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成本核算论文(精选5篇)

  •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成本的经济实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总额。 成本的经济实质决定成本在经济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1)成本是划分生产经营耗费和企业纯收…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精选5篇)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1篇

一、成本的经济实质

成本作为一个经济价值的范畴,在市场经济中是客观存在的,加强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无论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是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都是极为重要的,而要做好成本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充分认识成本的经济实质。

成本的经济实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总额。

成本的经济实质决定成本在经济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1)成本是划分生产经营耗费和企业纯收入的依据,在一定的销售收入中,成本越低企业纯收入就越多;(2)成本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企业经营管理中各方面工作的业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在成本上反映出来;(3)成本是制定价格的一项重要因素;(4)成本还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进行成本核算,提供真实、有用的核算资料,是成本会计的基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

因此,成本的经济实质也决定了成本会计反映的首要职能,也就是从经济价值补偿的角度出发,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各种费用的支出,提供实际的成本核算资料。

二、煤矿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特点

目前,煤炭行业成本核算是依据1991年能源部制度的成本核算办法,1993年取消了行业会计制度,但是,煤炭成本核算基本框架没有变,还是按照计划经济和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它仅核算煤矿的直接生产成本,导致长期以来煤炭企业成本核算不完整。

(一)通过制造成本来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的不足

1.随着矿山开采时间的延续,开采条件在逐步恶化。如开采水平逐年延深,排水、提升系统越来越复杂,地温增高导致通风费用加大等等,使得煤矿企业产量逐年递减,成本却逐年上升。

2.煤炭开采过程中,其作业人员不可避免地受到粉尘的伤害,这一伤害是逐渐的,不可逆转的,这些作业人员的伤害补偿,如果未能在伤害当时进入成本进行核算,将给行业的发展背上沉重的包袱。

3.煤矿职工收入低,绝大多数没有能力购买住房,回原籍安置也比较困难,所以退休后职工留在矿山的不少。煤矿企业多在深山和边远,其所盖的职工住房随着矿井开采的结束将变得一文不值。因此对煤矿职工的老有所养、安居乐业,这一最基本福利待遇,也应进行核算,作为当期费用进入生产成本。

4.煤矿开采属资源性的开发,80年代后煤炭资源取得必须有偿使用,存在前期勘探费用,而我们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并未计入这一费用。

5.煤矿资源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炭资源必将枯竭,因而企业也将报废关闭,企业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转产和安置人员,因而存在退出成本,而这些成本企业却不能预提。

6.煤矿存在特困群体救助成本。邵武煤矿经过48年的开采,现有离退休人员、内退人员2000多人,另有伤病亡遗属等困难职工多,生活贫困。作为国有企业,我们积极对困难职工展开困难救助活动,给予发放救助金和慰问金,仅靠提取的福利费根本无法解决,而不足部分也没有在当期成本费用中体现,仅近几年,矿上支付春节慰问金平均每年就达100多万元。

7.煤矿企业存在改制成本。煤矿企业要走向市场竞争,但企业背负的历史包袱比较沉重,要卸掉包袱轻装上阵,就必须对担负的社会职能多的矿山学校、矿山医院和矿山公安分局进行剥离,对矿办企业进行改制。仅2004年一年,矿上对相关单位进行资产剥离和改制成本就开销2000多万元。

以上特点是煤矿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企业,按照目前的成本会计核算办法,以上内容有些并没有进入当期成本核算范围,而是直接进入费用,这与会计核算的谨慎性、配比性原则明显是不相符的,不利于行业的科学发展。

邵武煤矿是经过了48年开采历史的老矿,欠职工的历史老账太多,尚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还在逐项解决,特别是不可避免的、逐渐的、不可逆转的粉尘伤害造成的职业病问题,还有一次性工伤补偿问题等,都在困扰着矿山企业,而这些历史问题,从开矿以来实际就已经形成一种或有负债,而我们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却未能在吨煤成本中提取这些支出,难以进入当期成本,无法准确体现煤炭生产成本,现在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支出巨大,费用达8000多万元,企业无法承受。

(二)邵武煤矿在闭坑时发生的具体费用(不考虑闭坑预留费用)

1.邵武煤矿闭坑时(2005年2月)对离退休人员进行“三项补贴”参加保险的共有1800多人,仅支付保险费3400多万元。

2.职业病职工1200多人,约占全省煤炭系统四分之一多,新的《工伤法》出台后,要对以上职业病人员进行一次性补偿,2005年已支出1800多万元。

3.职业病的医疗费问题,仅2005年支付工亡家属的抚恤金为120万元及医疗费150万元。

4.职工福利欠账多,建房成本及房补成本大。煤矿企业绝大多数位于偏僻山区,交通极为不便,早年职工福利建房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随着资源的枯竭,矿井闭坑,这些职工住宅将一文不值,为此企业还将付出职工住房补贴的代价。邵武煤矿虽地处市郊、交通非常便利,但在如此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上,2005年支付职工住房补贴900多万元。

5.企业负担的社会费用加大。随着医保政策的出台,矿山离退休人员多,目前国家财政无力承担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医保费用,而是由企业自己负担,仅我矿为社会负担的离退休人员医保费用就达到1300多万元。

6.人员安置1000多人,支付安置费用达800多万元。

7.离退人员社会化管理费用165万元。

8.环境的恢复费用280万元。

以上这些问题,按《会计法》核算办法都属于当期费用,构成不了企业直接生产成本,而从会计配比性、历史性、可比性原则来说,这些费用应该从企业经营之日起就将要发生的,是构成生产成本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的范围过窄。

三、对煤炭企业成本核算项目构成的设想

正是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的不科学,使得现有的煤炭成本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煤炭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耗费,故提出应增加如下成本核算项目设想:

(一)增加煤炭企业的资源成本,用于分摊取得的采矿权、探矿权、煤田勘探费、资源税及与煤炭资源取得有关的费用。

(二)增加社会福利成本,用于困难救助、困难职工住房支出和矿区医院经费等。医院地处山区,效益不佳,而医院为煤矿职工救死扶伤,每年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维持其生存。

(三)积极争取政策,在吨煤成本中提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四)计提矿井建设基金,过去矿井的基本建设都由国家投资,企业无偿使用国家的探矿权和资源权,目前政府已取消这一政策,全部实施有偿使用,矿井的投资基本上靠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解决。矿井的建设投入需要巨额资金,为了使矿井能够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及今后的生产接替,必须按吨煤提取矿井建设基金。

(五)按吨煤预提煤矿企业退出成本,以便支付企业关闭的各项支出和转产安置。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用地;产能核算;分等;福建省

开展农用地产能核算工作旨在全面掌握我国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状况,并对区域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做出比较评价。为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河南、河北、湖北等13个粮食主产省在本省范围内开展农用地产能核算工作 [2-3]。目前,该县已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原农用地分等成果的更新工作,基本掌握了农用地数量与质量状况,开展产能核算的时机成熟,基础坚实。

1、农用地产能的概念

农用地产能是指在一定地域、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技术条件下所形成的农用地生产能力,分为农用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3个层次。理论产能是指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光、热、水、土等环境因素均处于最优状态,技术因素所决定的农作物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可实现产能是指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基本保证,光、热、水、土等环境因素均处于正常状态、技术条件可以满足,由政策、投入等因素决定的正常年景下农作物能够获得的最高产量。实际产能是指某年农作物已经达到的平均产量。

2、农用地分等成果

(1)核算单元:核算单元与农用地分等单元一致,可以直接利用农用地分等单元图作为工作底图,不用重新设计产能核算单元。(2)核算数据:农用地分等单元包含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等信息,这是产能核算所要的基本数据。(3)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福建省农用地分等确定的基准作物为晚稻,指定作物为早稻、单季稻和甘薯,其他作物不作考虑。(4)土地质量评定方法:对于大面积新增耕地质量评定的方法,必须采用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确定的方法。

3、基本理论及方法

3.1 农用地理论产能核算方法

建立标准粮理论单产和自然质量等指数的函数模型,将分等单元自然质量等指数代入模型,可获取理论单产。分等单元的理论单产乘以耕地面积核算理论产能。以二级指标区为单位,建立函数模型:

式中: 为第i个分等单元标准粮理论单产样本值; 为第i个分等单元自然质量等指数;a,b为回归系数值。

3.2 农用地可实现产能核算方法

建立标准粮可实现单产和利用等指数的函数模型,将分等单元利用等指数代入模型,可获取可实现单产。分等单元的可实现单产乘以耕地面积核算可实现产能。以二级指标区为单位,建立函数模型:

式中, 为第i个分等单元标准粮可实现单产样本值; 为第i个分等单元利用等指数;c,d为回归系数值。

3.3 农用地实际产能核算方法

由外业调查的样点实际产量和统计年鉴获取各乡镇指定作物标准粮实际单产;由指定作物标准粮实际单产乘以耕地面积得到各区域指定作物的实际产能。

4、该县农用地产能核算

该县属于福建省东部丘陵山地区,指标区划分为丘陵山地区和山间盆地区两种。从2009年的土地变更数据来看,全县土地总面积约为3000000亩,其中耕地约200000亩。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两轮,水田为早稻-晚稻、单季稻-甘薯,旱地为甘薯-甘薯。基准作物为晚稻,指定作物为早稻、单季稻和甘薯。

4.1 农用地理论产能与可实现产能核算

以指定作物理论单产样本值与自然质量等指数建立回归关系模型;以指定作物可实现单产样本值与利用等指数建立回归关系模型。具体见表1。

表1 理论产能和可实现产能核算模型

根据理论产能核算方法,该县农用地理论产能约20万吨,理论单产约15000千克/公顷;根据可实现产能核算方法,该县农用地可实现产能约16万吨,可实现单产约11500千克/公顷。

4.2 农用地实际产能核算

将不同区域单元的指定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视作指定作物实际单产。然后,根据标准粮换算系数,将指定作物的实际单产换算为标准粮实际单产,计算区域标准粮总产。通过核算,该县实际产能约15万吨,实际单产约10500千克/公顷。

5、结论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无论从总量和效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尤其是一直以来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因此,人们开始不断反思现存的生产方式,以浪费资源与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这种不计资源耗竭成本和环境污染成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核算,更无法真正的反映全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在此背景之下,对自然资源进行核算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和重要领域。

森林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通过开采利用森林资源,能够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森林资源的过渡使用导致了资源的耗竭,并附带着产生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甚至人类的生存。

黑龙江省伊春是一座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林区城市。小兴安岭纵贯全境,行政区划面积 3.3 万平方公里。因其丰富的森林资源而闻名遐迩,素有“红松故乡”的称号。

伊春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绿色宝库,各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尤其以森林资源最为突出。伊春市 2007 至 2011 年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表明,截止 2011 年底,伊春市森林资源总面积 3920620.8 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 84.2%,活立木总蓄积量 2.7 亿立方米。伊春市境内的红松原始林,其面积和保存完整性均为亚洲第一。森林类型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同时,其境内还拥有兴安落叶松、水曲柳等各种珍稀名贵的针阔叶树种达 110 余种。

伊春市作因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一系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等众多问题。不得已实行封山育林政策,但是森林资源对于伊春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何正确认识森林资源的价值,以及如何正确的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及时调整发展重点,依靠木材深加工业、森林生态旅游,积极探索森林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新局面,对于伊春市的发展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1.1.1 传统 GDP 的弊端

随着资源、环境、社会等一系列问题的显现,人们开始逐步意识到,传统的GDP 核算体系是以耗竭有限资源的方式来加快经济的增长,传统 GDP 的核算体系单一的以通过市场交易和价格衡量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为依据。因此,传统 GDP 核算体系忽视了维持经济的持续生产能力,最终而将导致自然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以及其他社会问题。

在传统 GDP 核算体系中,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因素均被排除在外,不予核算。与客观规律更加违背之处即为:在该核算体系中,因经济发展而造成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的成本、费用。这部分不仅仅不会减少传统 GDP的总量,反而凭借其实际发生的经济效益而被加入 GDP 总量之中,不减反增,与实际、客观规律严重不符。

在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林业生产总值统计仅仅统计采伐森林和营林等经济活动产生的经济收益,基本忽略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耗的森林资源自身价值、森林资源浪费的成本、森林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损失。

通过上述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反映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与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规律不相符的缺点和不足。如果继续沿用,不仅会造成经济指标的混乱,甚至会造成一系列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因此,在当今时代,传统 GDP 核算体系不能全面、科学的反映经济发展指标,应该得到创新和改进。

1.2 绿色 GDP 森林资源核算研究的文献综述

结合传统 GDP 核算的缺陷和开展森林资源绿色 GDP 的必要性两方面内容,联合国、欧盟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挪威、日本、墨西哥等在内的众多国家,已开展了以资源核算理论、方法、模式的创新研究。

1.2.1 绿色 GDP 森林资源核算国外研究状况

根据 1992 年颁布的《21 世纪议程》:“提倡研究将森林所具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各种方法,建议创新、采用和加强核算森林经济和非经济价值的具体方案。”在接下来的时期内,众多国家和国际机构针对森林资源的绿色 GDP 核算进行了理论研究,同时在理论结合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第2章 森林资源核算相关理论研究

2.1 资源核算理论基础

2.1.1 资源价值-价格理论

资源的价值-价格关系问题的本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如何从资源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另一个是从生产价格如何推导到市场的实际价格问题。

面对资源价值-价格这一系列理论,应该以亚当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为开端,经过大卫李嘉图的一元劳动价值论,直至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资源价值-价格理论体系才日渐完善。而其中以马克思所创造的价值价格理论最为着名。

在马克思的价值-价格理论中,生产的价值和价格理论在数量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统一性。即:价值总额与生产价格总额相等;剩余价值总额、利润总额以及平均利润总额三者之间同样具有恒等的关系。

“商品价格本质上就是商品本身所包含的劳动的价值货币形式表现”。通过分别对“商品生产价值”和“商品产品价格”概念的界定完成,这样就可以将前后两个因素紧密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在某种理论意义上可以认为,马克思所提出的资源价值与价格理论中,前者是基础和前提,而后者则为延伸和扩展。

2.2 资源核算基本方法

2.2.1 传统 GDP 核算基本方法

从价值形态看,GDP 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从收入形态看,GDP 是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所有常驻单位创造并分配给常驻单位和非常驻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

从产品形态看,GDP 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

在实际核算中,GDP 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式,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 GDP 及其构成。

(1)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总产品价值入手,剔除成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第 3 章 借鉴国外先进核算经验及

启示..................19 3.1 国外主要国家实践成果对比分析......................... 19

3.2 对伊春市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启示.................... .... 20

3.2.1 分阶段、分区域地进行绿色核算试点............................ 20

3.2.2 应该构建伊春市森林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20

3.2.3 将伊春市森林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1

第 4 章 森林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模式设计.................23

4.1 基本思路.................... 23

4.2 模式设计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24

4.2.1 设计依据........................... 24

4.2.2 模式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4

4.2.3 可行性分析.............................. 25

4.3 森林资源核算数据来源、处理和转化..................... 28

第 5 章 伊春市森林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研究............37

5.1 伊春市森林资源概况....................... 37

5.1.1 伊春市基本情况........................ 37

5.1.2 伊春市森林资源情况................................ 38

5.2 伊春市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核算........................ 38

5.2.1 伊春市森林资源实物量统计........................... 38

5.2.2 伊春市林木价格的确定........................... 39

5.2.3 伊春市森林资源价值量核算..................... 41

5.3 伊春市森林资源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核算............... 43

5.3.1 伊春市森林资源生态价值核算...................... 43

5.3.2 伊春市森林资源的社会价值核算................ 50

5.4 伊春市绿色 GDP 森林资源价值核算......................... 51

5.4.1 伊春市绿色 GDP 森林资源价值核算................... 51

5.4.2 伊春市绿色 GDP 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52

第 5 章 伊春市森林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研究

前四章对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核算体系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与方法研究,进而本章将对黑龙江省伊春市 2007-2011 年森林资源核算做实例研究

5.1 伊春市森林资源概况

5.1.1 伊春市基本情况

伊春市境内为低山丘陵区,小兴安岭主脉由此向东南延伸。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 630 毫米,年均气温 1.0℃。1948 年开发建设,1958 年建市,现为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辖伊春、南岔、翠峦、友好、新青、西林、美溪、金山屯、五营、汤旺河、乌伊岭、红星、乌马河、上甘岭、带岭 15 个市辖区、嘉荫县及 16 个林业局,代管县级铁力市。是中国重点林区之一,有祖国林都和红松故乡之称。如图 5-1 所示。

5.1.2 伊春市森林资源情况

伊春市 2007 至 2011 年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截止 2011 年底,(1)森林资源面积总面积 3920620.8 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为 3299831.7 公顷,占总面积的 84.16%,无立木林地面积为 76249.6 公顷,占 1.94%,其它面积为 544539.5公顷,占 13.89%。(2)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为 275532946(立方米),在活立木总蓄积量中,活立木为 242349369(立方米),成熟林、过熟林、人工林分别为 13287853(立方米)、1299296(立方米)和 33183577(立方米)。而因林业经营活动所减少的活立木蓄积量为 973025(立方米)。(3)实现木材产量358983(立方米),在木材产量中原木产量 343036(立方米),薪材产量 15947(立方米)。在原木产量中,直接用原木产量 164373(立方米),其他原木 178663(立方米),分占 47.91%和 52.09%。(4)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 1751683 万元,其中营林生产 38171 万元,木材采运 36805 万元,林产工业 289703 万元,多种经营 899207 万元,旅游业 154173 万元,其他产业 333624 万元。

5.2 伊春市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核算

5.2.1 伊春市森林资源实物量统计

伊春市 2007-2011 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伊春市森林资源的实物统计量如表5-1 和表 5-2 所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针对资源价值核算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今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因此,对于伊春市森林资源价值核算并纳入国民经济研究是具有十分巨大的研究意义的。通过本文的研究,完成了对伊春市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初步探讨,针对森林资源核算问题,主要做了一下几方面工作:

(1)森林资源核算的理论研究方面。针对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问题,离不开对于森林资源价值理论的界定和完善,论文指出,在森林资源的价值理论方面,伊春市森林资源经济价值核算部分,应遵循的价值理论应该结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以及效用价值理论进行;而在森林资源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部分,应该遵循消费价值论作为核算的基本方法。进而通过将森林资源自身的价值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损失值调整,以完成了伊春市森林资源核算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最终目标。

(2)资源价值核算方面。本文认为,自然资源自身较为宽泛,因此对于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存在较大的困难。应该结合不同地区、不同重点资源种类,分区域、分重点的完成某一地区的重点资源价值核算,进而在核算的基础上,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而得出当地的绿色 GDP 数据。

(3)核算实例方面。通过本文的研究,完成了对伊春市森林资源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核算,并纳入了伊春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之中。但是在核算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于森林资源市场价格确定方面,数据较少,同时对于森林资源的社会价值支撑数据略单薄。因此,在未来也是研究的重点突破点。论文的最后对伊春市森林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进行了研究,经过调整,发现伊春市的传统 GDP 核算方式确实没能全面、真实的反映伊春市的经济发展状况。需要结合伊春市绿色 GDP 的数据,对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6.2 研究展望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的企业仍旧使用着那些传统的成本核算制度,而这一制度是针对几十年前计划经济体制下非竞争环境的条件而开发的,那时的企业状况与现在的及不久的将来的迥然不同。因此,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能较为客观、正确计算产品成本的成本计算方法,它在我国的运用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作业成本法理论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际意义。文章就是在论述作业成本法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作业成本法应用于实践中所必需的成本核算体系展开研究。

一、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一) 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缩写 abc),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

(二)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1. 成本核算方法的变革。作业成本核算依据成本发生的动因来分配成本,实际上把传统成本核算的单一要素分配,根据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变成多要素分配,避免了成本扭曲。

2. 成本控制方法的变化。传统成本管理主要根据标准成本来控制产品成本。作业成本管理控制的重点在于作业,通过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信息,发现改善的机会。这种改善是持续的,并无一个确定的终点。

3. 成本管理的范围。传统成本管理只注重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既可以控制生产阶段的成本,也可以对一销售、售后阶段进行成本管理,还可以对产品设计阶段进行管理,是全面、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二、现行成本核算的问题

(一) 成本核算范围狭窄

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的消耗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而现行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都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管理费用,没有记入产品成本。这显然已不符合知识经济下成本的内涵,因此,如何完整地核算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并将其价值记入产品成本将是成本会计的紧迫课题;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造发明知识、掌握和使用知识的人力资源的价值也应是成本核算涉及的对象;知识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劳动主体是智力劳动,智力劳动的知识价值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是该时代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

(二) 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

成本信息是指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出、传递或取得的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产供销耗费情况的成本数据和成本资料。成本信息是成本核算的依据,它可以控制和考核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可以用来制订计划、预算和长短期的经营决策,对于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成本信息在现代化国有企业管理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是建立在"业务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的假定基础之上的,这就将成本核算过程过分简单化了。

(三) 成本核算方法简单

1. 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制约了成本的降低

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降低成本有着直接影响。技术开发往往减少本期利润,但不一定能增加经理任期内的利润,指望经理接受一种减少其任期内的利润但增加其继任者业绩的技术创新方案是不现实的。

2. 选用的材料分配方法不恰当

在实际成本法下计算发出材料成本,48% 的国有企业用加权平均法,只有5.3% 的国有企业用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实际成本法核算材料,适用于规模较小、材料品种简单、未采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日常核算的国有企业。计划成本法核算材料的适用条件则与之相反,而且计划成本法核算与市场调控的要求相适应。物价上涨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出的发出和结存材料成本符合谨慎原则,移动加权平均法较之加权平均法更利于材料的日常控制。

三、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

(一) 作业成本法核算要素

确定作业成本法的范围要素。从时间范围来看,首先要根据国有企业的实际能力来确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产品的所属会计期间。如果能力允许国有企业可以每个月都对当月产品的作业成本进行核算,国有企业可以每个季度进行一次作业成本的计算在实施的初期,甚至可以半年末或年末进行一次作业成本计算,分析产品作业成本与现有成本核算方法下的成本差异。

从作业内容要素上看,应确定作业成本所含的核算内容。在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初期,考虑到国有企业实际操作的困难问题以及与现有财务会计制度的统一问题,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可以先以传统成本法下的制造成本作为作业成本的计算内容。而对于一些比较难以量化的费用比如设计费用、实验费用、可追溯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可以在作业成本法的进一步推广过程中再考虑。

从成本核算的空间要素来看,在作业成本实施初期,为了使得国有企业员工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国有企业可以先选取一个比较典型的车间或产品生产线进行产品作业成本的核算。可以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对生产工艺比较稳定的车间或者部门采用作业成本核算,逐步推广到国有企业其他部门。也可以采用先主后次的策略,先对占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比较最重要的部门开始,对其实施作业成本核算,稳定后再推广到其他次要部门。

(二) 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的原则

1. 成本效益的原则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成本和成本所能带来的效益,在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就始终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选择作业中心的时候要时刻注意成本效益的原则,避免为了片面的追求核算结果的精确性而不考虑经济性。

2. 简单易行的原则

作业成本核算的原理并不复杂,思路也很明确,但是相对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其所需要的数据量和核算步骤要复杂的多。这样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必须简单易行,对于而要作业判断选择的地方,定要给出简洁明晰的标准,避免因操作人员的判断失误导致最终计算结果的偏差。

3. 系统柔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其所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必将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的经营情况适时的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方式。这样,国有企业的产品线和组织结构就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的作业成本核算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国有企业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并且说明在各种可能的情况发生时作业成本核算系统需要做出何种相应的变化。

四、作业成本核算处理程序的构建

(一) 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的成本计算对象是指需要对其资源消耗价值进行成本计量和分配的项目。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以最终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体现了国有企业成本核算的最终目标,对产品成本的核算应按照作业的划分开立产品作业成本计算单,将各项作业消耗的资源价值转入所服务的作业中,进而转入到产品,形成产品成本。

(二) 成本项目的确定

根据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将国有企业生产产品所发生的资源费用以作业为基本单位进行归集和计量,所得作业消耗资源的成本就是作业成本。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对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应首先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作业的划分,为了反映产品生产对其生产过程的消耗情况,应以所划分的作业为对象,确定产品的作业成本项目。通过作业成本项目,可以反映产品生产所经过的作业及对作业的消耗情况,有利于国有企业对作业的消耗情况进行分析,为降低产品成本,优化作业链提供依据。作业成本项目是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的主要成本项目,因此在对内提品成本报表时,以作业成本项目作为产品成本的主要反映项目。

(三) 成本流程的构建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产品,产品的成本来源于产品形成所消耗的作业,而作业的发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资源。由于作业的发生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所以资源成本的产生与作业的发生是紧密联系的,当把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以作业为单位归集起来,就是将资源成本转移给作业,形成作业成本;产品消耗作业,也就是消耗作业发生而耗费的资源,就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形成产品成本。总之,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成本转移到作业中形成作业成本;产品消耗作业,则作业成本转移到产品中形成产品成本。

(四) 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方式的构建

产品的成本流程将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分为两个步骤,它们是作业成本的归集和作业成本到产品中的分配,因此,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的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实际上就是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的过程。作业成本的归集是指以所划分的作业为基本单位,负责收集相关资源费用的成本数据。在这一过程中,若某项资源费用根据资源耗费的特点可以从发生区域上划分为各作业所耗,则可直接计入各作业,形成各作业的成本元素。作业成本的分配是指将作业归集的资源费用(间接资源成本)分配给最终成本计算对象(产品)的过程,这一分配过程需要以适当的作业动因作为成本分配基础。

(五) 作业成本核算程序的构建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是以作业为基础进行的,换句话说,就是以作业为核算范围,进行资源成本、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的核算。根据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以作业为基础进行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业消耗资源的核算,二是产品消耗作业的核算。

五、结论

国有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包括成本在内信息的完备与准确与否。因此,成本的正确性、及时性、相关性是决定国有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由于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传统成本法的局限性,是一种建立在全新理论上的更为客观准确的成本计算方法,那么,一种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核算体系。建立国有企业的abc成本核算体系,是国有企业实践作业成本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万祥. 成本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24.

[2] 赵晓巍. 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分析, 中国集体经济, 2007(2):45~46.

[3] 栾庆伟. 成本管理新模式,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67.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成本核算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全部靠政府拨款,学校无偿使用,根本不需要考虑教育成本核算和经费的使用效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校的投入日益增加,作为投资者,自然会考虑投资效益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尽管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规范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但高校教育成本和资金使用效益都是客观存在的,从长远来看,建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一、研讨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及作用

(一)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含义

对于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概念,国内外教育经济学中有各种不同的表述,从教育经济学者对教育成本的论述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在教育活动中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教育资源的价值,它包括广义和狭义教育成本。广义的高校教育成本是指培养一个高校学生,国家、家庭和社会所耗费的全部费用;狭义的高等教育成本是指高校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价值计量的全部教育资源。本文探讨的高校教育成本主要是指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

(二)作用和意义

高校教育成本是衡量办学效益的重要尺度,首先,研讨高校教育成本有利于学校的科学决策。因为,通过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能够提供历史性、科学性、预测性的高校经济信息,能有效地控制学校各项费用的支出水平,监督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其次,有助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现实是一方面教育经费存在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教育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浪费和经济效益不高。通过研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有利于控制各种费用开支范围,监督资金流向,减少浪费,降低高校教育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学校稳定发展。另外,由于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形成,通过研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有利于学校产权关系的明确。总之,研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既是高校强化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元化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同时还可以为政府增加教育投入和确定收费标准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因此研讨高校教育成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

根据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由于收付实现制是以会计期间款项的实际收付为入账标准,不能反映当期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业务,当费用的发生与支付不在同一会计期间时,就不能进行正确的成本和费用核算。为了准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高校成本核算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高校成本核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的过程,为了正确地归集和分配各种费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即凡是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均应计入本期成本;凡是不属于本期应负担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支付,也不能计入本期成本。

(二)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要求成本费用与其相关的收益相配合,即将某一会计期间的成本费用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与有关的收入或产出相配合、相比较。配比原则要求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为取得收入或产出所发生的费用在同一期间进行确认和计量。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配比原则,才能准确地计算出一个时期的教育成本或一项教育产品的成本。

(三)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凡是支出的效益仅与本期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本期成本;如高校各项费用支出中的日常公用支出、人员经费支出等日常性支出均为收益性支出。资本性支出是指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并在产生效益的几个会计期间内摊销费用成本。如高校通常为了取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而发生的支出则属于资本性支出。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目的在于正确确定哪些支出应计入当期费用,哪些支出不能计入当期费用。要准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就必须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四)相关性原则

按照相关性原则,凡是直接或间接地为培养学生而发生的各项教育费用支出,均应计入教育成本;凡是与高校教育无关的收支活动,一律不能计入高校教育成本中。因此,对于高校投入的各种费用,按相关性原则,只有用于培养学生所消耗的资源才能构成教育成本。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及期限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

教育成本核算对象是归集和分配资源耗费的载体,确定教育成本核算对象是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基础。一般来讲,教育资源耗费的受益者应当就是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但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规范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各高校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按照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律及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分别确定适应各自特点的教育成本核算对象体系,如高校可以将各专业、各学历层次、各年级的学生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归集成本费用,全面反映各专业、各层次、各年级学生的培养总成本或生均成本。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期限

教育成本核算的期限就是指每隔多长时间计算一次成本,一般来讲,成本核算期限应当与“产成品”的生产周期一致。高等学校的成本计算周期应当与学生培养周期相一致,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学年或各专业的学制来确定。明确成本计算周期,有利于合理组织各项成本费用的核算和归集,正确计算出高校教育成本。

四、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项目

正确划分高校各项成本核算项目,实际上就是为了确认和计量教育成本费用的过程。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许多问题仍然难以形成共识,本文探讨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项目是按高校费用的经济内容分类,由以下成本项目构成。

(一)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成本指为传授知识消耗的活劳动报酬,包括在职教职工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各类津贴、奖金、劳务费、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支出等。

(二)日常公用成本

日常公用成本是指为维持教学活动正常运转而发生的日常消耗性公用支出,包括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等。公务费包括办公费、水电费、邮电费、差旅费、通讯费、取暧费、招待费、培训费等。业务费指高校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消耗性费用。如用于教学和实验方面的材料费、实习费、资料费、招生费、印刷费、体育维护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费、毕业生就业指导费等本专科生业务费。修缮费是指对高校房屋建筑物及附属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修理费用。

(三)固定资产成本

高等教育劳务的生产和消费需要一定的设施,因此高等教育成本应包括直接或间接用于教学活动的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本项目包括高校的房屋、建筑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公用设备的折旧费及大修理费。按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折旧费,但要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就必须对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费并对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进行分期摊销。

(四)奖助学金成本

奖助学金成本是指学生奖助学金、学生生活物价补贴、医疗费用等。

(五)其他成本

其他成本是指除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其他与培养学生有关的耗费,如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科研支出等。

五、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及科目设置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就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教育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按成本项目分别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耗费的能用货币表现的劳动价值。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理论探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统计调查法:就是利用现成的教育经费统计资料或抽样调查获得的资料,经过适当调整而获得教育成本数据的方法。二是会计调整法:就是利用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会计记录,按教育成本核算原则,经过调整转换成教育成本数据。三是会计核算法:就是指高校成本费用的核算采用会计方法进行,设置成本费用明细账户纳入会计核算系统,有关成本的支出经分配直接或间接计入成本费用账户,按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项目进行核算。上述三种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方法各有特点,但为了系统准确计量教育成本,最宜采用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法具体又可以有两种方法:单轨制核算法和双轨制核算法。单轨制核算法是修改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双轨制核算法是在现行高校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将凡是直接或间接地为培养学生而发生的各项教育费用支出,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为了既能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国家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满足国家教育经费统计的需要,又能在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下进行成本核算,满足高校内部管理和外部使用者的需要,笔者建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采用双轨制会计核算法。

明确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对象、内容及方法后,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应在高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上,以高校收付实现制提供的会计基础信息为依据,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资本性支出进行调整,单独设置“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高等教育成本、间接成本”等成本核算账户,对高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数据进行转账,从而连续、系统、完整地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科学地计算出高校教育成本。

高校教育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经济指标,教育成本的计量是教育经济学中至今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目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理论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争议,如高校经费支出中哪些应该纳入高校成本,按什么标准科学合理分摊各项支出费用,科研支出应如何分摊计入教育成本,各种固定资产折旧按什么比例计入成本核算中等问题仍处于探讨之中。本文通过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探讨,旨在为我国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及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林钢,武雷,等.高等教育成本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