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春的作文(精选5篇)

  • 关于青春的作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后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父母都争着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聚在一起时,总会说:“你家孩子在哪念书?”“育才。”当大家都这样的时候,我的夸赞声便渐渐少了。我也厌倦了,不知怎的,成绩再也没有原先那样的辉煌。父母也很烦恼,别人的孩子变得优秀了,而…

关于青春的作文(精选5篇)

关于青春的作文范文第1篇

到了高一,不知怎的,越来越觉得父母的珍贵。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他们,尽管我太任性,像孩子一样的任性,却不能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虽然在他们心中,我永远都是孩子。

当我失败的时候我不敢告诉他们,我怕他们伤心,怕他们失望,怕他们误解。因为我也曾被别人羡慕过,那时不仅父母以我为荣,每次回到家,凡是认得我的人,一见到我,就说:“哟!大学生回来了!”当然并不是我每次考的都很好,而是那时候整个乡就几个孩子在县城读书,而我,是那里面其中的一个。可我是考了三次才考上那个育才,为此,我放弃了其他孩子所拥有的快乐的童年。

后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父母都争着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聚在一起时,总会说:“你家孩子在哪念书?”“育才。”当大家都这样的时候,我的夸赞声便渐渐少了。我也厌倦了,不知怎的,成绩再也没有原先那样的辉煌。父母也很烦恼,别人的孩子变得优秀了,而我,一天天地退步,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差,排名一次比一次落后。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每次写考试总结,都是以“没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为由,老师不好说,老实巴交的母亲信以为真。而父亲,生意上的烦恼与我学习上的压力,坚强的他,终于没有支撑得住,生病了。我不知该怎样描述心里的感觉,都是我的罪孽!我想努力,可是我一直努力,却一直失败。然而,父亲带着病每天晚自习都和母亲站在教室后门看着我学习,那时正值初冬,天气寒冷,虽然我知道他们疼我爱我,但是我真的难以忍受,甚至有过想死的念头以及想死的冲动。

我喜欢写作,把写文章的位置放在学习的上方,尽管如此,但它并没有怎样影响我的学习。平时无论同学老师,都会夸我作文写得好,可考场作文我得的分数却和差生差不多,低,低得让我心碎。后来我明白了,考场作文,什么都不是,那些考场作文的高分的几个,撑死了作文水平也只是中等。然而,我对作文的热情一天天的强烈起来,我从未想到,这竟然会影响到我对语文的学习。步入高中,班主任说数学决定一切,理科决定总分,每次父母看见我写作文,总会批评我几句,可我所有的解释都无能为力,他们只相信老师的说法,无论对错。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其实一切都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一切不是他们的错,不是老师的错,而是考试,分数成了学子的天和地,我看过太多分数引起的悲剧,所以我憎恨现在的考试制度。 其实我真的还是个纯真的小孩。我不希望因为我的任性让他们摇头叹息;我不希望因为我的失败让他们伤心哭泣;我不希望因为他们的难过而放弃理想追求;我不希望因为他们的关爱让前途欲哭无泪;我不希望因为他的话语改变他们对我的看法;我不希望因为他的言行改变他们对我的信任;我不希望因为他的优秀改变他们对我的希望…… 二 谁闯入我的世界,谁无所谓的离开。

那些日子不想回忆;那些事情不想提起;那些话语不想说出。有些人陪伴我走过青春里的一小段路程,然后离开得无声无息;有些人他们在不经意间来到我身旁,也在不经意间离开我的世界。留下我在原地感伤,那些具体的人和物我说了无数遍,不再多费精力了。

或许命中注定我们只是过客,只是我喜欢写作,感情太细致,容易多愁善感。或许是吧!疑惑的是我为什么只对你一个人如此失望,只为你一个人如此伤心?我付出那么多你也不知道,我写得那么细腻来描述我和你你也不知道,夜晚灯光下抱着影子孤单的想念,你更不知道了。我喜欢你的眼神,那么亲近,那么深情,而现在,那么遥远,只有过去揪着我的心。本来那种没有意义的付出已经快要成为了习惯,可是我们分别了,你走后,没有人值得我付出,我不知道别人说我很冷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我把全部都给了你,而不能给别人一点。我已经很努力地去缓解为你习惯一切的习惯,摆脱一切不该在乎的关于你的记忆。

说是被缘分捉弄或许只是一个借口,其实我没有变,我再次遇见你时你已判若两人,不再是曾经的你,不再值得我付出。我很庆幸,我们之间没有明显的承诺,那些含蓄的,都可以在时间流水的冲刷中消失。我们的童话被现实摧毁,你已回不到从前,我也不会再去傻傻地等待,踏着过去的梦向前毫无意义地追随。

不想再说什么有关我们的往事,遇见你是我应该高兴的,我感谢命运里毕竟有你,那种曾经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的欣喜。 三 这个花季里的我,走向未知的明天。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要做的还很多,我不仅属于自己属于父母,还属于我挚爱的祖国。小时候,父母是我的整个世界,我看不到别人及其他的一切事物。长大了,父母是我生活的一个角落,我难以和父母携手走过这个青春。尽管,我的每一个脚印都有他们的足迹,他们的爱,他们深深的呵护。我的心在呼喊,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却无法言喻…… 我无法用语言写下每一句话;无法用画笔画下每一个姿势;无法用力量帮助他们渡过生活的坎坷。我更无法道出我们之间的点滴。因为我们之间,有的,仅仅是——爱。至死不渝的爱,几十年以后,死亡将我们隔离,整个大地都会回响我的呼喊声。 我们应该很小心,很仔细的观察生活,发现它点点滴滴的美好,然后不是赞美,而是去珍惜。现在的青春我们消费不起,只能浏览别人的花季,做好自己。你说不能傻傻地等待,真的,无论是网络,还是生活我们都不能傻等。本该是有希望的,就是因为等待,等得太久了,机会给的太多了都不知道珍惜。然后连挽留都是没有结果的。 我真的太傻了,曾经口口声声说我绝不会做没有结果的挽留,可在寂寞的磨练和那自我的信念下,我做了,有结果了。 那结果是与期望相反的,他的离开,似乎连回忆也不剩了。我也不想提及什么,现在才发现一切都结束了。我还是我,只是失去的太多;他还是他,只是辜负的太多。

关于青春的作文范文第2篇

小心翼翼的将这张专辑捧在手心。

天空是空旷的蓝,骄傲的葵花昂起头,虔诚的注视着太阳,纵情的开放。大片大片的叶子阴郁的成为墨绿色,似乎是要覆盖住孱弱的哀伤与脆弱的绝望。旁边是龙宽寂寞的脸庞,她有

浓密的长发,有嘴角好看的弧度,犹如幼童般真纯而空洞的声音。

漂亮的音乐,我这样对自己说。

记得在画室,有一个高大略消瘦的男孩子,没有刻意去注视他的脸,他身上散发出狂野不羁的气质,却不觉张扬。

在一个风穿插的细腻而缠绵悱恻的下午,他睡在画架后面,头向下垂,头发遮住了眼睛,唇色略显暗淡。画板上,一个笑靥如花的女孩,模糊不清,但弯的嘴角与微微眯起的眼角却异常清晰的以回忆的方式印在脑海里。旁边是一个男孩侧面的脸,满眼写满深情。在画的中央是我一生无法忘记的那句话,我好想你。我没有勇气再去看这张画,怕我会再次感动。

关于青春的作文范文第3篇

2011年8月20日,“南国书香节”(广州),人海如潮。其中有5000人是郭敬明的粉丝,他们都冲着郭敬明的现场签售会而来。涌动的人潮引起了主办方的恐慌,于是他们临时决定取消郭敬明的现场签售会。粉丝们大失所望,团聚在会场迟迟不肯离去。他们时而高声呐喊,时而掩面哭泣。粉丝们拉开条幅,齐呼“小四出来!小四出来!”。此情此景多像一场流行歌手的演唱会。在演唱会前面加个前缀,这个场景就叫“文学演唱会”。

谁是文学演唱会的主角?

每一场文学演唱会都必须有热力四射的主打文学明星出现在现场,这是演唱会的一般操作逻辑。在这个时代,能将一场文学现场活动演绎成一场演唱会的作家通常要具备这两个条件:第一,他的粉丝群必须是涉世未深又激情狂迷的年轻^。第二,他必须在商业流水线上从事文学生产。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作家只有一种类型:青春文学。

青春文学很火,这是零年代(2000-2009年)以来有目共睹的一个文化事实。当我们对这个文化事实达成共识的时候,我们已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了相同的视野:以商业的标准来评判青春文学的热度。这几乎是一种不证自明的逻辑。青春文学无需等待某位文学权威的点头或摇头,市场已经证明了他们的存在。韩寒曾说不喜欢别人为他的书写序言(事实上他的《三重门》是由曹文轩作序的),不管这人有多“牛逼”。如果不是来自市场的底气,他怎敢出此狂言?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其发行量都超百万册。这是今天的绝大多数文学作家无法想象的数字。

与数字惊人的发行量相联系的要素则是青春文学作家的粉丝量。“粉丝”是流行于网络世界的一个词汇,意指偶像的追随者(英文FANS)。如果我们对粉丝这个流行语进行话语的社会化转换,它的准确含义应该是指“带有某种独特品位和倾向的消费者”。由此不难理解,青春文学的火,是在消费市场中燃烧起来的。在刚刚过去的广州“南国书香节”上,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5000多名郭敬明粉丝涌向会场郭敬明的粉丝们上演了情绪高涨的一幕,呐喊与哭声交织成片。似乎只有在流行歌手演唱会中,我们才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发行量与粉丝量似乎构成了正相关关系。在这个关系中,粉丝量是自变量,发行量是因变量。这种由粉丝量主导的文化气候不仅仅适用于青春文学,而且影响了当下一切文化领域的生产决策。笔者曾与一位出版社朋友探讨过图书印量的问题,得知编辑在判断一本书的市场前景时通常会参考一类数据:作者的博客或微博的粉丝量。

青春文学为何这么火?

理解了发行量与粉丝量的关系逻辑,我们就可以更直截了当地提出这个问题:为何青春文学比其它文类更具有粉丝效应?而不必漫无边际地讨论“青春文学为何这样火”。

国内文化界实际上已经多次探讨过这个问题。评论家李少君认为,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青少年已成每个家庭的消费主力,只要是青少年喜欢的东西,就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这种来自消费主义的观点是极具说服力的。围绕着这个核心观点,我们可以进一步展开两个现象的描述:

第一个现象是关于“青春文学”与“”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青春文学的“火”与的“冷”几乎是两重天。零年代以来,中国文化界对当下文学现状作出了“衰微”的基本判断。这个判断的对象实际上是指。的读者已大大萎缩,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成人们已经在零年代以来日益疯狂的货币游戏中成为忙碌的生产者,他们几乎忙碌到失去消费的能力。这就导致中国文学的消费主体集中在如下两个群体:数量庞大的青少年和极少数的文学精英。这个消费结构特征甚至可以用来描述当下中国的整个市场社会:琳琅满目的商品瞄准了青少年,少数的奢侈品为富人准备着,而这个社会的生产主力却陷入了消费的疲软状态。

第二个现象是关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零年代的“青春文学”的历时比较。八、九十年代虽然出现了青春文学的热潮,如八十年代曹明华的散文集《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一共销售了800多万册,九十年代汪国真的诗集均发行十万册以上,但在那个时代,始终没有出现青春文学作家群。零年代以后,青春文学作家大量涌现,且呈风格差异化的竞争格局。这表明零年代中国社会不仅出现了“青春文学”这个市场类型,而且在青春文学市场内部发生了进一步的细分。在这个细分过程中,粉丝与偶像的关系被准确定位和组合,青春文学的生产与消费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结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发现,尽管当下没有哪一部青春文学作品的发行量可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相比,但就粉丝与偶像、消费与生产的关系而言,零年代显然要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更具有持久性、深入性和稳定性。

文学演唱会中的新经典机制

虽然青春文学热火朝天,却有许多人对其忧心忡忡。一种普遍的忧虑是:在文化工业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青春文学作品,大多是一些浮华的快速消费品。这些作品多是昙花一现的文化泡沫,很难对中国文学的经典化进程作出实质性的贡献。这种担心不仅仅是一部分主流作家的单向度价值判断,实际上也得到许多青春文学作家的积极回应。郭敬明在2011年香港书展上透露了他的转型意向:从青春和梦幻的写作转向人性深处的探索。我们似乎可以作出这样的解读:郭敬明正在向“”的经典化标准靠近。

中国传统的观点认为,经典的诞生,是在时间流逝中自然淘汰的结果。但是现代文化学研究表明,精神产品的经典化过程总是被置于一个时代的特定的人为传播机制中进行的。以“红色经典”为例,它们是在自上而下的群众性政治运动中诞生的。这就启发我们对这样一个问题作出想象:在这个商业统治时代,青春文学的粉丝效应是否已经内在地包含了一种经典化的机制?

大众传播是商业统治时代的核心传播机制。而青春文学无疑被纳入了这个机制的核心。我们可以不完全列举青春文学几种常见的大众传播方式:畅销书出版;举办读者见面会(类似于歌手演唱会);联手举办青春文学杂志(类似乎于明星组团);签约经纪公司,进行明星化包装(手法仿自娱乐界),如此等等,我们可以用“文学演唱会”来统称这些传播方式。

关于青春的作文范文第4篇

青春电影的概念与内涵

每个人都会经历属于自己的青春时代。青春在生命历程里所占据的地位,最为特殊,最为难忘。这个时期的人总是带着希望而又必定经历迷惘,急于自我独立却又必定经历莽撞。青少年们由于自我认知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迅速充盈,往往会经历从自我审视到自我否定,最后,冲出迷雾,确定新的自我。书写青春是很多人的梦想,有人用音乐记录青春,有人用绘画记录青春,也有人用电影记录青春。影像青春,青春影像,这类电影以青少年的成长经历或校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电影创作者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年轻人的成长、爱情、疼痛,记录下关于青春的不可名状的忧伤、愤怒和叛逆。我们将这样电影称作“青春电影”。

青春电影,覆盖全球,发端是美国的校园电影,上世纪60年代传入日本,在70年代末,“青春片”这一概念首次由日本影评家提出。而青春电影在内地也从未缺席,各时代的电影创作者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更迭和文化背景,却不约而同地以向青春致敬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书写着各自的生动青春。青春电影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如今,内地青春电影势如井喷,大把赚金,市场感受到了年轻观众潮水般的热情。回首内地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各阶段的青春电影均反映了当时年轻一代的困惑与追求,悲痛与欢愉,审美水平与人文情怀。所以,青春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追求,富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能。

内地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认为:“在中国电影史上,从来就没有一个像日本‘青春片’那样一个片种,也没有过韩国那样的青春片浪潮,自然也就没有青春片或青年电影之类的概念。”

梳理内地青春电影的发展,不难发现:早在上世纪30年代,内地就出现了一批青春电影,如《桃李劫》(1934年)、《新女性》(1934年)、《十字街头》(1937年)、《马路天使》(1937年)等。上世纪30年代是中国文学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到抗战爆发之前,中国电影发展空前繁荣,许多优秀作品问世,青春电影的出现也不足为奇了。当时的电影工作者们都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在迷惘中觉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副教授汪方华曾撰文指出:“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及思潮均有极强的感受,许多都满怀忧国忧民的思想,在作品中阐述新旧思潮的冲击、反帝反封建反殖民的思想、妇女受压制的命运,以及家庭伦理在中国经济社会面临剧烈转变所担任的角色。”其中,袁牧之导演的《桃李劫》是一部很有冲击力的作品。影片以一对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青年为男女主人公,陶建平看不惯职场上老板们的欺诈手段,辞职后待业家中,妻子黎丽琳因不堪经理的骚扰也失去了工作,但生活所迫、妻子生病,陶建平只好去做起了苦力。然而到这里,他们的苦难仍没有结束,结尾男女主人公双双死亡。影片既是描写个人命运的困境,更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的控诉,可谓是一部青春残酷物语。同样是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却与《桃李劫》风格不同。影片塑造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歌女、、吹鼓手、报贩、剃头匠、小报摊主等一群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展现底层的生活百态,具有深切的人文主义情怀。这些青年都出身卑微,生活在困境之中;然而,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由、爱情和幸福的渴望,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青春电影是上世纪30年代一大批中国青年的真实写照。他们寻找理想的出路,追求爱情和自由,控诉残酷的社会,但却无法逃脱飘零的命运,这些年轻人的青春,浪漫激荡,却又带着惨遭毁灭的色彩。当时乃至现在的观众看到这些充满青春朝气与激情的影片,自然而然地与人物的性格与命运、理智与情感产生共鸣,被感化教化,进行反思,探寻影片中的左翼精神,或向往或珍惜幸福的生活,自觉接受了美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春电影的题材与革命息息相关。这一时期的青春题材电影较有代表性的是《》(1955年)、《柳堡的故事》(1957年)、《青春之歌》(1959年)、《战火中的青春》(1959年)、《红色娘子军》(1960年)、《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年)、《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年)等。其中,《柳堡的故事》讲述在解放了的柳堡地区,新四军战士与当地百姓们相处得很好,四班副班长李进和二妹子经过相处和救助,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但为了革命事业,两人没有走到一起。5年之后,战功卓著的副班长已经当了连长,二妹子也成长为村里的支书,两个有着革命理想的年轻人终成眷属。《青春之歌》里的中学生林道静一度试图蹈海自杀,关键时刻却被来自北大的余永泽救下,从此她的人生有了曙光和转机,自然而然,两个年轻人相爱了。无奈随着局势的风云变幻和长时间近距离的相处,林和余二人的思想分歧越来越大,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让林道静恍如大梦初醒一般,从此她不再是那个纤弱、企图自杀的女孩,她成为了一名意志坚定的革命人,走上一条极不平凡且充满危险和考验的革命之路……这一时期的青春电影,几乎都在讲述青年们怎样在战斗中找到了人生的信仰与出路,帮助青年观众树立起崇高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而影片中的英雄主义色彩展现了当时青年人的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鼓舞青年观众感悟生活,接受革命理想的再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爱国爱民的精神有重要作用。

之后,艺术界万物苏醒,这一时期的青春电影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青春》(1977年)、《庐山恋》(1980年)、《我们的田野》(1983年)、《青春祭》(1985年)、《红衣少女》(1985年)等。其中,《青春》是由谢晋导演的一部影片,内容是表现 “红卫兵”女孩徒步长征,后来参军当了通讯兵,在部队中成长起来的故事,主人公亚妹这一形象,至今看起来仍是刻画得很生动的。还有一部电影创造了放映次数的传奇,那就是在江西庐山电影院里常年放映的《庐山恋》。这部影片讲述了周筠、耿桦这对年轻人因背景的差异和父辈们的历史遗留问题,足足经历了5年的关山阻隔、政治磨难,最后才终成眷属。这部影片不但是后第一部爱情题材的电影,更是出现了当时罕见的吻戏。这一时期的共同特点是,影片中塑造的青年形象转向了普通青年男女,对青春的书写更加自由和多样化,而电影创作者们勇于打破传统禁忌的做法,影响了当时一代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可谓是既传艺又育人,那蕴含在电影作品中的人性光辉,让观众感知,并对爱情和生活有了新的向往和期待,是一种良好的美育。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第六代”导演的崭露头角,他们处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对青春电影的表达也有新的认识和方式。李奕明认为:“唯因如此每一代人的性格和形象也颇为迥异,如同前五代人的成长莫定了他们的艺术命运一样,第六代影人也难逃历史命运对他们的塑造。”因此,他们关注社会底层人员、草根群体,或极度追求影像本体,几乎难以像“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青春电影在他们的镜头下,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代表作品有《头发乱了》(1994年)、《小武》(1999年)、《扁担・姑娘》(1999年)、《站台》(2000年)、《十七岁的单车》(2000年)等。其中,王小帅导演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讲述了外来务工人员小贵和城市居民小坚因一辆山地车而引来的诸多青春琐事,以及他们为解决这些事情而做出的种种举动。整部影片词很少,镜头运动也相对简单,尽管笔者认为人物刻画还不够丰满,但却也表露出导演对青春探究性的思考方式。影片《站台》里有导演贾樟柯个人成长历程的色彩,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县城里一群平凡普通的青年人关乎理想、爱情、时尚的追寻,小人物在时代激变中有太多无奈的叹息,每个人都在恋恋不舍中告别了自己青春。这一时期的青春电影多纪实手法,真实和主观化的表达是影片的典型特点,导演们通过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做出了自己对青春电影的实验和探索。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电影也不例外。那种被导演放大了迷惘与叛逆,使得观众们在影片中找到了自己曾经无处安放的青春,对无知岁月的感怀,对成长之痛的思索,将美育渗透到影像之中,帮助青年观众更好地塑造独立的人格。

近几年,“青春”仍然是导演们热衷的题材,相继出现了《将爱情进行到底》(2011年)、《观音山》(2011年)、《全城高考》(2012年)、《初恋未满》(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3年)、《中国合伙人》(2013年)、《小时代》(2013年)、《同桌的你》(2014年)、《栀子花开》(2015)、《左耳》(2015)等影片。导演的镜头或对准学生群体(高三学生、大学生)的生活现状,或记录与奢侈、名牌相伴、物质极度丰富的青春,或将“80后”“90后”怀旧元素发挥到极致作为卖点和噱头。导演镜头下的新青年一代多为独生子女,成长于商业化时代,他们渴望被关注、自我意识强,追求功利,责任意识却相对薄弱。因此,这一时期青春电影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与观影主要消费群体在爱情观、价值观、事业观上有所呼应,观众在影片中寻找自己的烙印,产生共鸣。这些影片大多有明显的商业意图,导致影片流于表面化,在内涵、深度方面,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但年轻观众的热情、良好的票房成绩,却折射出了影片内容的确展现当下青年一代许多真实想法,也反映了当下青年导演们一种全新的尝试。因此,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审美观,影响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帮助年轻人塑造理想人格。当然,年轻人的审美观也影响着电影创作的方向和未来,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结束语

通过梳理内地青春电影的发展及现状,我们看到,虽然各个时期的青春电影呈现出不同风格,或展现青春残酷,或崇尚集体主义,或具个人成长色彩,或风格清新自然……虽然主题和风格呈现多元化态势,但他们在书写青春的过程中,都没有脱离“青春”这一母体。爱恨、成长、漂泊、迷惘、追寻、失败、出走、梦想等都是青春电影所表现的主题。而“青春”这一主题的表达,影响了年轻观众的对个人青春的理解和追求,将“青春”看作是一种文化滋养、一种审美现象,从远观他人青春之路,演变成对美好青春自觉的欣赏和向往。

参考文献

[1]阎景翰.写作艺术大辞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979.

[2]陈墨.当代中国青年电影发展初探[J].当代电影,2006(3).

[3]汪方华.十字街头――中国电影的浪漫现实主义传统[J].当代电影,2005(2).

关于青春的作文范文第5篇

青春期间的我们要努力的奋斗,让青春无悔。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青春奋斗的励志名言,供大家参阅!

关于青春奋斗的励志名言精选1.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

——鲁迅

2.人们说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认为是他们自己使生命那样短促的。

由于他们不善于利用生命,所以他们反过来抱怨说时间过得太快;可是我认为,就他们那种生活来说,时间倒是过得太慢了。——卢梭

3.时钟随着指针的移动滴答在响:“秒”是雄赳赳气昂昂列队行进的兵士,“分”是士官,“小时”是带队冲锋陷阵的骁勇的军官,所以当你百无聊赖,胡思乱想的时候,请记住你掌上有千军万马;

你是他们的统帅。检阅他们时,你不妨问问自己--他们是否在战斗中发挥了最大的作用。——菲·蔡·约翰逊

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潜

5.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鲁迅

6.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

——富兰克林

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8.如果我们不能建筑幸福的生活,我们就没有任何权利享受幸福,这正和没有创造财富无权享受财富一样。

——萧伯纳

9.我们的目的是要鼓舞青年热爱生活,对生活满怀信心,我们要在人们身上培养英雄主义精神。

必须使每一个人明白:他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主人,他对地球上的一切不幸负有责任,而争取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的荣誉,也都是属于他的。——高尔基

10.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

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

11.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更要奋斗。

——孙中山

12.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

——萧伯纳

13.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陈独秀

14.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

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马克思

15.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

——孙中山

关于青春奋斗的励志名言经典1.航海远行的人,比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

——李大钊

2.浪费时间叫虚度,剥用时间叫生活。

——扬格

3.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

4.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雷锋

5.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

——颜之推

6.奋斗之心人皆有之。

——李叔同

7.即使自己变成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己的伙伴们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最大的幸福。

——吴运铎

8.今是生活,今是动力,今是行为,今是创作。

——李大钊

9.据我观察,大部分人都是在别人荒废的时间里崭露头角的。

——福特

10.奋斗以求改善生活,是可敬的行为。

——茅盾

11.奋斗是万物之父。

——陶行知

12.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

——高尔基

13.趁年轻少壮去探求知识吧,它将弥补由于年老而带来的亏损。

智慧乃是老年的精神养料,所以年轻时应该努力,这样,年轻时才不致空虚。——达·芬奇

14.必须在奋斗中求生存,求发展。

——茅盾

15.“不耻最后”。

即使慢,弛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鲁迅

关于青春奋斗的励志名言推荐1.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孟郊

2.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作黄金……青春的魅力,应当叫枯枝长出鲜果,沙漠布满森林……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分!——郭小川

3.与困难作斗争,虽然要历尽艰苦,但苦尽甘来,这也是一种乐事。

——徐特立

4.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李大钊

5.青春在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而青春时期比任何时期都最强盛美好。

因此千万不要使自己的精神僵化,而要把青春保持永远。——别林斯基

6.一个人有无成就,决定于他青年时期是不是有志气。

——谢觉哉

7.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8.谁勇敢地经受过青春之火的洗礼,谁就毫不惧怕晚年的严寒冰霜。

——兰多

9.痛苦和寂寞对年轻人是一剂良药,它们不仅使灵魂更美好,更崇高,还保持了它青春的色泽。

——大仲马

10.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年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李大钊

11.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生活形态,使黄金时代藏在未来的老年里,而不藏在过去的青春和天真的时期里。

——林语堂

12.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

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作者:李大钊

13.人,总是要经得起风吹雨打虫蛀,经过奋斗,作过努力,那才能终于以“果子”的形式向自己的青春告别的。

——岑桑

14.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

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赵鑫珊

15.人生太短,要干的事太多,我要争分夺秒。

——爱迪生

16.如果青春的时光在闲散中度过,那么回忆岁月将会是一场凄凉的悲剧。

——张云可

17.青年时代太放纵就会失去心灵的滋润,太节制就会变成死脑筋。

——圣堤布福

18.人世间,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

最可宝贵的东西都不甚为人所爱惜,最容易消逝的东西却在促进它的消逝。谁能保持得永远的青春的,便是伟大的人。——郭沫若

19.任何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爱也罢,追求也罢,目标必须明确。

——林海鑫

20.如果你浪费了自己的年龄,那是挺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