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故事大道理(精选5篇)

  •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杜十娘故事是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最早的文本是宋懋澄的文言小说《负情侬传》,后经明代冯梦龙创作成通俗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然而,文本作为杜十娘故事传播的重要手段,会受到市场和接受者教育水平的制约。“普通百姓对小说故事的接受,多是从…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精选5篇)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杜十娘故事;改编;观众需求

【中图分类号】:J614.93【文献标识码】:A

杜十娘故事是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最早的文本是宋懋澄的文言小说《负情侬传》,后经明代冯梦龙创作成通俗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然而,文本作为杜十娘故事传播的重要手段,会受到市场和接受者教育水平的制约。“普通百姓对小说故事的接受,多是从说书先生、戏曲演唱那里得来的。”本文通过京剧、评剧、二人转、龙舟歌几种民间艺术形式,来分析民间戏曲和曲艺对杜十娘故事的改编方式,从而探讨观众的审美取向对戏曲和曲艺发展,以及经典故事传播的影响。

一、借“金钱”来警世

京剧《杜十娘》是荀派的代表曲目,剧中以李甲归舟后,杜十娘一夜思虑的唱段著称。其中唱到:

二黄快三眼

想世间那珠宝原是作孽的根本,

银钱也害了多少人。

夫妻为你成仇恨,

弟兄们为你把家分。

桩桩事都为你作祟招引,

都道你是至宝我恨你万分!

在此部分唱词前是杜十娘深夜暗自伤情,后面是杜十娘悔恨自己看错人,决意自尽。若单从文意的角度出发,这部分内容与上下文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密,甚至省略也不会影响观众对剧情的理解。那么为何要在故事中插入这一部分呢?我认为,演员跳出角色来讲述金钱害人的普世道理,不仅可以产生间离效果,提高艺术欣赏水平,也可以超越时代局限,使戏曲作品免于过时。

二、借人物自诉心理变化

评剧《杜十娘》又名《青楼遗恨》。“船头抛宝”一折中“闻听此言大吃一惊”一段,高亢激昂,是杜十娘悲伤情绪的宣泄。

闻听此言大吃一惊……随他千里心坚定,还想着承欢庆鸾凤和呜,只恨我瞎着两眼把他看得那么重,千思百虑错把他从…,,千两银卖我身绝情绝义,似这等无情辈万难相从……

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没有心理状态的描写,却为戏曲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民间剧作家通过想象,细腻地展现出杜十娘的心理状态:她先是震惊,再转为心碎,最后决意自尽,使得其后杜十娘奚落孙富,抱箱自尽的情节更为合理。在戏曲中,演员展现人物的心理,可以看作人物角色的自述,也可以说是演员跳出角色,从自己的角度关照角色。演员结合观众的需求来展现人物心理,更能迎合观众口味,故此成为改编杜十娘故事的一种方式。

三、借人物来扩展故事

杜十娘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民间艺人所丰富,其中,故事原型中的人物是扩展故事的基础。杜十娘故事借人物来扩充,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在原故事情节中,配合人物境况,添加适合人物身份的唱词或诗歌。

二人转《杜十娘》有这样一部分:

(白)男:十娘,这皓月当空,何不唱上一曲,你看如何?

女:李郎,你饮酒,待为妻与你唱上一曲《烟花叹》。

(唱)烟花那女子叹罢那第一声,

为只为家贫寒,才卖那小奴身。

杜十娘是从良,而这首《烟花叹》正与杜十娘的身份相符合。可见,根据人物身份可以扩展故事内容,增强艺术性。其二,基于原有人物境况的再创作续篇。续篇不再是对基础故事的改编,而是原故事中所没有的全新创作。杜十娘故事在流传中也是一样,龙舟歌《杜十娘沉百宝箱》的篇尾就有续篇说明:

欲知后事情难剖,

请观续出一套龙舟。

李甲叹更以文堂有,

不妨买套解吓心愁。

指出杜十娘沉江后,李甲归家,流落街头卖字为生,欲知后来李甲的境况,则需“观续出一套龙舟”。续篇《李甲叹更》己不再是人们熟知的杜十娘故事,而是在原有故事基础上,借用原故事结尾的人物境况创作的新内容。虽然,续篇借用了原故事的名声,但满足了观众意犹未尽的心理,迎合了市场需求。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范文第2篇

中国文字有着美丽的起源传说,中国文字历经了几千年,中国文字保存了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中国文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书写中国文字的更高境界――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而又富于魅力的艺术。语文教学应更好的引领学生欣赏汉字之美。欣赏汉字的音、形、义;欣赏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穿越时空的传奇。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因特网查一查汉字的起源,再以小组的形式,把一个个传说分享。我们教学生认识“人”,可以从谜语开始,“有撇有捺,有小有大,有高有低,有婚有嫁。”大家会兴趣盎然地猜出“人”,接着要告诉学生:甲骨文的“人”,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人“字左边的一撇代表男人,右面的一捺代表女人,女人在男人的臂膀呵护之下,是男人的得力助手。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如今男女平等,妇女顶起了半边天。“人”是合二为一的典型代表。“人”字的书写充满哲理――具有阴阳性。左为阳,右为阴,男左女右,左撇先重而后轻;右捺先轻而后重。阴阳合而为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又有小人、大人之说,人应当从自私自利的小我走向助人为乐的大我。人是社会的一个个小分子,社会和谐需要大家的力量,充满故事的“人”,学生充满好奇,会学的有滋有味。写字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元素,在把字写正确的同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感悟中国书法的深厚的传统美,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兴趣。总之,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欣赏到汉字之美。

二、领略诗词之美

我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词具有韵律之美,讲究平仄,对偶、押韵。充盈着一种流动的音乐节律。古人吟诗常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学生大都喜欢背诗,因为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要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让他们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词韵律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语言凝练、善于追求那种“言外有景”、“景外有情”、“情外有意”、“意外有境”的艺术境界,有学者认为:“中国古典诗词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意境创造,意境是诗和词的灵魂……是诗词创造的最高审美准则。”学习时就要让学生通过对诗词的反复诵读,达到理解,展开想象,进入诗词的意境美。比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的是“我”在北方旷远荒凉的大漠中,伫立在落日的余晖里……,只有一缕孤烟……。心如这景一般的孤寂荒凉。反复的诵读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想象的能动作用会把他们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领略到诗的意境之美。

诗词之美还在于其包含的哲理,以及教育意义。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从《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中,学生懂得了仁孝,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为了追求崇高的理想,要有坚持不懈的态度;从孟郊的《游子吟/迎母漂上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学生懂得了感恩。

三、品评国学故事之美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讲故事,听故事,是人人都喜欢的话题。组织课前三分钟活动,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国学小故事,或让学生轮流讲,可以让学生品评到国学故事之美。

国学故事以小喻大之美,《孟母三迁》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守株待兔》则批评了比较懒的人,和急于求成的人,其现实意义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仅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往往会事与愿违。通过品评国学小故事,学生的情感受到陶冶,心灵得以净化,可见国学故事有着以小喻大之美。

国学故事是成语典故诞生的沃土。“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任重而道远。孔子《论语・为政》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指鹿为马。等等。通过国学故事学生对成语典故产生浓厚的兴趣,欣赏到语言精炼之美。感叹国学故事价值之美。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者创新地应用各种教育方法。

一、民主讨论法――激情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故事讲解法――激趣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三、情景设计法――入心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

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再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四、典型分析法――切身体会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典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五、现实演绎法――入境

思想品德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诵、对话和动作演出。

六、社会调查法――切近生活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提高;经典诵读;有效性

通过诵读活动,让中华传统美德根植于小学生幼小的心灵,逐步培养他们团结友爱、爱家爱国、自强不息、助人为乐、诚信为人等良好品质,有助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何在小学阶段开展经典诵读,提高经典诵读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提高学生诵读兴趣是提高经典诵读有效性的关键。一切的学习都应当以兴趣为前提,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诵读经典的活动中,老师必须做好前期的工作,那就是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浓厚兴趣。

一、书香氛围激趣

营造“书声琅琅,文墨溢香”的校园氛围。在校园走廊、橱窗上张贴古代名人画像,经典诗文书法作品;在校园主要通道,教室门外悬挂名言警句、经典诗句;在校园的一些墙壁上镶嵌(或直接书写)以经典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作品。以这些随处可见的经典名句,营造轻松的诗意氛围,浸润学生心灵。

让班级的墙壁充满书香,让诗意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各班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经典诵读乐园”;墙上开设读书专栏,如“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和经典牵手,与圣贤对话”“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张贴学生作品。黑板的两侧张贴古诗文名句,正中书写每日一诗,让学生在抬头见诗,在浓浓的古诗文气氛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走近经典。

二、故事激趣

讲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传统文化经典中的道理,学生容易听进去,学得轻松。《弟子规》和《三字经》中有许多典故,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借此编一些浅显易懂的小故事,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明白一个道理,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三、歌唱古诗词激趣

古诗文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音乐美。在诵读的过程中,为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让他们记得更快、更牢,我们可以开展歌唱古诗文的活动。如:在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让他们学唱《明月几时有》,在学会唱这首歌后,诵读这篇诗词会更加熟练,并且充满了音律美。另外,苏轼的《大江东去》,李商隐的《别亦难》等,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四、情境表演激趣

小学生喜欢表演,喜欢展示自己。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给学生情境表演朗读的时间,让学生摇头晃脑,闭眼陶醉地诵读古诗文。如《三字经》的学习,可做如下设计:从谷建芬的古诗新唱里下载歌曲,并配上动作,让学生在课堂上唱诵。先让学生品读,然后播放谷建芬古诗新唱《三字经》唱诵视频,让学生跟着一边唱一边做动作。接着,设置一些场景让学生来表演。第一个场景:妈妈每次买回来的学习用品,小明总是让哥哥先挑。第二个场景:放学后,小明和哥哥回到家里,看到桌上摆着一盘梨,小明一个箭步跑上前,挑了一个最大的就往嘴里吃。然后让学生交流:以上两个场景,你喜欢哪种做法?为什么?通过品读诗歌,吟诵经典,合作交流,让“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的做人之道熏染孩子的心灵。

五、古诗配图激趣

古诗文经典比较难记,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简易图画,可以使古诗文经典更加容易理解,同时还有助于记忆。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在引导他们背诵一些难以理解的古诗文经典时,如果能利用简笔画将枯燥艰涩的文字转化成图像,并配上动作,不但能加深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古诗文经典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诵读柳宗元《江雪》时,鼓励学生给古诗配图。通过笔墨的勾勒,使一位在雪野江畔独自垂钓,天寒又地冻,一片肃杀、冷清的孤寂的景象跃然纸上,我们更能体会到老渔翁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通过配画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经典诗词内蕴的理解。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范文第5篇

一、在课堂教学中详细讲解设计的国学内容

国学经典是知识的精华,国学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在语文课堂上最长涉及的内容就是唐诗宋词等,可以说,一首好的诗词不但带给学生视听上的盛宴,而且还可以带他们回到过去那个朝代,领略诗人所在朝代的人文环境和历史环境。语文课本中选取的古诗都是经典中的经典,能够带给我们许多的启迪和思考。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不但感受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而且还感受到长江的浩瀚和黄鹤楼的沧桑;读《七律长征》,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红军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而且还能感受到金沙江、大渡桥水的气势磅礴;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我们更能跟着作者一起去到人间仙境杭州,感受西湖如同西施般的美丽感觉。在课堂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如同温柔的细雨,而学生如同渴求知识的幼苗,教师能够把这些知识渗透到学生身上,让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知识,并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二、通过讲故事,潜移默化地引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非常活泼好动,而且大部分都喜欢听故事,曲折动人的故事往往能够点燃他们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国学经典中,除了朗朗上口的说教外,也有不少这样的故事。比如,中华传统的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些成语,本身就是一个故事的浓缩,比如“朝三暮四”就是讲的给猴子分栗子的故事,通过听这个故事,学生不但理解了“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意思,而且还懂得了“朝三暮四”的危害,从中学到了道理。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开始前的几分钟,鼓励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里站在讲台上跟同学们分享自己知道的故事,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交流中看到了国学的魅力。

三、从课上延伸到课下,有效拓展学生接触国学经典的范围

每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而且,学生在课堂上还要学习其他的内容,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仅仅靠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只能触及国学的一点皮毛而已。课下是学生自主探究国学知识的广阔天地。我们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国学经典更深层次的内容。比如,《三字经》中包含的真善美,《弟子规》中遵循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千字文》中教给我们的做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国学经典,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丝毫没有晦涩的感觉,而且,能够教给学生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非常适合小学生朗读和背诵。

四、家校紧密结合,让国学经典渗透到学生们的生活中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父母就是学生的第二任教师,在学生课下的时间内,有必要监督矫正他们的成长。国学经典应该从课本中走出来,走向学生的生活,来到学生的身边。学生在课本上、课外书上的内容是形式化的,是停留在纸片上的,只说不做,很难让学生对那些知识有一个清醒、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对学生日常规范,社交礼仪方面的指导,所以,国学的启蒙教育要靠教师和家长双方面的努力。在学校学习到了国学知识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校讯通和家长及时地进行沟通和联系,督促教师在家里让学生能够按照学习到的内容进行行动。

总而言之,国学文化博大精深,它带给学生的知识和体会将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诵读国学,是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需要,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国学就像浩瀚的大海,而我们每个人都像其中的一条条小鱼,在努力地探索更深更远的地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希望学生能够乘上一艘兴趣的小船,乘风破浪,在国学的海洋中畅快遨游,尽情地吸收知识的营养。

参考文献

[1]黄景诗. 试论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国学教育[J]. 学周刊,2014,20:153.

[2]胡安顺. 试论在中小学及高师汉语文学专业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J]. 陕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04:22-25.

[3]黎霞. 国学教育与小学生素质培养研究[J]. 才智,2015,08:98-99.

[4]沈青. 别给国学教育穿靴戴帽――小议小学国学教育[J]. 成功(教育),2009,11:77.

[5]范涌峰. 国学教育的理性探究[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