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教学计划(精选5篇)

  •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人民版教材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安排三课的内容即“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三个内容,在反复阅读教材中可以发现,这个专题实际贯穿一条主线即“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精选5篇)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一、深挖教材,理清线索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这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教材,补充材料,通过历史细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强化历史教学效果。

人民版教材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安排三课的内容即“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三个内容,在反复阅读教材中可以发现,这个专题实际贯穿一条主线即“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其内部逻辑关系是:五十年代中后期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度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后来又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进行包括经济体制在内的改革;但是当时改革的方向还不明确,邓小平说要“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内,创造了市场经济的细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有力促进了国企改革,在此基础上,改革理论不断突破,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呼之欲出。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就形成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期积极作用后期日益阻碍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决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

二、补充材料,理解教材

在教人民版教材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由于教材对新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分析少,不利于学生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补充两方面材料。

一方面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外国经济侵略与长期的战乱,使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落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运用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2.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一五计划”开展后,大批农民进城,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急剧扩大,生活物资供不应求,粮食、棉花等家农产品的供应匮乏,不法商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为了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就得对基本生活必需品进行较为合理的分配。3.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苏联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始国,在二战前靠计划经济体制,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其成就让世界震惊,直至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各国对这一体制大多持肯定态度。有相似国情的中国,在当时情况下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4.战争年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影响。战争年代,我党在根据地举办的各类经济带有强烈的计划体制色彩,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体制的选择。

另一方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1.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点建设,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问题,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有利于工业化资金的积累,顺利实行“一五计划”,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有利于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2.有利于遏止商业投机活动和稳定物价,保证人民正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保障社会生活秩序,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3.从长远看,计划经济体制忽略了体会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且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这样通过对相关知识背景的补充,有利于学生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影响的理解,同时有利于理解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三、乡土资源,情感教育

历史学科蕴含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通过历史课堂上的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让学生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在教学“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课前作业:你们利用网络、图书馆、调查访问等手段,搜集抗日战争时期大田人的英雄人物和集美学村在大田的历史事迹,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谈谈对历史的理解。而且,我在备课时准备了一些地方史资料。如叶炎煌、林鸿图、林大蕃等人的事迹,集美学村在大田的相关视频、图片材料。

课上,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课前自主学习活动成果,学生积极参与,将自己找到的人物故事、相关历史文物与同学们分享,课堂气氛活跃,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宽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途径,增强了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

四、理清史实,活用教材

新课程教材采用专题形式编撰,教材内容系统性不强,一些内容的编写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因而,教师在备课中要结合学生特点和自己的阅读积累,对教科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条分缕析。

如在“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中“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的教学中,我利用历史思维导图向学生介绍责任内阁制的基础上,添加了细节化、故事化的内容,突出了制度的演进过程及重要历史人物在制度演进中的活动。第一阶段: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18世纪初,国王掌握行政大权,任命内阁的权力,内阁对国王负责,但出现了多数党原则与内部一致原则;第二阶段:从18世纪初到1832年议会改革之前,内阁由对国王负责逐渐变为对议会负责。多数党原则与内部一致原则有所发展,出现了首相率领内阁成员集体辞职的事件;第三阶段: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下院的席位增加,对议会的决策影响越来越大,内阁完全对议会负责,多数党原则与内部一致原则进一步完善。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新一年,新计划,你的计划做好了吗?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计划》,仅供大家查阅。希望你们喜欢。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浓。成为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__、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_、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抗美援朝的原因、土地改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 _ 带来的灾难、经济特区、 一国两制 的含义、万隆会议、理解 三个面向 、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六、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钻研教材,学习 课标 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出高质量的课时教案。

2、加强课堂教学,准确、完整地把握历史教学目标及内容,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全面完成教学目标。

3、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交流合作,探究问题。养成探究的习惯。

4、加强辅导。

以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生为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提高成绩。

5、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

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6、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一节课是四十五分钟,再除去两分钟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7、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8、积极参加教研室历史组、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9、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10、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新的学期,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围绕教研中心和学校 集体教研 、 学案导学 、 习惯培养 三项重点工作进行,在继续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发挥集体教研的优势,抓好学生习惯培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此,在总结上一学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学工作要求,制订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初一(1)、(2)班,共约90多名学生。初一是起始阶段年级,特点是:好动,好讲,比较浮夸。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对新学科会有较浓的兴趣。但初一学生的特点又使得他们可能管不住自己,上课只是听听而已,他们的记忆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综合归纳能力更是欠缺,况且还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不认真听,学习欠积极不主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行为习惯成为新学期的常规工作,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成为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

二、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中国历史》第一册,主要包括四个单元的内容: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阐述了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朝代的更替,掌握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在教学中,正确运用课本中的史料、图片,课本中的动脑筋问题,活动与探究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检测,加强学生归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使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方法,学会正确表述历史。充分利用 我的三分钟我展示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目标: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还应充分利用历史课堂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青铜文明,使学生懂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不同朝代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到杰出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孝文帝等对历史发展所起到地推动作用。通过不同时期文化成就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技史的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古代科学家、文学家们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铜文明;秦的统一和灭亡;大一统的汉朝;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晋的建立;不同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主要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2、教学进度

严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进度表进行。

3、具体措施

(1)研究初一学生心理特点,抓好起始年级的常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注意培养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入研讨教材,提高驾驭教材能力;认真学习初中历史教法、学法指导意见,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业务能力;

(3)完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学案。备课做到实用性强,提高课堂效率;组织好每一次单元检测工作;

(4)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以 我的三分钟我展示 为平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表述历史、评价历史等方面的能力;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每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优生发展,提高合格率;

(5)重视集体的力量,积极参加集体教研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优势,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对学生的培养计划

1、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主要措施:利用历史课的优势,引导学生探讨历的人物的优秀品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协助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发展动向,及时将学生不良行为加以改正;与所有教师一起,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引领学生沿着健康轨道发展;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以取得家长对教育的支持。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为实现教学质量 四年提升规划 中 三年上水平 的目标,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

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历史教学;价值

前言

初中历史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科学的主要内容,对历史的学习、了解以及思考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并进而对其他科目学习以及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在新课标要求下,历史教学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提升显著,探究其具体内容和方式可以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翻转课堂的概述

翻转课堂是指教学活动主体的翻转,是教育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主体的情况,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为提升。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将教学的基本内容以课件等电子资源的形式预先发放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重点知识有所了解,课堂上只需针对重难点向教师进行请教,并就思考所得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即可,这种模式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明显的培养和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提出、完善于美国,并很快在其他各国得到推广应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被我国引入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模式的最突出优势是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考虑到初中历史课对思考能力的需求,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初中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处于起步和衔接阶段,主要内容是将一些基本历史知识教授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一定的思考方式和能力,由于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在课堂教学前提前得知的,可以更好的进行了解,并在了解的过程中自主思考,从而使思考能力得到提升。

2.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新课标的要求是改变现有教育中教师占据主体的情况,由于历史知识基本是固定的,这使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改变教学主体有了更大的实现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将内容告知给学生,当进入课堂环节后,讨论、交流和针对性的请教就成为了课堂的主要内容,传统的知识讲解已经在课下完成,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到明显提升,从而实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转变,针对性的教育也变成了可能。

3.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得到突显、应用

读史使人明智,无论何种学习时期,历史学习都可以使学习者的思想更具深度、头脑更明智,初中生处于思想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可以使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得到突出和应用[1]。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接触历史相关知识的时间更长、内容更为丰富,这可以直接影响其对历史的理解,只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正取的引导,保证方向的正确,学生的思想就可以更为完善,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势。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内容不够丰富

内容丰富性是初中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首要问题,翻转课堂模式下同样如此,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既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使资源的筛选更加困难,部分应用翻转课堂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过度重视书本内容,使翻转课堂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在部分教学资源中的明史部分,由于现代社会有很多不够严谨的明史读物,教师一定要注意将详实的历史内容客观的教授给学生,这不仅体现在史实方面,更体现在严谨的治学态度方面,教师一味重视书本内容,忽略治学态度,这对于历史学习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横向纵向排布混乱

横向和纵向分开原则是指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排布,即同代比较和纵向发展,由于中学生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限,横向、纵向排布上出现问题可能造成学习的混乱。以军事历史教学为例,目前应用翻转课堂的部分历史教学活动中,往往将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同一地区历史内容相混合,如果学生对史实掌握较差,很可能无法充分掌握知识,引起学习的混乱,比如在唐代兵役制度中加入宋代兵役制度,又在唐代文化中加入西域文化和秦代文化,过于复杂、多样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其无法掌握,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观点取向不够正确

历史学习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丰富的知识,二是客观的态度,翻转课堂模式下,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明显,教师进行课件制作时,观点的选取必须慎重。比如教师所选内容为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历史,就应注意对民族关系的态度,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出现了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个政权,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发生了多次激烈战争,造成了平民大量死亡,甚至出现了著名的“杀胡令”,部分翻转课堂课件中,存在过度强调汉族或者少少民族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而忽略另一方所受灾难的情况,由于初中生价值取向、世界观尚不完善,思想很容易受到影响,养成不客观的态度,这对于长期学习甚至成长均是十分不利的[2]。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分步应用

1.准备阶段的应用

准备阶段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即总体计划和具体教学,总体计划是指教师对历史教学的长期规划,具体教学的准备阶段是课件的制作。教师对历史教学的长期规划,该项工作与翻转课堂的联系在于教学整体的衔接性、手段的固定性等,通常来看,历史教学是采取按年代进行的办法,即以人类出现为开端的社会史,总体计划的制定也可以遵循这一原则,每次进行课堂教学前,均将所选内容以课件形式发给学生,教师应养成课件制作的习惯,并对相关工作快速适应。课件制作包括内容选取、排布以及制作技术。如前文所说教学内容的选取、排布遵循知识丰富性、横向纵向分开以及观点引导三个原则,在相关原则指导下,教师进行内容选取和排布时,可以更为从容。课件的制作技术是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该工作带有一定的技术性,教师应注意学习和掌握,制作中,使音频、视频和图像高度结合,同时教师所用的语言也需简练明确,避免不必要的赘述。一般来说,课件长度以10-20分钟为宜,学生的注意力则往往在5-15分钟时最为集中,知识重点安排在8-10分钟处较为妥当。课件制作时,教师要将教学重点进行必要突出,并在课件最后将重点、习题等罗列出来,以供学生把握和思考。

2.课堂阶段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阶段的应用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学生的分组讨论,二是师生的互动,三是教师的引导和总结。以师生的互动为例,假定该课时的主要内容为官渡之战,互动需要由教师引导,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前,教师先设定讨论问题“官渡之战对曹操统一北方有多大的影响?”学生讨论后,教师选择每个小组的学生就讨论结果进行发言,并对其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进行肯定,由于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对于讨论结果乏善可陈的组别,教师也不应单纯的给予否定,可以选择其中的亮点进行鼓励,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需要注意的是,该环节可以不设标准答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开放的治学态度。鉴于课堂时长有限,讨论可能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如果学生的热情不减,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课外内容,指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3.结束阶段的应用

结束阶段的应用主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总结,二是在教学计划指导下引出下一阶段内容。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总结非常重要,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总结能力较弱,教师的总结是使其抓住教学重点的关键。比如文化历史教学,所选时代为商周时期,教学重点为青铜文化,教师应在结束阶段将青铜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比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将其文化内涵、制作过程、价值等进行简短介绍,便于学生抓住重点,更好的掌握知识[3]。下一阶段内容的引出,应遵循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同时课堂内容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或者连接性,比如当前课堂重点是汉代军事史,下一课时的重点可以是三国军事史,在结束阶段通过基本的年代延续性使学生对下一课时内容有基本了解。连接性是指如果本课时内容为汉代军事史,下一课时可以选择教授汉代文化史,也即同时期不同模块知识的教学。引导方式为平行引导,比如以军服为例引起学生对于汉代织布文化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将课件提前做好、并在该阶段将资源发放给学生,使翻转课堂教学得以循环进行。结束阶段是翻转课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最后一步,是对阶段教学的总结,也是引导下一阶段的重要方式。

总结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变革,该模式使教学实现了主体的转变,对学生学习效果、思考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可以使教学效果获得提升,目前看来,注重翻转课堂模式下各个教学阶段的具体应用和总体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可以使翻转课堂得到更好的应用,在下一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龙丽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2]张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历史教学;主题式教学成效

一、建构主题式教学:知识及方法的整合

主题式教学的建构有两个层次,一是跨学科知识内容的建构,另一个是学习方法或策略的建构。主题式教学的建构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设计,可视为是一种新的学习范型。相对地,一般教育学者普遍对传统范型的学习型态提出批判与质疑,包括课程过于偏重专门分科,学科内容则考虑特定知识体系自身的严格结构,教学则过于重视分析、线性与左脑思考。

(一)全方位把握历史教学内容──主题式教学的重点

七、八、九年级教材每一单元、每一课内容都有一个主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对每一单元的引言、教材涉及内容、主要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搭建综合整体的知识结构与体系,同时围绕“主题”对知识内涵与史学观点进行充分的揭示与升华。

(二)建构历史教学全新结构──主题式教学的难点

重新构建教学结构: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深刻理解教材,敢于加工、活化处理教材。通过增补、删减、移动、调换,使教材呈现更清晰的结构和面貌,有助于提高学生进行整体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围绕教学“主题”揭示与理解知识内涵。

(三)厘清历史知识概念──主题式教学的突破点

由于八、九年级教材学科专业性强,有些概念直接关系到知识内涵的理解,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知识概念的揭示,

将会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助于教学思想的揭示与升华。

(四)整合历史教学资源──主题式教学的亮点

1.充分整合教材已有资源

整合教材资源,主要通过问题分析、活动讨论、总结归纳等方式将教材现有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引言与课后习题等资源进行整合运用。

2.整合音像资源、网络资源、乡土资源

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是当前教学的一个闪光点。乡土资源具有地方性、丰富性与开放性等特点,在历史教学中,利用生动形象的乡土资源,能使学生增强历史的亲历感,从而使历史教学内容更具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主题式教学的设计四项原则

(一)关联性

关联性: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目的在激励学生自我构设一个有效的学境,故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特质、兴趣,甚至时间的安排及重要学习资源的拥有等,都要以学习者为核心加以考虑。

如:《隋的统一与大运河》就学习重点“大运河”探究需要兴趣与学习资源相结合。笔者把学生分成四组,第一组大运河特点及作用组;第二组大运河规划组(3+4+5=?);第三组诗歌大运河;第四组常州段大运河发展。本人带领学生前往常州东坡公园实地考察大运河,并提供相关资料。

问题:

1.这四首诗对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态度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各是什么态度?

2.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二)时间性

时间性:重视时间的适当规划,主题式教学允许学生针对某一主题或观念作深度的探讨,这些学习的内容不见得是在既有规划的课程内容之中,因此,学习时间的弹性化就十分重要。

如:“两千年魅力常州,十七届精彩省运――龙城文化遗产寻访展示活动”。

活动时间安排:

分八个阶段完成:

1.探寻主题广泛,涵盖了物质文化遗产(如:醉・近园、前后北岸、悄然会圩墩、常州古巷调查、情系九龙、明城墙・意境、瞿秋白故居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探寻“岩彩画”之美、淡雅竹刻龙城神韵、孟河医派、常州三奇等)――1月初;

2.调查论证,确立研究课题――1月中旬;

3.选项分工,制订活动计划――1月中旬;

4.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如何选题、制订计划、搜集、筛选、利用资料、信息,如何研究资料、信息,撰写研究报告等)――1月底;

5.查阅资料,参观游览,观看录像,走访询问,动手实践――2月初;

6.筛选、研究资料,合作交流探究――2月中旬;

7.撰写实验小结(文字、图片、实物、音像),制作电脑小报等――2月底;

8.汇报交流,论证评价,参加市区比赛――3月初。

(三)关系性

1.纵向和横向联系

在历史教学中要进行纵横联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2.相关学科的联系

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

3.整体联系

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四)合作性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分小组确立研究主题,查阅、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并将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加工。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培养主动学习,多途径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课堂中,教师指导、参考,各组分配角色和陈述、讲解本组的研究成果,学习采用不同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

三、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的成效

(一)主题突出:让课堂教学充满了“灵气”

“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是统领整个课堂教学,通过对某课历史知识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让学生感觉历史变化,感悟历史真谛,感受历史震撼,最终内化为师生情意的指导思想。它既是课堂教学的统领者,又是师生情意的发展内容。”

(二)主题突出:让开放性练习富有“时代感”

历史教材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围绕主题,切入点多样化,有的从现实问题入手,引申到历史(从今到古)。

(三)主题突出:让课外成果充满了“生气”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在学习初中历史历程中,教师固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担负起主要的学习任务。就主题式教学而言,因课程内容的设计并无既定外在型塑之限制,其知识建构的核心源自所选择的主题,顺之而下,再规划涉及该主题的知识内容及学习方法,相当符合开放教育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如山.另一种学习:新范型学习.教育研究信息,1988(1):9.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明目的 教方法 讲好课 树形象

虽然我们常常说“教无定法”但是,绝对不能没有方法,一定要讲究方法。好的方法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保障。初中历史一向被学生轻视,因此课堂组织教学的任务显得特别重要。本人在这里浅谈一点初中历史组织课堂教学的认识。

一、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 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才会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组织教学也就会顺利得多。

1、要使学生明白,学习历史可以获得多方面的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及精神文明程度,并为学好其他学科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要使学生明白:学习可以使自己胸襟宽广,目光远大。通过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步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自己的智力与能力,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明确历史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3、要使学生明白:学习历史是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上许多有作为的人大都是饱读史书。作为一名初中生,要想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不学历史是不行的。

同时,要求学生一定要端正学习态度,要向学习语文、数学等学科那样重视、用心,而不能还是老眼光看问题:认为历史是副科,学不学好无所谓。要让学生知道历史和其它学科一样重要,也是中考的必考科目。

二、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学习历史和学习其他的学科一样,必须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学好历史除了上课要认真听讲,课后要做好作业外,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笔记。历史课必须要做好笔记,笔记不必记在笔记本上,只在书的相应的位置做好批注即可。同时记笔记时要学会缩写,以免耽误时间。怎样缩写,学生可以自己做主,只要自己能明白就可以,比如:“社会主义”可缩写成“社义”,“中国古代史”可缩写成“中古史”等等。

2、划好记号。要学好历史必须要在书中划好记号,而且记号一定要用不同的符号来标记,不能都是“――”,除了“――”,还有“=、、、、Ⅱ”等。只有用不同记号标记,才能发挥划记号的作用,否则记号就是白划,起不到多大作用。比如:关键的字、词最好用“( )、、”来标记.如果是一段话,最好用“Ⅱ”来标记,在一段话的开始和结束处划上“Ⅱ”,这样看上去一目了然,非常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3、明确要记忆的内容。课堂上学生一定要知道哪些知识点是务必要记忆的,毕竟学生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如果学生不知道哪些该记忆,那么他们就会面面俱到,结果什么都没记住,考试时就会束手无策。

三、备好课,讲好课

备好课,讲好课是顺利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因为教师备课扎实,课堂讲授引人入胜,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秩序就会安定,课堂气氛就会和谐、热烈。反之,教师备课不认真,课讲得乱七八糟,学生当然不愿听,坐不住,也就没有收获。

在“备好课,讲好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在讲课时就要注意运用故事性讲述法。所谓故事性讲述,就是通过有头有尾、有情节、有场面的具体描述,使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鲜明生动起来,给学生一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它既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起生动具体的意象,形成正确鲜明的历史表象,又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这种方法,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切不可随心所欲,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使学生听了一堂、乐了一堂,结果却一无所获。

要避免这一点,在备课时就要有计划、有目的斟酌选择。所要讲述的历史故事首先必须具有典型性。即能够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服务,并有利于贯彻落实教学目的。还要注意科学性,即所讲述的历史故事必须有正确的出处,那些民间传说、艺术作品的虚构部分都不能作为历史课堂讲授的内容。在保证这两个前提的情况下,还要尽可能照顾到趣味性。

2、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初中学生所处的这个年龄段,思维异常活跃,遇事爱问“是什么”?“为什么”?,以前,他们对自然现象有较大兴趣,这时则开始对生活道路、人生真谛、社会发展等社会现象抱有探索态度了。他们希望能找到有关上述问题的最佳答案。而在这方面历史学科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历史教师应根据初中生好探索的心理和历史知识“过去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特点,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结合学习历史的意义和目的教育,运用“鉴古喻今”和“观今察古”的方法,既能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内在渊源关系上探索人生真谛和社会发展规律,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学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配合历史教师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所谓“鉴古喻今”,就是以历史的经验教训作为认识当今社会的借鉴;以历史上优秀代表人物的英雄行为、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我们当今做人的借鉴。

所谓“观今察古”,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去认识历史上与之相似的现象或事件,再通过对其理解,来加深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认识。

运用这两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受到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历史学科不仅广阔无垠,而且丰富多彩,富有现实性,学史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四、树立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一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如何,或者说对学生是否具有权威性,对于组织课堂教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初中学生崇拜英雄,在他们心中有意无意地都在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偶像”。所以,初中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努力塑造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当然,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和思想素质,用自己的学识和人品使学生口服心服,这是最重要的、自不待言。本人在这里着重谈一下平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上课时不要穿奇装异服,不要留怪发型,女同志不要浓妆艳抹。应作到朴素、大方、整洁。否则,会有损于自身形象。

2、课堂上和工作方面要严肃,要讲一点师道尊严。上课学生要起立,上课前学生要擦黑板,不能迁就。讲课、提问、检查督促及批改作业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教学语言要有一点幽默感,但决不能流于庸俗随便,不能开有伤大雅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