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英语论文(精选5篇)

  • 研究生英语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对中国研究生英语教育的影响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料获取、教学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教学资料丰富性,扩展了教学内容,革新了教学方式,构建了多样化教学评价体系。然而…

研究生英语论文(精选5篇)

研究生英语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教育;信息化;问题;对策

一、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对中国研究生英语教育的影响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料获取、教学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教学资料丰富性,扩展了教学内容,革新了教学方式,构建了多样化教学评价体系。然而,在产生上述诸多正面影响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异化也给研究生英语教育带来一系列危机,例如: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手机、社交媒体成瘾,信息素养、媒介素养低下等等,影响了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本文基于对我国研究生英语教育信息化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提出顺应时代潮流,提高研究生英语教育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二、研究生英语教育信息化现状

(一)信息化建设受到重视,财政投入快速增长

2004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提出要注重采用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外语多媒体教学模式。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1984.63亿元,占GDP比首次达到4%。[2]同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3],提出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教育信息化拥有持续、稳定的政府财政投入。由于国家重视,2013年至今,我国教育行业信息技术投资规模巨大,投资速度保持在15%以上。

(二)教学目标、内容、模式面临转型

中国普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采用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编于1993年,该大纲为中国研究生英语教学提供了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及评估体系等方面的指导意见[4]。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教学科研工作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大学本科阶段英语水平上升,非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目标、内容、模式都正在经历转型。传统的研究生英语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具有普遍性,却与学生个体需求、专业倾向以及职业要求等方面有些脱节。鉴于研究生教育阶段专业性更加明晰,英语教育更应该服务于专业方向的科研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应对学术用途英语有所侧重,这就需要增设利于专业研究及交流的课程,如:国际会议英语[5]等。同时,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也需要兼顾带有学科特定内容的英语,如医学英语、法律英语、生物英语等等[6]。伴随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转变,教学模式也正在发生转型,一些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进行了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模式建设,例如,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校建立了信息化辅助教学平台———EPC(EnglishPractice Center),该平台的建立和运行旨在使用信息技术对语音语调方面进行辅助教学与基于学生个体情况进行定制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帮助研究生改变英语学习习惯,提高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效率。[7]而更多的高校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过程中注重推动研究生英语学习素材的多样化,高仿真交际训练语境的营造,学术英语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等教学目标、内容及模式的改变。

(三)英语教师角色定位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不乏对老师的基本定位,如《易经》第七卦“师卦”:“师:贞,丈人,吉无咎”,意思是“师者授知、解惑,榜样,众多。师者仰仗于人也,为师之道,以无过错,无缺陷为上”;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荀子 修身》:“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其“师友”概念是老师与朋友之意,亦泛指可以请益的人。西方国家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对教师角色定位有不同主张:兹纳涅茨基(Florian WitoldZnaniecki,1882~1958)在《知识人的社会角色》中表示,教师作为知识人,拥有知识,但不发展知识;是学者,但不从事知识的发现和创造工作,教师属于知识人中的“知识的传播者”中的教育者。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卡尔 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认为,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它以学生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与主动性为动机。因此,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变化和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成为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挥作用的“自由人”。罗杰斯强调,在达到该目标过程中,教师要贯彻“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与策略,即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8]。建构主义领军人物Jean Piaget(1896~1980)倡导人的知识是个人建构而不是传授的结果,教师的角色逐渐被学界理解为“教师是学生达到其学习目标的工具之一,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也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探究者”[9]。随着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影响的加深,研究生英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从“知识传播者”转化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助手、促进者以及解决学习问题的探究者,从某种程度上,也成了研究生学习英语的“师友”。

三、研究生英语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理念没有真正融入教学环节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至2010年对全国530所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在总数为427所学校中,建有大学英语教学专用网络机房的有227所,占53.2%。在总数为431所学校中,建有大学英语教学专用语音室的有337所,占78.2%。数据表明,超过一半的高校已经拥有专用网络机房,这为实施高校英语教学信息化提供了硬件支持。然而,调查表明不同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性如下:以上数据表明,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实行了“课堂面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教学模式,但课堂面授仍然是主流教学形式。实际上,英语教学软、硬件环境和学生信息装备差异都会影响研究生英语教学效果,从这个角度看,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情况以及学生个人经济条件都是影响研究生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研究生信息化消费能力和融入程度制约着教学质量。多年来,我国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注重基本语言能力培养,却普遍忽视综合文化素养、英语语言习惯、英语逻辑思维的训练,部分高校为促进教学科研国际化发展,十分重视学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10],但是,在国际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与外国高校开展联合科研等实践环节,研究生英语水平仍然较低。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高校不断加大研究生英语教育的硬件投入后,研究生学习英语的方法没有随着信息化进程发生革新,自主性和创造性缺位,教材开发速度无法满足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网络教学资源虽然数量丰富,质量却参差不齐。网络稳定性、多媒体设备运转性能、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控制、课外信息反馈、信息化环境下训练频率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信息化研究生英语教学质量。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建设仍然以硬件投入为主,信息化理念没融入教学环节,教学主体师生的主体性没有真正得以实现。

(二)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严重滞后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多数普通高校采用由出版社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部分高校对课件进行二次开发,其中使用自主开发多媒体课件的学校比例为:“985”工程学校(21.6%),“211”工程学校(18.5%),非“211”工程学校(5.9%)。这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学校的教学信息化水平,也反映出目前许多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个性及自主性的问题。多媒体网络资源库对高校英语信息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许多资源库都来自出版社,学校自主开发极其有限。“985”工程学校、“211”工程学校和非“211”工程学校使用学校自主开发网络资源库的比例分别为23.5%、21.9%和6.5%[11]。普通高校建立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自主学习中心、校园网电子图书馆的英文数据库等英语信息资源由于使用时空限制不能满足英语教学需求,师生更倾向于利用手机、平板或者笔记本电脑直接搜索、使用英语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从以前的英语学习网站、主流英语新闻媒体网站、国(境)外的综合性网站发展到现在国内博客(blog)、echat、QQ、Youtube、Facebook、Podcast。由于渠道多、层次复杂、缺乏监管,信息化英语教学资源质量差异大、重复率高,创新性和系统性不足。

(三)学生对信息技术及装备依赖成瘾

在过去10年间,网络、电脑和手机在中国逐渐普及,特别是智能手机价格不断下探,便携性良好,用户量巨大,应用程序丰富,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数为5.27亿。手机上网比例为83.4%,首次超越80.9%的个人电脑上网率[12]。在校大学生包括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年龄层主要分布于18~35岁之间,倾向于接受新事物,对信息技术和装备有很高接纳度和消费力,是智能手机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多媒体教室和各种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已经非常普遍,英语课板书基本由PPT代替,学生提交作业很大程度上使用电子邮件,甚至还有通过QQ和微信的“微教学”尝试。在全国或地区还有部分高校在出版社和高教协会的支持下组织了“微教学比赛”,这一切都在鼓励着英语教学信息化发展。但不幸的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一旦遇到新词或者新信息,学生习惯使用手机上网查询,甚至流出“不懂就问度娘(百度搜索)”的段子,越来越少学生去认真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式手机阅读。“手机成瘾”在大学生群体中呈上升趋势,部分学生待机时间长达7*24小时。经调查发现,对部分学生而言,只有通过手机和网络才会交流,交流话语带有“网络体”痕迹,在英语写作中大量使用MSN、Facebook等社交媒体惯用语言符号,在没有手机,甚至短暂死机状态下出现焦虑等心理障碍,信息技术出现异化危机。

四、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开放、高效的信息资源体系

构建开放、系统、高效的大学英语信息资源体系,可以实现国内外英语学习资源的互联互通、整合共享,为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多媒体英语语言实验室、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等基础设施的教学功能,着力提高这些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使用价值。各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组织信息化教学比赛、信息化教学研究项目激励高校英语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着实提高使用这些现有设备设施和教学环境的能力。通过加强英语教学信息化设备及系统的维护和二次开发,使多媒体英语教学系统和自主语言学习中心保持较高频率的更新和可靠的运行,尽可能满足个性化英语教学的需求。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积极适应英语学习的信息化环境,营造真实的与网络虚拟的双重英语学习环境。尽量突破校园网与外网之间阻断的瓶颈,搭建校际间网络学习平台,努力实现校园网、电子图书馆与现有信息化教学系统的有效衔接。2.合理利用“慕课”,推动高校英语教学信息化发展。传统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学生数量、学分学费、选课权限、教学时间等会不同程度受时间、空间限制或制约,而这些问题在“慕课”模式中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目前,“慕课”平台全球范围内风起云涌,影响力最大的Coursera“慕课联盟”由斯坦福大学教授Andrew Ng and Daphne Kolle创建,其合作伙伴包括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复旦大学等全球121多所知名高校或机构,提供1041门课程,拥有1300多万在线学生;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开发的EDX影响力也很大,截至2014年10月已经有超过60个合作院校提供超过300门在线免费公开课程,在线学生人数超过300万。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国家还在EDX平台下衍生出了新的慕课平台,如包括我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内的十二所名校组建的“学堂在线”XUTANGX,法国120所高校在其境内提供在线课程等,所有这些都可为研究生英语教学朝着学术英语方向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需要提出的是,“慕课”作为一个吸引学生的强信息源,或许会更加严重地导致学生的信息化成瘾,从而会影响身体健康。另外一个危机来自于“慕课”教学内容和学校常规英语教学的比较,学生或许会产生“慕课”崇拜,有“慕课”成瘾的可能,必须注意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与专注力。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看,可以借鉴“慕课”的经验,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师资源以及知名“慕课”资源推动符合本校特色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多媒体学习系统和远程教学的交互性,防止单导向性和孤立性,教学形式尽量用多样化代替单一化。

(二)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及媒体素养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 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美国图书馆学会1989年给出简单定义: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目前部分研究者认为“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几部分构成”[13]。对研究生英语教育而言,信息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具体包括使用信息装备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甄别、收集、整理和使用英语学习资料的能力,在信息环境中进行科研和教学的能力,此外还有将教学内容用于现实或者虚拟的英语交际环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信息素养缺乏会导致许多困境:信息检索效果低下;出现“信息选择恐惧症”,在数量巨大的检索结果面前失去判断力、信心和耐心,最终在网络英语学习资源中迷失方向;对转载率和误差率高的信息鉴别能力低;易受病毒式快速传播的低俗英语语言元素影响等等,从而导致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建设效果与目标背离。英国学者E R 利维斯(ER.Lev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 桑普森(Denis-Thompson)1933年在论著《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提出媒介素养一词。目前较为公认的是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其下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人们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所展现的选择、理解、质疑、评判、创造以及思辨等能力。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们在面对手机媒体信息时,应当具有的认识选择能力、评价批判能力、制作信息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等[14]。当研究生的媒体素养不高的时候,研究生就成为了信息技术和装备的奴隶,被手机控制和限制,离开了网络、电脑、手机,就不能独立地进行英语语言学习,更谈不上主动恰当地使用英语语言,如此一来,研究生英语教学中,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犹如双刃剑。而太多的学生对信息化产生了依赖和成瘾。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影响越来越深广,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越来越多地与作为教学主体的师生相关联。基于信息化环境建构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师生身份特征,提高师生双方信息素养及媒体素养对治理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危机至关重要。根据美国图书馆学会的定义,信息素养的要求可进一步细化:首先是提升英语老师的信息及媒体素养,第一,提高使用信息的时间把握能力:备课阶段的信息采集时间控制;在授课阶段,提取恰当语言资料信息进入教学内容的时间控制;教学评价环节提取学生学习信息和给予信息评价反馈的时间把握。第二,掌握获取信息的技巧:包括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的技巧和能力,图书馆数据库资源检索的能力,自建教学资源信息库的能力,以及对新兴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能力。第三,提高对网络英语教学资源的评价和利用水平:确保网络获取资源的学术规范,对网络资源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其次,研究生信息及媒体素养提升也可以进一步细化:第一,提高信息使用积极性及敏锐性:课前获取课程相关信息的主动性,课堂教学信息的记录和管理的时机把握能力,通过网络手段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的时效性。第二,提升获取高质量信息的能力:课前、课后根据教学任务及自身专业领域进行扩展式检索、整理加工信息。第三,提高信息化装备使 59 尹松涛,等 研究生英语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用效率:鉴于信息化装备如智能手机对英语学习注意力产生了严重消解的现实,学生必须保持足够的注意力,根据需求提高信息化装备的使用效率。

(三)增强学生使用信息终端特别是手机的健康意识

近年来,一些学者围绕“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调查分析”“大学生手机阅读意向模型研究”“大学生手机阅读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功能的拓展”等相关主题,对大学生手机阅读、学习的习惯方式,内容、频率、效果等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大学图书馆如何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配合学生手机阅读习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此类研究满足了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学习的诉求,但是,通过理性观察,会隐隐发现教学科研忽视了过度使用手机对于身心健康危害的关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研究生存在有被信息技术“绑架”的危机。有研究表明,超过80%的大学生对手机有依赖,在使用智能手机进行阅读或者游戏后超过60%的人感到紧张和心跳加速,80%以上的人觉得头昏脑涨,而使用手机玩游戏超过一小时,只有6.1%的人没有什么异常,57.6%受试者觉得模糊,24.2%的受试者眼睛干涩,12.1%受试者眼球胀痛。[15]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手机的依赖和成瘾还会影响到学生的神经、脊椎的健康以及心理健康。因此,提高学生使用信息终端特别是手机的健康意识是推动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要从制度上、教学模式上以及健康理念的灌输引导等方面做出努力。避免学生在信息查询、检索、采集和信息处理过程中对手机的依赖,防范手机成瘾。

作者:尹松涛 黄雪飞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崔清新,周英峰.今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首次实现4%[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3/05/c_111602611.htm.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教技[2012]5号).

[4]于振中等.《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09).

[5],吝美丽.基于学科背景的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6):31-34.

[6]蔡基刚.ESP教学定位和课程设置[R].中国ESP研究高端论坛,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

[7]孙蓝,陈纪梁,邢鸿飞,等.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3):17-21.

[8]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6):167.

[9]雷丹,柳华妮.外语教师角色与教师生态位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5,(02):59-65.

[10]赵滨丽.探究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140-142.

[11]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05):4-11,17.

[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4/201407/t20140721_47439.htm.

[13]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02):9-14.

研究生英语论文范文第2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任务,笔者有了实践中的几点感悟。

一、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Warmingup)。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如“Letmeguess.”或“Followme.”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用从网上下载的听说读写的英语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Doyoulikebaozi?”这一内容时,笔者就运用实物展示、课件辅助教学的办法,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进行操练,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迎着21世纪的曙光,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的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正式向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向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英语课堂上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学生主体性的更大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现代英语课堂上得以体现,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渗透。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更能增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英语课的趣味性。

三、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例如,在教授“Asktheway”一内容时,笔者避开了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呈现迷路、问路的几个现场情景,然后提出问题:假设是你,将如何进行问路、指路?学生分小组讨论(Group-work),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再与教材中学生们的方法作比较。在学会技能之后,还让学生联系本校、本地区的具体地理情况,自编自演问路的情景。在教学中,学生非常积极,有的“Asktheclassroom”,有的“Askthebookshop”,还有的“AsktheW.C.”,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妨进行一番“换位思考”。把学生置于主人地位,使学生很自然地用英语思考、很积极地进行英语语言输出,相对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教学方法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禀赋。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合作的师生关系合作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的手段——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强制性的教育,很容易伤害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儿童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恐惧,也容易扼杀儿童学习的兴趣。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就是“使儿童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

(2)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3)互动的师生关系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由一定的观念(诸如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等)支配其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行动上做出反应。学生的反应又进一步强化或者修正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所以,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强正效应,也可以加剧负效应。例如:“教师教学有热情、有方法学生学习主动、学习成绩提高教师更受鼓舞与鞭策、教学上更加精益求精。”这就是师生互动的正效应。

(4)融洽的师生关系朱小蔓曾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甚至与学生建立起母女般、父子般或姐妹兄弟般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师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英语。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初学英语时都兴趣盎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因人而异,出现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会完全丧失兴趣。针对这一自然现象,我们不能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态度,而应该多关心鼓励、多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从众多方面着手,要防微杜渐,更要亡羊补牢。

具体措施如下:

1、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目标激励,分层互促。知识层次低的学生,做问答练习、转换练习,对于他们的提问更要保护其积极性,简单的问题要尽量留给他们,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他们能回答更难的问题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智力因素突出的学生做阅读性强、推理性强的练习。根据渐进性原则,在部分学生确有困难,难以为续时,适当放慢进度,查漏补缺,甚至是“开小灶”,让他们在教师的耐心帮助下,充满信心,一步步地赶上。对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也不能轻视,否则会使他们盲目自大,进而丧失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扩大难度和浓度,也可以在练习或检测中增加信息量,让他们不断受到新的信息刺激。总之,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做则有所获,进而乐此不休。

2、关心鼓励。对学生关心,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鼓励,会引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老师要不吝表扬和鼓励,尤其对于一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要多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信心。比如,我在班上实行平时成绩计分制,鼓励学困生平时多表现,多加分,增进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五、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长久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研究生英语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招呼语 语用 调查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92

0 引言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因此,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在实际交际中语言运用的能力,即语用能力。在人类的语言活动中,无论是哪个国家,见面打招呼都是人们使用最频繁最普遍的言语行为之一。招呼语起到了建立人际关系的作用,为接下来的社会交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对英语招呼语的分析和研究,是了解高校大学生语用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1 英语招呼语的概述

英国学者Firth(1972)对招呼语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他指出招呼语是“一种传递非表面信息和符号系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高度约定俗成的行为,遵循一些定型的常规。”关于招呼语的研究的侧重点和角度各有不同,但大多数都是以Malinowski(1923)有关应酬交际(phatic communion)的理论为出发点的。大多研究者都认为招呼语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在交际中表友善的言语行为;二是程式化程度较高;三是语义含量较低。

Duranti(1997)对招呼语作了较系统的分析,他归纳出了招呼语具有以下六大特点:(1)临界性;(2)共同视角的建立;(3)毗邻对形式;(4)形式和内容的可预测性;(5)内在时空单元的建立;(6)对交际对象的认可。

Erving Goffman认为招呼是礼仪化的行为,具有建立或结束人际关系的功能,是交际开始的认定和标志。Laver(1981)认为,招呼语是一种礼貌行为工具,其使用受到礼貌规范的影响。Laver提出了“关于英国招呼语和告别语选择的制约因素分析框架图”,他考虑到了年龄、亲疏程度、社会等级、社交场合等因素都会对招呼语的使用产生影响。

2 本研究的调查设计

本研究的调查学生来自普洱学院2015级英本1班、2015级应用英语班及2014级酒店班。为使研究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我们按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两个板块进行数据的分析。为保证问卷的真实可靠性,调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现场发放问卷,笔者讲解做题说明,并强调该问卷是匿名的不计分数,让学生自行完成,教师现场指导和督促。英语专业发放问卷66份,回收有效答卷66份,回收率为100%。非英语专业发放问卷52份,回收有效答卷51份,回收率为98%。

问卷一的设计参照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五分级制,通过“很常用”、“常用”、“有时用”、“很少用”、“从不用”五个级别,来考察中国学生英语招呼语类型的使用频度。为了便于统计和分析,我们将“很常用”和“常用”合在一起定为高频率;“有时用”定为中频率;而“很少用”和“从不用”定为低频率。第二部分由8个多项选择题组成。每题描述一个打招呼情景,然后给出2~4个选项。要求被试选出在该情境下最合适的答案。

3 调查结果分析

借助统计软件SPSS15.0,我们对问卷结果做了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英语招呼语使用情况存在以下特点及问题:

3.1 使用招呼语问答形式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非英语专业还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招呼语类型较为单一,高频率使用的招呼语仅为以下几种(见表1)。

3.2 对一些地道的招呼语方式了解甚少

在问卷中,笔者特意选取一些英美国家经常会使用的一些招呼形式,但是问卷结果表明学生掌握的招呼方式太少,对一些地道的真正在英美国家常用的问答方式了解甚少(见表2)。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欧美国家一些实际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招呼语的问答形式使用非常少,在访谈中很多同学提出对 “Hello there.”“Wow, look at you.”“Just hang in there” Can’t complain等句型不太了解其用法,甚至很多同学提出从未接触过此类招呼语。这一点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3.3 英语称呼语选用不当

在问卷的第二部分即情景选择题中,学生们对英语国家的称呼语选用不当。

题①“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 is your good friend, what would you address him?”选择“William”的专业及非专业学生仅占45%和47%;而选择“Clinton”的竟分别高达18%和17%;此外,选择“Jefferson”的分别为23%和16%。结果表明,学生对英语名字的构成不熟悉。在英美国家,姓名大多有三部分构成,即名(First name)、中间名(middle name)以及姓(last name)。中间名在很多场合省略不用,而非正式场合或是熟人朋友之间常直呼其名,但是直接称呼别人的姓是很不礼貌的,姓通常要与Mr.、Mrs.、Miss、Ms.等词连用。

题②“You meet your English teacher Dr. Smith outside the classroom in the morning, what would you say?”的回答中,选择“Morning,Dr. Smith”的专业和非专业学生比例分别只有56%和31%,其余学生均选择了“teacher”作为称呼语,而事实上,在英语里,同时,在英语中, teacher, lecturer, engineer 之类的词只用来表示职业,而不能用作称呼。

题③“what would a little boy address Mrs. Green, a 70-year-old professor?”一题中,只有45%和49%的专业和非专业学生选择了“Mrs. Green”,选择 “Granny”的分别高达55%及51%。

3.4 礼貌方式及程度选择不当

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礼貌方式及程度选择不当。学生受母语文化的影响,将“礼仪之邦”的思维方式带入外语中,从而使学生对礼貌等级把握偏离。

题④“Zhang Tong is a secretary in a company. She went to the airport to meet Miss Green who she never met before. How would she say?”中,专业及非专业学生中只有42%和35%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亲切自然的方式“Excuse me, would you be Miss Green?”而其余同学都选择了“Excuse me,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if you are Miss Green?”在访谈中,学生提出他们认为后者比较礼貌。

题⑤“How will you greet professor Smith as soon as he finishes his lecture?”专业和非专业学生分别有33%和19%选择了“How do you like your students?”其余同学都选择了“You must have been tired”和“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b”。

在与陌生人的对话中,学生们也都倾向于使用他们认为比较礼貌的方式。题⑥“In the street, a man wants to smoke a cigarette , but he has no match. How would he ask a stranger?”这一情境中,选择 “Got a match, mate?”的专业占36%,非专业占10%,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应该使用“Would you be so kind as to give me a match”的方式才更为礼貌。

题⑦“Miss Li, the secretary, wants to talk to her manager, Mr. Smith. What would she say? ”选择“I am terribly sorry to trouble you, Mr. Smith.”的专业学生占28%,非专业学生占25%。事实上,这种表达方式非常生硬而且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远远不如“Can I have a word with you?”亲切。

3.5 招呼语的内容及形式缺乏适切性

在招呼语内容的选择上,中国学生也表现出一些特征。如题⑧“On the way to the cinema, Zhang Li saw professor Smith walking to the cinema, too. What would Zhang Li say?”专业组只有24%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Good evening, professor Smith.”其余同学都选择了“Where are you going?” “Are you going to the cinema?”之类的询问行踪的招呼形式。而专业同学的正确率也仅为22%。

3.6 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失误略低于非专业学生

我们把题型二里的选择题的错误率做了平均计算得出结果:从称呼语、礼貌级别、内容形式三个方面统计语用失误率。英专学生分别为:51.3%、54.3%、60.3%;而非专业学生的语用失误率依次为:57.7%、63.25%、68.3%。可以发现,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略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但是两者的语用失误率都很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与非英语专业的没有显著性差别(见图1)。由此看出,学生语言能力并非与语用能力成正比,英语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之间语用能力的差异并不显著。这一点也透露出有关L2 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的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反而会对语用能力产生制约,使得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在真实的语用交际中过分考虑其语言的语法正确性,反而牺牲了语用的恰当性。当然,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的后续研究来证实。①

4 问卷结果的原因分析

4.1 文化迁移

文化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或外语学习时,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②文化迁移往往导致交际困难、误解,甚至仇恨。在社交语用能力方面,主要是由语言学习者的文化观、跨文化观、价值观、信仰、社会距离、彼此权利义务等与本族语者产生差距而形成的。

4.2 中西文化背景下礼貌原则的语用差异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都会遵循约定俗成的礼俗规范。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必定会产生不同的礼貌规范。而人们潜意识里都会以本国的礼貌规范去衡量交际行为。Leech的礼貌原则具体如下: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在借鉴了Leech的礼貌原则基础上,顾曰国归纳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五条礼貌原则:(1)贬己尊人准则;(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称呼准则;(3)文雅准则;(4)求同准则。中西方在礼貌原则上的差异,也自然会影响人们的在语言形式上的选用。

5 结语

高校英语教学培养模式亟需改变,加强语用能力培养应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重语言轻语用”的观念,在教学中纳入语用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二是在教学材料的选用方面,应尽可能的选择真实的语料,而不是为了训练某个语法点而刻意编造的生硬的材料;三是要注重语言环境的创设。学校及教师要通过多种网络学习平台、课内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语境和氛围。只有同时加大以上方面的教学改革力度,高校的英语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跨文化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注释

研究生英语论文范文第4篇

一、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首要环节。学生学习目的越明确,学习态度越积极,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越高。有意识地让学生知道,掌握英语对国家、对世界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如英语是大多数国家通用的语言,很多国际性会议使用的语言是英语,英语是沟通世界各国的桥梁等,小而言之,让学生知道在今后学习中英语在所有科目的重要性,如英语在初中、高中、大学考试科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乃至今后工作中所需的英语级别等。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与学习目的,使之明确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追求和向往。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英语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要尽量做到师生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知识,在运用中形成技能,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在合作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如果课堂上学生总是处于一种完全受支配的地位,而老师居高临下,那么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无法调动起来。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无意中起着信号、感染和动力作用,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功能及心理催化作用。“师爱”是这种情感的具体体现。教师要注意积极诱导,注意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学生便可大胆开口,放开自己调动起自身的各种积极因素。俗话说“导其师,信其道”。老师用满腔的爱去换取学生的亲近与信任,使学生情感与教师情感产生“双向反馈”。

教师还要满足不同水平要求的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处处意识到老师关心他、爱护他、喜欢他、密切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听你的话,爱上你的课。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才能逐渐提高。

三、教师要研究教学技巧

教师除了掌握精深、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研究教学方法与技巧。如下几点是本人在教学中的教学技巧。

①导入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学习,不能直接展示给学生。因为那样做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导入的重要性在于:A、沟通连接新旧知识;B、吊学生的胃口,让学生想知道,引发好奇心。因此每一堂课,我都慎重考虑导入,一个好的导入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调动学生的情绪,为课堂教学的发展作一个很好的铺垫,课前导入可以是一段笑话,一个游戏或相关资料片等,又很自然的引入到课文的主要内容。②示范:英语是一门用来交流信息的语言工具,老师要创设情景,先行示范,让每个学生都去参练与实际演练,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得到锻炼运用。这样可以使书本上抽象枯燥的东西变成具体并是有趣味的实践性的东西,也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由表面肤浅记忆变为更深入透切,永久性的理解记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英语的反应敏感能力,使书本上的抽象知识活起来,真正成为一种交流工具。

四、英语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游戏是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的好方法,能减轻学生学习英语的负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好英语。通过做英语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表达能力。同时可以复习巩固学过的字母。词汇和语法和课堂紧张的气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学以致用,活学活有。达到真正掌握英语的目的。因此课堂上我经常借助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输出教学信息。把教学活动转变成一个游戏过程,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教学的内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当然教学活动毕竟不同于游戏活动,它是有着明显而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的,不能像游戏那样玩个痛快就完事。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你的学生的需求,知识结构,创设活跃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在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教学

现代化的教学有声音、图像等视觉、听觉的刺激,从多方面刺激着学生的感觉器官容易激起好动、好玩的学生注意力,注意力集中了,听讲认真了,效率也就提高了。如听英文歌曲、英文趣味故事,看英文录相、多媒体教学等等。我上九年级英语Unit.12youaresupposedtoshakehands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录相片段让学生观看巴西、美国、日本、韩国等各国家第一次见面和餐桌上不同的风俗习惯,在课堂上放映,要求同学们看着录相或问或答或复述等,由于影片内容与课文有关,同学看得都很认真,再加上影片动作语言较实际生动、形象,深得学生喜爱,使他们更感兴趣。

研究生英语论文范文第5篇

1.学术英语论文写作的过程、挑战与应对策略

2.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3.体裁分析与农业英语论文摘要

4.英语论文摘要的语篇模式与作者介入——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实证研究

5.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6.中国市场营销研究英语论文综述——基于内容及来源的描述分析

7.我国商务英语研究十年现状分析(2002-2011)

8.英语专业学生撰写英语论文常见错误评析

9.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思考

10.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11.中国商务英语研究:现状与趋势

12.中外应用语言学类期刊论文英语题目对比分析

13.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动机研究及其启示

14.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学者国际期刊英语之对比研究

15.中外学者国际期刊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的对比研究

16.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国外商务英语研究进展考察(2002—2012)

17.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陆与本族语学者英语科研论文模糊限制语比较研究——以国际期刊《纳米技术》论文为例

18.基于语料库的科技英语论文四词词簇特点研究

19.英语论文APA格式评介

20.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21.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

22.生物医学英语论文的语言特征及写作技巧

23.英语论文写作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4.大学生英语论文写作的言据性研究

25.浅谈英语论文如何选题

26.论项目驱动下研究生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27.中国作者与英语母语作者英语论文中的介入资源

28.二语能力背景与隐喻思维关系的研究——在学术英语论文答辩语境下对二语隐喻的实证研究

29.英语论文自动评分系统探索

30.英语论文写作与语言学习效果的关系——一项基于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的实证研究

31.英语论文MLA格式要求评介

32.非英语专业多学科大班博士生英语论文写作教学模式初探

33.课程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调查与展望——基于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的论文分析(2004-2012)

34.语篇模式与大学生英语论文写作

35.研究生英语论文中连接副词使用情况调查

36.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规范操作思考——一次对全国112所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操作的调查

37.英语专业翻译选题毕业论文的改革尝试

38.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及构建写作过程模型

39.浅析英语论文摘要结构要素之应用

40.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历时对比——以1990—1994年与2005—2009年英语医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使用为例

41.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若干思考

42.基于语类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路径研究——以“文献综述”写作教学为例

43.等离子体物理学英语论文的用词与写作特点

4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ERPP写作研究:回顾与展望

45.英语论文MLA与APA格式中参考书目格式的异同比较

46.英语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时态形式及其意义

47.中外学术语篇中的重述标记比较研究

48.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9.从讲座到工作坊——英语辅修专业论文写作课的任务性和互动性

50.改进英语写作教学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51.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分析

52.语类意识与英语研究论文写作

53.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论文写作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54.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之失误例谈(一):语体

55.英语论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

56.“以写促学”提高理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57.中国英语学者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写作中的问题与出路

58.理工科英语科研论文“引言部分”研究空间构建对比研究

59.模因论与英语论文写作教学

60.英语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范式研究

61.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基于国内CSSCI期刊论文的分析(1994-2013)

62.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调查与思考

63.基于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的英语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6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65.科技英语论文编辑文字加工中的语态处理

66.中医药主题英语论文语言模式特点初探

67.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分析

68.近30年国内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研究

69.医学英语论文的撰写中英、汉表达差异的探讨

70.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7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72.科技英语论文中语态使用的对比分析

73.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探究式学习体系的思考与构建

74.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75.加拿大英语专业博士课程设置、学位论文评估对我国外语专业博士生学术能力发展的启示

76.英语医学论文写作模式分析

77.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78.SCI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格式和技巧

79.过程写作法在IMRAD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80.本科英语专业文学论文的选题

81.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82.科技英语论文写作原则

83.再谈英语论文写作规范

84.“过程”与“体裁”的良性互动——过程体裁教学法在《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论证

85.模因论视角下的英语论文写作研究

86.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7.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及其语用交际功能——基于科技英语论文视角

88.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89.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创新教育策略探究

90.中国学习者英语学术论文手稿中立场标记词块使用研究

91.基于VBA的英语论文文献自动生成工具

92.英语元话语在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中的应用

93.英语论文写作研究——以“易得”论文写作软件专家系统为案例

94.语料库驱动的科技英语论文词束研究

95.浅谈化学专业英语论文写作

96.人际意义的创建与维系——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的互动问题研究

97.修辞结构理论视角下英汉学术论文摘要的修辞关系对比研究

98.英语科技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


语言学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