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成语故事(精选5篇)

  •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第三天,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上,朝北岸开去。这时,江上大雾漫天,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船头朝西、船尾向东,擂鼓呐喊。曹操听到声音,说雾大,看不清敌人,让弓弩手射击。万名弓弩手朝船射箭,不一会儿,船上的草把子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又下令…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精选5篇)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范文第1篇

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方设法刁难他。

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让诸葛亮十天赶造十万支箭,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并立下军令状。周瑜吩咐军匠们故意延迟时间,再次陷害诸葛亮,并让鲁肃去探听。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了二十条船,分配好军士,布置好草把子和青布幔子。

第三天,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上,朝北岸开去。这时,江上大雾漫天,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船头朝西、船尾向东,擂鼓呐喊。曹操听到声音,说雾大,看不清敌人,让弓弩手射击。万名弓弩手朝船射箭,不一会儿,船上的草把子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让另一面受箭。天亮了,雾还没散,二十条船守满了箭。诸葛亮让军士大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此时知道上当,但已经来不及追赶了。诸葛亮下令讲船驶回南岸,靠岸时,五百个士兵正好来搬箭,10万支箭“借”到了手。

周瑜听了诸葛亮借箭的经过,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范文第2篇

历史上懂天文晓地理,有知识,有胆量有计谋,而且又知人心的人是谁?不用猜了,一定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这一个故事,也证实了这一点。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草船借箭》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1这个周末,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三国演义》。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想读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文字是文言文,很难懂,需要仔细推敲,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但是,经过妈妈的一翻软磨硬泡之后,我才开始看它了。才看第一章,我就觉得有点意思了,就开始往后看了。

这本书上形形色色的故事,十分打动我。上面有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十分深刻: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想记报复。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借到箭,且这些箭需解决军队的燃眉之急。诸葛亮却说,只要3天。本就想借着天数短而想使诸葛亮出丑的周瑜,听诸葛亮这么说,开心不已,还立下军令状,心想着要借此机会让诸葛亮身败名裂。可诸葛亮却想出一个好的计谋,不仅超额完成任务,还让敌方损失惨重。

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候,压迫感也能成大事。压迫,本是一个贬义词,可是,我确认为,如果没有了压迫,我们有时候反而不能成就大事。正是因为有了周瑜的压迫,才会让诸葛亮想出了至今还广为流传的草船借箭的故事;正是因为现实的压迫,才会让居里夫人取得伟大的成就;正是因为有着“不是妇女的事业”的理念的压迫,才会让夏洛蒂勃朗特创作出《简爱》这部举世闻名的作品。

还记得我们以前的老师:王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十分地高,每次的期末考试,语文都要是全年级第一。当然,这可不是突发奇想,每天,我们的作业都是全年级最多的,连完成作业最快的同学,也至少要到晚上8点,才能完成所有的作业。每天都有抄词、听写的作业,有的词一而再再而三的听写、抄写,就连复责报词的家长都烦了。我们最不愿意的日子还不是这个,是接近期中、期末考试的那些日子。卷子总是做一遍,讲一遍,到了期中、期末考试完了以后,收拾卷子,足可以赶得上新华字典的厚度了。正是有着如果考的不好,王老师在这个暑假、寒假布置的作业,肯定比一座大山还多的压迫,每次期中期末考试时,总是保持120分的精神,一刻也不敢马虎。

压迫在成功的道路上也很重要。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2《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最喜欢里面《草船借箭》的故事了。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一直想找机会铲除这个“眼中钉”。在一次喝酒时,以军中缺箭为借口,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诸葛亮请鲁肃私底下帮他借二十条船和六百名士兵。在第三天的半夜,诸葛亮带着鲁肃做着船渐渐逼近曹操的水寨,令士兵擂鼓呐喊。曹操的士兵见雾大,不敢轻举妄动,只是拼命地射箭,而他却和鲁肃悠闲地喝酒。一顿饭的功夫,草船上插满了箭。诸葛亮高声喊道:“谢谢曹丞相增箭。”回到东吴,仔细一数足有十万支箭,令周瑜自叹不如。

我非常佩服诸葛亮。他的聪明才智,他的神机妙算,无不令人倾佩。他为了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放弃了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陷入了打打杀杀的生活。而且,诸葛亮之所以能那么顺利地借到箭,是因为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从中可以看出,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提前做好准备。部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为了打胜仗,部队进行了艰苦训练,他们每天5:00起来跑步,队列训练……7:00才吃早饭。他们吃早饭时也是非常严格的,不准有一个人说话,只要有一个人说话就让所有的人站起来全部不准吃饭。由于这样的长期训练,他们有了良好的习惯,一旦打仗或完成其它的任务时才有过硬的体魄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

不打无准备之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好做足了准备工作,就多一分胜利的把握,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3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些人,看到别人有才干,比自己强,不是奋发努力去赶超人家,而是怀着嫉妒心,不择手段地去陷害人家,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个人。

文章《草船借箭》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自己一招,便心怀妒意,甚至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他以军中缺箭为名,生出一计,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由此看来,周瑜不仅妒忌心强,而且又十分阴险狡猾。然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却满口答应下来,趁着大雾漫天,用草船从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阴谋又一次破产,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本性。

有些人为什么会有妒忌之心呢?那就是怕别人超过自己。当别人有了成绩,做出了贡献,受到众人尊重和爱戴的时候,这种人不是探究别人取得成绩的原因,不是虚心学习,顽强拼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是讥讽、造谣,甚至中伤陷害,这是多么愚昧无能的表现啊!

读《草船借箭》,我不由得想起了数学家华罗庚爷爷。华爷爷可以说是知识渊博,名扬天下。可是他在读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并不好,算术常常不及格。在这种情况下,他并没有灰心,更没有嫉妒学习好的人。他自信“名人”是人,自己也是人,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经过刻苦努力,华爷爷终于成了举世闻名的数学家。就此华爷爷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又发现和推荐了陈景润叔叔,去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华爷爷这种精神是多么值得学习呀!

读《草船借箭》,我又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嫉妒的心理不是也曾有过吗?自己考试成绩不好,不是去分析原因,找出错在什么地方,以便脚踏实地地学习,相反,却希望取得好成绩的同学,在下次考试中也出个大差错,可以和自己拉平。事情虽小,这不也是妒忌吗?回想起来,真是惭愧呀!妒忌这个东西,害处是非常大的。我们一定要从小就杜绝它,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4读了《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章节,使我深受启发。

《草船借箭》讲了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了诸葛亮处处比自己高出一筹,便十分嫉妒,甚至想将诸葛亮置于死地而后快,他左思右想终于生出一计,他以军中缺箭为名,在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命令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否则就军法处置。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神机妙算,趁着大雾弥漫,只用三天时间就用草船向曹营借了十万支箭。

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之所以能神机妙算,主要由于四个原因,其一,他明知道周瑜想陷害他,却仍然顾全大局,为他借箭;其二,他熟读兵书,有计划有谋略,知已知彼。他知道鲁肃忠厚老实,所以让鲁肃帮他准备船只;深知曹操生性多疑,大雾天决不敢大举进攻。其三,他识天文、懂地理,他算准了那天有大雾,敌人探不清虚实,又算准了那天有大风,借风势顺水推舟,可以很快把借了箭的草船送回去。其四,他认真仔细地安排好完成任务的每一个步骤。他在借箭时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受箭时调转方向,使船两面受箭。

《草船借箭》饱含人生哲理,使我大开眼界,对我有着非凡的意义。

当我们羡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千万不要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要踏踏实实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我是个粗心的人,数学很少考满分,老师说我犯的都是低级错误,很可惜地被扣1至5分。我有时还会小鸡肚肠,听到批评自己的话,往往不是考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是追究别人给我提意见的动机是什么。我要向诸葛亮学习,要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博学多才;做人就要虚怀若谷,心胸宽广,宽宏大量;做事就要顾全大局,鞠躬尽瘁,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5今年暑假,我看完了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这本书,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草船借箭》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很有才干,在一天商议军事的时候就叫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说可以在三天之内造完,并且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周瑜听见了很高兴,就用酒席招待了诸葛亮。之后周瑜就派鲁肃去诸葛亮那里探听情况,诸葛亮就请求鲁肃帮他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有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而且这件事不能让周瑜知道。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就叫上鲁肃一起去取箭,他们向曹营驶去,诸葛亮命令军士们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曹操听到了,就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叫一万多名弓箭手一齐朝江中放箭。则这些船都靠近曹营受箭。后来诸葛亮就叫这些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当了,下命令追已经来不及了,诸葛亮他们回到营地,鲁肃把整件事情的经过告诉告诉了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周瑜的狡诈、骄傲和妒忌他人的才华,他不希望有人比他强就设计陷害别人。诸葛亮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他一下子就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并且还给了他一个满意的答复。通过这件事情,让我联想起,这个学期有一个同学她学习不如我,而且还非常瞧不起我,这让我非常讨厌她,到了学期末,她的成绩居然比我好,这让我十分吃惊,也十分懊悔,我就是因为太骄傲,所以才落后于她。下个学期我一定要超过她。

一个人只要克服了妒忌心理,心胸宽阔,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会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如果克服不了,就会像周瑜那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诸葛亮那样豁达大度,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多一份融洽,多一份信赖,那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是多么美好呀。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6历史上最懂天文晓地理,有知识,有胆量计谋,而且又知人心的人是谁?不用猜,一定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东汉末年,诸葛亮到周瑜阵下助援,周瑜看他有才能,比自己强,就十分不服气,想找一机会置他于死地.一次机会来了,他以与曹军水上,交战来陷害诸葛亮,命诸葛亮三天只内造十万只箭,诸葛亮答应了.周瑜以为诸葛亮上了他的套,实际上,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的作法,暗地里已计划出一套借箭方案,只等那一天取箭了.经鲁肃的一手帮助,在第三天早晨,诸葛亮便开始了取箭计划.他的预料是那么准确,一步也没错.到了天亮后,雾散了,船也回来了.在周瑜面前,正好十万多只箭,周瑜惊讶极了,连连称赞诸葛亮,说自己也比过他,神机妙算,天下第一!

诸葛亮确实是天下第一,读后我们都十分认同这个观点.周瑜是那么小心眼,为了自己聪明,千方百计陷害诸葛亮,但幸好没被他得逞.诸葛亮的品质、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他做事认真仔细,多观察思考,有计划谋略,不能马大哈,不细心!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质疑 多媒体 朗读 综合性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有多篇文章出自《三国演义》,如《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孔明智退司马懿》、《三顾茅庐》等。在具体的教学建议中,编者提出了“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的具体要求。一般说来,长文短教一直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题,而这些文章通常都有着非常宏大的背景,如果不能准确的把握故事背景,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开展好“三国故事”的教学呢?本文试图以案例的方式来谈谈如何进行“三国故事”的有效教学。

一.紧密联系原著,引导学生质疑和问难。

语文教材中每个三国小故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包含着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时代背景等诸多因素,但因为是改编或节选,小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会显得比较单一,缺少人物发展的轨迹,模糊人物形象的分析,因此教学时要紧密联系原著,引导学生质疑和问难。

在教授《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明明周瑜让鲁肃探听诸葛亮的动静,鲁肃也已经得到了一些消息,如诸葛亮向他借船之类的,他为何不向周瑜汇报,反而私自帮助诸葛亮实现了借箭的计划?”

经过讨论,一些学生认为,鲁肃为人忠厚老实,不忍心看诸葛亮计谋失败而获罪。一些学生认为他比较守信用,因为他答应了诸葛亮不告诉周瑜真相,他不能言而无信。一些学生说,鲁肃不赞同周瑜这种做法,而比较同情诸葛亮的遭遇。一些学生认为,鲁肃和诸葛亮是私底下的好朋友。

这些观点体现学生对鲁肃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不可否认,《三国演义》中刻画的鲁肃形象的确是忠厚老实、慷慨大方、有“长者风范”。那么是否认为这个问题就可以到此为止,下结论了呢?

仔细一想,似乎还有发掘的空间。比如鲁肃是否一贯都是忠厚老实呢?《单刀赴会》不是他为除去关羽而亲手导演的吗?只不过最后失败了,反而成全了关羽的美名。鲁肃是否真的是诸葛亮的朋友呢?是否就仅仅是以上原因,才让他选择了帮助诸葛亮?

要解开这个结,要看看当时的天下大势,要从《三国演义》原著中找答案。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平定北方后挥师南下,不战而降荆州,一时气势极盛。在刘备奔逃于江陵之际,曹操的“会猎于荆襄”的檄文也传到了孙权手中。江东人心浮动,孙权害怕曹操消灭了刘备后,又跨江而来,毁了自己三世基业。却又不敢现在就翻脸,公开对抗曹操。紧要关头,主战的鲁肃请命出使荆州,游说刘备,带回诸葛亮,制定了“联刘抗曹”的战略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诸葛亮到了周瑜军中担任军师,诸葛亮也就成了刘备的全权代表。试想,如果让周瑜定了诸葛亮的罪,乃至军法从事,杀害了诸葛亮,那么“孙刘”联盟将不复存在,先前定下的国家战略也就落空,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对东吴极为不利。鲁肃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屡次劝谏周瑜不要对诸葛亮动手。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鲁肃还是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又如,学习《赤壁之战》一文时,学生提出曹操是个多疑的人,为什么这么相信黄盖的话,还欢喜得了不得。他难道就不怀疑吗?是啊,这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让学生再次回读课文,学生讲到黄盖在信中投曹操所好,用自不量力,用鸡蛋碰石头来比喻两军的形势,使曹操心花怒放。其次,这也正击中了曹操的弱点,用兵士和粮草做诱饵,引曹操上当。至此,学生能充分挖掘文本信息,作出自己的思考判断。但是,仅仅是这些远远不够的,不能打消曹操的疑心的。因而,引进与赤壁之战相关的故事情节是必要的。此时,引入苦肉计,周瑜打黄盖的故事,以及学生谈到曹操派蒋干到周营刺探军情,周瑜将计就计的故事,不但拓展了故事的内容,完善了情节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也对曹操周瑜以及黄盖这些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要让学生准确认识三国人物形象,应该说,离不开对原著的分析。

二.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1.音乐导入,创设情境。

教学三国故事,导入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用音乐方式来导入就是其中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了。由气势恢宏的《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也是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导入,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感受三国豪情。

2.观看视频,如临其境。

在教学中,适时地插入视频剪辑来教学,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受战争场面,把握人物形象。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剪辑来体会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谈笑自若”的场面,引导学生更好的体会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诸葛亮的“运筹帷幄”“镇静自若”;曹操的“疑心重重”“追悔莫及”;周瑜的“嫉贤妒能”“自叹弗如”。学习《孔明智退司马懿》一文,可以视频播放“空城计”片断,感受“智者”形象。教《火烧赤壁》一文,可以播放“火烧赤壁”片断。学生通过影视作品的观看,对火烧赤壁的宏大场面有了具体形象的感知,火光通天,浓烟滚滚,喊杀声连成一片,曹操的人马被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其惨烈、壮观的场面震撼人心,加上音乐的渲染,使学生如临其境。

三.优化朗读教学方法,深入感受人物形象。

叶圣陶说:“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读得好”,实际上就是读与想结合得好,吟咏与推敲结合得好。要理解三国小故事,分析三国人物形象,悟出深刻的道理,就必须好好地读。

1.感知人物形象,读出角色。

三国故事的文本中,往往会出现较多的人物对话,充分抓住这些对话片段进行分角色朗读,对感知人物形象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草船借箭》一文,对话段落比较多,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教学第二段时,执教者可以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充分地朗读与交流过程中,感知了人物形象。

2.分析人物心理,读出语气。

学习《草船借箭》一文中,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设置了几个问题:⑴.诸葛亮和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他们的心情会不会一样?为什么?⑵“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⑶“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赤壁之战》一文中,我在引导学生如何读出“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这句话的语气时,分析了此时曹操的心理。赤壁之战的关键之处,在于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特别是这封诈降信,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读此句应当是带着藐视的、贬低的语气读。这样才能使曹操深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

3.珍视学生体验,读出多元。以读为本,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多读书,要重视孩子的内心体验。由于孩子个体知识、生活经历不同,对课文理解和感受也不一样,所以朗读的技巧也不同。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在学生朗读“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这句话时,有学生将“果然”一词读得高昂,还在后面加上“哈哈哈”。他说曹操在笑自己非常强大,没有出兵就吓得黄盖前来投降了,可以不战而胜了。有一个学生在读这句前加了“呵呵呵”,用不屑一顾的语气读。他说曹操这时在笑周瑜,连跟了他这么久的良将都投降了,根本就不可能获得战斗的胜利……又如:学到“火光冲天,烟雾锁住了江面……曹军死伤不计其数”那种悲壮的场面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看待这个场面,你会怎么读?学生纷纷练读,随后的个别朗读中,有的自豪,得意,那是取得胜利的周瑜部队,有的唉声叹气,精神萎靡,那是吃了败仗的曹军,有的读出了慷慨激昂,那是为战斗悲壮的感慨,有的出于对死难者同情而读出了低沉。精彩朗读的出现,正是因为执教者在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体验,才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多元解读的结果。

四.开展《走进三国》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教材中的三国小故事有着非常精彩的故事情节,学生学习起来特别感兴趣,因此,在开放性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要以 《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课文的课内阅读教学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三国演义》进行研究性的课外阅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读书习惯,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和拓展,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的学习空间。

曾有教师对《走进三国》综合性学习活动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它们分别是:三国词语竞猜、精彩录像回放、研究成果汇报、生成激烈辩论、开放课外阅读。三国词语竞猜:通过词语竞猜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学生的阅读积累,既是对学生研读《三国演义》情况的检查,也是对《三国演义》阅读兴趣的激发。精彩录像回放:播放《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精彩录像,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走进三国》汇报交流的兴趣。研究成果汇报:学生对《三国演义》中感兴趣的问题,采用感兴趣的方式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选取重点处、精彩处进行汇报,丰富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感受,进行学习方法的提升、指导,使汇报交流成为牵动学生深入研读《三国演义》的一个点。生成激烈辩论:曹操、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两个重要人物,谁更堪称英雄历来见仁见智,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激烈论辩,有利于调动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积累,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开放课外阅读:将研读 《三国演义》的方法、经验迁移到对其他名著的阅读中,使学生在不间断的课外阅读中积淀、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这样的教学,把听说与读写,理解与运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使他们的思维有了更大的纵横驰骋的天地,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1]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2]金介梅,《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节选部分解读方法》,courses.省略,2011年6月。

[3]《走进三国》,bbs.省略/showtopic-229477.aspx ,2009年5月。

[4]谢新敏,《〈赤壁之战〉教学反思》,blog.省略,2010年12月。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范文第4篇

一、“要读”:学贵生疑,重激趣。

学贵生疑,生疑而思源。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要读。为此,执教者不妨从以下三方面积极加以训练,竭尽全力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紧扣题眼,猎奇探妙。

紧扣题眼,从题目的奇妙处去引导学生提问、质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要读”课文。学习《草船借箭》一文,可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学生们纷纷发问,草船怎么能借箭?谁有这么大的本领?这箭又是谁造的?干吗要借箭呢?为什么用草船借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教学时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提问,使这些问题逐渐成为大家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问题,形成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2.抓住情节,因势利导。

抓住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问难。故事中主人公是福是祸,一直是读者所牵挂的。在教学时,可抓住读者的这一心理,促使学生潜心体会课文。同样,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抓住“三天内造十万支箭”这一不可思议的“奇迹”,引导学生问难,:三天造十万支箭,你们替诸葛亮的命运担心吗?担心什么?一个“担心”触动了学生的内心,学生们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提了很多问题,教师随意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再由学生整理、归并。其中有担心人的: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鲁肃是东吴的人,万一他出卖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不怕曹操出兵吗?还有担心天气的:如果第三天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计策不就被曹操识破了吗?也有担心地利的:光一个早上就能借十万支箭吗?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便已处于阅读的主动地位了。在这些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以积极的姿态投入阅读,潜心体会课文的过程,也是担心诸葛亮命运的心路历程,更是从担心命运的体验中真正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3.借题发挥,拓展延伸。

抓住人物的传奇引导学生去设疑问难。小学生喜欢甚至崇拜故事中一些传奇色彩的人物,尤其是一些神通广大、智慧超群的人物。学了《草船借箭》,学生早已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深深折服。这时提问学生:你们还知道诸葛亮哪些传奇的故事,想不想了解他?此时学生的头脑中肯定满是疑问,诸葛亮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怎么会如此神奇?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把阅读欲望延伸至课外,让他们继续领略诸葛亮的智慧,学生肯定热情高涨、兴奋无比。

二、“深读”:授人以渔,重在引导。

“深读”就是要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深读”不仅仅是读读感悟,更需要学生在读时根据文本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并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的阅读教学有过“重人文轻工具”的弊端,这就要求我们在落实人文性的同时,也要落实工具性,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要渗透人文精神,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1.边读边想,读出含意。

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有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读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同时,教师对学生在阅读时的引导,对学生提出一个能揭示内在的思考问题,都能催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效率。

在《最后一头战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在教学这一句时,教师不能只让学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尤其是对程度较差的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战象嘎羧为啥要久久凝望江面、亲了又亲礁石?”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朗读感悟、自然可以体会到嘎羧久久凝望江面,仿佛是在留恋昔日浴血搏杀的战场,亲了又亲礁石好像在思念死去的战友,在呼唤它们的灵魂,它快要来陪伴它们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读中领悟了句子的深刻含意,读的过程也真正成为学生探究领悟的过程。

2.深入表达,读出情感。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处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阅读时,可设计这样的说话训练。

师: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装饰了什么?

生: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装饰了农家小院。

生: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还装饰了整个乡村。

师:是啊,多美的乡村。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要求学生自由读后,在作回答。

师:乡下人家每天都生活在这样的情景中,它更装饰了什么?

生:它还装饰了乡下人家的美好生活。

生:它还装饰了乡下人家的心灵。

师:你们体会得真好,不仅看到了乡下独特、迷人的风景,还走进了乡下人家恬美的生活中。谁能用上“不但……而且……更……”说说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装饰了什么。

生: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不但装饰了农家小院,还装饰了整个乡村,更装饰了乡下人家的美好生活。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范文第5篇

素养。

一、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的价值取向

古典白话小说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教师应立足学段,遵循课标,引领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下提升语文素养。

1. 感受典型鲜明的小说特点

古典白话小说具有典型鲜明的小说体裁特点。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有完备精湛的叙事结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性格丰满的形象塑造、曲描细叙的艺术刻画。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艺术特点。

2. 习得凝练传神的言语表达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情节曲折紧凑,语言生动凝练。如选文《临死前的严监生》短短数百字,却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鲜活的形象,让主人公伸着两个指头的情节深入人心。教师应引领学生细细揣摩品味课文的用词造句、段落层次、篇章结构等表达方法,感悟古典白话小说的语言魅力,从而提高理解、欣赏、分析、概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 沐浴博大精深的文化光辉

古典白话小说以传统文化为养料,又将传统文化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且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走进千家万户。作品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文学形象深入人心,为国人所津津乐道。教师应引领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中提升文化品位。

4. 开启浩瀚无涯的快乐阅读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的背后是浩如烟海的古典名著宝库。《“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背后是《红楼梦》,《草船借箭》的背后是《三国演义》,《景阳冈》的背后是《水浒传》……教师应在引领学生感悟此类课文的魅力之余,激发学生阅读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由此开启快乐的“中国古典名著阅读之旅”,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二、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如何运用恰当的策略进行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教学价值呢?教师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 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要素

古典白话小说作为叙事文学的典范,在叙述方式和情节结构上特点鲜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小说文体要素。

(1)比较阅读,感受“一波三折”

教师可将原文改写成平铺直叙的短文,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情节的一波三折。例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可将原文中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略去,直接出示赵氏的猜测,让学生与原文比较。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到:文似看山不喜平。平辅直叙,简淡,读者就会生厌;而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委婉动人,则能展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深刻的主题。

(2)模拟说书,体验“悬念迭起”

“模拟说书”也是感受曲折情节的很好手段。教学时模拟说书场景,并让学生揣摩说到哪个情节时最适合戛然而止,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通过还原“说书”场景,引导学生领悟故事情节的“悬念丛生”以及结局的“出乎意料”,从而感受“情节”“悬念”“意外”“细节”等小说诸要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对揭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3)入境朗读,亲历“扣人心弦”

《景阳冈》“武松打虎”情节生动,丝丝入扣。教师可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描写武松和老虎的语句,在朗读中想象与体会,犹如亲历武松从防守转向相持再进行反攻这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朗读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基石,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同样需要适时的朗读,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深刻感受情节的扣人心弦,感受小说的无限魅力。

2. 于质朴灵动的描写中品味形象

教师要准确捕捉古典白话小说典型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品味人物形象,学习语言表达方法。

(1)读语言,品话中之话

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古典白话小说对人物个性鲜明的语言描写,激发学生想象,挖掘文本丰厚内涵,将其价值引向深入。例如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文末一连串问话时,可采用师生合作对话的方式。先由学生扮王熙凤提问,教师拟林黛玉作答,接着互换角色问答。此时,教师一口气问出一连串问题,不给“黛玉”回答的机会。由此学生自然体会到,王熙凤这些话看似对黛玉的关心,实则更是为炫耀自己的管家地位,进一步品出她那泼辣张扬的个性。

教学中要充分激活文本语言因子,让它们代表作者与学生对话,通过反复感受、思考、揣摩,感受人物形象,品味人物

个性。

(2)读举止,品话外之话

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研读严监生的动作神态,从而更好地品味人物特征。教师提出问题:“既然都是写摇头,这样写好不好:大侄子说,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摇头;二侄子说,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又摇头;奶妈说还有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纪念,他还是摇摇头。”学生将文中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三句话与教师呈现的句子作比较,逐步领悟到作者不仅写出了严监生的心情,还写出了心情变化过程,让学生由关注语言内容转向了关注语言形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人物内心,读懂了无声的言语,达到“言意共生”的目的。

(3)读环境,品景中之话

《草船借箭》着重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文中有处环境描写很关键:“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教学时引导学生设想:“诸葛亮和鲁肃都坐于船内,都看到了大雾,鲁肃会是什么反应?诸葛亮呢?”很显然,鲁肃并不知道当天会有漫天大雾,而此时他们的船正驶向曹军水寨,如此大雾,看不清前方情况,非常危险,所以他会吃惊甚至害怕;诸葛亮则早就算准了这场大雾,因此非但不吃惊,反而会暗自得意。学生分别以鲁肃和诸葛亮的身份读这句话,通过对“景中之话”的品悟,对人物形象进行再现、再造,并深入内心。

3.于巧妙适度的拓展中提升表达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独特的文学性使其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教师可创造性地设计拓展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表达能力。

(1)寻空白处扩写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有许多空白点,或在开头、结尾,或在人物语言、心理的留白处,或在故事情节的转折处。教师可抓住阅读感受的关键点,相机设计练笔,收到领悟与表达一举两得的效果。如严监生“三次摇头”,从有点失望,到很失望,最后变成绝望,动作变化后是心情的变化。教师让学生将心比心,以严监生的口吻写出他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从“从摇头的变化”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一步步发现并完善人物的心理活动,在加深领悟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寻兴趣点改编

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改编,可将原著言语形式改为现代白话文,也可将教材语言还原成原著语言,可进行故事新编,可制作人物卡片、创作连环

画等。

例如,学生阅读《孔明智退司马懿》后,教师可引导其与《草船借箭》的言语形式作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改写:或将《草船借箭》还原成原著语言,或把《孔明智退司马懿》改写成现代白话文。无论用何种方式,学生都在现代白话文与古代白话文的比较中感受到古典白话小说言简义丰、典雅素朴的语言风格,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古典白话小说的兴趣,也能提升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

能力。

故事新编也是很好的拓展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生活,对作品中的人物、故事进行改编,赋予他们时代气息,使他们魅力的外延得到更为广博的伸展。如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也在他们笔下流泻出崭新的生命力。例如,学习《猴王出世》后,可以写写《假如我是猴王》《猴王驾到》《猴王外传》等故事。

古典白话小说环境描写逼真细致,细节描绘丰富具体,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非常适合制作人物卡片和创作连环画。教师可指导学生为人物写介绍词,配上插图,在图文并茂中展示学生的个性。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创作连环画。在创编过程中,学生能加深对作品的感悟,品尝成功的欢乐,提升阅读名著的兴趣和学习的

欲望。

(3)寻精彩段表演

将古典白话小说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既能检验学生内化文本语言、驾驭文本语言的效果,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此类课文一般涉及人物较多,而且形象鲜明,“戏感”十足。一般对话频繁的课文最易改编,比如《草船借箭》。但对于其他课文,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大意,发挥“编剧”才能,设计人物对白、神态、动作等,这样更具自主性、灵活性、能动性。课本剧的表演不需面面俱到,可选择精彩段落,或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改编与表演,使课本剧有效地为语文教学

服务。

4.于以点带面的延伸中体悟文化

从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本尽管独立成篇,但对于整部名著来说又是不完整的。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文本片段只是引子,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名著,激发其阅读名著的兴趣,打开古典名著阅读之门。

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巧妙设疑,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诸葛亮知天知地识人心,用草船借得十万多支箭,的确称得上‘神机妙算’,但他这招是险招。他为何冒险答应此事?是没看清周瑜之阴谋吗?是为显示自己的能力?还是……答案不在课文中,只有读了《三国演义》原著,才能对诸葛亮、对周瑜有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对人物探究起了浓厚兴趣,自然乐于走进原著。

再如,学生阅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后,一般都认为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善于使权弄势的十足小人。由于节选文本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学生往往很难全面认识人物。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文本人物形象的同时,要进行拓展,启发学生全面认识人物形象。此时可出示《红楼梦》第十四回,让学生读到王熙凤的另一面:责任心强、敢说敢做、精明强干。在这样的拓展阅读中,学生对文本人物的认识更趋全面,更能体会古典名著塑造人物的高超技巧。多角度地大胆比较阅读,全面认识人物形象,可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获得“顿悟”的乐趣,感受到经典的无穷魅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需要一定的质,也需要一定的量,没有足够的量变,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文本与名著相关内容的结合阅读,不但能全面把握人文内涵,还将学生的阅读从课本引向丰厚的全书,真正实现“以课文带名著”的目的,实现大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