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标语(精选5篇)

  • 普通话标语(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3、推广普及普通话,靠你靠我靠大家。 4、不说普通话,脑瓜变地瓜。 5、服务用好普通话,真情沟通千万家。 6、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用文明语,做文明人。 7、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8、人人爱说普通话,心相印,话相通,语相融,乐奔小康笑融融。 9、…

普通话标语(精选5篇)

普通话标语范文第1篇

1、全国普及普通话,世界刮目看中华。

2、服务说好普通话,情暖顾客心欢畅。

3、推广普及普通话,靠你靠我靠大家。

4、不说普通话,脑瓜变地瓜。

5、服务用好普通话,真情沟通千万家。

6、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用文明语,做文明人。

7、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8、人人爱说普通话,心相印,话相通,语相融,乐奔小康笑融融。

9、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

10、普及普通话,公务员要带头。

11、人人学讲普通话,个个争当文明人。

12、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13、说好普通话,学习顶呱呱,每天笑哈哈!

14、普通话天天讲,好心情天天有。

15、大力推广普通话,创设投资好环境。

16、普通话是校园语言。

17、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范社会用语用字。

18、学好说好普通话,利国利民利大家。

19、方言土语难通话,心心相融普通话。

20、沟通 —— 从普通话开始。

21、普通话——现代人必备的素养和交流工具。

22、普通话——您出行的第一张名片。

23、人人都说普通话,个个都是顶呱呱;爱讲普通话,人人都夸他。

24、中华民族大团结,同心同德同语言。

25、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26、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

27、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

28、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 用规范字,显华夏文明。

29、华夏普及普通话,民族团结兴中华。

30、大力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共塑城市文明新形象。

31、你我都讲普通话,情如手足胜一家。

32、树立公共服务行业新形象,人人都讲普通话。

33、人人都讲普通话,处处盛开文明花。

34、大力普及普通话,架设人间交际桥。

35、人人都讲普通话,校园文化靠大家!

36、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

37、普及普通话,推行规范字,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38、一句普通话,知心你我他;句句普通话,真情传万家。

39、人人学讲普通话,文明进步奔小康

40、学好说好普通话,广结朋友走天下。

41、规范社会用语用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42、人人都讲普通话,五湖四海胜一家。

43、大力普及普通话,提升市民素养和城市文明新形象。

44、大力推广普通话,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45、说好普通话,沟通你我他;使用规范字,方便千万家。

46、练好普通话,大江南北任你游!

47、普通话!你普我普普及大家!你通我通大家通!

48、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不会普通话。

49、树立国民新形象,人人都讲普通话。

50、学好说好普通话,方便文明又高雅。

51、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52、四海同音,万众一心,普及普通话,四海是一家。

53、南腔北调陌路人,普通话亲一家人。

54、普通话与素质同在,与形象同伴,与文明同行。

普通话标语范文第2篇

中介语“僵化”这一概念是由Selinker在早期的中介语研究中提出来的,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未达到标准状态便停止发展,并且将不正确的目的语形式作为一种习惯固定下来,长期使用。[10]对于中介语僵化的原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Selinker的“语言迁移”和Schumann的文化迁移模式。[11]地方普通话中介语的僵化和二语习得领域的中介语僵化有所不同,外语与母语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即语际间的中介语系统,而普通话不同,它是母语的另外一种形式,属于汉语系统自身内部的中介语体系,所以地方普通话中介语的僵化有其特殊性,除了受到方言影响外,还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制约。忻州地方普通话,是忻州方言和普通话接触的产物,一般在青年人群中广泛使用。事实上,这一群体所讲的普通话尽管带有一些方言的特点,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例如:课堂,普通话测试,他们都趋向于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但在日常交流中仍旧使用带着“口音”的地方普通话,显然已经处于一种僵化的状态。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固化”。[9]

二、忻州普通话僵化状态

相比标准普通话,忻州普通话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语气词,助词,词缀等虚词。

(一)句式(1)“敢+…?”在忻州普通话中基本等同于“难道”,例如:“你敢没吃饭?”(你难道没吃饭?)。(2)忻州普通话中“动词+来”结构很常见,特指做过的,已经发生的事情,例如:“我上午逛街来。”(我上午逛街去了。)“你去来?”(你去过了吗?”)。(3)与“动词+来”结构相对应的还有“动词+去”结构,表示将要做某件事,例如:“你逛街去呀?”“你去图书馆去呀?”。

(二)词语(1)忻州普通话中有很多直接从方言中提取出来的词语:抬:这个字放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但都作动词用。“这个孩子一出来就抬不住了。”(这个孩子一到了外面就管不住了)。跳:你就跳哇。类似普通话中一个口语化的词语“得瑟”。叼:意思等同于普通话中的“抢”,例如:“你不要叼。”灰:意思等同于普通话中的“坏”,例如:“你真灰了。”呢(去声):这也是个独特的语言现象,相当于标准普通话中的“那”:例如:我哪能干呢事情?(我哪能做那事儿?)(2)叠词:忻州普通话中,叠词的运用比较多,而且不同于普通的叠词运用。例如:形容一个人不高,会说:不高高;普通话中的“包”在忻州普通话中会被称为“包包”。(3)词缀:词缀只能与别的词语搭配,构成某一意义。前缀:“圪”:圪转(转悠),圪溜(溜达)“日”:日哄(哄人),日捣(捣乱)后缀:“搭”:蹦搭(蹦),跳搭(跳)“见”:想见(想到),料见(料到)(4)语气助词“哇”:忻州普通话中常见的方言色彩的语气助词是“哇”,使得忻州地方普通话具有别样的地方特色,如以下例句:这个好看,是哇?(这个好看,是吧?)太无聊了哇?(太无聊了吧?)“啦”:在忻州普通话中,在句尾通常用“啦”代替标准普通话中的“了”,这一特征在标准普通话中可能也会见到,但通常在表达某种较强烈的语气时才会使用“啦”,而忻州普通话中的“啦”没有感彩,同标准普通话中的“了”意思等同。不用啦。(不用了。)你忘啦?(你忘了?)“了”:忻州普通话中,句尾一般要带一个“了”字,但它不同于标准普通话的“了”,其实际意思和标准普通话的“呢”相似。你干嘛了?(你干嘛呢?)是了。(是呢。)“么”:在忻州普通话中,这一语气词表示“当然”“的确”的含义。例如:还小了么,别计较啦。(还小呢,别计较了。)

三、忻州普通话僵化的社会心理原因

尽管人们从小受到大量标准普通话输出并已然掌握其发音组词等规律,忻州普通话依然长期稳定存在。显然,这样一种语言现象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忻州普通话,作为一种中介语,它的僵化状态不仅是方言负迁移的结果,还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原因。首先,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语言是反映一个地区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深受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此有着深远的影响,“折中”思想是本地区较为普遍的一种社会心理,凡事讲求适可而止。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大家认为,只要可以互相交流便可,不一定要讲出一口十分标准的普通话。其次,人们的地域观念和乡土观念对这一语言现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情结,“叶落归根”就是很好的体现。而语言作为一个地区重要的情感联系纽带,受到人们的保护和尊重,不会被轻易丢弃。人们对于自己国家,自己地区的语言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忻州普通话的产生提供了情感的土壤,即使人们可以讲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忻州普通话仍在忻州地区内广泛存在,人们说着带“家乡味儿”的普通话互相交流,体现着这个地区人们在情感上的彼此认同。最后,对目标语地区的融合态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对目标语言所在地区以及当地文化的融合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语言学习者是否能够掌握地道的语言。Krashen提出了“情感过滤器”这个概念,很形象地把人的情感因素比作一个过滤器,认为如果这个过滤器关闭了,那么语言输入便会止于此。

普通话标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普通话 孩子 方言

21世纪的中国正日益强大,经济的崛起与强盛必然带动文化的交流与渗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汉语言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青睐。当今时代,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仅是事业工作的需要,更是一个人素质与时尚的体现,语言面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气质和对外形象。由于语言受环境、年龄、习惯的影响极大,越晚学习普通话就越难。所以,从小学习普通话、培养孩子的语言表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语言培养。

众所周知,方言区的普通家庭和老百姓平时说话交流大多用方言或带有方言腔的普通话,甚至学校、幼儿园的老师说话也带有方言腔,因此,方言区的大多数孩子由于模仿了不标准的普通话,所以,普通话都说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普通话环境,不少家长和老师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可又拿不出什么好办法。

如何让处在方言区的孩子学会普通话呢?

一、正确认识普通话

要学好普通话,首先要正确认识普通话,而在认识普通话之前先要弄清一个概念:什么是说话?说话其实就是唇、齿、舌、牙、颚器官的运动。犹如走路是大腿的运动,游泳是全身肢体器官运动一样。那什么又是普通话呢?普通话定义告诉我们: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规范用语。这就从器官运动的角度告诉我们:普通话就是以北京人说话的口腔动作为标准的说话。为此,要学会普通话就是要学会北京人说话,按照普通话的器官运动的标准动作说话。

现在很多孩子普通话不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他唇、齿、舌、牙、颚的动作不标准、不正确,就是没有学好标准的声韵母,就是老师和家长的普通话声韵母不标准。也就是孩子身边没有普通话标准语言动作环境。孩子天生就会模仿,他要长大就要说话,没有标准普通话的环境,就只好模仿不标准的普通话或方言,这是造成普通话不好的直接原因。所以,要让孩子学会普通话就必须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

二、多听磁带和CD里的故事

给孩子创造普通话环境,让孩子说普通话,首先要让他听普通话。孩子的天性就爱听故事,所以,要让孩子多听故事,这里所说的多听故事,不是爸爸妈妈或亲戚朋友跟孩子面对面讲述的,而是给孩子多听由正规播音员和普通话很好的演员和老师朗诵的故事。这是因为,往往方言区的亲人讲故事时,普通话大多不标准,这就造成虽然故事记住了,但也记住了不少不标准的普通话。

如果让孩子多听磁带和CD里的故事,不仅能记住故事,更可以让孩子记住普通话的读字发音,这就给孩子创造了一个普通话的环境,事实证明,只有大量的接触普通话,才能说好普通话。让孩子听故事一定要有选择,对幼儿阶段的孩子,要选一些短而有趣的故事,因为故事短,孩子就容易记得。选择故事一定要选内容健康、生动有趣的,最好是中外经典故事,一定要把每个故事多放几遍,只有多听,孩子才能记住,也就听能模仿说了,而让孩子自己说故事就是语言锻炼的开始,大多数孩子会按照他所听的故事的读字发音来说故事,这样,他就在听故事中学说普通话了。

三、让孩子养成听故事讲故事的习惯

既然听故事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普通话环境,家长就要给孩子养成听故事的习惯,尤其在幼儿阶段养成。多听故事不仅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普通话环境,还能积累生活感知,丰富孩子的想象,好的故事还能培养孩子爱憎分明的品格,一般多听故事的孩子语言都好,因为他们的脑子积累了很多故事和词汇,所以,爱听故事的孩子,一般能说会道,所以越小养成听故事的习惯越好,一般女孩比男孩爱听故事爱看书,这就是为什么女孩的语言比男孩好的原因,男孩喜欢玩、喜欢动,如果能让男孩养成听故事的习惯,那么,男孩的语言也会好。

我们所说的让孩子给我们讲故事是让孩子模仿磁带和CD里的故事讲,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模仿就是孩子学好普通话的最好方法!大多数的孩子在儿童阶段模仿记忆极强,多听磁带或CD里的故事,孩子会自觉的模仿故事里的老师说话。孩子模仿阶段就是孩子学习普通话的宝贵阶段,即使语言环境不好的家庭,如果给孩子多放磁带和CD里的故事,鼓励孩子模仿磁带和CD里的故事,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模仿时,家长要多表扬鼓励,并要求他和磁带和CD里讲得一模一样,这样坚持让孩子模仿讲故事就能很快的学会普通话。

四、语言是作文的第一要素

俄国著名文学家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孩子们的作文就是最简单的文学。没有语言就没有作文,最好的作文就是用最优美的语言写成的,语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作文的好坏,关于这一点,很多家长没意识到。大多数的家长认为,作文不好是孩子没有掌握写作技巧,其实错了,作文不好的本质是语言不好,故事积累太少,所以让孩子打好语言基础是写作好的前提。

让孩子多听多背儿歌、寓言、故事、童话,多朗诵诗歌、美文等儿童经典作品。这是学习的语言的最好办法,也是丰富词汇、丰富生活、丰富作文素材的最好的办法。只有语言丰富了,作文才能真正写好。从另一个角度说语言是作文的一个重要源泉。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是:多听由普通话朗读的儿童经典作品――从幼儿开始循序渐进背诵儿歌、诗歌、寓言、故事、童话等。背诵的越多不仅普通话容易学会,而且写作文也会好。

普通话标语范文第4篇

按照“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方针,我校坚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明确课堂教学用语用字的要求,增强教师、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识。在课堂讲授方面要求教师普通话标准、吐词清楚、语言简练、条理分明、逻辑性强、板书规范、字迹工整;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将“板书规范、普通话标准”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在教育教学活动、会议、宣传和其他集体活动中要求教职工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坚持将普通话水平达标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聘用条件之一,将教师普通话培训成绩与在教学中使用普通话规范字的情况作为业务考核、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条件。对已取得普通话达标等级证书但普通话水平下降的教师定期组织再培训,对普通话达标后仍用方言进行教学的教师进行批评教育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对教师教案、板书、作业批改,以及学校的各种标志牌、指示牌、公文、印章、标语(牌)、多媒体课件、试卷等一律要求使用规范字,并派专职人员检查。学校楼道、教室等公共活动场所都设有“说普通话,使用规范字”的提示语;校园内设置了一些永久性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牌;学校宣传橱窗、各班黑板报每学期坚持办“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为主题的专栏,向学生介绍语言文字的有关基础知识;学校每年都组织“推普周”系列宣传活动,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各班办手抄报,进行推普专题广播讲话,在校内掀起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热潮。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教师在教育教学、宣传、会议和其它集体活动中,100%使用普通话;学生在教育教学、宣传、会议及其它集体活动中,100%使用普通话。这些措施使宣传环境与教育教学工作及校园美化相协调,创设了良好的普通话氛围。

二、端正思想,摆正位置,确保语言文字工作健康发展

1、提高认识,强化管理。

普通话和规范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对于培养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民族自豪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其他各科知识,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国家语委、**省语委的有关文件要求,我校确定了“端正思想,摆正位置,让语言文字工作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我校把“推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中,并建立了语言文字领导小组,制定了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制度。在“创建语言文字示范学校”过程中,校长亲自规划,多次在行政会上强调这方面的工作。学校每年召开专门会议,组织师生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及《教育法》《教师法》中有关内容,认真学习上级有关语言文字工作文件精神,交流工作经验,专项研究布置工作任务,增强了全校教职工搞好语言文字工作的责任感,为推动全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除教学外,在学校的升旗、全校大会、教师大会、学生会等各项活动中,学校领导坚持带头说普通话,为推普工作作了表率。

2、健全机构,明确责任。

学校将语言文字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议事日程。近几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开展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工作,多次专门召开师生动员大会,认真做好学习宣传工作,组织全体师生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等有关文件,同时利用广播站、黑板报、建立永久性标语牌和印制散发宣传手册,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宣传,使全校师生了解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掌握有关工作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学习和宣传,全校上下充分认识到,实行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做好用字用语规范化工作,对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中层干部、语文教研组长为组员,全面负责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管理和指导。领导小组每年初制定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计划,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并做好记录,年终做好总结。从组织上保证语言文字工作得以正常开展。

3、完善制度,确保实施。

我校重视语言文字工作的建章立制,实行常规管理。一方面,学校先后制定了关于“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有力保证了语言文字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主管部门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育教学管理要求,做到要求明确,检查落实,真正把语言文字工作列入教师考核工作要求,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要求,使语言文字工作与学校常规工作紧密结合,从而实现我校语言文字工作制度化、常规化。

三、普及普通话,推行规范字,行动自觉,实效明显

语言文字工作必须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才能取得实效。我校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1、为了确保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每年都要对语言文字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查。相关部门每年也要专项总结。都定期对教职工组织普通话培训测试,使其普通话水平达到规定等级。

2、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常规。学校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列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坚持师生学习、集体活动使用普通话。为了保证推普工作制度化,学校制定了整改措施,加强课堂考查。

3、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班级考核和师生评优评先。学校把规范学生语言文字工作纳入班主任工作常规管理,把这一要求作为班集体评先、学生评先的重要条件之一。学校还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研组工作管理,把教师课堂说普通话与评先、评优、职称晋级挂钩。

4、发挥课堂教学,尤其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求语文教师课堂语言必须使用普通话,板书字迹应工整清晰;将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贯串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作业中要有字、词、句练习及背诵、写作等内容,不论对何种语文作业的批改,教师都要在字、词、句或语法方面作出正确要求,并作好批改摘记,以便讲评和辅导。通过以上措施,语文课既成为学校普及普通话的阵地,也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改革。85%以上的学生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90%以上的学生能熟练掌握应知应会的汉语拼音和规范汉字。

5、为了提高全校师生语言文字表达水平,推动校园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促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坚持按计划组织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演讲、征文、诗朗诵、讲故事、编小报、找错别字等系列活动。如组织师生开展书法比赛,组织开展“师生诗文朗诵比赛”。对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和老师进行奖励,极大的激发了师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热情,培养了师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

6、以推普周为契机,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语言文字工作。紧紧抓住每年“推普宣传周”的有利时机,组织学生上街进行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的宣传工作,查找学校周边店铺标牌、广告牌的不规范用字。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而且也使学生用语用字水平得到锻炼提高。在每年组织的演讲比赛,朗诵会等,都将普通话是否标准作为评分的重要指标。这些活动将语言文字的个性化、特色化、严肃性、趣味性相结合,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加强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提高师生综合素质

1、强化语言文字日常培训,提高普通话测试达标率。语言文字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为此学校有计划地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普通话和规范字训练。学校统一购买了普通话培训书籍、资料发放到教师手中,不定期对全校教师进行普通话培训。教师按规定全员参加语言文字培训测试,教师普通话水平全部达二级乙等以上,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全部达到二级甲等以上。

2、坚持持证上岗,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为了更好地监督教师规范用语用字,学校还将普通话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将普通话合格作为教师聘任、职评的基本条件之一。说普通话,用规范字列入教师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之中,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中使用普通话,还要求日常交流中也要努力说普通话,要求板书、教案使用规范字,对教师教学情况考核评估时,将普通话水平视为重要内容。

3、充分发挥学校语言文字监督小组的职能作用,在校内外广泛开展“不规范用语、用字稽查活动”。对学校的标牌、宣传橱窗、班内的黑板报、教师的板书、同学的作业进行不规范用字稽查;对教师、学生课上、课下交谈用语等进行不规范用语纠察。这一活动有效的促进了学校用语用字的规范化发展。

4、加大教育教学力度,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由于老师的表率作用,言传身教的影响,再加上学校的大力倡导,学生的普通话意识也大有增强,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大声说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也用普通话进行打招呼和交流。

普通话标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民族聚居地区;大学生;普通话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60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127-04

[本刊网址] http://

一、调查的背景与目的

2012年12月,教育部、国家语委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科学设置语言文字相关课程,以提高语文鉴赏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

一方面,是国家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从我校2016届学生的普通话测试成绩来看:42.33%的同学不达标(即二级乙等以下),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远远达不到国家的要求,面对这一矛盾,应积极调整、改革我校普通话的各项工作。因此,我们对学生的普通话学习现状进行调查,试图在调查分析中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为普通话的教学、培训、学习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以问卷为主、访谈为辅的方式。在我校2016届学生中随机抽取样本。样本的抽取既保证代表性又考虑可行性,故样本选取对象均为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学生。

本次调查的问卷,共设计20道题目,涉及到学生学习与成长环境,普通话基础,学习普通话的能力、习惯、动机以及对普通话课程的要求和建议。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51份。在本次调查的251名同学中,城镇户口18人,农村户口233人,农村人口的比例为92.8%;民族有汉族、彝族、哈尼族等11个民族,近1/3的学生是少数民族。这便是学生长期以来的生活、学习环境,这些都会对普通话的学习产生影响。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普通话的基础

1.学习汉语拼音的时间。13.6%的学生在幼儿园阶段,41%的学生在学前班阶段,45%的学生在小学阶段,0.4%的学生在初中阶段。

2.汉语拼音授课教师的普通话水平。7.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普通话非常标准,29.4%的学生认为比较标准,45.4%的学生认为水平一般,10%的学生认为不太标准,8%的学生认为不标准。

3.学习普通话的时间。1.2%的学生在幼儿园,6%的学生在学前班,34.3%的学生在小学,14.3%的学生在初中,13.1%的学生在高中,31.1%的学生在大学。

4.普通话授课教师的普通话水平。25.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普通话非常标准,52.2%的学生认为比较标准,21.5%的学生认为一般,1.2%的学生认为不太标准。

上述问题反映出,学生都是在12周岁以前这一学习语言的黄金期完成了汉语拼音的学习,要知道,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语音的一套正音工具,学习者们要学好普通话,必须要先过汉语拼音关。但就师资情况来看却不是很理想,有近2/3的学生认为教授汉语拼音知识的老师,其自身的普通话水平也不高,使得学生们虽然学习时间上把握得很好,但是学习效果却很不理想。在访谈的过程中,就有不少学生表示,之前学习的汉语拼音,有不少的发音都有问题,要么是自己的方言里边本身就没有这么一个或几个音,要么就是受民族语言腔调的影响,造成发音错误或是缺陷。另外,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时间都比较晚,有一半多的学生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段,虽然教师们的普通话水平较高,但学生学习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有些来自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在上中学之前都是说本民族的语言,压根就不会说汉语,直到上了中学才开始学习汉语,这样的生活环境和语言背景,大大地增加了他们学习普通话的难度。

(二)学习普通话的环境

1.自身普通话的水平。1.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普通话非常标准,16.7%的学生认为比较标准,57.8%的学生认为一般,19.1%的学生认为不太标准,5.2%的学生认为不标准。

2.周围同学的普通话水平。0.8%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的普通话非常标准,10.8%的学生认为比较标准,66.5%的学生认为一般,18.3%的学生认为不太标准,3.6%的学生认为不标准。

3.学校教师们的普通话水平。5.2%的学生认为学校教师们的普通话非常标准,36.2%的学生认为比较标准,49.4%的学生认为一般,8%的学生认为不太标准,1.2%的学生认为不标准。

4.学校说普通话的氛围。2.8%的学生认为学校说普通话的氛围非常好,21.1%的学生认为很好,66.5%的学生认为一般,9.6%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说普通话的氛围。

上述问题反映出,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不高,周围也很难找到可促进提高的交流、学习对象,学校老师的普通话也不是很令人满意,整个学校说普通话的氛围也很一般。可见,学生对自己学习普通话的环境很不满意,这些问题、困难都亟待解决。

(三)学习普通话的习惯及动机

1.在学校能坚持说普通话的原因。52.2%的学生在学校能坚持说普通话,其中,11.4%的学生是因为对自己的普通话很有信心,敢于开口,0.8%的学生是因为自己没有方言,17.5%的学生是出于自己所学专业的需要,46.6%的学生是想通过不断练习考取合格的普通话等级证书,23.7%的学生是为了今后就业的需要。

2.在学校不能坚持说普通话的原因。47.8%的学生在学校不能坚持说普通话,其中,24.2%的学生是因为自己的普通话不好,没自信,不敢开口,37.5%的学生是没有说普通话的习惯,38.3%的学生是因为周围的同学都不说普通话。

3.练习普通话的时间。26.3%的学生可以坚持经常练习普通话,24.7%的学生是在普通话测试报名以后,13.9%的学生是在考试前一个月,24.7%的学生是在考试前一周,10.4%的学生从来不练习。

4.参加普通话学习、测试的原因。6%的学生是因为喜欢普通话,23.9%的学生是因为喜欢用普通话进行交流,7.6%的学生是为了拿到课程学分,62.5%的学生是为了获取相应的证书。

上述问题反映出,在学校能坚持说普通话的学生和不说普通话的学生基本各占一半,而能保持经常练习的学生比例更低,不到1/3,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普通话学习规律的认识还不到位,学习的习惯不够科学。日常生活中的“说”固然很重要,但是有针对性地练习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日常交流中发音错误、缺陷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也很容易被忽视。另外,就普通话的学习动机来看,兴趣动机和交流动机这两种对普通话学习和水平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和激励作用的动机,所占比例很小。相反只是为了拿到等级证书的应试动机,却占了很高的比例。

四、讨论与建议

(一)客观认识学生在普通话学习中面临的困难

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虽然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但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云南境内使用着2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而云南的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个世居民族,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我校就处于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外部语言环境十分复杂,学校内部的语言环境也不简单,这些都使得我校学生的普通话基础、学习的环境氛围等与发达地州昆明、曲靖、玉溪等地有差距。调查、访谈中获悉学生们面临的问题比较多,如基础薄弱、课时不足、实践场所较少,学校缺乏学、说、用普通话的氛围等等。

同时,也要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习惯、动机等方面的不足。学生学习普通话,主要靠课堂上那几十分钟,课后很少进行学习,只有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才会花点时间读读、练练,殊不知,普通话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是要经过长期的、科学的练习才能有所提高。从学习动机来看,仅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拿证才来学习和练习普通话,这种动机也是不可取的,也不会产生什么好的效果。这样的学生面对学习和考试,采取的只会是临时性、突击式的应试学习,他们不在乎普通话水平是否有所提高,只在乎测试成绩能否达到自己想要的等级,形成了有考试就有学习,没有考试就没有学习的现象,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动机,普通话水平是不会真正有所提高的。

(二)加强思想引导,端正学习动机,树立信心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对普通话形成正确的认识。

1.普通话的学习不是为了学分,也不是为了证书。在我校,普通话虽然是作为一门课程在开设,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与其它课程一般对待,更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是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学习普通话不仅仅为了获得课程学分,为了一张普通话等级证书,而应该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和提升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在普通话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动机很重要,一定要变“应试动机”为“兴趣动机”、“交流动机”,只有这样,才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纯正的普通话。

2.普通话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持之以恒。同样,在学习的长期性、艰苦性这一点上,普通话也与大学的很多课程不一样。其他课程,临时抱佛脚可能是有效的,但普通话的学习,却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普通话的学习重在持之以恒,重在不断地坚持和练习,来不得半点马虎,存不得半点侥幸心理。尤其是在丽江这一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普通话的学习深受各地方言,各民族语言的影响,学生们的普通话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错误或是缺陷,而且这些错误或缺陷将会长期存在,对它们进行纠正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练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在平时的学习练习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改变和进步,要时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教师要对学生有信心,也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要让学生坚信只要坚持练习,不断巩固和积累,就一定能改掉语音中的错误或缺陷。

(三)重视课堂教学,坚持因材施教,提高效率

通过前期的调查和访谈,笔者发现,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大学生,因为受方言和自身民族语言的影响,普通话学习的基础非常薄弱。在教学过程中,曾有学生表示,普通话课本上面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声母、韵母,在他们小时候学习汉语拼音的时候,当时的授课教师压根就没有教过或者教的发音跟其他的没有区别。比如,声母zh、ch、sh和z、c、s,有很多学生就无法进行区分,前鼻音韵母en、in和后鼻音韵母eng、ing也没有办法区分。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坚持因材施教,方能提高教学效率。

1.讲解一定的语音基础知识

课堂上讲解一些简单、基本的现代汉语语音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们了解自己的发音器官,应该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是舌位、什么是唇形、什么是开口度,声母的发音中有哪些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等等。

2.充分了解学生,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教学

汉语拼音一共有40多个声、韵母,不一定每一个都需要详细的讲解和练习。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先听学生的发音,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再选择学生发音有错或有缺陷的对象进行重点讲解和练习,这样,既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3.注重学生综合口语的训练

在对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有不少的学生,测试的前三题即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和朗读短文,测试的分数很好,基本可以达到二级乙等的高分段甚至可以到二级甲等的水平,但是最终的成绩,却只是达到了二级乙等的中等水平,究其原因,就是最后一题命题说话,综合口语的表达能力、表达效果不是很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们自身存在的方言音、少数民族语言的一些腔调等,稍微不注意,就会在说话时暴露无遗。第二,说话时,由于平时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或是受到方言表达习惯的影响,很容易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表述和表达。例如,在丽江,“看着”、“听着”、“走着”这些词语,人们习惯表达为“看起”、“听起”、“走起”,也就是说,人们在用到“着”这个动态助词时,把“着”说成了“起”;还有一些很典型的方言词汇,比如“粑粑”(普通话中的“饼”)、“洋芋”(普通话中的“土豆”、“马铃薯”)、“孩子”(普通话中的“鞋子”)等等;第三,网络流行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测试和平时交流中,就会有不少的同学使用到诸如“神马”、“有木有”、“给力”等网络语言。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同学们的测试成绩和整个语音面貌。作为任课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练习课本上的单字、词语、短文之外,综合口语的练习也是很有必要的。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训练他们敢于开口、勇于开口和善于开口,要逐步提高训练的难度,要加以正确地引导,让他们说得自然、流畅、准确。

(四)强化课后练习,调整学习策略,巩固成果

普通话这门课程,在我校的开设时间为一学期,一共18学时。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普通话课程的教学时间远远不够,希望增加学时数,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练习机会。但是,学生在校时间毕竟有限,而必须要开设的课程也很多,不能所有的问题都用增加学时数来解决。因此,在课程开设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调整学习策略,高效利用课余时间,才是解决练习时间不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

普通话的学习,仅仅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课余时间的学习和巩固,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学生需要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大力气,下苦功夫,踏踏实实地学习和训练;另一方面,学生们也要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恰当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学习。在此,建议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四用”,即“用耳”、“用口”、“用心”、“用手”。“用耳”,就是要多听标准的普通话,记住字、词、句的发音,并且尽量分辨出自己的发音和标准发音之间的差别,并及时加以纠正,否则,就是练得越多,错得越离谱。“用口”,就是一定要敢于开口,不管对错,先把自己的胆子练出来,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在宿舍、食堂,都大胆地,用心地用普通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用心”,就是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多用心想想,老师是怎么讲解发音方法和技巧的,多留意身边普通话说得好的人他们是怎么发音的,他们的语音语调是怎么处理的。“用手”就是俗话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普通话考查的虽然是口头表达的能力,但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你需要记一些你一直出错的音,你需要记下你的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区别比较明显的发音,你需要记下容易出错的单字、词语,只有这样不断地积累,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语言环境,营造氛围

1.普通话的推广、宣传要和保护方言、民族语言共同进行

国家在积极推广普通话的时候,强调了各民族语言是平等共存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的自由。推广普通话不是消灭方言,是使公民在使用方言的同时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所以,我们在宣传的过程中,要向被推广者宣传、普及我国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政策,在推普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普通话与各地方言和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要使被推广者认识到,方言和民族语言的存在,与普通话的使用和推广并不矛盾,它们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对普通话的抵触情绪,有利于普通话的学习和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

2.普通话的推广、宣传要与学生活动的开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刻意的学是给人枯燥的印象,如果这种学习还要与考试、获取证书联系在一起,那只会让人觉得沉闷,给人带来压力,甚至很容易造成抵制情绪。因此,大学里边普通话的推广、宣传、学习,可以和学生活动联系在一起进行。

(1)做好全国的“推普周”活动

每年9月的第三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开展很多活动。对于刚人校不久的新生,我们活动的重心主要放在学习、观摩方面。学习一些关于普通话、关于推普周活动的知识,积极参加学长学姐们组织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们,就可以要求他们紧密结合每届推普周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例如:演讲、辩论、汉字书写等等。而在外实习的三年级学生们,则积极鼓励他们主动配合实习单位做好各项推普活动,把我们学校好的经验介绍到实习单位,也虚心请教、接受实习单位的做法和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做好我校每周的“推普日”活动

全国每年有“推普周”,我们地方高校,尤其是在多民族聚居地区的高校,为了学生们普通话水平的进步和提高,更应该紧跟国家的步伐,积极做好普通话的推广活动。因此,在学校可以尝试开展每周一次的“推普日”活动。活动内容可根据时段来进行安排:中午,可以在学校的普通话学习广场进行,主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自由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晚上的活动,主要在学校的普通话实践机房开展,给学生播放标准的普通话朗读音频,观看测试流程的动画视频,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测试等等。

(3)做好具有学校特色的推普活动

我校是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种民族语言的存在和使用,使得我校的语言环境比较复杂。前期的调查结果显示,251名同学中,就有彝族、哈尼族、白族、纳西族、傣族、回族等10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中,除了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余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少数民族语言,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普通话的学习和推广造成了困扰,但如果我们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一现象,也许会有预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可以开展“民族语言对对碰”活动。这一活动,就是鼓励普通话学得好的汉族同学和普通话学习有困难的少数民族同学结成学习对子,他们之间的学习是互相的,即汉族的学生辅导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而少数民族学生则教汉族的学生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这样,既可以让汉族的学生体会到学习民族语言的困难,从而能很好地体谅学习对象,在辅导的过程中能更加耐心、细心;另外,也可以把少数民族学生说自己民族语言的那种自信逐渐地转移到学习普通话上面来,还可以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普通话和本民族语言之间的区别,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普通话的推广、宣传离不开教师们的积极参与

调查显示,有49.4%的学生认为学校教师们的普通话水平一般,只有5.2%的学生认为学校教师们的普通话非常标准;有66.5%的学生认为学校说普通话的氛围一般,甚至有9.6%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说普通话的氛围。从这些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对学校学习普通话的环境很不满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师,其他专业素养暂不提,就口语表达这一点不能让学生满意的话,确实有点说不过去。在以往的推普活动中,我们确实忽略了教师这一群体,只针对学生提出了这样、那样的要求,而作为引导者身份的教师却没有提出任何要求,殊不知,在普通话的推广、宣传中,教师是不能缺位的。

据统计,我校现有的400多名教职员工中,一共有汉族、纳西族、白族、彝族、傣族、普米族、回族等1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的比例占了全校教职员工的51.7%,虽然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大家都能坚持说普通话,但在日常交流中,教师们很少说普通话。大部分教师对语言的选择一般是这样的:在能听懂的前提下,优先选择本民族语言,其次是丽江汉语方言,最后才是普通话。教师们的这种交流习惯,给学校学、说、用普通话氛围的营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良影响。所以,普通话的推广、宣传同样需要教师们的积极配合和参与。

总之,“机测”在我校刚刚施行不久,2016届学生的成绩较之2015届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同时,学生们在普通话学习上面临的问题也急需解决,只有学校给予高度重视,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营造学、说、用普通话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促进学生们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和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