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论文(精选5篇)

  • 思政课教学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要转变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不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不好,而且没有启发学生的思维,难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等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

思政课教学论文(精选5篇)

思政课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1.塑造阳光、幽默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老师的形象和精神状态往往可以感染学生并影响他们对你的授课兴趣程度和注意程度。走进课堂,老师如果是一副充满阳光、活力而又可亲的形象,不但能够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而且学生也会受教师的状态感染,以满怀激情、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学习。反之,古板的面孔或毫无精神的精神状态不但会使课堂沉闷、孤燥,甚至师生间如有一道无形的、难以逾越的高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所以每一节课,我一定以饱满精神、充满阳光活力的形象出现,同时言谈举止也不忘传递正能量,这样让学生也受到正能量情绪感染,精神抖擞起来,学习起来会特别有劲头,课堂也特别活跃。实践证明,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有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恰当的幽默能自如拓展教学空间,不但能调动课堂的教与的积极性,也能潇洒演绎个性化教学。所以,作为政治课教师除具备专业的政治素养之外,如能增添一点风趣幽默,会使课堂气氛会更轻松、更融洽、更友好和活跃,也能将学生引入一个更高的学习意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精心设计提问,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一个好的提问、有梯度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保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很少用 对吗?是不是? 这样单间无效的提问方式去提问学生,而是根据课程内容精心问题,尽可能让提问有思维性、针对性、开放性和梯度性。

二、要转变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老师讲、学生听的 填鸭式 教学,不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不好,而且没有启发学生的思维,难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等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增强政治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通过(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可结合谈话法、自学法、讨论探究法、练习法、实践活动法等,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还可以利用课文中穿插的 想一想 、 各抒己见 、 知识链接 与 活动平台 等栏目,恰当地穿插些趣味性活动,让同学展开讨论,各自发表观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阅读、观察、思考、想象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教学效果。(2)教学手段多样化。在政治课学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PPT、视频、歌曲、图象等多媒体手段,此外还可以结合实际需要采用小品表演、模拟情景、竞赛、讲座模式创造出学生装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又增强了政治课的吸引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三、要巧用教学案例,活化课堂教学气氛

政治学科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抽象的理论往往让学生觉得一些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很难理解和掌握,如果我们教师能针对政治课的特点,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让思品政治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善恶观。案例的选用可以是社会新闻热点,也可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身边事例或社会情景。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能比较轻松地突破重点、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要多元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价不应只局限在练习作业、试卷检测的成绩上,而应注重放在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践行上。教师要善于评价学生,全面地、发展地看待学生。所以,在政治课堂教学,老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练习题、检测试卷、课后作业可让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同评等评价方式进行评价,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各种活动,如社会调查、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此外,还可以采用学习日记、成长记录等评价工具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这些灵活多元、全面的评价方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五、总结

思政课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关系处理

前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话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事业在下一阶段的实践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此项要求的重要阵地,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时效性,这就需要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其他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1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1.1师生在教学活动作用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行为的引导,学生的作用在于知识的接受和利用知识的引导正确、有效开展实践活动。因此,正确处理师生关系,需要进一步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构建知识体系,使得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互动积极的态势[1]。1.2教育目标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时间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思想觉悟的提高,使得学生构建健康、合理、科学的价值观体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时政要闻、感受民生国情,心系安邦定国、建构理想信念,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实现。1.3实践教学程序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程序,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的认知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的意识逐渐转化为自身知识建构和思想觉悟提升的动力,在学习中逐渐将社会要求转变为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使得学生的认知行为能力提升,进而保证其在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能够利用正确的方法论认识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的进步。

2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

2.1理论与实践融合维度:纵观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一般存在理论与实践衔接程度不足的现状,在实践教学中缺乏理论知识基础。因此,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势在必行,需要师生合作共同对实践过程进行认真、细致的总结,找出主要原因和主要矛盾,集中经历利用科学方法论认识解决主要矛盾,进而使得理论与实践有效的融合,使得二者能够和谐发展、良性互动。2.2理论与实践互补维度: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虽然能够使得学生学习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但是教学活动缺乏生动性,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而实践教学虽然在学习氛围、情境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往往使得理论知识落实不够具体化、科学化[2]。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应该正确认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得二者能够取长补短。2.3“知”“行”统一维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将理论性的考核与实践中的考核共同纳入到考核体系中,使得考核结果能够科学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成果,而且在考核的过程中必须将动态考核与静态考核相整合,思想政治理论在学生行为上的固化,进而保证“知”与“行”得到高度统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提高,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执行力的人才。

3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其他行为活动之间的关系

3.1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之间的关系:时代的进步,要求人才在思想上专业技能上必须共同提高,使得二者相得益彰,进而保证学生在走出象牙塔步入社会之后能够快速的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实践和谐发展,形成同气连枝的态势。这就要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实践中,将奋斗进取、创新共赢的精神与专业课程相整合[3]。3.2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业余活动之间的关系:首先,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的哲学知识、经济学知识、政治学知识等有效的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利用科学方法论武器解决业余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其次,构建有效的交流平台,使得学生能够将业余活动中遇到的困惑在信息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3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文娱活动之间的关系:文化娱乐活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受教者综合人文素养的关键。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与学生的文娱活动进行整合,使得学生的文娱活动能够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有目标、有规划、讲策略、将步骤的进行。

综上所述,根据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提出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征以及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其他方向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得各类矛盾能够趋向和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全面提高,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更多、更优的人才。

作者:韩雪 杨克 沈吉峰 单位:安徽省蚌埠市装甲兵学院

参考文献

[1]燕爽.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几个重大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2(10):59-63.

思政课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案例教学方法本身有很多优点,但从教学的长期效果看,这种方法不宜过于频繁地使用。一是在课堂上布置案例、讨论案例、点评案例等程序耗时过长,而且课堂的知识总量相对较少,经常使用会影响到教师的授课进度以及教学计划的完成。例如,“概论”课程,要讲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理论问题,大量使用案例教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二是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的热情会随着案例课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甚至会产生厌烦心理,使动机与效果相分离。要吸引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必须让教学方法多样化,将教授法、讨论法、课堂演讲等融入到教学当中。所以,依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案例教学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讲授法,遇到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点,宜用案例教学方法,因为它能形象地说明问题;遇到抽象性比较强的理论知识时,则还是应当选用传统的讲授法。

二、案例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案例教学形式要具有多样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案例的不同内容,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一是“广播式”,即教师口头介绍案例。其选材容易,使用方便。这种案例多半选取历史故事、人物传记。通过讲历史、讲故事、讲经历,开展案例教学,二是“音像式”,即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案例。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呈现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场景、活动、动画等进行教学。这种案例多选择先进事迹,如感动中国人物视频、身边的感动、道德力量等。三是“讨论式”,即每一个案例介绍完后,都要给学生留一定的讨论题,通过案例讨论、案例点评,使学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着的深刻道理。

三、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

案例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师生双向信息交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采用适当激励机制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真正从学业、生活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讨论式教学有利于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可根据讨论的目的,班级人数的多少,学生能力的不同,采取多种讨论形式,如全班讨论或小组讨论等。其中,教师是集体讨论的组织者,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最后作讨论总结。为了保证课堂讨论效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及时引导讨论的内容和方向,把握讨论的时间进度。教师对课堂讨论的实施计划要做到心中有数,至少对以下的问题要有思想准备,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开始?哪些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讨论一个问题需要多长时间?讨论的结果是什么等。在讨论中教师应把发言中提出的问题,分析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写在黑板上,用以掌握讨论的思路和结果。

四、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同一性

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案例教学的角度看,案例是“理论中的案例”,从理论教学的角度看,理论是“案例中的理论”。二者是相互渗透的。因此,虽然在教学中选取的每个案例的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只能涉及到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问题,与某一种或几种理论发生联系,但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得我们选取的案例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案例主题的选定和教学计划的安排要服从理论系统性要求,要把案例中的理论讲清楚,并善于用案例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将案例教学与传统理论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思政课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网络信息具有多元化、非主流、娱乐化、可共享等特点,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便捷、即时、快速、群体极化等特点。网络信息以及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尤其是网络信息多元化的特征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导性产生巨大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捍卫其主导性的紧迫性任务。

1.各种意识形态碰撞激烈弱化了高校思政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意识形态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 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及观点所构成,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成为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 意识形态在现代国家、社会都存在着,并决定一个国家、社会的精神世界的有无和健康与否,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经济结构转型、社会结构变迁、利益主体多元、思想观念多元、价值取向多元、国外 意识形态陷阱 ,等等。这一切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巨大挑战,非意识形态化、去中心化、价值中立、无政府主义等社会思潮愈演愈烈。在严峻形势下,在 8 19 重要讲话中指出: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高校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大任务,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性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的始终,是其最一般最稳定的属性。 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 就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为指导,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引领青年学生。 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深受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物质至上、宗教神秘主义、新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个别人鼓吹的 普世价值 等形形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出现一些错误的、危害性极强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思证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这对高校思政课捍卫其意识形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尤其是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2.网络信息多元化削弱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性

在网络时代,只有你拥有可以上网的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包括知识在内的网络资源。另外,在网络时代, 人人都是通讯社 、 个个都是麦克风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向社会发表个人的思想观点。众所周知,教育是需要权威的,教育的权威既来自于知识的科学性,也来自于掌握知识的主体 教师。大学生对学校教育及教师的信任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和源泉。在一定意义上讲,一个不受学生信赖、没有相当程度权威性的教师难以主导教学,教学效果不佳。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可谓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严重挑战。在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某领域的知识信息。网络语言 度娘 (网友对搜索引擎百度的别称)的出现和流行即是最好的印证。近年来,随着手机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网络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迅速,更加速了网络信息多元化的发展,使人们获信息的方式越来越碎片化,人类迎来信息碎片化时代。信息碎片化就是指人们通过网络接触到快餐式的、条目式的、可共享的,海量信息。而且伴随着碎片化阅读的流行,有些学生在享受网络阅读、网络式或碎片化学习的同时,忽视了传统意义的教师课堂学习和图书馆阅读学习,这种倾向具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故此,在网络信息多元化及信息碎片化时代下,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多元,获得信息更便捷,这必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性形成一定挑战。

3.网络信息多元化削弱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主导性

无论是网络信息多元化还是信息碎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网络上承载着人人可以共享的庞大杂乱、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今天,信息多元化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这样一个窘境:一方面教师为学生进行着积极的、正面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网络上又充斥着大量消极的、反面、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样的窘境必然削弱高校思政教学内容的主导性。尤其是网上传播的 去中心、价值中立、非意识形态、拒绝革命、远离崇高、淡化政治 等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与对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的教学内容形成强烈反差。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易于冲动、理性不足,极易受错误和极端思想的影响,他们在网络上接触阅读这些信息,如果缺乏客观理性的判断力,就会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产生怀疑,甚至抵御,必然影响其主导性。如同有学者指出的: 网络信息中蕴含的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等价值观,消解着社会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社会群体在信仰危机中面临价值选择的困惑与迷茫。 大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形成和树立正确的思想和意识形态,错误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就会趁虚而入。作为高校思政课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有效抵御和反驳网络上流行的错误思潮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何成为引领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伟大旗帜,这是关乎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 的重大和长远的现实问题,是关乎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问题。

二、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的基本原则

在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为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必须寻找具有方向价值的基本原则。从高校思政课的课程性质、现实环境等视角来看,必须遵循意识形态性原则、知识讲授性原则、现实生活性原则。

1.意识形态性原则: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的灵魂所在

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的首要原则就是意识形态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的灵魂所在。高校思政课不同于一般课程,其本质属性在于意识形态性。高校思政课既要向大学生进行一般性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教育,更要向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党的政策方针的宣传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然而,有些思政课教师为了突出思政课的学科地位和学术性,故意将思政课 中立化 ,淡化其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严重背离了党中央在高校开设思政课的宗旨。如果思政课的学科性质定位错误,指导思想出现偏误,势必会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就难以实现,甚至会葬送社会主义事业。尤其是在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西方利用网络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从未停止过,高校思政课要时刻警惕西方的 意识形态陷阱 。因此,在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捍卫高校思政课的主导性必须要首要坚持意识形态性,即从学科本质的高度来理解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并在教师政治素养、教学内容等方面注重意识形态性。

2.知识讲授性原则: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的必要手段

近年来,思政课教学改革基于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对话式等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然而,在现实中,有些思政课教师由于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为了吸引大学生不惜牺牲思政课的学术理论性,甚至采取一些 娱乐化 、 表演性 的教学方法,这种舍本逐末的教学现象,直接损坏了思政课的学科形象和课程定位。这种教学现实和后果不禁让人思考:改革灌输式教学方法是否意味着全盘否定和排斥教师的理论讲授?回答这一问题,要从思政课教学来考量。从思政课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来看,思政课教学内容中本身就包括很多理论知识,尤其是一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的理论知识。对这些意识形态性的理论知识,教师的理论讲授教学方法是不可或缺的。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知识讲授性并不是一味向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知识的讲解、灌输、填鸭等,而是与调动学生主体性及其积极性的教学原则并用。故此,思政课教学内容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的理论知识并不排斥知识讲授性原则,遵循知识讲授性原则是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的必要手段。

3.现实生活性: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的现实需要

时代在变革,社会在发展。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是生活在一定历史阶段下的社会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现实生活性原则理应是教育学中一条基本规律,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过时。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来看,网络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遵循现实生活性原则是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的现实需要。因为学生是生活在网络世界的 网络达人 ,是 网络原生态群体 ,是网络信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思政课教学必须从大学生的这一现实生活出发。遵循现实生活性原则,一是要从网络信息多元化的背景出发。当前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新的时代背景之一就是无法逃脱的网络信息多元化。高校思政课要想从网络信息多元化这一教师和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客观实际出发来考量和研究如何捍卫其教学主导性,就要深入研究复杂的网络环境,就要发现非主导性的意识形态形成传播的机制,就要提升教师的网络素养和水平,就要关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就要开辟新的网络阵地等等。遵循现实生活性原则,二是要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出发,高校思政课要因势利导,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教育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结合起来,要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找到一条让大学生容易接受的高效的教育途径。

三、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的有效对策

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如何切实有效地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真正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既需要政府部门有效监管网络,也需要国家营造清正廉洁、阳光透明的政治环境,更需要中国共产党提升执政能力,当然还需要高校思政课自身有所作为。这里仅仅从高校思政课课程本身的视域即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教学过程三个主要因素来探究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的有效对策。

1.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素养

⑴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意识形态教育。教师在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中处于指挥者、领导者的地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过强的教师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前面已论述过某些高校思政课教师过于追求思政课的学术性,刻意主张思政课的价值中立性,人为淡化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还有一些思政课教师 在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产生动摇,怀疑,从而不敢理直气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 试问这样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觉悟的思政课教师能培养出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学生吗?鉴于此,各高校党委要联合教学督导部门制定一套考核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的具体标准。同时,建议省教育厅主管思政课建设的相关部门对高校思政课建设评估时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的考核,并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定期培训。⑵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意识和网络技术水平。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调查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 , 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有多少大学生,就有多少大学生网民,大学生群体仍然是网络大军的主要成员。故此,要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思政课教师就要针对网络做功夫,提升运用网络平台与学生交流的意识和网络技术水平,做到教学的 有的放矢 。处于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树立积极参与网络生活的意识,明确为了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必须和大学生一样成为网民。其次,掌握利用网络的技术。现代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微博、微信、微话等网络信息交流平台更是层出不穷,思政课教师要赶 使用网络新媒体 的时髦。这样既能扩宽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也可以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更可以超越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无障碍交流,在交流中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引导学生远离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2.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判断和选择能力

人类每时每刻都置身于判断和选择之中。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是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网络信息多元化意味着网络信息的复杂多样、真假难辨、良莠不齐,这无疑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难度。 嘉格伦认为,我们正置身于一场由技术成为重要变革力量所导致的、相当迅速的、伟大的变革之中,以致大家常有失控之感,觉得个人无法依托,甚至就连那些责任重大的决策者们,常常也会被他们无法把握的超量信息以及有时连他们自己都无法理解的选择所淹没。 鉴于此,从学生主体角度来看,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捍卫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导性就要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判断和选择能力,这样才能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鱼目混珠的网络信息大海中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直达本质。具体方法是教师与大学生在课上引用网络信息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要注意分析其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必要时可以与大学生专门做一个有关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社会实践专题活动。当然,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判断和选择能力仍需对大学生加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3.有针对性地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⑴利用网络,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网络信息多元化这一趋势愈演愈烈,高校思政课必须适之、用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带给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不完全是负面的,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有其积极作用,关键在于要充分利用网络,挖掘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内容。网络那些传播速度最快、最流行的信息往往是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尤其是很多微信、微博上广泛流传的一些有关社会问题、意识形态的文章或段子。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及时抓住和掌握这些大学生感兴趣的网络信息,将其变为教学资源,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识理论,与大学生一起深入分析其真伪,辨别其对错。这样既能增强了教学资源的新颖性,又可以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关键是能提升教学效果。

⑵适应网络,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思政课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1.要转变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理念

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必然要适应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聚焦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学习和工作相结合”,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品格上下功夫。因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要“从理念上坚持‘发展性评价’并实现‘三个转向’,即从重过程评价向重结果评价转向;从重教师、条件测评向重学生学习效果测评转向;从面面俱到向重点突破转向。”

2.要创新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方式方法

教育部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钢》要求:“德育考评应坚持实事求是,采取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整体考核和综合评定,力求客观公正。应当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相结合,阶段性考评与总结性考评相结合,教师考评与学生考评相结合。在考评过程中,要贯穿教育,注重实效。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因而,高职思政课要在坚持方向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下,优化组合目标评价法、过程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总结评价法、标准评价法、问卷评价法、网络评价法等,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手段,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3.要建立高职思政课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主体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系统从相对封闭转向全面开放,教学活动的主体由单一的学校变成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教学空间从学校课堂向企业车间延伸,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企业人员的反馈信息往往有助于建立对学生更为全面的评价。”因此,思政课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政府考评学校、学校考评教师、教师考评学生的单向性评价方式,激发企事业单位、社会咨询机构、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等积极参与教学评价活动,使官方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构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知识学习与素质养成,能力训练协同发展,重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性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4.要构建职业取向鲜明的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就评价教师而言,一是要重视社会实践能力的考核,包括思政课教师与专业系部、企业、社会的联系,对相关行业、专业背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教学内容体现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贴近的职业素养、企业文化、行业发展、就业形势的新元素;二是要注重在教学技能和教学研究上的创新,一方面是对“教学做合一、德知行并进”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尝试,另一方面是对实践基地、互联网、校园文化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评价学生而言,“则需改变考评内容重教材理论研究的学科化趋向,根据高职教育自身特色,紧扣职业教育这个主题,将考评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养成方面的考查。如加强对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与职业态度相关方面的考评,从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往这方面建立相应的行为标准,最终使学生形成以诚信和敬业精神为重点的职业道德心理和行为。”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缺乏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

一是重理论知识评价,轻职业德行评价。高职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思想素质目标和实践能力目标。教学内容要与行业、专业、职业以及地区发展相结合,教学目标要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重视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二是重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轻视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突显了“教学做合一”的特点。学生在半工半读、顶岗实习、义工劳动或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中是否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品质。是否锻炼了社会能力和实践品格,是衡量思政课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尺。

2.自上而下的行政性监控和督导多,自下而上的民主性诊断和反馈少

一是没有专门针对思政课教学制定单独的质量考核办法。比如思政课课程建设质量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考试质量标准、学生学习质量标准等。二是重监督检查,轻反馈矫正。虽然高职院校定期开展教学常规检查,但往往局限于教学秩序、教学资料、教学规范上的考核,未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产生实际影响。三是重内在考核,轻外在保障。教学质量评价常局限在师生主观因素上,忽视教材开发、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设施等客观条件的保障。四是重常规管理,轻创新发展。高职思政课在充分发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优势方面的动力不足。

3.政府和学校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多,社会和企业参与的少

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往往局限于教学管理部门评教师、教师评学生、学生评教师等学校内互评,把评价等次作为衡量师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参照,而忽略了教学评价要根据评定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为教学决策提供服务的目的。工学结合强调校企合作育人,不仅要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社会和企业须参与其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更要拓展到思政课教师之外的班主任、辅导员、专业导师、社会实践单位、实习单位,改变政府和学校评价为主,企业和社会评价为辅的状态,发挥社会和企业在设计评价方案、选取评价指标、处理信息数据中的主导权。正如有学者指出:“思政课程的评价要社会化,因为不同的社会主体代表社会的不同需求和利益,他们的评价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更能反映出高校思政课程的效果与不足,更有利于高校思政课程的改进和完善”。

三、构建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对策

1.不断完善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制度体系

(1)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为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可靠参照。一要坚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高校思政课建设“05方案”的正确政治导向,使教学评价成为育人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改革和创新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构建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长效机制。三要领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创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模式。

(2)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学质量管理和监督制度。一要制定和完善思政课教师任教资格“准入”制度、主讲教师负责制度、教学质量跟踪观察制度、教学研讨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竞赛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制度、信息员制度等。二要不断强化对思政课教学质量动态管理与监控,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加强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体系建设

(1)加强行政部门的组织领导和宏观指导。一是学校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到校党政联席会的重要议题中,研究部署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二是加强思政课的组织领导,实行校党委领导责任制。三是以思政课建设评估为契机,健全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行政职能部门,积极支持和参与思政课建设工作,确保教学资源最大化利用。

(2)支持专家、学者和思政课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评价工作。一是要发挥国家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督导、巡视、检查上的引领作用。二是发挥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落实“05方案”,加强思政课建设上的指导作用。三是地区高职院校组建校际教学指导委员会,互聘专家、学者和骨干教师对思政课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分析并提供整改方案。

(3)充分利用网络渠道,打破地域界限、校际界限,建立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建设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

3.构建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1)以教师“教”的过程为观测点,立足于教师的职业能力发展,构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是职业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等。二是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具体表现为对学情的了解程度,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三是对教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包括对课件、案例、习题、实践教学基地、网络资源等。四是教学技能,包括对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等。五是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贡献程度。

(2)以学生“学”的过程为观测点,着眼于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构建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主要有考查和考试两种方式。考查内容包括:一是守纪和履行职责等行为规范;二是课堂学习质量,包括教学参与度和作业质量等;三是课外学习质量:听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和参加理论学习和交流活动等;四是实践活动质量:参加主题辩论、演讲等社团活动,主题调研、志愿者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考试内容包括:笔试试卷考试、口试主题汇报等。另外,还应积极探索思政课项目化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