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自我总结(精选5篇)

  • 输血自我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心脏外科手术时间长,重大手术或者创伤急救病例的出血量大,用血量日益增多,血源也越来越紧张,稀有血型的供血则格外困难,异体输血的费用较高,还会使患者出现血源性疾病。输血最明显进步是完成自体血液回输,这种应用自体血回收技术,可有效减少围手术期…

输血自我总结(精选5篇)

输血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关健词】自体血;节约用血;心脏外科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25-01

心脏外科手术时间长,重大手术或者创伤急救病例的出血量大,用血量日益增多,血源也越来越紧张,稀有血型的供血则格外困难,异体输血的费用较高,还会使患者出现血源性疾病。输血最明显进步是完成自体血液回输,这种应用自体血回收技术,可有效减少围手术期的用血量,已广泛应用于外科领域中。现将我院2014后3月-2015年3月99例患者应用情况做一总结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本院99例心脏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9例,女性50例;患者年龄30-76岁,平均年龄(48.2±5.9)岁;其中冠状动脉搭桥术37例,瓣膜置换术/修补术49例,左房占位术6例,升主动脉瘤1例,主动脉夹层2例,房缺、肺静脉引流1例,腹主动脉瘤1例,肺静脉畸形引流2例;37例冠状动脉搭桥术中行非体外下冠状动脉搭桥术3例。

1.2方法:

血液回收机经过负压吸引装置将术中出血及术中吸血纱布经0.9%复方氯化钠浸泡后,收集到储血器,在停体外循环后用0.9%复方氯化钠冲洗氧合器。将冲洗液收集至储血器,在手术吸引过程中,与适量肝素混合,再利用离心泵装置细胞分离,把废液及破碎红细胞分离到废液袋中,用生理盐水对红细胞进行清洗、浓缩、最后将浓缩的血细胞排入血液袋中。回输给患者。

肝素用量:对于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手术,在应用体外循环人工心肺机之前,用12500单位的肝素2支(200毫克)加入500毫升生理盐水作为抗凝剂,根据吸血量适当调节抗凝剂滴速,在行体外循环期间停止抗凝剂滴入,在体外循环停机后注射鱼精蛋白,继续抗凝剂滴入。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99例患者的回收血量,洗涤血液回输量,术后红细胞压积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99例患者回收血量84300毫升平均851毫升/例,患者回输血量71000毫升平均717毫升/例,总体利用率达84%,术后红细胞压积均在35%以上,无术后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血型为人类疾病治疗提供了异体输血,异位输血抢救患者生命时还会带来很多副作用,既要防止输血反应,还要减少患者术中异体的输血量,解决医院血源紧张的问题,防止 患者血液流失的浪费,对临床急重症患者治疗,特别是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过长,患者失血过多,需要很多库血输注,血液制品并不能完全检测,所以,为患者进行异体血输注时,还要考虑可能会发生的传染性乙型肝炎或梅毒、艾滋病等传染。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各种传染病发病率极高,为解决血源问题和减少输血所致传染病,积极推行成分输血和自体血回收回输具有突出的优越性和深远的意义。

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我国临床用血量正以每年10%的速度迅速增长,造成血源紧张,血液供不应求。特别是异体输血可能会导致乙肝,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播。而术中大量自体血丢失造成血液资源的极大浪费。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时间长,血液破坏严重,含大量抗凝剂,直接回输存在红细胞碎片及游离血红蛋白造成肾损害等副作用。应用血液回收机用生理盐水对血细胞进行清洗、净化和浓缩后可减少以上副作用。避免了大量输用异体血液破坏自身的凝血系统导致术后渗血等并发症。洗涤后的红细胞活力比库血好,运氧能力强,可以不输或者少输异体血,避免或减少疾病的传播。

本次研究中,99例患者回收血量84300毫升平均851毫升/例,患者回输血量71000毫升平均717毫升/例,总体利用率达84%,术后红细胞压积均在35%以上,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可见,回输自体血比较安全。出血量过多患者回输血清洗时会将血浆及血小板、凝血因子等发生丢失,要对患者补充必要的蛋白,为患者输入新鲜的冰冻血浆。如果患者回输大量的自体血会出现凝血异常,未出现凝血功能异常造成的手术野出血不止。

自体血液回收可以为患者提供相容、常温、专门血型自体红细胞,为患者急性失血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及时抢救患者生命。自体血液回输不存在输血反应,也没有感染发生,使用安全有效,还能有效节约血源,对输血技术也能进行必要的完善。对经济落后地区或者爱滋病及传染病高发区,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心脏手术具有特殊性,由于体外循环肝素化期间,患者自体血能经由血回收减少异位血液输注量,尽量保留红细胞,减少异位输血量,从而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总之,将自体血液回收技术用于心脏外科手术,能明显减少手术患者的异体输血量,缓解血液紧张,几乎杜绝因异体输血产生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张岚.等容稀释式自体血回输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626-627.

[2]任甲坤,周立民,齐燕,等.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9):662-664.

[3]杨德勇,王俊勤.自体血回输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3):205-206.

[4]李敬敬,仇艳苗,刘秀娥,等.自体血液回收机在手术中的应用3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458-459.

输血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发热反应 监测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7-0099-02

输血是临床治疗和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但输血可引发输血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过敏,发热,心率加快等[1]。输血不良反应是有效输血,安全输血的重大问题,为了解本地区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因此对我县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共计8996例输血过程中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择本县医院中分布于ICU、血液科、肿瘤科、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等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输血患者。所有患者生育史,输血史均记录在案。对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ABO正反定型与RH(D)定型进行复查。

1.2 检测方法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不完全抗体检测血型。输血后由临床经治医生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断、供血者信息、输血类型、时间、输血史、妊娠史、输血不良反应史等。现就本县临床输血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合理、科学、有效的安全输血管理模式。[2]

2 结果

我县2009~2010年临床输血中共有72例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见表1。

表1 2009~2010年本县成分输血及全血输血统计

年份 全血 悬浮红细胞 洗涤红细胞 去白红细胞 冷沉淀 机采血小板 浓缩血小板 血浆 稀有血型(RH)RBC

2009 1000 10572 22 8 465 191 63 391400 8

2010 0 7908 10 6 692 173 0 284500 4

注:全血和血浆单位为(ml)其余单位为(u)

临床反应报告,过敏反应40例,占输血总反应率的55.55%;发热反应20例,占输血总反应率的27.77%;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1例;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2例;输血后紫瘢2例;血小板无效输注3例;循环负荷过重3例;无枸橼酸盐蓄积中毒;肺微血管栓塞1例;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血时发现血浆袋破损5袋,作报废处理;发现4袋悬浮红细胞有混浊,作报废处理;发现3袋悬浮红细胞有凝块,作报废处理。

3 讨论

成分输血的优势:一血多用,节约血源;减少输血不良反应,输入不需要的血液成分不仅是浪费,而且可引发输血不良反应;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便于保存,使用方便,不同的血液成分可以有不同的保存方式[3]。由表1可以看出,成分输血占总输血量的绝大部分。因此目前临床大多提倡并采用成分输血。2009年输全血1000ml,而2010年降为0ml。我县72例输血不良反应中,因成分输血而产生不良反应的报告中,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最为常见,比例分别达到了27.77%和55.55%。提高用成分输血学的比重,是一种有效、经济合理且能极大控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比率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但是,也得提防成分输血中常出现的发热和过敏反应的出现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最为常见。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对其原因和症状极为熟悉,便于以后的临床中高效的控制此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发热反应的原因与症状评估:致热原引起。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l~2h内发生。出现发冷、寒战、体温可升高至39℃以上,持续30分钟至数小时,有的病人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等症状。医务人员的问题:体温过高,与保养液或输血用具被污染,违反无菌操作原则造成污染有关。预防:严格管理血液保养液和输血用具,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污染。过敏反应原因与症状评估: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病人呈过敏体质;病人多次接受输血产生过敏性抗体,再次输血抗原、抗体作用产生过敏反应。医务人员的问题:过敏反应,与病人过敏体质,输入血液中的异体蛋白同过敏机体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致敏有关;与献血员在献血前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食物,使血液中含有致敏的物质有关。

发血时发现血浆袋破损5袋,作报废处理;发现4袋悬浮红细胞有混浊,作报废处理;发现3袋悬浮红细胞有凝块,作报废处理。可见,输血科存在相当的安全隐患,输血科人员是整个输血过程中的先锋医务人员,工作质量高低可直接造成医疗事故或浪费的发生。相关行政部门和科室,也一定要时刻对医护人员强调用血安全的问题。医护人员自身也应该对病人和自己的工作负责。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的应急措施为: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并让医生嘱咐给药。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并上报相关部门。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并抽取、收集、整理血样送去相关检查科室。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皿进行密封[4]。 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体系,还应该深入到其他相关的各个细节。对于受血者的血液的监测:受血者要接受血液,必然得建立信息库,这样可以更加安全快速的为配对血型做好基础。包括受血者的医院、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临床诊断、输血目的、输血性质、继往有无输血史、有无产孕史等。受血者的ABO及(RH)血型的记录。相关医务人员应尽量做好每个细节,绝不允许因工作疏忽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综上所述,临床输血应尽量使用安全、可靠、经济的成分血。医护人员在从事工作时,必须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从而最大范围的杜绝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当发生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时,及时发现,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建立输血的监测体系,从而有效的减少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叶汉深, 林俊华, 张普山, 等. 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分析[J]. 广州医药, 2006, 37(1): 59-61.

[2] 李春艳, 赵国英, 王悦. 输血不良反应的几种类型及其机制[J]. 医疗装备, 2006, 19(3): 48-49.

输血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脏手术自体输血综合节血措施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48-01

体外循环是心脏外科的一项重要手段,体外循环由血泵和人工肺构成,血泵的功能是在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替代心脏泵的功能,能够维持血液的循环,将血从静脉引流回来再将血泵入动脉。人工肺是替代肺的功能,在心脏停跳时,血液不流经肺脏,起到气体交换的功能,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现代的人工心肺机已具有非常高的技术标准和部分人工智能化的功能,具有精确的流量控制功能和数字化的运转监测功能,血液破坏的程度已减少到尽可能低的程度。节约用血及少用或不用异体库血是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我院近年来采用在自体输血基础上综合其他节血措施,在36例心脏直视手术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总结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3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心脏手术患者病历资料36例,男26例,女10例,本组病例主要采用自体输血等综合措施,为观察组,选择在我院接受心脏手术同等病例数,采用异体血液的病历资料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个人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2方法

术后将ECC中剩余机血全部回收于枸橼盐酸钠ACD-B专用贮血袋,并按机血量每100ml应补充鱼精蛋白5mg袋内中和肝素后回输体内,回输机血时监测ACT的结果;术中加入20万IU抑肽酶及氨甲苯酸(40mg/kg)。观察组36例病例,在上述节血方法的基础啊上,采用下列方法:术前一周开始经患者肘正中静脉插管放自体血,采血量一次按1-15ml/kg计算,按采血量:输液量1∶1-1.5的比例输入平衡液,于采血前后各输入一半,以维持患者血容量稳定。将采集的血液用枸橼盐酸钠ACD-B专用贮血袋,4℃冰柜保存,术后回输;患者接受手术前,根据患者体重和Hct水平,经腔静脉插管放出自体血,总放血量为10-12ml/kg,放血速度为40-60ml/min,在5-10min内放血结束,置于专用贮血袋中,保存在36℃温箱中,同时经主动脉泵入等容量的1∶1.5-2预充液维持血容量,Hct可降至0.20-0.25,贮存血回输方法同上。

3统计学处理

观察组数据用SAS6.12统计包进行方差分析处理,数据资料用(X±S)表示,P

4结果

观察组36例患者,78%的患者围手术期完全不需输异体全血、红细胞和Plt,采血后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无明显变化,个体平均异体输血量不足90ml。我院同等病历资料记载个体平均异体输血量为600ml以上。采用上述节血措施,节约用血达到89.65%。

5讨论

体外循环装置由人工心、人工肺、变温器、管道、滤器、操纵台及电子仪器等部分组成。

人工肺是血液经过机器停留时间较长,对血液产生影响较大的部分。人工肺通过血液与气体直接接触,或通过半渗透性膜进行气体交换,使转流后的血氧饱和度达到90%以上。血液进入经筛板、细管吹氧及二氧化碳的容器内,形成含氧血泡,进行氧合,然后血液经过不锈钢丝、塑料丝或聚氨酯海绵,由内含的硅油去泡剂清除氧合后血液中的气泡,再经过绦纶布滤网过滤后进入贮血槽,经动脉泵驱血入机体主动脉。优点是构造简单,成本低,氧合性能好,消毒可靠,操作方便。缺点是氧与血非生理性接触,一般转流时间不能过久。由血槽与转动的不锈钢碟片或转动的塑料圆筒,或由血槽与多个垂直直立的不锈钢丝屏幕组成。数十至百余碟片以轴贯串,碟间相隔一定距离,轴架于血槽,碟片一半浸没血中,轴转动,血液形成膜状附于碟两面。血槽为半圆筒状,上覆以透明塑料盖,也为半圆筒状,内通氧气及二氧化碳,使血膜进行气体交换。转碟式、转筒式及垂屏式均属血膜型氧合器,氧合能力与血膜总面积、转动速度、血膜厚薄等因素有关。优点是不需形成泡沫,血液破坏较少。缺点是每项工作后需人工清洗,清除碟筒表面附着的蛋白物质,并需定期对碟片与滚筒进行硅化,以增加表面的光洁程度。为避免血气直接接触,以半透膜将运行的血液与氧分开,通过膜进行气体交换,近似生理状态。半渗透性膜由硅橡胶、聚四氟乙烯或聚丙酮制成,构造可以是卷筒膜式、折叠膜式、细微管式或中空纤维管式。膜式肺型优点为对血液有形成分、纤维蛋白原等破坏少,目前多应用于呼吸窘迫综合症,婴幼儿可转流一周,缺点是排出二氧化碳稍差。

自体输血是减少输异体血并发症和节省血源的有效的方法。术前预存自体血,停机后再回输体内,避免了ECC的破坏,具有与输异体血相同的作用;ECC前放出的自体血未受破坏,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ECC结束后自体回输具有良好的止血效能。血液稀释可使红细胞间距加宽,粘滞性下降,微循环灌注增加,使血液破坏减少。有报道[1]认为Hct 0.18-0.20等容量血液稀释,既可有效地保护血液有形成分,又可避免诸多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回收使用肝素化机血,可代替部分异体输血。三种方法采集自体血的时机和采血量不同,对机体影响及效果也不一样。预贮式自体输血备血量大,对机体影响小,效果好,但备血周期相对较长。稀释式自体输血备血量多少受血压影响,所以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使之对机体影响最小,获益最大。

术后凝血功能障碍主要由ECC后凝血因子消耗性减少、纤溶活动增强及Plt数量减少与功能减退引起。抑肽酶有保护血小板功能、抑制纤溶亢进从而减少术中、术后渗血的作用。而抑肽酶费用较高,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氨甲苯酸是另一种抗纤溶药,与抑肽酶有很多相似的药理特性,对于减少心脏外科术后出血与抑肽酶有相似的疗效,而且比抑肽酶更经济。ECC时联合应用小剂量抑肽酶与大剂量氨甲苯酸能更有效地抑制高纤溶活性及保护血小板功能,从而进一步减少术后出血。另外,术中用ATP浸泡切口,以拮抗小分子肝素,从而弥补了鱼精蛋白的不足;术前补充VitK1以增加凝血因子前物质利于术后凝血功能恢复,均为减少出血的有效措施。良好的手术操作和彻底的外科止血仍是减少术中术后血液丢失的基本保证。

输血自我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体输血;骨髓移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56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51-01

1. 临床资料:

2007年-2010年期间我院开展24例供者采髓术中采用贮存式自体输血,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在14~56岁。

2. 自体血采集前准备:

2.1 用物准备包括:ACD血液保养液血袋1~2个(带穿刺针,红细胞保存液袋是广州费森尤斯卡比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主要成份每1 000 ml保养液含枸橼酸钠22.Og、枸橼酸8.0 g、葡萄糖24.5g混合成的灭菌水溶液,每7ml供采集50ml全血,保存21天。),静脉穿刺用物及皮肤消毒用物1套、手套1~2副、无菌托盘、热合器1台、心电监护仪器1台。

2.2 自体采血的时机:骨髓移植采髓前2周和采髓前1周分别采集患者静脉血约200~500 ml。

2.3 采血前供者准备:

2.3.1 供者采集自体血前完善相关检查(符合供者条件的常规检查:如血常规、乙肝、丙肝等肝炎病毒、EB病毒、梅毒、HIV等)[1-4]。

2.3.2 供者的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采血的目的和自体血回输的优点,重点说明采血量少,不会影响自身健康状况,能有效防止交叉感染等,消除其紧张恐惧的心理,能够接受并配合血液采集。

2.3.3 采血前后饮食护理:嘱患者多食含铁蛋白较高的食物,加强营养摄入,一般在采血后,按医嘱给予口服补铁药物予以补充造血原料(人体内65%的铁贮存于循环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中,如采血800ml将失铁400mg)[2]。

2.4 病房准备:病室紫外线消毒30min,消毒液擦拭台面、地面,减少人员的参观,凡与手术无关者不得进入,参加手术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制度,并限制行动。

3. 血管选择:

一般选择较粗的血管如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止血带每5~lOmin放松1次,最好使用血压计袖带,使袖带充气的压力在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既能保证动脉血流的通过又能阻断静脉回流,保证采血速度[1]。

4. 采血注意事项:

检查红细胞保存液袋的有效期及包装是否破损渗漏、保养液是否浑浊,合格后打开红细胞保存袋包装。一般单腔流速2O~30 ml/min。在袖带下扎止血带,用含ACD血液保养液的血袋的针头于肘正中静脉穿刺采血,见回血后松开止血带固定穿刺针头并向袖带充气,压力维持在70~90mmHg,采血时间为l0~15 min[3]。采血时边采集边摇晃血袋,使保养液和血液充分混合,防止血液凝集,如采血管道中有凝血块,封闭血袋时应避免让其回流至血袋中。

5. 采血后储存注意事项:

使用热合器热合密封血袋,注意应严格双层密封;血袋上应注明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采血日期,在自体血储存登记本上进行登记备案,并将其放入4℃专用血液贮存冰箱储存[4]。

6. 自体血回输的注意事项:

6.1 自体血复温:取出采集的血液,在室内放置l5~30min后再输入。

6.2 回输通道选择及回输时间:宜选择上腔静脉系统的静脉,因上腔静脉静脉瓣数量较少,静脉路径相对较短,输血扩容迅速。自体血回输开始时滴速均宜慢,无反应后加快输入,一般要求在4~6h内完成。

6.3 回输过程注意要点: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注意留意检测仪器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等项目的改变,观察皮肤颜色、尿量、尿的颜色改变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予以对症处理。从血液收集、贮存至回输,整个过程均应强调无菌操作,防止污染;前后输入收集的两瓶血液时,可不必冲管直接接瓶输入[4]。

6.4 自体血回输完毕,均需保留血瓶余血24 h后丢弃,以备发生迟发性输血反应时作检验标本之用。

6.5 输血后供者护理:采髓结束后遵医嘱抽血行血常规、生化、电解质、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评估患者整体状态;嘱患者卧床休息、吸氧,注意观察采髓伤口敷料清洁情况。

7. 总结:

自体输血能有效补充采髓过程中造成的血容量不足,且采集方法简单,操作简便、迅速,不需检查血型和交叉配血,节省时间,安全性高,能避免相关传染性疾病的交叉感染;避免异体输血引起的多种不良反应,对确保骨髓移植供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血液科24例供者共采集自体血约19200 ml,未发生血液污染、溶血和血球变异现象,自体血输注过程中未发生过敏、发热等不良反应,供者采髓前和血液回输后血常规等指标未见异常,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谦,赵明旭,李秀荣.10例自体输血的经验[J].中国输血杂志,2O00,13(2):l06―107

[2]于青,王春梅.贮存式自身输血的临床应用[J].陕西医学检验,200l,16(21):33

[3]张明,刷颖清.自体血液回输技术应用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2,l7(10):779―78O

输血自我总结范文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月-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需输血者共3 216例,在首次输血前静脉采血5 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检测。以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者共2 817例作为对照。

1.2 试剂与方法

HBsAg和抗一HCV检测采用ELISA法(厦门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抗一HIV1/2检测采用ELISA法(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初筛阳性血样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确认试验;梅毒抗体检测初筛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法(TRUST)(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复检用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法(TPPA)(日本富士株式会社产品)。

2 结果

2.1 4项传染性指标检测

3 216例受血者输血前4项传染性指标总阳性率为13.46%,明显高于2 817例健康体检人群的5.15%。见表1。

2.2 不同科室输血前4项传染性指标检测

各科室输血前4项传染性指标检测,除抗-HIV1/2指标无阳性发现外,其他均有阳性指标。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患者健康及法律意识的加强,医患纠纷的增多,对受血者进行血源性疾病指标检测势在必行。表1显示,输血前患者HBsAg、抗-HCV、抗-HIVI/2和梅毒抗体总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人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