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创新(精选5篇)

  • 信息化教学创新(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106- 02 随着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不断推进,信息化教学在军事训练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抓好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当前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对提升教学层次,…

信息化教学创新(精选5篇)

信息化教学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教学方式; 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62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106- 02

随着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不断推进,信息化教学在军事训练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抓好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当前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对提升教学层次,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倍增器的作用。在新时期,探索军事训练信息化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尤为重要。

1 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高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教育领域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被扬弃,教育信息化全方位地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一是教学过程、教学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化的技术、观念、手段、方法,使教育功能发挥得更广泛、更有效、更及时,其宗旨是培养创新人才,加快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传统教学过程相对刻板、简单,立足于教员精讲,学员理解记忆和练习。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过程以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方式实施,教和学两方面表现出开放性、合作性、整合性、交互性、现代性。在技术手段丰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员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探索,必须努力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实现教和学的良性互动。一种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师生共同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资源进行教学的模式正在形成。二是教学形式、授课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粉笔加黑板的授课、辅导方式越来越淡化,运用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授课越来越普及。教育信息化打破了学校围墙的限制,很多教育资源可以实现网上共享,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形成网络化学习,为学员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资源体系。网络信息资源以其独具魅力的开放性、探究性和交互性,一跃而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资源。三是教材载体、教学资源发生了根本变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资源十分丰富,教材的外延不断扩大,目前已在纸介质的基础上,发展到磁介质、光介质的广阔领域,这为学习的革命安装了强劲的加速器,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开辟了一条高速公路。随着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完备的教育体系、完善的教育设施的建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备课已被广泛使用,并成为主要趋势。四是学习方式、学习时空实现了新的跨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习场所、学习形式越来越灵活多样;个性化学习、个别辅导越来越广泛和具体。如何辅导和支持学员的个性化学习,如何因材施教、实现个别化教学,如何检查作业和练习,如何考试等,已成为每个教员的新课题。每个学员的基础不同、对信息资源的兴趣与理解水平不同,教员必须将教材内容与信息资源整合,必须将传统的授课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才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实效性。新的学习方式及个性化学习对启发学员创新思维,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把好“三道关”抓好信息化教学人才队伍建设

教育信息化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创建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教学模式关键是要靠广大教员的创新精神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要大力开展教员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努力提升教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针对教员队伍信息化水平低与现代教学手段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大力培养信息化教学人才,注重把好“三道关”。一是把好选拔关,要改善教学力量不足的现状,就应着力提高教员队伍教学能力,要注重选拔和培养一批懂专业、会操作、能讲会教、精通当代信息技术的教员,要注重把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员选配到教员队伍中,作为教学力量重点加以培养。二是把好管理关,在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过程中,从各行各业抽调了不少教员,为此,应搞好人才队伍的信息管理,把每个教员的基本信息、联络方式、专业特长、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都录入信息管理数据库,形成教学人才资源网,对信息化教学人才队伍进行合理调配,综合使用。三是把好培训关。要利用各类培训,加大力度对教员队伍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培训。另外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的方法,将外单位的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人才请进来讲课辅导,择优挑选部分教学骨干送到院校、上级机构和挂钩单位训练和学习,切实拓宽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渠道,使教学人才充分发挥综合效能。

3 建好“三个重点”,抓好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

针对当前军事教学中信息化教学平台不完善,整合程度不高,还不成系统、不成规模的特点,应立足自我,协调地方,整合军地资源,更新和完善训练教学物资器材、设施设备,主要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搞好“三个重点”建设。一是重点加强教(器)材库室建设。要加大经费投入,专门拿出经费更新、配齐各类信息化教学教材和物资器材,切实抓好教(器)材库室建设,并做好教(器)材的专项分类、储存和保管。二是重点加强信息化多功能教室建设。可以建设集综合多媒体电化教学、网络训练教学、远程视讯教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训练教学场地,搞好“声、像、光、影、电”等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切实搞好信息化教学场地保障。三是重点加强信息化教学系统建设,重点加强多媒体系统、远程视讯系统等信息化教学系统建设。多媒体系统着重搞好采集、制作、播放等环节的配套建设,确保发挥最大的综合效能;远程视讯系统建设形成网络,达到“纵向连得上,横向能沟通”的要求;训练教学网络系统主要搞好内部局域网络的建设,集成指挥自动化系统、训练作业系统、军事理论考核系统和军事训练评估系统等训练软件;切实形成一个综合、集约、高效的信息化平台。

信息化教学创新范文第2篇

生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的全部感觉信息中,以视觉与听觉为主,视觉信息约占80%以上。二者相较而言,人类的视觉比听觉更具优势,更敏锐的视觉接受信号的能力要强过听觉,而将二者结合则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古代文学教学常常一堂课都是教师在讲,师生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这容易造成学生听觉系统的倦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受知效果极为有限,只能以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课程结束后所获无多,影响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古代文学教学信息化的创新路径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使学生掌握与古代文学有密切关系的古代典章制度、历史知识及古代汉语知识,提高学生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钻研学术问题的兴趣能力;加强学生古典文学修养,承传民族文化的精神,为将来进一步从事教育、文化、科研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全面实现以上教学目标。问题的解决在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第二课堂并重,如此一来才能建立崭新的 时空一体 教学模式,即课堂现代教育技术方式的传授与课外多媒体技术运用下的品阅相结合。

三、结语

信息化教学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教学

在大数据时代,培养大学生从海量数据中获取决策相关信息的能力,成为当代高校培养创新型经管类人才的关键。管理会计是经管类大学生的重要课程,而利用管理会计实现分析决策职能,也成为当代高素质管理人才必备的能力。所以本文以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教学变革为例,剖析当代高校经管类大学生信息化创新教学变革的必要性以及相关措施,为促进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新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大数据时代推动管理会计课程向信息化方向改革

随着大数据时代和共享经济的到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企业各项管理决策越来越需要借助管理会计,利用预算、预测、控制及绩效评估等工具和方法,进行精细化和数字化管理,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大数据时代促进了管理会计对信息化的应用,当前在智能制造和 互联网+ 等技术驱动下,管理会计将突破原有的发展瓶颈,通过有效利用云计算和数据挖掘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和处理信息,实现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型发展。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 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为中国企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企业财务管控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互联网情境下,充分利用大数据,有效支持企业的绩效管理、市场和盈利预测,这都是当代大学生培养需要关注的问题,大数据推动管理会计课程信息化改革的方向。

(二)企业商业模式转变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进程

随着信息化与经营管理结合程度的日益密切,企业商业模式逐渐演变为以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为特点的新商业模式。一方面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动态实时地搜集和处理企业内外部的各类信息,灵活调整企业业务流程,按需组件,柔性生产,弹性化满足客户需要,企业业务呈现出多样化、弹性化、个性化和组件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企业业务环境从传统的机器化向网络化方向转变,加上各类虚拟手段的应用,使业务人员无需清楚掌握复杂业务的运行流程,而只需关注产品市场需求以及外在环境变化,并需要及时做出相关反应。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变,需要进行更加精细的成本管理,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教学内容的变革提出挑战,促使管理会计信息化变革进程的加剧。

(三)经济转型促使管理会计信息化要迎合 新常态 发展需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 新常态 经济转型期,新常态要求不过分追求经济数量和规模的增长,而是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企业管理应主动适应新常态,由传统依靠人力和资源投入来获得利润转向依靠技术、人才、信息、管理创新等赢得比较竞争优势。融合信息技术和管理会计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助力。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企业信息获取、传递和共享效率;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以其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对信息进行使用和评价,提高了企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新常态对企业质量和效率的要求,转换到微观管理会计教学中,就要求高校教学要适时实时进行调整,将信息技术融合进管理会计模型中,培养更多适应 新常态 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管理会计人才。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教学理论研究亟须深入

一方面我国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初主要借鉴欧美等国家的理论与方法,虽然经历近50年的发展,但目前并没有形成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导致管理会计缺乏足够的创新,学术界的很多研究流于形式,许多技术和方法缺乏实践可操作性,不能深入企业进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随着ERP以及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普及,目前企业业务流程、资金管理流程和信息管理流程等三大流程(即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已基本实现有机整合,以业务为事件驱动的财务业务一体化平台已基本建立。但资金流仅处在财务业务一体化水平上,缺乏对管理会计信息的应用。管理会计的全面预算、成本控制等内容如何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并融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还需要从技术和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亟须增强

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亟须提高。一方面企业对管理会计本身的重要性认识亟须提高。企业在制定各项决策、调控各项经济活动以及进行业绩评价时,更多凭借管理者既有经验,缺乏对科学管理的应用,导致管理会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结果使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缺乏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视以及需求;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关注信息化对管理会计的重要影响。虽然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已经由传统单一的业务流程信息化发展到整个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和集成共享的阶段。随着SOA架构的推广使用,企业管理软件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也逐步解决,企业通过信息系统调控业务活动、获取各种有用信息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但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却大为滞后,在一项涉及全球100个国家及地区近3,000名高管的数据调查中显示,60%的高管无法有效利用所有数据进行管理分析。

(三)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存在严重的 信息孤岛 问题

目前,在企业中应用较为成熟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有资金管理系统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此外,物资采购系统和风险控制管理系统的基本架构已搭建完毕。如果将管理会计的各个系统相互关联,与业务系统进行有效集成,那么企业业务就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完整地运行,但实际上却存在严重的 信息孤岛 问题。由于目前管理会计主要强调对财务的管控,导致绝大多数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仅起到编制预算而没有发挥管控预算的功能。如果将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与物资采购系统相集成,同时把预算管理与采购的各项费用相关联,企业就可以达到管控预算的目的。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管理会计的各个系统是彼此相对独立的,这导致信息无法在各个系统之间进行传递、关联和共享。 信息孤岛 问题已成为管理会计信息化进程的严重阻碍。

三、完善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教学的措施

(一)加快构建管理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

管理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是推行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教学的基础。一般将管理信息系统分为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三个层次,事务处理系统是最低级的处理日常事务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支持中层管理决策的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是支持企业高层战略决策的系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从职能看应归属于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企业内部高层战略决策提供财务相关信息,如企业预测信息、长短期经营决策信息、绩效考核和评价信息等。2014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鼓励建立管理会计科研机构,完善现行的会计科研成果评价方法,不断增强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管理会计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应用框架。管理会计信息化理论应在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应用框架基础上,结合信息系统模块化理论,建立以管理会计决策模型库为核心,包括资金管理支持系统、风险管理决策系统、绩效考评系统、成本管理决策系统、全面预算系统等在内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图1)

(二)加快创新型管理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建设

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进程,首先要加强高素质管理会计师资力量建设,要鼓励高校设立管理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并完善师资队伍,在与企业合作创建管理人才实训基地的同时,不断探索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其他模式;其次要加快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改进现有的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推进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会计人员利用信息化手段提供和使用非财务信息的能力培养;最后,要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与实践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信息化教学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为创新型信息化人才提供实践机会,提升其实践能力。

(三)加强面向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现阶段,不管是企业应用还是高校教学都亟须突破管理会计 信息孤岛 问题,加强完整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早期学者指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包括预测分析、决策分析、预算编制、反馈控制和业绩评价等五个子系统。近年来,大量学者进一步从企业整体角度提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包括财务共享、集团管控、财务管控和全面预算管理等子系统。《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管理会计信息化进程,通过新建、整合或改造现有信息系统等方式,并从源头上杜绝 信息孤岛 问题,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有效实施。需要注意的是,构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费用较大,鉴于我国会计信息化系统发展较为成熟的现实,笔者认为应注重将面向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现有的会计信息化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和加深与其他管理系统的关联,引导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四)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教学内容建设

1、重视财务金融资源管理的教学内容。财务金融资源的管理包括财务资源和金融资源的管理。目前,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侧重成本管理与控制、投资决策、经营决策以及企业预算等方面。然而企业的财务管理所要面对的不仅是既有财务信息管理,还需要对金融资源信息进行管理。管理会计如何对这部分财务金融资源进行管理以及如何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这是原有的管理会计体系所没有的,因此财务金融资源管理将成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教学要考虑的重要内容。2、重视财务与非财务计量并重的绩效评价体系应用。为实现管理目标,企业首先要对其自身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评价。业绩评价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绩效衡量的指标,无论是财务方面,还是非财务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推进现有绩效衡量体系的改革。管理会计信息化下具有Internet技术特征的云计算平台,可以实现数据的动态管理和共享,为财务与非财务计量并重的绩效衡量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带来了契机。3、重视管理会计软件的教学应用。传统的会计软件主要是满足企业对会计核算的需求,而企业会计核算则需要遵循现行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因此传统的会计软件通用性比较强。而管理会计面向企业内部决策所需的管理学科,标准化的会计软件势必不能满足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引进适用于不同行业的管理会计教学软件,以满足学生实践需求。除此之外,还要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建设,为信息化变革提供动力,要强化管理基础建设,使企业自发产生应用和发展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内在驱动力,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变革提供动力与源泉。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普及使企业财务管理实现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蜕变。21世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则促使企业财务管理实现从传统会计核算向为业务管控和价值创造服务的方向转变。当前财政部鼓励企业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优势,推进财务管理转型,将财务部门的工作重点转移到计划、控制、评价等管理会计应用方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普及与应用,将企业内部不同业务单元之间分散而又重复的业务集中到共享服务中心进行专业化、标准化、流程化的处理,一方面实现了企业财务和业务的有机融合,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为企业战略管理决策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渠道,促进财务、业务与战略的整合,为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开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管理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边志新.管理会计信息化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20.

[2]冯巧根.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的新趋势[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1.1.

[3]耿云江,赵晓晓.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机遇 挑战与应对[J].会计之友,2015.1.

[4]廖家生.管理会计:企业应对经济 新常态 的重要工具[J].财务与会计,2015.1.

[5]许金叶,陈丹仪.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与实务内容:会计转型的方向[J].财务与会计,2014.6.

信息化教学创新范文第4篇

一、感受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丰富多彩的知识

处于小学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有鲜艳的色彩和活动的图画是引发兴趣的重要因素。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旨在让学生掌握获取、传输、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作为信息传导中最重要的计算机平台和媒介,让学生及早地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和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一种电子产品---计算机,具有特定的科学性和程序性,通常情况下,以周密的教学教程和技术要领为教学重点,但是学生的具象思维尚未完全成熟,因此,信息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人们用眼、耳、鼻、舌等感官直接感受外界的信息,从而做到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真的是“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二、制定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努力地去做。我们知道小学生有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那么针对这一特征,作为教师我们应及时调整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为原则,不断创新教学课堂,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更新原有的教学方案,在出色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信息教学的革新,增加学生的新鲜感,从而更好地完成信息教学的任务。可利用观看图片、欣赏动画、截图和添加自己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和了解了信息技术课程给我们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三、利用“闯关”游戏,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绝大多数学生都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动力。将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从而掌握新技能。就拿学习指法来说吧,本身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当然更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成绩好。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当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游戏”这一程序,让孩子在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理念让孩子不沉迷于网络游戏。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在深化信息技术的同时,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作为一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拓展教学课堂,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将学习活动讨论、信息技术学习征文、“我与信息技术”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活动纳入到教学课堂当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展现自己,畅谈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所学到的一些小知识、小窍门或小故事,通过与同学们的共同分享与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优秀的同学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还可以有效地激励和帮助后进生,让其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尽快地加入到优秀同学的行列,这样就营造出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达到深化信息技术的效果。让学生从学习中感到进步和满足。让优秀生更优秀,让中等生有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五、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如挖掘泉水,愈挖愈深、愈深愈甘甜。有些时候我们越是放手,越能开发孩子们的智力,越是禁锢,可能就越会阻碍和束缚他们的发挥。新课标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画图”软件中,我们一旦讲解了矩形的画法,那么其他椭圆和圆角矩形,就不要再讲解了,从实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又比如说“复制、剪切、粘贴”,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在平常练习中就能熟能生巧了。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六、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平台,促进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信息化教学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网络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99-02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教育的发展一样离不开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2012年,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就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信息化对于改革与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教育信息化指引下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1.教学目标错位。现行的高职《经济法》教育理念对高职《经济法》课程缺乏准确的定位,从而导致教学目标错位。有些高职院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认为开设《经济法》课程就是为学生考证服务,因此倾向于直接使用各类考证的《经济法》考试科目辅导教材,纯粹以应试为目的教学,成了考证辅导班;有些高职院校尤其是法律类或综合类院校则认为,开设《经济法》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未来继续深造的需要,因此容易照搬法学本科的《经济法》理论知识的教材进行讲授,过于理论化。可见,对于高职《经济法》教学,目前高职院校尚缺乏准确地定位,以至于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存在分歧,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法》教学理念的陈旧。具体表现在目前的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要么以满足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的轰炸,确保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目标;要么以满足对学生进行纯粹理论的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在未来通过自学考试或本科课程考试为目标。无论哪一种教育理念,都忽视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初衷以及学生本身的学习意愿,完全是以应试为目的,未免背本趋末。

2.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教学目标的错位就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的简单化甚至教学模式的填鸭化。无论是考证辅导班式的教学还是《经济法》纯理论教学,都停滞在讲授理论和加强课堂与课后练习的传统教育阶段。笔者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学术期刊网上就这一主题专门进行了搜索,搜索结果显示,虽然有个别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职《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但结果无外乎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图表法[1]、案例教学法或双向提问式教学法[2]等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有些学校倒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作了一定的反思,引入了网络手段,可是却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就是只把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浏览学习、下载资料。在这些网络教学中,网络的教学特征,教学功能,教学互动等优势都没有完全体现发挥出来。[3]因此,都没有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效果一般。教学理念的陈旧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进而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笔者关于这一问题曾经在学生中做过调研,学生们普遍表示,《经济法》课程给他们的印象就是上课学习、下课背书、考前做题,非常地传统,也非常地无趣。传统的填鸭式与题海式的传授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获得的《经济法》知识难以巩固,教学中的前学后忘成为普遍现象,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本就一般的情况下,这种后果更加明显。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非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如果纯粹为了考试而教学,是不可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我们应该去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4]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1.理论依据构建。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指引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最终形式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日常教学任务。这么认为的依据是著名的“情境认知理论”。《经济法》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法》教学的要求契合情境认知理论的特征。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与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和科研活动的情境相吻合。这样,使学生有可能在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解决,形成科学家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共同体的文化。[5]而要在课堂上去模拟与《经济法》相关的、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相似的教学情境,唯有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段来实现。因此,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应该实现以下几方面创新:(1)教学目标上,应该以实现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为目标,立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而非提升考试通过率。(2)教学内容上,应该建立在教材基础上,能够为网络所共享的教学课件、多媒体信息资源以及试题库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脱离教材。(3)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在注意情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网络教学策略设计的同时,还要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具体的知识点要尽量采用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6](4)在考试设计方面,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实施考试,实现随机题库制与无纸化考试相结合,减轻教师阅卷负担,减少阅卷出错率,同时节约学校的经费资源。

2.教学目标设计。传统的《经济法》课堂教学仅仅以顺利完成期末考试或提升考证通过率为目标,完全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信息化建设正好可以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创新,真正实现素质与技能教育。笔者以为,高职《经济法》教育应根据高职人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避免理论与实践分离、知识和能力分离、教学和考证分离,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一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网络化教学则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理论知识进行情景模拟预设,然后通过网络手段实现机――机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设的模拟情景去学习理论知识,并运用理论知识对情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3.课堂教学创新。《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关键在于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这一举措必须要在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心理与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契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也符合学生考证与就业的需要,从而摸索出一套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教学内容创新。可以考虑在保证《经济法》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使用教学案例,只不过教学案例要与情景模拟法相结合,在案例设计时要注意增加学生的代入感,在合适的案例中可以考虑由学生来扮演案例的主角,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同身受,提升教学效果。第二,教学方法创新。主要是要大量地使用案例分析法与情景模拟法,《经济法》教学过程非常适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而这也正是引入网络化教学的根本原因,因为唯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方可实现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电子元素将教学案例形象的在计算机上表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深刻地理解知识适用的条件,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学手段创新。网络化教学离不开电子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共享,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好《经济法》课程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好教学课件、动画软件等电子教学资源,将其上传到机房或校园网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实现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4.考试制度改革。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但能够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实现作业与考试制度的创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完成大量的作业布置和批改任务。在考试前,教师要首先出试卷、印试卷、装订试卷、分装试卷,考完试以后还要辛苦地阅卷、核分、填写成绩单,可谓事倍而功半。在网络化教学模式下,这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实现无纸化的作业与考试,节约教学资源。第一,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进行作业布置,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当场完成,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辅导和答疑,学生完成作业后通过计算机可以完成自动批改,结果会传到教师计算机上,由教师根据结果再进行重点讲解。第二,教师在考试前只编写并在网络上按照规定格式上传试卷即可,题量、分值与考试时间都可以事先在计算机上设定好。学生考试在机房进行,直接进行上机考试,在试题库中随机抽题,不仅杜绝了学生相互作弊的可能性,还可以在考试完毕后由计算机立即统计出学生的考试成绩,并通过网络上传到教务系统,无须教师再辛苦地阅卷,更不会出现核分和登陆成绩时不小心出错的情况。这样,在网络条件下,最终可以实现作业与考试的无纸化,节约了学校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实现了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反思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建设。

通过对《经济法》课程实施网络化教学改革,可以发现教育信息化建设满足了情境认知理论对教育的要求,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从而达到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职业人才的目的,并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进路。

参考文献:

[1]罗忠.《经济法》基础教学中教学手段与方法应用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2,(29):171.

[2]王宝娜.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1,(07):134.

[3]黄盼,何仁生.网络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09):91.

[4]杨晓燕,曾霞霞,陈辉.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01):207.

[5]巩子坤,李森.论情境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课程・教材・教法,2005,(08):27.

[6]张九洲.论高校网络化教学[J].科教文汇,2008,(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