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教学论文(精选5篇)

  • 语文课程教学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提出了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 3.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音、字、词、句、句群”进行有效连接。对于第三个基本理念的解…

语文课程教学论文(精选5篇)

语文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对于第一个基本理念的解读重在“语文素养”上。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感、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我比较认同这一解释,因此,语文素养是渗透于课堂中的有目标多细节的综合能力。对于第二个基本理念的解读重在“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各人由于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个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这就要求师生之间要平等对话。

2.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提出了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

3.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音、字、词、句、句群”进行有效连接。对于第三个基本理念的解读重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合作体现为一个“互动性”。现在部分学校推行的“小组教学”就是“合作”的一个体现。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对于第四个基本理念的解读重在“活力”。这就要求教师拓宽语文学习的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二、重新认识语文教学

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知识的记忆更为牢固。“生本教学”所遵循的方法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符合新课标中的自主学习原则。在《海燕》的课堂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第一步,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首先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把问题进行小组汇总后在各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定出初步的解答方案。第二步,把“象征”的定义告诉学生,让学生利用图书室、多媒体等手段查阅《海燕》的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然后,学生把所提问题重新放到小组中进行第二次讨论,制定出新的答案。以上这些都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第三步,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制定的答案进行筛选,然后补充所遗漏的问题。这种教学思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时刻关注当今语文中考命题方向

语文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及教学手段工具的日益多样化,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较以往有着明显的提高;高校教师的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理论及实践,教学方法及应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出版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学教育基本处于缺失状态。造成其现状的主要原因有:

1、社会功利主义风行重理轻文,文科无用论等观点盛行令不少人认为文学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大学生就业没有明显的联系。文学教育不能在短期内为学生们赢得较高的市场回报。这种极强的实用主义观念,使学生们倾向于选择实用的、专门的、专业的,能够立竿见影的学科,如:商务英语、职场英语、口译、实用英语写作等。

2、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学英语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和教学要求以语言教学为重,更多地强调英语语言的基础性与技巧性、工具性和实用性。记单词、讲语法、练听力、做阅读、写作文就是课堂的全部内容。对于学生英语水平高低的测评标准为是否通过各项英语等级考试。学生们忙于各种外语考级测试的复习准备,外语课成了纯粹的考试技能培训课程。

3、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就文学作品本身来说,词汇量大,句法结构复杂,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自身英语语言基础相对薄弱,学生们担心是否有时间也极少能够抽出时间来研读艰难晦涩的文学名著;教师们也存在着担心学生的水平不足以使他们理解外国文学原著这一心理,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一些高深莫测的作品,加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核所带给学生和教师的压力,倒不如利用这些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出于实用性的目的及对文学作品的畏难情绪,学生也乐意参与这样的语言训练当中。

4、课程设置及教师自身原因文学课程的教学对教师文学素质提出较高要求。除了对作品必要的语言讲解,教师还要对其进行内容上的讲解,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写作特点等;帮助学生分析作品,如人物性格、社会影响等,或运用理论进行文学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文学素养、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而大学英语教师自身也存在着专业性问题,自身文学素养的不足;以及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文学资料中选取适合学生的内容;相关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时间的安排等诸多因素,使文学教育的推广成为难题,增加了教学的难度系数。

二、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文学课程的开展

通识教育旨在向全体大学生提供一种广泛的文化教育,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等各个领域,使文理渗透,从而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创新性活动提供广博的知识基础。在大学英语基础性课程学习阶段,授课内容偏向语言技能的巩固和提高;课程设置为“大学英语”、“综合英语”或“基础英语”等公共必修课。课程类型由听说课程及读写课程构成。

在大学英语提高性课程学习阶段,国内部分高校开设文学公共选修课。如北京大学针对文学课程开设的选修课为:英语名著与电影,文艺复兴艺术作品与圣经故事,英语传统诗歌精华,美国短篇小说与电影,美国20世纪小说选读、莎士比亚戏剧名篇赏析、传记文学等。借此,学生可掌握英美文学基础知识,了解其发展概况和脉络,以及重要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学会用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作品,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和思辨能力及人文综合素质。而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再关注语言点的教学,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针对作品提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问题,结合当下实际,剖析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帮助学生提高文学文化的感悟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学习外语的动力。

此外,通过举办专题学术讲座,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也能达到通识教育目的。举办专题文学讲座,完善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英语知识竞赛的机制体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通过各项活动,将通识教育的知识与理念贯穿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综合素质。

三、结语

语文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课程设置的问题

各大高校为适应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并且为了培养综合性人才,开设了多种复合专业。而这些课程的叠加,更是增加了课程教学的难度,同时又降低了对纯语种学习的要求。语言学的学习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际的应用。这种复合专业课程的开设减少了英语语言学的课时,会导致学生无法在规定课时内学到相应的内容,教师在课程的教授上也会缺乏详细性和系统性。长此以往,教学质量便得不到保障,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目的也无法真正实现。

(二)教学理念和内容的缺陷

课程的设置体现高校教学理念。很多高校的教师仅仅把语言当作是交流工具,根本无法深入挖掘语言的魅力。与此同时,高校选择的英语语言学教材内容多且难度大,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教师也难以很好地向学生诠释教材的内容。语言本就是兼具深度和广度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因此,英语语言学课程难度较大,偏向于理论性、抽象性,内容枯燥。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没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教师仍是纯粹讲授教材,学生被动学习,更是让英语语言学枯燥乏味。学生会觉得该门课程毫无实用性,不愿意学,进而老师也不愿意教授。如此恶性循环,语言学的发展会越来越缓慢。

(三)教学方法尚有不足

除了上述问题,教学方法也还存在缺陷。现阶段,我国的英语教学还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的课堂参与受到限制,课堂显得枯燥无趣。众所周知,只有在活跃的语言环境下,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英语教学的作用,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结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英语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突破传统英语教学中的瓶颈,改变英语理论知识与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脱节的现象。只有从改善教学方法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英语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程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行教学目标的要求,并且一味地灌输知识会造成学生的厌倦情绪和排斥心理,最终致使教师的辛勤教学失去意义,学生成绩得不到提高。

二、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的改革设想

(一)更新教学观念,活跃教学气氛

教师应该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协助者。自从开展素质教育以来,我国在教育方面投入巨额资金,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该更加关注教育理论的动态,及时更新教学方式,拓宽事业,学会换位思考,认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探究能够最有效地帮助学生学到知识的教学模式。课堂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课堂之上只知道不停地把知识往外拿,却没有了解学生接受的情况,没有交流就没有了解,不与学生进行互动,就永远不会知道学生在想些什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打破教师拿、学生接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多给学生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第一,可以营造出活跃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学生才有可能积极、自觉地参与学习。第二,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发言,对于错误的理论和解答要及时采取合理的引导,重点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和思维方式。第三,教师要退居到引导者的地位,积极促成学生间的语言交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互动式学习为主要方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模式、以教师教学为辅助动力的英语教学。

(二)慎重选择教材,创新评估形式

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同时还要考虑到该教材的实用性,选取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英语这门学科的魅力。只有达到以上各项条件的教材,才能承载英语教学实用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要求,在传达教学知识点的基础之上,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通俗化的语言,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外,还要积极创新评价方式。以往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以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为出发点,忽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激励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整。因此,教师要及时调整课堂评价重心,以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主,增加对学生日常学习表现的评估,包括课后作业、课堂参与情况、课外实践活动等。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数字设备在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良好的成效。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遵循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深入研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式,为英语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以学生的诉求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英语教学课堂提供,生动有趣的教学素材(音频、视频、图片),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英语教学的实质目标。

三、结束语

语文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 语文教学

一、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

修养是指人们在某一方面自觉进行的陶冶活动及其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一般教师必有的基本素质外,还应该具有其独特的职业修养,这包括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师德修养、文化知识修养、教学能力修养、也包括作为一个优秀的高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所应具有的教学艺术方面的修养。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师德修养的根本内容。叶圣陶先生说过, “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到学校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当设法消除它。

前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既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仿效的标准语言,是学生语言修养形成和提高的楷模。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表情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 教师语言是各种知识信息的载体。许多语言功底深厚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自己的知识修养,他们深厚的语言功底正是来自广博的知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1、哲学修养。2、专业知识。还要扎实地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及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手段。3、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了解邻近学科的知识,才能拓宽视野。4、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关注前沿科学的发展动态,接受新知识。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新课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对思想意识和道德标准的健全;对学习效果和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作用。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要转化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支持者,和学生共同探讨知识研究的过程,建立新型的互动合作关系。为师者,应该有能力认识和应对这种差异,分析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动机,在师生关系中取得主动地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因年龄差异同学生关系的隔阂,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其特性,与学生拉近距离,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好伙伴、知心人。克服主观偏见对有些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歧视现象,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转变观念,一切从学生出发,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再随意剥夺学生思考、学习的权利。“以生为本”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对象――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成为教学的旁观者,相反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更好的驾驭知识、驾驭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妙,学生的主体作用越能更好地发挥,主体地位才会真正确立下来。

四、多媒体给语文课堂增添活力。

多媒体教学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之,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有机地结合成体,形成种立体的、多维的、系统的教学过程。以直观、形象的力式展示给学生,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有助于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教学内容的个别理解和有效吸收,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重视生活和实践。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小学低年级的识字量大,学习任务重,若不在教学的方式上有所改变,教学的效果必然不佳。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自己收集、制作生字卡片、互相交流学习、记忆生字的方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观察能力也在留心生活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又如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把握中心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更应该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的习惯,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作文材料。然后,在学生充分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就让学生乐于接受,从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语文生活化

语文学习和生活息息相通,语文教育理应回归和顺应它与生活的联系,向广阔的生活开放,并且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以语文课堂为轴心,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向生活的相关领域拓展,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知识紧密结合,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结构。

一、小学语文课程生活化的内涵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确是一条可行之路。从儿童学习语文的过程来看,只有将语文学习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才能激发起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强烈的学习愿望。

二、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就是将语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小学生作为生活的主题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小学生作为生活主题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丰富的生活,因此,教学过程必然将涉及多个智力领域,必将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前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人要实现由自然人向生活人的发展,必须将所学真正理解能学以致用。对此,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正可以发挥它的独特优势。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的体验之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体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就是语言表达,有的侧重于形象描述,有的擅长于逻辑分析,有的个性鲜明,有的平静随和。这就是优势智力领域的差异。教学中须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让每个个体的特殊才能都能得到充分展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个性的表现,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课程生活化的运用

(一)点击生活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

学习与生活的脱离使教学变得过于抽象、理性。如果我们稍作调整,引进生活中母子间讲故事的情境,复述由一人独白改为由“母亲”给“儿子”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一一当然角色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设定,教学的效果就可以迥然不同。“说”者因为有了一个忠实的听众,有了交流的对象,说兴更浓,并且很自然地会用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增加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听”者则一改沉默静听的僵化形象,回归生活的真实,边听边做出反应:提问、猜测、反驳、赞同……结果复述演绎成平等、开放、不断生发创新火花的对话过程。

(二)沟通两个“课堂”,学习生活化的语文

1.课前向生活开放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学习探究跳出教材走向学生真实生活。

2.课中再现生活

关注儿童的课堂生活,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重过课堂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体验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融入生活实践,学会在生活中用语文

(1)运用语文知识,在生活中进行恰当的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口语交际,以便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往。(2)运用语文知识,在生活中进行适当的阅读。浩瀚的书海犹如艺术的殿堂,有了“语文”这把万能的钥匙,就能置身其中、自由徜徉。所以孩子应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阅读。(3)运用语文知识,在生活中进行初步的习作。在低年级就有简单的写话练习,高年级还有初步的作文训练。我们应充分保护学生的创作热情,大胆鼓励他们用“我手写我心”。

参考文献:

[1]李景阳:《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