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精选5篇)

  • 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区域单一,多元区域是基本 首要的误区就是幼儿园提供给幼儿的区域实在有限,这也是很多幼儿园都确实存在的问题。为了节省开支,节省精力,不少幼儿园认为,只要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就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就可以培养并开发幼儿的各项综合素质。这是…

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精选5篇)

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区域活动;应对策略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经常开展的一种活动,同时也是为了幼儿良好全面发展必须开展的一种区别于讲授课堂的自主活动形式。目前,不管是私立还是公立幼儿园都会采用这种方式对幼儿进行合适的思想引导和基本合作意识的树立。但是,也有很多幼儿园在开展此类区域活动时存在很多的误区,这些误区有可能会影响到对幼儿的教育以及幼儿的各种认识的形成,因此在这里分析一些常见的误区,提出相关应对策略显得十分必要。

一、区域单一,多元区域是基本

首要的误区就是幼儿园提供给幼儿的区域实在有限,这也是很多幼儿园都确实存在的问题。为了节省开支,节省精力,不少幼儿园认为,只要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就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就可以培养并开发幼儿的各项综合素质。这是严重的教育误区。

因此,幼儿园提供多元区域活动是保障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一般地,幼儿园的区域活动都应该包括制作区、美工学习区、表演区、角色扮演区、阅读区、科学益智区、语言练习区、感官操作区、沙水戏耍区、运动锻炼区等,这些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功能,如果一个幼儿园提供的单一的区域,那么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就只有可能学到单一的一种功能,而且,单一的区域还不一定能发挥了教育目标下的预设的功能。以此看来,要能够确确实实的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意义,多元的区域活动设置是一基本条件。

二、区域间关联性差,优化区域结构为要务

其次,误区之二就是在保证了多元的区域之后,每次的区域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差,也就是每一个的区域活动是单一的一个单元,并没有和其他的区域之间产生互动。这样的误区经常是由于安排不当和区域结构混乱造成的。对于这样的教学误区,首要的是要认真的对每次活动的区域进行合适的部署,并在部署过后对整个的区域结构进行优化。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每次的区域活动是由一个区域和几个子区域组成,因此要在大区域的大主题下进行其他子区域的恰当安排,这样才可以恰如其分的促进幼儿相关人格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在主题为“我为自己骄傲”的大主题的区域背景下,我们可以设置以下的几个子区域制作区、美工区、角色扮演区。由制作区制作蛋糕,美工区需要制作放在蛋糕上的图画,角色扮演区让孩子自己去市场上卖掉,这样一个完整的区域活动不仅让幼儿体会到充分自由的快乐感和满足感,同时还可以深刻地让幼儿真正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三、干预不当,严格教师培训是必需

区域活动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各项素质,同时也是让孩子体会到快乐感和满足感的一个平台。但在一些幼儿教师看来,只要是老师觉得不顺的就一定要纠正孩子,从而达到自己所预期的效果。这样的误区之所以存在,最根本的原因是,对于幼儿教师的准入标准太低,并且没有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定期的教师培训,从而使得教师不恰当的实施教育。

要始终把严格培训教师的基本操守及基本教学素养作为提升教学水平的必需途径,才能始终让幼儿在正确的教师干预下开展高效的区域活动。要让幼儿在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同时,针对自己的兴趣,有选择的参加到区域活动中。比如,在进行不同区域间互动的区域活动时,教师要把幼儿的自主选择重视起来,更不能也不要刻意去任着教师的性格去强制安排幼儿去做幼儿不想做的事情,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与此同时充分尊重幼儿也是必要选择,要始终以幼儿的兴趣点为起点,这样才能把开展区域活动的正面效果扩展到最大,并且最大化的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干预不当并不是说不能干预幼儿的活动过程,而是要进行恰当的指导并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探索,学会交往。

四、反思不足,吸取教训是重中之重

需要强调的另一个重要的误区和教师的工作密切相关。一般的,在举行完区域活动后,很多教师会以为万事大吉,但其实在每次活动结束后要对每次的区域活动做一个经验总结和反思。只有这样,幼儿多方面健全的发展才会有后备保障,幼儿园在保障幼儿的各项基本素质正向发展的大方向上才会保持前进的势头。这也是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发挥其至关重要作用的体现。

当然,做到一活动一反思,一区域一监督的程度并不容易。如何才能保障区域活动的个性化和丰富化,作出怎样的反思才更有利于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这都是需要在反思过程中获得,也需要在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中得到进步。在今后的组织活动中教师需要遵循政治哲学中的这样一条规律,那就是始终坚持从实践到认识的无限反复,并最终获得真理。贯穿到区域活动中就是要充分挖掘每次活动、每个区域的教育功能,努力开发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和天赋。比如,在以“我为自己骄傲”为主题的区域活动结束后,所有参加此次活动的教师应该聚在一起开一次研讨会,讨论这次区域活动的成与败,研究在今后的区域活动中应该有哪些进步,并避免那些失误,并要求教师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做活动后总结。

总之,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自主性活动,因为这样一种活动给予了孩子充分的选择空间,可以让幼儿在这个区域里无拘无束的和同伴一起玩耍,并且能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主动地、充分地学到更多更牢固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童瑶.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行为研究[D].河北大学,2013

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集体活动;区域活动

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两种主要活动形式。区域活动也称区角活动、活动区活动等,是指以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园教育目标以及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划分一些不同的区域,如积木区、表演区、科学区等,在其中投放一些合适的活动材料,制订活动规则,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域,通过与活动材料、同伴等积极互动,获得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的活动。[1]集体活动是指以某一教育目标或内容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以及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等因素,在某一相对固定的单位时间内,主要以集体形式,在教师引导下组织与开展的教育活动。

区域活动具有自由性、自主性、个性化和指导的间接性等特点。相对而言,集体活动具有控制性、引导性、共同性和指导的直接性等特点。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各有优缺点。区域活动可以更好地照顾幼儿的个别差异,促进个性化学习与探索,但有时效率比较低,容易成为一种没有目标的日复一日的重复性“玩耍”。相对而言,集体活动效率比较高,有比较明确的教育目标,但对幼儿个别差异关注不够,由于受单位时间的限制,一些操作活动不容易充分展开,甚至出现“有操作无探索”的现象。

处理好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扬长补短,这是“探究、体验、发现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反思: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不同程度的分离与对立

1.结果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倾向于集体活动,轻视甚至忽视区域活动

结果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关注与强调相对固定的结果,如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等,不同程度地忽视个性化的过程,如科学探索等。即使有科学探索,也只是达到结果(学习与掌握科学知识)的手段与工具。只有那些有助于结果(相对共同与固定的所谓正确的)达成的探索才会受到重视,那些没有结果的探索都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也被看成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因此,结果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更倾向于集体活动,不同程度地轻视甚至忽视区域活动。因为集体活动能在有限时间内达成结果,即使需要探索,一般认为,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索更加有效,因为幼儿只需按照教师设计的实验程序进行实验,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没有结果的探索,获得教师想要的实验结果,掌握相关科学知识。

例如:在“滚动”这一大班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首先向幼儿介绍了实验材料(三个易拉罐,其中两个是空的,一个是装有饮料的)和记录纸,然后讲解了接下来幼儿要做的四个小实验:第一个实验是同时让两个空的易拉罐分别从两块同样倾斜度和光滑度的木板的同一起点上滚下去,观察与记录哪个易拉罐先滚到底;第二个实验是同时让两个空的易拉罐分别从两块同样光滑度和起点的不同倾斜度的木板上滚下去,观察与记录哪个易拉罐先滚到底;第三个实验是同时让一个空的易拉罐和一个装满饮料的易拉罐分别从两块同样倾斜度和光滑度的木板的同一起点上滚下去,观察与记录哪个易拉罐先滚到底;第四个实验是同时让两个空的易拉罐分别从两块同样倾斜度和起点的不同光滑度的木板(将其中一块木板翻过来覆盖上一块毛巾)上滚下去,观察与记录哪个易拉罐先滚到底。教师讲完实验要求之后,让幼儿自由组合开始实验。在分组实验过程中,显然有些幼儿忘记了实验要求,对实验材料也比较陌生与好奇,他们随意地滚动易拉罐,玩弄木板,一会儿将木板垫高点,让易拉罐滚下去;一会儿将易拉罐放在木板上用力一推,让易拉罐滚下去……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教师又将幼儿集中起来,让幼儿围着教师坐在小板凳上,从第一个实验开始总结,如果各个小组实验的结果都相同,总结可一带而过;如果各个小组实验的结果不统一,教师就当着幼儿的面亲自进行实验,验证其中的一种结论。就这样,教师一直将四个实验都总结完。然后,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更确切地说是灌输或强加给幼儿)影响物体滚动速度的因素。最后,教师又给幼儿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启发幼儿结合自己在这个活动中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其他问题。

类似现象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并不罕见。这些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教师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更关注集体活动,很少关注区域活动。在上述活动中,幼儿对实验材料不是非常熟悉,不同幼儿的水平不同,做这些实验需要的时间也不同,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也不同,能够开展的实验的难度也不同。在有限的集体活动时间里,幼儿不能在自己已有水平的基础上,按照自己喜欢与擅长的方式进行探索,更多的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实验程序去实验,说得更确切点是教师在通过幼儿进行实验,幼儿是教师设计好的实验程序的执行者与完成者。对于幼儿而言,可以说是“有操作无探索”。此时,时间有限的集体活动承载了过多的任务,不堪重负,致使幼儿在许多活动中浅尝辄止。

当然,有些教师在科学教育实践中也会关注区域活动,如在开展某一科学教育活动(如磁铁、沉浮等)之前,先在区域中投放相关材料,让幼儿熟悉这些材料,为接下来的集体活动做铺垫;或者在开展集体活动后,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加深理解或完成集体活动中没有完成的实验或探索。此时,教师虽然也考虑了区域活动,但更多的是将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活动的一个辅助部分。这实质上也反映了教师对区域活动不同程度的轻视。

2.过程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倾向于区域活动,不同程度地轻视集体活动

过程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更关注与强调个性化的过程,如科学探索等,至于这种过程有无(相对共同与固定的)结果,结果如何,则不被重视;强调幼儿自由与个性化探索过程本身的价值,包括探索过程中的各种摸索、尝试与没有结果的探索。因此,过程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更倾向于区域活动,因为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科学探索,不受时间的限制,并且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索。

有些幼儿园不同程度地缩减了集体活动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区域活动。在一些幼儿园中可以发现,一天中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开展区域活动或户外活动,是在“探索”。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幼儿并没有探索,更确切地说是在“游荡”,即使有探索,这种探索往往也是比较肤浅的。可见,教师对于区域活动的过分重视,并没有促进教师对幼儿个别差异的更加关注,以及对幼儿探索的加强。由于缺少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的分享与交流以及教师引导的提升与激发,幼儿此时的探索往往会流于形式。因此,片面强调区域活动,不同程度地轻视集体活动,也不是我们应有的选择。

二、问题的根源:二元对立思维方式

在结果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结果是至高无上的,过程是从属于结果的,因而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共性和统一性,而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原本的多样性、个性和不确定性。正因如此,集体活动所具有的控制性、引导性、共同性和指导的直接性等特点被结果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所青睐;与此同时,区域活动由于具有自由性、自主性、个性化和指导的间接性等特点而备受冷落。

相对而言,在过程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中,过程是至高无上的,结果是从属于过程的,因而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丧失了原本的相对固定性、统一性和确定性。幼儿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必理会和考虑科学的规律与确定性。正因如此,自由性、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区域活动受到青睐,而控制性、共同性的集体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冷落。

过程与结果是分离与对立的,一方的存在是以取消或支配另一方为前提的。虽然一方取得了统治地位,但是因缺少对方所赋予的一种反向力量而使原本的优点变成了缺点,最终导致两败俱伤:在结果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结果与过程都是唯一的、确定的,丧失了不确定性;在过程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中,过程与结果都是不确定的、多样的,丧失了确定性,发展到极端就成了机械的相对主义。

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思考问题的方式,即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改变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代之以对话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幼儿园科学教育便会产生一种过程与结果内在统一取向,从而使过程与结果、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形成一种动态变化与积极互动的关系。

三、一种探索:探究、体验、发现为一体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中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动态变化与积极互动

探究、体验、发现为一体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过程与结果内在统一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一种积极尝试。由于发现是建立在探究与体验基础上的,所以它在具有意义和确定性的同时,也具有不确定性,这种确定性是具有内在不确定性的确定性;由于探究与体验处于和“发现”的联系之中,所以这种探究和体验在具有不确定性的同时又具有方向性(即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具有内在确定性的不确定性。这种科学教育必然强调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的内在统一。

1.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动态变化

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的时机、种类、内容、持续时间等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源于两者之间的交流与内在统一。

例如:在“滚动”这一科学教育活动中,开始时可能只有一个区域是有关“滚动”的,教师在科学区投放一些相关实验材料,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时自由探索。在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开展相应的集体活动,如让幼儿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以及讨论遇到的问题。此后,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或者受了同伴或教师的启发,或者为了使探索活动更加深入,幼儿可能会带一些相关的图书来幼儿园,或者收集一些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此时与“滚动”这一主题相关的“阅读区”就应运而生了。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集体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原来可能只有实验探索,后来可能会加入绘画、图书等方面的内容,区域活动的种类、内容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到一定时期,幼儿可能会开始专注于制作“滚动”的图画书,而不再是实验,此时科学区中“滚动”的内容就可能取消,而阅读区成为重点。随着这种区域活动重点的转移,集体活动的内容也可能发生相应变化,由原来有关“滚动”的实验探索方面的分享,转变为有关“滚动”的绘画、图画书阅读等方面的分享。此后,幼儿可能不再满足于绘画或图画书阅读,而萌发了想要根据有关“滚动”的经验进行设计制作的建构活动,如设计制作小汽车等,此时建构区可能成为区域活动的重点,集体活动也将向这方面转变,这种转变又可能进一步促进区域活动的丰富与深化。

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在内容等方面都发生着变化,特别是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开展的时机与持续时间也必然是变化的。但是,目前许多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却是相对静态的,如每天什么时间开始集体活动,大概持续多长时间,什么时间开始区域活动,开展多长时间,等等,都是基本固定和预先规定好的。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不利于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的动态转化。为此,幼儿园可以尝试根据需要确定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开展的时机与持续时间。如幼儿在某一段时间内需要在区域中进行探索时,教师就可以打破每天定时开展集体活动的常规,让幼儿从事区域活动。到了一定阶段,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了想要与别人分享的发现或希望别人帮助解决的困惑时,就可以开展集体活动,而不论这一时刻按照原来的规定应该开展区域活动还是集体活动。总之,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开展的时机、持续时间、内容等应该根据需要而定,是动态变化的。

2.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积极互动

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还应该是积极互动的,这种互动主要是活动内容方面的。这也是由两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决定的。

例如:在“滚动”这一科学教育活动中,开始时幼儿可能主要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自由探索。当幼儿有了一些发现,遇到一些需要别人帮助才能解决的困惑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幼儿开展集体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幼儿彼此分享各自的发现,提出一些希望别人帮助解决的困惑。在这种分享中,幼儿有了新的收获,明确了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得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启示,有可能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想法,并且迫不及待地想去实施自己的方案。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幼儿再次从事区域活动。由于集体活动的推动,此时的区域活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难度上都将有新的提升。随着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幼儿又会有一些想与别人分享的发现和希望别人帮助解决的问题,此时就可以再次开展集体活动……正是在积极互动中,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都不断深入与丰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虽然也考虑并尽量体现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的关系,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的相关经验,为了保证集体活动的完整性,某些内容常常重复。例如,在一个关于“艾青”的科学活动中,幼儿已经获得了一些经验,但教师开展集体活动时,还是重复了一些幼儿已有的经验,如要幼儿看、闻“艾饺”,说说自己的发现。当有的听课者提出“这个活动有些内容多余,可以省略”时,这位教师的解释是:“之所以保留是为了体现活动的完整性,如果去掉,会显得有些‘突兀’,不完整了。”这里所说的“突兀”其实更多的是对观摩活动的成人而言,对于幼儿而言,去掉这些内容反而是“完整”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需要,特别是区域活动或集体活动中幼儿解决问题的需要,来决定集体活动或区域活动的内容与难度。

参考文献:

[1] 王春燕,王彦萍,秦元东.幼儿园课程论.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5.201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llective and Regional Activities in the Science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s

QIN Yuandong

(Preschool Teachers’ Institut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

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活动;质量;现场观察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7/08-0006-05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早期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受到政策制订者、研究者和幼儿家长的高度关注。幼儿园教育质量往往通过“产出性质量”和“过程性质量”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产出性质量通常表现为儿童的发展或儿童能力的提升,过程性质量主要包括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环境、教师的教与儿童的学等。幼儿园的教育评价往往伴随整个教学过程,过程性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儿童发展这一产出性质量的高低。目前,各国为提高早期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都非常关注过程性质量问题。在过程性质量中,教师的教与儿童的学往往被视为核心(彭泽平、姚琳,2010)。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教师的教与儿童的学往往融合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

集体教学活动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尤其是西部或农村地区普遍采取的主要教学形式之一,幼儿通过参与教师组织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获得能力的发展。当前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在着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满足适龄儿童入园基本需求的同时,强调幼儿园的教育要有质量。那么,当下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质量处于何种水平?有哪些薄弱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研究者、教育行政管理和督导部门从整体上把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质量水平,为制定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政策提供参考,也有助于完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方案。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c市地处我国西部,是国家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地区,基本能代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幼儿教育发展水平。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方法,从该市不同地域(城市、乡镇)、不同类型(示范园、一级园和二级及以下园)随机选取了72名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进行观察。该市区(县、市)级幼教教研员、示范园园长等参与其中,对72名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进行了观察分析。研究对象的相关情况见表1。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现场观察法,研究人员随机选择观察对象,进入班级后告知其观察目的。在得到观察对象的许可后,研究者对观察对象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进行观察。活动结束,观察也随之停止。之后与教师进行简短交流,以获取有关集体教学活动的补充信息。

3.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分析了收集到的部分其他省市有关幼儿园教学活动评价方案的基础上,初步制订了现场观察的方案。通过专家评定,最后制订了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9个指标(教学内容把握、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师幼互动、活动中提问、教学方式、教师行为、教学反馈、教学效果)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现场观察评价表》,并界定了各个维度和指标的操作性定义。每个指标都按照利科特五级量表法从“好”到“没有”分为五个等级,用以评定教学活动中观察到的与“表现”一致的程度。观察评价表为观察者提供了记录空间,以便为所评定的等级分数提供例证(见表2)。

采用SPSS16.0对“观察评价表”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研究者对观察了72名教师教学活动后形成的“观察评价表”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以分析不同教师教学活动的质量差异。

1.不同等级幼儿园教师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差异

不同等级幼儿园教师集体教学活动质量在总分和各维度上的得分见图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等级幼儿园的教师行为(F(2.69)=1.817,p>0.05)和教学效果(F(2.69)=2.067,p>0.05)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总分(F(2.69)7.237,p

对总分及等级主效应显著的维度进行事后多重检验(LSD)分析发现,示范园和一级园的教师在总分、学情分析、师幼互动、教学方式和教学反馈五个方面的表现都显著好于二级园,在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设计和活动中提问方面,示范园的教师显著好于一级园和二级园的教师,而一级园的教师又显著高于二级园的教师。

就各维度而言,所有教师在教学内容把握上的水平最高,在教学反馈和师幼互动上的水平最低。就不同等级幼儿园而言,示范园的教师在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设计和活动中提问方面水平较高,表现出教师较好的基本素质和教学设计能力。而在师幼互动和教学反馈上则略显薄弱。一级园教师总体水平略低于示范园,二级园教师总体水平最低,尤其需要提高师幼互动和教学反馈的质量。

2.不同领域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差异

对幼儿园7个不同领域(本研究将五大领域中的科学领域分为数学和科学,艺术领域分为美术和音乐)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发现,不同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质量在总分和9个指标上的差异都不显著[总分(F(6.65)=1.088,p>0.05)、教学内容把握(F(h65)=1.098,p>0.05)、学情分析(F(6.65)=0.825,p>0.05)、教学设计(F(6.65)=0.915,p>0.05)、师幼互动(F(6.65)=0.270,p>0.05)、活动中提问(F(6.65)=1.209,p>0.05)、教学方式(F(6.65)=0.987,p>0.05)、教学效果(F(6.65)=1.371,p>0.05)、教学评价(F(6.65)=1.318,p>0.05)和教学反馈(F(6.65)=0.952,p>0.05)]。虽然统计分析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但在具体得分上,各领域之间还是存在差距的。从总体上看,教师在美术领域(平均分为2.93)和社会领域(平均分为2.84)开展的教育活动质量较高,在语言领域(平均分为2.22)开展的教育活动质量较低。

具体而言,在“教学内容把握”和“学情分析”上,教师开展的社会领域活动质量最高,语言领域活动质量最低;在“师幼互动”“活动中提问”“教学效果”上,教师开展的美术领域活动质量较高,语言领域活动质量较低;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开展的科学领域活动质量较高,同样,语言领域活动质量较低;在“教师行为”上,教师开展的美术领域活动质量较高,体育领域活动质量较低:在“教学反馈”上,教师开展的社会领域活动质量较高,语言领域活动质量仍然较低。大部分领域的教学活动质量处于一般和较高水平之间。

3.不同年龄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差异

对不同年龄班级集体教学活动质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班级集体教学活动质量只在师幼互动上有显著差异(F(3.68)=3.769,p

对不同年龄班级集体教学活动在师幼互动上的差异作事后多重检验(LSD)分析发现,小班师.幼互动的水平最低(平均分为1.85),显著低于中班(平均分2.64)和大班(平均分为2.46),但和学前班(平均分为2.17)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从整体上看,从中班开始,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水平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见图2)。

4.不同教龄教师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差异

对不同教龄教师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教龄教师的集体教学活动质量在总分上差异显著(F(4.68)=4.276p0.458)、教学效果(F(4.68)=2.075,p>0.094)以及教学反馈(F(4.68)=2.256,p>0.05 )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教学内容把握上达到边缘显著差异(F4.68=2.386,p>0.05)外,在其他五个指标上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具体而言,在“学情分析”上,0~5年教龄(平均分为2.16)的教师显著低于6~10年教龄(平均分为3.00)和11~15年教龄(平均分为3.00)的教师,略低于16~20年教龄(平均分为2.67)和21年及以上教龄(平均分为2.71)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活动中提问”“教学方式”“教师行为”指标上也呈现出相似的特点(见图3)。

四、讨论和建议

1.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有待提升

本研究采取现场观察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教师和幼儿教和学正常水平的发挥,但其真实性还是较强的。从观察的情况看,四个维度9个指标的平均分在2~3分左右,处于“一般”和“较高”水平之间,说明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有待提升。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水平较高,在师幼互动和教学反馈上水平最低。但即便如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仍然会出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不足”的问题。而师幼互动和教学反馈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的重要环节,现场观察发现,师幼互动中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未能充分地与幼儿进行交流”“教师未能对幼儿的表现作出及时、积极的回应”。而在教学反馈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重复性的反馈多”“反馈未能真正解决幼儿的问题”等。

2.全方位提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师培养质量、园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等,因此,需要全方位、多管齐下。

首先,关注薄弱园的集体教学活动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二级及以下园在所有指标上都极其显著低于示范园和一级园,进一步调查发现,二级及以下园大多是民办园和乡镇幼儿园,这两类幼儿园事实上也是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幼儿园的主要类型,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如何提升这两类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质量,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促进各类幼儿园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通过发挥示范园和一级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帮助这两类幼儿园提升集体教学活动质量。

其次,从集体教学活动的薄弱环节着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的提升有赖于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质量,涉及到教学目标的制定、活动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活动中有效提问、良好的师幼互动,等等。本研究中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活动内容的选择等方面把握较好,但在活动中的提问、教学反馈和师幼互动等方面把握较差。因此,在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时,可以考虑将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活动中提问的有效性、促进良好的师幼互动等方面,从而有的放矢地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质量。

最后,关注初入职教师教学活动质量的提升。本研究中,0~5年教龄的初入职教师在教学活动质量上显著低于其他各教龄段教师。如何帮助这些年轻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是当前开展幼儿园教师职前、在职培训的重要课题。目前很多地方例如上海、浙江等省市,均定期开展面向0~3年或0~5年教龄教师的专门培训,并有专门针对初入职教师的培训,这些有针对性的培训能有效提高新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 田园资源 区域活动 价值和方式

相较于城市,农村学前教育起步较晚,由于经验匮乏,农村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多以城市为效仿对象,看不到农村蕴藏着大量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陷入“舍近求远”的境地,使得农村幼儿园失去了自己独有的韵味和特色。一味向城市看齐,往往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也始终走不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在其《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只有将丰富多彩的田园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广阔的农村资源才能成为教育的源泉,农村幼儿园也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由此可见,充分挖掘、巧妙运用田园资源,才应是农村幼儿园所要重视和关注的。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深受幼儿喜爱。而要想发挥区域活动提升幼儿能力的功用,活动材料的投放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纵观农村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材料,对乡土资源的挖掘和应用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应重新审视我们的课程资源观,立足本土,立足幼儿的生活,从大自然中汲取充足的养分,逐步形成一套适合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的、可操作的规范。

一、得天独厚,让区域活动特色鲜明

农村幼儿园设置区域时,往往一味效仿、展现城市生活,却忽视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文化和生活差异,使区域活动失去了应有的农家味,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和价值。这一现实问题,警示我们将幼儿引领到大自然之中,才是农村幼儿园区域特色建设的必经之路。

泥土滋养人类,也孕育了人类文化,爱玩泥巴似乎是人类的天性,然而,家长、教师觉得泥巴太脏,便阻绝幼儿与泥巴亲近。幼儿园也不惜花费钱财购置橡皮泥或黏土,替代泥巴。为了彰显民间艺术创作的魅力,也为了让幼儿在真实中体验无穷的乐趣,大二班特意创设了“泥巴区”,让幼儿大胆想象,自主创作各种泥塑。幼儿赋予了泥巴生命和价值,玩出了创意和精彩。

各类农作物的种子,在农村可谓是家家都有。我园大一班开设了“惠农种子站”,幼儿可以用种子进行物品装饰,也可以进行筷子夹种子的练习,还能尽情观察、比较,从而探索各类种子的奥秘。

二、唾手可得,让区域活动材料丰足

众所周知,为了不断满足幼儿游戏的需求,区域活动的材料需要定期调整和补充投放。然而很多时候,由于幼儿园各项事务的繁杂,教师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精力、时间为幼儿准备新的活动材料,常常是有心无力,使得区域活动的开展总是停滞不前,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做到为幼儿发展提供及时的服务。

而农村田园资源的唾手可得、取之不尽,为我们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如泥、沙、植物秸秆、玉米皮、各种粮食等,只要稍加改造,便可以为我们所用。向大自然取材,使得活动材料更为真实、细腻,幼儿的体验更直观、深刻。

三、引人入胜,让区域活动魅力长存

教师不辞辛劳地为幼儿设计的活动材料,往往只有一种玩法,幼儿操作一段时间后,便会失去兴趣,区域活动对幼儿也会失去吸引力。然而教师观察发现,投放田园材料,幼儿操作时极其投入,就连做任何事都没有耐心的幼儿,也变得安静专注了。以往区域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幼儿就显得无所事事、焦躁不安,如今活动结束了,幼儿还意犹未尽,这正是大自然的魅力所在,也是幼儿的天性使然吧。总之,幼儿与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密感。

如中一班的益智区,教师收集了许多蚕豆。刚投放时,有些幼儿竟然不认识,对于身处农村的幼儿来说,出现这样的状况,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而这恰恰是常年闲置自然资源所导致的后果。蚕豆虽不起眼,但功用颇多。首先,幼儿可以观察、认识蚕豆,促进幼儿多种感官的发展。其次,幼儿可以练习剥皮,锻炼手指的灵活性,还可以引发幼儿进行思考、讨论,如何才能剥得既快又好。再次,幼儿还能用蚕豆拼出诸多造型,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幼儿还能运用蚕豆结伴玩民间游戏。

小二班的美工区选用了一年四季都会有的蔬菜。首先,蔬菜的颜色、样子,就已带给幼儿美的感受。其次,将蔬菜制成各类印章,供幼儿进行艺术创作。再者,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联系已有经验大胆想象,将蔬菜做成各种富有趣味的造型。

四、因人而异,让区域活动价值彰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设置不同的活动区,提供充足的、不同类型的、不同层次的玩具和材料,并视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进行更新和调整。”然而以往的活动材料设计无法照顾幼儿的个体差异,常常出现难度过大或没有难度等现象。如今田园材料的投放,可以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发展需要。

如中三班的“农家小院”,考虑了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了不同难度的活动。能力弱一些的幼儿可以选择分拣豆子、扫地等活动,能力强一些的幼儿可以择韭菜、包粽子等。使得每位幼儿都能将区域活动时间有效利用,让自己的能力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进而收获成功的体验。这样做也使得区域活动真正为幼儿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长足地保持幼儿参与的热情与兴致。

五、琳琅满目,让区域活动资源共享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区域活动资源的整合、共享,打破了区域活动空间的局限,丰富了区域活动主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减少了优质资源的浪费。

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园;学习型区域;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活动指导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4-0067-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组织开展幼儿园学习型区域的实践活动中,幼教工作者有过困惑,有过迷茫,也有过柳暗花明后的成就感与惊喜,更有过对自我不断否定与超越的痛苦和喜悦。为提高学习型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应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自我梳理、自我反思与自我提升。

一、区域材料的投放原则

在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中,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改进和小组研磨,并结合相关教育理论,总结出以下一些投放原则。

(1)要体现年龄性。在投放游戏材料时,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需要,选择适宜的材料或半成品。比如,小班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可以投放一些直观、游戏性强的材料,如给小动物喂食物、扣纽扣等。

(2)要体现多样性。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理解知识,需要多种经验的支持,所以老师应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材料。比如,数学区进行“排序活动”,可以用多种方式、多种材料来呈现,让幼儿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体验有规律排序的多种方法。

(3)要体现安全性。很多时候,教师会选择一些环保材料或废旧材料。无论投放哪种材料,都应该选择光滑无棱角、无毛刺的材料,并及时进行清洗、曝晒或消毒,以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安全性。

(4)要体现更新性。活动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会破损老旧,就会使幼儿对游戏逐渐失去积极性。所以,材料应及时更换,根据幼儿的兴趣,定期对游戏材料进行补充、更新,使幼儿增强游戏兴趣。

二、区域活动的指导方法

在日常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应以幼儿的兴趣为主,既不能过分干预,也不能放任不管。所以,需要巧妙地采取各种方式,或示范,或合作,引导和改善幼儿的游戏能力。在各学习型区域的开展中,可以遵循以下一些原则和方法来进行。

(1)相关活动区的空间邻近设置。设置活动区的空间位置时,使相关活动区在空间上彼此邻近,有助于引发与促进彼此之间的互动。

(2)活动区分隔物的合理运用。活动区之间,可以采用一些具有较强通透性、开放性的不会阻挡幼儿视线的分隔物,如矮柜、栅栏和橱柜等,为幼儿营造一个相对独立又开放的活动空间。

(3)适宜的活动规则。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不按照规则进行游戏,那么幼儿在游戏中难免会发生矛盾或争吵。如果遇到不遵守规则的幼儿,应该及时提醒,并且告知幼儿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让幼儿了解到规则的重要性,并且慢慢学会遵守游戏规则。

(4)教师的细致观察。除了诸如“幼儿做了什么”“如何做”“做得水平如何”等常规性观察之外,教师还要关注“区域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互动”“各区域活动之间的关系”“区域活动材料”等信息。

(5)适当交流分享。分享交流可以帮助幼儿在不断总结与吸收经验这种有益养分的基础上,积蓄力量,以在更高的起点与层次上开展新的活动。比如,在活动中或活动结束后,可以引导幼儿把自己好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你是怎么做的?”“你会和他说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引导,使幼儿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在游戏中更加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区域活动之家园合作

为配合幼儿园的课题“幼儿园在新昆山人家庭教育中的指导”,教师们不断尝试将幼儿园区域活动和家庭、社区等单项的资源建立起关系,使其成为平等基础上的双向合作伙伴关系。例如,大班语言区的幼儿最近在制作通信卡,将自己家的电话号码、住址等相关信息填在上面。大班组的老师们通过研讨交流,引导幼儿们从关注自己的家庭开始,逐渐尝试关注和了解其他人的家庭。在此过程中,幼儿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例如,由于他们考虑问题欠周全,所以信息的收集不是一次性能完成的,而是发现需要后,多次与家长进行交流,使信息不断得到补充,从而传递给需要的同伴。在这个反复的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引发家长的多次参与。教师们也通过家园联系栏和家校路路通等途径、方法,帮助家长了解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使家长更积极主动地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来。正是在这种多次有意义的联系过程中,幼儿的经验不断得到了拓展与深化。在开展学习型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园也充分利用潜在的社区教育资源,在收集和丰富信息的基础上,对潜在的资源进行了分类整理。比如,社区的医生,可以为幼儿讲解医学小常识;社区的面包店、超市,可以为幼儿提供户外参观的地方。而由一些家长组成的不同职业的“导师团”,也可以为幼儿提供各行各业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四、结束语

总之,幼儿园学习型区域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明确活动的目的,善于观察幼儿,能针对不同的幼儿采取有效的引导。要尊重幼儿,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幼儿的视角为导向,培养他们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满足幼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吕音.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