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知识(精选5篇)

  • 高中政治知识(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2)北宋的统一: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①军事:解除将领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②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③地方:…

高中政治知识(精选5篇)

高中政治知识范文第1篇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北宋政治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北宋政治知识北宋的政治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2)北宋的统一: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①军事:解除将领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②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③地方:分散削弱地方长官的权利;

(4)作用:中央集权被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出现

(2)表现:

①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3)影响:

①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②弊端: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增加财政支出。

高中北宋经济知识经济

1.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

(4)重心南移: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2.手工业的进步

(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2)纺织业: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写画中的写实风格。

(3)冶金业:北宋时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3.商业的繁荣

(1)表现: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市”发展

①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③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④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3)对外贸易

①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

②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高中北宋思想和科技文化知识思想

1.程朱理学

(1)背景:北宋时期,儒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

(2)主张

(3)影响

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九渊的心学

(1)宇宙观

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2)认识论:只需内心反省就可得到天理。

科技文化

1.科技成就

(1)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2)火药:宋朝为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3)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2.文学成就

(1)宋词

①出现:唐代。

②繁荣原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加;词更便于抒发感情。

③代表作家:婉约派有柳永、李清照,豪放派有苏轼、辛弃疾等。

3.书法:北宋苏轼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

4.绘画

高中政治知识范文第2篇

1、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二战后,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同时,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人民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2)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①二战后,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的历史。世界经济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②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2、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3、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有哪些?

(1)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2)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3)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5)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4、如何理解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被打破。

(2)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3)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5、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和基本准则分别是什么?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7、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1)外交成就:详见教材P107

(2)原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发展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系,与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寻求共同利益,坚持大局求同存异;全面实行对外开放,促进交流与合作等等。

同步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题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______。和平问题是指维护_____,防止新______的问题;发展问题是指世界_____,尤其是_____问题;世界人民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______。

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______。经济全球化是把____。

3、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_____,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_____。

4、维护_____,促进_____,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我国致力于促进和平与发展的_____。

二、能力提高题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A.机遇与挑战B.战争与和平

C.和平与发展D.和平与反恐怖

2、解决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主要障碍是

A.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的存在B.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

C.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造成的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

3、波黑战争造成25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流离失所,上千亿美元的物质损失,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这一教训说明

A.世界上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和不稳定的因素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C.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D.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实基础是发展经济

4、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A.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

B.加快世界经济的发展

C.增强国家间的友好交往

D.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____指商品、技术、劳务、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国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A.科技革命B.国际竞争C.世界政治一体化D.经济全球化

6、下列属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

①生产全球化②贸易全球化③金融全球化④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④

7、近年来恐怖主义活动频繁发生,国际社会强烈谴责恐怖主义行径,呼吁必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这表明

①反对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②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恐怖主义行径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④反对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应加强国际合作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8、当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

①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②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处于劣势的主要原因③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④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有效途径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9、世界经济日益走向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日暂缓和

B.世界已完全实现了和平与发展

C.世界各国都坚持对外开放

D.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10、长期以来,以美、欧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关注不够,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保障机制也不完善。这表明

A.当前的国际政治秩序不公正、不合理

B.当前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公正、不合理

高中政治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哲学知识;高效课堂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包含极为复杂的理论知识和基于实践的经验的总结,因此,在高中政治哲学课堂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的哲学素养,就必须深度地剖析政治哲学知识中的重难点,科学地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一、深度剖析哲学中的重难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中包含有很多的重难点知识,这些知识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反复的讲解,进行深度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在引导学生进行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哲学知识理论体系,即哲学包含有三大部分,分别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并对三者的关系有准确的认识,其中唯物论和认识论相对于辩证法的知识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因此,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的重难点就集中在辩证法这一大块知识点上,这一知识点包含有联系的原理、发展的原理、矛盾的原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以及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以及内因与外因这几大知识点。在这一阶段,重难点主要集中在矛盾分析法这一哲学知识点上,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矛盾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度的剖析。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矛盾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主次矛盾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在了解这些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着重对引导学生辨析矛盾的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原理。首先,引导学生从内涵上进行区分,主次矛盾是存在于复杂事务中的,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同一矛盾中的两面;其次,从作用来看,在事物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要认清办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即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哲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哲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因此,学习哲学知识的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所学的哲学知识指导实践,在课堂中,教师就要积极地将哲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选用生活中的小故事进行讲解,也可以选用一些寓言故事进行相关理论的分析,或者是联系形势与政策中相关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理论知识点。如教师可以就最新一期的地质学报刊载封面文章(英文版)介绍到的我国科研人员首先在自然界中发现金属铀,这一发现对核能原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自然界没有金属铀,最新一项研究打破了这一惯常认识,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时政信息,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认识论知识。此外,还可以结合我国提出的要打造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创新是关键,质量是根基。这一时政新闻让学生掌握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同时,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知识,如,古时候有一位父亲,买了一只猫来解决鼠患,但是鼠患缓解的同时,猫也偷吃了鸡,他的儿子很生气,父亲告诉他,没有鸡我们不会挨饿受冻但是没有猫却会,他的儿子就不再抱怨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矛盾的相关知识。

三、引导学生用哲学的观点解决问题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知识不是学习哲学最为重要的目的,学习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可以用所学到的哲学知识紧密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能够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政治哲学课堂中进行多角度的引导,让学生树立起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同时要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尤其是要以分析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对材料或者问题用哲学的观点进行科学地分析,同时运用正确的方法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的训练,如鼓励学生观察学校的布局,班级规章制度的设置,学校整体的管理制度等这些生活中的事物,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找出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地方,说出理由,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结语:总之,高中政治哲学课堂的高效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深度的讲解,同时要注意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进行灵活地运用。要明白,哲学是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指导生活的,只有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合理地运用,才是真正高效课堂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满顿.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18:46-47.

[2]郭强.以哲学思想引领高中政治体验式课堂[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12:5-8.

[3]陈维.浅谈高中政治复习中如何突破哲学重难点[J].群文天地,2012,09:196.

高中政治知识范文第4篇

【摘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应做相应的调整,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大胆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调整教学顺序,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比如,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某种重要事件,教材中有一个内容相关的单元,我们就可以提前学习这一单元,把教材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中政治 知识整合 应对策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大胆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调整教学顺序,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比如,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某种重要事件,教材中有一个内容相关的单元,在延续性和难度等方面没有太大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提前学习这一单元,把教材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适当扩展教学内容和活动。

1 高中政治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是对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所学知识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2 立足基础、夯实基础,构建学科知识的主干体系,关注知识变化,关注热点

2.1 立足基础、夯实基础。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结论等基础知识,是生成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要求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原理、观点等基础知识,让课代表每天利用黑板的一角,把该背的概念原理写在黑板上,做到了每天一个概念、原理,一周一道大题,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教材,积少成多。

2.2 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政治课的学习效果旨在考察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高中政治知识。高中政治共有200多个知识考点,最后能在高考试卷中体现的是很少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指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整合,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构建体系,力求对知识点的把握要全、对知识线的归纳要“清”、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 做到点、线、面的结合,构建完整、准确的学科知识体系,强化学科主干知识的把握。

2.3 要关注知识内容变化。

要特别注意新课改教材新增、改动的内容,比如,《经济与生活》中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互补品和替代品)这些内容是比较敏感而且高考容易考的部分。

2.4 把握热点聚集,不回避社会时政热点,关注“热点”。

当今社会重大的热点、焦点问题常常被用作命题的背景材料。将资源环境、自然灾害、社会问题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以及重大的国际国内的活动作为材料作为话题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应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多观察时政热点、生活热点,社会热点,收集整理热点资料,把社会生活和教材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自觉的运用所学的理论原理来分析时政热点,让学生学会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透视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与能力。

3处理好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探究教学要求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由“分析教材”到“研究教材”,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探索,把教材知识激活,然后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自身的认知风格,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

本人在教学中通过专题的讲解、通过综合训练,加强学生对4个模块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刻领会。比如,让学生了解,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的企业的经营战略、国家的宏观调控;必修二哲学生活中的意识、社会意识、人生观、价值观;必修三政治生活中的党的指导思想、政府职能的行使、国家的对外政策;必修四文化生活中的文化的作用、民族精神、先进文化等他们之间的内在的联系。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政治知识的框架,使4个模块融为一体,不仅使学生了解政治知识的宏观结构,还掌握了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4 进行针对性辅导与答疑、心理疏导、训练答题

4.1 进行针对性辅导与答疑。

辅导与答疑能够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症结所在,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能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他们查漏补缺,能够对单科较差的学生有效答疑,补差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每一道题的考查的知识点、能力要求,以备学生质疑时既提高答疑效率。

4.2 注重心理疏导。

对于面临高考学生出现的各种情绪、心理上的变化,每一名教师都有责任进行力所能及的疏导。但也要切忌,勿把小问题扩大化。

4.3 掌握“技巧”。

如果说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是基础, 那么巧做题则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平时在主客观试题答题方法和答题技巧上多渗透,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做到应得皆得。

高中政治知识范文第5篇

政治的选择题往往考察的是课本上一些细节、基础、定义性的内容,虽然在难度上比较容易,但是知识点分布相对比较零散,需要同学们花费一些时间去记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大题必背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大题必背知识1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5.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6.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

7.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8.社会再生产的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9.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10.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1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

12.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3.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他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14.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15.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控制力上。

16.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7.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18.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不平等)。

19.集体经济包括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

20.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承包权和经营权归农民所有。

高中政治大题必背知识2个人收入的分配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3.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5.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6.生产决定分配,要实现分配公平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为实现分配公平奠定物质基础。

7.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8.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人,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9.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10.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个人所得税和财政支出)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高中政治大题必背知识3财政与税收

1.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2.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4.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财政政策)。

5.影响财政收入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和分配政策。

6.财政收入构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最重要的来源。

7.财政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8.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平衡、盈余(收入大于支出)、赤字(收入小于支出)。

9.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10.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

11.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有关政策,如调节税收、经济建设支出、国债规模。

12.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与银行相关的一系列政策,如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信贷量等。

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高中政治大题必背知识4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调节的基本手段:计划(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得手)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

4.市场调节局限性:自发性(损人利己)、盲目性(一哄而上、一哄而下)、滞后性(事后调节)。

5.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

6.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规定哪些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7.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8.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9.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0.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11.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2.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高中政治大题必背知识5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3.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4.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5.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6.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7.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8.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9.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

1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等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1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