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计算机室工作计划(精选5篇)

  • 小学计算机室工作计划(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实施内容 (一)改善教学条件 1.计算机装备:农村完小以上各级学校应至少配备一个计算机教室,班额数超过24个的学校应配备2个计算机专用教室,同时生机比要达到8:1。其中小学计算机室含1台教师机(作为服务器)、25台学生机及配套材料、视窗软件等;初中每…

小学计算机室工作计划(精选5篇)

小学计算机室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总体目标

根据省教育强县区现代化水平评价总体要求,从2012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全面实施完成中小学“三改工程”,使全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2011年,全区中小学电脑配置达到生机比8:1,班级多媒体配置达到班套比2:1,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达到省定标准,更换所有破旧学生课桌椅和黑板,实现教学条件现代化;完成全区中小学运动场的“煤改塑”工程,实现运动场地塑胶化。2012年,完成全区中小学教师办公室的改造,安装好办公室空调和电脑,各中小学建好教师电子备课室,实现教师办公条件温馨化、现代化。

二、实施内容

(一)改善教学条件

1.计算机装备:农村完小以上各级学校应至少配备一个计算机教室,班额数超过24个的学校应配备2个计算机专用教室,同时生机比要达到8:1。其中小学计算机室含1台教师机(作为服务器)、25台学生机及配套材料、视窗软件等;初中每个计算机含1台教师机(作为服务器)、50台学生机及配套材料、视窗软件等。全区中小学增配计算机1000台。

2.多媒体进教室:增配多媒体200套。

3.教室条件:更换破旧课桌椅约3.3万套,黑板950块,实现教室内墙面白化,灯光亮化,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学习环境。

(二)改善活动条件

按计划分年实施运动场“煤改塑”工程,从2012年起至2011年,完成所有中小学运动场的“煤改塑”,实现学生室外运动场地塑胶化。

(三)改善教师办公条件

2012年,全面完成全区中小学教师办公室的改造,安装好空调、配置好计算机,更换陈旧办公桌,美化环境,实现教师办公环境温馨化。同时,各中小学建好教师电子备课室。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区中小学“三改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区长任组长,成员由区府办、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及各镇的相关人员共同组成(名单见附件)。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区教育局。

(二)制订规划。根据“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先由各镇政府制定本镇中小学“三改工程”三年规划,报区教育局汇总后提交区中小学“三改工程”领导小组审查核定,全区中小学“三改工程”实施规划由区中小学“三改工程”领导小组另行下发。

(三)分工实施。区中小学“三改工程”由区教育局、区财政局会同各镇政府负责实施。所有项目均实行招投标,根据全区中小学“三改工程”规划,每年年初完成工程立项,从2012年至2011年按照统一标准实施。

小学计算机室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强校建设

一、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建设是我校实验室建设的基础

(一)实验室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实验教学质量与实验质量不高,实验室设置不规范,各实验室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没有明晰、特点鲜明的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创新性、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较小。

2.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管理不到位,责任不明,制度不健全,实验记录、仪器设备使用记录不清晰,仪器设备运行和维护不及时。

3.实验操作不规范,三废处理不符合要求(有的实验室药品随处可见),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4.实验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缺乏质量监控。实验教学是我校质量监控的盲区。

(二)建立以实验教学中心为核心的实验室建制体系

1.校-处-中心层次

学校成立独立建制的校级实验中心,其建制(如图1所示):

(1)分析测试中心(拟建)。将全校的精密仪器集中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并争取对外有偿服务。

(2)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拟建)。将全校理、工科的普通物理,物理学院的电工、电子,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硬件部分整合成电工电子中心(全国高校都有此中心),以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3)计算机实验中心(拟建)。将全校的教学计算机集中管理组建计算机信息中心(三个分中心:江南、呼兰、江北),各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除外)尽量不设机房。

(4)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拟建)。把微格教室,各相应学院的教法实验室(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教育技术等师范专业)、师范技能训练与考核(三笔字、普通话、语音汉字规范化)及教育见习、实习整合为一个中心。这既突出特色,又符合办“精品师范”的战略要求。

2.校-院-中心层次

将各学院的专业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整合,每个学院成立一个中心,其建制如图2所示:

实验中心实现独立建制(校级中心按副处级配置、院级中心主任由主管副院长兼任),明确职责,建立实验室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实验室开放。中心应实现五个统一:实验教学管理统一;实验人员管理统一;实验设备管理统一;实验经费管理统一。

该实验室建制体系的建立能初步改善我校目前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科交叉及相互渗透;有利于增强实验教学的团体实力;有利于实验教学及设备等资源的共享,提高利用效率;有利于全面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整体效益,是实验室工作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三大中心任务服务。

(三)建立行之有效地和谐的实验室管理及运行机制

1.整合现有资源组建校、院两级建制的实验中心,以便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2.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的基本文件和仪器设备、材料、经费、资料、档案、安全、维修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3.完善实验教学基本建设,重新修订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

4.建立实验室管理档案,把实验室管理工作进行的情况及结果如实记录,为学校考核和进一步规划发展提供依据。

5.建立实验室定期评估制度,使实验室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建立实验教学督导制,确保实验教学质量。

6.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科学化管理。改变目前实验室与设备分散管理的状态,使仪器设备真正的成为实验室管理的一部分,才能规范仪器设备的管理,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二、建立健全稳定且高层次的实验队伍是我校实验室建设的关键

健全队伍是保证实验教学的人员保障,我校目前的实验教师不足,基本没有专职的实验教师,尤其是实验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有的学院连一个实验员都没有,建议学校统筹考虑实验队伍建设问题,出台类似辅导员的政策稳定和提升实验队伍。

建议实验室队伍应分层次建设。一部分为实验教师,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一部分为实验技术人员,完成仪器设备维护、使用、开发、管理及实验指导;一部分为实验技工,完成简单的实验准备,实验室的安全、卫生及管理(这部分人可从技校聘用)。

三、围绕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项目规划。结合学校党委的强校建设的思想。对我校实验室建设的规划设想。

(一)分解省规划指标,有重点地培育我校实验室,使其达到较高标准。根据省《规划》,“到2010年……建设省重点实验室100个”的规划,而我校属本科重点建设的高水平10所大学之一,应占重点实验室份额在6到8个。到2015年,重点实验室应占份额在10个左右。

(二)在“五个一批”工程中,重点规划了生物、现代农业、新材料、文化艺术还有软件学院等的建设学科项目,对于我校有潜在发展前景的生物育番茄、生物育种、物理的纳米新材料,省内龙头地位的艺术学院和有一定基础的计算机学院软件学科,都可以鼓励其重振雄风;按着省内传统产业需求,规划建设与完善省级重点实验室,并进一步面向全省开放的要求,我校现有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该抓紧落实实验室开放等相关工作,提高我校重点实验室在服务区域经济和科技创新及社会的影响力,以此抓住机遇,争取在新一轮的省内规划建设中跻身到全省先进行列,得到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重视。

按着建设高水平人文社科基地的要求,我校与南岗区共建黑龙江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的项目被列入其中,对我校有关单位在打造建设文化园区工作中的设备装备需求和实验基地建设需求都应给予积极支持。按着培育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团队要求,积极为创新团队建设好实验教学和科技创新活动所需的实验室。

(三)在“五个服务计划”中,多想点子,多做工作,打造亮点,争取支持。比如,利用建设我校教师技能训练中心,针对“村村大学生计划”设计部分服务项目,服务乡村中小学;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研究自制中小学物理实验仪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能力,勤俭节约能力,变废为宝能力,对中小学物理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和准备到农村实习支教和执教的能力,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以此争取省里的认可和支持。

在“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服务计划”中,我校教育资源管理项目中心被列入其中,应该得到实验装备的支持,同时,我校物理、化学、计算机、传媒、法律、公共事业和旅游都有条件在此项服务计划中争得一席地位,得到一定支持。

在校企共建工程研发中心服务计划中,我校应积极鼓励相关学科专业跻身其中,如地理、生物、化学都可采取多种形式联合其他单位攻关,利用日行近3 000万元人民币贷款设备,在生物环保和生物资源保护领域创建自己的或合作形式的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积累初创经验,为未来谋划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计算机室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转型,计算机,素质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信息化已经引起军队教育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2003年学院被总部确定为全军22所学历教育院校之一,对我院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通过计算机教育有助于学员养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有助于磨炼学员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员自我学习的能力。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始终坚持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方向,我院初步建立起以生长指挥军官本科学历教育为主体,学历教育、任职教育、研究生教育并存的新型教育体系。计算机学科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模式一定要适应这种教育体系的要求,不断探索创新。计算机教研室担负着全院学员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在学院教育转型中做了很多有意的尝试和工作,确保在学院转型中实现平稳过渡并在明年的本科教学评价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领导投入,管理严格,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明确

计算机教研室首先统一思想,高度重视。严格执行总部、海军和学院的相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确保教学按计划正常有序进行。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熟知军事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学院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和办学思路。针对计算机学科的发展,紧跟新技术的发展,科学规划课程设置,并认真有效实施。

2004年计算机教研室和数学教研室共同申请承担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改写了计算机教研室没有自己的本科专业的历史,使教研室的发展迈上了更高的台阶。

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教学改革规划、教员队伍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标准制定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和尝试。计算机教研室党支部加大教学管理工作力度,坚持党支部评教议教制度。经常召开教学形势分析会,分析教学质量状况,研究和解决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计算机教研室领导坚持听查课制度,坚持每周听查课2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细化并落实学院教学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化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督查工作。通过开展竞赛或教学观摩活动、年轻教员 开课前试讲 和老教员 上新课前试讲 活动,新老教员结对子、对青年教员实施导师培养制度等多种措施严把青年教员教学关,全面提升教学水平。与此同时,还对教员队伍的作风养成、军容风纪等各个方面进行建设,保障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10月份,综合实验楼启用,教研室在经费紧张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为教员改善办公和实验环境。新购置办公桌椅30套,文件柜26套,教员的业务书籍资料和政治学习资料有了专用柜,办公室内部整齐划一。办公环境条件的改善,极大促进了教员的工作积极性,现在业余时间加班的多了,主动申请额外任务的多了,很大程度促进了教研室的内部团结,也有利于教研室的长远发展。

三、统筹优化,精心培养,搞好专业教员队伍建设

在教育领域,教员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和主导,教员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建设高素质的教员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教员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我们实施了培养、激励相结合的三种机制,即 岗位培养机制 、 引进机制 、 激励机制 ,充分挖掘潜力,提高教员整体素质。 岗位培养机制 指在各项日常工作中培养锻炼教员,采取扬长避短、互帮互带方法,改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有4名教员边承担教学工作边攻读博士学位。通过 引进机制 近两年引进七名文职人员,在教研室课程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极大缓解了教员队伍人员紧张的问题。 激励机制 则是通过树立典型,促进教员队伍整体进步。齐玉东副教授是本院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在部队工作两年后,于2000年本科评价调入教研室,近几年在多项科研工作中担任主角,获得多项军队科研成果奖。科研中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反过来又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工作。同时在带动教研室新教员方面也起到了中坚作用。教研室定期组织内部业务培训和一些专题讲座,整体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同时使教员感受到了新知识的冲击和压力,教员主动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要求更强烈了。

在教研室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了综合素质高、整体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员队伍。

四、重视课程建设规划,深化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

明确思路,全面规划,进行教学改革,促进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随着海军部队对信息技术与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人才的需求,教研室积极主动与部队建立联系,多次组织人员赴部队调研,及时掌握部队人才的知识、技能、岗位、素质需求,综合分析、准确定位,制定了课程建设规划。

组织教员新编订课程标准30份,完成4门网络课程,3门课程试题库系统和10门课程的试卷库建设。这些工作的开展和完成使授课,考试有了标准和依据,同时采用考教分离更体现了考试的严肃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针对计算机学科更新快的特点,课程选用合编自编教材,并结合软件技术的发展,将经典内容与新技术相融合。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手段的改革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网络的应用,使得教学模式与教学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运用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实际应用中具体问题引出教学内容,给出详细的分析解决思路和方法,以提高学员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统一。随着学院综合实验楼的落成启用,实验环境和条件有了空前的改善,下一步,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开设网络课程,组织计算机兴趣小组,指导学员开展多媒体课件、网页制作、编程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组织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竞赛,发挥学员的思想和创造能力。

五、结束语

从学历教育到任职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特别在具体落实上,还要下大功夫,计算机教研室在转型过程中的做法值得参考和学习。每个单位和个人都从实际出发,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措施和方法, 系统梳理,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学院教育转型 ,相信学院会抓住转型的契机,实现学院的稳步跨跃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计算机室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安特色;信息安全;学科建设

中国刑警学院信息安全专业是伴随着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普及和提高,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的形势下,于2002年2月26日申办成功的,成为继武汉大学后的第二批获批的信息安全专业,也是公安系统第一个具有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院校。2002年7月开始招收学生,目前该专业已招收六届本科生,2006年7月首批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二学位学生已经毕业,2007年7月第二届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就业率为100%。用人单位无论是网警还是刑警反馈的信息都表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办案能力强,业务全面,上手快。

目前我们的信息安全专业已经发展成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为主干,以刑侦和法律为两翼的学科专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一个专业特色鲜明、教学计划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教学科研办案紧密结合,具有相当规模效应的特色专业。2007年被学院推荐为部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样的结果得益于我们制定了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

1特色的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之初,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我们也走过了一段弯路。我们把培养合格的网络警察作为培养目标,而教学计划主要是在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参考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而制定的。经过大家的冷静思考我们认为,搞计算机专业我们和普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相比没有优势,做以密码学为核心课程的信息安全专业我们和地方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相比也没有优势。网络警察出口面太窄,而且目前网络警察主要从地方高校引进计算机和法律专业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从竞争角度也没有优势,这样不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为此,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大刑侦平台上,培养掌握计算机犯罪侦查理论与技能,能熟练进行涉计算机案件的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刑事警察。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刑警学院的专业优势,而且学生毕业分配出口广泛,到网警部门他们具有懂刑事办案、懂法律的优势,到刑警部门他们有计算机专业特色,懂涉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方法的优势。为所培养的学生受社会欢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教育理念上,我们占据了优势。有了一个科学的培养目标,才会有合理的教学计划。

2特色的教学计划

2004年,计算机犯罪侦查系对信息安全专业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新计划以培养目标为指导,把“宽出口、实战型”作为教学质量控制的标准;把“点线面体”(主干课程是点、其前导后继构成线、主干课程线之间构成面、专业方向间构成体)作为讨论计划的过程控制,使新教学计划专家组的讨论意见空前的一致。这一教学计划也得到实战部门的好评,他们只听了教学计划就已经开始“订购”两年后的学生了。

该教学计划,把培养学生作为“大学生”、“警察”、“计算机专业人员”、“刑警”和“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模块进行设计。

“大学生”模块,这是教育部规定的所有大学工学本科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集合。主要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概论、军事理论等课程。

“警察”模块,这是作为警察必须学习的课程。如,公安学概论、擒拿格斗、射击、犯罪心理学、犯罪情报学、公安应用写作、逻辑学等课程。

“计算机专业人员”模块,本着教学性大学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这一目标,根据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特点和工作需要,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进行筛选和调整。如,适当减少原理性课程门数或学时,增加应用性强的课程的设置,特别要强调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因为在计算机犯罪案件现场勘查时,如果不知道所遇到的文件类型和基本含义,会极大影响案件侦查的成功,也会丢掉很多线索。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先后共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ASP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等多门语言课程。但在强调语言的同时,也不能放弃能代表计算机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功底。如,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等课程。

“刑警”模块,该模块是学生作为一名刑警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我们把刑侦的专业主干课程均纳入了该模块。如,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证据学、犯罪现场勘查、刑事案件侦查、预审学、查缉战术、侦查措施、经济犯罪案件侦查、治安案件查处等课程。

“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模块,该模块主要是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人员所需要的知识。如,信息安全基础、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含密码学)、计算机司法检验学、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常见操作系统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法规、信息卡技术与安全等课程。

该教学计划以计算机专业理论和法律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技术为重点,以刑事案件办理为特色的实用型教学计划。培养即懂传统刑事案件的办理,又具有涉计算机案件办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特色的课程建设思路

为把信息安全专业办出刑警学院特色,我们将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划分为独有课、特色课和共享课。

独有课就是我们学院有,其他院校没有或非常薄弱的,如“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司法检验学”和“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等课程;特色课就是其他院校有,我们学院有特点的课程;共享课就是计算机及法律相关的课程,各院校开设的内容基本类似。

对各类课程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思路。对共享课和特色课中的非特色部分,向重点大学靠拢,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派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到在这些课程方面全国领先的重点大学学习,听一轮课,从中学习和了解他们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实验设备、实验方式等内容;特色课中的特色在于我们比地方大学有与公安实战联系密切的优势,比其他公安院校有刑警学院在刑侦和刑技方面的优势。要把握好以公安需要、应用办案为教学出发点,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总体方向;而独有课是我们专业的拳头,要加大力量,选精兵强将,以老中青结合的方式,划分成课程攻关小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专家来共同搞好。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是刚刚兴起的专业,一些教师还没有进入角色,新课多,专业性强,任务量大,因此,提出“以课程建设促学科发展,全体动员,学生参与,加快发展”的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划分成课程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定时间、定任务、定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到重点大学进修加强理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到公安实战部门锻炼和听专业系的课程,了解公安一线需要,并学习涉计算机案件的办案方法。遇到难点形成科研课题,与各方面的专家共同进行攻关。再将办案方法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以课程建设促教学、科研和办案的发展,即实现了学科发展的目标。

由于教师数量少,工作任务重,有许多入门操作阶段的工作,以学生参与科研的模式,充分调动在校生特别是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方面已经在毕业论文和志愿者学生中进行了较成功的尝试)。在学生中成立“信息安全俱乐部”,教师为之提供理论和实战需要方面的指导,并提供适当的上机条件,让他们学会使用现有大量信息安全方面的软件,然后以讲座或交流的方式给全院师生讲解。这样不仅使教师摆脱了大量基础操作软件的调试,也极大地调动和提高了全体警院学生办理涉计算机犯罪案件的意识和能力。

为保证教学质量,所有新开课程上课前,课程组要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共同讨论,提出意见。在信息安全专业正式讲授前如果条件允许要在全院进行讲座或选修课,这样一轮教学过后专业教学就会较为成型。

4特色的实验室建设

根据我院信息安全专业以计算机犯罪侦查、电子物证检验和网络监察与监控为方向的特点,我们建成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和全国公安院校第一个“网络攻防实验室”。

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采用与公安实战无缝对接的思想,即公安实战单位用什么设备我们就学什么设备。这样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上手快的特点得以保障。这里不仅包括计算机取证专用机、还包括各种取证平台和取证软件。如图1所示。

“网络攻防实验室”重点解决在涉网案件中,网络痕迹的搜索以及网络监控、网络攻防技术演练等需要的实验室条件。该实验室不仅有核心交换机、路由器,还有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无线网络环境。单机上的主机与虚拟机、小组内的成员之间和小组间的攻防演练均可以实现。如图2所示。

这两个特色实验室的建成为专业课教学、为科研和办案提供了物质保证。

5特色的教学科研办案模式

小学计算机室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室评估;计算机教学质量;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8-0150-03

实验室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实验室的工作过程及效果进行评判和估价,是高校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评估必须挈合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相适应。教育部在1995年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办法的通知中和2005年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中都明确要求,“推动高等学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从长远看,实验室建设是与高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紧密关联的,是高校办学水平累积的重要标志[2],因此它绝不能仅仅作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宏观管理和对高校办学条件进行监控的一项措施,而应在加强常规评估的基础上,成为一种日常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1 计算机实验室评估的意义

高校计算机传统的教学模式正不断被打破,计算机实验教学越来越凸显出其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方面的重要性,计算机实验室评估作为推动和保障手段,其意义体现自然重大。

1)促进计算机实验教学体制的改革

实验室评估的最终目的是推进实验室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长期隶属于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也多为验证理论而设,实验室在管理上隶属专业教研室,管理和分布较为分散。部分实验室基础设施和环境较差,实验室利用率不高,实验课与理论课之间,实验室之间相互隔离,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高校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实验室体制与管理要求,指导学校建立校、系(院)两级管理体制,统一协调学科间实验室教学和管理,既保证学校与学院之间在实验教学方面的联系,又强调实验课的相对独立,计算机实验室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对相近公共实验室的进行集中合并管理,对专业实验室在统一指导下进行功能拓展,使实验室资源和功能得到优化提升。

2)加强了实验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地位

随着计算机实验教学课时量的增加,实验教学评价权重的提高,将实验教学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得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驾齐驱,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实验教学机制。高校实验室评估标准强调要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实验队伍,要求对实验技术人员有培训计划和执行情况记录、总结,使得实验教师得到了与理论老师同等的地位和竞争机会,积极性得到极大发挥[4]。通过评估,高校对实验室管理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政府和高校自身对实验室的投资大幅度增加了,许多高校新上和建设了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提升了学校办学档次。

3)有利于多培养实践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评估促使各专业教研室主动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的联系, 并积极深化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与实验手段的改革。通过改革,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被打破,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得到加强,完全改变了过去“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倾向。评估促使实验室改进和提高实验室的设备与环境,为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高校大多数计算机实验室不断加大开放使用力度,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动手操作和技能训练空间。

2 实验室评估与计算机教学质量相关因素分析

1)实验教学管理体制

系统运行,管理先行。实验教学涉及影响因素众多,为了保证实验教学良好的运行和实验教学管理各环节的顺畅,必须建立将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教学条件保障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统筹规划和保障实验教学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要以实验教学为主线,规划实验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各个环节,逐项建设落实,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施行校、系(院)两级管理体制是目前各高校较普遍的做法。

管理提升,制度先行。要根据实验室建设目标和实验室教学实际要求,不断修订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使实验室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同时落实好实验室管理责任,特别是实验中心和各分实验室主任的责任。各项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要有记录、有档案,在实验室评估特别是实验室日常检查评价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把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有序执行。

2)实验教学基础投入

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使计算机教学对实验室的依赖和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需要更多的实验室教学投入,虽然目前各高校实验教学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实验室投入机制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方面,学校本身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中长期、满足学科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验室建设规划,但是计算机实验教学规划还受制于学科与课程总体建设目标,这就决定了目前实验室建设还需要与教学规划相适应,在建设进度上需要学校与院系有计划地推动。在设备资金投入上,应坚持以学校为主、院系共同努力,使得学校主要计算机设备资金的投入保障与院系补充部分相结合,既保证了主渠道的畅通又调动了院系加强计算机教学条件建设的积极性。

3)实验教学基本组织

计算机实验教学要求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相辅相成,从实验课程体系看,就是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同步延伸,对教学计划原有的计算机实验课程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优化重组实验课程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方面的比例,在重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体现出研究性、设计性、训练性、综合性不同实验层次。长期以来,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所占比例约为15-30%,使得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小,对实验教学中的实验报告、作业、操作等评价考核,没有完全从理论教学中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的考核标准和办法,即使计算机专业课程实现上机考试,仍是以理论考核为主,操作考核为辅,是造成学生不重视实验的重要原因。

4)实验评估体系完善

针对计算机实验室层次和实验教学特点,除国家和省部委重点实验室,在遵循国家部委制定的统一评估标准下,学校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实验室日常自我评估评价的指导,将实验室评估作为一种常态化工作进行推进,制定相应的方案和指导体系。为此,要充分考虑到实验室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以提高实验室效益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努力的目标,重点加强对教学条件保障、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考核。

3 优化实验室评估方案的措施

实验室评估要素较多,作为教学水平评估验收和等级划分评价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实验室评估,自然规定得十分详细,规范,在这里主要探讨实验室如何加强日常评估并优化评估方案的相关措施。

3.1 优化实验室评估方案的原则

首先确立正确的评估导向,要从本校计算机实验室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实验室加强日常管理,不断挖掘自身潜力,重点改善实验教学环境,提高实验室效益,而不单纯强调实验室设施的重要。其次要重点选取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作为评估中观察与评价的参考指标,如实验室条件保障、实验室日常管理、实验室使用效益、实验室特色办学等。再就是注意不同层次实验室的可比性,区别对待不同等级的实验室,如部级、省级和校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一般实验室等的不同标准要求,科学客观地评价实验室等级差异。第四就是将目标评估与过程评估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客观揭示目标建设内涵,反映实验室具体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水平。

3.2 科学制定实验室评估的体系

重点选取以下四个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作为评估项:

1)实验室条件:反映实验室条件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装备、实验室使用面积、实验室环境条件、实验室技术人员构成、实验室可持续投入资金和经费使用等。仪器设备和使用面积是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条件,定量评价反映在其构成数量上,定性评价反映在其使用性能和先进性上,是保证实验开出质量的基本指标。实验室环境则在保证基本的水、电、气供应下,保障防火、防盗、防爆、防破坏的安全措施,这是让实验教学始终处于一个良好安全环境的外在保证。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做好实验室工作的基础,从实验室主任的选聘到实验技术人员知识、学历、年龄、专业等各方面都需要和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相适应,要配备专职队伍,制定详细的分工和职责规定,要有对实验室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和持续的培训计划,同时要有足够的经费保障。

2)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管理不仅要考察实验室本身日常管理的执行情况,还要深入考察实验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本身的管理情况,如对实验教学中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实验教材、实验项目、实验考试、实验报告等指标的考察,其中要重点考察实验过程的组织(每组实验人数安排规定、仪器设备的分配等)和实验项目(特别是设计性、研究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构成比例),同时应该将实验室开放作为实验室管理中的一个独立指标来评价。

3)实验室效益:计算机实验室实践教学功能决定了实验室要以出成果、出人才为要义,实验室效益评估应占较大比重。实验室效益主要是实验教学效益与科研效益,这两类效益要建立在实验室综合效益之上,实验室综合效益包含评价实验室综合年使用率、实验室仪器设备及面积利用率、实验室人均负荷量等二级指标,通过定量测评,反映出实验室管理在提高效益方面的主观努力程度,在综合效益较高或提升明显的实验室中,评价其教学与科研效果更有意义。实验室效益评估重要的是确定好其评价权重,基础计算机实验室教学效益权重相应高一些,专业计算机实验室科研效益权重可略高一些。

4)实验室特色:为鼓励计算机实验室在教学管理和改革中不断探索创新,在实验室管理、实验室教学与课程建设、实验室技术、实验室科研成果等方面设立特色评估内容,可以鼓励实验室科学规划、扬长避短,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计算机实验室特色建设应突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通过实验教学平台的改建和扩建,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完成实践,更重要的是能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构建社会服务平台,使学生在平台应用中不断提升和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让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接轨。

3.3 采用真实有效的评估方法

计算机实验室评估首先要着眼于高校实验室现阶段发展特点和实际,对实验室各评估指标科学分解和细化,计算机实验室各评估单元内容尽可能量化,确定相应的加权指数,形成可操作的具体数据指标,要逐步完善高校实验室评估基础数据库,采取定期补充和调整的动态管理,保证实验室建设不断趋近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实验室建设方向。再就是采取基础评估和专项评估相结合,分类指导和分级评估相推进的新机制。基础评估以教育部现行高校实验室评估办法和标准作为依据,强化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在设置、环境、设备、制度和队伍等建设方面达到科学和规范化要求,为实验室向更高水平发展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实验室性质和学科特点,抽取若干评估考核指标,确定每项考核指标的加权指数,进一步组成一个符合每个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特点的评估体系。不同类别、不同等级高校实验室可以通过先行自评确定相应评估等级,再确定评估由相应的国家或省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4 结语

实验室评估有助于推动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改进实验基础和技术条件,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效益。在具体实践中,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涉及的情况比较复杂,计算机实验室评估应本着以评促建的原则,重点加强对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的指导,不断促使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管理与服务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玉霞,王卫东.实验室评估的意义及其他[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1996(1):3-4.

[2] 徐小兵,胡惠君.高校实验室评估的作用与意义[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1):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