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分析论文(精选5篇)

  • 社会热点分析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而作为新兴媒体的重要受众,大学生群体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然而,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仍处于未成熟阶段,缺乏对事物的认识、判断、分析能力,由此,在一些…

社会热点分析论文(精选5篇)

社会热点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96-02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而作为新兴媒体的重要受众,大学生群体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然而,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仍处于未成熟阶段,缺乏对事物的认识、判断、分析能力,由此,在一些媒体的误导之下,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群体对国情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了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程度、接受程度,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科学含义及特征

所谓“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关注、议论多且比较集中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刚刚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备受关注的事件,既包括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包括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错,各种社会问题交织出现,大学生的思想空前地活跃,他们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革,关注着国内外的“社会热点”问题。具体来讲,社会热点问题有如下特点: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典型性

一般来讲,社会热点问题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它往往是当前发生的、激起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某一突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社会上大多数人对此类社会问题解决的普遍需要,诸如教育改革问题、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医疗改革问题等。这些问题是每个社会成员都非常关注的,而且此类社会问题之前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导致公众对此产生积怨和很强的情绪化,当然社会公众中也包括在校的大学生群体。故此,这类问题具有典型性。

(二)社会热点问题影响的广泛性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从众心理,意思是一个人受到外界人群的行为的影响,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也会选择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意愿的行为方式。因为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引起人们普遍地关注和积极地参与,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从而使人们产生大致相似的社会心理,这就会让人们表现出共同的感受和体会,从而形成更加广泛的影响力。

(三)社会热点问题的复杂性

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的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有的社会热点问题可能是跨领域的,可分属不同领域,比如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问题。同时,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一个矛盾体,其中交织着各种问题形成的矛盾,涉及了多方面的利益关系,触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引发全局性影响。因此,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极大的复杂性。

二、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需要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看待社会问题,并能以正确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填鸭式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条文。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随着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课本内有限的知识和理论,而是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但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发展和成熟之中,对现实社会缺乏理性、客观的认识,再加上生活中受到多方面信息的干扰和影响,特别是网络上信息泛滥、良莠混杂,就容易诱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分析。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培养大学生认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养,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需要

传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枯燥、说教性强,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由于从中学就开始学习,感觉内容重复、质疑重复学习的必要性。但实际上中学与大学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如果能将大量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能改变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复感,引起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对政治的关注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能够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连的,尤其体现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教学中。例如,每年经济年度人物的评选和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相关;每年召开的“两会”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关;每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反腐败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相关等等。通过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能够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而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解决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困惑和质疑,这样就达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三、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

(一)课前导入时事热点,激发学习兴趣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学生的兴趣度低,这是教学中的普遍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时事政治不感兴趣、不关注,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此还是有着浓厚兴趣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使学生能够以不同形式参与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教师对其进行评价总结、指正点拨,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一方面解决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认识和困惑,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例如,课堂教学中可以插入“课前时事播报”的环节。先要求学生自由结成学习小组,要求每次课上在固定时间内每个小组对最近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问题进行简要播报和评论,可以选择一件或两件时事。播报结束后鼓励主讲学生与台下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也可由台下学生补充或纠正播报过程中的疏漏或不当观点。最后由老师作总结评价,并要求其他组成员就此次时事播报的情况写一份评论上交,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这种教学方法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能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很好地结合,从而体现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和时政性。但在具体组织过程中,需要教师有力地组织和把关,部分学生在选题时喧宾夺主、只顾热闹,选择的题目内容与课程内容无关,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把关和规范。

(二)学生分析时事案例,构建课堂教学新形态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应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进行模拟教学,这种方法能够增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上讲台自主分析,教师在台下做指导。为了增强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案例的主要来源。这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检测了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需要作好组织和动员工作。首先,组织学生选题,先由教师限定选题范围,让每组学生在范围内选择一个题目,组别之间选题的内容避免重复,对于重复题目,教师适当进行调整;其次,组织学生收集材料,提醒学生一定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整理和收集;再次,由学生撰写主题报告和制作PPT,教师进行指导修改;最后,学生上台演讲,教师做出点评。

(三)参与社会实践,延伸课堂教学

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范围很广泛,其主要形式包括社会调查、教学实践、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学习参观、勤工俭学等等,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和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例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教学中有“社会实践调查”这一环节,具体组织可以这样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考调查指南选题,在课外进行一次社会实践,并认真撰写调查报告。选题要紧扣社会热点问题,如节能环保、文化产业、公共安全、助学、民生问题等,调查内容要涉及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等。这样就将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延伸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是教会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客观看待社会现实问题,用战略思维去分析和看待国际国内大环境,树立大局意识和世界眼光,提高自己的鉴别力。将社会热点问题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才能潜移默化地使马列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才能真正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邱柏生.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

[2]黄振宣,唐爱琼.社会热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9,(12上).

社会热点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新闻评论具有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是决定媒体影响力的一大因素。人民网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其新闻评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人民网观点频道是人民网2000年4月开设的全国网站第一个言论频道。本文以人民网观点频道为研究对象,分析该频道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特点,指出观点频道的独家特色和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人民网观点频道栏目设置分析

观点频道的栏目有《人民网评》、《网友说话》、《观点1+1》、《网上民意》、《人民时评》、《网友拍案》、《观点周刊》、《评论员文集》、《集萃》、《七日谈》、《热词点击》、《一周排行榜》、《评论・独家》、《评论・撷英》、《评论・文集》、《漫画》、《图说世像》等。

总体来看,人民网观点频道的评论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评论员评述

从评论员的角度跳出新闻来解读新闻,它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宏观的背景、更多的理论支持和一定的权威性。如《人民时评》。

2.网友评论

从民众的角度分析评论新闻事件,如《网友说话》、《网友拍案》、《网上民意》等栏目,是反映民间舆论、传达社情民意的窗口。

3.话题讨论

如《观点周刊》栏目,设置新闻话题,围绕话题列出几条相关评论,并设置留言板。

人民网观点频道总体内容分析

1.文本对象界定

以2011年6月5日至6月18日人民网观点频道的评论文章为分析对象。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由于网络信息量大,每日更新内容较多,如果时间跨度过长,统计误差会较大。两星期的内容,足以充分反映该频道的栏目和内容特色。该时段内没有“两会”、“春节”、“世界杯”等重大事件,能够看出该频道常态的评论题材与风格。

2.内容题材分析

根据观点频道评论文章的题材类别,分析各类题材所占的比重,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人民网观点频道的评论内容涉及面广、视野开阔。还可看出,观点频道的评论题材侧重社会民生,452篇评论中涉及社会民生的占了一大半,体现出人民网“权威、实力,源自人民”的理念。其次是政经国际类题材,体现出人民网对于时政经济和国际新闻的重视。

3.内容独家性分析

人民网观点频道的稿件来源包括有影响力的报纸、其他网站、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评论员文章、网友观点等。该频道设置了近20个栏目,其中《人民时评》、《人民网评》、《观点1+1》、《网友说话》、《网友拍案》、《漫画》、《热词点击》等是独家特色栏目。

工作日期间,人民网观点频道平均每天发表48~49篇评论,另有一两个当日的评论集萃,其中独家评论所占比例约在10%~20%。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本文研究时段内,号称“网上第一评”的《人民时评》没有最新评论,截至2011年6月19日,《人民时评》最新的评论是5月30日的,时效性明显不足。

人民网观点频道的特点

1.题材广泛,侧重社会民生

题材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关注民生疾苦,体现了一个全国性新闻网站题材应有的广度和人文关怀。

2.栏目丰富,独家栏目特色突出

《人民时评》以其评论的高度、深度和权威性而著称;《人民网评》由人民网评论员和其他原创作者针对热点新闻发出评论,每日数条更新;《观点1+1》以“媒体评论+评论员小蒋分析点评”的方式,加深人们对事件的理解;《网友说话》、《网友拍案》提供了网民发表观点的平台;《热词点击》以近期社会热点作为关键词,整合相关评论,方便受众了解社会热点的全貌。

3.广泛整合各媒体评论,突出独家原创评论

观点频道汇聚了多家有影响力的媒体的评论,提高了评论的全面性和多元化。同时,重视独家原创评论,原创比例占到10%~20%。

4.紧抓热点,时效性强

观点频道更新快,紧抓热点、焦点,不但抓住了时效性,还有不同观点的碰撞,以及对重大问题的探索,充分发挥了观点的特性。如关于清华大学“真维斯楼”的质疑、对哈药总厂违规排污的批评、对南科大学生拒绝高考的评价等,都紧紧抓住了社会最新热点问题。

5.视点多角度,思维多元化

从单篇评论看,文章都是在多角度视点和多元化思维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角度,做出有益于推进事件发展或提高人们认知的评论。从集纳评论看,同题集纳,能够从多角度做文章。如“观点周刊”、“热词点击”、“七日谈”等栏目。

6.有较强的权威性和深度

人民网观点频道具有强大的评论员队伍,原创评论水平高,加上转载的媒体评论都是有影响力的媒体的评论,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深度。

7.互动栏目多,有一定的互动性

频道设置了《网友说话》、《网友拍案》、《网上民意》、《留言板》等互动栏目,给网民提供了对事件发表看法与评论的平台,起到了一定的互动作用。

人民网观点频道的不足

1.网民参与度不高

虽然观点频道有互动栏目,但多数人很少有精力发表大篇幅评论,真正体现网民参与度的是《留言板》。而观察发现,评论文章下面的留言通常很少。《一周排行榜》栏目是频道近期的热点,留言理应较多,但6月19日《一周排行榜》的前三名“人民网评:‘最牛工商局长’大闹报社的‘权力霸气’”、“人民网评:利益捆绑下的‘连坐治庸’是把双刃剑”、“人民时评:个税调整,善听才有良法”,相对应的网友留言条数分别是27、37、11。

2.独家评论不多,人民时评时效性不足

人民网观点频道的独家评论所占比例偏小,时效性不足,使舆论引导的功能大打折扣。

对人民网观点频道建设的建议

新闻评论是新闻的解读者,能够帮助读者透过事件看本质。新闻评论是决定媒体影响力的一大因素。传统媒体需要新闻评论,网络的特性决定了网络媒体更需要新闻评论。各大新闻网站都较重视网络评论,人民网观点频道在定位、栏目设置、原创性、互动性、评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得都比较到位,体现出了一家全国性重点新闻网站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笔者有以下建议:

1.广泛采取栏目互动、专题互动等形式,提高互动性

把原有互动栏目着力打造成品牌互动栏目,扩大栏目的影响力。经常组织热点问题的专题互动,调动网民参与互动的热情。

2.增强原创评论,提高《人民时评》的时效性

提高原创评论的数量和质量,保证《人民时评》每日都有更新,增强原创性、独家性,从而提升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胡振华,曹辉:《浅析人民网观点和舆情频道的异同》[J],《新闻天地》,2008年第8期

②刘义昆:《人民网观点频道新闻评论议题的流变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社会热点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热点;新历史观 ;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生态史观

近年来,中职历史教育中越来越凸显“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素质教育转变,新史观逐渐成为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而社会的发展,更要求中职学校向社会输送具有大局观、全球观、文明观的新型劳动人才,也要求中职教学从思想层面入手,培养学生健全的社会观念。这些都对中职历史教学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中职历史教学要服务于学生对口上学和社会就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观念,要在教学中,借助社会热点的教育性,提高中职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增强历史的学以致用能力。下面笔者就如何借助社会热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观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结合国家大事,理清纵横缘由,培养文明史观

在十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的五个文明的建设,这反映出文明史观的新的理念。文明史观是从“文明”的角度来分析、评价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史观内涵丰富,承载着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能引导学生能正确科学地树立唯物史观,客观、全面地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热点,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在中职历史教学中,若能针对性地联系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进行专项训练,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纵横交错来分析事件发生的主观、客观等各种缘由,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文明史观,并运用文明史观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分析国家大事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使学生科学、全面地分析社会需求,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从而服务于自己的就业,服务于自己在工作方面的发展。

【案例1】

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内容时,我摘录了2012年十报告原文“我国经济发展在十二五期间保持稳定增长、保证发展的质量”。趁势让学生分析在全球经济萧条甚至衰退的大趋势下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保质保量的原因。

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纷纷举手回答。

“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国采取了有力的经济促进措施,降低了税收等,保证了经济质量”……

各种回答接踵而来,先不说学生回答的质量如何,只谈学生的答案那是东拉西扯、毫无头绪。

我引导:“十报告中指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是什么?”

学生答:“五位一体,具体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这其实就给我们分析发展取得成就提供了思考的思路。”

一语点醒梦中人,学生恍然大悟。我及时制止学生乱而无序的“个人英雄”做法,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把总结的原因进行梳理,然后选派代表进行精彩展示。

在展示中,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空间维度五个方面对我国“十二五”期间的政策、措施进行具体分析,在小组交流探讨中明析出国家追求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又好又快”的强大决心和信心,解析出国家经济稳定增长、保质保量的各方面原因,体会到我国的发展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是虚假的发展速度以及增长带来的物价狂涨。

更有学生另辟蹊径,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时间维度分析国家在经济发展改革方面的具体政策的与时俱进,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全民国有到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深刻地分析出经济制度由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到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的沉重变迁,更探析出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探索、实践、完善,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小组合作的集体智慧中以及综合全面的分析讨论中,学生不仅仅是明白了经济发展的原因,更是培养了文明史观,完善了学生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思维密度和宽度,增长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今后其适应社会发展奠定了思维基础。

二、引用国际热点,分析原因后果,培养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认为这个世界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国家与国家之间表面看上去独立性极强,但本质上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一个国家的事件的发生、社会的变革,会产生“蝴蝶效应”,会牵一“国”而动全“球”。就像这几年美国的次贷经济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远离美洲大陆身居太平洋东岸的中国也不能置身事外。全球史观是分析现今国际形势、实际发展趋势必备的科学观念之一,是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

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试命题的指向,优秀人才的塑造都呼唤在中职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全球史观,所以,我们历史老师要发挥国际事件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引用及时发生或近段发生的国际事件、热点,引导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各种原因和影响,包括涉及其他国家之间的因素和后果,给事件的发生形成更为广泛、更为全面的国际因素和世界影响,逐渐培养出全球意识和认识观念。

【案例2】

在学习《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时,为了扭转学生昏昏欲睡的状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引入目前的国际热点:中日关于归属、朝鲜与美国的纠葛问题引发争辩:关于的归属争端,你认为结果会如何?你认为朝美两国各不相让,矛盾会不会激化?会不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

国际热点激发了学生学习讨论的兴致,学生纷纷从颓废无力中变得生龙活虎,面对社会热点述说自己的见解:

“是我国的领土,日本这样做,真可恶。打,只有打才能让小日本长长记性。”

“肯定会发生战争,你看我国人民的呼声,我国政府一定会响应民意,趁此消灭可恨的小日本。”

“美国不敢打仗,我国是朝鲜坚实的盟友,美国一出兵,我国肯定出兵,就像当年的抗美援朝一样。”

开放式的课堂给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思维提供宽广的平台,但学生的思考仅仅是自家之言,更夹杂了个人情感因素的存在,势必影响到客观分析判断的科学性。我并没有反驳学生的观点,没有直言学生的看法是幼稚不成熟的,而是微笑地引导学生:

“假如,事态发展如你所说,你认为会出现什么样的可能性过程和结果?”

学生逐渐从狂热中冷却,不断地假设,屡次的可能,事态的发展变化从两国之间的矛盾逐渐扩展到这个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学生的脸上的轻率褪去了,随之而来的是严肃和沉重,“蝴蝶效应”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现在战争的难以发生性,了解到作为一国领导决策的艰难性,认识到轻率决策的不负责任。此时此景,我感觉学生成熟了,长大了。

就这样,学生从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牵制中认识到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格局,从假设、争辩、推演中认识到对待国际事件的处理的慎重性,从我国针对的白皮书出世和面对南海的“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不同外交策略,统筹规划的大局观、全球观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而成。

三、紧贴生态热点,辨析实践行为,培养生态史观

随着地球温室效应、地质灾害频频发生,雾霾天气的肆虐,各种传染病的威胁,生态环保成为近几年的热点话题,也成为新时期人才的基本素养。十报告更是把科学发展观定为指导思想,把“生态文明”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提出“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美好憧憬。

生态史观是从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方面作为出发点来研究历史发展的规律,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作为研究的宗旨和目的,重在培养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生态文明行为。这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目前五位一体构建格局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是每一位公民都应具备的素质和观念,更是面临就业的中职学生的必需。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借助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社会现实,以生态的眼光和能否促进社会永续发展的判断标准,客观辨析行为的生态性和破坏性,给出中肯的判断结论,培养科学的生态观念和环保行为。

【案例3】

在学习《蒸汽力量及走向整体世界》时,我紧贴社会生活实际,采用热点:我国大部分城市空气PM2.5远远超标的环境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理论: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教学设计:让学生观看飞驰的列车以及车过后“余烟缭绕”的蔓延世界的动画,分小组让学生讨论探究蒸汽革命对世界乃至人民带来的巨大进步和雾霾天气、空气PM2.5远远超标的历史缘由,体会科学发展观定为指导思想的历史性和现实性,明晰现实与“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差距,探究新的科技革命必须奉行环保、低碳的必要性和具体做法。

学生就问题在小组内进行激烈的辩论、演讲。在与他人观点的辩论中,学生在加深蒸汽革命对人类乃至世界的划时代的影响之外,也明白了科技革命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的急功近利和目光短浅,体会到国家关注民生、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良苦用心,真正理解了把科学发展观定为指导思想的紧迫性、时代性和永续性。

在百家争鸣的辩论中,学生深刻地理解到片面注重发展对环境的严重破坏性,了解到科技革命几百年来创造了发展,同时也造成危害人类生存的生态问题,历史以残酷的事实告诉人们利用科技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人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需,这样,环境保护的信念在学生心目中升起,低碳的践行行为在生活中凝聚。在辩论中,学生逐渐掌握了用生态史观分析社会问题的新思维,更用生态史观指导自身的环保行为,促使自己践行绿色低碳行动,提升自己的生态素质。

除了培养上述三种史观外,我们还可以紧扣政治事件,剖析社会变革,培养现代史观;紧贴生活热点,解析国家政策,培养社会史观。总之,我们要在中职历史课堂中,要融史观于一炉,构建多元史观教学课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性,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社会热点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哲学学科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以及科学技术哲学、道德哲学等具体门类和分支;哲学学科所研究的问题也较为复杂,有的是一般的哲学问题,有的是各哲学门类或分支的特有问题,还有的是哲学不同分支之间以及哲学与其他学科门类因交叉而出现的问题。因此,通过cssci收录论文所标引的关键词,通过分类处理、具体分析来考察学科研究的热点,是一个较为客观的方法。本文通过分析2005-2006年度cssci哲学论文关键词标引数据,对2005-2006年的哲学热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哲学门类;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道德哲学。希望通过这样的分类处理,既把握哲学学科的基本热点和研究趋势,也能够说明各哲学门类和分支的具体热点与趋势。

2005-2006年cssci共收录哲学论文8278篇,这些论文所标引的关键词有16000多个,其中被标引15次以上的有160个左右。下面分类对这些标引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加以分析,了解2005-2006年哲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一、哲学门类关键词分析

根据我们对哲学研究成果的观察和了解,哲学论文中如果直接标引哲学或哲学各门类的名称为关键词,则所研究和分析的内容大多与学科或各门类的自我描述、反思或建设有关,即便是具体人物、流派或问题的研究,也与上述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如表1中被标引的哲学(60次)、哲学研究(22次)、哲学观(18次),显然都是学科相关问题的标示。

分析表1中的关键词可以看到,在2005-2006年间的哲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和西方哲学是哲学研究的重心。

如果合并马克思主义哲学(324次)、马克思主义(133次)、马克思(132次)、马克思哲学(87次)、西方马克思主义(33次)等高度相关的关键词的标引数量,可以看到,在2005-2006年间哲学研究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的关键词标引数达到577次。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描述、反思和建设是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如果合并中国哲学(112次)、中国哲学史(33次)和中国古代哲学(15次),与中国哲学相关的关键词的标引数达到了160次,排名第二,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是由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的规模决定的。但就中国哲学自身来说,学科的自我反思和建设显然也有较高的热度。如果将科学哲学(83次)、技术哲学(54次)和工程哲学(20)这些通常视为科学技术哲学的关键词相加,其标引数为157次。与西方哲学相关的关键词标引数,如西方哲学(61次)和西方哲学史(15次),共76次。这表明科学技术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学科反思和建设也有一定的热度。

分析表1还可以看到,一些具体分支和方向是2005-2006年的研究热点,如政治哲学、实践哲学、道德哲学、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等。特别是政治哲学、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通过关键词的标引数来看,2006年比2005年有大幅度提升,增热趋势明显。

二、哲学基本问题关键词分析

哲学作为一个形态较为成熟的人文学科,学科研究所围绕的核心问题通常包括一些历久弥新的 老问题 。同时,哲学在发展过程中,也会不断致思于一些 新问题 ,这些 新问题 往往是在新的理论和实践境遇中出现的,需要展开新的探索。

表2给出了2005-2006年哲学论文中有关 哲学基本问题 的标引关键词。

通过分析表2可以看到。一些哲学学科中的基本问题,如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辩证法、方法论、自由、存在论等,仍是哲学研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一定是专门进行的,往往更多地是在具体研究中加以涉及。另外一方面,一些现当代哲学研究中所凸现的 新问题 也受到广泛关注,如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生活世界、人类中心主义、真理、主体间性等,作为关键词的标引数排列较前,且基本上呈上升趋势,成为哲学研究所关注的对象。特别是现代性、后现代问题的讨论,显然成为热点。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词分析

表3给出了2005-2006年cssci哲学论文所标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词的统计情况。

根据表3,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描述、反思和建设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我们注意到,一些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理论问题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荣辱观也成为重点的关键词或标引数上升幅度较快的关键词。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研究中,除马克思之外,关于恩格斯的研究也有增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的研究中,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也是重点。此外,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也获得了持续关注。

四、中国哲学关键词分析

表4给出了2005-2006年cssci哲学论文所标引的中国哲学关键词的统计情况。

根据表4,有关中国哲学学科的自我描述、反思和建设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从哲学学派的研究看,先秦儒道哲学、周易哲学、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等仍是研究的重点。从研究的重点人物看。先秦的孔子、老子、孟子、荀子,汉代的董仲舒,宋明理学家中的朱熹,明清之际的黄宗羲,以及现代新儒家中的冯友兰、牟宗三等,是研究所关注的对象。就哲学问题而言,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人生境界等中国哲学所蕴含的独特问题,仍有广泛的理论效应。此外,关于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思考,也成为中国哲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五、西方哲学关键词分析

表5给出了2005-2006年cssci哲学论文所标引的西方哲学关键词的统计情况。

根据表5,在西方哲学的研究中,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是研究的重点。此外,西方哲学中的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等研究热度有较大上升。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康德、黑格尔,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哈贝马斯、胡塞尔、德里达等是研究的重要对象。

本文由收集整理

六、科学技术哲学关键词分析

表6给出了2005-2006年cssci哲学论文所标引的科学技术哲学关键词的统计情况。

根据表6,有关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描述与思考,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领域的重点,虽然相关描述

与思考更多地通过具体问题的研究而展开。就问题而言,对科学的反思以及技术哲学领域中的技术创新、技术理性等,是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要对象,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关键词的标引数也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上升。

七、道德哲学关键词分析

cssci在哲学特别是道德哲学的考察中,将伦理学的内容也纳入其中,因此设计了表7,对2005-2006年哲学论文中道德哲学方向(包括伦理学)标引关键词加以统计并作分析。

根据表7可以看到,与道德哲学自我描述相关的关键词道德(60次)、道德哲学(38次)有较高的标引频次,说明相关问题是讨论的热点。在道德哲学的理论方面,如价值观、道德规范、道德价值、人性、人性论、德性等,这些问题是道德哲学研究所关注的基本问题。此外,在有关道德的具体实践领域,也有相应的理论思考,如道德建设、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成为研究的热点。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关键词标引出现于2006年,并达到27次。显然这与由国家所主导的道德建设活动密切相关。

根据表7, 伦理学 作为关键词标引频次达到71次,说明伦理学领域的自我描述是一个重点。伦理学领域的热点还体现在具体的伦理学方向和分支的研究。在中国学者这里,除了传统的儒家伦理受到重视之外,当代的生态伦理、环境伦理、经济伦理、政治伦理等,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应用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受到重视并成为热点。

八、结语

本文就哲学研究的自我描述、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对哲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有了客观的了解和把握。下面通过关键词标引频次的升降趋势对相关问题加以总结和说明。

笔者注意到,有些关键词的标引频次有显著增长,说明相关的研究处于上升态势,学者较为关注,研究正在加强。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反思和描述。是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引频次的显著上升得到印证。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作为关键词的标引频次也有迅速上升。语言哲学在2005年被标引8次,2006年则被标引30次;分析哲学在2005年被标引5次,2006年则被标引21次。这说明。在2005-2006年间,以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为中心的研究显著增强。

在哲学问题的研究领域中,除了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践等传统问题受到关注外,一些与当论发展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新问题也成为研究的重点对象,其增长的趋势明显。如现代性与后现代问题,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问题。

就哲学各学科门类自身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哲学领域中的天人关系研究以及孟子研究,西方哲学中与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相关的学派和问题研究,科学技术哲学领域中的技术哲学(如技术创新和技术理性)研究,道德哲学领域中的生态伦理和经济伦理研究等,增长趋势明显。

社会热点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热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 教学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41-02

所谓社会热点,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比较受广大群众关注或者欢迎的新闻和信息。大学生生活在校园的“象牙塔”内,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和参与,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来实现的。然而,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诸多社会热点问题错综复杂,涉及面V,解决难度大;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正处在思想走向成熟却并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生活阅历较浅,与社会还存在一定距离,还不能全面、清晰、深入、辩证地观察与思考问题,因此,为了避免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认识产生偏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热点,分析社会热点,在观察社会热点现象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下笔者就在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从建构社会热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机制、建构社会热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讲座机制、建构立足于社会热点的高校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教学机制三个方面探究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路径。

一、建构社会热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机制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社会热点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实现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高校教师应抓住这一主要阵地和主要方式,建构社会热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机制。教师应正确认识社会热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讲述社会热点,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增强解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建构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结合的机制,高校思政教研部可以定期组织理论课研讨会。教师在固定时间,如每一周全体教师集体举办社会热点题材取舍、社会热点和教材结合的教研会、讨论会。在社会热点题材选取之后,教研室教师应展开自主讨论,探讨社会热点和教材有机结合的方式。通过讨论,能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创造性、积极性和积极性。长期的讨论能让教师探索出社会热点和章节巧妙固定结合的模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之创新。毛概邓论课和马哲原理课都可以采取这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选取社会热点上,可以学生专业为标准。如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比较侧重于管理类、经济类、政策类。法律专业的学生,对社会热点关注比较注重刑事案方面。这样,通过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来选取社会热点,将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的“两课”,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两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世界观。在有效建立社会热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课程机制,在高校“两课”中可增加关注与解析社会热点,这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在上课之前,适当导入时事热点只是,教师可以根据时政材料,有的放矢进行讲解。在时事热点讲述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选取社会热点,之后再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各种观点呈现出来,引发学生对观点的交流与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发挥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去分析与关注社会热点。

教师在课堂中讲述社会热点实践案例,应以理论为基础,用理论解释社会现实,以社会现实强化理论。具体教学形式可以是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例如,可以让学生亲自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教师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对社会热点形成正确认知。教师也可以举办演讲比赛、时事政治辩论赛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发学生对社会热点的深入思考。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自主专研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对社会热点实践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上、不盲从的独立判断与见解,保持对事件的独立见解与看法。

教师在引用社会热点案例时,应注意社会热点事件的全面性、真实性、客观性,不能为了教学效果一味隐瞒或者扩大事实材料,这容易令学生滋生抵触情绪,产生事与愿违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学目标应明朗化和清晰化,不应该只是为了解析社会热点去学习热点,也避免教学目标范围过大、过宽。教学重心放在思维方式培养、价值观引导等方面。最后,教师应建立良好的教学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倾听来自学生的各种见解和观点,促进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和解析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建构社会热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相结合的讲座机制

社会热点问题都是长期存在着的,产生原因非常复杂,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为了引导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有一个正确认识,高校可以采用社会热点讲座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正确分析与认识社会热点,达到升华思想的教育目的。

在建构社会热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相结合的讲座机制上,可以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社科部或有关思想政治教研室作为承办单位,不定期邀请有关学者、政府官员、专家,联合举办校级性质的社会热点问题讲座。在社会热点题材的选取上,应侧重于解决常规理论教学中无法解疑的问题,让社会热点讲座变为常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在社会热点讲座内容方面,学者专家应与有关学校承办单位主体合作商量,避免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太多重复或冲突之地方。作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应对本校学生学习情况、知识底子有充分了解,为学者专家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借鉴参考建议。

高校可以把聘请专家学者讲述社会热点当作必需的教学长效机制。可以对聘请专家学者讲述社会热点给予经费援助与支持,可制订相关措施,对每个学期讲座次数、学生参与讲座人数等等都进行明文规定。通过这一方式,把社会热点讲座变为一种学校管理制度,达到社会热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三、建构立足于热点的高校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教学机制

实践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以社会为课堂活动的中心的、“走出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社会活动实践形式上,可以有社会考察、参观方位、社区服务、社会调研等这些形式。

社热点尤其是一些地方性质的社会热点,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社会热点上,有一些涉及学生间接或直接利益关系的,如将来就业选择地点或者学生家乡的社会热点事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热点事件实践活动,引起学生关注。例如,厦门大学的教师,可以厦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范战略方案作为社会热点案例,让厦门大学的学生亲自参与案例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去厦门市规划局,了解有关城市发展规划。又如,一些农村学生非常想知道自己家乡所在的村、镇、县城将来的规划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土地拆迁现象、发展目标等,如果教师以这些选取社会热点案例,无疑可吸引学生兴趣,继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展开。

在选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地方性社会热点上,教师可以积极争取有关政府部门的合作。例如,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农村建设、城市规划所取得的经验,都可以作为一种常态模式,让大学生去参考借鉴学习。

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之结合,可以借用学生社团来开展。学生社团是校园里相当活跃的组织,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社团这个平台,开展社会热点教育。如可以在社团内组织学生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辩论与讨论,并邀请有关政治课教师、学者、专家来参与社团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支持学生社团开展社会热点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社会热点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上,单位应以学生社团为主。在社会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设计、活动策划与组织上,应由学生自主承担行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应在一边做好指导与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去思考,畅所欲言,并进行正确引导,纠正一些比较偏激的观点,引导社团研究性学习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推动社团社会热点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李贵奇.关于社会热点报道的思考[J].记者摇篮,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