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感想(精选5篇)

  • 体育课感想(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36-03 近年来,情感教育日益成为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相关论著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仍相对不足和薄弱。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更好地运用情感教育,借以改进思想政治…

体育课感想(精选5篇)

体育课感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情感教育 具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36-03

近年来,情感教育日益成为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相关论著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仍相对不足和薄弱。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更好地运用情感教育,借以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情感教育的内涵。情感教育,是与理智教育、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情感因素,通过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讲授行为,进而运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以唤起学生参与和认同的积极情感,既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改善教学效果,又能促进学生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情感因素与理智、意志的因素,共同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本成分。情感因素与理智、意志的因素,事实上同样贯穿于教学过程,对教学效果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忽视、低估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改进。

2.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性。目前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成分相对比较薄弱,十分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的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使用情感教育的手段,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发育、正确价值观和高尚精神境界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据湖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调查结果显示,饱含积极情感的课堂教学受到了多数大学生的欢迎。在大学生认可的教学方法中,积极的情感教育排在了首位。总之,能够将情感教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目前相当普遍的现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方面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讲授往往平铺直叙、枯燥乏味、冷漠呆滞,缺乏感同身受的积极情感,不能引起大学生积极的情感共鸣。其结果是,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主动性、更缺乏兴趣,甚至存在严重的反感、排斥、抗拒的逆反心理。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什么不受大学生欢迎?究其原因,除了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方面的因素,教师的教学过程缺乏积极的情绪感染力是重要原因。

要想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就教师而言,首先要提高对讲授内容理解的深度,同时要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一方面努力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排斥和抗拒心理,另一方面努力增强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因素。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带着情感上课,用积极的情感影响学生,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自然会增加,为理论的讲授、知识的传递创造更好的心理条件。

第二,有效促进大学生积极、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情感因素,是健康人格不可或缺的主要成分之一,更是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张和渗透,一方面社会在进步、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同时过度的功利主义的影响越来越普遍,给涉世不深的年青大学生带来了很多精神困惑。国内媒体不断披露:由于精神的不成熟,种种消极的情感因素――冷漠、冲动、焦虑、悲观、偏激,在大学生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如: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林森浩投毒致黄洋死亡等极端事件频频曝光。审视这些极端事件,其实都源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精神不悦、情感受挫。而由于就业压力、婚恋的情感挫折、现实的社会不公,导致的跳楼、自杀事件也时有耳闻。显然,对于一个精神相对成熟的个人,这些事件完全可以避免;但对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尚不定型的大学生则可能导致极端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上述现象给社会敲醒了警钟。大学教育不能只是单纯的知识灌输,健康人格、积极情感的养成至少与知识学习同样重要。忽视积极的情感世界、健康人格的养成,不仅是对大学生个人的不负责任,而且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健康人格、积极情感的养成过程中承担着特殊的责任。从这个角度说,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显然不如人意。改变那种单纯重视知识灌输、空洞乏味的人生说教的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总之,情感教育应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变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改变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麻木、冷漠、动辄暴怒、残忍施虐等消极心理,形成健康的精神世界、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重要性无论怎样说都不过分。

第三,促进大学生正确对待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状。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不断更新的计算机和智能手机成了大学生人手必备的学习、交往的重要工具。计算机技术创造的网络世界越来越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制造了人际交往的奇迹,跨越了时空、文化和主体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大学生获取了广泛的知识、各方面的丰富信息,可谓“足不出户,通晓天下事”。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本质上是一个虚拟世界,不完全等同于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往。沉溺于计算机网络虚拟世界的大学生,由于长期处于虚拟的生活方式中,他们的情感体验往往是失真的,获得的知识往往是浅薄的。大学生,一旦长期沉溺于计算机网络的虚拟世界,往往会给未来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真实的人际交往关系带来困难。

总之,伴随着计算机网络世界的普及,真实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社会成员更为重要。

二、情感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中国近现代历史,从1840年算起,历经174年,既是中华民族充满苦难的曲折过程,又是贯穿不屈的奋斗和自强精神的过程。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所当然,不能缺少情感教育的成分。适度、合理的情感教育,既是理论讲授不可或缺的内在成分,又是打动学生心弦,引起学生精神共鸣,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为此,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

1.深入挖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在的情感教育的生动素材。邓小平同志曾多次谈到,要科学地总结历史,吸取历史经验,用中国的历史教育人民、教育青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所包含的中华民族174年的潮起潮落、生生不息的奋斗、求索历程,不仅是激发青年学生爱国热情的“催化剂”,更是培养青年学生忧患意识的绝好素材。其中包含的可供利用和挖掘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因素,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平铺直叙、和尚念经、照本宣科,而应该广泛涉猎、深入挖掘百余年中华民族奋起抗争、拼搏的史实,包括新中国建设过程,也包括学生所处的山西近现代历史中丰富感人的真实事件、人物及其背后的文化积淀、思想菁华,作为教学素材,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2.不断探索情感教育的具体方法。

第一,还原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曾经的真实社会情境。还原历史情境,是指在《纲要》课教学中,尽可能提供真实的背景材料,甚至人为创设一种类似历史真实的生动情境,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引起学生的联想。中国近现代历史174年,其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对于现在的大学生已经相当遥远。由于脱离具体的历史情境,因此要求大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和把握曾经的历史事件、人物,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尽可能借助历史人物、事件的丰富史料,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即用事实说话,通过具体的感知形象,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例如:借助现代电化教学手段,搜集遗留至今的大量的老照片、纪录片、书籍、实物等,有效地弥补大学生缺乏情境感受的弱点。例如:“”的讲授,单凭教师的口头叙述,总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在教学中,不仅使用五的影像史料,而且采取由学生自编自演历史情景剧的方法,让学生模拟历史人物演讲、游行的过程,甚至写下“还我青岛”的“血书”,那么就可以达到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良好效果。这对提高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大有帮助。

第二,紧贴现实生活和形势变化,搞好“转化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要紧贴世情国情、紧扣时事热点,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用历史素材讲解现实,用现实来解读历史,进行以今索古、以古鉴今的比较教学,既开拓学生视野,又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讲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可以先播放两段视频,其一是央视新闻频道2014年2月23日播出的“日本:妄图为‘神风特攻队’遗物申遗”;其二是央视2014年2月27日播出的“以国之名义,铭记历史”,政府确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通过播放这两段视频,并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可以强化学生对今日安倍政权、日本右翼势力不仅对侵略历史毫无反省,反而加紧篡改历史、美化二战侵略行为的丑恶行径,进而理解;确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目的是为了未来不再发生这样的人间惨剧,使人类能够持久和平、友好地相处,借此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捍卫和平的决心。显然,使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

第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搞好“互动教育”。现代社会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就某些局部的具体内容而言,大学生完全可能比教师了解得更多更丰富,而某些大学生具备的知识背景和知识体系可能与教科书、教师的观点完全不同。因此,教师要有心理准备,平和地接受学生对教师的观点可能提出的质疑、对教科书的观点可能表示的拒绝。换句话说,教师,既要具备平等观念和民主作风,当大学生提出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观点时,承认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提出自己观点和思路的正当权利,同时又要在平等的讨论中通过有理有据的阐述,对某些大学生的一些不正确、偏激的观点给出正确的说明。总之,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式、研讨式、反思式、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使教学活动在宽松、愉快、活泼、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真教育是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灵深处。”

在《纲要》课教学中,可以采取学生讲授和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做法是:选取某一具体章节,提前两周时间让每个班准备一个问题(包括教案、课件、讲授人等);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依次登台讲授,并由学生组成的评委团针对主讲人的内容、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讲评、打分、排出名次;之后,由教师针对学生的讲授进行总结补充。学生讲授与教师讲授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通过积极参与扩充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事实证明,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有较大改善。

第四,适度合理地使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搞好“形象教育”。现代电化教学手段可以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情境。具体地说,可以通过建立文字、图片、影视、歌曲等资料库,根据学习需要有选择、适度地使用,把抽象枯燥的理论转化成生动的形象,寓学于乐、以乐促学。例如,讲《南京大屠杀》之前,可以选取一组日军在南京施暴的图片,伴着悲壮的背景音乐,缓缓播放。将所有学生的目光都聚集在屏幕上,最后屏幕上显示出十六个大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整个过程,学生的心灵受到充分的震撼,印象强烈。

3.积极营造情感教育的浓厚氛围。

第一,教师要善于以情感人。积极的情感无疑是打开学生学习、求知大门的钥匙之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备以人为本的情怀,把《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作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传播先进文化的平台;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树立知行合一、为人师表的形象,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使学生能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现实问题以及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良性互动,完成师生之间智慧的碰撞、思想的交融、情感的激荡。正如著名文学家夏丐尊先生所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

第二,努力创建延伸、深化课堂教学的课后教育载体。在强化、完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注重课后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具体地说,可以根据教科书的内容,每章结束后向学生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目、影视剧作、历史纪录片;可以充分发挥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周末或假期参观活动;可以定期组织学习交流、小班讨论等活动,开拓学生视野,增长见识,进一步延伸、深化课堂教学的效果。由此可见,不论是从改善、提高教学效果出发,还是从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改善当代大学生的情感现状出发,还是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应该而且必须关注人的情感领域,高度重视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肩负起情感教育的使命,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不竭的人文情感动力。

总之,教师要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就要用精湛的教学艺术、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创新的精神和鲜明的情感去影响、感染学生,通过言传身教,培养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铸就他们的理想和信念。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情感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应用与实施”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051)]

注释:

{1}郭秀兰,张丽娜.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81

{2}宋振韶.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的发展心理学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6,(4):57

参考文献:

[1] 刘晓伟.情感教育――塑造更完整的人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刘向信等.高校育人新机制探索:情感、激励、嫁接三结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体育课感想范文第2篇

1.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寓德育于情感体验之中

作为政治教师,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体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思想政治课学习中来,刺激思考,自觉地接受德育。教师不应作过多的说教,而是根据教学要求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充满爱的气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备课时要注意备情感,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的内容。上课时必须饱含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亲切,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产生共鸣时,就是教育的最好契机。情感的渗透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应该与学生多交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并寻找恰当的机会,结合课文内容,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当代中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他们已不再满足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渴望走向社会,深入生活。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适于社会实践的因素,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实践、体验的机会。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已涉及到不少当代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领域。我们可以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通过少年法庭、听取讲座、采取警校共建的形式进行法制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调查、参观、访问,搜集材料,探究经济问题、政治现象,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达成共识;还可以同政教处、团委等部门联系开展志愿者活动、献爱心活动、手拉手活动、社区服务活动;或者与班主任联系开展阅读书刊、办板报、组织兴趣小组及各种竞赛等活动。在动态的活动中接受教育,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德育的直观形象性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情境,促进学生的切身体验,往往能做到声情并茂,增强德育的效果。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广泛采集相关信息和资料,开发、设计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色彩鲜艳、动感丰富、并配备美妙音乐的具有个性化的课件,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有关的录像片段,或下载的相应歌曲,或用时事新闻和其他社会生活资料佐证、充实教学内容,使干巴巴的照本宣科变成多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也“活”起来。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深刻、久远的印象,成为引发道德行为的动力。

4.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加强德育。

体育课感想范文第3篇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它的课程体系建设经历了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要体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而美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以理解和意义为追求是审美课程体系构建的精神核心。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体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不足

1.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条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特定时期具有其合理性,但是在当今大学生思想教育现实中,其历史局限性越加明显:目标缺乏严格的合理性论证,过于强调为政治或意识形态服务,缺乏内在逻辑的知识体系。加之具体施教措施的频繁变更,导致其可信度丧失,甚至其本身含有的基本人伦概念也遭到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理排斥,理想的教育效果难以达到;甚至出现了德育“逆反心理”或“心理感应抗拒”等问题。以上表明:学校道德课程的教学没有形成像智育一样的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相对稳定的内容和方法体系;学校的道德课程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脱离学生身心特点和道德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2.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公民教育的欠缺

中国传统的思想教育是缺乏公民意识教育的。新中国成立后,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也相对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倾向于道德灌输和思想灌输,很少涉及公民教育的内容。因此,某些学者认为,在当代文明国家当中,我国是少数的没有真正公民教育的国家之一。这种课程设置的弊端影响到我国的公民素质和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社会化成长。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越来越需要公民教育。

3.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实践性

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专职的教师,往往是“改行”。原学科教学的思维的惯性延续,容易导致教学实践中难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性质,不能够完全把握该课程评价的意义和方式方法。相应地课程教材编制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都是教学第一线面临的困境。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

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反思使我们认识到,架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课程框架,意义重大。其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关键在于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特征与要求,探寻合理的教学之路。课程开发维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立目标;二是课程内容的设置;三是教学方法。

1.确立目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课程教学体系的目标要求包括了三个要素:知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思想政治审美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目标与各学科的内容学习是密切相关的。实现知识目标,涉及到历史学、政治学、公民学、法学等各学科的知识内容,是学生间接获取社会认知的主要的学习领域。知识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知识的目的。

情感态度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的情感目标主要包括:态度情感体验、社会价值观培养、个人品格养成。态度和情感目标是指形成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公德的态度与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范畴。

能力目标。思想政治审美教育是更具综合性的课程,旨在通过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来培养其作为社会公民的相关能力。并且在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培养其个人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责任感。

2.课程内容的设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完善的过程。本着抛砖引玉的目的,本文列出并浅析课程内容设置的三个层面。

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人格教育。

道德教育。道德是一定社会依照舆论作用和内心力量而形成的规范和准则。道德教育的主题就是讨论人性向善,是引导社会向善,引导个体人凝聚成有秩、有效、健康和谐的社会群体。

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公民教育,狭义上讲,指培养和塑造公民责任和义务;广义上包括培养公民的法律、心理和行为资质。相比学校的其他任何学科,公民教育更居于社会科学的中心。

人格教育。人格教育主要包括自爱、爱人和仁爱三方面的教育。“自爱”包括自尊、节制、知耻三个概念。“爱人”中国古代文化意蕴的传统美德,分为同情、诚信、理解三个层次。“仁爱”可分为宽容、奉献和慈善三个层次。

3.教学方法

首先要对课程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课程学习不仅是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而且是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更是学生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上,要把人的“真实生活”与“学科知识”相融合;课程教学要贴近生活,教学内容、方法从生活出发。

其次,课程学习不仅是学生与他人的互动,还是与自我的互动。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情性道德的教育。情性道德课程的教学是以大学生的动机、情感、态度、观念、意志、信仰、理想、价值观等心理品质作为培养和引导的目标,教学方法上更适合运用艺术的、文学的、情境的非理性策略,比如动机策略、体验策略和移情策略等等。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审美课程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克服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学科建设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认识我国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从而为正确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思路上的借鉴。其次,在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体系下进行教学活动,将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误区,端正学习的态度,将产生积极的纠偏效果。第三,实现前两点的基础上,有助于帮助学生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能够很好地把握社会的未来,能够完美地设计自己的一生,能够构建未来社会主流社会风貌的、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才。

2.所有意义和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学生对于人性的尊重、对于文化的崇拜。所以,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教学,恰恰在理论上突出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2]斯托曼.张燕云译.情绪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

体育课感想范文第4篇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只有充分认识各种教育和各科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其 优化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的一门学科,和语文、数学甚至和音、体、美等学科比较,它课时 少,每周每班只有一节课,而且几乎没有书面作业,也很少笔试,但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决不亚于任何 一门学科,甚至还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首先是由它的系统性决定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就是要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各科教学都承担着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教育的任务。然而其它学科都是根据各科教学大纲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按各科自身 的教学特点,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只有思想品德课才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 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指导他们行为的专门课程。各科教学 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而思想品德课的系统性就决定了它是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教育中的主渠道。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又表现在它的情感性。素质教育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 因此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成年人和青年人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信念和需要,而小学生的学习动力 则主要来源于情感和兴趣。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感教育。斯霞 的母爱教育和李吉林的情感教育之所以获得成功,其奥妙也就在于有情。各科教学都要有激情,但只有思想品 德课是把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列为首要任务的。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要贯穿于每一节思想品德课的始终。 如果思想品德课这一教学要求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则强烈的道德情感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强大的学习动力 ,进而促使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也表现在它的辐射性。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大学校德育工作力 度。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最经常的途径。校级、班级教育和少先/!/队教育也是学校德育的实施途径。然而各科教 学和各种班队教育在实施德育时,除考虑自身的特点外,还要注意德育的层次性。比如,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 个永恒的主题。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都要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高年级和低年级应该有层次上的区别,思 想品德课的课程标准就是这种区别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也就体现了思想品德课对各科教学和班队教育的辐射功 能。临川市小学德育1、2、3一体的整体实验,就是认真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 然后结合一课或一个单元的 思想品德课的训练要求,组织开展一次班会或少先队中队活动。经有关专家认定,该实验是有效的。之所以有 效,原因之一,就是充分地利用思想品德课对班队活动的辐射作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还表现在它的突破性。在应试教育泛滥时,思想品德课不被 重视,不少的学校思想品德课很少有专职老师,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的学校把思想品德课上成语 文课或数学课,连课本都不给学生订。有的学校,虽然开了思想品德课,但由于只是搭头课,老师把课上得枯 燥无味。因此,选择思想品德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突破的力度将会更大。我们萍师附小,在全面 实施愉快教育的改革中,选择德育为突破口,要求把思想品德课上成学校的拳头产品课,因而有力地推动了愉 快教学改革实验的深入。

体育课感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情感教育 新课程

教育不但是帮助人们取得成功的一种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一个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是塑造完善人格的过程。培养人健康、和谐的情感,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是未来教育的重要主题和使命,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2004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它的实施给广大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及其教学带来新挑战。新课程标准中,在目标分类方式上,新课程超越了旧课程的“双基”体系,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突出地增加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维度,这是对以前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发展的超越。

 以往的学校情感教育主要集中于与社会道德规范有关的德育。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教育除了继续关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外,还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等对学生未来生活有重要影响的态度。如“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由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内容上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要实现教学目标,就不能忽视情感教育。课堂教学既是认知的过程,而且还是情感体验和情感培养的过程。认知与情感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渠道,而且还是情感体验和情感培养的场所。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讲“理”,对学生来说是单调的,缺乏吸引力的。如果既动之以“理”,又辅之以“情”则会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进行情感教育不仅可以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要落实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情感领域的目标,作为新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应该如何来实施情感教育呢?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这是情感教育顺利实施的首要前提,教育观是教师对教育的观点和看法。(1)知情并重的教学观。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也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为教师的主导性是激发教师创造性和乐教的基础,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是学生乐学的关键。知情并重,才能使学生在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同时发展情感。特别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更加不能只注重理论学习,而不顾学习兴趣的培养,否则就会造成学习的疲惫甚至厌学的心理。(2)科学的评价观。人们常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成绩好、听话常常成为教师评价学生的简单的标准。情感教育下的评价观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只要给予恰当的机会,都能愉快地学习,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和谐地发展,应该把情感发展水平也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尺度。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与一情感体验,而不在于选优汰劣,应该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和体验。

2.实施情感教育就要遵循情感教育规律

 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情感教育也需与之相适应。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教育应符合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感情强烈、易受感染的特点。如,在教学中可以引用一些精彩的诗词、歌曲、名言警句,既有利于学生深人浅出理解教材,加深记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使学生经由丰富有趣、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步入理性知识的殿堂,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不管是讲概念还是讲原理,都要以情晓理,以理激情,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1)教师要以愉快的情绪、充沛的精力上好每一节课。积极愉快的情绪是鼓舞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去学习,可以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感受性强。教师饱满的情绪主要是通过表情、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在讲授和讨论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和生动的肢体动作来感染学生,从而产生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2)言语的表达要和谐、亲切,声情并茂,或激烈高昂,或凝重深沉,跌宕起伏,抑扬顿挫,使其产生强大的逻辑力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3)贴近生活,结合实例,激发学生情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材料。先进的榜样,名人名言,通过感人的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理解掌握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完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的需求。马斯洛的人类需要五层次理论表明,“需要”在情感调控中居于核心地位。因为客观事物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是影响情绪发生的关键因素,并直接影响情绪、情感(愉快或者是不愉快),同时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源泉。表扬和鼓励是教育的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表扬和鼓励可以在人的心里引起积极反应,这种积极反应会起连锁现象,可能就是因为一句表扬的话,学生上课注意开始集中,发言变得积极,态度变得认真,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