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论文(精选5篇)

  • 跨文化交流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现象随处可见,语言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应受到高度重视。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英语教学必须注意中外文化差异比较,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好英语、正确地使用英语。 本篇…

跨文化交流论文(精选5篇)

跨文化交流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 文化冲突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172-02

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现象随处可见,语言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应受到高度重视。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英语教学必须注意中外文化差异比较,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好英语、正确地使用英语。

本篇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给文化的一些术语下了定义;第二部分研究了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与其冲突的根源所在;第三部分探究了文化冲突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启示及其内在联系。结论部分概括了本篇论文的所有研究,并指出应适当重视文化的传播。

1 文化,交流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1.1 文化的定义

文化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共享共存的社会空间,或是历史和形象交流团体中的一员,当他们离开那个团体时,无论他们是什么样的,都会在信仰和行动上保持标准的统一性。这些标准通常被称为“文化”。更简单的说,文化既是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的生活方式。

1.2 文化,交流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文化与交流,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他们之间有直接的联系。他们是如此息息相关以至于一些人类学家认为这两个术语几乎是同一个意思。霍尔[1]曾经说过:“文化就是沟通,沟通就是文化。”文化是通过交流来学习,表现,传达和保存的。当文化不相同时,交流的方法也可能有所不同。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内在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其文化的一个方面,反之,文化对语言也有所影响。著名的萨皮尔—沃尔夫学说总是被引用来说明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虽然完全接受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可能会引起争议,但它适用于文化和语言是显而易见的[2]。

我们看到文化在语言和交流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化不只提供了交流的符号或语言,而且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与这些符号和语言相关的意义。此外,文化还影响了人们在交流中使用语言的方式,并造成了交流障碍。

2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

2.1 文化冲突

对于文化冲突,目标文化和根源文化都可能会导致文化冲突。一方面,目标文化知识的缺乏可能会引起误解或不理解。举例来说,当一个学生问一个外国人:“你是美国人,不是吗?”外国人答:“是一个苹果馅饼。”这个答案使学生很迷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学生无法理解。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苹果馅饼不仅是美国人最喜欢的食物,而且也是典型美国本地人的昵称。另一方面,文化冲突是指自己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背景知识的负迁移类型。如果一个人理所应当的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以同样的方式理解词语或行为的,或者试图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来理解不同文化间人们的语言,那么即使他或她懂得这门语言,他们仍可能遇到文化障碍,并且无法实现成功的沟通。向西方人打招呼用:“Where are you going”或 “Have you had your meal”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2 文化冲突的根源

由于在前面陈述了文化冲突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因此,对我们来说,认识到产生文化差异的这些因素是很必要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尽量减少文化冲突。

2.2.1 地理和历史

我们都知道,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面向太平洋。来自内陆地区的大风常常会带来寒冷和恶劣的天气。因此,东风是我们最喜欢的,但与此相反,英国位于大西洋的一个岛屿,他被温和并且潮湿的西风所影响,因此,西风与温暖和积极有关。例如:

在许多冬日,我都看到他,鼻子冻得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之中。(John milton )

东风化雨,借东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些习语带有不同的内涵。“一说魔鬼他就出现”,这似乎与中国的成语:“说曹操,曹操到”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其内涵和其暗指在文化上是不同的。

2.2.2 宗教和习俗

宗教和习俗对语言的理解也有重要的意义。三字经已被广泛用于中国。在英国,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他在597年流入英国。基督教认为人是带着罪恶出生的,而人的生命就是为自己赎罪的过程。有很多词常常出现,像:天使,僧侣,主教等。现在这些词都被广泛的使用。宗教和习俗都深刻的扎根于文化中,他们下意识的被渗透到人的认知系统中,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3 文化冲突与英语教学的联系

3.1 文化冲突与英语教学

由于语言以多种复杂的方式约束了文化,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文化冲突可能在语言教学中的每一个方面出现,并制约英语教学,降低英语教学的效率。这可以从许多学生中看出:他们拥有大量的语法和词汇知识,却没有交流能力。

例如:一些学生无法理解这句话“他见她一见钟情,并作了一些精密的计划去追求她,但他却连一垒也没达到。”尽管他们认识其中的每一个单词,但仍不理解。这是因为他们不熟悉美国最流行的运动与表达的关系。这意味着学好一门语言不是只要掌握好语音,词汇和语法就行了。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语言,还要教文化。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多获取一些文化信息。

3.2 减少文化冲突的手段

3.2.1 增加跨文化意识

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间的差异要求交流者应该对文化有敏感的意识。

语言学教师不仅要知道文化和社会语言间的差异,及本土与非本土英语使用者的基本行为,而且还要将这些认识传达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可以且应该包括让语言学习者意识到在言语行为中实际存在的差异。为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奋斗,并不意味着要将它同化为目标文化,相反,跨语言学习涉及了本土文化与目标文化之间的第三位的发展,即“自我与他人的发展。”[3]。语言学习者需要了解本地人语言的意思,即使他们不选择通过重复本地人的行为来理解。[4]

3.2.2 分析,对比根源文化与目标文化

在进行文化比较时,首先应该对根源文化和目标文化做出精确的描述。“除非我们对进行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有更多精确的理解,否则,我们不能对这两种文化进行比较”。(Lado 1957:111)由于这两种文化清晰明确,对比分析可能会广泛用于显示文化差异,从而说明哪种本土文化习惯会被转移,并且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通过这种方法,误解和曲解在很多情况下会被预知,并且很多的文化冲突也可能被避免。

3.2.3 使用刊登文化的教科书和教学资料。

由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很少有机会通过与英国本地人交流或住在说英语的国家来获取英语文化知识,因此关于英语文化的教科书和资料对英语教学是有重要意义的。有关文化背景和习俗的教科书让学生品位到了“真正的”英语。此外,教师应该尽可能得将许多真实的材料加入到英语课堂中。真实的材料指的是来自于真正交流中的那些材料。使用这种材料的优点是他们触及到了许多有关文化和社会的要素。

3.2.4 使用教学多媒体

由于可视媒体具有一些突出特点,因此它应该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第一,它们可以帮助教师展示目标语言与具有高真实性的文化给学生看。通过展示一幅人们在目标文化中生活状态的图片,学生们可以加深对日常生活的了解,例如:拜访朋友,打电话,问路。第二,使用可视教具的突出特点是:交际场景控制演示。教师或学员可以中断或重新排序,冻结行动,甚至可以取消声音或图像。语言学习者可以被邀请加入到视频演示的一部分中,并可以对他们所获得的暗示有所回应。通过这类做法,学习者在目标语言中的交际能力将有所提高。

4 结论

跨文化交流注定要受到文化多样性的干扰,因为语言,这个交流的主要手段,只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反映。它不可能将语言的使用从文化中分离出来。在这篇论文中,我们的贡献就是对文化的冲突问题及其根源进行了讨论。这篇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尽量减少文化冲突的一些建议性方式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 Hall,E.T.1977.Beyond Culture.Garden City,NY:Anchor Doubleday.

[2] Samovar,L.A&Porter,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Lo Bianco,J.,Liddicoat,A.J.,& Crozet,C.(Eds.).Striving for the third place-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rough language education,1999.

[4] Lo Biance,J.,&Crozet,C.(Eds.).Teaching invisible culture一Classroom practice and theory,Melbourne:Language Australia Ltd,2003

跨文化交流论文范文第2篇

教材在教学题材上分为阅读和视听教材;教学内容上分为理论型和实践型。笔者所在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心为非英语专业本科开展选修课《跨文化商务沟通》四年以来,所使用的两套教材及其他辅助教材给予任课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和案例,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理论和具体到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思维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及沟通能力,特别是教学活动设计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还有所缺乏。跨文化交际之父E.T.Hall提出,语言是文化地图。语言本身的词汇使用和篇章结构代表该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交流方式,语言学习最终目的是沟通交流。但是在实际交流情景中,往往非语言如肢体语言、语气及空间和时间等占据整个交际的90%,另外思维模式也影响了不同文化对于同一问题所采取迥异的方法,因此培养跨文化适应能力成为本次研究的课题。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进程,其间交际个体通过对新的、不熟悉的或变化了的文化环境的重新定位,与这些环境建立或重新建立起相对稳定、互利和功能健全的关系”。

二、课程设计

跨文化英语教学分为五个层次:跨文化的词汇教学(文化意义对比),跨文化社会语言学(文化价值定位),跨文化语篇(内容分析———写作方法,词汇分布),跨文化的正负语用迁移和批判性评价(语言标准———唯英语论和跨文化标准)。前三个层次重点在于语言输入,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后两个层次为语用输出,提高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和灵巧性。针对前三个层次,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跨文化交际的特殊性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不仅是国家间的交流,也包括本土各民族、地区和性别的不同文化交流。案例收集包括外交、新闻、广告、旅行、商务和教育,在实际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分析文化冲突的表象及其原因是案例教学的重点。案例教学的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客观真实性;(3)较强的综合性;(4)深刻的启发性;(5)突出实践性;(6)学生主体性;(7)过程动态性;(8)结果多元化。学习者通过经典案例分析,掌握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了解外国文化的价值观,正确评价中外文化差异,从而能运用所学的语言与文化知识来灵活应付、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各种情况。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检测

为检验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提高实际交际能力为目标,课后作业设计除了传统形式的写作、翻译、大量阅读相关和课后练习,还有音频、视频和文化报告等形式。其中文化报告包括新闻评论(要求要从文化视角来评论),视频为文化习俗介绍(介绍一种当地的文化现象给外国人,或者对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和采访在中国生活学习的年轻人(主题是外国人在中国所感受到的文化差异)、音频为采访外教录音(是关于文化主题,采访不限题材)。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如何与其他文化进行沟通与交流,需要设计针对性强的活动和课程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和发现。以学生自选中国文化主题拍摄视频为例,其内容具体要求如下:(1)虽然目前国内外文化贸易交流活动频繁,但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外国人对中国非常不了解,结合所学的相关跨文化理论,根据某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拍摄制作5至10分钟的短片视频,生动介绍该文化现象,如某礼仪具体每一个步骤;(2)各个小组负责的主题不能相同,如春节、婚礼、茶道、酒文化、新居入伙等,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背景和兴趣来选题;(3)视频的形式由小组成员创意发挥,模拟某个文化现象,或现场拍摄,注意声音、图像和字幕的配合,非自创内容不能超过该视频的5%。学生的视频作品得到外教们的一致认可,他们反映,的确从这些视频上学到了某个特定中国文化,尤其是在具体的步骤上。学生们用英语把本族文化推销出去,是非常成功的一次跨文化交际。但是在采访活动中,学生普遍反映难度较大,如何设计采访问题,寻求对象和解决拍摄中图像、声音的问题都给学生造成困扰,文化敏感度、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决定了该活动的成功与否。

四、结语

跨文化交流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跨文化教育 英语教学 薄弱环节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既要注重“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将语言教学与文化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以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和涉外交往中,更好地适应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与日常往来,这是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英语教育的终极目标。本文重点围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英语教学,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教学路径选择,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正视英语跨文化教育的存在问题

英语教学“教”的不仅是一门语言,还是一种文化。但是,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英语教师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学生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够理解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有些英语教师觉得,英语教学课本内容简单易懂,所含信息量少,强调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导致语言虚假和情景不实等问题产生,反映出当前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缺失,表象及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跨文化交际的失误频率较高

不少学生在英语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失误,这些失误通常表现为:语言知识错误、语用技能不足、交流情景不符、交际策略不妥等。如,称呼、问候、感激、道歉、肢体语言等,与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不相符合;失误率从高到低排列的项目大致是:社交规约、社会价值观、时间观、会话原则、非言语交际行为、言语行为、英语国家知识。如,在英语演讲大赛上,我们的参赛选手与外籍教师情景交流,当外籍教师对参赛选手用“How are you?”打招呼时,不少选手都会回答:“I’m fine,thanks,and you?”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这样的回答是不符合当时情景的。

(二)有的英语教师专业技能缺乏

大部分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跨文化教育的成分严重短缺。多数学校教学评估方式的主要依据为考试,不少英语教师以应试为指挥棒,各种教学活动都围绕应试展开,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另外,大多数的英语老师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跨文化交际理论,缺少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研究。与少数重点大学的英语老师相比,多数英语教师出国深造进修或者国际合作交流的机会不多,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更少,对英语文化的深度理解只停留在书本上,对英语国家的宗教习俗、风土人情、语言文学等方面人文知识知之甚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掌握,导致了跨文化教育专业技能的缺乏。

(三)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参差不齐

学生,特别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尤其“听、说”的能力比较薄弱。还有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不强,即便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再精彩,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不够持久,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上多数学校英语课堂以大班课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口语实践机会少,学生用英语交流时语言知识错误和语用技能失误频繁。尽管一些学生经过指导和勤奋操练,口语表达可以相当流利,但是由于缺少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不强,态度不积极,策略不得体,效果不理想,迫切需要广大英语教师予以高度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引导,确保取得实效。

(四)部分学生中国文化知识匮乏

由于种种社会原因,当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似乎倾向于甚至热衷于关注西方的流行和时尚文化,虽然无时无刻不在感受中国文化、接受着民族文化的熏陶,但并未得到中国文化知识及语言的系统性灌输,常常出现片面理解甚至误解。中国文化知识的匮乏,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双向交流质量,也大大削减、降低了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将学生培养成跨文化交际的时代人才。

二、明晰英语跨文化教育的路径设计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包括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广大学生的参与配合,英语教师的亲力亲为,等等。但是,英语教师最主要、最关键的是要设计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教学路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付诸实施,提高自身素质,完善教学模式,强化教学互动,确保教学效果。

(一)找准英语跨文化教育的职能定位

教学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英语教师在跨文化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英语教学的最高目标不能定位于应试,而要定位于“熟练并准确应用到实践中”。所以,英语教学活动一定要注重语言与文化的结合,重视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利用教师自身过硬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能力,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导入英语文化知识、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掌握英语文化知识,从容面对外来文化,有效消除交际过程中因为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教育程度、文化差异等众多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文化障碍。

(二)激发英语跨文化教育的教学热情

各级教育机构必须重视激发跨文化交际能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热情。一方面,要采取理论探讨、学术交流、办班培训和到国外旅游、考察、学习及评先创优、奖勤罚庸等多种形式,调动英语教师跨文化教育积极性。另一方面,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创建包含异域文化因素的课堂环境,营造一个西方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开设有关高文化语境与低文化语境差异的课程,组织学生欣赏外国文学作品,使广大学生不断丰富外国文化的背景知识,生动、具体、深刻、全面地加深对中外文化差异的理解。

(三)改进英语跨文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学校需要组织开展一些国际交流活动,更多地为学生提供较为自然真实并能进行思想和语言交流的情景,让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和分析自己所犯的语用失误,总结特定场合所用语言的特点,真正把所学的语言用“好”、用“活”,提高流利性和得体性。学校还需要尝试开设“英美国家文化”、“英文影视赏析”、“英语演讲与口才”、“交际策略”等课程,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形象地认识和感知中英国家的文化差异,体会真实场景的跨文化交际。

(四)提升英语跨文化教育的师资素质

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各级教育机构必须强化英语师资队伍的能力建设,不断提升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充分认识中西文化在价值观、时空观和词汇内涵、母语干扰及交际思维、交际礼貌、交际方式等诸多方面中存在的差异,并将文化信息融入到各项教学活动中,传播英语文化,帮助学生更加充分、更加深刻地了解其意义。同时,还要加强语用能力修炼,注重交际策略研究,建设素质高、专业强的师资队伍,带动和教导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完善英语跨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

教学活动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本领的重要平台。教师则是跨文化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授课事关跨文化教育成败。当前,要针对英语跨文化教课设置缺乏具体、明确和规范、统一标准的状况,把握英语教学的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文化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步增强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理解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改进教学步骤

英语跨文化教育要从以下方面改进教学步骤。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学习的整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建立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真实学习情景;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多媒体技术及传统手段查找与学习目标有关联的各类信息;

4.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分享各自观点看法,逐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测试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果评价结果表明意义构建不成功,就可对以上步骤适当进行调整,帮助学生完善对知识的理解和意义建构。

(二)选好教学内容

英语跨文化教育初期选用的教材应重点介绍社会习俗、日常生活方式、问候、称呼、道歉等交际习俗和礼仪,教学内容主要是讲解英汉词语意义和运用方面的差异,介绍一些便于学生日常生活交际的简单语言技巧,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初期以外的教材可以涉及文学、人类学、心理学、宗教和哲学等内容,教学内容主要讲授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传统、习俗等文化知识,让学生有意识地接触以英语为第二母语的各种文化,增强对价值观念、时空概念、解决问题方式等深层文化内容的理解,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有效地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

(三)丰富教学手段

作为21世纪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一方面可以辅助教师进行讲解和演示,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影像资料和信息资源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来完成讨论、协作和相互支持,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英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以赋予学生文化和观念融合的自由空间。

(四)增加课外实践

增加课外实践环节,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英语交流机会。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的机会非常少,要想提高他们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教师除了课堂上进行场景模拟、口头报告、演讲、辩论、角色扮演、课堂讨论外,还要千方百计地设置一些适合学生水平、有助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任务型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如英语角、英语俱乐部,聘请有出国经历的教师、专家或外籍教师开展讲座、讨论等,促使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强化对所学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的实践锻炼。

参考文献:

[1]Chomsky 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ntax[M].Cambridge:MA:MIT Press,1965.

[2]Hymes D H.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1.

[3]罗颖德.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贾嫦娥.用文化浸润语言.科教文汇,2010.

[6]施艳.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意识.学英语报,2010.

[7]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8]矫福军.大学英语教学中跨为百年华交际能力的培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9]田翠娥.谈如何把英美文化渗透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1).09/2011.

[10]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跨文化交流论文范文第4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75-0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跨文化交际学是美国的Edward Hall 1959年出版《无声的语言》最早提出的,随后许多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著作应运而生。美国的一些大学开始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胡文仲,1999)。然而,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历史不是很长,大概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文化教学”逐步渗透到大学英语教材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师认识到了语言和文化的密不可分的关系。2007年最新修订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外语教学中文化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是学术界重点讨论的。近些年来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研究有了更好的发展,很多教育家和语言学家也不断关注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过去几十年的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已经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又扩展到“跨文化交际能力”(Hymes,1972)。国内许多学者纷纷著书或撰写文章探讨外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目前国内发表的主要著作有《外语教学与文化》(胡文仲、高一虹1997)、《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王振亚,2005)、《跨文化外语教学》(张红玲,2007)、《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毕继万,2009)。与著作相比,有关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实证性研究并不多,大多是有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人文教育或大范围的西方文化课的研究,“外语教学中文化测试的理论探索”(张卫东,2007)、“从课程设置浅谈如何讲授西方文化课”(孙安欣,2008)、“大学英语阅读测试中文化因素的导入研究”(黄更新,2007)等。因此,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于改进我国大学英语的跨文化教学和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二、跨文化交际学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多学科渗透的学科,其中,人类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学、哲学、民族交际学等对其影响较大。跨文化交际学的产生与当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迫切需要在思想和文化等领域进行广泛交流等诸多因素有关。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核心是普通交际学的交际论,它主要研究交际和文化的关系,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理论概念,如社会、文化、跨文化交际、交际过程概念;哲学思想,如研究方向、交际过程及其制约因素,文化、知觉及交际行为之间的关系;影响跨文化交际过程及交际行为的诸因素;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异同;探究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等方面。在外语教学中,词汇的文化内涵、有文化内涵的人名和地名、语篇结构、文体特点、文学典故、语用规则和非语言交际等具体的内容都是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内容。

Gudykunst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当与陌生人交际时,彼此都有不确定性和焦虑,尤其是当文化变数高时,如果能很好地处理彼此的焦虑,减少相互的不确定因素,那么有效的交际就成为可能。这个理论是在Berger等人提出的减少不确定理论,并融合了Stephan对焦虑感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Young Yun Kim提出了交际与跨文化适应整合理论,认为人都有与生俱来需要适应和发展的需求,人是通过交际来适应自己的社会环境,而适应是个复杂的动态过程。Burgoon提出的是预期违反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一个人所属的具体社会群体来预期其特征,如果出现与预期相违背的特征,人们会有与预期相反的评价。Gallois提出的交际调适理论,通过研究交际双方的语言、副语言及非语言行为,来确定交际者的言语策略。

三、大学英语的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法

文化内容包罗万象,讲解目的语文化的内容也不能仅限于课堂上。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文化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跨文化交际法主要包括以下方法:教师讲授,小组讨论,个案研究及学生报告,外教专业演讲,电影视频,角色扮演,实地调查,录像,小组报告,其中每种方法又能相结合而用。课题研究者在实施课题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1.教师讲授与角色扮演相结合。最初的文化教学方法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开始发展运用至今的,包括文化包、文化丛、文化短剧等。当遇到交际实例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角色扮演进行表演,这可使大家对文化误解、冲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表演之后大家进行讨论这样对文化差异就有一个直观具体的了解。

2.个案研究及小组讨论相结合。教师首先提出文化差异的个案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后会发现文化差异。这样就非常有益于学生消除文化差异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

3.外教演讲及小组报告相结合。邀请以目的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参加到课堂,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学习目的语的良好机会,同时,也是目的语文化信息的来源。事先准备好一些涉及文化的问题。比如,西方人对待“老”、“孝”的态度,“朋友”的定义等。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加上广泛的讨论和思考,学生就可以更加全面理解许多的文化差异现象以及背后的历史原因。

四、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跨文化交流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主流文化内交际;分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126-03

刚开始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厚厚的,还担心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完,等我读了几个章节之后,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得吸引,对之爱不释手。不可否认,本书开拓了我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视野并且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和教育一体化趋势加强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越来越普遍,从而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自然也引起了一些学者对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兴趣。作者贾玉新先生近三十年来一直在从事跨文化交际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并且曾于一九八七年到一九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讲授这门课程。作者致力于设计跨文化交际学的系统理论框架,不难看出作者实际更致力于试图把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构建成一门独立的应用型学科。

本书在结构上一共分为十大部分,由二十四个章节组成。这十个部分以开始先介绍交际、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为起点,从而展开提供了一个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模式。这一研究模式大体上反映了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向和目标、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研究内容和研究范畴等等。作者在前言中指出,本书所提供的这种研究模式对影响交际的变量(variables)进行了精确的分类,而且在理论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句话中有一个名词“变量”,我最初认为它在这里的意思等同于影响交际的各种因素,后来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变量”一词可分属于5个不同的范畴,包括:数学名词、计算机名词、物理学名词、统计学名词以及心理学名词。我个人经过对比分析之后,认为变量一词在那句话中应该属于统计学名词,即变量是统计学研究中对象的特征。它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一个变量要么是离散的,要么是连续的。因为我们接下来来看本书所提供的这些变量不仅涉及到宽泛的文化层面,还涉及到交际情景、交际环境、交际规则、交际符号、交际文化之差异、跨文化语用、语篇甚至包括非语言行为等。这些变量在不同的场合、社会和角色关系、人际关系、社会身份、乃至职业和性别不同的情况下,它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处在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多变的过程之中。这时就需要恰当得体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来符合这些文化规则等多方面的要求。我们只有处理好这些变量之间的协调关系让它们发挥其积极作用的一面,才能帮助交际者对交际行为进行准确的判断推测,使交际者清除认知交际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包括交际失误),交际结束后也能对交际结果发生的原因等等做出正确的解释。作者经过几年的编写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书的各个章节都可以体现出来,书中提供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无论是对今后的理论研究还是语言教学都毫无疑问地具有指导和实践意义。接下来,我将结合书中提到的与我有感应的交际变量,试着和我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来做对比分析,讨论一下我的收获和反思。

一、对于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与同一主流文化内人们之间的交际过程关系的探索

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跨文化交际,目前比较公认的解释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译码的过程,那么这个信息的编码、译码就应该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其次,我第一次接触到“主流文化”这个概念,仅是从字面意义上来看,也不难理解,主流文化就是指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更形象地说,有主流文化就有与之相对的非主流文化,即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范围,在社会基础和非主流文化上层建筑领域中形成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例如: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属于主流文化,都具有“官方”色彩,甚至都以独立的学科存在;除此之外,另外一种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却通常不以书面形式展现,诸如婚姻、家庭、风俗、习惯等就是非主流文化。由此可见,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在长期的文化竞争中逐渐形成,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的传播力和广泛的认同的文化形式。

本书中支撑作者构建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框架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就是如何判定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与同一主流文化内人们之间的交际(intrae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关系。作者和一些学者的观点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与同一主流文化内人们之间的交际过程大相径庭。从理论上来看,不同人的社会背景、受教育程度、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性别、年龄、性格、爱好、信仰、经济水平、生活条件和环境、政治觉悟甚至理解能力等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层面上的差异,这样来看,两个人交际的时候,他们互为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但他们对传递的信息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理解和认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所以说这些造成交际障碍的差异只是从程度上体现出来,不是本质上的。自然也得出结论,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与同一主流文化内人们之间的交际二者所涉及的变量基本一致,而且二者的本质也基本一致。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中的双方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地域、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等等交际变量,不论他们在什么文化背景下,处不处于同一主流文化背景下,他们的交际变量都应该是相似,交际本质应该是基本一致。作者也就变向地把跨文化交际比作不同主流文化下人们之间的交际,这样来看,观点就更一目了然了。

二、有关定势和刻板印象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的思考

作者在本书第四章和第八章的小节里都有提到定势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和文化定势之悖论。我们首先来看,什么叫定势。定势一词应该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这种活动的准备状态或行为倾向,通常是意识不到的,又称心向。而这一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对跨文化交际的消极因素,可能考虑的角度是出于担心它使解决问题的思维变得呆板,严重还可导致偏见等。

书中关于这部分的描述占篇幅不是很多,但使我想起与之相近的一个概念: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际初级阶段,即刚接触某一不同文化不久或刚进入到某一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中时,容易用自己在之前已经形成的对某一文化的看法、理解、态度等来与此文化 的人们进行交际。比如:有些人认为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思想比较开放,而东方人尤其中国人比较保守;有些人知道西方人比较忌讳谈论年龄、工资等话题内容,那么东方人可能对隐私的概念比较模糊,还有一些书籍也有概括总结西方人时间观念强,东方人时间观念差;西方人个人主义比较严重,东方人倾向集体主义等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这些刻板印象呢?我认为不能视其一无是处,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有一个感性认知是必要的,可以避免一定的交际障碍,但是也不能否认其消极作用。例如最近我遇到两个外国网友,一位是韩国人,一位是法国人。在经过自我介绍的交谈之后,他们都问过我的年龄。虽然我本人不是非常介意回答这个问题,但心里还是有些迟疑。我思考他们为什么会问我这个在他们国家(主要是法国)被看作隐私的问题,我思考的结果是有两种可能:一是他们受自己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影响,认为对中国人而言年龄不在隐私范围内;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人对这些部分所谓的隐私问题放宽了态度,对于向比较年轻的群体成员询问年龄属不敏感的话题。总而言之,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原有的刻板印象,思想意识要与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相一致,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偏见、误会等带来的交际失误。

三、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在本书第三大部分中,作者通过分析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中国和西方人际关系之文化对比、人际关系类型、人际关系取向以及交际取向等对比分析从而引导读者去思考怎样更好地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人际关系问题。通过书中大量的事实论证得出结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属情感型关系,并且朋友之间承诺是金、重义守信,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关系牢固、稳定、长久,交际模式封闭式:美国人的人际关系属工具型关系,朋友之间无承诺、相互不承担义务和责任,人与人之间独立、自主、竞争,关系暂短、不稳定、不牢固,交际模式开放式。

1、在情感关系取向十分明显的中国社会里,“人情”和“面子”显得至关重要,朋友之间应该是重情重义。但最近我和一位在法国留学5年的朋友聊天时,让我体会到了文化差异。我们的谈话内容大致是:这位友人在法国留学期间自主创业经营了一家家庭式旅馆,我和友人以开玩笑的方式说,“有机会我去法国游玩时住在你的旅馆可要给我优惠啊。”但他却回答,“优惠可以,但我给我的学姐也没优惠很多。”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友人会回答“没问题,你来给你半价。”或者更多的是友人来游玩,自己又在这里暂时居住,一般会让友人住在自己的地方,不用友人再自己花钱。而我的朋友可能是受到西方价值观、人际观的影响,其交际准则变为人事两清、讲理性、平等对待,不同于中国的礼尚往来、认老乡(地缘关系)等准则。我想如果在那次交谈之前阅读了这本书,了解了东西方人际关系的差异,对于友人的回答心理落差会相对降低。

2、前面提到中国人比较推崇“礼尚往来”,有关中西方文化对待送礼的看法我在上中学时就有了感性认识。当时我所在的中学和英国一所中学建立了友好关系,并相互选派了学生进行为期两周的出国交流。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观点,礼物的轻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对对方的态度,而这一轻重的评定标准一般是金钱上的贵贱。当时有一位英国学生安排在我家里住,我为她准备了许多礼物,代表我对她的欢迎、重视和礼貌,而当我们后来去英国时,她们只准备了非常小的纪念品,当时我的心里难免有落差,会觉得她们对我们的欢迎程度不高,甚至不重视。直到大学阶段接触到了一些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后,才理解了这些文化差异,西方人不以礼物的贵贱、体积大小来评定情谊的轻重,他们更注重礼物代表的意义。同时也启发我们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一定要有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背景。在送给外国留学生纪念品时,可以有针对的挑选有民族特色的小礼物,比如:京剧脸谱的小钥匙链、剪纸等,这些礼物也许远比一个贵重又不实用的礼物让留学生开心,从而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提高对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3、说到人际关系中的朋友关系,我们中华文化可谓渊远流长,从孔子思想推崇的“仁”和“礼”起,我们中华民族就以礼仪之邦文明于世。通俗的讲,我们对待朋友一定要“照顾”全面,对待外国友人更是有过而无不及。曾经有一位某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的俄国留学生向我抱怨说,“我开始还有一些中国朋友,但现在不太愿意和他们继续交往下去了,因为他们每天找我只是陪我吃饭,然后一起去唱歌,他们不会问我学习上、生活上的问题。我觉得总是吃饭、唱歌没有意义。”我给他的解释是,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陪你吃饭、唱歌,不让你孤单是在照顾你,让你感受到中国同学对你的关心和热情,由于他们没有受过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训练,不了解文化差异,才造成交际的失误。这件事情对我也是一个提醒和启发,所以我印象深刻。这就要求我们对外汉语教师要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留学生所需,多关心其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遇到的问题,包括心理上的障碍,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收货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规范与跨文化交际

本书第九章主要讲规范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主要涉及规范系统、规范层次和东西方规范冲突之文化对比等内容。作者认为,规范属于文化范畴,是文化中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东西方对比时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分析,包括:民俗(风俗、禁忌、)、交际规范(会话原则、礼貌原则、语篇组织、非语言行为规范)、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我之所以将本章列出来也是希望通过一些观察体会的实例来反省自我,也号召大家提高自我素质乃至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素质。比如:在美国专门设有残疾人停车位,是绝对不允许非残疾人私自占用残疾人车位的,这样有效地保障了残疾人的权利,也提醒我们到美国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停错位置,以免造成麻烦;有去日本留学的同学回国后跟我讲,在日本马路上很少会听到汽车鸣笛,汽车司机都是主动给行人让路的,行人也都会有礼貌向司机鞠躬以示感谢。不可否认,在当代中国,行人经常不遵守交通规则,经常成簇拥状抢过马路,这样不仅是不安全的,也体现了一个国家人民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我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自我做起,规范自己的行为,出国后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不要让外国人投来异样的眼光,造成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