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精选5篇)

  •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因此,综合上述两种材料投放方式再加一点教师的思考,就变成了“巧选材料”。一般的分类我们可以按幼儿年龄分,或按材料玩法分,其实还有很多分发,可以给美术个别化学习带来全新的面貌。 1.储藏性收集。日常可利用的废旧材料,按照点、线、面、块的方式分…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精选5篇)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范文第1篇

一、美术个别化学习前:巧――材料选择巧

目前,在美术个别化学习中,针对材料投放的问题主要有两大倾向:(1)少。只提供简单的蜡笔、记号笔、白纸、彩纸。幼儿只能单一地勾线、涂色。虽方便管理,但忽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2)全。一股脑儿地投放上各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取,玩个痛快。虽幼儿天性得以彰显,但材料杂乱,眼花缭乱,幼儿与材料间缺乏目的性。

因此,综合上述两种材料投放方式再加一点教师的思考,就变成了“巧选材料”。一般的分类我们可以按幼儿年龄分,或按材料玩法分,其实还有很多分发,可以给美术个别化学习带来全新的面貌。

1.储藏性收集。日常可利用的废旧材料,按照点、线、面、块的方式分类。这类收集方式方便教师的空间整理和收纳,便于幼儿取放材料,形成一定的有序创作。

2.针对性收集。可以根据主题活动带领幼儿有针对性地收集制作材料。如,在“秋天”的主题中,可以收集树叶,观察秋叶的形状、颜色,并指导幼儿对树叶做出归类收藏等。此类收集方式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幼儿美术区角活动的目标达成度颇高。

3.社会资源性收集。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特色型收集。可以结合学校、班级的特色文化,投放各种特色材料。此类材料的收集将某种特色资源融合在区角中,促进班级整体环境的表现、表达,更让幼儿在使用材料时更具归属感和创造力。

二、美术个别化学习中:细――引导暗示细

除了材料的巧妙选择外,教师的引导策略也是需要推究和思考的,在此,我以一位教的引导策略为例,讲述美术个别化学习中的教师指导策略――引导暗示细。

教师所在年龄段为大班,在美术个别化学习中创设折纸、剪纸活动。由于班级幼儿有一定折纸经验,但是较难的折纸还不够熟练。因此,教师将折纸的每个步骤都通过简笔画图例的形式展现在个别化学习区;为了满足部分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将折纸的每个步骤的折纸模型展示在个别化学习区;为了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创作需求,教师将折纸的图例、步骤模型上贴上“星星”,以区分这项折纸的难易程度,幼儿可以根据星级难度自由选取。

相信从案例中不难发现,这位老师的美术个别化学习在引导上特别细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隐性指导。教师的指导隐藏在图示案例中,细致的步骤图节省了教师说教的时间,让幼儿的美术个别化学习根据挑战性和趣味性,幼儿在反复琢磨的过程中掌握了折纸的技能。(2)关注幼儿。细致地观察到幼儿同年龄段发展的不同差异,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应的引导。根据幼儿每个年龄段艺术活动侧重点不同、欣赏水平不同、表现水平不同、想要表达的内容不同的特点,指导幼儿形成多样化、个性化、创作表现佳的美术作品。

三、美术个别化学习后:美――作品呈现美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应该和幼儿一起用图画和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然而当我们把画作高高挂在墙面的时候,我们重视了美化环境,忽略了幼儿欣赏和彼此学习的过程。所以,作品应该有动态美和静态美的呈现。如案例“春天来了”主题背景下的美术个别化学习活动“彩泥变变变”,我以陶泥作为主材料,在美术区中大量地投放该材料,让幼儿进行创作。

1.平面式。刚开始,我想到了垫板,让幼儿在垫板上搓陶泥,完成后,一张垫板就是一幅春天的画。而垫板可以竖着放在橱上。但后来发现,这样的方式单一,且不够美观。

2.半浮雕式。结合幼儿园生活化美术特色,我提供了一次性的纸盘,让幼儿自由选择,在纸盘上用陶泥进行创作。白色的纸盘虽然使作品有颜色的对比冲突,且富有立体感,但纸盘局限了作品的空间,也限制了能力强的幼儿的想象空间。

3.开放式。我结合春天的主题内容,将美术区中的一块橱的背面作为一个大的底板背景,创设了一棵柳树、一条小河的简单情景,让幼儿用陶泥在此板上直接操作,捏出与之相关的各种景物。这样开放式地呈现,既作为幼儿的操作墙,又是一块很好的幼儿自主创作的主题墙,一举两得!

4.立体式呈现。陶泥投放一段时间后,幼儿有了经验,出现了立体的作品,为了更好地展示这些作品,我对于美术区中的阶梯式橱面做了一些调整。幼儿的陶泥作品完成后,可以自主陈列在草地上。而有了这个自由的空间背景,幼儿的想象空间也扩大了,他们可以自由想象搓出各种人和物,自主摆放组合。

参考文献: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范文第2篇

关键词:适宜玩具 益智游戏 探索发现 引导挖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让幼儿“从生活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会感受物体的形状,识别物体的颜色,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让幼儿在不断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中启迪智慧”。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通过玩具材料为中介,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其能力。

一、选择适宜玩具,激发幼儿学习认知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动力,也是帮助幼儿建立概念,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动力,而玩具材料更是引发这一动力的条件之一。因此,在投放数学玩具材料时,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玩具材料的游戏性,要让孩子一看到这些玩具就想玩,就想动,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他们喜欢玩才愿意探究,才会有兴趣主动的去学习,去认知。对幼儿来说,玩玩具游戏就是学习,玩具游戏是幼儿带有自主性的个别化学习,是幼儿通过发现、感知、体验而进行的过程性学习,是具有开放性的低结构化学习。

二、益智性的玩具游戏对幼儿具有探究性、引导性

1.玩具材料的探究性。探究性的游戏材料应留给幼儿更多的操作和创造空间,保证幼儿与材料充分的互动。简单的动手操作和机械训练,并不具有探究性。在学习匹配和对应时,教师经常好使用“点子和小动物身上点子对应”的游戏,这类材料不具有探究性,游戏的答案是唯一的。益智区的游戏材料,应多考虑材料的多种可能性。例如,游戏“毛毛虫”,教师提供了毛毛虫的身体和大小不一、颜色不一的各种圆片,孩子可以按照大小、颜色等多种方法进行装饰。

2.玩具材料的引导性。材料的引导性规定了材料的操作范围和创造边界,保证幼儿在探究中获得有价值的发展。在思考益智游戏材料的引导性时,要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和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是否能带来启示,考虑最终希望幼儿获得怎样的发展。例如,(1)教师提供了“板和棒棒”的游戏材料,幼儿拿到手后不知道该怎么玩,材料不具引导性;(2)然后老师直接用棒棒在板上拼成数字投放,材料有了引导性;(3)然后教师又提供了小本子,上面有书写好的数字,幼儿按数拼;(4)后来教师又提供了眼罩,一名幼儿拼数字,一名幼儿戴上眼罩用手摸,以确定幼儿拼的是什么数字。由此可见,“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引导,更不是动手代替操作,而应该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关键是教师要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性。

三、丰富游戏材料,让游戏充满玩趣

1.益智游戏要求教师要提供低结构化的材料,材料中隐含着学习目标,操作方法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结果具有多样性。例如,教师提供牙签、萝卜丁、肥皂水,幼儿可以利用以上物品学习造型,制作出的不同造型浸泡肥皂水后会出现不同造型的泡泡。也可以投放一些非结构化的材料,这是自由开放式的投放方式,材料不设学习目标,活动方式有无限多种可能性,活动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2.教师要适时把握游戏中的教学契机,既不中断幼儿的游戏,又让游戏充满玩趣。这要求教师准确解读幼儿游戏行为所蕴涵的发展水平,判断教育目标与幼儿当前发展的可能性,掌握在支持幼儿行为意愿前提下的引导机制。例如,幼儿使用积木进行颜色排序,绿、红、绿、红……结果积木没有绿色和红色了,还有蓝色和黄色积木,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插入其他颜色:绿、红、黄、绿、红、黄,或练习测量还需要多少块红色的,多少块绿色的。

四、目的性地投放玩具材料,提高幼儿益智效果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范文第3篇

一、小材料,大讲究

(一)材料的开发

材料是幼儿隐性的老师,是幼儿认知的中介和桥梁。材料开发不仅需要注重体现教育目标,而且要符合幼儿兴趣和需求。我们把教育目标物化在所设置的每个区域的操作材料中,以及班级环境的创设中,当幼儿进入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景或环境时,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即可获得某方面的发展。

1.生活原始材料的开发

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再根据活动需要进行筛选、清洗、整理,能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

如在“和纸做游戏”活动中,教师前期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纸,并在教室进行了布置,为开展后面的区域活动做准备。由于幼儿参与了材料的收集,所以一到自由活动时间,幼儿总喜欢到展示区中摸摸这个,闻闻那个。在之后的区域化学习活动中,教师就开设了游戏“纸花开了”。由于有了前期的经验积累,幼儿在挑选纸的时候往往会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的方式来选择,在触摸和观察比较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相关经验,不但提高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更培养了幼儿的专注力。

另外,幼儿生活中的各种书籍、图片、光盘、网络教育资源等都可以配合我们开展的相关内容使用,它们在教师有目的的投放中成了孩子们爱不释手的操作材料。

2.二次加工材料的开发

区域化学习必须以大量操作材料的准备和环境的创设为前提,我们在提供材料的时候往往以幼儿能独立使用为出发点,所以开发和投放材料之前需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点有所了解。区域化学了依靠部分现有的操作材料外,还需要教师利用现有的生活材料,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再加工,或根据新增加的教学内容而重新制作操作材料。

例如,在小班“车子叭叭”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将幼儿收集到的汽车图案剪下,并分割成若干小块投放在“汽车拼图”区域中,使幼儿认识并巩固各种车子的特征。再将收集到的各种质地的罐子装饰成汽车,并富有童趣地贴上幼儿的大头贴,放入“有趣的滚滚车”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车子滚动距离和车子轻重之间的关系。在活动中,幼儿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尝试,以各种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对车子这一日常交通工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材料的投放

1.明确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区域化学习活动材料投放的教育性和探究性是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前提。因此,我们在投放活动材料时要做到目标在前、选材在后,让材料有效地服务于教育目标,同时将目标化解到各个区域中,通过多样性的材料提供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与主题相关的直接的、完整的经验。

如结合“动物王国”的主题活动,围绕“运用多种手段与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对动物基本特征的认识”这一活动目标,我们将这个总目标分化到“阅读区”,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创编并大胆讲述有关动物的故事;美术区域则是让幼儿通过利用废旧材料,尝试运用折、拼、粘、画等方法制作“我喜欢的小动物”;科学区是让幼儿通过了解动物的不同特征及生活环境的特点,将动物进行分类;数学区是结合“给动物排队”的游戏,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想象自由探索,尝试对同一种物品按不同的规律进行不同的排序。

2.顺应幼儿发展的需要性

第一,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材料。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幼儿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等都存在着差异,我们支持与鼓励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满怀信心。因此,我们通过观察每一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既考虑到“吃不了”的幼儿,也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如在大班区域化学习活动“动物王国”中,教师在数学区“给动物排队”区域中,通过记录表格的设计体现对不同能力幼儿的要求,问号的个数代表排序方法的数量,问号越多意味着想出的排序方法越多。幼儿可以结合自己的能力给动物进行有规律的排序,鼓励幼儿挑战自我。

第二,根据活动的逐步深入提供材料。在活动中,要让幼儿保持新鲜感,乐于动手动脑,提高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要适应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开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我们通常每周安排两次区域化学习活动,教师要根据幼儿第一次活动的情况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区域的设置和增添第二次活动时所需的材料,以使空间和材料可以更好地满足幼儿学习活动的需要,让幼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断激发自身的挑战欲望,并循序渐进地得到发展。

如在“有趣的叶子”这一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掌握探索、发现排列成封闭状物体的数数方法,初步积累相关数数的经验,教师有目的地把操作材料进行了划分,分别提供了三个不同难易层次的材料。

二、小空间,大规划

纲要中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不断思考如何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有所体现。作为教师,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幼儿活动的空间是多元的,活动的地点不再局限于幼儿园,应将幼儿领入充满生机的大课堂,学习那些在教室里和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本领。而这些活的知识和本领,正是人生所必需的。

例如,在中班实施的区域化学习活动“和纸玩游戏”中,我们初步设计了美术区“创意贴”,将材料按类别放置在幼儿桌子旁的操作架上,分为1号架子―“工具类”,主要投放制作需要的剪刀、双面胶、订书机、胶棒等制作工具;2号架子―“纸张类”,主要放置前期幼儿接触到的各类纸张;3号架子―“参考类”,主要放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到的纸贴画书籍、图片等。同时,考虑到幼儿在家庭中已有使用电脑的经历,所以利用教室中现有的电脑与网络供幼儿进行资料查询。区域边上的墙饰上不仅有教师的范例,还有其他班级幼儿制作的作品展示,这样就初步为幼儿构建了丰富而又充足的材料空间。

又如在大班“恐龙”活动中,恐龙爪子的归类既有他们在图书资料中查找到的,又有他们自己发明的,并且按照他们的理论进行一一对应,划分不同的类别。恐龙蛋的演化是他们在探索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再经过自己的理解并运用独特的方法做了统计和分类。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标记来说明,如有的用“O”表示这是我找到的,有的用小红花表示这是我发明的,等等。因此,我们支持幼儿在活动中运用书籍、报刊、上网、电视、广播、VCD、照片、玩具、现场采访、探索实录等各种途径去获取信息。

三、小策略,大作用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恰到好处的师幼互动是最重要的。考虑到区域化学习活动需要充分的自主宽松的氛围,所以教师应尽量减少干预性指导,以隐性的指导为主。

1.等一等,帮一帮

区域化学习活动中,大部分时间是幼儿自己自由探索与操作,其间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必要时,教师要学会“等”,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与材料互动,给予他们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例如在小班活动“交通工具大集合”中,幼儿对教师说:“今天我想造一辆公共汽车。”“好的,这回你的公共汽车要造得牢一点噢,过会儿我来乘你的车,好吗?”幼儿连忙点头。但是在用瓶盖做轮子的时候,他选择了固体胶棒,结果无论如何粘,轮子总是掉,教师在边上观察到以后还是默默等待。经过数次失败之后幼儿改选了双面胶,但是撕不下白色一层,此时教师上前询问:“需要帮忙吗?”终于,“公共汽车”完成了,幼儿十分高兴。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有利于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让幼儿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激起幼儿对材料探究的更大兴趣与欲望。

2.说一说,评一评

区域化W习活动中,幼儿的自我学习和自主探究占了活动的大部分时间,那么活动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如何解决,重要的知识点如何来化解呢?

第一,交流、讨论式。从形式上可以分为集体交流、小组交流和个别交流,适当的时候可以灵活转变、交叉使用。但是教师需要注意,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交流、讨论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对于小班可以重点围绕活动中的兴趣情感、坚持性、专注性等,如:“今天你玩哪些区?”“你都做了什么?”而中大班可重点交流创造性、再探索的愿望、自信心、合作交流等方面,如:“今天你有新的尝试吗?”“有了什么新的发现?”

第二,展示、示范式。教师可以展示幼儿的作品或活动成果,如幼儿的作品、区域活动中的记录单等,它使幼儿活动有了持续性,能给予幼儿更多的成就感和向同伴学习的机会,体验活动的乐趣。当然,还可以展示、示范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一些内容。如在“水中开放的睡莲”区域中,要求幼儿比较三种纸制的花在水中开放的快慢。有的幼儿自己一个人操作,先放两朵花,再迅速放剩下的一朵。而有的幼儿则是两个人、三个人一起合作,同时将花放到水中。于是在评价时,可请两位幼儿示范他们合作操作的过程,让幼儿从中领悟到活动中合作的重要性及怎样的操作才是更加科学的、正确的。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范文第4篇

摘 要

材料的投放要为教育目标服务。在集体教育活动中,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我们要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动手动脑操作。但是,有时受材料的局限,不得不分组多人合用一些材料,许多被动型的幼儿只能被动观望.那么区域活动便是最好的弥补.还有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由于幼儿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有些幼儿刚有些兴趣,由于时间的不允许,被迫终止探索,那么可到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另外,集体教育活动结束,个别幼儿对探索的内容,意犹未尽,还有深入下去的需要,区域活动正好可以满足这些幼儿,使活动向纵向发展。

关键词

区域活动 投放 材料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而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同样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区域活动是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拼搭等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它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而活动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投放是否合理,该如何选择投放活动材料呢?

一、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投放区域材料

材料的投放要为教育目标服务。在集体教育活动中,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我们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动手动脑操作。但是,有时受材料的局限,不得不分组多人合用一些材料,许多被动型的幼儿只能被动观望,那么区域活动便是最好的弥补;还有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由于幼儿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有些幼儿刚有些兴趣,由于时间的不允许,被迫终止探索,那么可到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另外,集体教育活动结束,个别幼儿对探索的内容,意犹未尽,还有深入下去的需要,区域活动正好可以满足这些幼儿,使活动向纵向发展。如中班《美丽的秋天》主题中的集体活动《拾落叶》,要求幼儿按5、6、7、8数字点子卡片及数字捡相应数量的树叶。由于幼儿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幼儿点不清卡片上的数字,也有的幼儿不能完全准确地辨认数字,在一次活动中,难以完成教学目标,这时我们就把这一内容延伸至区域活动中,提供材料让孩子继续操作,老师还可以进行个别指导。

当然,有时同一教育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如《七彩世界》的主题目标,可在美工区投放多彩叶片、皱纹纸团、蜡光纸、纽扣、棉签、颜料等多种材料,让幼儿通过拼贴美丽的花朵来感受色彩的美。在科学区提供水彩颜料(均是红黄蓝三色)、吸管、记录纸、调色盘、棉签、彩色透明纸,让幼儿用吸管将两种水彩颜料吸到调色盘中,用棉签调和,观察并记录颜色发生的变化。利用彩色透明纸,引导幼儿透过彩色纸看世界,观察万物色彩的变化。在益智区应提供彩色图形木块、各种图案卡纸,让幼儿找出相应的彩色形状摆放在对应的图案上。而在语言区,则应提供各种水果图片、相关内容的挂图、彩色图书,以便让教师来讲述故事。区域活动的开展使幼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集体教学的授课模式,幼儿在区域活动处于主导地位,他们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不仅发展了各种能力,而且帮助他们巩固了对已有经验的认识。

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投放区域材料

材料的投放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幼儿总是喜欢在一个区角活动,而对别的区角没有兴趣。这时,教师就要对照目标看一下.所选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再看材料是否具有游戏性,只有材料是玩具,幼儿才爱玩。比如,小班时,总有几个幼儿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而对美工区、生活区不感兴趣。于是,笔者就表扬了美工区和生活区的幼儿,并在这两个区内投放更多有趣、可操作的材料。果然,没多久那几名幼儿也开始进这两个区玩了。因此,投放材料时要突出材料的新颖性和趣味性。

三、根据幼儿体差异性投放材料

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活动区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们在活动区域中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使材料“细化”,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我们为活动区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在小班下学期末的主题活动“蔬果舞会”中,我们增设了一个“好吃的蔬菜、水果”的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有蔬菜、水果画纸、剪刀、数字袋等,能力弱的幼儿只要求会给蔬菜、水果涂色,尽量不要将颜色涂到边线的外面;能力一般的幼儿要能将蔬菜、水果剪下来,数一数,知道自己剪了几个水果或蔬菜;能力强的幼儿则会按照袋子上的数字装入相应数量的水果或蔬菜.这样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材料和操作方式,为他们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使每个孩子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四、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投放区域材料

幼儿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区域活动的内容和材料也应根据幼儿的发展而变化,使活动区及区内材料设置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每个区域的活动内容安排既要贴近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 又要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循序渐进。如语言角,幼儿的表述能力可从看图讲述开始,逐渐提高到排图讲述,材料投放要从有序图片到无序图片和拼图构件。最后幼儿可按自己的意愿将一组散乱图片排列出次序,然后按图讲述。在此基础上,幼儿还可做拼图讲述,把自己喜爱的图片摆放在背景图上,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让幼儿按画面的情景讲述。也可通过剪图片(投放剪刀、胶水、旧图书),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思维和想象,在纸上构出画面进行讲述,这样,幼儿就会由看一幅画说一句话发展到能逐渐运用自身经验和行为标准,编出较为连贯的有一定情节的故事。

五、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不断调整材料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范文第5篇

一、根据幼儿实际需要进行生活区域的创设

(一)、从关注幼儿的一日生活着手

通过观察,我发现大班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所要从事的生活自理行为大致分为三种,以下通过表格形式简单列出:

行为划分: 能完全自己的生活行为; 需要同伴间相互帮忙才能实施的生活行为; 需要老师或保育员帮助完成的生活行为;

具体行为表现: 喝水、如厕、塞衣裤、穿脱衣裤、倒牛奶、擦脸、洗手、抹香香、整理仪表、盛饭、挂外套等 穿反穿衣、向上反折卷衣袖、叠被子、运动前垫毛巾、佩戴值日生标志、搬小桌子等 削铅笔、女孩梳头、清洗玩具、清洗消毒碗筷和杯子、晒被子、点眼药水、擦眼镜等

从“需要老师或保育员帮助完成的生活行为”的这一栏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有些生活行为幼儿是可以尝试学着自理的,就是用成人的话说,可能会比较“吃力”。于是我又将这些行为分为了两类:一类是有安全隐患,不适合幼儿自理的;另一类则是有操作难度,但通过一定的锻炼依然可以让幼儿尝试着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的。或许,这也就对创设这类个别化生活区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二)、借助周边可支持材料和信息

随着高科技网络的越来越发达,身边的新事物也随之层出不穷。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里经常能看到“生活小妙招”的节目,里面有些内容还是可以值得我们借鉴和尝试着投放到幼儿的个别化生活区里去的。

案例1:“去渍小达人”

一次班级里开展美工活动,结果杰杰的记号笔由于漏墨水将崭新的袖套染上了两滴墨渍,活动后,当杰杰正准备脱下袖套塞进自己的小抽屉带回家让妈妈洗时,老师抓住这一问题的契机问孩子们:“怎么才能将记号笔的墨汁洗掉?”从孩子们的各种回答中,老师梳理总结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记号笔的墨汁是很难洗掉的。那天,班级生活区的一角,老师投放了“去渍小达人”的个别化材料架,规则提示:谁能找到祛除记号笔的墨汁的好方法,谁就能在“去渍小达人”的王冠上贴上自己的大头贴。之后的两三天里,幼儿们陆续带来了他们各自寻来的“好方法”:有的孩子带来了一小瓶淘米水,有的孩子提议向卫生老师借一次性酒精棉球来擦拭染上墨渍的地方,还有的孩子用小药瓶装来了粗盐和洗衣粉,说是爸爸在网上查到的好办法……

老师在个别化生活区的规则里提出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其实是让幼儿到生活中去找答案,虽然有些幼儿找来的方法不一定有效,但在幼儿们一次又一次颇有兴致的尝试操作中,幼儿们获得生活经验的同时也丰富了知识经验。

动作是智力大厦的砖瓦--心理学家的名言告诉我们,孩子智力活动的形成首先要有身体活动的表现,外在的身体动作可加速内在智力活动的发展。幼儿是在摆弄与操作物质材料中认识世界的,所以在以上的个别化生活学习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中,教师所做的并不是改变孩子的决定,而是从孩子的决定中发现和找到教育的契机。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中巩固学到的生活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二、借助教室内有“有利地形”进行创设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开展个别化学习活动与合理化个别化学习活动环境创设是密切相关的。老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室空间,妥善利用教室内的“有利地形”,才能使投放的游戏材料取得事倍功半的价值。

案例2:材料架“搬家”

在个别化生活区“我给玩具洗个澡”的材料及场景创设中,原先出于对采光和晾晒玩具便利的考虑,此游戏区设在了教室阳台处,但当孩子们第一次操作的时候,老师发现让孩子们清洗玩具会用到水,而教室的地面一旦被来回“运输”湿漉漉玩具的孩子们滴到了水滴,无疑会给孩子们的走动造成安全隐患,而降低安全隐患的重要性远超出采光和晾晒玩具的便利性,于是,老师及时调整了这组材料投放的位置,将这一游戏区改设到了盥洗室门口最靠近水池的地方。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地面湿滑给孩子带来的安全问题,又缩短了在该游戏中需要尝试不同清洁材料为玩具清洗的幼儿来回取放材料的“路程”,让孩子在有限的个别化学习时间里更专注于与材料的互动。

三、遵从“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原则,投放有活力的生活个别化学习材料

教师只有在生活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才能有效提高幼儿操作学习的质量,确保目标的达成。而了解和把握幼儿已有经验和在生活区中应该获得的关键经验,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育技能。

案例3:“百变造型”的启示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到了大班下学期,老师在班级中创设了“百变造型”的个别化生活区。刚开始的时候,幼儿按老师提供的步骤图,反复练习着“一把抓”的马尾梳法,“百宝箱”里的工具幼儿也只是用到橡皮筋和梳子。然而,在几次失败和成功之后,幼儿们显然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的马尾梳法,也就是说马尾梳法已经满足不了孩子们对生活实践经验的需要,于是“百宝箱”中的其他物品引起了幼儿们的兴趣:有弹簧的发夹、有珠饰的塑料绳,螺旋形的软陶棒等,有孩子问“这是怎么玩的?”“他们能把你的发型变得更特别”老师神秘的说。于是女孩们又开始了对新发型的创新和挑战,一开始的成败是必须的,游戏讲评时,头发被同伴梳得乱糟糟的女孩抱怨到“难看死了,我再也不要做实验品了”,于是在讲评后整理物品时,细心的女孩们发现“百宝箱”里多了两个可供练习梳头的娃娃,第二天,大家发现那个抱怨“再也不要做实验品”的女孩,依旧忙碌地出现在了百变造型屋中。终于,孩子们借助老师提供的“特别工具”创造了各种与众不同发新发型。老师则一一给孩子们的创新拍照留念,冲印出的新发型小册子供孩子们以后的创新作为灵感。

面对市场上不断能看到、买到的发饰新品,女孩们跃跃欲试。作为老师,也应根据幼儿的实际生活操作经验水平,有层次地投放梳头的工具材料和发饰。“教师在后”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无所事事,而是要做更多的事先准备工作,预设孩子在操作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这对教师而言,无疑是更大的挑战。

材料的呈现方式能有效地构成材料与幼儿的相互作用。学是在学习者内部发生的,在操作和支配材料的过程中,神经上的、肌肉上的和感觉上的刺激,导致幼儿不断地获得新知识。

四、在落实主题活动目标的同时,开展相关的生活个别化活动

自二期课改以后,幼儿园的主题活动较原先的分科教学更加贴近幼儿生活了,因此幼儿也会比较感兴趣,更容易接受主题活动的开展。作为一线教师,开展任何主题活动之前都会详尽接读主题书上的主题目标,包括在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开展的个别化学习生活区域的创设,也应让孩子通过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活动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如在“我是中国人”主题中,生活区中的“幸运中国结”既让幼儿了解了中国绳结文化的多种形式,又能通过熟悉不同中国结的制作方法,萌发幼儿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更激发了幼儿热爱生活美的心。

在“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中,生活区中老师利用废旧台历投放的“做笔套”步骤,让渴望上小学的大班孩子们动手又动脑,在生活区中体验一下小学生要做的事。

因此,老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如果能更多得跳出自己的视角,多去思考一下“幼儿需要怎样的活动(游戏)过程和结果”这类问题,将会更多地观察和发现能让幼儿痴迷热衷的活动(游戏)形式。

五、让部分个别化生活学习活动成为渗透式生活活动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