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教育论文(精选5篇)

  • 医德教育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2医学生道德教育尚未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首先,没有形成以思政课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教育平台。不少医学院校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甚至科学主义至上,但忽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思政课课时开设不足且普遍实行大班授课,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障。医学人文修…

医德教育论文(精选5篇)

医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1医学生道德教育尚未形成协同工作机制

传统的医学院校道德教育工作机制为党委统一领导、党群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各司其职共同实施。但在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与团委、宣传部、学生处等各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和联动机制,资源分散,在教育内容、方式、载体、评价等诸多方面无法充分释放彼此的活力要素从而达到深度合作。从外部来看,医学院校的德育工作与其他高校、卫生管理机构、实习就业医院、社区、家庭等主体之间的协同性也不够。忽视了家庭的教育动力作用,与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互动也较少,未能实现与用人单位和社会行业之间的紧密结合,没有做到将德育从校园延伸到课外和校外。

1.2医学生道德教育尚未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首先,没有形成以思政课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教育平台。不少医学院校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甚至科学主义至上,但忽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思政课课时开设不足且普遍实行大班授课,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障。医学人文修养课程大多为选修课程,课程种类单调,课时数量较少,课程资源匮乏,无法发挥合力作用。其次,重视理论讲授,轻视道德教育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在制度、人员、经费等方面保障力度不够。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清,衔接性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活动形式与活动主体较为单一。再次,道德教育网络平台构建滞后,对学生的网络心理与行为缺乏了解,不能及时跟进医学生的思想发展实际和及时介入医学生道德成长的全过程,容易造成教育真空现象。

2协同理论及其与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联系

2.1协同理论的内涵特征

协同理论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Haken)首次提出,强调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协同发展的过程,需要参与各方具备共同的目标,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围绕共同目标形成共享理念,构建沟通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近年来,协同理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作为一种提高组织创新绩效的有效方式,协同理论目前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转变教育理念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托。

2.2协同理论及其与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联系

医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是一个开放性和创新性并行的课题,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具有复杂的有机结构的整体,它不仅需要专职德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而且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协同过程同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发展存在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目标的一致性。协同理论,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通过优化组合和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特长与优势,促使某一目标的完成。医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涉及相关教育部门、社会、家庭以及医学生群体自身,都有着各自的利益和目标,但在促进医学生发展这一目标上是一致的。这种目标的一致构成了各系统协调合作的利益基础和前提条件。系统的开放性。协同理论认为,通过与外界进行不断的物质、信息与能量交换,系统才得以将所需信息输出并维持其正常的生命运转。在这种交换过程中,系统经历着复杂的螺旋上升式能量转化与优化成长过程。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协同发展,需要各参与主体积极为医学生创造道德成长的平台和空间,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为医学生道德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这是推进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条件。机制的协调性。协同理论认为,系统内部的每个要素与元素都有其存在的必然价值,任何单个个体的缺失都会破坏系统的整体性并导致其正常功能的丧失。系统协调得好,整体就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会制约系统任务目标的实现。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机制的确立将各参与主体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突破体制的限制,相互协调,共享资源,及时沟通,朝着系统的目标前进,这是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3医学生道德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分析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使得医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心态、行为方式和行为选择正在发生改变,主体性意识正在觉醒,这就要求在对医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时,通过观念创新、平台搭建,加强教育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立足医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能够促使医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参与教育过程的内容和途径,增强医学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1积极树立协同观念

为达到医学生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需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和决心,首先在观念上确立协同意识,树立 大德育 观念,改变传统德育中单兵作战、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局面和做法,积极推进教育主体之间在观点、资源、信息方面的交流和共享,在创新发展的方向、原则、方法和环节等方面以开放的心态兼容并蓄,努力做到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部门的融合、培养模式的革新和运行机制的优化,以尊重医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前提,充分发掘医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医学生的人性需求,肯定医学生通过正当手段获得个人利益的行为,激发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让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道德精神的魅力,体会压力和痛苦、快乐和成就,从而提升道德的底线,提炼生命的价值。

3.2搭建校内外协同平台

良好的协同发展平台是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搭建协同平台不仅能提升整体德育的质量,各参与主体通过相互合作和交流在平台中得到了锻炼,实现了双赢的效果。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扬长避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稳定的教育协同结构。高等院校教育资源丰富,如何协同这些资源,使其变成自然而有序的教育常态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校内系统来说,重要的不是可利用资源有多少,而是如何组织这些资源成为最具实效性的教育手段。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厘清医学生道德教育的组织管理机制,落实校内参与主体的工作内容和管理职责,形成教育资源共享、良性竞争、优势互补的管理体系。德育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了解医学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寻找德育与医学生专业精神培养的契合点,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督促各临床专业课教师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义务,实现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科教学活动 载道作用 和 渗透作用 ;学校管理层负责专兼协调,统筹规划,从领导机制上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在制度建设、经费保障、平台搭建、校园文化、网络引导、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提供充分的支持,努力营造民主法治、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仁爱厚德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医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的内驱力。从校外系统来说,形成同城高校、卫生管理机构、医院、家庭、社区融合一体的校外德育网络体系。与同城高校定期开展德育活动,共享思政理论课、日常大学生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体会与经验;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层面,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比校内德育工作者更了解具体的内容;就医疗卫生工作而言,社区联系着卫生管理机构、医院和普通群众,社区日常工作内容映射着医疗卫生系统跳动的脉搏,可以协同发展使他们参与到医学生德育工作中。医院实习是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成长中的重要一站,在相对固定的实习地点和较长的实习跨度内,实习医院自身的人文氛围和职业环境对医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和规范。学校和实习医院可以根据实习计划和要求,共同制定严格的实习管理考核制度,对医学生的德、能、勤、廉等方面开展综合评价,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一体化。

4结语

医德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医学生 道德教育 古代文学 《弟子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35

On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Course to Medical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Disciple Rules"

ZHOU Kaiyan

(Zhaoqing Medical College, Zhaoqing, Guangdong 526040)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disciple rules"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curriculum,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and value of integrating the content of th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into the students' rules. Th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medical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are analyzed, and finally,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disciple rules" i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is discussed, which is worthy of attention.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ancient literature; "disciple rules"

医学院校是面向医疗卫生行业培训医务工作者的最主要场所与阵地,是医疗卫生行业领域源源不断获取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基地,可以说医学院校对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医疗卫生行业未来的发展走向与趋势。医学专业学生在不断丰富专业技能与操作经验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对德育的教育与学习,全面提高德育水平,争做符合岗位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换言之,在新时期高等院校对医学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本专业医学生为在自我人格上实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就必须以优秀的职业道德行为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素养为前提。故而,有关医学专业学生德育内涵的培养必须摆在医学类高校教育教学事业的中心位置上,以完善以学生道德品质素养为根本目标。本文即针对我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典型范例《弟子规》,对医学生道德教育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与思考。

1 《弟子规》的德育意蕴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详细记录了弟子在学习、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应当恪守的规范与准则。《训蒙文》后经清朝贾存仁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修订与改编,改名为《弟子规》。我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明确指出:新时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着重体现和谐、友善、诚信、以及敬业的理念,这些理念与《弟子规》中优秀的精神内涵是一脉相承的。换言之,将对医学专业学生德育品质的培养与《弟子规》中所宣扬的精神内涵相融合,在完善医学生人格品质,和谐人与自然关系,乃至深化生命价值教育理念等方面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医学生道德教育现状

2.1 道德教育意识薄弱

在当前医学行业相关岗位对人才的筛选与偏向中,多对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的技能操作以及知识构成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人才筛选上具有偏向技能的特点,导致医学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多关注应用科学技术手段来“铸造”人才,以技术训练以及理论知识教学为侧重点。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而言,医学生面临着学习内容多,课程难度大,以及课程密度高的特点。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导致无论是对于医学院校,教师,还是医学生而言,都对道德教育比较轻视,大部分医学生对道德教育的理解多停留在较浅层面上,或是仅仅因需要应付考试而进行学习,未能够形成对道德教育的深层感悟。

2.2 目标定位模糊

现阶段医学院校面向学生所展开的德育教育多以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内容,且这些课程多集中在一~二年级。课程讲授中,思政可教师多侧重于体现教学内容在理论、系统以及逻辑层面的特点,但较少涉及到引导学生以时下热门话题为依托探讨主流价值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难以避免地存在“虚晃一招”的问题。同时,思政课程的教育在内容与方式上并没有体现医学专业的特色与特点,一些医学院校甚至没有充分考虑医学生德育教育的专业问题,或虽然开展有医学伦理学、卫生心理学以及卫生法律学等相关课程,但多为选修课形成开展,且教学要求不严,教学效果不佳。

3 《弟子规》在医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3.1 体现医学生作为道德教育主体的地位,实现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以往针对医学专业学生所展开的道德教育课程多具有满堂灌的特点,知识灌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受的部分少之又少,且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未能够得到充分体现。相较于此,真正有效的医学生道德教育模式应当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充分结合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内在需求,采用与医学生自身特点,岗位发展需求,以及道德教育要求相融合的教学路径。在《弟子规》中对相关道德教育内容与素材的选择中,必须同时考虑医学生感兴趣且愿意主动关注的问题,并将《弟子规》中所宣传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力行学文,明理成人”、“以孝为先,道德为本”、“博爱众生,天下为公”以及“诚信为本,慎独自律”等融入其中。在道德教育的方式手段上,应当以循循善诱,深入浅出为基本原则,应用多媒体媒介下的教育手段丰富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引导讲解,观看录像,角色扮演,唱歌,以及主题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医学专业学生主动且积极地参与到德育教育活动中。而从教育评估的角度上来讲,可以为医学专业学生引入专门应用于记录学生在校期间道德情况的档案模式,记录内容包括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诚信表现,日常行为,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档案所记录内容定期进行综合考评,将学生的考评结果与《弟子规》中对道德品质的要求进行综合对比,从而了解医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以积极应对,通过调整德育教育手段或内容的方式优化德育教育效果。

3.2 将《弟子规》与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

医学院校党团组织所发挥的第二课堂职能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例如,可以要求本地区大型医院知名医师以及专业经验丰富的学校教师,以讲座的方式组织进行《弟子规》传统文化文化系列主题报告,将《弟子规》作为医学生课外阅读书籍进行推荐,也可利用早读或其他时间安排医学生集体诵读《弟子规》。在院校所开展的各种阅读、文化活动中(如读书报告会,经典作品阅读会,知识竞赛,辩论竞赛等诸多形式的活动),以《弟子规》为主题丰富活动内容,在这些活动中促进医学专业学生全面掌握并熟记《弟子规》中的相关内容。同时,院校还可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为医学生提供有关赏析《弟子规》或《弟子规》评价相关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展开对《弟子规》内容的感悟,并举办以此为主题的感悟活动。除此以外,在医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可以应用课堂部分时间向医学生宣传《弟子规》,配合校园广播、宣传海报、电子显示屏以及横幅等多种途径的宣传方式,让医学专业学生能够在这种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与影响,从而正确认识《弟子规》对自身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在无形之中接受并认同《弟子规》对自身的影响。

3.3 实现知行合一,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弟子规》的感悟

大量研究中均表明,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够得出真知,实践活动同时也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医学生道德教育活动中需要通过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种类型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弟子规》中所弘扬的“爱众者,得众爱”精神能够在医学专业学生心中形成全新的感悟。在高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可以以各种节日为契机,以本地区主要社区,中学小学,乃至是普通市民大力宣传与《弟子规》相关的思想理念,如“首孝悌,次谨信”等。道德教育同时要求医学院校应用周末或寒暑假的休息时间组织学生面向社区积极展开与医学专业技能相关的帮扶活动以及志愿者活动,使医学专业学生能够对《弟子规》中的“有余力则学文,学而行则明理”思想有更加深层次的感悟与理解。除此以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医学专业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以及榜样作用,让医学生通过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身边事感染身边人的方式,体会到《弟子规》中传统文化精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可贵之处。

3.4 对德育教育手段进行创新,促进《弟子规》的传播

现阶段高校学生互联网普及率非常高,互联网载体下的各种媒介平台已逐步发展成为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换言之,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以及网络平台面向医学专业学生展开道德素质教育,已成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面向教育工作者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在医学专业学生道德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将与《弟子规》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通过微信平台、微博平台、人人网、校友网、博客、BBS论坛以及QQ群平台等进行展示,让学生利用这些新媒介平台所提供的交流版块相互之间交流对《弟子规》相关内容的感悟,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下展开微感悟大赛,海报设计,以及微电影等主题大赛活动,让医学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弟子规》内容提高道德素质水平,进而使《弟子规》中的传统美德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4 结束语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典型范例,《弟子规》 在德育教育中有着非常深厚的德育意蕴与内涵。当前我国医学院校在针对医学生所开展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还普遍存在德育教育意识薄弱以及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对医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本文尝试将《弟子规》相关内容融入对医学生的道德教育活动中,通过实施“尊重医学生道德教育主体地位,实现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将《弟子规》与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实现知行合一,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弟子规》的感悟”、以及“对德育教育手段进行创新,促进《弟子规》的传播”等相关措施的方式,对提升医学生德育教育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魏伟.论传统古训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弟子规》、《格言联璧》培养大学生处世能力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132-134.

[2] 陈文.传统家庭伦理思想与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兼论《弟子规》与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443-445.

医德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1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途径

西方国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强劲趋势。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对毕业生“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将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法学、行为医学以及医学社会学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这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卫生发展和医学教育的需要,也为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1]。1995年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1978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而且人文课程的讲授从开始一直延续到医学教学全过程。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课程从第2学年开设,贯穿4年时间。1987年英国的医学院校就将医学伦理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中,并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按一定时间间隔由医学以外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因此,从整体上看,西方的人文教育以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为特征。西方人文课程突出实用性。认为人文教育应当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实现医学和人文教育的一体化,其突出特点表现为“轻理论、重行为”。为了达到医德教育的目的,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如伦理评议、伦理讨论、教学辅导、扮演角色和直接阅读等。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鼓励并创造机会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提高医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2]。

1.2通过多种活动,以参与方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西方国家医学院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利用课外活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其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些活动包括讨论会、社会活动、角色扮演等。德国的医学院校让学生走进医院、走近病人,开展“关爱生命”义工活动。深入到医院为病人提供一些自我保健的基础知识和心理陪护服务,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让病人在快乐中痊愈。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医学生的医德情感。美国的医学院校都有相当规模的学生活动中心,许多学生参加社区义务服务工作。如帮助移民子弟补习英语,到医院为病人服务,帮助残疾人,救济无家可归者等。哈佛大学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医德的课外教学,成立了“哈佛医学院道德期刊编辑部”,学生可以就涉及医学道德的话题进行热烈讨论,并由医学道德教研室为该编辑部提供指导和资助。为了激励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科的兴趣,1998年设立了“亨利 比车从医道德奖学金”,奖励那些对医学道德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作者。

1.3设立专门辅导机构,对学生日常品德进行引导的道德教育途径

美国的医学院校,几乎都设有学生辅导中心。由一名副校长主管这方面的工作。辅导中心工作的人员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专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道德教育及心理咨询。辅导的方法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座谈、个别谈话、个别咨询,还辅之以电影、电视教育。美国俄亥俄州医学院设有道德咨询,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最初是由导师讲解,并做咨询,让学生观察,然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逐渐参与到道德咨询中,并对咨询的案例进行跟踪。加拿大一些医学院校通过网络创办了“道德教育社区”。定期各类医疗道德事件,围绕着这些事件建立“道德聊天室”,“主持人”在学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具有正面导向性的观点,这无疑使道德观点的交流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使道德教育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从而大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1.4通过早期接触病人,临床医德实践加强医德教育的途径

西方医学院校明确规定:早期接触临床的中心任务是医德教育和实践,培养未来医生对病人的责任感,把课堂医学教育内容运用于实际,把课堂理论教育、医德实践和医疗实践有机结合,注重“床边教学”。西方伦理学家认为对医学伦理学理论内容的理解只是起点,体验和实践才是深入核心的根本途径。让学生早期参与临床医德实践是国外医学界和医学伦理学界医德培养的重要途径[3]。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学生要想进入医学院学习,必须先花半年时间学习为病人擦身、剪发等生活护理工作,目的是使他们真正了解病人的需求和心情,知道如何尊重生命,以及作为医护人员应有的态度。加拿大多伦多医学院在课堂传授的知识,是学生在未来的医学实践中面临的道德矛盾问题,并通过临床实习这种非正式的道德教育方式来解决这些实际的道德问题,从而提高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医学院校发现学生们在早期见习和临床实习中经常会遇到道德难题,因此,学校派伦理教师在教学医院进行伦理学查房,予以帮助指导和解决难题。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在医院里设病房伦理小组,小组由学生、实习生和高级住院医生组成,每天早晨巡视病房,将诊疗活动中遇到的道德问题每周讨论一次,并规定参加此活动可获得15个学分,如果通过了犹他大学医学院和临床道德委员会的演讲,可再得一个学分。并且每月还开展一次午后活动,让学生与在各种环境下工作的医生讨论伦理道德问题,活动规模为每次5~12个学生。通过以上几种方式调动了医学生主动、自觉、创造性地学习医德理论的积极性,并在医疗实践中进一步掌握医德理论,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3]。

1.5强化专业课职业道德教育功能的道德教育途径

西方伦理学者认为,随着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单独、刻板的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排斥,因此,必须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拓展道德教育的空间。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医学院校都把道德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在专业课学习中学生会获得解决医德冲突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道德辨析能力,并使其意识到医德对每天医护工作的重要性。例如,在教授关于脑死亡和人处于植物状态的相关伦理问题时,最好是在学生学习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课程的过程中传授。同样地,在解剖学讲解过程中也提供了一次与众不同的、对死者尊重及死亡教育的医德教育机会。在学习医疗诊断的课程时,如果很好的融入一些例如医生与病人之间关系,对真相的告知,保守秘密等相关的伦理知识,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拿大多伦多医科大学在医学生学习和实习的4年内,穿插了总学时为50小时的道德教育课程,这样在重要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给与更多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确保医学毕业生具备道德医师所应具备的技能和道德素质。

2完善和健全我国医学生道德培养教育途径

2.1实施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的途径与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相比,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以至于我国的医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医德素质不高。医学人文课程的内容应以实用性为主,把人文课程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达到医学与人文课程一体化,体现出“以病人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最终提高道德水准”的基本思想,避免我国教学内容比较注重理论,普遍侧重于范畴、体系的教授,而对实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的问题,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力求知识的完备。改变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采用西方的评议、讨论、教学辅导、扮演角色、直接阅读、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医德教育。

2.2医疗扶贫实践是医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借鉴西方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可采用医疗扶贫来加强医学生的道德实践。我国是以大多数尚不富裕的大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去贫困地区义诊,为他们服务,强化了治病救人乃医生义不容辞的职责,对病人一视同仁的医德观念,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利他主义。通过医疗扶贫实践可以使学生接受生动而又深刻的医德教育。这种体验将是刻骨铭心的、不易被遗忘。

2.3通过建立“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网”加强医德教育的途径

借鉴西方的经验,我们应建立“医学生医德医风资料库”。以文字、图片和多媒体资料的形式展现医德医风现状、医患关系、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国医疗卫生状况及医学最新进展等多方面内容,再逐步建立“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网”,并开展网上咨询、辅导和讨论。

2.4开辟学生自我道德能力培养的途径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德育教育一直将德育的价值趋向与德育过程混为一谈,认为只要教师把道德观念和价值概念讲给学生,学生就能获得相应的品德。实际上受教育者从接受道德观念到形成道德行为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必然伴随着道德思维水平的提高和道德能力的养成,这样才能保持受教育者自我道德素质的形成,否则就会使受教育者只会背记大量的理论、条例,而在道德实践中表现出不道德。因而,我们应借鉴西方的经验,注重道德能力的培养和注重学生道德的自律。通过自我道德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单纯的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转变为双重角色,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这样,学生就由被动接受道德转变成主动生长道德,由“要我”的服从式转变成“我要”的追求式。

医德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考察了德育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之上,对高等医学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设想以及具体的保障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医学院校德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德育课程建设取得的成就

1.在德育课程建设方面,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各高等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上,随着形势发展,陆续增加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等课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完整体系。据我们调查统计,高等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时达标率要高于其它类型高校。思想品德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自1984年以来,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得以推广实施,“法律基础”、“形势政策”等课也相继开出。难能可贵的是,在医学专业课程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几经课程精简改革,大部分医学院校始终重视德育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特殊意义,保证了规定的课程和课时,并且在各专业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德育课程建设逐步规范化、科学化。

2.在德育课程研究方面,医学院校德育课程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和突破,这主要包括关于医学德育教育对象的研究,关于医学德育课程的功能和价值研究等,这些研究同时推动了医学德育学科的建设和德育课程的改革,结合医学专业特点的课程如医学生修养、医学法学、医学职业道德等医学德育课程得以开发和实施。

(二)德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无庸讳言,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德育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新的医学模式对未来医学人才的要求与医学生现时的准备之间。当今社会对医生的定位与医学生的现实表现之间的矛盾主要是:

1.从学校层面看,由于客观上医学专业课程较紧加之主观上存在的认识不一致,产生了德育课程在口头上十分重视,行动上却难以落实的现象,根据我们的调查统计,在全国80所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层次的临床、麻醉、口腔、预防、药学、中医和护理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不达标率分别为18.9% ( 54.4% ) 23. 5% 8%),20.6% (64.7%),20%(62.9 %),30%( 70%),29% (51.6%),21.2% (52.6%),德育课程的课时在部分医学院校还远不能上足,导致德育课程教育功能的弱化。

2.从课程层面看,医学院校德育课程的研究还不深人,其科学性和实效性都有待提高。(1)在课程目标上,存在“大”和“空”,德育课往往用医学院校总培养目标笼统而生硬地规范医学生,造成“消化不良症”,使德育课成为空洞说教的代名词。(2)在课程内容上,存在“远”和“旧”的弊端,忽视基本品质的培养,与医学生实际脱节,针对医学生特点的德育课程如医学职业道德、医学法学等课程尚不成熟,也还未普及。(3)在教学方法上,软弱无力,重知轻行,注重形式化、简单化而不求实效,习惯于增加政治课、品德课的门数和课时,通过课堂教学灌输政治与道德知识。(4)在教学手段上,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空谈式教学。(5)在教育效果上,存在教师怕讲,学生怕听的现象,特别是医学生面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医德医风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产生了医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实习生在医院的表现以及毕业生在社会的表现不一致甚至大相径庭。

二、医学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提高医学院校德育教育的效果,必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只有加快改革旧有课程体系,努力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医学德育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构建医学德育课程体系要充分吸收现行课程体系中所有的合理因素,按医学德育教育的目标加以整合,去粗取精,补充原有及现行课程中没有而又非常重要的内容,使医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内容更加全面,功能更加齐全,结构更加合理。

(一)思想观念的改革

1.要正确认识“两课”的学科性质,重视德育学科建设。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两课”当作政治课。而事实上,这些课程在内容上并没有多少属于政治学范畴,而是分别属于哲学、经济学、历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的范畴,或者是这些学科的综合运用。把这些课程都当成政治课,是一种误解,不仅会造成思想认识上的混乱,而且容易引发政治课太多的印象,在专业课程较为紧张的医学院校,容易引起医学生的厌烦和反感。要澄清这种误解,关键在于加强德育学科建设。只有将德育作为一门学科认真对待,充分重视其学科的科学性,才能真正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提高德育教学效果。

2.要正确认识“两课”和人文社科课程的关系,促进两者结合。(1)在教育目的上,“两课”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是完全一致的。开设“两课”的目的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树立科学的“三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其目的在于教化,而不是要给学生某一学科的系统知识。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目的,一方面要给学生关于人类、关于社会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知“真”;另一方面是要树立一种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让学生求“善”、求“美”。(2)在教育方法上,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文化教育之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因此,要改革两者相互脱节的现状,通过促进“两课”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结合、渗透,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课程设里系统化。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们已经建立起“大德育”的观点,相应地从系统论的角度构建“大德育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必须包含三项内容。

(1)显德育课程。根据中宜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里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有关要求,针对目前医学院校德育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仍有一定不合格率的现状,开足开好德育课程,保证课程的数量和课时。同时要根据医学院校特点,有针对性研究、开展和完善医学职业道德、医学法学、医学生修养等课程。在显课程的小系统中同样必须整合,防止各自为政,简单重复,产生负面效果,如关于医生收受红包问题,在医学生修养课中可以侧重从个人道德修养的角度认识,在医学法学课中可以从《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角度要求,而在医学职业道德课中则从医生职业道德的角度约束,相互补充,不断强化,真正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2)准德育课程。这里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深层次“教化”作用。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引导医学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他们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选择打下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成为他们的自然选择,潜移默化地达到德育教育目的。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公共人文课程建设,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和完善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美学、医学学习学、医学辩证法、医学摄影、卫生经济学、卫生公共关系学等医学人文课程,共同提高德育教育效果。②注重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发挥德育作用,善于挖掘各门医学基础课程、医学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因素,可以生动地进行医学生的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非德育课程中的准德育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和拓展。(3)隐德育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在显性课程教育之外的教育途径,也包括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外教育(第二课堂)。隐性课程在德育中的作用,上世纪60年代末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重视,对隐性德育课程的内容以及如何通过隐性德育课程来更好地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有待于进一步规划和实施的新课题。隐性德育课程应该成为德育课程系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是无庸里疑的。

2.教学内容特色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责任提出了更高要。21世纪的医学生不仅要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还要具有全新的时代精神、现代观念、广阔视野和全面修养。为此,德育课程必须丰富新知识,充实新内容,同时紧紧围绕医学主题,体现医学院校特色,才能激发医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教学方法科学化。当前在医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上,比较典型的是单一的课堂教学,单一的教师讲授,单一的书本教材,必须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动态多变的课堂模式,丰富多彩的德育信息来改革现有的德育教学。特别要注重教学方法上的两个问题:(1)要注意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的科学性。通行的教学方法是单向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灌输,这不仅容易造成自主意识很强但政治意识较弱的当代医学生的厌烦和反感,而且由于缺乏比较鉴别,难以让医学生体会到其理论的科学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法上,要注重当前各种哲学流派、思想观念等的介绍、比较,不仅让学生了解全面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提高辨别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精神实质的领会,培养道德能力。(2)要注意德育课程教学基地建设。这是注重德育课实践教学的一种体现。“两课”的实践教学方法很多,但课程教学基地以其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特征更显重要。以革命纪念地、生产第一线、基层法庭等作为德育课程教学基地,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人生观等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有利于促进多种教学形式的开展,有利于高校德育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在“两课”教学基地建设上,不少高校做出了许多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医学院校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以推动医学道德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2.教学方法多样化。在这方面,(1)要注意树立新的学生观,把医学生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充分调动医学生自我教育潜力,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自学、演讲等自我教育活动,不仅有助于道德思想的内化,而且能够锻炼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多种道德能力。(2)注意运用案例教学法、共同参与法、行为训练法等多种方法相互交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式和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德育课堂成为多彩的世界。(3)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医学院校德育课堂中使用频率偏低,这里有技术的问题,也有认识上的偏差。必须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提高德育教学效果。

三、医学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保障

(一)认识上充分重视。要充分重视德育在医学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德育课程在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要真正消除过去那种对德育的误解造成对德育的忽视,对德育的简单化理解造成了“德育无关紧要”的错觉,以及德育课程仅仅是关于政策的宣讲的偏见,确立德育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只有提高认识,才能摆正位置,进而真正树立德术并举的医学教育理念。

(二)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一支良好的德育师资队伍是医学德育工作开展的关键,也是医学德育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保证。从理论水平、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年龄分布等方面加快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德育师资队伍,对于医学德育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课程教学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发挥教师,尤其是临床教师的形象教育作用,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

(三)加快德育教材建设。教材是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基础。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德育课教材以国家统编教材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材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都要不断增强。医学院校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开发适合医学专业特点的教育内容,以及时完善德育教材,包括文字教材、电子教材、辅导教材、参考资料等相互配套的系列教材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从而推动医学德育课程建设和改革。

医德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世界范围内医学人文教育之肇兴,始于有识之士 对医学教育过于强调科学性倾向提出异议,并呼吁重 视医学人文教育。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

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亦得到了快速发展。医学同人文 科学相结合形成的交叉性的医学人文学科群,在医学 人文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医学生 成为既掌握医学技术,又具有较高医学人文素质、人文 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发挥了十分积极的 作用。该学科群是探讨医学目的与价值、医学道德规 范、医学发展历程和规律以及其他与医学相关的社会 文化现象的学科群,1其形成标志着医学走向更加成熟,是医学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在构成医学人文学科群的诸多人文课程(学科) 中,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 医学法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学方法论、医学美学等 课程均可被称为医学人文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根 据医学专业的特点设置,并由于其内容和侧重点的不 同,在整个医学人文学科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 用,本无高低上下之分,都是从不同维度出发而最终服 从和服务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社会 需要的。但一旦在当前的社会现实背景下审视其在整 个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就具备了新的定位与 价值。

从医德教育和医德建设现状看,医以德为本,无德 不成医,2医学人文教育必须以德育为先。然而,当前 医疗卫生行业存在不正之风、医德医风深受关注。在 这一现实背景下,如何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使学生坚 定医德信念,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各种不正 之风的影响,建立自愿献身祖国医学事业、无私奉献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值得医学教育工作者认真 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学校教育中的人文课程教学 虽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作为医德教育的源头性 和母体性内容,理应在医学生医德养成方面发挥更为 重要的作用。因此,目前确有必要打造一个能够切实 ‘‘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其中,医 学伦理学的核心地位应得以确立,凸显其作用。这一 优质课程群也是一个涵盖医学人文和其他人文学科的 学科群,它的构成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医学人文课程,还 应该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

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基 础性、导向性课程

我国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 主渠道和主阵地,将决定着包括医学在内的各专业高 级人才的思想、政治和品德素质。就塑造医学生高尚 医德情操而言,任何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 论调都是短视和浅薄的,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现实 中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

2. 1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医 学生头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和塑造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亦是 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全部内容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过程,有利 于从根本上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 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 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者相互联系、相互 贯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巨大引领作用,3在于 其能够使学生把个体的道德发展与民族振兴、人民利 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自觉从承担历史使 命的高度进行道德修养。

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 现实中的医德问题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医 学生在学习和医疗实践过程中,其医德认知不断受到 市场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的冲击,要始终保持高水准的 医德修养,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期 熏啕和浸染。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与医 德现状相结合,有助于医学生正确认识目前医德医风 方面出现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从而更加全面、客观、 科学地进行分析与判断,摒弃厌恶医德修养的消极情 绪和心理。其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 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展示 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了优良传统美 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既有先进性导向,又有广泛性要求,能够引领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培养。其四,新时 代的医学生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在继 承和发扬传统医学价值观基础上,树立科学正确的医 学价值取向,积极履行社会角色所赋予的神圣使命,真 正使医学为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服务。

2. 2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丰富贴近实际,对于培养 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具有独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 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通 过学习这些课程,医学生能够学到认识和分析问题的 正确方法,从而历史地性看待社会发展进程,有效地理 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和文 化习俗,提高个人修养,增强个人能力,为今后走上社 会后能够适应社会提前做足功课。这些课程都是对医 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医学生进行思想品 德和法制观念教育,使他们在了解道德与法律关系的 基础上,形成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 行为规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课帮助医学生了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 济、文化等各种现实情况,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 民的感情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使他们成长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并 学会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科学发展观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对当前医疗 卫生行业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理性化思考;中国近现 代史纲要课使医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在现实中找到判 断事物的标准,意识到自身发展的能力,认识到全部生 活的意义,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形 势与政策课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 势,阐明相关的政策,引导医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 的正确认识中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 从而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传 统文化课使医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医 药学及其医德的发展水平,进而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与医德的关系,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医德建设的发扬光大以及医学生崇高医德情操的养成。

3 医学伦理学是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职业伦理 的核心课程,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

医学伦理学作为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优质课 程群的核心课程,在丰富学生的医学伦理知识、提高学 生的医德认知力、判断力、评价能力和践行力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对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起到主导性的 作用。据有关调查,在诸多医学人文课程中,医学生对 医学伦理学的认可度最高。这种重要作用已经为越来 越多的人所认识,甚至许多临床医学专业课的教师也希 望进一步增加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学时和授课深度。

传统的医德学以美德论、义务论为基础,以加强医 德教育为重点。而医学伦理学脱胎于传统医德学,继 承了传统医德教育的这些特征,立足于培养医学生形 成良好的整体医德素质,从整体上帮助他们提高医德 认识,增强医德情感,磨炼医德意志,坚定医德信念,培 养医德行为和习惯。实践证明,医学生只有对医德理 论有较高的认知能力,才能对医德的善与恶作出正确 的判断,并为其选择医德行为和内化医德信念打下坚 实的基础;只有具备发自内心地对医德义务的真诚信 仰、强烈责任感和执著追求,才能坚持医德认识的正确 性,对它坚信不疑,并用其来支配自己的医德行为;只 有在医德活动中自觉践行医德义务,按医德要求办事, 并在需要捍卫医德原则和规范时挺身而出,才能更好 地提高医德认知能力和医德善恶判断能力,进一步坚 定自己的医德信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_些人只看重金钱与利益,这 种狭隘的功利思想造成生命价值情感的漠然,崇高的 理想和美好的胸襟严重缺失。卫生行业受市场经济的 冲击更为明显,出现了许多严重的医德问题,如医疗信 任度下降、医患关系紧张等,不一而足。在此背景下, 通过医学伦理学教育,加强学生医德认知和医德信念 内化,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心灵,面临种种诱惑时,分清 正义和邪恶、高尚和卑劣,懂得应当追求什么、抛弃什 么,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时代初期,伴随市场经 济发展,医疗行业出现一些共性的、消极的东西,在中 国表现得也较为突出。为了抵消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影 响,抵制市场经济的不良道德倾向,医学伦理学有必要 在建立医疗道德体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它应理直 气壮地承担医德建设重担,与其他人文课程相互配合, 敢于面对现实,不回避消极现象,向医学生灌输为人民 健康服务的理念和白求恩精神,多讲精益求精、廉洁行 医这些理论,使广大医学生对医德现状的不良倾向产 生抵抗力。以医学伦理学为核心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在一定意义上能够真正帮助学生 在思想上建立起一道重要的、源头性的防线。同时,它 们肩负的任务是非常繁重和艰难的。

其次,一种观点认为医德来自于实践,医德依靠实 践磨炼,医学伦理学无法承担起培养医学生高尚医德 情操的重任,因此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存在重视技术 性知识、轻视医德意识、理想、信念培养的情况。这种 观点认识到了医德养成的长期性、艰巨性,有一定的可 取之处,但还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列宁的 这句名言一语中的。学校教育是医学生医学职业人生 的始点,也是其知识信念的发源地。医德教育就是在 这个‘‘始点“发源地”的关键时点上,在医学生心灵 深处种下一颗医德理想、信念、意志和境界的种子,而 且这颗种子要饱满,要水分充足,土地肥沃,其日后才 有可能长出优质的苗,结出优质的果。所以,医学伦理 教育对医学生日后医德精神的培养,对整个医疗卫生 职业道德的建设,具有“发源地”和“种子”的关键作用。 医学伦理学课程不应仅仅是讲些具体的伦理方法、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白求恩精神”、 “医德信念“医德意志’、“道德理想”的培养是最为 重要内容。[3]这种认识应该成为医学伦理学课程设置、 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

实际上,由于医疗实践的复杂性,现实中的诱惑无 处不在,医德教育必须发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源头性 作用,理直气壮地讲医德,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让医学伦理学的医德理论教育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 灭的印记,使他们终身铭记,时刻警醒。在此基础上, 通过实习实践,使医德观念内化为医学生自己的道德 信念,抵御或消减医疗现实中的利益诱惑。

4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以医学伦理学为核心的医学人 文课程统一于“塑造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目标

除了医学伦理学以外,构成“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 情操优质课程群”的课程还有医学心理学、医学史、医 学社会学、卫生法学等。 医学史是研究医学发展规律 的科学,使学生了解医学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条件 下的发展情况,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医学 社会学是医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或交叉学科, 使得医学与社会问题联系,帮助医疗卫生人员认识自 身的社会角色,并关注病人除生物学方面以外的社会 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当然有助于医德的养成;医学心理 学与医学伦理学是密切联系的姊妹学科,医学心理学研究 心理因素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医治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医 患交往中心理情感互动的规律。医学伦理学强调医务人 员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态度及行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可以为心理治疗护理提供道德前提和保证。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上述医学人文课程,均是医学 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它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而非 相互排斥的,其共同统一于‘‘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 操”的目标,在当前医学生人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和作用。

4. 1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伦理学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引导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 格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医德价值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在介绍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 引导学生树立服务祖国医学事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 感。 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除了对医学生进行国 家大政方针的宣传外,还要教育医学生积极参与国家 建设,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师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学生,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就能够起到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无形 中能够带动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养成。甚至,教师的 言行能够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一生。

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不能忽视医学伦理学 的重要作用,防止医学伦理教育成为单纯的思想政治 教育。医学伦理学可以理解为是思想教育课与理论医 学课的统许多高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师都是由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师转行的,但医学伦理学绝不是单纯的 意识形态范畴的思想教育课,它体现了更专门性的医 学人文特点。 医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学习这门课 程,全面系统地了解医德知识,养成良好的医德品行。

4.2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人文教育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人文教育关系十分密切。 从大的范围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人文社会科学 领域,对促进医学人文教育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 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 向引导,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离开思想政治理论 课指引的医学人文教育会迷失根本的方向,孤立的思 想政治理论课也不可能全面提高医学生的医学道德素 质。[5]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种导向和促进 作用,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医学人 文教育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增强医学生献身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和保障 人民身心健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应培养医学生高尚 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其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 众的健康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要大力加强医学生人 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具有关 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团队合作的良好职业素 养;还应该及时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 果纳入教学,使教学内容始终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时代 要求相一致,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实践性和 前沿性,有针对性地为医学生解疑释惑,进行思想政治 教育和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