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费用资本化(精选5篇)

  • 研发费用资本化(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例]甲公司研究和开发一项新工艺。在2009年研究阶段,发生研究、调查和试验等费用220万元。2010年1月到3月25日发生费用30万,在2010年3月26日证实新工艺成功,开始转入开发阶段。2010年3月26日到12月发生材料费50万,人工费60万元。20年12月25日,新工艺…

研发费用资本化(精选5篇)

研发费用资本化范文第1篇

一、自创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及其问题

(一)自创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的一般处理过程 企业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形成过程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两部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如符合资本化的条件可以予以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如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如果确定无法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将其所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中有关支出予以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五个条件:(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的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例]甲公司研究和开发一项新工艺。在2009年研究阶段,发生研究、调查和试验等费用220万元。2010年1月到3月25日发生费用30万,在2010年3月26日证实新工艺成功,开始转入开发阶段。2010年3月26日到12月发生材料费50万,人工费60万元。20年12月25日,新工艺开发完成投入使用。

2009年度发生研究调查和试验等费用220万元时: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220

贷:银行存款等 220

2009年度在发生研究费用的月末,结转“费用化支出”220万元时:

借:管理费用 220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220

2010年年初至3月25日发生费用30万时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30

贷:银行存款等 30

2010年度在发生研究费用的月末,结转“费用化支出”30万元时:

借:管理费用 30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30

2010年3月26日到12月25日发生费用110万时:

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110

贷:原材料 50

应付职工薪酬 60

2010年12月25日新工艺开发完成时:

借:无形资产――非专利技术 110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110

(二)自创无形资产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在无形资产(新工艺)已被证实成功以后,将与无形资产的开发相关的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费用计入资本化支出,而之前的费用计入了费用化支出,这种做法有不合理性。因为无形资产确认开发成功,它最终将成为企业的一项资产,与无形资产的创造有关的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费用都应当计入其成本;而以上做法将无形资产被确认开发成功之前的所有成本都费用化,这显然低估了最终无形资产的账面成本。

二、无形资产研发费用费用化与资本化的改进处理

(一)企业无形资产的研发 如果无形资产研发失败,即企业最终不能形成无形资产,此时将研究费用全部费用化是合理的;二是企业研发无形资产成功。如果研发成功,即企业最终有无形资产形成,此时,如果在无形资产被确认成功的当年账上已经将研发阶段的支出计入了费用化支出,应该将此费用化支出资本化,而之前几年的费用化支出不需要做改动,不做改动是因为几年前的账已经年终结转,再做改动会带来很大不便,在无形资产确认成功后,账务处理与原来的做法一样,即开发阶段的支出如符合资本化的条件可以予以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如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如果确定无法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将其所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上述例子在改动后账务处理如下:

2009年度发生研究调查和试验等费用220万元时: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220

贷:银行存款等 220

2009年度在发生研究费用的月末,结转“费用化支出”220万元时:

借:管理费用 220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220

2010年年初至3月25日之前发生费用30万时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30

贷:银行存款等 30

2010年度在发生研究费用的月末,结转“费用化支出”30万元时:

借:管理费用 30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30

2010年3月25日,证实新工艺成功后,将费用化支出资本化

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30

贷:管理费用 30

注:2009年费用化的支出由于已经年终结账,所以不再作资本化处理

2010年3月26日到12月25日发生费用110万时:

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110

贷:原材料 50

应付职工薪酬 60

2010年12月25日新工艺开发完成时:

借:无形资产――非专利技术 140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140

(二)研发费用改进处理的原因 会计准则明确指出,无形资产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予以确认:一是该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与无形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企业就有将其作为资产的意义,否则,就是费用。这种利益的流入,是企业所能控制的,具体地说,企业要么拥有无形资产的所有权,要么是这种权利通过协议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样,取得该无形资产的成本只有能可靠地计量时, 才能计算出无形资产的净收益或净亏损,为投资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企业自创无形资产,在确认成功后,首先该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而且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完全满足了确认无形资产的条件,那么,之前发生的与该项无形资产相关的已作费用化的支出也应当计入该无形资产的账面成本。将该无形资产证实成功的当年,之前已经费用化的支出再做资本化处理,这样处理可以更加准确地核算出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同时如果将之前几年的费用化支出也作资本化处理,这样可以使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更加地准确,而本文的账务处理建议是之前的几年已作费用化支出的研发费用不再作资本化处理,不做改动是因为几年前的账已经年终结账,如做改动会给会计工作带来很大不便,而且不符合相关准则的规定。

(三)无形资产研发费用改进处理的优势 一是准确性更高。将自创的无形资产证实成功的当年的之前已经计入费用化支出的研发费用再做资本化处理,这样做账比传统的自创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更加准确,即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更加符合无形资产的实际投入成本。二是企业创新更具激励性。自创的无形资产证实成功的当年的之前已经计入费用化支出的研发费用再做资本化处理,这样做可以鼓励企业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入,鼓励企业创新、改进技术,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尤其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迫使公司迅速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研究开发费用投入巨大,新产品研发方面资金的投入很大,研究费用一次性列入费用化支出对公司的利润影响明显,由此可见,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研究费用进行费用化处理,会直接导致公司的档期利润减少。

参考文献:

[1]孙敏:《中级财务会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研发费用资本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研发费用,费用化,资本化

Study on Accounting Treatmen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nfluence of R&D expenditures to company’s development an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becomes greater. On the last time, our country implemented the accounting treatment of R&D expenditures and only capitalized the little a retaining fee plus registering fees. This way can’t embody the real value of the company and make the user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misapprehend the company. At the same time, this will decrease the company’s enthusiasm and confidence to develop the new technology. At first, the text used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from the China and foreign experts for reference. Secondly we compared the accounting treatment of R&D expenditures in several countr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I found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apitalization of R&D expenditures under a certain circumstance. Finally I have advanced some opinions according to the new accounting rules.

Key word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 expense, capitalization

目录

一、序言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

(二)文献综述1

二、研究与开发活动概述2

(一)、研究与开发的定义2

(二)、研发活动的特征3

三、我国研发费用新旧准则的比较4

(一)、旧准则内容4

(二)、旧准则的优点4

(三)、旧准则的不足4

(四)、新准则内容概述5

(五)、新准则的合理性5

(六)、研发费用资本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7

(七)、案例分析7

四、新准则实施与运用的建议8

(一)、会计科目设置8

(二)、披露9

(三)、对新准则的实施的几点建议9

五、结论与不足9

六、资料来源与参考文献10

一、序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知识要素和知识产业的创新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公司日益加大研究开发力度,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元素,对企业来讲同样是核心竞争力。而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又是技术创新能力,是否具备核心技术以及该技术是否具有发展潜力与潜在市场决定着企业是否能继续生存下去,不仅是高新技术企业,其他不同类型的行业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开始不断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开发研究企业的核心技术与生产力,这对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我国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国际上已拥有雄厚技术实力的跨国企业的激烈竞争,进行技术创新也成为企业提高自己国际竞争力的刻不容缓的任务。据统计,我国2000年研究开发费用仅占GDP比重的0.83%,而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比重为2% ,其中美国高达2.53%2006年2月9日,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纲要》指出,将使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到2020年提高到2.5%以上,同时,还强调要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逐渐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除此之外,国务院还在2月16日的《关于实施(纲要)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 》中提出,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允许企业加速研发仪器设备折旧,在政策上给予了企业大力支持。

政策的鼓励加之经济发展的需要,致使我国企业大幅度的加强了研发力度,研发费用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相应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与披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我国一直都采用着沿袭于工业时代的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核算模式,过于谨慎的会计处理,导致企业没有完全正确的计量研发成本与相关费用,进一步限制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规模,使会计使用者得不到正确有效的会计信息。所以新的经济环境要求企业能将不同的自创的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与相关支出相配比;能充分的了解到企业研究开发的各种无形资产价值形成的全过程以及尚在研究开发阶段的无形资产情况,从而正确计算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正确衡量企业的经济价值。这些都迫使我们加强对研发成本的研究并积极改进,以适应经济环境与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会计是反映和监督社会经济的一种管理活动。研究与开发活动在企业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都要求我们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进行模范的、科学的核算,并予以充分披露。有学者提出,一个企业研究和开发费用总额及其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高低,应当作为衡量企业潜在竞争力,财务状况稳定性和成长性的重要指标,所以应当不断建立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会计新领域、新方法和新理论,以更好的迎接经济时代的创新与变革。

(二)文献综述

研究开发活动对企业及整个社会日益重要,对其研究也在进一步的加深。自1974年FASB的第2号准则要求将研发费用立即记入费用起,理论界就掀起了比较大的争议,其中比较著名的是Horwitz和Kolodny认为此种方式将抑制公众持股公司的研发支出。之后的研究则主要倾向于将研发费用资本化,将其资本化与公司的整体价值、投资决策和信息披露状况等方面的相关性来对费用化和资本化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资本化比较合理的结论,但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也同样存在,如,资本化的条件确立以及尚没有提出比较具体的会计处理模式供实务界参考。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将形成企业的无形资产,如何计量与确认以及相关的披露问题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与未来。如今,对企业的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主要有三种模式:一种是费用化,以美国为代表,在1974年公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2号-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SFAS NO.2),要求企业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当其立即予以注销。这主要是考虑到了研发费用与未来的收益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按照谨慎性原则,将当期发生的研发费用及时确认为本期费用,不与资本化;第二种是资本化,相对于完全费用化,此种方法是从配比的角度考虑,将研发费用在发生当年即予以确认为一项资产,在今后的各个期间进行冲销,显然此种方法违背了谨慎性原则,如果研发失败,将造成资产虚计及费用少计等问题。第三种是有条件的资本化,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典范,此种方法是对前两种方法的折中,但其中的问题也是很多的,例如,资本化条件的抽象性,导致会计人员很难掌握合理的标准,主观性较大,这在会计人员素质还不是很高的中国尤为突出。世界主要国家或组织的研发费用成本的会计处理方式见下表1:

表1世界主要国家或组织的研发成本比较

会计处理 IASC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荷兰 中国

费用化   

资本化 

有条件资本化    

06年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我国研发费用将采用有条件的资本化,充分体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是对以前完全费用化的比较合理的修正。在研发费用所占比例大大增加的当今社会,最奇不同的会计处理不仅影响着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比性,而且有可能影响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进步与发展。制定正确科学的研发费用会计政策能够极大的激发企业对高新科技的探索与投资,真正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凝聚,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兴旺发达。

二、研究与开发活动概述

(一)研究与开发的定义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研究是指为预期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和有计划性的调查。开发指在开始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产生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工序、系统或服务的计划或设计。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规定:研究是以获得新知识为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或关键性调查,并希望这种新知识能有助于开发新产品、劳务、工序、技术或明显改进现有产品、工序。开发是把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设计新产品、新工序或用于大力改进现有销售或使用产品或工序的活动。这项定义明确排除了以下几种活动:(1)日常的对现有产品或生产工序的修改。即使这种修改恩能够使该产品或工序得到改进;(2)市场研究或市场测试活动。

英国会计准则中将研究与开发分为三类,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前两类等同于国际会计准则中对研究的定义。基础研究主要倾向于为了获得科技知识而进行的前沿研究,与特定的产品无直接关系;应用研究是在基础研究之后进行的与特定的产品有直接关系的研究阶段;开发则指的是通过应用科学与技术知识,以在开始商业性生产以前试制或改进新型材料、设备装置、产品、工艺程序、系统或服务。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理论界将研究与开发活动主要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对于“研究”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突出了创造性的活动,而英美等国所定义的研究活动仅仅是以获得新知识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将研究活动的定义与新产品联系在一起。而各国在开发活动上的定义则基本雷同。

表2-1 我国研发费用支出按经济活动类型分类

单位:亿元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 348.7 404.5 481.5 551.1 678.9 895.7 1042.5 1287.6

基础研究 18.1 20.2 27.4 28.9 33.9 46.7 52.2 73.8

应用研究 92.0 99.1 130.6 124.6 151.5 151.9 175.9 246.6

试验发展 238.6 285.2 323.5 397.6 493.5 697.1 814.4 967.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2年:国家统计局等编(二)研发活动的特征

作为企业的一种投资方式,研发活动具备比较明显的特征:

(1)不确定性。企业研究与开发具有比较强的探索性,尤其是在前期的研究阶段

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进行研究分析,由于过程漫长,容易受到各种技术因素与非技术因素的干扰,从而最终影响到研发产品的实用性及是否能真正能贷给企业收益。

(2)难以计量。对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过程相对比较复杂,而且由于知识本身的性质,我们很难对其进行量化,加上不确定性的存在,很难对研发成本进行计量及合理的反应。这也限制着会计制度的研究。

(3)发展迅速。面临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成为高新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企业进行创新要通过大量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来实现。正如Russell 1000指数显示,1990年时科技行业仅在该指数中有5%的贡献,而到1998年时,科技行业的贡献就已上升了20%。正如下表所示:

欧洲主要经济贡献过公司与美国、日本公司R&D费用增长率比较表

国家 R&D费用增长率

德国 10%

瑞士 8%

法国 7%

英国 6%

荷兰 4%

意大利 3%

平均增长率 6.3%

美国 17%

日本 9%

来源:R&D公告栏,1998,英国贸易及行业部

三、我国研发费用新旧准则的比较

(一)旧准则内容

财政部2000年制定,2001年1月1日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已经记入各期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在该项无形资产获得成功并依法申请取得权利时,不得再将原已计入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可以看出,过去我国都是采用比较严格的费用化处理,只是将比较少量的注册费及律师费资本化。

(二)旧准则的优点

(1)符合谨慎性原则。前面已经分析到,企业的研发费用具备极大的不确定性等特征,很难将受益于支出进行合理的配比,投资风险比较大,所以直接将其费用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投资者与所有者的利益。

(2)税收支持。由于政府对研发活动的政策鼓励,费用化可以降低企业的税前利润,从而减少企业的所得税额。

(3)核算简单,易于操作。

(三)旧准则的不足

尽管费用化有以上一些优点,其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

(1)违背配比原则。研发活动一开始就会有大量的费用支出,而其效益一般是在开发成功后几个期间逐渐反映出来的,直接将研发支出在早期费用化,将使得研发费用当期的利润较低,资产少计,而将来产生经济效益时,缺乏相应的支出进行配比,又是利润偏高。

(2)不符合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该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费用化的处理方式显然不符合真实性原则,将产生大量的帐外价值,而且企业的投入与产出没有合理计量,评估机构很难查到无形资产的原始投入。

(3)制约了企业的创新行为。费用化使企业陷入两难的困境,一方面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大量投入研发成本,自创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费用化使得当期利润过低,研发的成果没有合理的计量与披露,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造成资本市场融资难的困境,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四)新准则内容概述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明确规定,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他们而进行的独创性地有计划的调查;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时,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其中,对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满足下列条件时,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

一)是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二)是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三)是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四)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五)是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的计量。

可以看出新准则将研发活动划分为两个阶段,对研究阶段的处理还秉承以往的做法直接费用化,而将满足五个条件的开发费用仅是适当的资本化,普遍认为有条件的资本化比单纯的费用化或资本化更有科学性。

(五)新准则的合理性

(1)开发费用资本化符合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标准。第一,从资产确认条件的方面来讲,资产确认和计量的要求是:企业拥有或控制,能以货币计量,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自主研究与开发的无形资产自然是归属于企业自身的,开发费用作为成本支出,完全可以用货币计量,当企业的研发活动进行到开发活动时必然已在公司内部达成一致,并且聘请相关部门进行过可行性分析与研究,所以开发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第二,多数企业会同时从事多个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项目失败的概率,所以满足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所以综合考虑下来,将开发费用是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的,应该资本化。

(2)符合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开发活动一旦成功,会为企业带来大量收益,而受益期往往会比较长,将开发费用资本化,在以后各受益期内进行分摊,可以保证收入与支出相配比,有利于企业平衡各期间的利润水平,避免大起大落的现象发生。

(3)符合一致性原则。通常情况下,企业外购的专利及技术均计入无形资产,而自制的无形资产本质上与外购的一样,只是获取的渠道有所不同,采用资本化,将保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可比性,使得各类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口径相一致,遵循了可比的原则。

(4)符合真实性与重要性原则。过去的我国采用的会计处理方式,将大量的研发费用费用化,仅将少量的律师费与注册费费用化,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价值,使得报表使用者很难了解企业拥有的高科技含量,以及在研发方面是否有投入与投入多少。据统计,很多企业将大量的资源都投入到对科研的研究与开发中。比如Microsoft、IBM、GE等成功的著名企业每年以超出营业收入的10%投入到本公司的研发当中。据统计,2001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前10名“百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3.61%。其中,排在利润榜首位的华为技术公司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3.6%。经济学研究表明,研发费用确实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而资本化的处理方式可以是企业将重大的研发费用进行充分的揭示,使得信息使用者也关注企业的科研水平与进度,符合重要性与真实性的原则。

(5)符合谨慎性原则。在谈到费用化的时候,谨慎性曾被认为是支持费用化的有力证据,实际上,根据Lev的观点,对研究和开发进行费用化处理实际上不体现谨慎性原则。Bharat Sarath,Theodore Souginannis & Lev曾在实践研究中分析了研发费用在当期费用化对公司盈利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处于成熟期的公司,研发费用及其费用化处理后公司盈利的增长势头反而要高于其资本化处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对于成熟期的公司来讲,研发费用资本化是符合谨慎性原则的。

(6)能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过去的费用化处理,显然低估了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不能在财务报表的资产数据中显示研发费用的信息。资本化处理能满足财务报告的需要,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从而避免企业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并促使企业管理层积极向投资者传递研发活动的进程与成功的概率等重要情况,以满足投资决策需求。另一方面,过去企业对研发费用信息的披漏不当也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所以我国会计改革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避免决策者因信息延误而做出有损公司利益的决策。

(7)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改善企业的融资困境。将研究开发费用全额费用化,直接影响了企业当期的利润水平,管理者的经营业绩也就受到了怀疑与指责,所以管理者会因为考虑到短期利润的影响而减少对研发活动的投入,从而损害了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费用化的处理也极大的限制了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的融资活动,进一步抑制了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资本化以后,企业的自创无形资产得到了合理的确认与计量,报表使用者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企业的研发力度与科技含量,不仅能鼓励企业扩大研发支出,保持企业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也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者,从而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企业融资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当中。

中国加入WTO后,世界各国的贸易更加自由化,新的会计准则也在逐渐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有条件的资本化将使得国际间的差异逐渐减小。经济一体化使得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进行技术创新,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工艺的改进,研发费用在企业支出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采用有条件的资本化具备很大的现实意义。当然,作为新方法的采用,其自身也具有不可小视的缺陷。

(1)缺乏可操作性。新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将研发活动划分为两个不同阶段,然后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研发活动本身比较负责,不确定性大,导致企业很难区分两个阶段。资本化的五个条件也比较模糊,主观性很大,使得会计人员很难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

(2)增大了科研类企业利润操控空间。由于研发两阶段的划分及资本化的五个条件等都依赖会计人员的展业判断,必然会增大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企业只要根据自身需要划分两阶段即资本化的程度,即可进行盈余管理,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与投资风险。

(六)研发费用资本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

1、对研究开发活动投入比较多的企业将为资本化的主要收益者。过去,大量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的当期利润值普遍较低,而资产总量没有增加,使得企业的帐面价值低于实际价值,研发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开发费用的资本化会鼓励这些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表,因为这次之前我们都把研发费用当作经营费用,在三项费用中扣除的,所以开发费用资本化后,有可能对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这个会计科目产生较大的影响。新准则无形资产已未来使用法衔接,公司最近一个年度没有无形资产的相应摊销,而当年的研发支出符合条件的将予以资本化,从而最近年度的净利润将大幅提升,后续年度的影响逐渐降低,直至基本上消除。

2、很多人都担心资本化后企业需要负担更多的税负,其实不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中规定了企业可以按照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所以资本化带给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将通过此政策予以抵扣,结果对企业而言,并没有增加税收负担以及现金流出量。

3、显然,研发费用资本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企业业绩的大幅度波动,优化公司的资产结构,提升信用评级。同时,资本化在实质上并没有影响到企业的最终现金流量,而是将开发成本进行递延,在以后各期进行摊销,减少了未来的收益亦增加近期有业绩,方便了企业的报表分析。

(七)案例分析

假设某公司预计研究开发A项目,共需两年时间,每年投入200万,若开发成功,预计可使用3年,相关申请费和律师费合计为90万元,该项目每年将为公司带来300万元的超额利润。公司在这五年内的营业利润保持不变为250万元。每年末资产总额为1800万元(不包括自创无形资产)

A) 完全费用化

利润表(单位:万元)

完全费用化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主营业务利润 250 250 250 250 250

超额利润 300 300 300

管理费用 200 200 30 30 30

利润总额 50 50 520 520 520

B)有条件的资本化

项目成功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主营业务利润 250 250 250 250 250

超额利润 300 300 300

管理费用 80 80 110 110 110

利润总额 170 170 440 440 440

项目失败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主营业务利润 250 250 250 250 250

超额利润

管理费用 80 80 80 80 80

利润总额 170 170 170 170 170

资产负债表

(单位:万元)

完全费用化 期初 第一年末 第二年末 第三年末 第四年末

无形资产 0 0 90 60 30

资产总计 1800 1800 1890 1860 1830

项目成功

无形资产—研究开发 200 490

无形资产摊销—研究开发 80 160 270 380

研究开发投资净值 120

无形资产合计 330 220 110

资产总计 1800 1920 2130 2020 1910

补充资料:(1)研究开发的投资总额为200*2+90=490。

(2)无形资产摊销时间=研发期+预计研发产品可使用年限

(3)若研发失败,费用全部确认为当期损益,对资产负债表没有产生很大影响,故上表未列出。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有条件资本化的处理方式比较合理的确认和计量了研发活动的费用及成本,各年的利润表没有出现较大的浮动,研发成本资产负债表中也有了合理的体现,比较符合配比原则,重要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只得在实务中广泛应用。

四、新准则实施与运用的建议

(一)会计科目设置

1、研发投资。该账户为一级账户,主要用来归集企业在研发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类支出。应该分别按照研究支出与开发支出设置二级科目,若是研发活动涉及多个项目的,可以根据项目名称设置明细账,合理归集并详细记录支出情况。期末根据研发活动成功与否再分别转入其他账户。

2、研究开发费用。用于核算计入本期费用的研发投资支出,与其他管理费用分开,方便企业进行业绩考核与费用控制。

3、研究开发费用准备。此账户是研发支出的备抵账户,用来反映所计提的研究、开发的准备金,可以在期末根据可变现净值于市价熟低来调整自创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

当企业发生研发费用时,可以将发生的各类支出都记入研发投资者各科目,并按项目名称列示二级科目,在期末应按照一定比例集体研究开发费用准备,但应以研发费用总额为其上限。当项目开发成功之后,需要根据五个条件,将符合条件的确认为无形资产,并结转相应的准备帐户。若项目开发活动失败,则直接冲抵管理费用。若自创无形资产公允价值与帐面不相符,可以通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进行调整。

(二)、披露

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较,我国会计准则只要求公司批露一些比较粗略的信息。上市公司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披露仅放在损益表里进行简单列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会计报表质量,公司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全面地揭示,对财务和证券分析者来讲,更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在深沪市披露的2004年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医药生物行业、电子元件行业、机械设备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等四种行业,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各抽取了25家公司,共100家公司,对其年度报告会计报表批注中研发费用披露的相关数据分析,其结果如下表:100家上市公司研发费用信息披露统计

行业 抽取数量 粗略披露 规范、全面披露 无任何披露 披露所占比例

医药生物行业 25 9 0 16 36%

电子元件加工业 25 6 0 19 24%

机械设备加工业 25 4 0 21 16%

食品加工业 25 4 0 21 16%

合计 100 23 0 77 23%

资料来源:巨潮资讯(cn.nfq.com.cn,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披露的2004年上市公司年度报告,2004年沪市、深市上市公司分别为837家、536家。

从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出,只有23家披露了由于当期研发费用数目大幅增加或以前年度研发费用的确认而对本期利润有重大影响等一些比较粗略的信息,没有任何公司披露有关研发费用具体规范的信息,如研发费用的具体数额、投资方向、有关研发成功可能性及应用前景等信息。可见,我国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的规定及上市公司对研发费用的信息披露都存在严重问题。将研发费用资本化后,可以更好的进行披露,从根本上提高报表质量。

(1)资产负债表。在无形资产科目下单列已资本化的无形资产。披露企业在该年度正在进行开发活动所投入的资金。同时增加备抵账户,反映出研发自创无形资产的净值。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应该进一步说明各研发项目的名称、用途、研发的进度、预期收益率以及可使用年限等。

(2)利润表。在主营业务利润项下增列研发费用,与管理费用区分开来,以便于各责任部门进行业绩考核,过去全部放在管理费用下的做法是非常不合理的。

(3)现金流量表。作为企业的一项投资,其支出与收入自然也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表。

目前我国企业披露的研发信息只是限于当年发生的一些较粗陋的信息,对投资者传递的信息不够全面、有效、充分,所以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应详细揭示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规模、投入的具体项目、各项目支出额、项目进展及项目成功应用前景的等信息。另外,还应该包括一些涉及研发的重大事件,公司所处行业涉及的核心技术发生的重大变化,等等。这对评价企业业绩及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至关重要。在披露当前信息时,还应该提供一些未来预测信息,企业应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可确定和不可确定的因素,采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增强预测财务信息,提高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除此之外,应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补充说明以下信息:

(1)企业对研究和开发活动所采用的具体的会计政策

(2)确认研究和开发费用资本化的条件,以及具体的标准。

(3)以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的摊销方法、期限、摊销率、当期摊销情况等。

(三)对新准则的实施的几点建议

1、明确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完善入账手续。由于准则中规定的五个资本化条件没有具体的解释说明,应该通过细则进一步说明适用情况,明确规范两阶段。对已确定计入无形资产的开发项目必须具备基本的资料,如可行性分析报告、开发预算、相关部门出具的检测报告等,才可入账。

2、防止企业运用新准则来进行利润操控。实施新准则后,企业有可能长期存有研发费用的待摊余额,从而调节利润,满足管理者的需求。所以,需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进行约束,同时不建议所以行业全面展开,可以选有代表性的行业试运行,在逐渐在其他行业进行推广。

3、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对新准则的学习。

4、规范和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和交易行业与市场,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水平,正确衡量无形资产的价值与企业的整体价值,提高报表的质量。

五、结论与局限性

本文主要以理论分析为基础,认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将研发费用进行费用化处理有很多的弊端,只有对企业研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才能适应经济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各种需求,真正反映出企业的价值,保持和提高会计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文首先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各国会计政策对研究开发费用的处理,然后简要分析了研究开发活动的特点进行分析与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我国旧的会计准则中费用化的处理模式与新的会计准则中有条件的资本化的会计模式,并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提出了有条件资本化的会计帐务处理以供实务界参考,最后又提出了我国研发费用的披露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我国对研究开发费的会计处理的研究工作起步比较晚,实务界对其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深刻,所以,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研究不仅满足了我国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而且对我国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只是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提出的比较简单的设想,要具体操作还存在很多问题

资料来源与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2.王松年:《国际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2001年

4.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

5.刘海英:“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经济师》,2006年第7期,128页

6.新华网 xinhuanet.com

7.章永奎 杨翼飞:“费用化还是资本化:试论研究与开发会计处理”,《财会通讯》,2002年第11期,37-39页

8.张晓燕:“R&D的会计处理及披露”,《当代财经》,2002年第9期,68-70页

9.财政部会计司:《美国会计准则解释与运用》,中国财政部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1版

10.Bublitz Bruce & Michael Ettredge, ”The information in discretionary outlays Advertis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counting Review, 2002, Vol.64,108-124

11.杨娟玲:“关于企业开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19期,200-201页

研发费用资本化范文第3篇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自行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可区分为研究与开发阶段两个部分核算。在开发阶段,判断可以将支出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的条件有: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证明其有用性;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现行准则的规定不仅给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留下了空间,而且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挑战。

会计职业判断的实践应用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事项时,在会计准则、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约束范围内,依据企业的管理环境和经营特点,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制所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会计职业判断过程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遵循谨慎、客观、公正的原则。会计职业判断表现为会计原则的选择和协调、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会计事项的估计、判断等。我国实施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在反映经济业务实质,提高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现行准则中的研发费用资本化扩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也加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的难度,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企业管理层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利益操纵带来了机会。

研发费用在会计职业判断中的应用

(1)实际操作中会计职业判断难度大。目前我国完善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资产评估体系还不完善,对于某个具体开发项目而言,要明确地划分出研究阶段何时结束或开发阶段何时开始往往很难,研究活动与开发活动是同一科技活动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会给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带来挑战。现行准则对开发阶段的支出只有在同时满足五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确定为无形资产。

(2)企业管理层利用会计职业判断给创造性会计留下空间。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给企业创造性会计留下了空间,仅根据现行准则关于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定义,企业在判断研究阶段、开发阶段的界限时常常带有主观性。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内部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企业可能根据自身的特殊需要,以利润操纵为目的来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界限。企业只需将整个研发过程“合理”地划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也就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从而轻松达到操纵业绩、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结合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给企业调整业绩、规避税收留下了空间。为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对技术创新企业的研发费用给予所得税前加计扣除的优惠,按此规定,企业只有将研究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才能最大程度地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而现行准则关于内部研究开发费用部分资本化的规定,让企业只有在研究阶段的支出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要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些企业从节税的角度出发,利用会计职业判断,故意推迟开发阶段支出的确认时间或者减少研发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认,来进行纳税筹划。因此研究阶段、开发阶段的划分结合文件规定可能被一些企业用于调整经营业绩、规避税收。

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建议

(1)提高现行准则的可操作性。我国现行准则关于内部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规定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特点,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带来了困难,为此准则应进一步明确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界限,完善开发阶段有关支出资本化的条件,缩小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难度,如“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等条件在实践中如何应用等,需尽快完善相关规定,提高现行准则的清晰性和可操作性,减少现行准则在执行中的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压缩创造性会计空间,增强研发费用资本化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计量。研究阶段有关支出的计量。现行准则只对技术上达到可行性之后的开发费用支出进行资本化确认,而多数企业在确定技术上可行之前耗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确定了技术上的可行性之后开发费用支出相对较少。只对技术上达到可行性之后的开发费用支出进行资本化确认,不符合配比原则和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原则。根据稳健性原则,企业可以设立“管理费用――研究开发支出”账户,专门反映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包括研发人员的工资、固定资产折旧、耗用的原材料及支付的现金等,将其计入当期损益。同时,企业还应在备查登记簿中分别登记所有的研究阶段、开发阶段的支出,以便研发成功后对无形资产成本进行调整。研发成功的无形资产计量。为了客观地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企业还应将研究阶段的支出也予以资本化,研究阶段已经计入“管理费用――研究开发支出”的费用要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先费用化待开发成功再将研究阶段的支出资本化是一种更加合理的会计处理方式,符合配比原则和正确划分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的原则。开发成功后的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投入生产的无形资产经过试运营证明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后,企业应聘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开发后的无形资产按该无形资产能够带来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评估。开发失败的会计计量。研究开发结束后项目开发失败,企业应将已资本化的开发费用转入“长期待摊费用”账户,分期摊入损益,准则应规定最长摊销期限。这样可避免一次性计入开发失败当年损益,使当年利润骤然缩减。

研发费用资本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研发费用; 价值相关性; 实证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研究开发已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经营活动,企业的价值也更多地体现在其技术创新能力、先进程度和无形资产的质量上,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研究开发投资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素质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与研发费用的相关会计披露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新旧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采用了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2001年1月18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规定是“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显然我国旧准则对研发费用是采用费用化的会计处理方法;而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摒弃了原准则研发支出费用化的会计处理,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允许企业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将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

理论界认为,新准则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配比原则,并能够克服企业的短视行为,大幅度增加科技创新企业的利润。而新准则将研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是否能够比旧准则将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具有使用价值的会计信息,有条件的资本化是否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这是一个亟待关注的课题。

二、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针对R&D费用化是否影响价值相关性,国外学者进行了许多尝试。很多学者认为R&D资本化比R&D费用化更具有价值相关性。Lev,Sougiannis(1996)和Chambers(1998)研究发现如果美国能将R&D资本化来反映公司未来的收益,则资本化的研发费用能够比费用化的研发费用在解释公司市场价值时表现得更加出色。Han和Manry(2004)的研究样本是韩国企业,他们发现被资本化的那部分研发费用相比被研发费用化的那部分研发费用,与股价之间的正相关性来得更强。Henrik Nilsson,Stellan Nilsson(2006)研究表明允许研发费用资本化规定的优点是资本化决策向财务报表使用者传达了未来股票收益变动的信息。

尽管国外很多研究认为资本化研发费用会增加价值相关性,然而也有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恰好相反。比如,Oswald(2000)对英国企业考察研究与开发费用同企业的利润以及权益账面价值的关系,研究发现对研究与开发费用无论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都不会增加研发费用的价值相关性。还有Cazacan-Jeny和Jeanjean(2006)通过检验197家法国公司在1993―2002年之间报告的研发费用的价值相关性后发现,资本化的研发费用与股价和回报率负相关。

国内学者对研发费用的价值相关性也做过实证研究,如:刘晓璐(2009)以新准则实施后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数据为样本进行了检验,发现资本市场对确认了开发支出的上市公司给予了正向的价格反应,但是相比未确认开发支出的公司来说,其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并未表现得更高,这说明资本市场尚无法区分这两类公司。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外理论界对于研发费用的价值相关性问题都颇为关注,但是我国在实证研究领域还是比较薄弱的,主要是受到披露不全面所限。而对于研发费用资本化和费用化哪一个价值相关性更强,国外的学者众说纷纭,但是可以从文献中看出大部分学者还是对研发费用资本化的价值相关性给予了更高的评价。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计

根据Ohlson所提出的上市公司会计评价模式,影响企业市场价值的因素主要有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等,为了考察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和费用化对公司股票价格的不同影响,本文在Ohlson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每股资本化研发费用、每股费用化研发费用以及每股有形资产这些变量。为了对比新旧准则研发费用的价值相关性,本文将样本分为两组:一是实行新准则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公司,二是实行旧准则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前者适用于下述模型1,后者适用于模型2。

模型1:P=?琢0+?茁1EPS+?茁2BPS+?茁3TGAPS+?茁4CRDPS+?着

模型2:P=?琢0+?茁1EPS+?茁2BPS+?茁3TGAPS+?茁4ERDPS+?着

1.P,4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

2.EPS,稀释每股收益。

3.BPS,每股净资产。

4.CRDPS,每股资本化研发费用,是针对实行新准则后,公司每年在内部研发无形资产中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费用金额除以年末普通股总数。其中每年的资本化研发费用金额均来自于翻阅报表手工计算。比如:2007年资本化研发费用金额=资产负债表中“开发支出”项目余额+已达到预定使用状态转入无形资产的金额。2008年资本化研发费用金额=“开发支出”项目余额+无形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转至无形资产科目的金额+开发阶段不符合资本化予以费用化的金额-“开发支出”项目期初额。

5.ERDPS,每股费用化研发费用,是针对实行旧准则公司每年在内部研发无形资产中被要求全部费用化的金额除以年末普通股总数。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从2002年才开始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明确披露研发费用,笔者选取的样本为2004年度年报中有披露研发费用的公司,具体数据来源于中山大学。

6.TGAPS,每股有形资产,是用有形资产除以年末普通股股数。有形资产=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

(二)研究假设

假设1:稀释每股收益EPS、每股净资产BPS与股票价格P正相关,即系数?茁1、?茁2将显著为正。

假设2:有形资产(这里主要指存货和固定资产)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基础,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贡献,投资者应当会对其有所关注,所以预期每股有形资产TGAPS与股票价格P正相关,即系数?茁3将显著为正。

假设3:研究开发投资是一个企业的素质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理性投资者应当关注企业的研发投资,所以预期每股资本化研发费用CRDPS和每股费用化研发费用ERDPS都应当与股票价格P正相关,即系数?茁4将显著为正。

假设4: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企业的自主研发投资是一种非常稀缺和珍贵的“资源”,它更能代表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和竞争能力。所以预期每股资本化研发费用CRDPS和每股费用化研发费用ERDPS的价值相关性应当显著高于每股有形资产TGAPS,即?茁4>?茁3。

假设5: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公司其会计盈余和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信息质量应当更高,即与股价更加相关。若理性的投资者能觉察到第一组样本公司在会计信息质量上的区别,那么第一组的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应显著高于第二组,即模型1的R2大于模型2的R2。

(三)研究样本与选取期间

本文选取了2004年度年报中披露研发费用的公司,以及新准则实施后2007年、2008年披露开发支出项目的公司。文中涉及的除研发费用外的有关数据均来自于锐思数据库,研发费用收集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我国上市公司对研发费用披露不全面为本文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仅以披露较为全面的2004年59家公司,2007年85家公司以及2008年65家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四)实证结果

利用SPSS软件,分别对2007年、2008年和2004年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度较好,F统计量较显著,表明模型整体线性关系比较显著,Durbin-Waston值在2附近,说明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假设1成立,公司的稀释每股收益EPS、每股净资产BPS与股票价格正相关。不论是新准则实施之前还是之后,EPS和BPS的系数都远远大于其它几项解释变量的系数。

2.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每股有形资产的系数均为负,2004年每股有形资产TGAPS与股票价格负相关,但是不显著。在新准则实施前后,投资者似乎对有形资产(存货、固定资产等)都不是很关注,甚至均出现了与股票价格负向变动的关系。

3.2007年每股资本化研发费用与股票价格负相关,但不显著;2008年每股资本化研发费用与股票价格正相关,但不显著;2004年每股费用化研发费用ERDPS与股票价格正相关,但是不显著。

4.假设4成立,2004年、2007年、2008年三年的每股资本化研发费用CRDPS均大于每股有形资产TGAPS的系数。这说明,与企业的存货、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相比,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的研发投资。

5.从表1可以看出模型1的R2大于模型2的R2,但是由于2007年资本化研发费用未通过回归检验,并且2008年资本化研发费用和2004年费用化研发费用与股票价格的正相关程度均不显著,所以无法肯定地说明资本化研发费用在价值相关性上完全优于费用化研发费用,只能说明新准则规定的有条件的资本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发费用的价值相关性。

四、结论

第一,新准则实施前后,上市公司的稀释每股收益EPS和每股净资产BPS都与股票价格呈明显的正相关,并且EPS和BPS的系数要大于其它几项解释变量的系数。也就是说投资者判断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基本上是以EPS和BPS为标准的。

第二,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准则实施前后,投资者对于有形资产(主要是存货和固定资产)似乎都没有给予关注,而无论是对费用化的研发支出还是有条件资本化的研发支出,除2007年外,投资者都给予了关注,并且从ERDPS和CRDPS的系数变化上看出投资者的关注度在逐年上升。

第三,虽然投资者对企业的研发投资给予了关注,但是回归结果显示,研发费用与股票价格的正相关程度均并不显著。

第四,与旧准则研发费用当期全部费用化相比,新准则有条件资本化的研发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与股票价格更高的价值相关性。

综上所述,除2007年资本化的研发费用未通过回归检验外,其余两年投资者均表现出对研发费用的关注,但研发费用与股票价格的正相关程度均不显著;从两个模型的比较结果来看,新准则有条件资本化的研发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与股票价格更高的价值相关性。

五、实证结果的原因分析

第一,证券市场效率不高。价值相关性模型有一个基本假设是市场是有效的,投资者是理性的。刘晓璐(2009)提到,虽然经过很多学者对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证明,但是中国的股票市场仍然是个很年轻、很不成熟的市场,投资者很容易受到非理性信息的影响。投资者往往容易忽视会计信息,即使关注也仅仅局限于净利润等表面的财务指标,而对于隐藏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研发费用基本得不到投资者的重视,这也是研发费用与股票价格正相关程度不显著的重要原因。

第二,报表附注中缺乏研发费用详细信息。旧准则中仅在管理费用中对研发费用做简单的披露,新准则要求企业披露开发支出的金额和内容。经过笔者翻阅大量的财务报表后发现确认了开发支出的公司仅对开发支出的金额作出了简单的陈述,还有一部分公司未将研发活动中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金额分别列示,而且笔者还发现很少有公司对当年资本化的金额和费用化的金额明确地呈现给报表使用者,报表使用者也无法从附注中得到研发项目的具体信息及前景,这对于证券分析和理论研究都显得远远不够。所以报表附注对研发费用信息披露不详实也是当前投资者对研发费用关注不高的客观原因所在。

第三,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克服了全部费用化的不足。过去我国之所以采用全部费用化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基于谨慎性的考虑,而且可以消除公司在资本化无形资产时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但是全部费用化也存在着不足:一是助长了企业的短期行为。将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会影响当期收益,打击了企业研发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也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费用化不符合配比原则。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成本、费用应当配比,同一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和其相关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而研发支出是为了未来的收入而付出的代价,未来的收入可能分布在多个会计期间,所以仅仅将研发费用与当期的收入配比是不合理的。所以新准则采用有条件的资本化的方法,其初衷也是为了克服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的不足,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支出以资产的形式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向财务报告使用者传达企业自主研发的信息,作为报表使用者能从资产负债表“开发支出”项目中了解企业研况,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因此,从两种会计处理方法本身可以看出,资本化研发费用应当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这一点也在价格模型中得到了一定的证实。

【参考文献】

[1] 刘晓璐.开发支出信息含量研究――沪深股市实施新会计准则的证据[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9.

[2] 王化成,卢闯,李春玲. 企业无形资产与未来业绩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05(10).

[3] 王翼虹.研究与开发费用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D]. 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

[4] 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1(11).

[5] Chambers, D., Jennings, R.and Thompson, R.B., Evidence on the Usefulness of Capitalizing and Amortiz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sts.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Accounting,University of Texas, 1998.

[6] Cazavan-Jeny,A.and T.Jeanjean,The negative impact of R&D capitalization:A value relevance approach.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6.V15(1):37-61.

[7] Han,B.H.andD.Manry, The value-relevance of R&D and advertising expenditures: Evidence from Kore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2004,39(2): 155-173.

[8] Henrik Nilsson, Stellan Nilsson, Rickard Olsson,and Sundgren,Capitalization versus Expensing:Evidence on the Uncerntainty of Future Benefits from Capitalized and Expensed R&D Expenditures.

研发费用资本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发费用资本化;会计处理;披露

一、研发费用处理的类型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逐年在提高。研发投入是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也是提高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保障。顾名思义,研究和开发费用即研究与开发某项目所支付的费用,一般是指用于研发活动的设备设施费、材料费、人工费、合同服务费、外购无形资产费以及有关间接费用等。目前国际上有关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全部费用化、全部资本化和部分资本化。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全部费用化处理,即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时全部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这种处理方法符合谨慎性原则,核算比较简单,但是费用化会引起当期利润减少,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就可能减少研发投入,不利于企业创新发展。实行全部资本化处理,研发费用发生时全部予以资本化,作为长期资产分期摊销,计入相关成本。这种方法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但不符合谨慎性原则,并且可能导致企业高估资产和收益。研发费用实行部分资本化,这种做法的特点是将符合某些特定“条件”的研究开发费用予以资本化,其他研发费用则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也采用此法。此种方法避免了全部费用化和全部资本化的缺点,但是在确定是否资本化时的界限不好把握,容易给管理者操纵利润的机会。

二、我国企业研发费用处理的变迁

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问题是国内外会计准则争论的焦点问题。我国原准则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显然我国对研发费用是采用全部费用化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于企业日常发生的研发费用通常计入“管理费用”。然而,该准则实施以来,不断受到人们的批评。全部费用化处理除了减少当期利润外,还可能被企业用来平滑利润。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其中第6号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对研发费用处理做出了明确规定,主要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对研发费用处理实行有条件资本化。新准则将无形资产的开发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的调查;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本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新会计准则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即费用化处理,因为在项目的研究阶段,企业不能证明存在将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如果满足一定的条件,可进行资本化处理,计入无形资产。对于开发阶段的支出,在同时满足以下五项条件,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一是从技术上来讲,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二是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三是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四是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五是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对于无法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的,应当将其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于研发费用采用有条件资本化。并要求企业设置“研发支出”账户用来反映研发费用,在“研发支出”下分别设置“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明细科目,用以反映费用化和资本化的研发费用。这种处理方法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一致。

三、研发费用部分资本化会计处理和披露

按准则规定,企业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条件的才能资本化,不符合条件的支出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如果是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支出,未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满足条件的,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研发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应按“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的余额,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新会计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中增设“开发支出”项目,用来反映企业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能够资本化形成无形资产成本的支出部分。根据“研发支出”科目中所属的“资本化支出”明细科目期末余额填列。在资产负债表的“管理费

用”下应单独设置一行“研究与开发费用”项目,用来披露企业本期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

四、实施研发费用部分资本化处理的意义

第一,这是符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要求。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自2005年以来我国建成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性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新旧转换和平稳有效实施。

第二,内地采用研发费用资本化处理后,对于一些同时发行H股的上市公司来说,需要按照香港会计准则编制和中国公认会计准则来编制财务报表,这样可以减少报表之间的差异。

第三,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要求来看,实施研发费用部分资本化更加可靠。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企业在自创资产时,前期发生的研发费用往往数额较大,后期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数额相对较小。如果按照原准则要求将数额较大的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而数额较小的注册费等计入成本,这样会少计无形资产成本,企业的投入和产出在会计报表上无法得到正确的反映。新准则规定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予以资本化,这样报表中的资产、费用和利润等数据才更具有可靠性。

第四,研发费用部分资本化可以避免企业管理当局的短视行为。企业进行无形资产开发可能要经过数年的时间,开发费用本质上看属于资本性支出,具有明显的后效性。管理者的任期不是永久性的,如果按原准则要求将研发费用全部计入损益,必然引起当期利润的下降,直接会影响管理者经营业绩,导致管理者不愿意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损害企业长期利益。对于高科技上市公司而言,采用新会计准则下的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企业在开发投入上的热情,促使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

五、实施研发费用部分资本化的难点

研发费用部分资本化的前提是区分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也就是区分两个阶段。但是企业很难判断哪些活动属于研究阶段范围,哪些活动属于开发活动范围,实际的操纵性比较差。在实施研发费用部分资本化碰到的难点,表现在:一方面,区分标准和如何区分主要依赖于企业的判断,在实际操纵中,会给本身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工作者和相关人员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尽管准则规定了在开发阶段发生的费用可以资本化的五项条件,对这五项条件的判断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观性。另一方面,企业在技术性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外部人对于企业的研发费用化政策很难有清晰的了解,因此上市公司可能利用研发费用的资本化调节利润。企业管理者为了提高当期利润,可能会扩大予以资本化的研发费用范围,将归属于研究阶段的支出列作开发阶段的支出,从而对部分或全部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虚增当期利润和当期资产。反之,如果企业管理者为减少当期利润,人为地将应归属于开发阶段的支出列作研究阶段的支出,从而将全部支出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虚减当期利润和当期资产,这些人为操作利润,审计人员和监管部门是很难查清的。

参考文献:

1、李萌华.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及分析[J].商业会计,2006(12).

2、鲍亮,唐洋.关于研发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