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表现性评价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 内涵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5-02
1.表现性评价的概念
1.1表现性评价的历史发展
“表现性评价”一词最早并不是运用在教育领域的,而是应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在工厂里,表现性评价是指对工人工作表现的抽样检查,也就是主管人员观察并评价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1]直到 20世纪90年代初学术界对表现性评价才做出了科学的界定。它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当时传统的标准化评价和纸笔测验致使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不爱思考的习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具有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美国教育界构建了一种新的学生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
1.2表现性评价的内涵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表现性评价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比较被认可的是美国教育测量专家斯蒂更斯(Stiggins)给表现性评价下的定义:“表现性评价为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价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2]所以,笔者认为表现性评价即是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和收集相关资料,来观察、分析、评价学生解决问题时表现的一种评价方式。评价的结果取决于教育教学工作者预先设定的评价标准与学生的表现,灵活性较强。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学生划分等级,而是通过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具体表现、知识掌握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以便因材施教,这一评价方式更体现了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的理念。
2.中小学表现性评价实施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1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现状
虽然我们的新课程改革针对传统课程评价中过分关注知识获取、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等的局限和不足提出了“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的要求。但是,源于汉,起始于隋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的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的方式和思想对今天的选拔人才制度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前国内的教育制度还是以应试制度为主,一考定终身的局面还未得到真正的改变。中小学主要以输送的优秀人才的多少来积累社会声誉,学生主要以成绩的好坏来评奖评优,而成绩更是众多家长评判孩子的主要指标,在这种大潮流下纸笔的评价显然更受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青睐,表现性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法在教育教学工作活动中运用得较少。即使有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也很难取得期望的效果。
此外,当前阶段的表现性评价缺少足够的教育政策支持系统,调研发现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协调配合课程改革所提要的要求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用表现性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形较少。另外,教育经费政策对改革的制约作用非常明显,正如美国学者格拉顿所指“对于最终达成一个公共政策目标的成果,资金是少数极为重要的条件之一。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才能做长远的计划、人员配备等使政策运转以及完成政策目标。”[3]因此,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或资金没有落实到位,导致学校没有足够教育财力支持教育教学工作者运用表现性评价的改革与尝试,所以就目前来看,教育教学工作中还难以全面实施表现性评价。
不仅如此,一些家长对于表现性评价并不是很认同,他们认为成绩优秀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第一要义,只有成绩好了才能有成才的机会,否则一切免谈。家长的想法也阻碍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表现性评价方法,无法获得家长的支持,教师在评价改革中就的动力必然受损。而且,当今的学校一方面要求学校的声誉教师的业绩,一方面又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施表现性评价,这种急功近利又互相矛盾的做法,从而导致表现性评价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2.2表现性评价实施现状的原因分析
2.2.1学生方面的原因
尽管表现性评价强调的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认知结构与认知活动的一种干预,但并不代表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否定。相反,它是对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一种体现和尊重。其本质要求是学生应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在评价过程中自觉、自信、自立,最终实现个体的价值,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并且表现性评价是学生在评价中的一种不断自我发展、积极参与、深刻反思的过程,要求学生要有绝对的积极性去充分参与。但是,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做法导致学生对评价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评价就是考试、分数与排名,由于存在这种消极的评价心态,导致学生的评价积极性不高,而且目前学生自我的评价能力也有待提高以满足未来表现性评价的需要。
2.2.2教育工作者的原因
(1)教育教学工作者无法立刻转换角色
现在我们学校中的教师大多都是有长久教书育人的经验,大多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教学模式,让这些一线工作者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一些表现性评价的活动中,教育教学工作者还是处在“管理”及主导地位,为了使课堂有效率,教学任务设计往往与教学情境无关,教师所使用表现性任务大多是“拿来”为己所用,容易造成学生的抵抗和恐惧心理,难以全面发挥表现性评价的作用。
(2)教育教学工作者缺乏应有的专业评价素养
近几年,针对形成性评价教育相关部门也进行了不少人才培训,但大多培训的都是学校的高管,即使他们充分理解其内涵,但因为不是基层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关系,最后也无法全部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而且表现性评价评价的是一个学生漫长的学习过程,需要记录学生的每一次表现,最后加以总结,然而每天大量的课业以及一些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让教师忙的不可开交,所以教育教学工作者无法做到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部运用表现性评价。
2.2.3学校的原因
学校不仅是学与教的场所也是教师进行评价的场所,所以学校领导要加强对表现性评价的理解、认同。学校是否支持评价活动直接影响着教师评价活动的真实有效性。此外,虽然我国已对中小学生实行“减负”政策,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以及工作负担还是比较重,上班工作时间很紧张,并且由于考试压力,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一味地只知道学习。所以学校领导者要尽力给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多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愉快地学习与工作,从而减轻师的工作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另外,学校领导者还要努力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评价氛围并及时有效地落实相关政策,大力支持表现性评价的普及。
3.改进表现性评价现状的建议
3.1教育教学工作者要积极学习表现性评价的各种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好表现性评价离不开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知识储备,如何制定评价的标准以及实施更体现了他们的专业素养,而且这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势必会直接影响表现性评价的信度与效度,所以教育教学工作者要积极学习相关知识,努力做到科学地实施表现性评价。
3.2学生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提高自身评价的水平。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是表现性评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学生自身具备较高的自我评价能力。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还是无法及时地适应“课堂主人”的身份,所以学生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努力参与其中,尽快进行角色的转换,并且努力学习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评价能力。
3.3学校应开展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平台进行表现性评价。学校要积极开展与其他学校及高等师范类院校的活动,为一线教师工作者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的机会,使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评价的知识及要领,更早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良好的使用表现性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积极落实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与受教育的场所。此外,一些高等院校应该开展有关教育评价以及表现性评价等的课程,为中小学输送更多的新型化人才,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4.结语
表现性评价是当前课程改革过程中一种比较理想的评价方式,但我们应该了解当前表现性评价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与建议,因此在应用中我们应尽可能地提高相关人员的素养和能力,提供更好的评价氛围,改进评价过程中出现问题,使评价真正发挥效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德成.表现性测验及其在中小学课堂评价中的应用[J].语文建设,2002(11).8-11
表现性评价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表现性评价 评价标准 观察与记录
新课程指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那么,该如何科学地评价学生在课堂及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并通过评价来强化那些被评价的正面表现,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我现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和评价实施方案及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运用表现性评价方法,增强教与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认识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主要是用来测量那些不能被客观性试题很好测量的学习结果。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定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的评定者按照一定标准对这些反应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
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在真实情景下运用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既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又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融评价与学习为一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这种评价主要要求学生完成某种任务,并从学生在完成任务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来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这不仅是评价的工具,更是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参与,其根本点是力求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测量出学生的行为表现,是真实性评价的一种形式。
二、实施表现性评价
(一)为学生提供活动表现的时间和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都有自身的特长与爱好。在语文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开展一系列的贴近学生生活、与所学教材紧密相关的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展示的机会。
所有学生都需要有一个表现的机会,不同的学生各有所长。教师要善于给全体同学一个展示的机会。
(二)列出要考查表现的重要方面。
表现性评价实际上是对被评价者在完成表现性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观察与评估,因此,必须事先确定评价的内容,并将它分解为构成表现成果的可观察的具体行为。设计出适当的表现性任务是保证表现性评价的信度和效度的基本前提。
(三)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可量化的被评价者的行为和成果特质作为界定表现的标准。
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教师一般应把《语文课程标准》上对相应知识、能力和情意、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了解到对自己的要求,可以依据这一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及改进。一般情况下,评价标准主要由教师制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对标准的商讨。
公开了表现性标准,使所有的人――学生、教师、家长――都知道优秀的含义和成功的要素,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指导和调控的作用,融评价与学习为一体,使学生们清楚知道自己的位置和努力的方向,真正促进了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按行为表现的顺序排列考查内容,以便于观察和判断。
以语文朗读教学为例:初读课文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评价,字读准了没有,是否流畅;默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积极思维,找出课文的重点难点、段落与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品尝作品的艺术魅力。学生默读完毕回答课后问题时,就可及时组织现场评价,让学生自己评价答题的水平、表达的能力和表述的效果,看谁的思维灵活,谁的见解独到;再次朗读课文时,分小组、分角色赛读,然后马上评价,谁读出了自己的情感,谁又读出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课文学完了,评谁能熟读成诵,谁能最先背诵。
(五)着眼观察与记录。
有专家指出:“如果我们关注的是学生本身,那么最有效的评价就是在对学习起关键作用的情景中观察学生。”“我们可以用许多种方法评价学生:我们可以观察他们所做的,听他们所说的,看他们所写的,以及分析他们所创作的。任何可以觉察到的行为都适用于评价。”
观察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工具,能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行为并有效地把学生的平时学习表现和学期的等级评定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日常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角色为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
表现性评价很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很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获得全面发展。表现性评价积极主张学生参与评定,并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评价是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方式。自评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机会。学生互评重在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合作、沟通、交流和参与活动的情况。
家长评价重在表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情感的方面及自身的一个纵向比较。
(七)评价结果的收集和分析、反馈。
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除在教学过程中作即时评价,在教学活动中作及时反馈外,教师还应分阶段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将日常学习情况记录进行综合分析,填写《学生语文学习表现性评价结果报告单》,使学生明确改进要点,制订改进计划。
及时反馈,对结果的再分析和讨论,使评价的结果得到有效的运用,为形成下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更适应学生差异、更富针对性的个性评价表提供支撑,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改进教学这一最终目标积累素材。
总之,表现性评价通过学生外在的、可观察的行为或学业成果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运用,不仅为学生展示和证明自己的学业进步提供了机会,而且为教师更真实性地了解学生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提供让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在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抓住任何可利用的机会向学生反馈他们的表现和发展,采用有意识有目的的随机性教学与评价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部级实验区长沙开福区新课程实验探索.体验新课程语文.湖南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表现性评价范文第3篇
为了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实施有效的评价,有必要制定与考查项目内容相关的评价细则。在制定评价细则时,我们可以借鉴以下几项行动策略:(1)对要评价的活动表现,教师自己先实际操作一下;(2)按活动表现出现的顺序列出评价的标准,以便观察和判断;(3)活动表现评价标准的数量不宜太多,一般限制在10项至15项之间;(4)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和可量化的学生行为和成果特质来界定表现性评价的标准,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字眼。
二、设计开放的表现性评价任务
表现性评价实际上就是对被评价者在完成表现性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观察与评估。开放的表现性任务不但能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还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表达主观的、个性的观点及思想,增强其完成任务的意识和表达的兴趣。这里的开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1)任务内容层面。设计表现性任务时必须抓住“神内形外”的特点――内容出自课外,但解答问题用到的知识来自课内。(2)解答方法层面。为了把学生的能力真正考察出来,让其有思想就能创造、有能力就可以发挥,应当注重设计可以自由选择解法的表现性任务。(3)答案层面。题目答案不唯一,学生就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发挥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观察评估,恰当处理评价结果
表现性评价范文第4篇
尽管目前人们对表现性评价的概念界定不一,但一般认为表现性评价不像传统的测验专注于事实和不连贯的技能那样,而是用来测验我们所最关注的——学生在各种真实的情境中使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办公室1992年提出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即表现性评价是要求学生创造出答案或产品以展示其知识或技能的测验。这一定义目前被较多的人所认可。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表现性评价的具体策略
(一)表现性评价的总体标准
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完成任务时的具体行为表现的评价,因此,首先要确定评价的内容,然后将内容分解为可观察的具体行为模块,并制定评价这些行为的标准。具体要求如下:
教师要对所评价的行为有所预知,记录和研究任何可能的表现成果:列出这些表现成果的重要方面,作为指导观察和评价的表现标准: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和可量化的学生行为或成果特质来界定表现标准,避免用含糊不清的字眼来描述表现标准:按行为表现出现的顺序排列表现标准,以方便观察和判断。
(二)表现性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1、科学探究。科学课上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七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可分为不同的探究程度:
(1)在观察情景,提出问题环节可分为不能发现问题;能发现问题但表述不清;能提出表面性问题;能提出科学,利于探究的问题的四个程度。(2)在进行猜想,做出假设环节可分为:不能预测科学探究的结果;能预测科出一些但与科学的结果差距较大;能预测出较为接近科学的结果;能预测出科学的结果的四个程度。(3)在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环节,可分为:不能设计实验方案;能设计出实验方案的部分环节;能设计完整但操作性不强的实验方案;能设计完整且操作性强的实验方案四个程度。(4)在实验探究,记录数据环节中,可以分为:不会进行实验操作;仅能操作且不规范或操作情况失误较多;能操作但不能科学地记录数据;能操作且能科学地记录数据。(5)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环节中,可以分为:不会分析数据;能分析部分数据但得不出结论;能从数据中得出部分或表面性结论;能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6)在分析论证,评估结论环节中,可以分为:不能评估结论;仅能与预期结果比较但无新的思考;能与预期结果比较并发现新问题;能从比较中发现新问题。(7)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四个程度逐步升高,可以依次赋给相应的分数。
在小组交流应用创造过程中,分为五个考察项,分别为:能积极参与讨论且提出见解;能与他人进行良好合作;能完成研究报告;能对他人的研究报告提出科学的质疑;能做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其中,按照完成考察项的书目考察程度,完成其中一项为程度一,完成其中两项为程度二,完成三项为程度三,完成四项为程度四。
根据上述内容,通过观察评价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等能力,然后进行访谈,通过访谈可以进一步澄清观察的模糊部分。最终结合如上标准,给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进而给出学生评价。
2、现场表现型任务。除科学探究教学外,科学课程中还有组装和制作类的教学任务。如下为笔者例举的一个表现型任务。教师可以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观察,分析,进而做出评价。
任务: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用废旧报纸制作大桥,比一比哪一组做的大桥做的最坚固。
指导语:每组都有8张报纸,通过分工合作,设计制作一个坚固的大桥,并派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小组的大桥。
情景:利用课堂教学中的30分钟常规教学时间:在制作大桥的过程中,除已给的报纸外,不可使用任何其他工具和材料当制作时间只剩五分钟时提醒学生
评价标准:(1)大桥承重(4分):(2)作品有创意和个性(2分):(3)小组分工明确,合作协调:(2分):(4)作品介绍全面,语言流畅,富有特色(2分)
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教师除了要恰当地选择表现性任务的类型和内容,还要评估实施表现性任务的条件,以保证评价的实施。
3、创作类作品。在一年内通过几次学生作品的收集,提供有关学生在不同科学领域的学习活动过程与成果方面的描述性信息。如教师可以不定期的组织一些科普画的绘制,科普小论文的撰写,然后把这些材料放置在档案袋中。
档案袋是表现性评价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由于档案袋需要一个漫长的收集过程,所以档案袋中的资料可以反映学生较长一段时间的变化。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根据档案袋中的资料了解教学的反馈信息,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种方式。
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表现性评价的价值体现
(一)实施表现性评价是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需要。
传统的纸笔测验已经不能胜任全面评价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状况,只能评价出学生的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却不能评价出学生能做什么,做的怎么样。而表现性评价能够针对具体情境,细化,全面的评价出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过程和结果,与此同时,表现性评价能够真实,具体的评价出学生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表现。
(二)开展表现性评价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表现性评价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任务;初中语文;表现性评价
评价引领着教学。一节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是怎样的?如何通过初中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这些都离不开即时有效的表现性评价。何为表现性评价?简单地说,表现性评价就是“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做出判断”。①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国外兴起至今,表现性评价的研究与运用是二十年多来美国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初中学段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时期,语文学科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学科,课堂教学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人才的主渠道、主阵地,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一.基于语文任务,关注语文表现
语文任务是用语文的方式做事情,需要做事的态度、做事的方法、做事的能力等各种方面的综合素养,体现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特点。表现性评价通常要求学生在某种特定的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以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或者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表现性评价具有情境性、综合性、活动性。教师的核心教学目标是评价推论的依据,表现性任务是教师形成学生评价意见的证据。任务的设计是整个评价的核心,正确选择表现性评价任务,是整个表现性评价的核心问题。不同的表现形式对应不同的任务设计,限制性表现性语文任务,如写一份报告、制定一项工作计划等;扩展性表现性语文任务:如一项主题调研、一项观察研究报告、写一份考察报告等;作品展示性语文任务:如把已有的学习成果和作品以主题形式进行展示、文学作品展示、校园书报编辑等。
二.基于阅读任务,规范阅读行为
课程是浓缩的世界图景,是独特的生命体验,是真实的学习经历。在课程变革的实践中,运用基于语文任务的表现性评价,以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在阅读中建构、体验和审美。在阅读任务中,品读文学作品,体会其中的生活气息,以真实的问题,带动学生理解诗歌,赏析诗歌。文学作品以意境为主,审美人不同,角度不同,效果就不同。作为任务的阅读,需要的进入作品意境的深度阅读,体会文章意境,再作重点赏析。同时,回到事情本身的语文任务,要求学生能够看懂文章的主题和立意。《济南的冬天》一文最后,为什么写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而不是这就是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为什么不说“四季的雨”,而说“雨的四季”?显然,这与文章的主旨相关,在《济南的冬天》中要表达的是老舍对济南这个城市的喜爱,借济南的冬天写出来;而在《雨的四季》中,刘湛秋是要通过雨的四季来表现对雨的喜爱。能够理解和说出这样的道理,也就读懂了文章。基于任务的表现,是把语文教学转化为具体的实际的事务,从事件的视角看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作品,引导学生留意行文的节奏,行文的自然,看作者是如何自然而然地叙事的。如《秋天的怀念》,写的是一件母亲想要推着儿子去北海看菊花的事,事情细小,语言也是平淡的。看似平凡的母亲,在看似平常的日子里,一言一行中却藏匿了对孩子无限深沉的母爱。在阅读中,要求学生完成下列任务:介绍一下“我”的母亲,说一说“我”的母亲是怎样的人?介绍一下“我”的家庭情况,“我”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说是“秋天的怀念”而不是“怀念母亲”?鼓励学生努力去读文章,尽力去思考和品味。
三.基于诵读任务,优化学生表现
语文诵读是表现与评价的结合。语文诵读基于语言,蕴含文化,包含审美,体现思维。基于标准逆向设计教学内容,制定评价规则,定向诵读探究文本,依据规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基于诵读表现的课堂评议。诵读是表现与评价的结合,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诵读是思维的外显,体现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诵读也是语言的内化,通过诵读可以深化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的能力。诵读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是适合表现性评价的课堂活动。开展基于表现性评价的语文诵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诵读基于语言,语言蕴含文化,文化作为文本的内容,也作为文本的背景,构成了诵读的背景,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的文化世界,从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更深刻地感悟、理解语言文字。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同时,诵读包含审美,体现思维,联系起了语文学习的主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纽带作用。在循环往复的诵读中,语文阅读水平得以提高。表现性评价须有表现性任务,这种任务首先基于诵读特点。何为诵读?诵读有三个层次:读出声音、熟读、能够背诵。诵读可以作为测量学生文言水平的手段,以诵读作为前测,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以诵读作为后测,可以检验本节课学习的效果。而以诵读作为过程和方法,可以有效推进课堂教学进程。诵读具有双向性,一方面,语文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在诵读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诵读深化了对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感知和理解。语文诵读的关键在于诵读目标的制定。诵读目标是评价的基准和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个别化、有弹性的诵读目标,交给学生具体的诵读任务。在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有不同表现,差异发展。学生自主选择诵读目标和任务,制定诵读计划,教师参与计划并指导他们的诵读,师生共同制定评议规则,学生在学习和讨论后陈述诵读情况,师生就陈述进行评价和讨论,学生在此基础上总结、反思、再学习,形成“教-读-评-读-教”的循环。诵读有学生自由的不定向的诵读,也有教师指导下的定向诵读。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设计表现评价表,设立评价标准,以此评价学生语言的熟练度、思维的准确度、美感的感知度、文化的理解度。教师基于标准逆向设计教学内容,明确诵读的指向性,在定向诵读中进行文本探究。学生有目标地主动地参与诵读任务,展示自己的诵读状况。教师或者同学详细反馈诵读结果,指导诵读过程。维金斯认为,最好的反馈是能根据目标和标准非常具体地、直接地揭示或细微地描述对表现者来说是非常清晰的、可利用的实际结果……换句话说,最好的反馈就是纯粹的描述。②语文诵读更需要教师在研读课文后基于标准逆向设计教学内容,进行表现性评价。崔允漷教授提出了基于课程标准的表现性评价开发程序: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确定评分纬度与要素;确定各要素的子要素及其不同的表现特征;选择评分规则类型;进行等级描述;拟订评分规则;不断修正、完善评分规则。③按照这样的开发程序,结合语文诵读的特点,制定初中语文诵读表现性评价表。按照诵读评价表,在分层次、分角色诵读中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心理。如读冰心的《荷花母亲》,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在诵读中了解作者在说什么,要表达什么。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雨荷图,作者由此联想到女儿对母亲的依恋,母亲对女儿的呵护。文章先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接着描绘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最后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爱恋与感激。通过诵读揣摩人物内心,体会行文技巧。《荷花母亲》中作者的情绪变化从“烦闷”到“不适意”,从“不适意”到“不宁的心绪散尽”,这样写表露了作者对花的命运的关注。结合文章意象引导诵读,在诵读中探究文章的表现技巧。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又把红莲与白莲进行对比,白莲因为没有荷叶的保护,被雨点打谢了,更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照顾,写出了母爱的伟大。在诵读中品味文章深层的意味。《荷花母亲》一文中,荷叶勇敢地抗击自然界的风雨,无私地保护着红莲,寄托着作者对坚强、无畏精神的赞美,对呵护、扶持新生和美好事物的行为的赞颂。文章的主题自然地得到了升华。在反复诵读和体悟中,深入体会文章意蕴,逐渐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素养提升、立德树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①周文叶著.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和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3页
②威金斯(Wiggins,G)著.教育性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