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意识论文(精选5篇)

  • 安全意识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由于煤矿生产是在井下进行的,条件十分复杂、恶劣,因此随时有可能发生一些无法预料到的安全隐患,所以必须要求在井下工作的职工要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以及较高的安全操作技能。为了能够提高职工的素质,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教育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职…

安全意识论文(精选5篇)

安全意识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一些煤炭企业的管理的深入,尤其是那些在破产后重组的企业,煤矿职工的思想会产生波动,变得浮躁,因为煤矿职工缺少安全意识所体现出的是他们的心理,所以下面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两个方面来分析煤矿职工缺少安全意识的原因。首先从主观方面进行分析,职工会存在取巧的心理,有的人为了能够省事、贪图近利、减少麻烦就会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减去自己认为的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规章制度,从而使得事故发生。职工会存有侥幸的心理,有的人明明知道违章生产会有危险存在,但是盲目地认为不是违章就会发生事故,甚至会把偶然的成功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从而也就产生了想碰运气的想法,会做出冒险作业的违章行为。职工会有无知心理和依赖心理,职工会因为没有对安全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重视,安全素质低,从而导致自己无法察觉到所做的违章行为,做出愚蠢荒唐的事,还有的职工没有主见,只会依赖别人,当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问题时不仅不会制止别人的违章行为,还会跟着干。职工存在着麻痹心理,因为已经习惯了平时的工作,从而导致职工在思想上麻痹大意,不会注意在工作时出现的新情况。职工还存在着一种十分有害的心理,那就是逞能的心理,他们为了能够表现出自己,经常会高估自己,明明知道违章是有危险的,却还是不顾一切地去做,结果导致了害人害己的结果。除了这些心理,煤矿职工还有着压抑、敷衍、逆反的心理,一些职工会因为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好或者是家庭在生活中过得不顺利这样的各种原因,让他们的精神感到非常压抑,使他们的心理变得异常疲劳,造成了在工作时精力不集中,反映迟钝的结果,甚至有时他们会失去自控的能力;有的职工缺少责任心,无法安心于他们的本职工作,一直是有着混日子的想法来进行工作,对任何事都敷衍了事;还有个别的职工会不服从领导的安排,没有组织和纪律,经常为所欲为对着干,甚至会铤而走险,到最好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其次是对客观方面的分析,第一点就是管理不严格,一些单位的规章制度并不完善、健全,有的则是有规章制度却不遵循或者没有制度可以遵循,还有的就是对于反“三违”的宣传教育和惩罚力度不够,从而引起“三违”多次的发生。还有煤炭企业的安全培训不够到位,他们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建立培训的制度以及考核的制度,没有遵循先培训后就业上岗的原则,这样就会导致职工缺少了所需要的安全技术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缺少安全意识。另外,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做好、职工的工作条件差也都是煤矿职工缺少安全意识的原因,有的企业不够关心职工的情况,没有了解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的生活,企业应该知道有的职工经常有后顾之忧如住房和子女等的问题,使他们心理负担重,精神更是疲惫不堪;还有的煤炭企业就重视生产的情况,完全不会顾及工作场所狭窄、灰尘大、设备简陋等这样的问题都会让职工形成厌烦的心理,从而影响到了职工的作业行为。

二、如何强化煤矿职工的安全意识

由于煤矿生产是在井下进行的,条件十分复杂、恶劣,因此随时有可能发生一些无法预料到的安全隐患,所以必须要求在井下工作的职工要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以及较高的安全操作技能。为了能够提高职工的素质,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教育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职工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层次、分工种以及分级别的业务知识培训。分层次所指的就是注意职工的文化程度和技术知识掌握的程度,将他们的程度分为三类:好、中、差,通过分类所讲解的内容和方法也应各不相同,“好”的职工就要多讲一些理论,而“差”的职工则要多说操作,还要结合实物来讲解。对于分工种,就是要对各个工种的职工进行分别的、有专业特色的培训,能够做到只要经过培训了就可以用得上。剩下的分级别指的就是要根据职工的技术水平来进行培训,必须要有层次、有重点、有实效性。还有,煤炭企业需要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教育,从而营造出安全的氛围。可以利用一些比较重大的活动日来广泛地展开安全宣传教育的活动,从而在所有职工中能够形成一种大的安全观,使得安全意识在每一个职工的思想中可以根深蒂固。另外,利用一些班前会和学习会这样的会议来进行安全意识的宣传,在会议上必须要向职工清楚地讲解安全和生产、安全和效益、安全和发展、安全和家庭幸福之间的关系,必须要让职工认识到违章是可耻的行为,只有安全才是光荣的,这样做就能够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以及安全责任心。企业还要运用一些历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和身边的事故来教育职工,多编制一些在安全事例方面的书籍发到职工们的手中,或是将真实的事故案例制作成漫画贴在安全事故宣教室的枪上面,还可以通过各种学习的时间来对职工进行事故案例的教育,让一些职工上台讲述安全故事并分析一些安全案例,对在自己身边发生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从中可以吸取教训,或是让违章的职工亲自来教育,让听众能够感同身受,加强警示的作用。

三、结语

安全意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班组;安全文化;建设

作为企业的领导,有责任指导和帮助班组抓好安全文化建设。作为班组,特别是班组长,则应充分认识安全文化建设在班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自觉抓好安全文化建设。

一、在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错误思想

1.认为班组只要按照上级的要求,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就行了,抓安全文化建设是多此一举,班组搞安全文化没有多大必要。这种认识是没有看到安全文化建设对班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因为通过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可以营造安全氛围,宣传和传播安全知识,增强职工的安全观念,把安全作为生活与生产的第一需要,自觉地保护自己和他人;通过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可以牢固掌握应知应会的安全科学知识,学会安全技能;通过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可以实践、开发和创新班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由此可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与抓好班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是一致的。

2.认为抓安全文化建设是上级领导和机关的事,与班组关系不大。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显然,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上级领导和机关负有重大的责任,但这不等于说班组应该负有的责任可以放弃或减轻了。因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归根到底要落实到班组,落实到每个职工,只有班组的安全文化建设加强了,整个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才会有牢固的基础。更何况安全文化建设具有层次性的要求,只有破除“上下一般粗”的做法,形成各自的特色,才能保持企业安全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3.认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只是抓虚的,不是抓实的,是物质条件不足以用精神来弥补。这也是一种错误认识的表现,安全文化即人类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观念、行为、物态的总和,它包括安全精神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作为班组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要抓安全精神文化建设,向职工灌输安全理论,增强他们的安全观念,组织职工学习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规章制度,提高职工的自我防护能力,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另一手要抓安全物质文化建设,配齐劳动防护用品、安全工器具,完善各种安全设施,改善作业环境。可见,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不仅要务虚,而且要务实,应使安全精神文化与安全物质文化共同进步,协调发展。

4.认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这个题目太大,应达到什么标准不好把握。实际上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标准与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标准是一致的。比如,在安全目标上,应实现控制未遂和异常事故发生,实现事故零目标;在安全教育上,应实现教育内容、时间、人员和效果的四落实;在安全防护上,应做到劳动防护用品、用具齐全;在作业环境上,应实现隐患和危险处于受控状态。同时,要坚持改革和创新,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新做法。

二、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如下:(1)安全生产方针政策;(2)安全法律法规;(3)安全规程制度;(4)现代安全管理;(5)安全教育;(6)安全措施;(7)安全减灾;(8)安全效益;(9)安全道德;(10)安全环境。

三、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1.发动职工制定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规划。加强班组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从现在抓起,做出艰苦的努力,因此,班组要结合具体实际制定长期建设规划和短期打算。重点内容的确定应有针对性,应注意加强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的弱项。

2.要把安全文化建设与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决不是离开班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另抓一套,而应该找准切入口和结合处。应从基础抓起,让职工了解什么是现代安全文化,什么是建筑安全文化建设及建筑企业现代安全文化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3.在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中应防止出现两种偏向:一种是因循守旧,认为传统的安全文化一切都好,因而拒绝接纳现代安全文化;一种是彻底否定传统安全文化,认为传统安全文化都不行了,必须以现代安全文化取而代之。实际上,传统的安全文化与现代安全文化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强调加强班组现代安全文化建设,并不否定对优秀传统安全文化的借鉴。

安全意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国家安全;综合安全观

中图分类号:D03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245-02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者明确提出意识形态安全概念以来,意识形态安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1999年,夏保成在其专著《国家安全论》中提出:“国家的安全,就是构成国家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安全。这种安全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国家肌体的安全、环境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作为这三个方面的综合,就是发展的安全。”他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包括道德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和的安全。2003年,陆忠伟出版他的专著《非传统安全论》,把意识形态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的一种形式加以研究。近些年来,学术界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学术界看法不一。主要观点有:

田改伟在《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1期发表的《试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中指出:意识形态安全包括道德安全、政治信仰安全和安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任务。

冯宏良在论文《意识形态安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指出: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质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合法性信仰,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安全在根本上体现为人们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内在价值主张的高度认同和自愿践行。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指社会意识形态的选择免受外部的干涉和侵犯。

徐稳在其论文《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中指出:“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集团、政党或者国家的意识形态的生存和发展免受危险或者威胁的状态。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不会在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网络化趋势下而逐渐弱化或者丧失其存在的合法性。”

杨化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中提出:“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讲的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保持意识形态在政治制度和国家政权、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指导地位。”

张倩从意识形态安全的功能角度把握,在《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确保新疆意识形态安全》中指出:“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讲的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主体意识形态安全,即指一个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黄建明、杜阿奇在论文《积极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体》中,从安全的字源意义来界定意识形态安全,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威胁的相对稳定状态。

王水雄在《论制度变迁中的意识形态安全》中指出:“所谓安全的意识形态,从理想的角度来看,指的是一个群体或集团所接受的思想体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给行为者带来稳妥的物质生活水平、稳定的人身安全,以及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睦相处及互通有无;所谓不安全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危机),从理想的角度来看,则反之。”这是从功能角度界定意识形态安全,强调意识形态安全能够发挥正常的功能。

综上所述,学术界分析意识形态安全内涵的思路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从结构角度进行剖析,一种是从功能上进行概括,一种是从成因上进行探讨。笔者认为,这三种思路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从意识形态自身的结构把握,认为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意识形态能够保持自身结构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从意识形态功能的角度把握,认为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意识形态能够正常发挥其功能;从意识形态安全的成因把握,认为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意识形态没有受到外在因素的威胁,没有危险。这三种观点虽然都反映了意识形态安全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但都不严谨。结构分析突出了意识形态安全的稳定性,把握住了意识形态安全的静止状态,但意识形态安全的结构要素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的关系。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往往是从价值观的变化开始的,然后涉及到思想道德层面,最后反映到哲学层面。功能说突出了意识形态安全的动态特征,但未能反映意识形态安全内在结构的变化。成因说把意识形态安全置于社会环境中考察,但忽视了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结构因素。

综合上述三种思路,笔者对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作如下界定:所谓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意识形态能够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保持自身结构的相对稳定,抵御面临的内外威胁,发挥正常功能。所谓结构相对稳定,是指形成与经济基础相一致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这些要素组成完整的体系,能够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与愿望。所谓功能正常,是指意识形态能够对社会大众具有价值导向、人心凝聚、行为引领等功能。所谓有效抵御外来因素的威胁,是指意识形态克服异质思想文化的侵蚀,体现自身的性质,与经济基础一致,免受威胁。

二、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特点

(一)前导性

意识形态安全的前导性是指,在国家安全体系中,意识形态危机往往是国家安全危机的先兆,国家安全问题往往先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

在国家安全体系中,意识形态安全处于基础性地位,它关系到一个政权的稳固。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总是与统治阶级的政权息息相关。为了颠覆一个政权,敌对势力一般先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正如指出的,“凡是要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从历史上看,一个政权的丧失,往往是从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开始的。当整个社会对意识形态认同发生严重问题,意识形态丧失对社会的价值导向、人心凝聚、思想统一等功能时,就不仅是意识形态危机,同时也是政权危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前苏联领导人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动摇了苏共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在苏联解体前,苏共党员思想一片混乱,许多党员理想信念动摇,纷纷退党,预示着苏联陷入了深重的社会危机之中。早在苏联解体之前,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就准确地预计到,苏联可能分裂。

(二)内隐性

意识形态安全的内隐性是指,无论就意识形态危机的成因,还是就意识形态危机的表现状态而言,都内隐在人们的思想、精神、精神中,不像军事安全那样,显明地呈现出一种剑拔弩张的状态。

意识形态安全起因于人们的思想、心理、情感等精神方面的变化,敌对的双方,无论使用什么手段,最终都要影响到对方人民的精神,而引起精神发生变化的成因,是内隐的,不易被人们察觉的。当然,这种内隐并不是绝对隐蔽的,是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可以感觉到的。

意识形态危机的表现状态也具有内隐性。1957年8月,美国前总结肯尼迪曾预言,在美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之下,苏联“共产主义将从内部解体”,“由于自顾不暇而将停止其侵略行动”,最后“由于发现他们已吞下自己消化不完的东西”而放弃与美国的竞争。一语成谶,肯尼迪的预测被剧变的结局所证实。他所说的“吞下自己消化不完的东西”,是指苏联人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西方的意识形态,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信仰,但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苦果已经生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意识形态危机状态是隐性的,不像军事危机那样明显,往往隐蔽在人们的心里。当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发生问题时,往往表现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的混乱,而不是首先表现为直接的意识形态危机。统治阶级一般总是把精力用来解决经济与政治问题,而忽视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意识形态安全的间接性,使得统治阶级经常对意识形态危机浑然不知,当他们意识到意识形态危机时,意识形态问题已经积重难返。

(三)渐变性

意识形态安全的渐变性是指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发生、发展以及意识形态安全的巩固都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一般来说,军事危机的产生具有突发性,会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统治阶级在军事危机时,能够迅速动员社会力量消除这种危机。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它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并不完全同步,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但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独立性与反复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受到社会思潮、文化传统、民族习俗、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复杂影响,意识形态的变化经常会出现时进时退的现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期的量变过程之后,才会发生质变。无论是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产生、发展,还是巩固意识形态安全,都将经历一个渐变的曲折过程。

(四)全局性

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这一论断揭示了意识形态安全的全局性意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全局性是指,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固、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因而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意识形态不同于一般的学术思想,而是以思想观念的形式表达统治阶级对利益的诉求,解说、论证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合法性,为统治阶级构建社会法律制度提供理论基础。一旦发生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就表明该社会已经陷入严重的社会危机之中,严重的社会动乱或社会革命很可能就要到来。前苏联在解体前,许多人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全盘否定苏共领导人以及苏共历史,整个社会失去了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陷入全面的混乱之中。这些乱象表明,苏联解体已经不可避免。令人感叹的是,苏联共产党有70多年历史的,上千万名党员,当巨大灾难发生时,竟然没有一人出来捍卫苏联共产党!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危机一旦发生,其对社会造成的灾难,很可能远远超过军事危机。

参考文献:

[1] 夏保成.国家安全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9.

[2] 张勤德,戴旭.现代国防大典[K].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330.

安全意识论文范文第4篇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大数据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 发展网络文化,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 新疆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传播机制的构建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及对策 知识分子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思考 关于农村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思考 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标准研究 努力增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主体意识及话语体系创新 浅淡主流意识形态的特征 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像书写 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探析 浅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途径 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思考 从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教材管理 新时期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若干思考 西方文化渗透对我军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及其对策 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3卷)[M],第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郝良华.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与文化创新[J].理论学刊2004

[4]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译本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3.

[5]王列、王雪冬.每球化与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0.

[6]范树成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现状分析与建设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04).

[7]吴琪.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8]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6-7.

注释: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W],http:///house/tj/2013-11-14/c_118121513.htm

[2]新华网: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W],http:///zgjx/ 2014-02/28/c _133149243.htm

[3].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何玲玲,杨毅.探源与思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J].求实,2006(07).

[6].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杜,1986.

[7].中国近代民族觉醒与传统文化的命运.中国传统文化再估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8].陈正良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0.

[9].云杉.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红旗文稿[J].2010:15.

[10].建设中国新文化之管见[N].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07-01

[11]陈正良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0.

[12]..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EB/OL〕

http:///politics/2014-02/27/c_119538788.htm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4]..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EB/OL〕

安全意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紧密相联。要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在把握其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正确认识意识形态安全与话语体系建设的内在关系,积极推进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意识形态安全是由“意识形态”和“安全”两个词组成的。意识形态是政治、法律、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要素的综合。不同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利益,必然产生不同的意识形态。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必然把本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指没有危险,不受侵害。因此,意识形态安全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不受侵害,且稳定存在并得到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党和人民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政权,并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赢得了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胜利。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党执政的基础,是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就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没有被弱化、破坏或颠覆,并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遵循。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指导党和人民前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必然是其思想观念的先进性、科学性、人民性、批判性和与时俱进性的具体体现,能够抵御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和影响,因此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思想体系的安全,必然具有人民性的特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来自于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实践,代表和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被人民群众接受、认同和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是建立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得到人民群众认同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人民群众感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为实现自己的利益服务的,从而主动地接受它并付诸实践,才能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和影响。

(二)基础性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权稳定的基础。曾明确指出:“凡是要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1]194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与党和人民的政权紧密相连。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政权,必须首先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使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不受影响。苏联共产党之所以失去政权,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各种社会思潮冲击下丧失了主导地位,使苏联共产党失去了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从而使国家陷入动乱之中。

(三)动态性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安全也是在发展变化的,具有动态性特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反映,必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如果滞后于社会现实,不能回答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就会丧失其指导地位。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动态性特征。只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其内容表达和价值主张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拥护。否则,就会出现信任危机。

(四)内隐性

意识形态安全源于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和心理情感,而意识和心理情感的发展变化具有隐蔽性特征。社会是由处于不同阶级、阶层的社会成员组成的,各个层次的社会成员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接受和认可程度以及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程度等,都内隐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中,看不见、摸不着。苏联之所以,就是因为苏联人民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面前,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动摇甚至放弃了原有的理想信念。而这种动摇和发展变化往往是隐性的、渐进的,当社会出现混乱,主流意识形态出现危机时,局面可能已无法控制。

(五)根本性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思想理论体系,其安全具有根本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着我国的各个方面,如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出现危机,必然带来国家安全体系各方面的危机。比如,政治安全,政治安全中的政治纲领是意识形态的核心,意识形态安全出现问题,必然带来政治的危机;再比如,文化安全,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意识形态安全出现问题,必然波及文化安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意味着国家各个安全体系中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高度统一,这必然能够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正能量;相反,如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主张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认同,就会带来国家安全体系的各方面危机。

(六)渐变性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意味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理想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遵循,而人民群众对其认可的程度必然受到社会存在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以及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现实,给人民群众的思想带来影响;另一方面,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腐朽思想文化尤其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也会给人民群众的思想带来影响。这些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也具有渐变性特征。只有结合实际,针对不同群体的思想特点,进行思想理论的宣传教育,解决人民群众的思想困惑,才能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与话语体系建设的关系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发挥作用,都必须通过话语表达出来,使人们能够接受和理解,得到人们认同,从而增强其影响力,确保其安全性。因此,意识形态安全与话语体系建设相辅相成,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动力。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影响和促进意识形态安全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出来,使人民群众听得懂、好接受,使之成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锐利武器。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便于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必将为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奠定基础。一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也出现了各种社会思潮,导致思想文化多样,影响意识形态安全。只有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才能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时展同步,对社会现实做出新的科学的阐发,引领和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思想文化,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进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二是增强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说到底是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同。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必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变成时代话语、民族话语,使人民群众愿意听,进而在思想感情上增强认同感,提升其影响力。三是增强人民群众抵御各种反主流意识形态的能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只有通过一定的话语表达出来,人民群众才能够学习和掌握其思想体系。在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西方敌对势力更便于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我们党只有根据时代的这种发展变化,及时调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语言和范畴,积极总结、提炼、吸收网络语言和大众话语,提升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生动性,才能使人民群众不仅能“听得懂”,而且能“听得进”,从而增强人民群众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影响话语体系建设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不仅事关党的执政安全和国家安全,而且影响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一是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号召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号召力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能够代表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紧跟时展步伐,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更好地接地气,赢得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号召力。二是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说服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说服力来自于所表达的思想理论能够反映时代特征,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只有根据时代要求,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才能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反映社会发展实际,增强其说服力。三是影响话语体系的战斗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战斗力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批判力。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只有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经典话语变成朴实话语,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有说服力的批判,帮助人民群众划清是非界限,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战斗力。

四、积极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要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促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使人民群众接受、认同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自觉运用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一)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之源。没有先进科学的理论,就没有解决现实问题的话语体系,也就没有意识形态安全。然而,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保持其先进性、科学性和对现实问题的说服力,必须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党的十以来,我们党坚持问题导向,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构建与时展相符合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意识形态安全与否取决于信奉的意识形态能否指导、帮助人民群众解决面临的问题。因此,要根据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升意识形态理论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二是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创新。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于,它始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始终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相一致,始终代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要求。因此,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根据人民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利益诉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理论,构建反映时代特色的话语体系,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进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及其话语体系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三是遵循客观规律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在于其始终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而要代表社会发展方向,就必须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研究,在准确把握各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吸收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进行理论创新,以科学揭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永葆主流意识形态的生机与活力。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革命时期的话语体系,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因此,马克思主义要发挥作用,必须认真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人民群众的认知认同问题。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认知认同,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二是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真理的普遍性,但如果不与中国的时代特征和客观实际相结合,就解决不了中国的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中国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会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和历史任务的转移而产生新的话语体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话语与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解答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并用这些“话语体系”教育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才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时代化

意识形态话语不仅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而且是一个不断转换与重构的符号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时代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话语转换为时代话语,以表达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新实践、新创造。我们党历来重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时代化,始终根据时代特征和现存的实际情况,构建反映时代特征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引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胜利。在革命战争年代,以阶级斗争为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共产党人取得革命的胜利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充满着激励斗志和革命的话语;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党和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充满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话语,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是硬道理”“中国梦”,等等。广大人民群众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引领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居世界第二位,超过日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我国从“革命话语体系”向“建设话语体系”转换的实践证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出新的阐发,才能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党和人民群众正在做的事情相结合,形成引领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人民群众才能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信仰。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大众化

话语是表达思想的桥梁,离开了话语,再好的思想观念也得不到表达和传递。但话语表达思想、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听得懂,听不懂的语言是起不到思想观念传播作用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经典话语”转换成“朴实话语”,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地气。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都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大众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阐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表达了革命必胜的信念,用“三座大山”来阐发民主革命时期的任务,加深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为取得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我国建设和改革时期,邓小平用“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引导人民群众大力发展经济。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表达党对人民的感情;用“‘老虎’‘苍蝇’一起打”表示反腐败的决心,等等,向人民群众有效传递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就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大众化,用朴实的话语阐释深刻的理论,增强话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更好地融入群众、更好地入脑入心,进而提升人民群众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影响的能力,有效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