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员技师论文(精选5篇)

  • 驾驶员技师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主管全省驾培市场的交通部门,放宽了驾驶培训学校的审批权限,使驾校从2004年5月1日前的180所,到2016年增加到了500多所,驾驶培训机构的增多、教练员转行、自我淘汰等因素的存在,导致云南省教练员缺口严重,这样直…

驾驶员技师论文(精选5篇)

驾驶员技师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练员 职业教育对策

一、云南省推行机动车教练员职业教育必要性

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主管全省驾培市场的交通部门,放宽了驾驶培训学校的审批权限,使驾校从2004年5月1日前的180所,到2016年增加到了500多所,驾驶培训机构的增多、教练员转行、自我淘汰等因素的存在,导致云南省教练员缺口严重,这样直接使许多驾校在选送人才上只注重资质而忽略了素质,大多数是教练员是从驾驶员队伍中来,文化程度,思想理论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偏低,导致我省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长期处于低层次教学的状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可非常清晰的界定出机动车驾驶培训活动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作为机动车驾驶培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机动车驾驶教练员(即教师,下同),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机动车驾驶教练员队伍的建设,严重滞后于培训事业的发展,普遍表现出文化水平低、思想素质和教学能力不高的情况。究其主要原因:一是,非职业化。国家无机动车驾驶教练员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各类专科学校没有设此类师范专业,优秀的人才不愿意改行进来,好的人才在这里又没有大的发展而留不往。二是,来源渠道有限。新招教练员的主要来源大多是驾驶员改行,文化程度低、未受过师范专业的系统培训,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合格的任教水平。三是,传统观念的束缚。机动车驾驶培训行业属于新兴的行业,但普遍认为机动车驾驶培训只是技能熟练的简单活动,有老驾驶员带着学习就可以达到合格的标准。然而,却忽视了中国机动车社会迅猛发展的大趋势,忽视了道路交通日渐复杂的严重形势,忽视了培训对象的多样性与不断增长的客观需求,忽视了交通安全对驾驶技能掌握水平的综合要求,忽视了社会科技进步与培训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2009年11月1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上海召开第十二批新职业信息会,正式向社会我国生产操作和服务业领域近来产生的8个新职业的信息,机动车驾驶教练员位列其中,设立“机动车驾驶教练员”这一新职业,对于规范这一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扩大就业、保证安全运输、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教练员队伍,是确保机动车驾驶培训目标和任务的根本大计。教练员的工作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教练员所从事的工作都要求教练员必须经过严格的、长期的专业训练,并具有专门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胜任。为此推行机动车驾驶教练员职业培训势在必行。

二、推动云南省机动车教练员职业教育对策

我省现在机动车驾驶教练员的来源主要是社会机动车驾驶员,而培养途径则全部是通过行业管理部门组织短期培训班,再加之驾校内部的实践活动完成的。虽然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一定的提高,但距离合格的机动车驾驶教练员还远远不够。由此可见,要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机动车驾驶教练员队伍,扩大人才来源渠道,机动车驾驶教练员职业化是解决人才短缺的决定因素。

(一)机动车教练员职业教育要引起国家的重视

1.现阶段机动车教练员都是驾驶员半路出家的,驾校在招聘教练员都是在驾驶员中招聘的,只要达到机动车教练员资质的可以担任机动车教练员工作,为此没用经过系统培训的驾驶员无论是从职业道德、教学技能等都无法胜任驾驶培训工作,为此国家必须把机动车教练员纳入职业培训。

2.机动车教练员已经是一种职业形式存在,那么机动车驾驶教练员的培训是根据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按比例由国家全额出资,专业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负责培训,并将培训合格的教练员无偿地分配到各机动车车驾驶培训部门。实行统一招生和统一分配。

(二)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教练员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为驾驶员的引路人, 机动车驾驶人的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水平取决人教练员,引导社会各界逐步消除轻视教练员职业教育的观念,不断提高机动车驾驶教练员人才的社会地位,逐步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健全面向机动车驾驶教练员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不断拓展机动车驾驶教练员职业教育的渠道,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三)建立健全以教练员就业和市场为导向的教育机制。

机动车驾驶教练员职业教育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明确自身定位,找准与市场的接口,与驾驶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一是针对行业结构、技术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三是加强教练员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五是健全职业资格确认和就业资格准入制度,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切实保障机动车驾驶教练员的合法权益。

(四)校企结合是教练员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校企结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与当地相关企业联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

1、“校企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姻,这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习条件和难得的锻炼机会。在生产实践和管理实践中,学生会在老师与培训机构现有的教练员的带领、指导下,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驾驶员技师论文范文第2篇

(昆明市交通技工学校,云南 昆明 650109)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职学生的基本特征及中职学生汽车驾驶学习中常见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中职学生汽车驾驶安全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 中职学生;汽车驾驶;安全教学

“车患猛于虎”,汽车驾驶的安全问题不仅仅局限于道路,其实从驾校、学校就应高度重视。安全教学是汽车教练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教学中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给学校和学员家庭造成财产损失,还会给学员自身的心理带来阴影及负担,影响后期的驾驶学习。所以,驾校是安全的源头,只有培训出合格的驾驶员才能保障交通的安全、顺畅;从中职学校来看,只有重视学生的安全驾驶教育和管理、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避免驾驶学习中的安全事故。驾驶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主题,二者密不可分,因此单独依靠其中任何一方的努力是不可能搞好汽车驾驶安全教学的。除了教师的安全素质、驾驶技能水平、授课方式外,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等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驾驶安全教学的效果。本文中,笔者主要基于中职学生汽车驾驶学习中的安全问题,提出汽车驾驶安全教学的一些建议。

1 中职学生的基本特征

中职学生就是指初中毕业后就读于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这些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一定的特征。经过多年的总结和观察,笔者认为中职学生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成绩较差。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可以说是被挑选后剩余的学生,所以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理论学习热情低、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钻研精神和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

第二,玩性较大。中职学生的信息来源非常广,容易受到外界诱惑,所以课程学习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热衷于网络、游戏、追星、享乐等,难以安心学习。

第三,意志薄弱。现在很多家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条件也越来越好,这就导致学生从小缺乏艰苦的锻炼,表现在心理品质上即为严重的意志薄弱,怕吃苦、怕困难、心理脆弱,做事处世急于求成。

第四,动手能力强。尽管中职学生的理论基础差,但他们智力并不差,反而具有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等特征。

中职学生的这些特点,给我们中职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许多难题。从昆明市交通技工学校看,驾驶专业课上学生不喜欢学习驾驶理论,不喜欢按照书本来记忆知识,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比较挑剔;在上车实践教学方面,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快,对有关驾驶技巧的掌握较好,但也存在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

2 中职学生汽车驾驶学习中常见的安全问题

作为昆明市交通技工学校的一名专职教师,我已经有30余年的驾驶专业教学经验,从安全驾驶的角度看,中职学生在驾驶学习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有:

2.1 安全意识薄弱

由于年龄偏小,很多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还不够健全,所以难以对自己及驾驶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表现在驾驶学习过程中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安全意识薄弱。一些学生在驾驶学习过程中,行车没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例如在转弯时喜欢占用对向车道,在过交叉路口时不提前减速,跟车距离把握不好;有的学生一旦基本熟练后,喜欢开快车,认为太慢了没有激情;有的学生不愿意系安全带,变道时不乐意打转向灯等等。总体来看,许多学生没有全面认识到汽车驾驶的危险性,对驾驶安全事故带来的人身和财产损害的认知不够。

2.2 安全理论知识掌握不够

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在操作方面领悟较快,而在理论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因而安全驾驶理论方面的学习成绩较差。有的学生考《道路交通安全法》,考了几次都是80多分,原因就在于在学习安全知识时不够认真,有的学生做题时盲目猜测、不总结,因而考许多次才通过理论考试。多数学生在听讲安全理论知识时兴趣不浓,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对驾驶安全的知识备课都很充分,对汽车驾驶相关的安全注意事项也反复强调,但学生在做题时总是会出错。例如,混淆有关数字方面的知识: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机动车驾驶人,在记分周期结束后15日(学生容易记为半年)内,提交县级或者部队团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有关身体条件的证明;上路行驶的机动车未放置保险标志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学生容易选择较高数额)罚款;驶入高速公路减速车道后,应关闭转向灯,注意观察车速表,进入匝道之前将车速降到80公里(学生容易选择为60公里)以下。有的学生还容易混淆各种标志、警察手势的含义,例如把单行线标志理解为直行标志,把十字交叉路口理解为分叉处,把“靠边停车”手势理解为“停止”手势等等。

2.3 驾驶操作不规范

中职学生喜欢思想散漫、追求时尚,在驾驶学习中一些学生不愿意听从教师的指导和交易,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驾驶习惯,导致驾驶操作不规范。例如握方向盘,要求“左三右九”,有的学生偏偏双手握在十二点位置,有的是八点和四点位置,还有的甚至握在内侧,有的喜欢单手控制;有的学员驾驶学习时喜欢戴着耳机,要么打电话,要么听歌,纠正很多次有的学生总是不改;要求学生变道时一定要看后视镜,而一些学生只管打转向灯,懒得看后视镜;一些学生踩油门和刹车用力过大、过快,导致车忽快忽慢,有时直接熄火。不良的驾驶习惯导致驾驶操作不规范动作增多,更严重的是增加了驾驶的危险性和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3 中职学生汽车驾驶安全教学的对策

“关爱生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们做好驾驶安全教育活动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这也是我们中职教师安全驾驶教学的指导思想。针对中职学生汽车驾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笔者提出一些安全驾驶的教学建议。

3.1 重视驾驶安全意识教学

在汽车驾驶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牢固树立安全驾驶意识,在教学中落实贯彻安全驾驶的指导思想,起到安全表率和对安全意识教育的保障作用。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培养学生安全驾驶意识和文明驾驶行为,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对安全事故危害性的认知程度。

安全驾驶意识的形成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教师要在监督学生持续改变不良观念和意识的同时,以专题讲座、辩论等形式对道路交通安全法规进行宣贯,强化安全教育,促使学生领会掌握;把“安全第一”的思想和意识反复进行灌输,让学生由习惯到自然、由说到到做到,提升学生对安全驾驶的认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穿插真实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增强学生对安全驾驶重要性的认识。例如,通过PPT演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国内或国际一些大型交通事故的案例,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事故现场的可怕,从而真正认识到安全驾驶的意义。有条件的学校,建议组织观看一些汽车交通事故的录像,结束后让学生写观后感,总结经验教训,重温道路交通安全法规。让事故教训警醒学生提高对行车安全的认识,自觉遵守各项交通规则,为营造和谐、稳定的交通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3.2 强化理论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

理论具有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熟悉安全驾驶理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驾驶操作技巧。所以,中职学生在驾驶学习过程中不能轻视安全理论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寻找相关规律和方法,让理论学习变得有趣。中职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内容外,还要熟悉《安全生产法》、《道路运输条例》、《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刑法》等法律知识,学习新的运输安全和节能技术,系统掌握与安全驾驶有关的理论知识,为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奠定基础。

此外,驾驶工作是一种人命攸关的职业,所以讲究职业道德也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杜绝学生在驾驶学习及今后的驾驶过程中出现这些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肇事逃逸、酒后驾车、长时间占用超车道、夜间行车交会不关闭远光灯、斗气、逞强、飙车、疲劳驾车等。

3.3 加强规范化教学

规范化教学是教学安全的基础,行车中教师驾驶行为的规范程度也直接影响行车安全。所以我们教师在汽车驾驶技能形成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正确、良好的“动作定型”,并将规范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安全带的佩戴、转向灯的使用、不打电话不听歌、按限定速度行驶、按照信号灯指示行车、在不同场景下正确使用各种灯光等。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标准的操作动作、规范得体的举止、遵章守纪的行车行为影响学生,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不规范驾驶行为,不仅要及时纠正,而且要学生限期改正,对屡教屡犯的学生要给予惩处。从我的教学经验看,通过一些口诀让学生熟记并遵守,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例如起步的口诀为:一看二打三鸣四踩五挂六松七抬八加;停车口诀为:松油门、拨向灯、看右镜、踏制动,变道稳盘减档位,二档观察一档停;下车口诀为:拉手刹,换空档,拨回转向(夜间开启警示灯、关大灯),熄火,别一档。学生在反复练习中,谙熟各操作规程并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车心理。

参考文献

[1]乔玉政.把握驾驶教学安全的关键[J].群文天地,2011(04).

驾驶员技师论文范文第3篇

1危及道路交通安全的驾驶员性格特征

心理研究结果显示,一个驾驶员的性格,对其驾驶行为起着主导作用,而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一般都与驾驶员的不良性格是紧密相关的。通过较长时间研究发现,具有下面这此性格的人,比较容易引发交通事故。(1)得过且过型。这种性格的驾驶员,在参加驾驶员培训过程中,往往表现为不虚心学习,不勤学苦练真功夫,专搞歪门邪道走关系。(2)狂妄自大型。这种性格的驾驶员,情绪发生快而多变,习惯于油腔滑调,驾车中容易出现强行超车或争道抢行等危险动作。(3)粗心大意型。这种性格的驾驶员,一般会出现处理情况粗心大意,顾前不顾后,理解问题不透彻,驾车时不能保证行车安全,驾驶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比较缓慢。(4)意识淡薄型。这种性格的驾驶员,一般会经常性地出现闯红灯、弯道停车、随意变更车道等行为,给交通安全带来直接的隐患。具有上述这些性格特征的驾驶员,一般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汽车驾驶的安全性,更加容易造成道路交通事故。

2在教学中培养学员安全性格的途径

2.1在理论学习阶段注重安全性格培养

在汽车驾驶员培训过程中,理论教学培训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汽车驾驶培训机构必须加强理论教学,其中也就包括汽车驾驶员安全性格培养。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要让学员对驾驶员的职业道德、交通法规及安全常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系统学习和事故案例分析讲解,使学员懂得违章行车时造成的恶果。同时,还要让学员学习掌握油、电路故障的检查、调试及日常维护等常识性的知识,从而为上车进行实践技能操作打好基础。

2.2在基础驾驶训练阶段注重安全性格培养

基础驾驶训练是学员学习驾驶技术的入门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员正确的驾驶姿势和操作动作,通过反复训练,使学员养成一个正确驾驶操作的好习惯,也是培养学员安全意识的一个重要形成过程。在这个训练中,教练员应根据学员的不同个性培养适应驾驶职业的安全性格,消除危及安全的性格特征。

2.3在一般道路驾驶训练阶段注重安全性格培养

一般道路驾驶训练是在人车较少的僻静道路上进行驾驶操作的综合训练。包括起步、停车、加速、减速、换档、转向、制动、靠边停车、信号灯的正确使用等方面的练习。这一阶段的安全行车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练员的正确指导,及时对学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尤其是在弯道、上下坡时要特别注意的安全行车问题和基本的操作要领,在平坦道路超车、会车时要注意的事项,不能盲目冒进,判断失误就会造成行车事故。因此说,在一般道路驾驶训练阶段加强学员安全行车意识的培养更为重要。

2.4在复杂道路驾驶训练阶段注重安全性格培养

复杂道路驾驶训练,是学员驾车在城市贯通路、盘山路、泥泞颠簸路面、雨雪冰滑路面等复杂路面及交通情况下的驾驶技术训练。训练中,要让学员按照交通法规的规定进行转弯、会车、超车、通过十字路口、进行公路掉头、避让行人等练习,同时对学员在驾驶训练中的违章行为及时制止和纠正,让学员明确遵章守法是安全行车的根本保证,从而培养学员养成一个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好习惯,同时也培养学员的安全行车意识。

2.5在高速公路驾驶训练中注重安全性格培养在高速公路上驾驶机动车辆,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的驾驶技术及常规方法提出了挑战。因此,非常有必要改革传统的驾驶培训方法,为学员补上高速公路驾驶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驾驶训练课。目前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加强理论教学辅导,增加高速公路驾驶理论基础知识课,切实负责任地为学员上好这一课,强化并提高高速公路行车的相关知识;二是通过程控三维模拟驾驶器对学员进行高速公路驾驶技能的训练,提高学员在高速公路上处置情况的能力,使学员身临其境,很自然地进入“角色”,从而使学员掌握高速公路驾驶基本技能,学会正确分析、判断、处置情况的应变能力,为在高速公路上实际驾车奠定基础。

3学员安全性格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切实增强教员的安全性格培养意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随着人的成长历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也就是说,人的性格是可塑的,而汽车驾驶员的安全性格同样也是可以培养的。因此,必须首先提高对培养学员安全性格的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主动地把学员安全性格的培养贯穿于汽车驾驶员培训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

3.2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在汽车驾驶操作训练过程中,除了要按照学员的共性特点实施共性教学外,还要针对学员的个性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教员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并指出学员的性格弱点,及时加以引导学员在主观上进行调整,通过多次反复训练,逐步培养学员良好的安全性格。

3.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员要从自身做起,努力与学员建立起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对学员要尊重,承认学员的个性差异,努力培养一个有纪律、讲文明、重视安全的学员。这对于完成教学计划也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重视交通安全教育

驾驶员技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驾培 考核模式 职业教育 影响

[作者简介]刘任熊(1978- ),男,湖南隆回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示范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江苏 南京 21116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91-02

一、驾培及其考核模式

驾培即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简称,它是指以培训学员的机动车驾驶能力或者以培训道路运输驾驶人员的从业能力为教学任务,为社会公众有偿提供驾驶培训服务的活动。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拥有私家车的家庭越来越多,学习驾驶技能的人群也不断扩大,驾驶技能成为一项生活基本技能,非职业性的驾驶行为开始涌入驾驶队伍,非职业性的驾驶技能培训机构大量出现,驾培逐渐走向市场化。驾培内容由四个科目组成。科目一为理论考核,主要为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理论知识,考核方式为无纸化理论考核,总分100分,90分为通过;科目二为桩考;科目三为电子路考;科目四为大路考(含灯光)。除科目一之外,其他三个科目均为实践性操作,学员借助考试用车在封闭考场的道路或真实公路上进行考核。所有考核科目合格,驾培学员即可申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可以合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按规定驾驶机动车。深入剖析驾培及其考核方式,可以总结出其三个关键特性:一是培训内容紧贴职业要求,注重实际操作;二是培训过程循序渐进,教学方式采用模块化教学;三是考核与培训分离,由行业主管部门统一考核。

二、驾培及其考核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求受教育者具备一项或者多项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是必需够用,着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实际操作能力。与职业教育特点吻合的是,驾培及其考核方式也处处突出对学习者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某种意义上,也从属于职业体系。职业院校教育活动可从驾培及其考核模式吸收借鉴有益经验,培养更实用的技能型人才。

1.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整个驾培过程中,理论课时数所占比例极小,大量的实际操作学习时间是学员在教练员的教导下在教练车中完成。轻高深理论,而重平实操作。在现行的教育体制框架内,职业教育学制期内(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均为三年),接受教育者大多数时间在理论课堂上度过。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要求一个专业总课时数为2200~3000,总学分在120~140。为突出职业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相比具有的优势,在职业教育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总课时分配上,理论课时数和实操课时数应满足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黄金分配比,这个比例的大小因专业不同而各有差别,弹性控制,但大体上以实际操作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在50%以上为宜,在实际操作课时数里,综合生产性实训不应低于80%。比如,财经类专业与机械类专业的比例就应该有较大区别,机械类专业的实际操作课时数应更多,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再比如,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际操作课时数应远超理论课时数。

2.教学内容选择。驾培考核内容从众多教学内容中选取,考核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真子集,这符合考核的经济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原则。它既不盲目,也不为应试而教学,考核作为教学的指挥棒作用是确实存在且有效的,既能督促教练“巧教”,也能促使学员“苦学”。驾培的教学内容,重在教会学员能实际驾驶一辆机动车,讲究的是一个怎样做和怎样做得更好。如将驾驶技能当做一个专业,驾驶培训的各个教学模块可理解为这个专业教学内容的课程。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选择标准以过程性知识为主,以成熟性知识为辅。对比分析后发现,它同样是以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知识为主,可以理解成为什么而做的知识。

3.教与学方式。驾驶作为一项技能或是作为一种职业,并不需要系统高深的理论知识,而需要扎实的操作技能。驾培模式中,特别突出的特点是分科目、模块化教学,整个驾培方案将一个驾驶员必须掌握的驾驶技能分解成一个一个的模块。具体科目中,科目一(交通法规理论)以理论教师讲授为主、学员自主学习为辅,其他科目以学员实际操作为主、教练员指导为辅,学员是学习的主体。教练员在具体培训学员的时候,根据模块化的具体科目分项进行训练。当教练员认为学员掌握了一个模块,即对学员进行模块考核,通过考核后再进入下一个模块学习;当所有模块都掌握后,教练员再对学员的科目进行融会贯通,加以串联;模块与模块之间,也并不是生硬分割,而是具有前后逻辑衔接关系。这样根据模块化的教学内容确定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员有针对性地掌握技能。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这种模块化教学方式。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多门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细胞。而课程可以构建成不同的模块,模块之间能够实现不同的教学功能,模块之间、模块中的课程及教学环节之间要有必要的内在逻辑。在设计教学方式时,可以根据模块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既可采用驾培模式这种体现当代学徒制特点的教学模式,也可采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方式。在市场化的驾培行业中,学员有权选择教练员,并与驾培经营者约定培训时间,有权拒绝支付合同中未约定的培训收费,驾培学员的选择权更大,某种程度上处于买方市场的相对强势地位。在职业教育里,如能一定程度上借鉴驾培行业的这种思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内,根据个体特点和兴趣,组建个性化“课程菜单”,自主选择某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相对灵活地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必能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路。

4.实训条件配置。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与评审过程中,所有院校都非常注重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这也是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使然。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的第一预期是就业。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第一要求,是能适应工作岗位,即从业。因此,在职业教育全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职业动手能力即实操能力的培养。实操能力的培养不是凭空而来,必须有一定的场所设备,要借助一定的实际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的软硬件设备。驾驶培训的四个科目中,除科目一之外,全部在教练车上进行,学员操纵教练车,在驾校教练场或真实的道路上行驶,这是在一个全真环境里学习。学员学到的驾驶技能积累的驾驶经验来自“生产第一线”“第一手”,是最直观的,也是最有用的。职业教育如能重视实验实习实训场所设施建设及设备添置,根据职业岗位群做实训基地总规划,根据工作过程所需建设实训场所,建好的实训基地能满足教学、实训、培训、鉴定四种需求,接受教育者能借助这些场地设备,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就如驾培学员一样,能在这些生产性实训基地接受教育,感性地、快速地掌握职场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切实拉近校园和职场的距离,甚至如驾培一样,实现校园和职场直接无缝对接。

5.考核评价方式。驾培采用教考分离方式进行考核,教学工作由各驾驶培训机构(即驾校)组织实施,考核则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组织考评,这样有利于驾培考核的公平、公正、公开,有利于驾培评价的科学、有效、直观,有利于驾培行业教风、学风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对培训机构进行合理、高效的实时监督。同时教考分离也让学员意识到,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对所学驾驶技能掌握与理解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学员自身平时的努力程度。借鉴驾培考核模式,在职业院校的日常教育过程中,实行教考分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进行教学和考核,分别有不同主体执行,统一命题、集体流水评卷,有利于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工作中的导向作用和监督作用,使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考评流程公开,考评人员没有利益冲突,能公正考评,并能保证考核结果相对公平。这也是规范教学工作和适应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当然,驾培及其考核模式也绝非尽善尽美。驾校学员普遍都有这样的感受:学车难,练车难,约考难,拿证周期长。部分地区的部分驾校教练员一定程度上存在“吃拿卡要骂”现象。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这些弊端必须革除。

职业教育必须紧跟产业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借鉴包括驾培行业在内的其他行业优秀经验,探索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这是可行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06年第2号令[Z].

1991-06-05.

驾驶员技师论文范文第5篇

1.1认识不到位

机手对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认识较差,由于受客观条件制约,许多驾驶操作人员农闲时在外打工,农忙时种地、收秋,没有时间参加培训。

1.2教学思想不正确

长期以来,从农机培训机构到农机驾驶操作人员都认为理论学习不学习、学好学坏都一样,实践操作才是关键。在培训过程中则是理论培训走过场,把更多的培训时间和内容放在了实践操作上。

1.3办学条件差

由于农机培训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农机培训机构规模小、经费少,教学场地不规范,教学设施落后,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

1.4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教师收入少,进修机会不多,高水平专业人才留不住,教学人员流失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

1.5驾驶操作人员素质低

随着农业机械保有量骤增,驾驶操作人员出现了低龄化、低文化水平的趋向,人员综合素质降低,增加了培训难度。

2主要措施

2.1更新教学理念

受历史原因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落后于普通教育,农机培训在职业教育中也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机培训工作已有了较大提高和完善,但仍未能脱离传统的教学形式。事实证明,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已无法适应现实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实际需要。农机培训工作要密切结合新时期、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变旧的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使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成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能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专业人才。

2.2提高教师素质

打铁先得自身硬。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农机培训教师开展业务培训,传达国家对农机行业的新任务、新要求和新政策,对农机行业新理论、新技术及时跟进,深入了解,不断更新农机培训教师知识结构。使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熟练的驾驶操作技能,培训过程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2.3改进教学方法

农业机械培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一般学科的理论教学,大部分都适合于课堂的语言讲授和表达。但农机理论由于其实用性强,纯碎的课堂教学有较大的局限性。如讲授拖拉机的工作原理,教师即使在课堂上讲的口干舌燥,学员也不会明白动力产生、输出的过程。如果在拖拉机实物前,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员理解的会更加直接透彻,教学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所以,农机培训教学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要极创造条件力求教学手段现代化,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独特的农机培训教学体系。

2.4深入基层培训

根据学员数量、分布和需要进行培训,在乡镇或行政村设立固定教学点,利用农闲季节或农民业余时间进行培训;深入到集市、矿山、农业园区等农业机械相对集中的场所,举办流动培训班,在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作业空闲时,结合作业过程开展现场培训,使参训农民培训生产两不误。

2.5提升服务水平

各级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应把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培训作为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保证农业生产安全的基础性工作,不断加大政策、资金、人员保障力度。结合农机培训的需求,加强培训设施条件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农机培训机构建设成为“有场地、有设备、有人员、有制度”的“四有”农机校,夯实农机培训基础。

2.6加强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