,也是全夜星空景观。如观“云”,主要写“云”的圣手难画的变化神态。写“云”的飘浮不定,似居无定所,行无定处之“远行客”。再写色彩多姿,彩云则似天仙锦衣,积雨乌云则带来“倾盆暴雨”和雨过天晴,彩霞彩虹,令人注目。“云”的特色一路写来,十分鲜明。

一条是观者的感受。观者的感受,从来是观类词的血脉,“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古贤有许多示范。顾观词的感受,既有总体的积极、开朗、乐观,感慨振奋有为,也有对所观不同的对象的不同感受。如观“日”,则强调的感受到“无论昼夜和阴晴,红红日、总跃心田。更悟得,索取患多,贡献怕浅!”如观“星”,则凸出星空虽万家珠列,但也会产生“迷乱”(迷乱的星空),只有依靠北斗,才能永不迷航而“捷报纷如雪”!任何时候,不能目迷珠光而忘方向也!如观“云”,作者的感受是世事如白云苍狗,“变幻难测”,彩云也能变成乌云催来倾盆暴雨,只是应有风雨过后,必有彩虹的乐观心态,才能不负美景,不负人生!

这些不同的感受,正是这些观词的线索。

一条是上下片情、景、感的转换。顾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兴感。但细看来,各词多有不同,总是由所写的题材内容来确定的,情、景、感的安排呈现多彩多姿。

如观“日”,上片写红日初升到当空朗照之景,“只送暖,不计华年”是感,是推想。作者崇敬、欣喜、乐观之情则从颂“日”传出。下片只“依依西沉,彩霞片片”是景,其余都是兴感、抒情。上片是景多、感少,情含景中;下片则是景少感深,情满篇章!

如观“星”,上片景感杂陈。“堆堆颗颗”到“万家珠列”是景,“天堂好生意”到“心诚意切”是感。下面“银河斜”三字是景,再接“鹊桥”两句是推想,是感。词人感叹星空奇幻难测之情也随之传出。下片“遨游太空,翻阅天书”等,一派浪漫想象,只“北斗指向”一句是景,其余全是观“星”兴感,望“星”抒情!是景少、感多、情富!

如观“云”,上片只“铺绸堆锦”和“换装更衣”是景,(“换装更衣”还是暗写景),其余全是兴感、抒情,是感、情远多于景。下片则景、情、感相当,从“一霎”到“暴雨”是乌云翻滚,暴雨倾盆之景。“然高风”二句,则是推想之景,而非当时所观实景,实际上是以想象之景发当时兴感,抒“苦尽甘来”之情,结尾两句写妙笔难画“云”之变化神态,仍是兴感、抒情,延伸世事变化难料之感,和叹“云彩”变幻难以描画之美!补足题意,充实观“云”之感。

由此可见顾词之构思可谓总体虽多统一,每篇却各有精采!

语言俏。顾词语言创作多吸收了文言白话之长,多精当俏丽,生活情趣,文学气息,都很浓。锦词佳句,俯拾即是。如“团团笑脸、热心肠”通俗形象写太阳之温暖可爱,直似佛祖面目。如“花也新鲜,果也香甜”对偶精妙,准确写出红日的“光合作用”,颇具现代科学意味。“索取患多,贡献怕浅”八字结句,也是意味深长的对偶,俏丽而含蓄!观星、观云同样也佳句连连。有的还多弦外之音,如观“星”中的“飞驰过,心诚意切”虽说是天从人愿,也是勉励告诫天堂好主意是要人真心向善,意诚福至。观“云”中的“然高风过后,彩桥举”也同样含蓄有味,精当俏丽!

综上境界高、形象美、构思巧、语言俏四个方面解读,可证顾词词采斑斓,诗味浓郁。

下篇 耳听天地心――说“听”词

顾浩同志的“听”词诸作,同样激扬婉丽,风华万种。也举三例来解析品赏。

清风满桂楼 听风

身周无影,耳边谁声?呼呼习习,谁个漫话到三更?桂婆娑,未名舞曲谁哼?云海千军涌,谁横空、号催远征?转眼里、夜雨激烈,双响谁铿?繁星满石城,凭窗谁筝?看遍地落红,飕飕知是谁扔?庭院快步,哗哗谁伴程?系万古高风,君猜取、谁与长绳?失人间正气,天堂谁登?

潇潇雨 听雨

现在是几更?谁倾盆,唤回我梦魂?似银钎击地,玉珠敲窗,鼓乐闹春。木床草席竹枕,卧听落纷纷。心随哗哗去,进村串门。面对天河倒泻,问张王李陈,积水可深?越久旱田野,咝咝一抹龟痕!嘀嗒声中,山乡塘满流涨,万户碰金樽!过大街小巷,潺潺遍洗浊尘!

声声慢 听蝉

忽高忽低,时断时续,何情何意何绪?声声变幻无已,怎解其曲?阵阵垂首嘶号,是不是酷暑难御?突然音色惶惶,可因还有风雨?凄凄短叹长吁,试一问:甚事眷眷如许?孤鸣丛绿,为念远飞儿女?更听此唱彼应,这交响谁主律吕?闻吟罢,君猜我又拾几句?

从中华诗史看来,关注、摹拟万物声象一直成为作者展示才情襟怀的题材。以往诗词作品中写声音,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之声;一类是社会之声。自然之声包括风号雨啸,浪吼雷鸣,山摇地动,泉鸣溪潺等等。社会之声,则包括人嘶马喊,鸡鸣犬吠,夏日蝉噪,秋夜虫吟等等。自然之声,多系无生命之声;社会之声,多系有生命之声。但不论是自然之声或是社会之声,在诗人艺术家耳中都是“声声入耳”。“万壑有声含远籁,数峰无语立残阳”。总是受到关注的,许多文学家因创作了写声之文而名声大著,如宋玉的《风赋》、如著名唐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之声的和欧阳修的《秋声赋》。但是,细看古贤写声作品(包括一些篇章中涉及的非专门写声的,如《琵琶行》中的几句),多为闻声兴感,借他人杯酒浇自己胸愁,与顾词不同。顾词写声有多重美质、内涵。

细品这三首词深感其新颖别致,识见卓异,既有各所听事物之声的特点,又有丰富的弦外之音,试从下列几方面来论述。

(一)变无形为有形,变泼妇为爱神

风,现代科学说是法是空气流动所致,历来无形,人们只可感受,而难以捉摸,“捕风捉影”就是说的是虚构之事。宋玉的《风赋》说风有雄、雌,是将风拟人,劝谏王爷的,既没写到风形,也没写到风声。顾词却生动地写出了风的声音,由绘声进而绘出风之形。“呼呼习习”,正是风声,“漫话”漫话之声也是风声。舞曲“哼”声、军“号催远征”、“双响谁铿”、“筝”声、弹筝之声、“飕飕”等,都是风声。正是这些大小、高低、如筝似歌,如鞭炮、如军号的声音,在我们眼前勾勒出了风的形象。

顾词以“声”将风由无形变为有形了,这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这是一个美好的与人为善、劝人向上的形象。

在现代科学里,风是无形的,可是在古老的神话里,风是有形的,是一个妇女,名叫“风姨”,是个老泼妇!凶悍无情,嫉妒,“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镜花缘》里还说“风姨”设局害百花仙子。《聊斋》作者还被花神召去写讨风姨檄文!可见,风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是个泼妇形象,与顾词中的风形象迥然不同。

顾词中的风在寂寞夜深伴人漫话(聊天),有时自哼舞曲伴舞,有时又吹响激昂军号,励人远征,有时与雷雨闪电合作为友,放起震撼人心的双响,有时又向世人献一曲古筝,并不断劝告人,要系万古高风,要盈人间正气!……一副与人为善、与人为友、劝人向上的好心肠!分明是爱神形象。顾词中这种对所听之声扬善崇美,不仅听风是如此,听雨、听蝉皆如此。

(二)变无情为有情,变为己为人

鬼才李贺名句“无若有情天亦老”,是说天是无情的。其实不仅天是无情的,自然万象、人间万物,除人和一些高级动物而外,都是无情的,这是由它们的本身特性决定的。“月如无恨自长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月有恨、花有情都是诗人赋予的。

可是顾词中自然之象,虫鱼之类,都是有情的,这个情是由他们的声音传出的。它们的情还是丰富而多样的。如风,去泼妇之凶悍,变爱神之亲和与人为友,与人为善,劝人向上。如雨,不仅配合人的盛世欢欣,解除人的久旱忧虑,来“玉珠敲窗,鼓乐闹春”,滋润龟裂的农田(丝丝一抹龟痕!),贮满枯涸的水库(“山村塘满流涨”),让千家万户放心开情畅饮(“万户碰金樽”)!给人带来无限欢乐,真是风雨也是(似)人有情!不仅如此,雨声,还触动了人的公仆情怀,让人“闻雨起舞”,“心随哗哗去,进村串门”,“问张王李陈,积水可深?”这也是雨的启人爱民之情!

顾词还使这些物的行为原是为自己今变为别人。例如风,本是空气的流动,是空气自身的本能而已,无所谓为别人而起而作的,可是在顾词中,“风”,是善解人意,促人上进的。如雨,是水气凝聚而成,落到地上,也是自然现象,大雨也好,微雨也好,都是积蓄太多饱和了,在大气中待不住了,才降落人间的,山间、海上,田边,院里,都是为了解除自己的饱和状态,而不是为了其他!可是,如前所述,在顾词里,雨,也成了渭何人者!这种变无情为有情,变为己为人,在《听蝉》中更为具体化。蝉,在古今诗词中常被吟咏,仅唐诗中就有许多锦章佳篇。例如:

蝉 虞世南

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三首诗都是以蝉喻人(喻己),或写居高声远,应深自惕励;或写被冤入狱,申言难进,比蝉不如;或写位高境艰,声多无用,清高相励,与蝉相似。都是取蝉之某一特点来写自己襟怀处境。蝉在他们词中只是客体。顾词与之不同,是以蝉为主体,为一感情丰富,忧国忧民的人,朝朝蝉鸣,实日日吐心。开头三句,写断续蝉声,显示了无限的感慨、意愿和情绪。下两句进一层蝉声,随时随遇,变化,衷曲难解。再下写蝉声的两种类似哀鸣,推想其是否因酷暑和风雨(世态炎凉)灾祸。整个上片,以蝉声表蝉心,生命存在,发声不止,高低不断,顺逆无休,志者情操,可见一斑。下片续加深化,开始五句(到“远飞儿女”)凸出“凄凄”,并推想是否宿愿牵心,儿女挂肠。这是人之常情,智者尤甚。再下两句,写还有其他蝉声与之“此唱彼应”,似在求友,求助,求知,求领唱者(能“登高一呼,从者云集”之人)。末二句很有趣,类似“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与蝉告慰、对话。趣在不似虞、骆、李等将蝉引为同调,而是请其猜测,似调侃之语显示了旁观者清的诗人本色。这种含蕴深厚的声音,引动了他多少诗情,得到了多少佳句,也有点儿“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情味。以此结尾,别有情趣,别开生面!听蝉得诗,出人意外,又在意料!

听蝉词作变无情为有情,变为己为人的词意,有力而巧妙写出!

(三)借听声、绘声,表达听者的襟怀情愫

顾浩同志的听词还有一大特色是借听不同之声、绘不同之声,展示听者的襟怀情愫。世上人有良莠,声有乐哀,可是同一声音在不同的人耳中有不同感受。委琐软弱者“闻鸣镝而股战”;亟思求贤者,“听颦鼓而思大将”;激昂志士听“风萧萧兮易水寒”而奋起,祖逖“闻鸡起舞”,……这也是正常情理,然而,听声之作,确实是人的素质的晴雨表。

顾词展示的听者的襟怀、情愫是公仆情怀、达观进取和心系诗词。这三点在前述的解析中已多提到,这里就简要的集中汇合一下。

公仆情怀。前文曾分析观风、听雨时曾说这些词不是如古诗词中的闲情逸致,吟风弄月,词中的所体现的自然之物启发人的公仆情怀,其实也是展示了词人自己的公仆情怀,词人身为省委领导成员,一贯持公仆之心,这点在多篇作品中表露,所以在听雨这些词中显现,是自然、必然的。

达观进取。词人的达观进取襟怀,在词中有多处展现,前文曾述过词人听蝉声呜咽,劝慰其不必忧郁,要着眼生活中美好欢愉,要改变低沉的呜咽,要唱出昂扬的交响,这种达观进取的情怀,又不仅仅存在这些词句中。顾浩同志许多词作中都活跃起这种达观进取,如经历几度雷霆,要人“扬眉一笑”而已(《青松礼赞》);如面对谣琢(闲言)“一笑后,还倍增虎劲”(《深夜梦荷记》);如面对种种意外,是“我无心对花,有意凭栏”(《登玉女峰》);如面对流言诽谤,“扬眉一笑又何妨?”(《思友人》);如劝同窗友人“闻鸦休惊诧!”(《雨夜寄友》);如梦友人“衷肠久郁一吐后,更觉得地绿天蓝”等等,都体现了词人的达观进取情怀!

达观,从来是中国文人美德,陶渊明“性达形迹忘”;王勃“君子安贫,达人知命!”;杜甫“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但古人多指人宽容大度,不计个人得失,淡于名利,实际上是一种能忍自安的明哲保身,所以往往都是横逆、坎坷逼人来时,都是“退一步天地宽!”可实践往往是退一步天地更不宽,而且越退越不宽,为何呢?因为只是达观,而无进取!所以达观必须与进取并驾,达观才能产生积极效应。顾词中可贵处正是达观伴随进取,“一笑后还倍增虎劲!”达观优化了进取也!

诗文情愫。顾词中展示的诗文情愫,更是词人所独有的。我曾接触过词人的亲属、秘书、友朋,他们谈起顾浩同志,都说顾词人除公务外,就是读诗作词在日常交往中,都异口同声说,看样子不像官员而像诗人。驾驶员同志更介绍说,各种在外的会议散后,顾词人从不打牌也不串门,都是伏案写作。顾浩同志也曾亲口告诉我,他就是嗜好诗词,爱读、爱写。这种与生俱来的诗缘正是诗文情愫,这种诗文情愫在其作品中也是多处闪现。观日、观月作词,听风听雨作词,听蝉,也要蝉猜猜,自己又拾到几个好句!

与星星有关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童诗;诗眼;补白;朗读;诗配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91-02

全国范围内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均已经把儿童诗当作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有的教师擅自将语文教材中的儿童诗删去不讲,或草草应付而过,实在是天大的误会。笔者认为提高儿童诗的教学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提高儿童诗的教学实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作起:

1.抓“诗眼”法

戏有“戏眼”,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所谓“诗眼”,就是诗篇中的“重点词语”和“目的句”。它所传的“神”就是诗的主题思想。抓住了“诗眼”就能游刃有余地进行儿童诗歌的教学。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鲜花和星星》:“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到了夜晚,/花儿睡了,/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又比地上的花儿还多!”笔者在教学时就做了这样的设计:朗读课文后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喜欢夏天?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因为夏天有满地的鲜花。”“因为夏天有满天的星星。”“花比天上的星星多。”“星星比地上的花还多。”……正是因为笔者抓住了“我最喜欢夏天——”这一“诗眼”进行提问,学生们才能轻而易举地从整体上感知到全诗内容,才能使诗人笔下的夏天里的星星和鲜花“与孩子们的思想感情水融地结合在一起”[1],也为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热爱夏天,拥抱夏天的美好情感奠定了基础,课后笔者又留下了用“我最喜欢秋天——”、“我最喜欢冬天——”、“我最喜欢春天——”(任选其一)为开首句的仿说训练作业,激发学生去描绘生机盎然的自然界。本课抓住了“诗眼”进行教学,就能更直接地引导学生用儿童的眼光去审视,用儿童的心理去感受儿童诗中的真、善、美。

2.“补白”法

李渔在《中国画论 神韵说》中说:“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以“实”带“虚”,以“虚”补“实”,要给儿童诗做好“补白”工作。诗歌中的省略是一种空灵美,为了揭示诗的完整形象,使学生从中领略诗的情感与主题,就要引导学生将诗人省略的空白处补充出来,将浓缩了的字句引申开来,把跨跃的场景与情感连接起来。如笔者在执教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课《雨点》时,做了如下设计:①捕捉儿童诗的“空白处”,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天上飘下来的雨点怎么落在不同的地方就不一样了呢?请大家边读边想你见过的池塘、小溪、江河、大海里水的样子。②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池塘、小溪、江河、大海里水的样子。③学生讨论:为什么雨点落在不同的地方就不一样了呢?

生1:池塘很平静,水一动不动,小雨点好像在睡觉。

生2:小溪里的水在缓缓地流,小雨点也在缓缓地流,好像在散步。

生3:江河里的水流很疾,小雨点好像在奔跑。

生4:海洋里的波浪很大,小雨点一会儿掀到浪尖,一会儿掀到浪底,好像在跳跃。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一起边看图边读书,把你自己想象成小雨点,用自己的动作、用自己的表情来读书。

通过看图片、想像画面、讨论做好了“补白”工作,教师不要过多地讲解,只要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在头脑中产生一幅幅画面,语言文字材料就转化成了学生的思维材料,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还忽然冒出了一句:“雨点落在眼睛里,在眼睛里打滚。”“雨点”这一动感形象就在学生们的心中安了家。

3.朗读法

“深入地理解儿童诗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正确朗读的前提,所以要引导学生从正确的理解中寻求正确的朗读,就要首先考虑好‘读什么’,然后再研究‘怎么读’。”[2]如上文所提及的《雨点》教学片断,就是通过看图片、想像画面、讨论做好了“补白”工作,让学生明白了“读什么”,又通过将自己想像成小雨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研究了“怎么读”。最后通过学生的朗读,听众感受到了小雨点在甜蜜地睡觉,小雨点在悠闲地散步,小雨点在欢快地奔跑,小雨点在争先恐后地跳跃。通过学生朗读,语言文字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的心灵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在与文本的碰撞中学生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小雨点,进入了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如果学生朗读水平低,而且诗意深邃,可先由教师示范朗读或领读,“要强化初读,要拿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朗读,让学生''扣读导悟,读中见悟'',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再饱含这种感情读出来。”[3]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中的《做一片美丽的叶子》、《长城和运河》、《秋天》、《我们爱你,中国》……时都是运用了此法。

4.“诗配画”法

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在他的山水画论集《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童诗也是这样,它也无一例外地具有形象美、色彩美、哲理美。苏教版教材几乎为每一首儿童诗配了手绘的彩色背景图画。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形象,我在教学《秋天》时播放了自己用录相机拍摄的一段乡村秋季里与诗中所描绘一致的风光影像资料;教学《长城和运河》时,展示了长城和运河的航拍图片;教学《乡下孩子》时,展示了乡下孩子生活的情景图……正是"诗配画"这一教学法使儿童诗中所描绘的“境”得以在课堂中创设,激发了学生无限的遐想,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去充分地朗读和感悟儿童诗文本,步入了诗人在诗中营造的意境,由此获得感悟,达到与诗人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融。

提高儿童诗的教学实效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只要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就可以迎来儿童诗教学的春天,真正发挥儿童诗歌教学对学生益智、励志、审美、冶情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束沛德,《红线串着爱与美》,《文艺报》,《文艺报》编辑部1992年3月7日

[2] 郭弢,《语文教学艺术论》,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2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