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师节诗歌(精选5篇)

  • 小学生教师节诗歌(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诗歌大都短小精练、意蕴丰富,且具有较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大都喜欢诵读诗歌。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而深入体会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不过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则过…

小学生教师节诗歌(精选5篇)

小学生教师节诗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歌;反复朗读;认真体味

诗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历史悠久,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吴越春秋记载,远古人们就曾创作出反映狩猎生活的诗歌《弹歌》,孔子也曾对上古诗歌进行整理而终成《诗经》一书。自汉晋后,诗歌作者日趋众多,至唐朝诗歌这一文学创作形式更是达到了巅峰,不仅诗人众多,诗歌作品更是灿若星河。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不仅对于学生知识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学生心理、情感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诗歌作为一种语言凝练、意蕴丰富、节奏感强的文学体裁,非常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通过反复地诵读,也可以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选用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做好小学诗歌的教学工作也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但作为一名多年奋斗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一线的教师,笔者认为,当前的许多学校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开展得不够好,主要表现在:机械识记、注重讲解、过深挖掘、教学枯燥等,从而影响了小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一下小学语文诗歌应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一、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诗歌大都短小精练、意蕴丰富,且具有较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大都喜欢诵读诗歌。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而深入体会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不过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则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字词的教学、释义的解析等被他们看作教学的重点,一节课的知识点往往抄写了一黑板,从而挤占了学生的诵读时间。这样的课不仅教师上得累,小学生更是苦不堪言,天长日久,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逐渐消磨,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因而,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教师应将其教学重点放在诵读上,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要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觉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之美,最终熟读成诵。朗读诗歌最先可以采用教师泛读、录音诵读等方式,使学生听准读音、辩准节律,然后让学生跟读、齐读、逐一朗读等,教师通过指正错误读音和读法,最终使学生达到正确熟练诵读的目的。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只需读准字词音调、诗的节奏就行了,随后对学生诵读时的错误予以纠正就可以了,至于诗歌的内涵、思想等,尽可能让学生慢慢体味就行了。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诗歌具有丰富的意境,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如此。因此,学习诗歌不能停留在字面意思的探求上,而应深入作品本身,探求诗人字面意思之下隐微曲折的情感。不过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如果让其自行探求诗歌的丰富意蕴,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诗歌所呈现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以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知。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整首诗写得悲壮慷慨,气势磅礴,既充满了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又写出了渴望良将定边,不再有战事的盼求,可谓意蕴丰富。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如果我们不能创设出当时边关苍凉悲壮的意境,则学生就很难对诗句的深刻含义有所领悟,为此,我们可以首先从景物分析入手,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品味。目前大多数中小学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室,为了使学生对古边关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介绍背景知识的视频或图片,以加深学生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将学过的其他一些边塞诗融入教学中,从而加深学生对诗的意境的理解。

三、抓住“诗眼”,认真体味

每首诗中,总有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的传递主旨的字句,称之为诗眼。抓住这些词句,认真诵读,深入理解,就能很好地把握诗的中心和领会诗人的情感。如“二月春风似剪刀”中的“剪”,“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等,教学这些古诗时,教师就应该重点抓住这些“诗眼”,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随后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增强学生对古诗传递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古诗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蕴以及灿若星河的诗人、诗作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当前,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承载着向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因此,应该加强古诗的教学,探求多种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对古诗意境、语言等仍诿栏薪行深入体会和把握,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形式不断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小学生教师节诗歌范文第2篇

一、儿童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吟诵环节目的不明确

从当前实际的教学活动来看,吟诵环节目的不明确的问题一直存在,这也是导致儿童诗教学没有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原因之一。具体来说,部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没有认识到儿童诗和其它课文教学的区别所在,也没有认识到儿童诗教学所能起到的作用。从而在吟诵环节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和其所能起到的作用相背离,从而降低了教学成效。比如儿童诗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但是部分教师在吟诵环节教学目标上没有涉及到学生想象力,只是让学生单纯诵读,这就会导致学生的想象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2.教学活动缺少深化分析

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直接相关,教学方法恰当与否,是教学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的关键。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在不少学校中,要么受困于教学资源,要么局限于教师理念,在教学活动上始终还是存在不够深入的问题。这就会导致儿童诗教学的效果不会像预期一样,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上也必然会出现一定的不足和缺陷。

3.对诗歌情感把握不足

对于儿童诗的教学,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切入,从而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的切入点非常单一而且雷同,尤其是缺少对诗文情感的分析,这就导致教学效果与实现学生多元化发展的目标不相符合。具体说来,情感把握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诗歌内容的讲解,对其深层次含义的分析比较缺乏,对诗歌所涉及到的技巧也缺少足够的分析。这就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二、儿童诗教学的具体策略

1.加强诗歌吟诵

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吟诵诗歌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能够加强对诗歌的记忆,也能够通过吟诵形成一种氛围,从而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际的教学中,诗歌吟诵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吟诵,另一种是学生自主进行吟诵。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可以将其结合起来展开对儿童诗的教学。教师可以针对诗歌吟诵的基本原则进行讲解,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吟诵,通过教师吟诵示范,带领学生一起吟诵,就可以让学生正确对诗歌断句,同时在吟诵过程中加强理解和感受,理解深层次的内涵。

2.深化诗歌分析

吟诵诗歌只是儿童诗教学的第一步,在熟练诵读之后,需要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对其内涵、情感等展开研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进行自主分析,按照自己的理解,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总结,提出综合性的分析观点,纠正学生理解上不正确的地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内涵。比如,针对《一株紫丁香》进行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如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为什么要“栽在老师窗前”,通过这些小问题,让学生自主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然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其他同学交换意见想法。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念看法进行总结,然后提出总结性的概括陈述,尤其是针对学生理解存在偏差的地方要进行纠正,确保学生能够对其正确认识。

3.把握诗歌情感

诗歌是表达情感的极佳载体,而且诗歌的创作大多是有感而发,寄托了专门的情感。所以,在儿童诗的教学中,必须要对诗歌的情感进行把握,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实现以情教学、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比如,在针对《雨后》进行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对诗文进行阅读,然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小哥哥裤子满是泥巴,嘴里说着糟糕,但脸上却是欢喜的通红?为什么小妹妹提着裙子小心翼翼的跑,但心里却希望摔一跤?在诗文所描写的季节中,你是否会像小哥哥或是小妹妹一样?”凭借这样一个教学流程,不仅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也刺激的学生的记忆,使其将记忆中的相似场景挖掘出来,由此引发共鸣。

小学生教师节诗歌范文第3篇

[关键词]第三学段;教学策略;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75

著名诗词教学专家叶嘉莹先生指出:“当下诗词教学的核心是让诗词从抽象转化为具体,让当世之人也能体悟到古人的情感、心智、意趣。”教学古诗词,要借助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古诗的内在意蕴,体验诗人的内在情感。下面,笔者以《宿新市徐公店》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领学生体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一、借助原始经验,初步感知意象

小学生要体悟古诗的意境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借助学生原本的经验对意象形成初步的感性认知,从而为感受意境进行铺垫。

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之前,教师为学生出示相关图片,并引领学生背诵《池上》《小儿垂钓》等展现儿童天真烂漫的诗歌。通过对比联系、归纳共性等方式,激活学生的原始经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诗中儿童这一鲜活的形象。紧接着,教师揭示课题,简介诗人范成大,并告知学生范成大是古代描写儿童最多的一位诗人,从而引领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在儿童上,为《宿新市徐公店》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走进古诗前并不是一张白纸,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认知条件。教师要依托这样的认知经验,引领学生从文本入手,以原始性经验浇灌文本,从而为全面而深入地体验意境奠定基础。

二、聚焦韵律诵读,整体把握诗意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跳跃性与凝练性、韵律性与节奏感。诗歌的韵律与节奏不仅仅是诗歌音律美的体现,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要善于从诗歌的韵律入手,让学生们在富有节奏的诵读中理解诗意,为理解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如,在诵读这首《宿新市徐公店》时,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诗歌中的生字词,同时应将平仄之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感受诗句的节奏美,体会其活泼、跳跃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相机理解“篱落疏疏”“一径深”“未成阴”的意思。在解决了理解的“拦路虎”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将整首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

这样,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节奏,初步体会诗歌的大意,并形成对诗歌的整体性理解,缩短了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为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铺好道路。

三、品味核心词语,诵读释放情蕴

诗歌的意境是借助语言呈现出来的,尤其是一些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词句。著名国学专家王国维曾经说过:“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因此,要理解意境,就要关注诗歌的诗眼,借助对典型、核心语言的品味,开掘出其中的内在情感,从而真正体悟其内在情韵。

如,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就紧扣诗歌中的“疾走”“无处寻”等语言,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儿童的天真与活泼,理解诗人对儿童源自内心的喜爱。最后,教师引领学生尝试以诵读的方法来感受诗歌的情韵,让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从而获得对诗歌的审美体验。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教师并没有对诗歌所有的语言平均用力,而是聚焦最能体现诗歌情韵的典型性、关键性语言,让学生进行感知,获取了对诗歌意蕴的深入理解。

四、创设平台描述,联想拓展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与诗歌所描绘景色之间的交融。在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大意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诗歌展现的情景进行深入描绘,即二度创作。这种描绘的过程是对诗歌意境深入感知的过程。语言描述越具体,其意境就越丰富,学生也就越能够沉浸其中。

在学生整体理解了诗歌的大意之后,教师借助课文中的插图等资源,引导他们想象儿童捕捉蝴蝶的情景:“蝴蝶是怎样飞的?孩子们又是怎么捉的?最后蝴蝶飞入草丛,他们又是怎样的一副表情呢?”然后,教师引领学生将所有想象的细节进行描述,将儿童捕捉蝴蝶的过程丰富化、具体化,从而把诗歌的整体意境呈现在眼前,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身心都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

在诵读理解的过程中,学生能初步体会到诗歌的内蕴;运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过程是学生对诗歌内在情蕴深入具体理解、感悟的过程。

小学生教师节诗歌范文第4篇

《再别康桥》是20世纪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案例背景:

本课学习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教师指导朗读,体味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指导绘画诗歌的内容,把握意象;欣赏诗歌的绘画美,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中职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既不喜欢也不重视,缺乏相应的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据此,本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起点,通过配乐朗诵的艺术形式和将诗歌的内容绘制成图画,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

【案例实录】

教学片段一: 品读诗歌

导入新课后,集体朗诵,课件提示朗读节奏和韵脚;学生标出诗歌的节奏和韵脚并试读诗歌,感受朗读节奏和感情,感受其语言之美。

师: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v1w:@首诗讲究押韵 ,韵脚是:来、 彩、 娘、 漾、 摇、 草、 虹、 梦、 溯、 歌、 桥、 来、 彩。

生v2w: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生v3w: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结构形式。

生v4w: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有音乐之美。

播放画面:教师范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形象美,进而感悟诗歌形式的建筑美。师:这首诗的诗节和诗行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

生v1w:这首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

生v2w: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师:这首诗在形式上体现建筑美

播放视频:现在让我们一起听下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同学们听得时候注意用笔划出它的停顿、重音、喜欢的地方可以轻轻跟读,并感受下自己读的和配乐哪里有差距。

配乐《春江花月夜》视频朗读;学生看视频并美读诗歌,读的时候体会诗人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读课文,老师巡回指导)

师:课文读好了,同学们心中有怎样的情感油然而生呢?

生(1):流露了诗人要离开康桥时一股淡淡的哀愁。

生(2):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恋恋不舍。

师:同学们对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的很准确。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诗作者的情绪表达过程:诗歌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的不可遏制的爱,这种爱让人欢喜让人忧。诗人的感情是变化的,给我们的是一种起伏跳跃的旋律美和音乐美。

教学片断二:分析意象

诵读中同学们感悟到: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每一节诗都能绘出一副优美的图画,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师:诗中那些词语充满色彩感,表达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生:诗人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的词语有:云彩、 金柳、夕阳、波光、 艳影 、青荇、 彩虹、青草、 斑斓。

师:将全班分为七个小组,小组讨论,用一句话概括每节诗的画面内容。

生(1):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挥手作别。

生(2):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生(3):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

生(4):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清潭。

生(5):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在星辉斑斓里高歌。

生(6):寂静的夜晚注视宁静的康桥。

生(7):挥一挥衣袖悄悄别离康桥。

师:绘图。小组合作将每节诗的内容绘成图画,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七人在黑板上通力合作,描绘出诗歌中所体现的景色,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想象异常丰富,大家沉浸在创造的欢乐和对意境的描述所产生的愉悦中。

师:通过图画同学们了解了诗歌的意象,体会了诗歌的意境之美,这首诗的意境美在哪里?

生:康桥的景色太美了,诗人对母校恋恋不舍。

这节课结束了,学生们还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诗歌像抛向湖面的石子,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 。

【案例后记】

案例的操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主线,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深。本课是如何运用教学策略?

这首诗语言优美,诗的语言及感情的赏析是教学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朗读教学贯穿始终,师生视频范读、 配乐朗读、齐读 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了学读、 练读 、美读的提高过程,学生在品读中感悟了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

对于诗歌的意象的赏析,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由小组讨论找出诗中描写的意象,后由学生画出作者的感情变化图,通过分析意象了解诗歌的绘画美、意境美,进而把握作者的感情。

引导小组讨论交流,学会了赏析诗歌的方法,师生互动好。

【案例分析】

本案例将教学分三块:朗读、 绘图、 赏析。体现"重在诵读,重在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朗读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以读促悟。

小学生教师节诗歌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提高

诗歌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学史中,一直是一种重要的体裁和文学表现形式,同样,也是人们教学的重点。从古到今,诗歌的演变先是从先秦开始延续到近代的古典诗歌,再到现代诗歌,历史的发展十分丰富,同样诗歌也在很大程度上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兴荣衰败,在此就不一一论述。学生能够在诗歌美好的语言里,领略到生活的美,感悟生活的真谛,教师要做的就是扮演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能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找到代入感。

纵观现今的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尤其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教学的方法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笔者对这些现状和问题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目前小学诗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倾向于功利化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阻碍了诗歌的发展,虽然我国如今已经渐渐改变教育模式,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对传统的诗歌教学的影响已经是根深蒂固。诗歌教学往往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多拿几分,所以教师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对备考知识点的传授与强化。而最常见的传统诗歌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背诵与默写,彻底忽略了诗歌一开始存在于课本的初衷。而且由于诗歌在语文答卷中的分值不高,学习的重心往往放在数学、英语这块所以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也不很重视。

(二)现代快餐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

随着现今社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快餐文化”成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的又一个新词汇。网络和媒体以其独特的存在形式与传播效率,文化种类、传播形式的多样性让当代的学生置身于多元文化的包围中,浅阅读模式时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例子。根据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性,他们在网络媒体上进行阅读活动时,往往会选择一些意义容易理解、文学形式简单的文字。然而诗歌的精悍程度,以及诗人情感与对社会感悟的高度浓缩与升华,让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望而却步。诗歌是需要耐心阅读,仔细品味其中字句以后才能u渐领悟其神韵的,不适用浅阅读这种阅读模式。由此可知,诗歌在小学生中的流行程度比较低。

(三)诗歌教学环节的固定模式化

教学环节的固定模式化也是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引出题目、点破题意、简单介绍作者、范读、诗句解析、诗歌背诵和最后教师布置的巩固练习,这一套下来就是现今小学诗歌教学中的传统模式。原本内涵丰富、极具神韵的古典诗歌由于在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的绑定下,使得教学课堂变成了一潭死水,无意间就扼杀了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

二、提高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加强小学生对于诗歌的阅读,丰富学生的课外诗歌阅读

正如哲学的定论“量变导致质变”,学生若想要学好诗歌,是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的。有了足够的积累量,对于诗歌的学习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在阅读新的诗歌时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诗歌积累量,仅仅靠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不够的。教师可以借用假期来给小学生布置诗歌类的作业,例如我曾经在教学小学二年级的古诗《赠刘景》前,我会在周末假期以前布置给学生课外去阅读其他的关于送别的诗歌,并且让他们找到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在下一周的课堂上进行展示。有的同学找到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并且能在课堂上简单表述该诗的含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外诗歌的阅读量,更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人的“送别”是何种含义。

(二)通过对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人的情怀

诗人的身世与所处的特定的时代环境,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诗人情感的流露。学生要能真正了解一首诗的内涵,必须先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和人生遭遇。考虑到现代人和古人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感情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使学生对诗人创作情感的体会与领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且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小学较低年级同学的接受能力,讲述的语言要尽量简单。因此,在诗歌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懂得营造一种诗歌学习的氛围。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时,我会在学生默读诗歌的过程中,用较诗意的语言缓缓在学生耳边将诗歌的意义用言语表达出来,适当的配以古意的音乐让学生在阅读诗歌的过程能够比较投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小学诗歌教学

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体制中,多媒体的应用也在渐渐的普及的过程中。其实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无疑是一个十分省心省力的方法。例如我在教一年级的《鹅》这首诗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我会制作一个ppt的课件,除了基本的教学环节以外,我还会在诗歌的解读环节上配以精美的卡通画和声音,这样会使小学生很容易理解和记忆诗歌,而且最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和关注点,教学质量自然而然就有了保障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