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双拥工作计划(精选5篇)

  • 农村双拥工作计划(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完善两个机制,即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和社区管理机制。一是着力完善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发文件精神,制定出台《莱芜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内容、形式、程序和监督措施,…

农村双拥工作计划(精选5篇)

农村双拥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年全市民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健全一个体系,完善两个机制,推进四项工作,实现三个目标。

一、健全一个体系,即健全全员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56元提高180元,扩大城市低保的覆盖面;取消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动态管理和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确保低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建立以财政供养为主的新型农村五保供养机制,切实加强乡镇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敬老院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力争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建立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区别不同情况给予定额救助;进一步规范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灾民生活救济制度、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法律和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认真组织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抓好慈善资金募集和项目实施,建立“慈心超市”等新型社会互助形式。通过以上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确保在全市建立起全员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社会救助体系。

二、完善两个机制,即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和社区管理机制。一是着力完善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发文件精神,制定出台《莱芜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内容、形式、程序和监督措施,实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规范化、制度化,是“四民主一公开”上一个新台阶;充分发挥各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构的作用,落实工作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积极开展示范带动活动,培养一批典型示范单位,促进全市村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深入;加强调度检查,狠抓制度落实,确保全市村务公开率达到100%,落实比较好的村达到90%以上。二是着力完善以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为重点的社区管理机制。按照“改制先行、改造提升、整合规范、调整完善”的工作思路,将社区基础设施纳入“城中村”开发规划,实行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四统一”,争取三年内全部落实“城中村”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对其他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采取新建、购买、租赁等形式,逐步进行解决。认真落实社区干部工资,充分调动社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按照居民自治和费随事转的原则,不断改革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落实居民户口、计划生育、城市低保和劳动保障等各项社区事务的属地化管理;坚持“政府主导、社区主办、民间力量参与”的方针,制定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进一步健全社区服务网络,拓展社区服务领域,逐步实现社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

三、推进四项工作,即大力推进双拥优抚安置、农村经济协会、社会福利社会化、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制度化。以争创新一届“全省、全国双拥模范城”为目标,全力抓好《莱芜市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三年规划》的落实,围绕“致力全新双拥、共建绿色钢城”这一主题,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不断强化军民双拥意识,营造双拥工作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开展社区拥军和企业拥军活动,提高双拥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加大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力度,重点解决军地双方共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制定完善优抚工作配套政策,确保优抚对象抚恤定补金及时足额发放,指导各区做到重点优抚对象“四位一体”医疗保障制度的常态运行,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医疗难问题;做好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继续实行全面考试考核、公开自主择岗的安置办法,加强安置工作政务公开,不断提高安置工作透明度,使城镇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认真落实我市《关于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优惠政策的意见》,及时足额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金,全市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率保持50%以上。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协会特色化。坚持以区级协会为龙头,以乡镇级协会为重点,以村级协会为基础,重点在三辣、畜禽、林果等优势产业,积极推行“协会+公司+基地+农户”和“支部+协会”的模式,帮助已经成立的农村经济协会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完善以协会章程为中心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农村经济协会负责人的培训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协会管理的规范化,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大力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社会化。认真抓好“明天计划”项目的实施,积极探索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妥善搞好孤残儿童安置;加强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发展“增量”、盘活“存量”,力争使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福利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1800张。四是大力推进社会行政事务管理法制化。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要在依法行政上抓规范。立足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化区划地名工作,争取出台《莱芜市地名管理办法》,促进地名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积极推进乡镇驻地标志设置工作,完成市级城市地名规划;认真开展边界线自查和联检,切实维护边界地区稳定;实行“两图一责”的管理模式和“三位一体”信息管理,逐步建立界线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大婴弃收养登记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弃婴管理办法》,维护弃婴合法权益,加快社会福利院建设,力争上半年投入使用。继续深化殡葬改革,加大对乱立墓碑、乱建坟头、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的查处力度,净化社会环境。加强福利企业管理,认真搞好福利企业年检,对不符合福利企业条件的坚决予以撤消,全面维护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

农村双拥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民政厅的具体指导下,我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巩固、提高、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强化服务意识,突出工作重点,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各项民政工作稳步推进,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长足发展,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工作,通过深入调研、多方协调,以市政府文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从根本上解决了困难群众最需要、最关心的问题,从明年开始,全市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以财政供养为主的新型农村五保供养机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将也由现在的156元提高到180元,救助水平逐步提高。今年1—10月份,共保障城市困难居民7.4万人次,发放保障金453万元;救助特困群众5500人次,发放救助金90多万元,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开展了“慈心一日捐”活动,加大了劝募力度,共接受各类捐款269.1万元。成立了莱芜市慈善总会,对100名特困高考新生每人发放1500元助学金,通过北美华侨联合会对20名一年级特困学生,每人每年资助1200元助学金,较好地保障了贫困学生受的权利。

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有力推动了全市“三个文明”建设。一是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扎实有效。全市1022个村已全部完成换届选举,书记主任“一人兼”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率达到91%和83%,分别高出省委、省政府的要求10个百分点以上,换届后减少村干部816名,减轻农民负担250多万元。二是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指导基层修订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等制度,在全市基本建立起运作程序规范、工作协调有序的村民自治新机制,进一步提升了村级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水平,全市村务公开率达到100%,落实比较好的村达到90%以上。三是城市社区建设稳步发展。进一步理清了推进“城中村”开发改造、建设新型社区的思路;在社区组织建设上对社区物业管理和社区组织一体化进行了试点探索,依法选举社区委员会,理顺社区内各种关系;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干部工资和办公服务用房,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完善功能、扩大服务上,不断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筹措资金,援建了38个社区图书室,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三、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不断深化,大力维护了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以贯彻全国双拥工作会议精神为新起点,全面落实《莱芜市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三年规划》,充分依托莱芜战役纪念馆、指挥所等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了全民的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积极开展军地“社区共建”活动,在全市区、街、委三个层次,工农商学四条路线形成了牢固的拥军体系,推动了群众性双拥工作想纵深发展;注重为部队建设排忧解难,市委、市政府“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慰问团,积极走访慰问参演官兵,增进了军民的鱼水感情,协调有关部门为部分驻莱部队解决了通水、通电、通路及相关问题,促进了部队的现代化建设。认真落实优抚政策,制定出台了《关于提高部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的通知》,及时足额兑现提高后及补发的抚恤补助金发放到优抚对象手中,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得到较好落实,全市共为优抚对象发放抚恤补助资金1500万元。并结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为在乡“三老”优抚对象建立起医疗补助、医疗减免、住院费按比例报销、大病救助“四位一体”的优抚医疗保障制度,有效缓解了重点优抚对象医疗难的问题。实行“安置政策、安置计划、考试考核成绩、安置结果”四公开,大大增强了工作透明度,充分体现了安置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保障了退伍军人的合法权益,今年全市共接收安置城镇退役士兵394人,按考试考核成绩,公开自选工作岗位,其中196人选择了工作岗位,198人选择了自谋职业,自谋职业率达到50%以上。

四、农村经济协会发展步伐加快,充分发挥了协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发挥协会的龙头带头作用,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齐头并进闯市场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我们采取优先发展优势行业、降低准入门槛、主动上门服务等多种措施,积极探索推行“协会+公司+基地+农户”和“支部+协会”模式,较好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协会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市发展农村经济协会163个,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莱芜汶源姜蒜协会组织农产品加工出口,实现利税800万元,带动了周边近万亩姜蒜基地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

五、专项社会事务管理规范有序,进一步增强了依法行政能力。加大对民间组织的监督检查力度,联合教育、财政、公安等部门开展执法大检查,共查处非法民间组织12个,纠正民间组织违法行为30余起;进一步强化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工作,有效地促进了边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开通了“莱芜地名网”和地名服务热线,区划地名工作整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财政局、公安局和卫生局共同制定出台《弃婴收养管理办法》,规范收养登记程序,明确弃婴的合法监护人和送养人,保障弃婴的合法权益,全年共办理收养登记121例,登记合格率达到100%;认真贯彻《婚姻登记条例》,着力提高登记水平,截止目前共办理婚姻登记5555对,登记合格率达到100%;加大殡葬管理和执法检查力度,开展殡葬执法宣传周活动,有效地遏止了乱建、乱埋、乱葬等问题的发生,火化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六、社会福利事业稳步推进,福利社会化进程明显加快。民政服务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政服务设施建设的水平。针对民政基础设施投入少、基础差、档次低的实际,在先后投资1800万元建设建设市老年公寓和军休干部活动中心的基础上,今年投资500万元建设的市社会福利院即将投入使用,投资400万元的市流浪儿童救助管理中心已经开工建设。通过不断加大改造和建设力度,努力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民政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提升社会福利事业的档次和水平,为更好的为群众服务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福利发行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紧紧围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福利发行宗旨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发行原则,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升级销售系统,提高了福利的社会公信力,到目前福利销售额已达6720万元,超额3000万元完成了销售任务目标,福彩销量增幅排在了全省前三位;强化对全市福利企业的监督管理,加强年检认证工作,维护福利企业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全市安置“四残”职工1460人,实现销售收入16.9亿元,减免各项税金1.05亿元,残疾职工年平均工资达5000元以上。

关于2006年的全市民政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民政事业发展为第一要务,抓牢“保障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这一主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抓管理、强服务、创品牌、出亮点,努力开创2006年全市民政工作新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2006年全市民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健全一个体系,完善两个机制,推进四项工作,实现三个目标。

一、健全一个体系,即健全全员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56元提高180元,扩大城市低保的覆盖面;取消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动态管理和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确保低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建立以财政供养为主的新型农村五保供养机制,切实加强乡镇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敬老院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力争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建立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区别不同情况给予定额救助;进一步规范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灾民生活救济制度、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法律和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认真组织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抓好慈善资金募集和项目实施,建立“慈心超市”等新型社会互助形式。通过以上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确保在全市建立起全员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社会救助体系。

二、完善两个机制,即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和社区管理机制。一是着力完善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发[2004]17号文件精神,制定出台《莱芜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内容、形式、程序和监督措施,实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规范化、制度化,是“四民主一公开”上一个新台阶;充分发挥各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构的作用,落实工作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积极开展示范带动活动,培养一批典型示范单位,促进全市村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深入;加强调度检查,狠抓制度落实,确保全市村务公开率达到100%,落实比较好的村达到90%以上。二是着力完善以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为重点的社区管理机制。按照“改制先行、改造提升、整合规范、调整完善”的工作思路,将社区基础设施纳入“城中村”开发规划,实行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四统一”,争取三年内全部落实“城中村”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对其他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采取新建、购买、租赁等形式,逐步进行解决。认真落实社区干部工资,充分调动社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按照居民自治和费随事转的原则,不断改革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落实居民户口、计划生育、城市低保和劳动保障等各项社区事务的属地化管理;坚持“政府主导、社区主办、民间力量参与”的方针,制定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进一步健全社区服务网络,拓展社区服务领域,逐步实现社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

农村双拥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2006年全市民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健全一个体系,完善两个机制,推进四项工作,实现三个目标。

一、健全一个体系,即健全全员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56元提高180元,扩大城市低保的覆盖面;取消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动态管理和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确保低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建立以财政供养为主的新型农村五保供养机制,切实加强乡镇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敬老院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力争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建立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区别不同情况给予定额救助;进一步规范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灾民生活救济制度、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法律和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认真组织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抓好慈善资金募集和项目实施,建立“慈心超市”等新型社会互助形式。通过以上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确保在全市建立起全员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社会救助体系。

二、完善两个机制,即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和社区管理机制。一是着力完善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发[2004]17号文件精神,制定出台《莱芜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内容、形式、程序和监督措施,实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规范化、制度化,是“四民主一公开”上一个新台阶;充分发挥各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构的作用,落实工作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积极开展示范带动活动,培养一批典型示范单位,促进全市村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深入;加强调度检查,狠抓制度落实,确保全市村务公开率达到100%,落实比较好的村达到90%以上。二是着力完善以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为重点的社区管理机制。按照“改制先行、改造提升、整合规范、调整完善”的工作思路,将社区基础设施纳入“城中村”开发规划,实行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四统一”,争取三年内全实“城中村”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对其他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采取新建、购买、租赁等形式,逐步进行解决。认真落实社区干部工资,充分调动社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按照居民自治和费随事转的原则,不断改革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落实居民户口、计划生育、城市低保和劳动保障等各项社区事务的属地化管理;坚持“政府主导、社区主办、民间力量参与”的方针,制定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进一步健全社区服务网络,拓展社区服务领域,逐步实现社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

三、推进四项工作,即大力推进双拥优抚安置、农村经济协会、社会福利社会化、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制度化。以争创新一届“全省、全国双拥模范城”为目标,全力抓好《莱芜市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三年规划》的落实,围绕“致力全新双拥、共建绿色钢城”这一主题,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不断强化军民双拥意识,营造双拥工作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开展社区拥军和企业拥军活动,提高双拥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加大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力度,重点解决军地双方共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认真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制定完善优抚工作配套政策,确保优抚对象抚恤定补金及时足额发放,指导各区做到重点优抚对象“四位一体”医疗保障制度的常态运行,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医疗难问题;做好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继续实行全面考试考核、公开自主择岗的安置办法,加强安置工作政务公开,不断提高安置工作透明度,使城镇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认真落实我市《关于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优惠政策的意见》,及时足额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金,全市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率保持50%以上。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协会特色化。坚持以区级协会为龙头,以乡镇级协会为重点,以村级协会为基础,重点在三辣、畜禽、林果等优势产业,积极推行“协会+公司+基地+农户”和“支部+协会”的模式,帮助已经成立的农村经济协会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完善以协会章程为中心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农村经济协会负责人的培训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协会管理的规范化,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大力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社会化。

认真抓好“明天计划”项目的实施,积极探索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妥善搞好孤残儿童安置;加强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发展“增量”、盘活“存量”,力争使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福利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1800张。四是大力推进社会行政事务管理法制化。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要在依法行政上抓规范。立足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化区划地名工作,争取出台《莱芜市地名管理办法》,促进地名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积极推进乡镇驻地标志设置工作,完成市级城市地名规划;认真开展边界线自查和联检,切实维护边界地区稳定;实行“两图一责”的管理模式和“三位一体”信息管理,逐步建立界线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大婴弃收养登记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弃婴管理办法》,维护弃婴合法权益,加快社会福利院建设,力争上半投入使用。继续深化殡葬改革,加大对乱立墓碑、乱建坟头、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的查处力度,净化社会环境。加强福利企业管理,认真搞好福利企业年检,对不符合福利企业条件的坚决予以撤消,全面维护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实现三个目标,即实现完成招商引资、争创“双拥模范城”、民政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三个目标。一是全力争创全省、全国“双拥模范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军地统筹协调发展,服务于军地建设,针对部队科技练兵的需要,动员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部队现代化建设,协调部队支持地方招商引资和重点工程建设。解决随军家属安置难题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开展群众性的双拥共建活动,组织新社会组织参与双拥共建活动,突出抓好基层的双拥优抚等基础工作和社区双拥等群众性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宣传具有时代特色的双拥典型,营造双拥社会环境,带动社会双拥工作的开展。加强督导和工作体制建设,建立完善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的各个职能部门,形成抓落实的合力,确保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

农村双拥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树立全局意识,突出重点,紧贴中心,做好民政工作

(一)讲究策略,多方努力,顺利完成部分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围绕“一城三地”建设目标,针对行政区划设置不合理对资源配置制约现状,开展调研,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提出适当调整部分镇行政区划的建议,并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积极稳妥的完成了对武原镇、西塘桥镇、沈荡镇、百步镇实施区划调整工作。

(二)积极应对,主动出击,尽心尽职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做好灾害性雨雪冰冻天气减灾救灾工作,及时启动救灾应急预案,排查隐患,紧急转移群众950人,落实救助方案,为2262户低保家庭发放价值15.2万元的云丝被,发放雨雪冰冻(春荒)救济补助款33.49万元,扶助1*9户受灾户、社会困难户生产自救。面对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我局根据县委、县政府及上级民政部门的要求,迅速行动,全力以赴,投入组织抗震救灾捐款活动中,加班加点做好捐款接收工作,切实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监管,及时反映当天的捐赠情况、近期我县支援灾区的具体措施及捐赠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至捐赠活动结束,全县共接收抗震救灾捐款1715万余元,捐物折价66.8万元。其中县民政局累计接收捐款699.9万元、捐物折价66.79万元。捐款数额创我县历年最高记录。组织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向汶川地区捐赠衣被活动,共接收95家单位和个人捐赠的新棉被、新棉衣裤等3596件,捐赠款3870元,已发往灾区青川县。

(三)依法指导,抓住关健,按时完成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依法指导开展全县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我们重点在依法规范上做好指导,抽调人员成立工作组由局主要领导带班,分组参与指导、督导工作,及时掌握情况,做好面对面的指导。至5月底,全县104个村全部完成村委会换届选举,有63个村选举首次采用自荐海选方式,占总数的60.6%。超额完成市下达40%村开展自荐海选的任务。全县选民参选率达98%以上,共选出村委会干部319人,其中,党员289人,占90.6%,妇女120名,占38%,村委会班子主任平均年龄41.4岁,高中文化程度有173名,占54.2%,大专及以上98名,占30.7%。6月17至19日,县民政局会同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联合举办了村委会主任培训班,对换届后新任村委会主任进行上岗培训。积极推进农村社区试点建设,建立了农村社区试点建设领导小组,提请县政府出台《关于农村社区试点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领导小组,并在武原镇君原村等12个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逐步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模式和途径。

(四)攻难点、创特色、求突破,扎实做好双拥创建工作。围绕创建工作目标,瞄准薄弱攻难点、立足出新创特色、夯实基础求突破,全县双拥工作基础更加扎实,特色更加鲜明,重点更加突出,成效更加显著,各项创建成果得到了较好的巩固与发展。一是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双拥创建基础更扎实。及时调整充实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等双拥工作机构,健全落实了县双拥领导小组领导分片检查督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述职制度等工作制度,制定出台并组织实施了《*县军人抚恤优待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政策,建立并完善了优待金、优抚金、安置补助金自然增长机制、年度目标考核机制、涉军维稳机制等,有效确保了双拥工作的顺畅运行。二是强化认识,丰富内涵,双拥宣传氛围更浓厚。开辟了双拥一条街,投入12.3万元制作2块大型永久双拥广告宣传牌,投入49万元维修“新四军北撤澉浦之战纪念碑”,广泛开展双拥宣传月等系列双拥活动和全民国防教育,大力营造双拥氛围,不断增强军民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三是注重实效,狠抓落实,拥军办实事成效更明显。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组织开展科技拥军、智力拥军、文化拥军等“十进军营”活动。召开军地参加的座谈会、军民联谊联欢会等120多场,积极协调保障部队搞好海训,全县上下认真做好各项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四是突出重点,把握难点,优抚安置政策落实更到位。及时调整了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通过医疗减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城乡合作医疗、医疗补助、医疗救助等为713名重点优抚对象解决医疗费用1*万余元。为267名年满60周岁生活困难的老退伍军人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15万元。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一了退役士兵军龄补助标准,20*年全县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率和安置率均为100%。五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双拥共建形式载体更丰富。组织“人文*”讲坛、官兵学历教育等进军营,广泛建立社区双拥工作站、“两新组织”建双拥服务站,搭建慈善义工志愿服务重点优抚对象平台,进行结对帮扶,开展志愿服务,组织驻盐部队开展军(警)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为军地双方互动开辟新渠道,促进军政、军民团结。

(五)服从分工,认真部署,积极做好低收入农户调查工作。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先后开展了二次以“走进贫困、关注民生、促进和谐”为主体的低收入农户状况调查工作。对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和2501至4000元的农户分别开展调查,做好数据录入和汇总分析,掌握了全县低收入农户的基本状况,全县2007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低收入农户共有2161户,4869人。通过调查,为确定和落实各项帮扶举措,营造全社会关心帮扶低收入农户的良好氛围,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六)以民为本,加大力度,积极稳妥慰问好各类民政对象。做好春节慰问工作,春节期间,全县共走访慰问各镇敬老院和各类社会困难对象4945人,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共计216万余元。由县四套班子领导带队,走访慰问了驻盐各部队及部分重点优抚对象,召开了新春拥军优属茶话会,各镇广泛开展对重点优抚对象的走访慰问活动,全县共走访慰问优抚对象832户,发放慰问金、慰问品价值65万元。老人节期间,组织开展了走访慰问、书画展、文体汇演等活动庆祝全省第21个老人节庆祝活动,县领导带队慰问敬老院和百岁老人、特困老人等110人,并送上慰问品价值1万元。部署开展*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年度复核工作,我县现有大中型水库移民192户717人,按规定发放移民后期扶持人员资金21.39万元(两个季度)。加大慈善救助力度,今年以来共募集慈善资金70万元,通过助医、助困、助学等慈善活动共发放救助金456万余元,救助困难群众4976人次、公益性单位4个。

二、善于总结完善,主动当好参谋,及时提请县委、县政府出台有关民政工作政策

紧扣“关注民生和改善民生”主题,今年以来先后提请出台了政府《*县城乡困难人员医疗救助管理办法》、《*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等6个规范性文件。及时调整低保标准、医疗救助标准、农村危房改建补助标准等涉及民生的政策。从1月份起调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现在的268元调整为30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现在的161元调整为180元。至11月份全县共有低保对象2277户4781人,全县共发放低保金540.8万余元。针对物价上涨的实际,启动低保对象物价上涨动态补贴机制,三次发放困难群众物价补贴,城乡居民低保边缘户家庭首次纳入发放对象。全县共发放困难群众物价补贴149.6万元,惠及困难群众15892人次。调整《*县城乡困难人员医疗救助管理办法》,细化对象分类,简化救助程序,提高救助标准,无门槛救助持证困难群众。创新救助方式,对年度医疗救助资金结余率超10%部分进行按比例二次救助,有效确保年度医疗救助资金支出达到预算目标。共发放医疗救助金29.6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21人。调整农村危房改建补助标准,低保对象最高可享受县、镇两级2.4万元/户建房补助。*年度列入农村危房改建对象有92户,安排县、镇两级财政补助资金127万元,已峻工70户,占76%。制定出台了《*县地名命名(更名)申报和审批程序规定》,对地名命名规则进行了规范。修订出台了《*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和《*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了分层分类救助制度。3月11日,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加快发展民政事业意见》,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县民政事业发展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为做好民政工作提供了政策保证。

三、注重工作实效,重视检查督促,确保工作落实

开展了双拥创建工作、社区办公用房建设情况督查,低保规范化建设、民政专项资金和村务公开检查,促进了相关工作的落实。县领导带班分组对双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双拥工作开展检查调研,通过听取汇报,查阅台帐资料,实地察看等方式,就各成员单位开展双拥工作,落实上级有关政策进行全面检查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当场指出,并以书面形式进行反馈,明确整改时间,保证上级各项拥军优抚安置政策在基层真正落到实处。积极推进社区建设,落实我县去年提出的社区办公用房建设“三四三工程”方案,狠抓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租赁、置换、新建等办法,整合资源,统筹利用,顺利完成朝阳社区、河滨社区、宜家社区和枣园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新增办公服务用房面积1630平方米。目前,我县有75%的社区用房达到省规定的350平方米。部署开展低保规范化建设工作检查考核,及时总结低保规范化建设成绩和经验,促进低保规范化深入推进。今年是三年完成村务公开达标活动的最后一年,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全县村务公开工作进行了二次督查,对*、07年达标村进行“回头看”,结合村委会换届选举,在全县各村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进一步健全了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同时开展了村务公开十周年征文比赛,共收到参赛论文35篇。加强民政专项资金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了全县各镇的民政优抚台帐和20*年、2007年冬令、春荒救济和省拨救灾款发放情况。通过检查,进一步找准影响政策落实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会同县财政局制定下发了民政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范完善救灾款使用、发放政策。

四、坚持依法行政,建立维稳机制,认真做好社会事务等工作

实行行政审批办理提速50%,能当场办理的即刻办结,有承诺时限的提速50%。今年以来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审批27项,其中,筹备成立许可10项,成立登记8项(新注册社会团体6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家),变更登记9项(涉社会团体8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家)。成立县社会组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和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按时完成60家社团30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年检和21家社团会费收支专项检查工作。开展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活动,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年内共办理结婚登记2189对,补发婚姻证件193对,办理离婚登记524对,出具无婚姻证明589起,办理收养登记41件。开展无居民海岛名称标准化命名工作,完成镇村界桩委托管理协议签署,开展“地名规划”编制、“电子地图”制作和“地名网站”建设,命名地名16条,设置各类地名标志5000余块。加强骨类存放场所建设,新(扩)建安息堂、生态墓5处,核拨财政补助金共计50万元。目前,全县建有安息堂59处、生态墓4处,骨灰集中存放已达行政村的覆盖率为97%。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制订出台《*县开展居家养老工作实施意见》,在百可、文昌社区开展居家养老试点工作。开展福利企业资质认定和年检年审工作,完成有41家福利企业资质认定和年检年审,切实维护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年内,办理福利企业登记1家,变更登记3家。防范在前,做好维稳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对清明节期间的应急突发事件保障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确保了清明期间群众祭祀活动安全文明。制定了北京奥运会期间婚姻登记数量激增应急预案,有效防范和处置因婚姻登记高峰引发的公共安全事件,保持奥运会期间的社会稳定。制定出台了《*县边界纠纷调处应急预案》,规范了边界争议处理行为。

农村双拥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60年间,__民政事业深深扎根__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壤,以实际行动阐发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__精神,多项民政业务工作在全国具有首创性,整体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为__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长期以来,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救济工作具有较明显的分散性、临时性的特点,救济水平较低。__针对上世纪90年代后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困难和城镇“单位制”解体,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缺乏制度化保障的情况,提出“统筹考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的需要,实行城乡联动、整体推进,抓紧建立面向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并于20__年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20__年,省政府进一步明确,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集五保供养、医疗救助、被征地农民保障、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为一体,满足各类困难群众的各类救助需求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目前,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经过不断深化完善,低保工作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并同步建立了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动态补贴机制。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94.48%和99%。同时形成了覆盖全省城乡的救灾工作网络,率先探索“避灾工程”建设,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

社会福利事业迈出新步伐

经过60年的发展,__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拓展深化,实现了从救济型福利向适度普惠型福利发展模式的跃迁。1996年,省民政厅提出“在政府的倡导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兴办社会福利”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化路子。1998年,省政府明确改革创新传统社会福利模式,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20__年,省民政厅会同省发改委制定了全国第一个社会福利专项规划——《__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20__-20__年)》,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新型社会福利体系的构想。同时,认真组织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20__年,__省政府又在全国率先将“星光计划”向农村延伸,明确将其建成集老年人文化教育、体育保健、家政服务、托老照料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设施。20__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率先在全国建立养老服务制度政策体系。启动实施“残疾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加快“儿童福利设施机构建设蓝天计划建设,创新孤儿救助、教育等新途径。

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开创新局面

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进入新世纪,优抚安置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至20__年底,全省已基本建立了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抚恤补助优待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同时,基本建立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使其基本达到或接近城镇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并率先在全国探索了城乡一体安置的改革新路子。从20__年开始,__省又在全国率先探索农村退役士兵安置新途径,推进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向着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加强双拥组织领导,广泛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和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自创建双拥模范城(县)以来,全省先后有15个市、县(市、区)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有53个市、县(市、区)被命名为省级双拥模范城(县)。

慈善事业不断跨上新台阶

1994年8月,嘉兴市慈善总会成立,标志着__省慈善事业正式起步。经过十多年发展,全省各级慈善机构和现代各类慈善组织不断提高慈善资金筹募水平,加大慈善救助力度,切实帮助解决困难群众实际问题,慈善事业发展水平已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各市、县(市、区)均已建立慈善组织,慈善养老机构、康复中心、慈善医院、慈善超市等慈善实体不断发展壮大。各级慈善组织也积极探索资金筹募办法和渠道,建立与企业的“伙伴关系”。到20__年底,全省历年筹募善款累计已达76.78亿元,善款总数居全国前茅。据统计,全省各级慈善组织历年用于援助的资金已超过39.1亿元,320多万特困人员及其家庭受益。慈善组织的“机构品牌”效应逐步增强,社会慈善公益意识明显提高。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慈善家队伍不断壮大,并已经成为慈善捐赠的重要来源。

基层社会自治能力建设取得新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全省民政系统根据中央“政社分开”的总体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推进“撤社建乡”工作。1988年,在全省普遍推行了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此后健全基层自治组,不断创新选举方式,探索总结并推广了“自荐海选”、“无候选人选举”等选举方式。20__年6月,通过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广泛推广“民主恳谈会、村监督委员会、民主议事厅”等基层民主自治经验,实现了村务公开内容、形式、程序三到位。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居民会议、社区协商议事会的作用。全面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至20__年底,全省共有287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建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217个,共有社区工作者2万余名,注册登记的社区志愿者71万人。率先开展民办非/!/事业单位登记试点,重点加强行业协会、农村转业经济协会、公益慈善组织和设区服务性民间组织培育发展。至20__年底,全省经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民间组织共有26277个。制定出台了全国第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规章。

社会事务管理服务能力有了新提升


农村农业农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