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社区论文(精选5篇)

  • 养老社区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作为我国最成功的老年社区之一,北京“东方太阳城”老年社区的定位为“世界级的高尚退休社区”“全新退休生活的领跑者”。它坐落于有“东方莱茵河”之美誉的北京市顺义区潮白河畔。规划面积234万m2,总建筑面积70万m2,共可入住2万余人。其中包括独栋别墅、…

养老社区论文(精选5篇)

养老社区论文范文第1篇

东西方社会的不同决定了老年人居住的建筑空间及环境的不同,西方国家出现的主要模式是社会供养,而东方出现的主要模式是居家养老。我国的养老机构数量对于老年人口来说,达不到国际标准的要求,供求关系较为紧张,并且质量上也不能满足老年人生活的需求。在养老机构中的空床率也较高,首先许多老年人还是倾向于居家养老,并不适应于机构养老,其次许多养老院的居住空间及环境满足不了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需求,所以居家养老是我国老年人的首要选择。居家养老最大的问题是介护阶段老人的需求及照顾,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在家养老不仅是住宅设计中要考虑的问题,社区服务的支持也成为重要要求。住宅设计应该在居住小区中建立养老机构,组织适老性的建筑空间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2我国养老社区适老性建筑空间研究

作为我国最成功的老年社区之一,北京“东方太阳城”老年社区的定位为“世界级的高尚退休社区”“全新退休生活的领跑者”。它坐落于有“东方莱茵河”之美誉的北京市顺义区潮白河畔。规划面积234万m2,总建筑面积70万m2,共可入住2万余人。其中包括独栋别墅、联体别墅、点式公寓、板式公寓和连廊式公寓,面积为78~716m2不等。项目所在地顺义区植被覆盖率、绿化率和空气质量等环境条件和基础条件都非常好,位于北京传统认知的中央别墅区板块。规划特点是带状排布,景观资源最大化:傍水而建,周边为7000亩绿化隔离带。组团呈带状平铺,保证了每个组团与景观最大的接触面。特色为极致景观与闭合的开放组团,组团内引入大量景观,追求极致;在整体景观之外,每个组团内单独布置了大量水系、绿化景观,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需要;多层级交流空间,组团式布局,组团内部设置小型公共交流空间,组团外部设置相对较大的活动场所。

2.1建筑内部空间适老性设计

2.1.1适老性居住空间居住空间作为老年人最重要的功能要求,它首要需求的是私密性,老年人需要一个不受干扰的空间,安定的个人空间。在满足日照、采光、通风的基本要求下,居住空间的形式应多样化,一居室、两居室或单人间、多人间都应进行尺度设计,并且考虑设置一些公共交往空间,安排桌椅,提供休息的地方,增加互相交流的空间。居住空间面积不宜过大,尺度大的空间会给老年人心理上带来空旷感及疲劳感,平面形式最好是矩形,家具尺寸需较小,老年人的活动范围有限,行动迟缓,简洁的平面设计会给老年人创造宁静、舒适的空间。老年人的睡眠质量普遍较差,这就需要增加墙体厚度,强化隔音效果,利用隔墙设置老年人的私密空间,这些适老性的设计保证了老年人的需求。东方太阳城成功的关键点在于人性化的设计:针对老年人特别定制的无障碍设计、户型设计、环境设计。公寓均设电梯并设无障碍坡道,地面防滑处理,墙壁预埋扶手,阳角抹圆;户内紧急呼叫与电子安防系统;居室充分考虑朝向、采光和通风;卫生间离卧室不远并设有防滑扶手插座、开关都相应地降低高度;感应门锁替代旋转式钥匙;采用明亮的颜色,增强环境的可识别性;老年人渴望交流,有些别墅设置了双客厅;中国传统观念子女与父母同住设计了大户型多卧室;老人需要照顾设置了保姆间。

2.1.2适老性餐饮空间餐厅作为提供进餐的场所,同样也是老年人重要的交流场所,在非进餐时间段可以设置咖啡厅等休闲娱乐场所,卫生间的布置需要考虑适老性的设计。餐厅的设计应灵活,活泼,利用曲线给老年人带来有趣的空间感,可设计开敞的厨房空间,调动老年人用餐的情绪,增添趣味性,层次性。

2.1.3适老性休闲娱乐空间娱乐活动空间是老年人最常去的活动空间,应设置在养老社区的中心区域,提高可达性。各种室内活动室应尽量集中,并且尽量与室外活动空间有所联系,并设置半私密性的空间给老人提供休息、交流场所。根据活动内容,应有动静分区。空间形态需多样化,提高参与性。东方太阳城中大型会所成为老年人相互交流活动的主要空间,位于社区中央的规划面积5万m2的配套建筑群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其中大型康体中心接近8000m2,室内、室外的游泳池、跑道、各种健身器材、网球场、舞蹈房、室内跑道、温泉,均针对老年人特别设计。

2.1.4适老性学习空间老年人通过学习接触新事物丰富生活内容,增加积极的生活心态,并且打发空闲的时间,学习空间对环境的要求高,教学活动需要安静的环境,舞蹈、乐器需要开放自由的环境空间,这就要求各个空间之间需要隔离,动静分区,互不干扰。东方太阳城中设置的老年大学是北京市第一家社区内申办的老年大学,开设多种课程,如芭蕾、陶艺、书法、雕刻等,部分课程由社区中的老年人担当教师。

2.1.5适老性医疗空间医疗空间对于老年人是必不可少的。它保障了老人及时的救治,使老年人得到锻炼和休养的条件,医疗中的康复空间需要和居住活动空间分开,医院内部需要明亮温暖,创造出安宁的心理环境。东方太阳城中设置的太阳城社区医院,面积1.6万m2;有专业医师和设备,医护人员由北京市老年病研究中心选派,设施和医疗水平高于国家二级医院标准;可定期体检并提出保健计划,医院对每位业主每年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并存入个人健康档案,专业医师为业主量身定做保健方案;全覆盖的应急呼叫系统,紧急呼叫系统将医院同各家各户及公共场所每一角落连接起来;专业急救中心,与北京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合作,在太阳城内设立急救站。

2.2建筑外部空间适老性设计

2.2.1适老性社会交流空间室外活动空间是老年人必需的场所,社会交流空间应具有层次性和安全性,可分为开敞空间及半私密空间。在开敞空间中,首先要考虑场地的大小,在设计中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距离需离居住空间较近,具备舒适的环境,其次可考虑步行空间设计,因为步行空间是穿插整个社区的主要环境,是老年人散步的地方,需组织合理的步行路线,以安全易达为主要原则,可设置座椅,地面必须平坦防滑。最后广场、铺地的布置需合理,多角度的景观环境能给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欣赏空间。东方太阳城中整个社区有较好的社区水系及绿化,通透大气的视觉走廊、开敞绿地与文化广场和多个小型户外活动场地、湖滨健身步道与儿童乐园。在半私密空间中,一般为3~5人,这样的空间有助于老年人的交流,可选择具有安全感的地方设置座椅、小亭,比如在建筑的转角地方设置,背靠建筑或墙会给人带来安全感,同时工作人员也能看到的地方。

2.2.2适老性景观观赏空间景观观赏空间是老年人在心理上的需求,美好的景观能带给老年人积极的情绪,同时也吸引老年人多参与户外活动。所以景观空间既要具有观赏性,还要具有参与性。观赏性的空间设计可让老年人在室内、室外均可观赏,可种植不同的树木植被花卉,要有层次性,给人生机勃勃的气氛,并且需布置在易于看到的地方,同时需离建筑物有一定的距离,鼓励老年人参与。设置座椅,园艺等增加趣味性,设计小庭院,利用围合的空间给老年人带来安全,舒适的娱乐场所,农庄的设置增加了老年人的参与性,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东方太阳城在社区内开辟可以耕作的农庄,每块地管理费低廉,一年中可以在农庄中耕作,很多老年人非常喜欢这种农家乐的感觉。

2.2.3适老性健身空间健身锻炼的空间有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需具有多样性,并提供休息空间,运动器材需颜色鲜亮,增加参与感,集中布置促进老年人的交流,设计座椅台阶给老年人休息,提供观看的场所,感同身受,有一定的参与感。

2.3适老性的建筑空间组织

首先要考虑明确的功能布局,既有独立性又有可达性,组团布置的方式较好,方便管理。其次是动静分区,开放与私密的分区。老年人需要明确的标示来辨认场所,空间的安全感也是必要的,在建筑空间的组织上需要合理的建筑设计去实现。

3结语

养老社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区养老;社区照顾;社会福利政策

一、老龄化与养老需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强,加之持续的生育率下降和平均期望寿命延长的共同作用,中国成为老年人口数量最多和增长最快的国家。未来几十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将从成年型转向老年型,并向高龄老年型发展(国务院,2001)。

但是,在老年人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我国既往的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一个核心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因其内容和形式的弹性不足和功能单一,2005年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仅为17487万人(沈君彬,2006)。另外,因新中国成立后由单位一手包揽人民需要的单位制解体后,单位养老保障瓦解,而国家政府相应的养老保障制度又未能及时健全建立,致使老年人的“福利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加之当前我国家庭结构取向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家庭结构核心化趋势,家庭承担的赡养老人功能进一步弱化和外移,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需要(台恩普,2004)。

鉴于以上背景,为加快老龄事业的发展,促进社区建设,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我国政府从2000年开始推行“社会福利社会化”,将养老事业推向社会,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发展养老事业。

二、社区照顾养老政策

我国制定的《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以及《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将老龄化需要及养老问题纳入到国家政策、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中,除了对家庭养老为中心进行强调,并要求政府增加对养老设施建设、机构养老服务的投入之外,还提出了“大力发展社区老年照顾服务”的目标(关信平,2004),通过在社区建立综合性、多功能的服务设施,对社区内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定点服务,就近解决养老需求。

2000年2月,各部委联合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明确在我国提出了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福利政策。在养老方面,坚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而国家则为这些发展事业积极提供财政资助。由此,在原有的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两大基本方式之上,我国开始了社区养老的建设。

民政部之后从2001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从中央到地方,通过发行福利筹集的福利金,绝大部分(约40至50亿元)用于资助城市社区的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活动场所和农村乡镇敬老院的建设,以满足社区老年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福利金的资助为手段,充分依靠区、县政府的组织领导,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大力挖掘社区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持,为社区照料提供载体,为老年人活动提供场所。

其后又于2005年2006年分别出台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进一步强调社区养老政策,并明确规定各地要按照建立以国家办福利机构为示范、以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福利机构为骨干、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以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刘晓梅,2008)。

三、社区养老政策概念背景

与西方“反院舍照顾”运动的发展和社区养老的提出(吕新萍,2005)不同,我国社区养老政策的提出和发展具有我国具体的政策历史、文化、价值背景。

正如前文所说,面对我国社会老龄化的严峻趋势,以及“未富先老”的社会问题,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难以达到政府、社会完全负担养老的目标(李晓华,2005);在我国由政府一手包办福利向市场经济发挥作用转变的过程中,政府力图逐步从以往完全的社会福利提供角色中一步步退出来,强调家庭作用,引入社区概念,而社区也能够起到连接家庭和政府的过渡作用(李晓华,2005)。

受到我国传统“孝道”、“赡养父母”价值观的影响,我国社会中对于老年人的照顾都是以家庭为主;同时,政府也大力倡导家庭照顾作为养老政策的中心(陈树强,2002)。在社区照顾提出的过程中,有学者认为,社区照顾的最终落脚点、关键点是支持家庭照顾的服务,“现在养老的主要问题不是家庭是否需要放弃其责任的问题,而是科研做些什么来支持和使家庭能够继续提供照顾的问题”(吕新萍,2005),由此,在我国政府提出社区照顾的养老政策的过程中,其内涵仍是遵循了传统的家庭照顾取向,社区在这里,仅仅是作为一种家庭的外部非正式支持系统,起到辅助的作用,并没有被赋予实质的照顾含义,提出社区照顾的目的,是为社区中的家庭提供一定的支持、共同分担责任。

由于院舍照顾存在的服务质量与提供质疑,人际关系疏离化影响,老年人自我形象削弱(吕新萍,2005; 钱宁,2004)等问题,使得“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在对于养老照顾的讨论中逐渐受到关注。以“正常化”为目标,从个人的价值和需要出发提供服务,是以人为本价值观的主要核心(钱宁,2004),而社区作为由社区居民有机组成的团体组织,被认为比传统的院舍照顾更能够针对老年人的个人需要提供服务,并帮助老年人通过在社区中发挥作用,从而在其所熟识的环境中定位个人价值,提高老年人参与的自发性和社区居民的互。

四、城市社区养老实施成效与问题

经过几年的政策推广与实践,我国的社区照顾政策已经有了初步的实施成效,通过“星光计划”我国在主要省会城市社区、地级城镇社区中共建成22221个“星光老人之家”,为继续发展居家养老、社区照顾提供载体(沈君彬,2006);各地也纷纷以街道为试点,有社区向家庭推出居家养老服务,收到社区群众的欢迎,同时我国社区养老政策实施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社区养老只有空壳,没有实质。以“星光老年之家计划”为例,大部分“星光计划”项目只设置了室外健身场所和文化活动室。同时,“星光计划” 设施闲置率较高, 即“ 空壳” 现象明显存在(高灵芝、杨洪斌、胡旭昌,2003)。“星光老人之家”成“综合服务区”现象时有出现,一些地区违背《实施意见》中的有关产权归属的规定将“星光老年之家”变成社区其他活动用场所,有的甚至出让给其他单位。而相对的,对于星光老人之家所需要为社区老人提供的服务并没有发展到位。

其次,已有的社区照顾服务专业性低,难以满足老年人需求,并面临长期照顾的挑战。目前社区养老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居委会干部对工作的热情与自身的素质,同时在笔者对广州市素社街道社区照顾的调查中,了解到,相关社区照顾机构所聘请的社区服务人员,多是社区下岗再就业人员与特殊困难家庭人员,他们大多数没有照顾老人、医疗服务、心理服务的经验,更没有专业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知识。能够做的只是按部就班的做一些日常事务。在社区中,老人照顾机构成为了社区安置就业,解救再就业问题的有力途径,却忽视了老人照顾服务本身对专业性的要求。同时,一些老人由于身体疾病等原因面临长期照顾的需要,而社区由于其非正式性和服务提供机制而无法满足老人长期接受照顾的需要。

另外,社区照顾仍难以受到文化认可。老人在参与社区照顾中变现冷淡,大部分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仍停留在家庭养老阶段,并认为没有子女照顾是羞耻的,不愿意参与到社区照顾之中;同时由于社区老年群体差异化以及个人生活方式和观念问题,使得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难以适应。

五、社工视角对社区养老政策实施的讨论

面对我国目前社区照顾养老政策推行中的问题,在解决过程中,首先应该正视“社区”的意义和作用。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国的社区照顾中,仍将社区认为是家庭的辅助,目的是为了支持家庭照顾,这就使得社区照顾并非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进行发展,无法发挥社区照顾本来的含义,从而难以满足社区养老需求。

从社会工作角度来看,社区,作为一种基本工作方法,其所谓的社区,并不是一群建筑的组合,而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周沛,2002)。这一定义在强调社区中居民的互动关系,对社区的认同、归属感,以及在社区事务中的能动性。理论上的社区照顾包括 “在社区内照顾”和“由社区来照顾”两方面,这就是说社区不仅仅应作为硬件设施、家庭帮助服务的提供者,更应发挥其本身的能动性,从人文关怀、社区互动的角度提供养老照顾服务。

其次,在社区照顾中应引入“活跃理论”观念,发动老年人共同参与,发挥个人价值作用,提升老年人的自我认识,体现社区照顾的积极作用。在对我国目前的养老政策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仍是以消极否定老人社会角色的“撤离理论”为主,而老年社会学中“活跃理论”则认为老年人若能够保持较为活跃地参与社会事务,其社会作用仍能得到发挥,大众也将认同老年人的社会作用(Birren & Bengtson, 1988);学者周家华则指出在老化过程中老年人应尽量维持个人在青中年养成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社会价值观和社交生活,在精神和心理上与社会保持接触,有一定的活跃的社交生活,以此维持一种幸福的晚年和开朗的心境。以这一理论为依据,借鉴西方国家社区养老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我国社区照顾可以在已有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基础上,吸收社区老年人参与活动,促进老年人的社区参与,发展老年人的社会功能。

同时,社区工作需要综合专业合作,提供更完善的社区照顾服务。要落实社区照顾政策,无法单独依靠街道社区力量,针对社区老年人更多的护理及长期照顾需求,精神健康发展,社会参与需要,可以通过专业机构合作、活动设计和探访服务活动等方式来完成,结合不同专业的力量对社区老人提供服务,以切实尊重老人的需要,实现社区照顾养老政策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树强,2002,《老人日程生活照顾的另一种选择――支持家庭照顾者》,《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第3期。

[2]高灵芝、杨洪斌、胡旭昌,2003,《“星光计划”项目“空壳”现象分析》, 《社会福利》,第4期。

[3]关信平,2004,《社会政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4]国务院,200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人民网(http://.cn)。

[5]李晓华,2005,《社区照顾模式与我国养老方式选择》,《理论学刊》,第140期

[6]刘晓梅,2008,《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展开与重构》,《第三届全国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论文集》。

[7]吕新萍,2005,《院舍照顾还是社区照顾?――中国养老模式的可能取向探讨》,《人口与经济》,第150期。

[8]钱宁,2004,《“社区照顾”的社会福利政策导向及其“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思想战线》,第6期。

[9]沈君彬,2006,《星光计划"运行的实践与思考――以社会福利社区化为视角》,《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第12期。

[10]台恩普,2004,《中国老年人的家庭养老及社区养老服务》,全国老龄委网(http://.cn)。

养老社区论文范文第3篇

自古以来,孝在我国的家庭成分中均居于首位。儒家文化《礼记 大学》提到 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 齐家 作为 治国、平天下 的基础通常要求子女对其父母做到 养体 、 养志 ,即物质供养与精神赡养。伴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龄,现如今家庭结构特点小型化为主,空巢老人养老难的问题日益显现,人们对养老机构的要求在逐渐增大。为迎合这一硬性要求,本文就养老产业康复环境的康复理论与设计方法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

环境;养老社区;康复景观;人文

何为养老康复性景观?利用景观设计中的相关理论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为实现健康养老而专门设计的环境即为养老康复性环境。养老社区的特色应该是为老年人提供家政、餐饮、娱乐、休闲、社交、康复、医疗等一条龙服务,而不是仅仅提供老年人居住的场所。何为康复环境?简单的说,康复这个词意味着具有恢复或者保持健康的能力,与环境这个词结合起来就得出 能够恢复或者保持健康的环境 的概念。正是由于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达到了保持健康和机能的作用。

一、现阶段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

我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一亿的大国。我国老年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正不断地积累经验,比如借鉴外国一些发达国家的养老产业的成功案例,并结合我国国情找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养老产业的发展也被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和各界人士关注,在实际的开发建设中也有不少企业开始尝试多元化的养老模式,但大多是高档社区或是高收费的养老机构,没有办法实现养老的公共性。依据我国目前的养老产业发展背景,并结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来看,我国的养老产业市场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重点发展养老地产及老年住宅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人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各开发商可以根据老年人生理和心理情况的特殊性开发专门的老年住宅。例如老年公寓、亲子套房、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

2、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社区养老是现如今最主要的养老方式,社区养老可以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社区敬老院、社区托老所、社区老年学校、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为依托,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老年文化教育、休闲旅游产业

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运动保健、休闲娱乐要求的逐渐提高,将会出现一批适合老年人的体育保健用品、老年文化课程、老年旅游产品的出现,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二、老年公寓环境设计中的康复理论

1、景观偏好理论

所谓偏好是一种态度,一种表示洗好程度的态度,即 比较喜欢 。偏好的态度常反应在选择行为上,故环境偏好是个人对一个环境装袋的喜欢程度。基于人类精神上对美的需求,大多数人偏好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的环境。人类偏好较高的环境应该具备一致性、复杂性、易读性、神秘性等特征。康复环境中的偏好理论也如此,首先应具备的是达到人类的 偏好 ,让个体可以主动的认识到它的客观存在,才可能达到康复景观的第二重作用,即康复治疗。

2、园艺疗法

园艺疗法是通过植物栽培和园艺设计从社会、教育心理以及身体诸多方面进行调整的一种治疗手法。主要包括无感刺激、本能技法、心理恢复、集体锻炼这四个部分。

3、康复性环境理论

康复性环境的概念最早由没货密歇根大学的kaplan和talbot提出,定义为能使人们更好地从心里疲劳以及和压力相伴随的消极情绪中恢复过来的环境。研究发现,自然环境对于多数人都是恢复性环境。恢复性环境也是近几年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其主要包括两个理论要点,心理进化理论和注意力恢复理论

三、养老产业中康复环境的设计方法

1、模仿自然

模仿自然的最好方法是利用自然、向自然学习。建筑和景观设计中的模仿不是纯粹的模仿,而是根据人的需要对大自然的理解和重塑。从高迪的圣家族教堂到赖特的落水别墅都是建筑向自然学习的杰作,它们展示给后人的是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升华自然。

2、景观设计与建筑的互动空间设计

老年社区的设计中,不应忽视室外设计的重要性。老年人的康复训练绝大多数是在这里完成的,它是社区内人员康复、休息、活动和交往的庭院空间。传统的康复庭院是通过接触自然景观来达到康复治疗效果,有疗效的温泉、鲜花、树木很早便出现在康复建筑中。对于患者的病体和抑郁的心情,康复环境可以帮助患者精神放松、缓解心理压力,并提供室外活动和体育运动的场地。康复环境、建筑间隙空间与建筑设计应同步进行,这样才能保证环境康复设计思想的完整实现。

作者:王琦 弓太生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养老社区论文范文第4篇

现阶段多元化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框架构思 现阶段构建西部农村多元化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 我国现阶段社区养老模式构建研究 构建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研究 高校多元化融资体系构建研究 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老龄化现实探析我国多元化养老模式体系构建 现阶段社区居家养老研究述评 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加强构建农村多元化养老服务举措 榆林市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市场营销专业构建多元化营销实训体系研究 大学科技园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构建研究 河北省竞技体育多元化训练体系构建研究 研究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 大学英语教学中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之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新时期下研究生多元化奖助体系构建 构建多元化农业投入体系的探索 构建多元化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8-05.

⑥孙燕.养老服务社会化: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三方合作的实践模式[J].非营利组织研究,2010(12).

⑦陈芳,陈建兰.我国“自我养老”模式研究述评[J].学术论坛,2013(1).

参考文献:

[1]穆光宗.论社区文化养老[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5(10).

[2]穆光宗.“文化养老”之我见[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9(6).

[3]闫万芳.“文化养老”模式的探索[J].决策探索,2016(4).

[4]唐晓英.传统文化视阈下我国社区文化养老方式探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5]方巍.社会福利视野下的文化养老[J].东岳论丛,2014(8).

[6]黄佳豪.文化养老: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新视角[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2).

养老社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126-03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种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漠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

一、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要意义

我国养老模式可按服务地分为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者之间相互补充。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是目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其必然性主要在于:第一,社区居家养老满足了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化,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与之相应的是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多,但子女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陪伴老人。(阎安,2007;谭樱芳,2006;方秀云,2006)。另外,胡晓平(2010)指出当今社会存在的“代际倾斜”现象,一些年轻的父母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投到自己的子女身上,而忽视了老年人的心理以及精神问题,出现了轻老重幼的现象。第二,社区居家养老弥补了机构养老的缺陷。未富先老的国情使得政府对机构建设的投入不足。我国老龄化来势迅猛,机构床位紧缺,相应的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养老需求。胡晓平认为,受经济基础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老人不愿入住养老院。况且很多养老院收费较高,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态度不好,缺乏规范管理。第三,社区居家养老既经济又人性化。老人可以在熟悉的生活环境接受社会养老服务,既满足了老人的归属感,又减轻了财政负担,成本低,效率高(曾昱,2006)。第四,社区养老可以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使得部分健康老人老有所为,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李学斌,2008)。

二、发达国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

田园(2010)指出日本不仅完善了社区养老相关法律,还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内容。如家庭服务员服务、日间服务业务、日常生活用具服务、痴呆行动不便的老人的护理技术研修、老年人保健咨询服务等。日本的社区养老护理制度已较为完善,呈现出一种“按需养老护理”,将需护理程度分成了不能站立、不能步行、不能穿衣服、不能排便、不能用餐、不能吞咽食物、不能记忆等各个级别,并按照这些不同的级别提供登门访问型、赴养老机构一日型、短期入住型、入住特别养老机构型、入住老人福利院等不同服务。为保证社区养老的良性运转和避免所谓“虐待老人”现象的出现,日本还在养老社区服务机构自我检查的基础上,引入更为客观和公正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包括硬件上的建筑、设备、人员配置以及软件上服务的质量、老人的评价等。

美国社区养老,服务形式多样。服务提供者以私人、企业、教会为主,服务质量要符合联邦政府及当地政府的标准。肖童(2010)提到,美国社区养老从建筑物一直到食物卫生都有严格的要求。如社区内要建无障碍步行道、无障碍防滑坡道,低按键、高插座设置,社区住宅以低层建筑为主。美国的社区养老分两种模式,一是“全托制”,即老人全天候在养老机构生活。二是“半托制”,即老人白天在养老机构生活,晚上回家。全面考虑老年人各方面的生活习惯,尽可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美国的社区养老针对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有养老院、托老所、收容所、服务性设施公寓、医疗服务设施等。另外,建立了专门的、人性化、适合老年人的社区。这些社区设备齐全,但是花费很高。美国的“倒按揭”的放贷方式解决了老人的生活费用问题,也更有效地利用了老人来发展产业。

吴来苏(2005)提到法国在全国推行养老服务券。它由经过家庭服务管理局认证的公司发行,企业或个人均可购买。企业购买后作为福利低价出售或发放给员工,员工既可自用也可送给父母。使用人凭服务券向养老服务提供商要求服务,最后由养老服务提供商与服务券发行商结算。企业为员工购买养老服务券可免缴任何社会保障费,并享受服务券总金额25%的税收减免。通过该模式,政府既刺激了需求,又提高了供给,使整个行业实现了内生良性循环。此外,法国还特别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制定各种培训计划和对岗位的等级要求。还实行了严格的许可和评估制度。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就将养老问题纳入社区,对老年人采取社区照顾模式,取得了不错成效。腾■、高飞、尚红(2012)指出其特点主要是:政策引导、政府出资、依靠社区和体系完整。英国制定了社区照顾这一社会福利政策,并且订立具体的措施,以使社区能切实地承担起这一职能。英国的社区照顾主要是立足社区、依靠社区,以社区为依托,各种服务设施都建立在社区中,且社区照顾的方式尽量与老年人的生活相融合。各种社区照顾的机构既有政府出资社区举办的非营利性的机构,也有私营的、商业性的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人员既有政府雇员,又有民间的专业工作人员和志愿服务人员,形成了多主体、多层次的服务体系,以满足不同情况的老年人的需求。

三、当前中国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区居家养老在我国刚刚起步,各方面都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切入点研究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宏观政策环境和法律制度;微观的服务项目、服务设施的建设、服务人员的素质;人们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认识等。

第一,政府职能不完善,存在缺位错位现象。政府在推动社区服务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社区养老服务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一方面,政府对社区养老事业的关注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制定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足,缺乏规划和引导。另一方面,政府过度干预限制养老事业。政府与其他社会力量联系不够,民间组织发展缓慢(姜珊,2009;陈淑君,2010)。

第二,资金不足,来源单一。社区资金来源一直都是只靠政府支持,对养老服务投入的资金有限,资金常常出现短缺,使得社区无法满足日益壮大的养老需求。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足,资金来源不稳定,养老服务收费水平过高。社会、民间资金不易进入社区,不利于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陈旗,2009)。

第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完善。有些服务设施的功能设置不合理,缺乏适用性,忽略了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使得老年人在社区中的生活行动很不方便。社区的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老人对医疗保健、护理、健身、娱乐、社交的需求。很多社区只有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养老服务项目不足,服务对象有限。甚至有的社区连基本的医疗护理、家政照顾、应急服务都缺少,更别提文体娱乐教育项目了。

第四,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较低。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原社区工作人员,他们没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只能局限于帮助老年人料理日常家务,没能力提供专业的医疗照顾和精神服务,难以适应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卞文忠,2005)。而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人员由于待遇较低而不愿进入社区,也加重了社区养老专业服务的困难程度(赵聪锐,2011)。

四、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的解决对策

第一,完善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职能。杜智民、滕萌(2012)提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只是由家庭还有社会、政府等各主体共同参与其中的服务模式。但是政府具有的普遍性和强制性的特征是其他参与主体所没有的。因此,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应该是利用其强制性的特点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相对完备的政策法律环境,也即制定各种法律法规以及各种具体的政策。

第二,拓宽养老社区建设的资金筹集渠道。王秀贵、马开剑(2012)建议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我国养老社区建设的资金来源可以有两个方面:外部来源和内部来源。外部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和市场融资。政府投入就是政府在养老社区每年按一定比例投入资金,将老人满意度和老人数量等作为依据,对其进行分层次政府投入,另外,政府还需在税收上给予养老社区优惠。市场融资就是让信誉好且运作稳定的养老社区模仿股份公司进行市场融资,融得更多的社会资金进行社区服务。内部来源主要是社区费用和护理费用。社区费用包括社区各个方面的运作成本,如服务员和护理员工资、社区设施和环境维修护理、管理费用等。这部分可由国家和个人共同承担,国家可根据该社区吸纳就业人数给予其额外奖励,个人则需要交纳类似“物业费”的款项。杜智民、滕萌建议护理费用针对不同健康状况可采用两种缴纳方式:一是对身体健康的老人,按月收纳少量的日常检查和服务费用,只在身体状况不达标时才会收取特别的费用;二是对需要长期照护的失能老人除了收取日常检查费用外,可根据需要收取护理费、医疗费等。

第三,规范社区管理部门的日常运行机制。首先要设计科学的服务制度。可对入住老人建立电子档案;对需要不同服务的老年人实行分区护士负责制;细分服务群体,对不同体质的老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和治疗。再次要营造良好的软环境。社区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把“秧歌队”、“广场舞”、“太极拳”等各种健身项目引入进来,并开办兴趣班、讲座、文艺会演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再次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社区主管部门应力图做到财务运作情况的实时更新和公开透明,定期公布财务报告,定期给社区成员基本的财务运行清单和每位成员的消费账单,对社区成员的疑问予以解答(杜智民、滕萌,2012)。

第四,完善养老社区的服务内容。杜智民、滕萌提出要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服务,才能真正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设施来完善社区服务内容:一是建立老年人医疗保健中心。在社区内开设老年门诊、老年康复保健站等老年医疗保健机构,就可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健康保健日常化。同时对于一些大病重病,医疗保健机构能提供到社区外就医的各种服务。二是利用网络系统对老人进行安全监控。以老年人家庭为单位,在住宅内部采用先进的家庭网络路线,将所有的家电(电视、空调、家政安全系统等)相连,以无线或有线方式组网,完成对室内诸如盗窃、火情、有毒气体等的监测。同时控制各种电器、门窗等,保证一旦有火灾等情况能够及时联系到社区主管部门。三是建立老年活动中心,中心要根据老年人特点提供合适的文化娱乐项目。中心提供的不仅是设施、场所,更重要提供的是活动的氛围、伙伴。通过开办老年书画班、音乐班、舞蹈班、电脑班等,以满足老年人求知需求,同时提高老年人的自我娱乐技能。

第五,建立一支专业社区养老服务队伍。良好的社区一定要有专业的养老服务队伍作为支撑。敖妙(2012)认为专业服务人员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凭的专业人员,相当于高级管理、咨询人员,可以为老人提供心理、生理、医疗等方面的咨询。尤其是主治医师必须经过良好的培训,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认证;护理人员也必须受过专业护理训练。另一种是经过中等职业学校培训的具体工作人员,他们负责护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对于社区内原有的非专业劳动力,也需经过培训方可上岗。只有经过这类专职培训,取得相应证书才能进入社区服务老年人。同时,要处理好志愿者与专业工作人员的关系。志愿者虽然是一支不可忽视和让人尊重的力量,但是,大部分志愿者毕竟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不宜让他们担当护理工作,最适合他们做的是与老年人精神陪护,给老年人的生活注入活力。

五、研究评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取得的研究成果非常显著。他们从不同视角对居家社区养老模式进行了剖析,比如家庭和机构养老的局限性和老年人的现实需求等。有的学者也针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现状、运行机制及政策法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存在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但是目前的研究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研究中基本上重视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农村地区的研究。城乡之间是相互发展的,两者必然存在不可分离的联系,若两者相结合进行研究,城乡社区发展可以呈现出协调稳定的共荣局面。二是研究的内容大同小异,创新性不够。较多关注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意义、养老现状、问题与宏观对策等方面,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具体实施细节缺乏探讨。三是缺乏科学的具有说服力的理论研究。研究多就事论事,只关注当前问题和解决措施,缺乏长远性的理论研究。四是理论研究大部分仍停留在抽象论述阶段,缺少大量的实证研究,如养老服务如何才能实现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等问题仍然只是理论层面上所探讨的问题,理论研究大大滞后于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童.城市养老模式中社区养老方式的概述[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8).

[2]杜智民,滕萌.我国养老社区的运作机理及发展前景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3]敖妙.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2,(11).

[4]王秀贵,马开剑.我国城市社区养老对策[J].人民论坛,2012,(2).

[5]姜珊.我国城市社区养老保障体系探索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6]腾,高飞,尚红.国外社区养老服务现状与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7]阎安.论社区居家养老:中国城市养老模式的新选择[J].科学经济社会,2007,(2).

[8]谭樱芳.社区养老――城镇养老服务保障的新选择[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6,(3).

[9]方秀云.社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对策研究――社区居家养老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5).

[10]胡晓平.社区养老――我国养老服务的新模式[J].铜陵学院学报,2010,(3).

[11]曾昱.社区养老服务――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保障的新选择[J].天府新论,2006,(4).

[12]李学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08,(9).

[13]田园.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当代经济,2010,(9).

[14]吴来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方式――推进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方式[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15]陈淑君.黑龙江省社区养老服务问题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19).

[16]陈旗,褚立波.政府在农村金融改革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

[17]卞文忠,秦玉峰.黑龙江省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