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结训心得(精选5篇)

  • 保险结训心得(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保险人培训;培训体系;培训层面;配套工作层面;保险行业 0 引言 保险人的培训是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不可缺少的活动,旨在为保险人创造学习机会。通过培训学习,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提高保险公司及其内部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业务绩效。 保险人是公司…

保险结训心得(精选5篇)

保险结训心得范文第1篇

保险行业自上世纪90年代初迅猛发展,至今已经进入了全面开放的时期。国际知名保险巨头纷纷涌入,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如何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是每家保险公司战略规划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保险人培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培训及配套工作两个层面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保险人培训;培训体系;培训层面;配套工作层面;保险行业

0 引言

保险人的培训是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不可缺少的活动,旨在为保险人创造学习机会。通过培训学习,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提高保险公司及其内部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业务绩效。

保险人是公司价值的创造者,是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培训是企业对员工管理的继续。这种管理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将企业的发展历史、发展战略、经营特点及企业文化介绍给员工,将对员工有很大的激励作用。通过保险人培训,能够很快胜任岗位,提高工作效率。培训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保险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实现员工素质与保险企业经营战略的匹配。

1 保险公司保险人培训分类

按照培训对象及培训的目标层级,目前保险行业的培训大体可划分为岗前培训,新人培训,职级晋升培训和专业化定向培训等几大类。具体如下:1.岗前培训。就是在上岗前的培训,主要学习保险基础知识(用以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了解公司历史及公司文化,并进行仪表形象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培训;2.新人培训。通常采用全脱产或半天培训、半天工作的方式,培训周期大体三至五天。通过新人培训,新人对公司及保险行业有一个大概面貌的了解,以强化进入保险行业从事销售业务的信心。同时,在岗前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介绍各项险种、保险条款的详细内容、投保规则,并接受相应的销售技巧培训,为日后真正拓展业务做好充分的准备。3.职级晋升培训。当各层级人达到了晋升标准后,由保险公司根据晋升职位的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要晋升不同人进行培训,以使其在强化之前所学的个人展业技能基础上,了解及掌握例如团队管理等管理类技能;4.专业化定向培训。即针对涉及与保险营销相关的不同专业领域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如增员培训、会议经营培训、行销工具使用培训及其他各种有关的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2 保险公司保险人培训现状

总体上看,目前保险公司对人的培训还停留在以销售技巧为主初级水平阶段,尤其表现在专业化定向培训方面,关于银行、证券、信托等金融方面的专业培训做得还远远不够。因此,目前绝大部分的人还只做普通的保险销售工作,而无法同时开展其它金融业务。具体而言,保险人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保险销售观念不科学

由于种种原因,培训者常向保险人灌输一种观念:推销保险佣金率高的险种,有利于提高收入。新人培训时总是提到收入如何,主管晋升也是提到收入如何,总是在给每位新人一个美好的愿望,也就是所谓的“美梦疗法”。每个人的工作只看重收入或是自己能得到多少利益,将过多的精力放在销售技巧和话术方面,而这样做的结果容易忽视了保险最根本的保障理念。这就难怪某些人会出现忽视客户利益,不择手段诱迫客户签单的现象。

2.2 长期性系统化培训不够完善

由于保险人的流失率很高,能够在这个行业长期留存的人很有限。为了保证保费收入增长,保险公司只能通过不断招收新人的方式来维持销售队伍规模。因而,有限的培训资源就只能更多的投入到初级培训上来。而对于那些相对资深的人,就难以获得长期的系统化培训。这就使得保险人培训呈现了侧重短期效益,难以开发长期销售潜力的特性。而真正好的人,首先应该体现的是其专业化水准,就如律师、注册会计师一样,而这种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就需要保险公司对其进行长期化的培训。因此塑造全新的专业保险人形象,这才是保险人的培训的最终目标。

3 对保险公司保险人培训建议

保险人培训工作做的成功与否,不是光靠培训工作本身就能起决定性作用的。因为,人培训工作只是服务于保险公司营销目标的一个配套工作而已,而培训工作的效果却会受到很多培训之外因素的影响。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善保险公司人培训工作,既要从经营的指导思想上得以重视,更要从系统管理的层面配套完善。因此,对于改善保险人培训工作的建议也应从两个层面提出,即培训工作层面和配套工作层面:

3.1 培训工作层面

保险人是公司价值的创造者,是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个统一规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培训重点。针对保险培训中存在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等问题,个人认为应加强以下培训:

(1)培养正确的保险行销观念。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保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雪中送炭”。人在向客户设计保险计划时,应从保障客户利益的角度出发,按照高额风险损失优先原则,根据客户的情况,首先推荐对其最具保障意义的险种,设计出最有利于客户的保险计划。

(2)强化保全业务培训,树立客户服务理念。由于保全业务是寿险公司业务量最大的业务,而且每项业务都关系到被保险人的权益,因此,为客户提供良好、便捷的保全服务,不仅能有效减少客户的退保率,还能使客户加深对公司的信任感,从而为进一步开展保险销售工作提供便利、创造条件。保险人要成为联系客户和保险公司的桥梁,及时地为客户解答相关疑问,做好相关资讯。

(3)对保险人实行差异化等级化培训。保险人自身的学识及经历差异是相当明显的。如果实行同样标准的培训,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可以根据人的自身特点,实行 “分级”培训模式,设计初级、中级、高级三种培训课程。初级培训针对刚入行的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保险基础知识、保险公司简介、仪表、话术培训等。对有一定保险基础知识的中级人的培训,培训内容可涉及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初级财务管理知识、年金终值和现值的计算方法等。高级人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在保险业工作3年以上。通过培训,使其具有丰富的投资理财知识,能根据客户的特点设计最佳的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方案,提供相关领域的金融保险业务咨询服务。

(4)重视培训的后续跟踪。从培训管理的角度讲,培训的后续跟踪作为几乎唯一的反馈控制的手段,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培训课程结束后,培训讲师要及时与学员及其主管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效果和反映的情况。通过各种方式,检查培训效果,及时总结经验,改进培训方法,找出具有针对性的要点进一步辅导学员,使其能够快速适应保险销售工作。

(5)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由于保险人培训具有培训内容杂、培训密度大、培训梯次多、培训节奏快、培训连续性强等特点。加强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扩大讲师团队规模,对于缩短保险人的培训时间、提升培训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将业务主管培养成兼职讲师,可有效保证人培训的质量,提升培训后的留存率。这对于降低培训成本,提升培训效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2 配套工作层面

(1)加强保险监管,促进行业自律。人培训作为保险公司日常经营的重要工作,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保险公司的营销工作。在保险业内有一种通行的观点——营销为王。因为营销工作的成功与否的不仅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能否获得充足、持续的保费收入,更涉及到保险公司的市场占领情况、客户群分布情况、承保风险的分散情况等一系列影响保险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因素。需要政府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管力度,以外力的方式迫使保险业整体规范经营。同时,保险业行业内的各种组织也需要切实发挥促进行业自律的作用,以使保险业在经营过程中注重各个环节的规范化操作,改善整个保险业在民众心中的印象。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保险公司上下切实地贯彻正确的保险销售观念,有效地降低保险销售的难度,保证保险人的留存,提升保险公司培训的投入产出比。

(2)优化保险人甄选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规定,保险人在销售过程中,对于保险条款应起到明确说明义务,尤其是关于保险合同的责任免除条款,如未尽到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具有法律效用,保险公司不能按照该条款免除赔偿责任。同时,保险人的行为即代表保险公司的行为。因此,保险人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保险知识、熟练的营销技巧,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心。提高保险人的入职门槛,优化保险人的甄选标准势在必行。

(3)完善人的佣金制度。即使保险人接受了较好的培训,其保险销售的难度依然是很大的。按照保险业做的调查研究显示,在保险人拜访的十个人中,会有三个人成为准客户,在这三个准客户中,只有一位会成为客户。保险销售的成功概率大体也就百分之十。目前保险人的佣金制度设计上,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多签单多得佣金,少签单少得佣金,不签单几乎不得佣金”。因此,新的人在未转正前不仅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压力,这也是人流失严重的一个原因。要建立适合新人留存的佣金政策对于降低培训成本,达成培训目的更为有利。

(4)完善培训讲师的绩效考核机制。由于保险人的培训工作主要是由保险公司中负责培训的讲师完成的,因此,人培训的效果与培训讲师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关系。由于人培训的特殊性,很难以量化的手段对培训讲师的工作效果进行客观、有效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衡量。由于目前对于培训讲师的考核指标,主要以短期的、易量化的指标为主,因此在实际培训中,会使得培训讲师片面追求短期指标、急功近利,对于人长期发展的问题难以顾及。因此,寻找出一条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讲师绩效考核体制,是提升人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

4 结论

保险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如何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是每家保险公司战略规划的重中之重。保险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保险人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活动,最终是要讲求投入产出效益的。

因此,通过有效的培训,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本存量,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高质量的保险培训来开发组织人力资源,探索保险培训的模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知识型员工队伍,培养优秀的保险专业人才。同时,完善与培训相关的环境建设与制度、机制设计,也是增强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保险结训心得范文第2篇

一、“十五”时期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十五”时期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取得的成果

“十五”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劳动保障重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动保障工作,职工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劳动保障事业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广大劳动保障系统干部职工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圆满完成了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初步建立起适应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劳动保障体系,为“*”时期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发展。通过贯彻实施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等政策,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就业格局。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逐年增加,*年新增就业人员8.8万人,使我市城镇职工人数由1999年39万人增加到*年的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通过大力发展和培育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全市已经形成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初见成效,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十五”时期,大力开展再就业工程,共培训下岗失业职工9.4万人,其中创业培训2000人;共有5.3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创办企业500余家,带动就业3600人,保持了就业形势的稳定。

2.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规模和水平稳步提高。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实行国家、社会及个人办学相结合,为提高劳动者劳动技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截至*年底,全市开办技工学校8所,其中对外招生的技工学校4所,在校生6000余人。全市已有社会力量办学机构98家,年培训2.9万余人;市、县劳动保障部门建立就业训练中心5所,年培训1.1万余人;部分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职工培训中心,年培训在岗职工1万余人。全市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所)40个,开展了近百个工种(岗位)的职业技能鉴定,先后有4万人参加职业技术等级鉴定。目前全市共有高级工1.8万余人,技师和高级技师2200余人,企业职工劳动技能明显提高。

3.劳动工资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通过深化企业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实现了企业自主用工、自主分配,劳动者自主择业、自主流动的劳动就业和工资分配格局。全市各级各类企业用工普遍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年有936家企业与职工代表签订了集体合同;企业工资分配普遍实行了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的岗位技能工资制度,有150余家企业与职工代表签订了工资集体协议;市、县(市)分别调整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并按照省劳动保障厅的工资增长指导线指导企业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万元。为引导求职人员择业,市区建立了工资指导价位制度,每年调查并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

4.社会保险制度化、规范化水平逐步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通过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全市普遍实行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工生育社会保险。截至*年底,全市有43万名企业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11万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金实行了社会化发放。有5.3万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38万多名机关事业和企业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42.2万名机关事业和企业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24.6万名企业职工参加了工伤保险;20.5万名企业职工参加了女工生育保险。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形成。实现了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市、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分别建立了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保证了基金的安全、完整和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5.劳动保障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职工权益得到保障。通过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劳动保障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企业和职工的劳动保障权益得到保障。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市、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分别设立了劳动保障法制机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进一步完善了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劳动仲裁、监察、接待及处理制度。全市劳动保障依法行政、执法监督制度不断加强,行政审批、行政许可项目进一步减少,手续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年全市共处理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47起;受理劳动保障监察案件568起;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454起,涉及职工741人。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得到了及时、有效地纠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力维护。

6.劳动保障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市、县(市、区)、街道(乡镇)共建立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及服务站90多个,在127个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所,构建了劳动保障工作向乡镇、街道延伸的新格局。市劳动保障局建立了市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73个,形成了集职业介绍、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监察仲裁服务为一体,劳动保障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机制,促进了劳动保障工作作风转变,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企业和职工。

(二)我市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困难

1.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社会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我市有9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就业,按照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全市农村每年将有10万余名富余劳动力从农业转向城镇非农业,对城镇就业造成极大压力。

2.随着企业发展对职工素质要求的提高,职业技能培训任务进一步加大。目前我市城镇新增劳动力中,有20%是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占3.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1.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9.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5.9%。而企业用工基本要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需要各级职业培训机构每年要承担10万人以上的培训任务。目前,我市职业培训教学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与培训任务不相适应。

3.社会保险费筹资渠道单一,基金支撑能力弱,社会保险面临困难。目前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十分困难,欠费严重,金额巨大。截至*年底,全市养老保险基金储备金可支付5.36个月,个别县的养老保险储备金已经出现危机;全市失业保险储备金只可支付5个月,市直结余基金不足支付一个月,急需扩大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险的投入。工伤、生育保险发展不平衡,覆盖面小;非公经济发展中很多职工还游离于社会保险之外;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社会保险政策不健全,急需加大工作力度。

4.社会分配不公和企业工资分配不规范,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驻安中央、省属的金融、电信、电子、钢铁企业工资收入水平比市属企业高得多,并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市属少数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的职工工资收入较高,部分企业经营者的收入过高,拉大了不同行业之间、同行业经营者与一线工人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且分配透明度低,分配秩序混乱,劳资矛盾日益突出。

5.随着城镇规模的迅速扩大,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已严重阻碍了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

二、“*”期间我市劳动保障事业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时期,我市劳动保障事业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方向,以构建和谐安阳为统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大力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加强职业培训,搞好就业服务,努力扩大就业,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保障制度,扩大覆盖范围,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完善劳动关系调整体制,和谐劳动关系,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主要目标任务

1.积极促进充分就业。“*”时期,力争每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万人以上,非公经济安置就业率达到20%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7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年前,形成全市城乡一体化就业格局。大力开展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期间,力争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每年递增10万人,到“*”末,全市劳务输出达到100万人次。积极统筹城乡就业,保障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

2.建立现代企业劳动工资制度。企业用工行为进一步规范,劳动关系稳定和谐。切实保护好劳动者合法权益,重点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国企改制、破产企业职工以及农民工的劳动保障工作。“*”末实现企业用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企业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95%;理顺分配关系,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原则,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分配格局。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调整机制。“*”时期,力争实现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年均提高5%的目标。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到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68万人。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运行规范高效。2007年前,实现城镇各类人员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城镇个体工商户、非公经济、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完善,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养老保险管理办法规范运行;做实个人帐户;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起个人缴费与退休待遇水平挂钩的新机制;实行企业年金制度,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规范;退休人员全部实现社会化管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得到按时足额发放。医疗保险体系更加完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参保对象扩大到农民工、困难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覆盖范围更广。工伤保险机构健全,行政和事业经办职能划分规范,保障能力大大提高,实现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参保职工覆盖高危行业和农民工。女工生育保险制度更加规范,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险基金安全、完整并实现保值增值。财政预算投入力度增大,社会保险基金抵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4.健全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面提高职工素质。积极开展就业前培训,通过财政补贴开展劳动预备制教育,组织农村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技工学校建设贯彻“调整布局、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十六字方针,把技工学校办成集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与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指导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的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基地。整合技工学校教育资源,“*”期间,在市化工技校与市技工学校合并的基础上,投资建设安阳技师学院,规划占地600亩,在校生人数达6000人以上;各县(市)建立一所技工学校。加强各级就业训练中心建设,投资建设市就业训练基地,扩建、完善县(市、区)劳动就业训练中心;“*”期间,建成市、县(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就业培训体系,年培训量达到10万人次以上。进一步规范社会力量办学行为,增加办学网点,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培训质量。积极开展用人单位在职培训,提高在职职工的技术水平。“*”末,建立起以安阳技师学院为龙头,县(市、区)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体,企业培训机构为基础,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为重要补充的技能人才培训网络。通过就业前培训、转岗创业培训、在岗培训,全面提高我市职工队伍素质,到2010年,实现在职职工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各占3:5:2的技能结构比例。

5.提高劳动保障信息化水平。建立市劳动保障信息中心,完成“金保工程”一期、二期建设,实行劳动保障“一卡通”;完善“12333”劳动保障专用电话功能,实现人工应答和自动语音查询服务;扩建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网上职业介绍服务系统,实现市、县(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共享;建立“银劳企互联”,开展电子数据交换业务;建立劳动保障监测评估和预测预警系统,实现劳动保障系统办公自动化。

6.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制定实施“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强化依法行政,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监督制、错案责任追究制;实行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审核统一受理、全程服务。推行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建立用人单位守法诚信档案,实行失信惩戒制度,加大劳动保障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保证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建设,建立安阳市劳动仲裁院,增强劳动保障维权力度。

7.加强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建设,健全工作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实施“金保工程”基层工作站建设;组织开展辖区内的劳动保障业务工作,进行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就业服务、劳动管理、社会保险及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等活动;实现机构编制规范化,管理、服务制度化,信息网络化。

三、完成目标任务的措施及步骤

(一)劳动就业

1.广开就业门路,扩大就业渠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二是大力培育非公有制企业,为企业富余人员再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大力提倡非正规就业,为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创造新的途径;四是大力发展劳动服务公司和社区服务业,创造就业岗位,促进新增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

2.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一是完善下岗失业人员登记和免费就业服务制度;二是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和培训制度;四是实现功能多元化、服务人性化、队伍专业化、手段信息化职业介绍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提高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六是面向社会服务,动员社会资源,接受社会监督,以群众满意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最终标准。

3.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发达地区合理有序流动。一是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务输出管理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提供服务;二是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技能、技术、安全常识及公民道德规范等多方面培训,优化劳动力的供求结构,为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创造条件;三是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企业农业“双赢”;四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五是加快城乡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城乡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六是结合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劳务输出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外出务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七是切实保障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转包、租赁、互换或其他方式流转的权利和利益;八是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积极做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精神,继续清理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各种乱收费,积极为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集中力量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劳动条件恶劣、劳动安全和职业病防护无保障等突出问题。

(二)职业技能培训

1.继续推行劳动预备制度,提高劳动者初次就业的能力。按照“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和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加大职业培训力度,争取地方财政补贴,组织开展劳动预备制教育。以各级就业训练中心和技工学校短训班为主渠道,结合初次就业备案、工商营业执照办理、持证上岗监察,使初、高中毕业生和进城务工人员、农转非劳动力就业前得到一年以上的职业技术培训。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优先从取得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

2.加强再就业培训力度,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一是继续发挥政府培训机构的主导作用,市、县(市、区)两级就业训练中心、技校,要在培训的组织、内容的安排、人员数量上起带头示范作用;二是努力提高企业岗位技能培训能力;三是大力支持社会办学力量开展就业培训;四是把市场用工需求与培训联为一体,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把市场职业指导与培训联为一体,增强培训就业的灵活性;把完善服务与培训联为一体,增强培训就业的实效性;五是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能力。

3.加强培训网络建设。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支持个人投资的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思路,加大财政、师资、技术扶持力度,扩大市高级技师学院的培训能力,并以此为龙头,构建政府、社会、个人多层次办学的技能人才培养网络。到2010年,实现全市培训城镇高技能人才1.5万人,其中高级工1.2万人、技师3000人,力争使高技能人才占技工总量的20%以上。

4.提高企业在职培训能力。健全、规范大中型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全市年培训在职职工2万人以上,使企业培训规模化、制度化、市场化,逐步形成以中级技工为主体、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为骨干的企业职工队伍。到2010年,企业要利用各种培训资源,把在职职工轮训一遍。

5.健全和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岗位技能激励机制,将岗位技能培训考核和待遇相结合,切实落实技能人才待遇。全面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鉴定工作做大做强。到2010年,全市力争建立和完善涉及100多个工种的鉴定站(所)50所,年鉴定达到2万人次。凡通过劳动保障部门考取的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被聘用的,享受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并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及本人技术等级的提升相应调整工资福利待遇。

6.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技术人才队伍。到2010年,配合农业局及有关部门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60万人次、农村实用人才15万人次,提高农民从业能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7.抓好县(市、区)技工学校建设及就业训练中心的组建扩建工程。市就业训练中心要扩大规模,增加教学设施,加强师资力量,“*”期间,各县(市)要建设一所技工学校并投入使用;建成占地20亩,一次容纳1500人,年培训能力达6000人,集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就业指导、职业介绍为一体的综合性培训机构。各县(市、区)也要建设具备有一定培训能力的就业训练中心。

(三)工资分配

1.进一步规范企业工资分配行为。建立科学的企业工资决策程序和机制,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立企业和劳动者在工资决定机制中的平等地位。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合理确定企业经营者、科技人员、一线工人的分配关系,引导企业合理确定经济效益增长与工资分配增长的比例关系及按劳分配和按其它生产要素分配的比例关系。

2.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推行以岗位技能工资为主的多种工资分配形式,在关键重要岗位实行按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分配的办法;建立科技人员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提高科技人员岗位工资水平,实行按岗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保护合法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3.强化政府对工资分配的调控职能。通过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企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企业合理确定工资水平;通过制定企业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通过制定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指导企业工资水平随经济效益增长而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四条保障线”,通过对最低工资保障线、失业职工生活救济保障线、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金保障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调节,维护社会公平,使全体公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四)社会保险

1.强化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法律意识,扩大参保覆盖面,提高基金征缴率,不断提升统筹层次。在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市级统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女工生育保险覆盖面。2010年前,实现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末,各项保险的参保覆盖面达95%以上。

2.加强社会保险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保险体系。

(1)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办法。制定和完善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办法,建立城镇居民及企业职工供养亲属医疗保险办法。对灵活就业的低收入者采取选择性参加养老保险、互助及大病救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使所有职工都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2)改革企业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实行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分帐管理,逐步做实个人帐户;准确核定缴费基数,合理控制替代水平;拓宽筹资渠道,扩大基金来源,建立改制、破产企业从资产变现中为职工预留保险费的办法;推进企业建立年金制度,鼓励企业实行补充保险;逐步建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保险、个人储蓄保险相补充的多种养老保险层次。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探索个人交费与退休待遇相结合的办法,扩大覆盖面,提高征缴率。

(3)完善医疗保险管理办法,扩大覆盖面。进一步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对部、省属单位参加医疗保险的工作力度。实行企业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办法,鼓励企业开展补充医疗保险、探索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医疗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商业大病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四级医疗保险层次。

(4)建立健全失业保险个人交费记录制度,实现失业职工接收和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规范化。扩大参保范围,制定私营、个体企业职工参加失业保险办法,探索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参加失业保险办法。要结合社会就业登记制度,及时、准确地接收失业人员,防止和避免冒领失业救济金行为;要探索失业救济和鼓励创业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挥失业救济金的作用,促进失业人员早日再就业。建立失业预警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失业进行调控。

(5)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缴费率与企业工伤事故发生率挂钩的办法,探索促进安全生产、预防事故发生的途径;规范工伤医疗管理办法,完善工伤医疗定点医院和报销范围,有效使用保险基金。

(6)完善和改进女工生育保险制度及生育医疗费用报销管理办法,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3.启动“金保工程”,建立社会保险统一稽核、统一征缴机制。要整合各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力量,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使用统一的应用管理软件,实行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一致化,数据共享化,制约一体化。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会保险统一征缴队伍,实行社会保险费征缴奖励机制,加大征缴力度,逐步实现五项社会保险从分单征缴制向一单征缴制的转变,实现同一统筹层次的社会保险费集中征缴、分帐管理的征缴管理模式。

4.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力度,依法对社会保险基金的预决算、基金征缴、支付、结存和管理运营实施全程监督,通过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相结合的办法,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违纪行为,确保基金的安全、完整。

5.加大社会保险财政投入力度,促进社会保险健康发展。要使社会基本保险的缴费水平和待遇水平保持一个合理关系,要加大财政预算支出结构,各级财政应每年按一定比例提取新增财政收入资金,补充社会保险基金,加强社会保险抗风险能力。

6.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机制。社会保险基金收缴、支付及营运要规范化、制度化,做到公开、透明、安全。社会保险基金结余部分除留足必要的周转金外,应按照安全、有效的原则,及时将结余基金转定存、购买国库券以及国家银行发行的债券,用最稳定的方式进行保值增值。

(五)基础建设和保障能力建设

1.加强全市劳动保障组织机构建设。一是进一步健全市、县(市、区)劳动保障法制机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及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要加强基础建设,充实人员,强化管理,规范制度,增强现代化办案手段,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维权能力。要进一步扩大劳动保障监察队伍,规范劳动保障监察行为,实现劳动保障工作法制化、正规化、制度化。要积极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改革,建立市、县(市、区)两级劳动仲裁院,推动全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实体化、专业化建设。二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设。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健全工作手段,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失业人员就业、扶助困难群体再就业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方面的基础作用。健全各级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向社会开展公共就业服务。

保险结训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保险;推销;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8(C)-0158-02

现在很多学生怕走出学校校门,不敢面对社会、不敢走向社会、不敢接触社会,这实际上是不懂得推销。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保险推销原理,谈一下学生保险推销技能的培养。

一、推销技能是一种广义范围的推销

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被认识,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推销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推销就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推销,不仅包括人类在经济、贸易、文化领域里对各种有形商品(如机械、服装、食品、文艺作品等)的推销,也包括对各种无形商品(如科学技术、行为、理念、形象、声音等)的推销。而狭义的推销是指商品经济学的专业术语,它指的是商品推销人员销售产品或商品的行为与活动,是从属于广义推销的一种特殊情况。

推销不分男女、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人人时时刻刻都在推销。从广义范围的推销来看,推销课程的讲授,不能只讲解商品推销之狭义推销,而应当结合广义推销来讲授,这样就可以更加丰富课堂知识内容,使学生扩大思维与知识面,效果也更加明显,因为学生毕竟要走向社会、要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完成一个自我推销的过程。

二、推销技能是一门综合学科

推销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推销工作极富创造性,它是综合了市场学、心理学、口才学、表演学等知识的一种艺术工作。但是现阶段市场经济的不规范,一些推销员本人对推销也是一知半解,很多是因为身无一技之长,在谋职无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去干推销,所以往往是半途而废,也损害了推销事业。推销技能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个推销课程所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门综合学科,要有较深的修养(素质),较扎实的基本功。

像人寿保险的推销,人寿保险是一种无形的商品,是一个抽象的保障概念,业务人员不是去卖一条腿值多少钱,或一条命多少钱,而是让顾客买到心灵的平安和财务上无后顾之忧。这就是推销的技能与真谛所在,也就是不直接推销具体商品,而是推销信任、理念与专业素养。

三、结合推销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做与说的结合

针对现在的职业学校(学院)的学生年龄小,知识面比较窄而且对社会知之甚少的特点。作为老师应该在课堂内、外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推销原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校时就可以模拟进入社会充分表现自己。同时,要把推销工作当作一件乐趣,因为有兴趣才能有动力,才能做好一切工作。

(一)专业知识的培养――学生需要知道什么

任何技能都是以知识作为基础的,学生的技能训练,要重视阶段性的需求,专业知识应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分量适当。例如,人寿保险主要从人寿保险的种类;人寿保险的契约(合同)、条款的解释;各种商品的介绍;建议书制作与说明;投保实务;人寿保险与相关法令;核保与契约选择;社会保险概说;保户服务概说等几个主要方面有重点地、与适用相结合进行讲解与训练。

在培养学生推销语言技能时,同样是保险的定义,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讲给客户是这样的:人寿保险就是当我们有工作、有收入时,别人吃一碗饭要五块钱,我们宁可付五块五毛钱,我们也不觉得是负担。可是,当我们不能工作,没有收入的时候,却永远有一碗饭吃甚至还有一盘菜的制度。这样讲授与训练,清晰、直观,效果很好。

(二)正确的态度与工作理念――让学生以什么样的理念和态度去学习、工作

保险推销,态度最重要,态度决定一切。让学生记住,他所从事的是一种高尚的工作,是一种传播幸福平安的事业,是最美好的事业,应该觉得骄傲。在课堂上主要从人寿保险的意义与功能;推销的基本理念与态度;业务人员的困难与障碍;成功者画像;永不熄灭的推销热忱;迈向成功之路;寿险生涯的前程规划;建立业务人员的风格与理念等方面进行讲授与训练。

推销人寿保险的功用,可以说养儿防老,其实保险就像是多养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平时不哭不闹,只是花一点点钱,与您自己的儿子相比保证孝敬您。万一发生了事情,他可以一下子长大,马上就可以去帮您。

(三)熟练的技巧、动手能力――学生必须会做什么

保险商品是一种特殊的无形商品,他看不到,摸不到,不能试用,甚至付款时还看不到保险契约。他买了这个商品,还要希望用不着它。他得到的只是一种安心的感觉。所以业务人员要让客户感觉,他每年只花区区几百、几千元,就能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做丈夫的爱心,这就是成功的销售。训练学生的基本动作,从接触、说明、激励到结束。技巧熟练可以增强信心,容易成功。训练的内容包括:客户与市场;客户类型分析;如何接触准客户;说明的要领;促成的方法;保险计划书的制定,递送保单的技巧,保单的规范、正确填法;客户管理与售后服务;建立对客户的影响力;电话约谈的技巧;客户介绍要领;保险故事的运用等等。

(四)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必须经常做哪些事情

少则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专业知识是推销的基础,正确的态度能勇于面对客户,熟练的技巧会强化自信,持续成功的是良好的学习与工作习惯。

通过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把学到的推销真本事,变成学生习惯性的语言与动作,掌握推销的工作要点。知道从事推销的人,需要两大本领:一是要擅长与拒绝的人打交道,懂得“拒绝是推销的开始”;二要有“我一定能赢”的信念。无论是大推销,还是小推销,都要从攻克对方的拒绝心理入手,让他们从厌烦到喜欢,这就意味着成功。要做到这一点,推销员本人必须要有绝对的自信,把自己看成能手、专家,才能把难说的话说好,把难办的事办成。

在教学与训练中,注重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通过问题回答,让学生参与、回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并善用身体语言,用活生生的例子、故事来讲解,吸引学生,强化训练的效果,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与工作习惯。

以上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讲授保险推销课程、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中,结合推销原理,把产品推销、企业形象推销与个人推销技能结合起来,采用多种、灵活教学方式,在现有状况下,如何教学生钓鱼,而不是钓鱼给学生,培养训练合格保险推销人才的一些做法。

作者单位: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李世伟(1962.11― ),男,研究生,副高,研究方向:金融保险。

参考文献:

[1]李兵.《保险营销》[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保险结训心得范文第4篇

当前时期,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对保险专业的人才需求一直处于紧缺状态,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即达到就业的实践标准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保险专业如何结合自身定位,培养出毕业即就业的保险专业人才是非常值得探索的事情。保险专业教育 职业化 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只有实践才能真正地培养工作能力,没有实践的保险理论就是空话。让学生多些实践多些行动,学生才能学到真东西,对学生才有用处。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虽然在实践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改革,但仍然存在不足,包括实践保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学习内容较为单一、研究不够深入、创业教育配套不够完善等问题,从而导致保险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掌握不够扎实、上手操作能力弱、对行业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所以,通过对高等院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不足,以深化高等院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保险学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挑战

保险行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开设保险专业的院校较少,关于保险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借鉴经验较少,保险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保险专业的建设还不太成熟,没有配套的政策支持;二是保险专业老师缺乏,大多是由金融类的老师兼任,对保险的研究并没有很长时间的积累,这就对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三是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资源课时分配也相对较少,学生没有系统的时间全职投入实习,掌握全方位的工作经验;四是对将来的就业方面不明确,学生没有渠道了解将来要从事的工作;五是经费投入不足,学生的前沿创新想法无法通过创业得到实施,会影响实践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对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改革探索。

基于 政产学研创 的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一)校内设置实训基地,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我校大力支持学生的实践教育,设立了商科专业的校内实习基地,初尚保险工作室已加入学校的众创空间,该项目既有校外的指导老师,又有金融与贸易学院院长及保险专业师生的每日运营。郑州商学院于2018年成立了初尚保险工作室,作为保险专业与中国人保健康校企合作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为提升保险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充分践行 政产学研创 融合培养进行了探索,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保险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社会输送更专业的人才。中国人保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室不断增强其实践能力,工作室在学校和企业的帮助下积极开展相应的保险业务,学习期间已取得了丰硕的业绩成果。保险学专业教师全程高度参与,校外实习实践单位对本团队进行经营与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学生就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及保险产品说明等方面的指导。注重实践比赛,专门设立了竞赛支持方案,促进大学生的竞赛,根据比赛规格和获奖等级给学生发放竞赛奖励,通过实践类的比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校外全职实习,在低成本试错中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

在校外全职实习,区别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实习,实习中接触的工作任务越多,越能对职场有清晰地了解,真实上手操作的实习经历,能了解自己的职业偏好和潜质。实习经历在寻找工作时是人力资源最看重的能力点之一,也是提升学生自己个人能力最快的一种方式。在实习中不断地体验工作、与工作磨合,最终确认自己毕业后的求职方向探索自己最想从事的职业。通过实习提前试错,以防毕业后频繁跳槽。在实习中提前体验不同的工作岗位,感受工作氛围,再决定是否从事相关的工作,在毕业后降低换工作的概率。有针对性的实习可以提前感受下专业对口的职业,提前了解目标职业所需的技能,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提高就业竞争力。实习期是试错成本最低的时候,不喜欢这份工作,可以直接走人,降低毕业后跳槽的成本。熟练地掌握一门技能或者知识,在求职时从众多求职者中胜出,在大学期间能有机会尝试专业相关的实习工作,尝试各类专业公司,减少就业时纠结职业选择问题。

(三)订单式培养,注重专业对口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时征询保险企业的要求,做到课程与就业目标挂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结束后学生可自愿选择去合作企业,同时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寻找其他企业就业机会。订单班课程主要培养保险从业人员应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课程设置内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一是保险公司组织与营运,使学生了解保险公司运营管理的内容、职能部门设置、组织架构与营运管理的基本模式。二是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主要做到有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职业态度、合理的知识结构、健康的个性心理、娴熟的职业能力。三是展业岗位基本技能训练,训练保险产品解说技能,掌握产品解说要点、原则、步骤、注意事项;进行保险投保实务练习,模拟保险投保操作流程、新契约保单作业流程、保险合同单证填制训练。四是团队建设技能训,甄选技能训练;会报管理技能训练;晨会经营技能训练。五是业务操作技能训练,承保业务操作技能训练;理赔业务操作技能训练。六是售后服务技能训练,包括保单管理技能训练;理赔服务技能训练;保全业务服务技能训练;其他售后服务技巧训练。

(四)共建师资,提升教学理念与方式

目前高校普遍的教育模式大多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教师本身没有企业实际经历,很难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保险学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实现零距离教学,可以聘请校企合作保险公司优秀的员工,作为校外兼职讲师,壮大保险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学校和企业发挥各自的资源特色,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将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一起携手共建同进步。教师与企业优秀员工,在专业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节约教育和企业的成本,打造双赢模式。通过开展校企之间师资共享及培训等方式,引领保险专业教师结合实践内容在教学理念和方式上转型,整合学校的办学优势和企业的经营特色,取长补短,增强校企互动,推进学校教师和公司培训部的交流合作,营造更好的授课条件。

(五)创新创业项目支持,提升学生创造力

保险结训心得范文第5篇

一、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保险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营销意识薄弱,营销理念落后受计划经济体制以及过去保险展业经验的影响,我国目前大多数保险公司主动进行营销的意识还很薄弱,营销理念也相对落后。营销理念仍停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产品观念”或“销售观念”阶段,过分强调自身,而忽视顾客及社会的需求。认为营销就是面向社会招聘人员,再经过短训后推销针对个人的分散性业务,把招聘营销员当成增收保费的措施和权宜之计;认为保险业务只宜于直销,而不应上营销;没有把保险营销制度的建设当作培育和完善保险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促销手段缺乏创新目前公司的促销手段仍采用节假日期间的活动、买赠和派送礼品的途径上,促销手段缺乏创新,没有市场拉动力。

(三)营销梁道单一,缺乏系统完善的营销体系目前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缺乏系统完善的营销体系,对传统营销渠道依赖性过强,而对新兴的营销渠道,例如:网络营销、保险社区营销、渗透营销运用很少,这样就很难从多渠道、多方位构建起复合型的保险营销方式。

(四)营销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不过硬市场营销不仅要求懂得营销理论,掌握营销技巧,还要求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心理战术,还要熟悉保险业务、法律知识、财务知识等,对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要求较高。但目前作为保险主体的大部分员工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保险营销知识和技能培训,业务拓展大多依靠经验主义,凭借员工的实践经验和个人悟性。再加上考核机制和利益驱动,业务人员之间很难沟通、交流和分享好的经验及做法。这就使保险市场营销人员整体素质得不到提升,市场营销的一系列环节和过程难以有效涵接,整体效用不明显。

二、对策

(一)创新营销管理体制保险营销管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必须尽快改革现行不规范的营销管理体制。大型的保险机构可以在省、地两级公司设立专门负责营销建设与管理的部门。在充分运用好各种营销资源的前提下,做好内设机构的整体协调及功能定位,在组织体系上逐步形成“大营销”格局。

(二)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保险营销的关键是人才,动力是教育和培训。目前,有的保险公司无专门的有计划的营销培训,内部专业人员对市场营销的概念认识极其模糊,甚至是错误的,基本上把营销等同于简单的销售,或把广告宣传公关活动等同于营销。应尽快建立培训机制,通过各种渠道使员工培训工作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在实践中,既要认真抓好岗前培训,坚持持证上岗制度,也要搞好在岗培训。既应走出去学习、培训,也要请进专家现场培训、指导。在培训内容方面,既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更要强化业务学习和技能培养,还应进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学习,最终培养出一大批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熟练、工作能力强的新型保险营销人才。

(三)营销计划的监控设计好绩效考核体系,把相关制度的实施纳入考核体系之中。同时成立督查小组,督查小组直接对营销管理委员会负责,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两种形式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解决的同时也能根据绩效考核评分标准,对相关执行不力的部门和人员给予处罚。好比,公司为改善形象,要求规范统一的职场环境,到各地职场检查时,发现没有按要求执行,那就要根据已制定的评判标准进行考评。督查小组对每次检查的结果,在全系统内进行公布;另外,检查结果直接影响相关责任人的绩效工资,这样就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来促进各分支机构的执行力度。

(四)确立客户至上的营销理念根据菲利普 科特勒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在保险营销活动中,其营销核心是提高服务质量,因为服务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增大了“顾客总价值”,另一方面减少了“顾客总成本”。从而达到了“顾客让渡价值”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保险市场的顾客需求。企业是为客户而存在的,以客户需要为中心,企业制定的一切营销活动都应随客户的反作用而协调和调整。做好客户需求调研、客户关系管理、客户至上服务理念。

(五)引进营销管理人才保险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的素质高低和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人才是保险业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当前保险业最稀缺的资源是人才,对保险企业来说,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业务骨干,都是企业的宝贵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携带者。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树立人力资源是保险业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公司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以人为本的建立发现人才、广纳人才、激励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有效机制,提升人才价值,优化人才结构,为公司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六)建立营销协调机制营销不仅仅是市场部门的营销,而是公司所有部门都需要参与的营销。市场营销组合是系统观念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它涉及企业对市场营销活动的手段和方法的基本认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要满足顾客需要,完成经营目标,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不能依靠某种单一的营销手段和策略,必须从目标市场的需要和市场环境的特点出发,根据企业资源条件和优势,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形成统一的、配套的营销策略,通过企业上下各部门的协调努力、密切配合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