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训练(精选5篇)

  • 语言文字训练(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语言文字训练是什么?训即训示,指导;练即反复学习。语言在这里显然是指口头语言文字及书面语言,合起来说,语言文字训练是学生有指导地反复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这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 二、在语文教育中为什么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由教育思…

语言文字训练(精选5篇)

语言文字训练范文第1篇

一、“什么是语言文字训练”与“语言文字训练是什么”

什么是语言文字训练?这个问题似乎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深究起来,实是在问哪些训练属于语言文字训练?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训练是不是只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不一定。比如,在数学课里,应用题的审题能说不是一种语言文字训练吗?在思想品德课上,对行为规范的语义的理解不也是语言文字训练吗?班主任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日记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偶尔也要指导学生如何写日记,这显然是一种语言文字训练。在家里,孩子说错了一句话,妈妈给予纠正,不能说不是一种语言文字训练。 因此,语言文字训练不仅存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于其它教育情境里。所不同的是各种教育情境中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在数学应用题中审题是为了让学生弄清问题和条件,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辅活动;思品课为行为规范的释义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在家庭里,妈妈纠正孩子的语病则是一种不系统的随机语言教育的活动。

语言文字训练是什么?训即训示,指导;练即反复学习。语言在这里显然是指口头语言文字及书面语言,合起来说,语言文字训练是学生有指导地反复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这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

二、在语文教育中为什么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由教育思潮的流变,对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产生了许多不尽相同的解释,概括起来包括如下几种争鸣,一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二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三是主体性教育的争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焦点是人性与物性是否同构?教育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为本,或是说教育的价值在于审美、教化,还是在于传授知识。素质教育在于发展人的素质,认为人的发展中存在着基本的构成要素,这些构成要素是高级发展层面的基础。而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在于发展人的主体价值,而不是把学生作为客体加以塑造,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自主性,而不是既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材的刻板的执行者。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是努力使我们看到人性的多样性与独特性,而素质教育则努力使我们看到人性中存在的基本层面,主体性教育的争论则使我们看到人在实现人的价值中的主体作用。

关于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问题的争论正是在这种教育思潮的流变中我们对于语文教育的价值的一种理性思考。

语文教育性质的讨论由来已久,这种讨论的中心话题是:语文教育是干什么的?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我们主要是从语文教育的功能、目的层面去思考语文教育的性质问题。就语文教育功能目的而言,受三个方面制约,一是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二是语言文字本身的内在逻辑,三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内在规律和价值期待。长期以来,我们较为重视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比较重视语文教育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化功能。反映在教学大纲和教材上以及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主要是作为社会道德的体现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而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我们则知之甚少,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没有得到适当的回应和重视。

在此种情形下,提出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是顺应了教育思潮对于人性的呼唤和重视,是人们从语文教育的结构和过程对语文教育的实质的一种深入思考。

在数学课里,在思品课里,教师可以不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对于这些工作的开展并无大碍,但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则是把语文教育与其他教育区分开来的最重要的标志。如果语文课里不进行系统、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就成为空壳。因为语文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形成系统的语言的沟通能力,而这些目的离开了系统的语言文字训练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审美和道德教育在语文课中也是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进行的。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学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在于如何进行这种训练。如果把语言文字训练看成是一种纯技能、知识的训练,显然是一种误解,语文训练理应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层面。思想、政治、道德、审美教育显然不能离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离开了则成了无本之源,无异于缘木求鱼。

由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考虑较多的是教什么以及怎样教的问题,对于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则是以教师的教为依归的。而教什么的问题似乎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教学大纲已明确规定了一个小学阶段教学目标,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按照既定的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这里教师的自主性表现为对教材定课文的内容的前后顺序的处理上,教师对教学阶段的前后联系的方式和程度保持着一种被动状态,而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基本由教师的教学设计所决定,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基本处在自发状态,只是偶尔迸出一点火花。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需要极大的提高,这是增强教师教学自主性的重要前提。也正是因为教师整体素质较差,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亦步亦趋地进行日常教学,以至于教学参考书成为判断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而没有教学的自主性,创造教育的口号无异于空穴来风。在总结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经验过程中,我们有一种非常朴素的想法,那就是,特级教师的教学生涯中是不是存在一种“恒常”的教学模式,而我们往往把这种“恒常”的教学模式,就看成是一种教学规律的表现,并努力使它具有一种推广的价值。这样的做法在建国五十年的教育史上应该说是一种较为惯常的做法,我们甚至试图将教材的每一课搞出一个教学流程图,以便教师拿起来好用。这些做法很大程度上顺应教师的低层次心理需要,如果有了这种“科学”的教学流程图,教师的课程运作能力显然就是多余的。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宜于制作这种情境性很强、操作性很强的流程图呢?显然,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个性不适宜,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能力和道德个别差异不适宜,人的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不适宜。惟一适宜的是便于标准化考试的语文知识和简单的语文技能。因为这样做,可以回避多样性,而人的成长的多样性与模式往往是矛盾的。

四、对语言文字训练的误解可能导致的后果

在语文教学中显然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但语文课并不只是语言文字训练课。形式教育论较为重视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这在我国有着久远的传统,因为语文历来作为国学,而实质教育论较为重视语文教学的本位价值。如果从本位价值出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会把学生训练成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的储存器

,学生无法完成从一个学习语文的人到善于使用语文的人的转化,学生无法经由语文的学习去体验美、实践美,体验善、实践善。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种种误解已经在实践中产生了如下几方面的偏差:

1.教学中较为重视书面语言训练,轻视口头语言训练,因为考试不考口语。

2.重视“训”,轻视“练”。教师讲得太多,问得太碎,学生读得太少,写得太少,想得太少,说得太少。

3.较为重视接受性的反复学习,较为轻视学生发现性的领悟、意会、体验、揣摩、顿悟。

4.较为重视训练的逻辑性、连贯性,把语文教学看成是一种既定目的展开过程,教师与学生对于这种既定的目的保持一种被动性,较为轻视训练中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情趣萧瑟,兴趣寡然,以至于教育理论界醉心于专家程序和模式的研制,教师渴望能有一种拿来就能用的无须费心的样板。

语言文字训练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言文字,朗读训练

Abstract: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accumulation to strengthen training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discipline is social communication tool subject, the core task is to train students to use the language of the coherence of the abil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perly thought moral charact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complete understanding ability.

Keywords: language, reading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H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语言文字积累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没有引起多数老师的重视。因为多数老师认为,在低年级进行语言文字积累,实际上是徒劳无功,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低年级的重头戏,还应该是识字写字,而不应把太多的时间花在积累上,积累应在中高年级中进行。因此,很多的低年级语文课堂,还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识字写字上,语言文字积累十分欠缺。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繁琐的分析,而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只注重“理解语言”训练,而忽视了“积累、表达、运用”的训练。如此状况会使我们的学生只会学语文,而不会用语文。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的有效策略。

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有效方法,叶老曾誉之为“美读”。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可以理解词语的内涵,领悟作者写作的情感和目的。在悟情的基础上自然地理解祖国的可爱之处,然后让学生举例畅谈祖国的大好河山,特别是班级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要让他们说说家乡各种风俗、美景、特产等,让本地的学生说说家乡这几年的巨大变化。最后以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民族伟大、奋发开拓等词来提纲挈领地串连全诗,复述诗句,达到以读悟情、以读解词、以词概文的目的。

三、通过熟练背诵,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代。趁着小学生的记忆好,在他们的小脑袋里装点诗文佳作,并为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做好一定的铺垫,尤其是对于学生“不会表达”的缺憾是一种很好的补偿。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尽量做到精讲多练,挤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要求学生会背的课文,作为教师,必须做到先会背,与生同背,与之同乐。同时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下列活动:1、每日背一句。低段学生可由老师选择一句简单优美的课内外语句、诗句。每天早上利用5分钟时间带领学生背诵。2、每周背一诗。教师每周选择一首适合学生的古诗,要求学生不仅会背诵而且能理解其意,感悟其情。背诵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而且形式多样,可检查性地抽背,巩固性地小组背、齐背,可游戏性地同桌

四、指导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增强积累语言的乐趣(一)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对学生摘记的优美词句,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常犯的毛病是堆砌词句,这时学生最需要的是鼓励和指导,而不是指责和嘲讽。否则,学生就有可能从此失去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兴趣。对学生作文中堆砌的词句,哪些可保留,哪些要删除,哪些应替换,教师应予以悉心指导。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到运用语言的方法和积累语言的乐趣。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可用红笔标出并加以赏析,增强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乐趣。(二)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在语文活动课上,可用成语接龙方式,找近、反义词方式,指定一个意思要求用各种形式表达的方式等,指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语言文字训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具性;生字新词;句式;文本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反思现在的语文课堂,我们一直倡导语文课堂的人文素养。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有滋有味,可课后学生却不知怎么做题。究其原因,教师们只追求浮华的人性化形式,却不计较有没有实效,忘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试问:课堂上看不到扎实的语文训练,怎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所以,旧话重拾,让我们关注语文的人文性的同时,同样紧紧抓住语文的工具性。

一、语文工具性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却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否则,小学生的作文中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错别字和病句?小学生怎么连基本的句式都掌握不了?小学生的作文怎么会“四不像”呢?……

针对这一现状,顾之川先生在呼吁:语文教学“忽略或削弱工具性不可”“工具性是第一位的”“要把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工具性的训练中所蕴含的人文教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意识到的。认识到这一点才不会在高扬人文性大旗的同时忽视了语文的第一性——工具性。

二、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语言文字的训练

过去的语文课堂,是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了,而忘了枯燥的语言文字背后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现在的语文课堂则是人文内涵的泛滥,而忽视了我们是在教语文,教学生运用语文。那么,我们该怎样在语文课堂中渗透语言文字的训练呢?我来说说自己几点粗浅的见解:

1.让生字来自文本,回归生活

就低段语文教学来说,识字是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二年级的学生需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其中800——1000个会写。所以,低段课堂中将认读生字、书写生字作为重点。大量的生字,势必需要很大的训练量,这让学生觉得枯燥甚至厌烦。怎么办呢?低段教师真是煞费苦心,将各种各样的识字游戏、识字竞赛、自编儿歌等等都引入了课堂,给这些来自文本的抽象的符号注入了生命的气息,从而学生就能很快掌握生字了。当然,我们都知道“语文的工具性”,学习了就应该学会运用,这就有了“在生活中认字”。曾听过一节识字课,为了巩固新学的生字,教师在课前收集了含有所学新字的食品包装袋。面对熟悉的食品包装袋,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抢着认上面的字,殊不知他们是在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来自文本中陌生的符号让学生头疼,但是如果能将这些陌生的符号具体化、生活化,相信学生定能很快地学会祖国的汉字。

2.让新词出于文本,用于文本

跟生字相比,词语的意境便更加丰富了,如动词、名词、形容词、成语等,让人目不暇接,所以就语文教学而言,它依然是重中之重。

记得课文《小站》有一段写小站喷水池的文字。教师在教学这一段时便要求学生找一找、品一品其中的方位词语、修饰词语,并板书:月台——喷水池——假山——小树——喷泉——小宝塔。让学生把这些孤立的词语用文中的方位词语和修饰词语连起来,写出“精心设计”的喷水池。作业完成后,教师让学生看课文对照比较,品味课文中的方位词语和修饰词语怎样使这些事物构成一幅“精心设计”的生动画面:“月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喷水池,喷水池中间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栽着一棵尺把高的小树,喷泉从小树下面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得一尘不染。”

词语的意境并非体现在出于文本时,而是体现在用于文本时。只有通过不断地提取、不断地运用,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

3.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

“腹有诗书气自华”,仅仅通过紧紧抓住文本中的字、词、句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应该去关注文本的语言,使得祖国的语言文字更富血肉。首先,读出情。阅读是教学的第一要务,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其次,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譬如,同是豪放,苏轼有苏轼的旷达,“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稼轩有稼轩的激昂,“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在品味语言中,应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再次,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如《找春天》中有这样一句话“孩子们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其中一个“冲”字,一个“奔”字,便很好地体现了孩子们对春天的渴望,继而又回到主题。

应该说,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只有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强化熟读背诵,抓好语言训练,重视迁移应用,这样才能很好地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真正减轻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2.《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版

语言文字训练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言文字;训练;整合;张扬个性;更新;语文素养

一、语文课堂现状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材更完善,更能体现新时代的一些新观念,更能让学生发挥其主动性;随之而来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更是多姿多彩,一改往昔单一的、生硬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人文性凸现了,语言感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新的学习形式也在课堂中屡见不鲜……但是,从许多公开课、示范课中,隐隐觉得在课堂上“语言文字训练”有一些受冷落,因为课堂上很少看到语言文字的训练,看到的多数是教师声情并茂的讲演,多媒体演示,学生积极的讨论,搞活动,上台表演。不是说这不是在训练,应该说是课本剧表演更恰当一些。

当然,课改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确生硬、呆板,一遍又一遍地读字词句,一遍又一遍地抄生字词,没有去体验学生的感受,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为了使语文课程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认为可以把课改前后的课堂模式中庸一下,既能在语文课堂上使语言文字得到训练,又能在语文课堂上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既能让学生有过硬的语文基本功,又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加强语文课“语言文字训练”的措施

首先,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一个“实”字。在教学中,虽然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千差万别,但是其教学目的是一样的,都应该做到一个“实”字,落实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的训练。如教学《荔枝》一课,对描写母亲剥荔枝的细节的词“抚摸”“划破”“托着”等词,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体会,体会到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的惊喜、好奇的动作、表情。

在“新课堂”教学中应该以文本为中心,围绕文本进行教学,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进行教学,课堂“生成”应该有度,不能搞无限延伸。

“新课堂”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不但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教学《游子吟》一课时,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前,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回忆、收集母亲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关怀的事例,在上课时给同学们讲一讲。然后,结合课文讲母亲对儿女真挚的爱,这样,学生受到的思想教育就会深刻一些。

在“新课堂”中应该注重训练的整合,要经常对字词句篇进行综合训练,教学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综合,应尽量减少课堂练习中单一型的训练,要尽量将训练由单一训练转为多元维度上去,尽可能在训练中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比如,《我的战友》的教学中,在思考题中,可以这样设计:想一想,在烈火中的会想些什么?你站在的角度,你会想些什么?从的故事中,你体会到什么?

然后,在“新课堂”的基础训练中,也应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不应该追求唯一的答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

语言文字训练范文第5篇

一、阅读教学应认真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文教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语文课的任务应该是:既要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又要提高认识,增长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每一门学科,根据学科的性质,都有特定的教学任务。目前,许多语文教师,从理论上对语文教学的任务的认识是很清楚的,但在教学实践中,他们的做法却又往往偏离了他们的思想。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存在着重分析,轻训练,把语文课上成听故事课的现象。如教《炸暗堡》一课时,教师重点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去炸暗堡?在炸暗堡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又是如何表现的?从而让学生认识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这堂课,如果这样简单地去教的话,那只能说教师仅仅完成了思想教育的任务,却忽视了发展学生的语言,可以说没有很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

阅读教学既要以内容分析为中心,还要以语言训练为主线。不仅要理解课文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按照重点训练项目,有重点的学习怎样写,怎样反映。如教《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这一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1)读懂这段主要写了漓江水的静、清、绿。(2)怎样写的?三个句子,三层意思。第一句,点明比大海、西湖还美;第二句,写真静,真清,真绿;第三句写荡舟江上的感受。(3)学习语言,通过朗读,让学生欣赏优美的语言,掌握作者的修辞手法。第一句用对比的写法,第二句用排比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漓江的赞美之情。学习词句时,不仅要理解词句的意思,还要学习理解词句的表达方法,揭示推敲词语的含义,总结遣词造句的规律。语言文字的训练,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在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正确的理解语言,发展语言。

二、朗读和背诵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手段

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有效手段。读书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在小学阶段,朗读是学习语文最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要以有感情的朗读作为主要的训练方式,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和真情实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内容美、意境美和结构美。在朗读的潜移默化之中,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的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轻重缓急的语势,读出课文的结构,使学生从中学习课文的布局谋篇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出生动真实的语气,突出作者的修辞手法,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理解词句的含义,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背诵是发展语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习任何语言,都必须重视语言的吸收和储存,如果说理解语言是运用语言的前提,那么积累语言就是运用语言的基础。要发展语言,首先要打好语言的基础,通过背诵增加词汇和句子的储备量,使自己的语言逐渐丰富起来: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让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准确鲜明。全国著名作文教学专家王有声老师,他教学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让学生多背诵,在一次次的背诵练习中使学生的语言得到发展。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合理安排背诵教学步骤:(1)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兴趣;(2)提出背诵课文的任务和要求,教给学生背诵课文的方法;(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练习背诵课文;(4)利用课前课后检查背诵的效果。

三、设计运用语言文字训练的练习

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的层次。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口头或书面有意识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去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如:看图,用书上的语句介绍图中的内容:创设情景让学生用书上的语言说一段话:模仿书上的句子写几句话等。如教《火烧云》这篇课文时,学了火烧云变化多、变化快三个小节之后,可要求学生模仿这样的写法,想象用其它动物来说说火烧云的形状和变化,连贯地说一段话。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言与翻译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语言学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