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精选5篇)

  •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当前在上市公司中,虽然新的会计准则的颁布及其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总体上来说还不尽人意,存在的问题较多,对近年我国所发生…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精选5篇)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危害;对策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最根本要求。而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仍极为普遍,会计信息失真不仅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扰乱社会经济秩序、阻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其失真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造成了对会计信息的“诚信危机”。会计信息失真涵盖的范围很广,只要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都可以称之为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深入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因素,进而寻找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就成为当前会计、审计准则改革进程中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当前在上市公司中,虽然新的会计准则的颁布及其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总体上来说还不尽人意,存在的问题较多,对近年我国所发生的大量会计信息失真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上市公司违规造假,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故意隐瞒或虚构交易事项;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低估损失,高估收益,使得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够真实,或上市公司运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办法,提供带有明显误导性的财务报告,以粉饰经营业绩,使得会计信息不真实,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等。

2.会计人员滥用判断,利用其职业判断能力,对会计事项作出非公允的表达,致使会计信息扭曲。例如:《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七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即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应遵循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允许对不重要的事项可以简单处理、例外处理,但对于重要性的判断标准,无论是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新准则均未能作出规定。这样对业务事项是否重要的判断就将由会计人员处理,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经济事项所作出的重要性判断就可能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将直接导致对同一事项会计处理方法的不一致。许多会计事项正是由于会计人员的随意判断导致会计信息大量失真。

3.会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的差错失误。由于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欠缺,或者粗心大意,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差错,造成会计信息不准确。例如: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很大。与原有会计制度相比,内容更新较多,许多会计人员习惯于执行会计制度,会计业务发生时要告知“借”与“贷”的相应科目,但新会计准则规范的是确认计量和列报的一般原则,甚至没有具体的科目名称,这就使得部分会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容易出现差错,滥用会计科目,虚列会计明细,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4.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上市公司就利用会计准则等有关财务核算规则存在的缺陷及其企业自身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大搞“特技表演”,导致会计信息未能公正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利用坏账准备计提随意性强;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多种选择;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与冲回;折旧政策的调整;利用会计差错更正;提前确认收入等等制造失真会计信息。

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取消“后进先出”法,对于原先采用后进先出,存货较大,周转率较低的公司,如一家采用后进先出法的电器设备制造的公司,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下跌过程中,一旦变革为先进先出法,成本将大幅上升,毛利率快速下滑,当期利润便会显著下降。而对以生产电缆线、变压器的公司而言,由于当前国际市场有色金属的价格不断上涨,改变计价方法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这种计量属性的改变,也会产生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1.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会计信息失真将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国民收入无序分配,导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其税收政策无法正常执行,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受阻,证券市场及其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混乱,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还将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滋生腐败,影响社会稳定,滋长浮夸之风和腐败现象,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2.对于上市公司自身来说,会计信息失真将使企业的会计工作丧失其职能,从而失去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指导作用,会影响企业经营者管理和科学决策,企业会因家底不清无法作出合理的经济预测而发生财务危机或其他重大损失,另外,信息失真会使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丧失向企业融资的信心。如此情况下的企业,长期下去,必将削弱其市场竞争力,制约其发展、壮大。

3.对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来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将给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信息投资风险,将会误导社会公众对证券投资作出错误的抉择,出现投资得不到回报,最终丧失投资热情。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一是非故意性原因造成的,例如: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资料及其数据的过程中,由于专业水平不够,经验不足,导致计量出错,主观判断失误;二是故意性原因造成的,例如为了某种意图和目的,通过弄虚造假,人为地、故意地隐瞒收入与支出等,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具体可以从下面几点来分析:

(一)各方利益的推动

1.投资方利益的推动。在证券市场中,相当一部分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喜欢猎取小道消息,只关心股票价格的升降,对会计信息的真假缺乏研究,从而造成市场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大量需求。

2.上市公司利益的推动。某些上市公司为了在当前证券市场中树立其良好形象,并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致于利用会计造假、操纵利润的各种利益冲动一直有增无减。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低估损失,高估收益,使得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够真实。再者,上市公司运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办法,提供带有明显误导性的财务报告,以粉饰经营业绩。

3.政府行为的不规范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调控通过市场以间接方式进行,但某些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左右企业管理人员的经济决策,甚至授意企业管理人员报列虚假的财务数据,人为夸大当地的经济增长速度,造成国家统计数据与地方统计数据相差悬殊,企业会计信息基础数据注水严重。这种由于政府行为的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在当前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二)公司治理结构不科学。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多数是由原国企改制而来,导致"掏空"、"造假"等现象屡有发生,目前上市公司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得公司治理中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全丧失效力,形成了自我评价风险,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大股东自身的利益。这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使得公司的实际经营决策大权主要由公司高管人员掌握,造成部分公司信息不透明,内部人控制和操作不规范等弊端,其缺陷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会计信誉度低的根本原因。

(三)会计监督环境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

1.企业外部的会计监督,如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各种经济监督之间监督标准不统一,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互相交叉,无法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发挥监督作用。企业内部的审计监督软弱,许多单位迫于《审计法》,才不得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这样内部审计机构在运行中不能被单位真正接纳,反而受排斥。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不能过多地参与单位的经营决策,担心自己的工作被领导误解,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在工作中处处小心翼翼,对单位违法违纪的财务活动视而不见。

2.作为社会力量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1)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审计被誉为最超脱、独立性最强的审计,因为职业规范要求它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独立于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而在现实工作中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却很难,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了普遍现象。(2)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差。一些原则性差的事务所为了承接业务,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验证报告,不仅监督职能丧失,反而滋长了造假的风气。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尽管我国的会计法及相关法规对违反会计法规的行为均有相应的处罚措施,但其处罚力度远不足以威慑会计造假者,使得造假成本很小。此外,执法不严,也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对会计信息的造假。低廉的造假成本,高额的造假回报和利益趋动,使得一些人敢于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

(四)会计人员素质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会计行业古来有之,且一直在管理工作中居于高位。我国现有1200万会计人员,一个县一般也有1000多名会计人员。另外,我国的会计学教育也已开展了半个多世纪,许多高学历的会计人才分布在各个会计岗位上,但是,当前仍存在三个主要问题:(1)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2)会计人员素质不高;(3)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这都将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治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强化董事会和监事会职能、限定国有大股东持股比例、推行股权激励、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等治理措施,使得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进一步完善,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理顺会计管理体制,强化会计监督,完善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从而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的透明度、会计信息的质量及其会计信誉度。

(二)强化会计监督机制。建立以单位内部监督、注册会计师社会监督、政府部门国家监督为主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的共享,防止会计信息的提供者炮制不同口径的失真了的会计信息,保证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加强法制建设和监督,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是会计监督的关键。对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会计单位和个人要严惩不贷,决不姑息。特别是对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典型单位、典型案例、典型责任人,应依法从重处理并公诸于众,以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威慑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加大会计造假的机会成本,有效扼制非法会计信息的失真,同时也是给那些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法律上的保护。

(三)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升会计人员素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求现代会计必须随之转轨变型,适应形势,更新知识,会计从业人员不断进行后续教育培训学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形式多样化,会计主体多元化,在企业错综复杂、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同样也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1)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2)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3)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4)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只有具备这些素质和能力的会计人员,我们所获得的会计信息质量才有保障。

(四)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有关内容。2006年2月15日我国新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正式颁布,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境内会计师事务所施行。但新准则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本次准则修订过程中引入了多种会计计量属性,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会计人员对会计计量属性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而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我国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而且这也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所以我们不能通过限制企业的选择权来解决这一问题。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在目前情况下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通过内部审计及外部监督机构来制止企业钻会计政策可选择性的空子,此外,在会计准则、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对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加以限制。

四、结束语

会计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且,“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尤其是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意味着从2007年起,中国企业将使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与国际企业对话。这种对话在经济全球化、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也日显重要。但同时,会计信息失真也会伴随着这个发展过程,如何更好地杜绝它的存在,是我们现在值得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贺志东.企业会计准则操作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林钟高,等.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1).

[4]姜丹,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监管的博弈分析[J].财会月刊,2007,(11).

[5]严武.公司股权结构与治理机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6]任德新,黄国伟.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路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5,(1).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一)运用故意隐瞒关联方或关联方交易的方法来粉饰会计信息

这种方法最为常见,特别是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为大股东提供担保等事项,如中科健曾为其大股东深圳科健集团有限公司提供超过5亿多元的担保未予披露;而国内的紫鑫药业,其上下游主要的销售商、供应商均是其关联方,但其在年报中对关联交易只字未提,依靠这些内部交易,其为自己的人参产业做了虚假的华丽包装,最终导致“东窗事发”。

(二)运用显失公允的关联方交易,掠夺上市公司

如ST科龙于1998~2002年间通过关联方交易从关联方天津格林柯尔购进制冷剂价值共计3.86亿元,其采购价格及采购数量远高于同类市场价格和实际需求(到2004年末这批存货还有1.8亿元未使用),给ST科龙造成资金链断裂、经营负担加重和连年的巨额亏损等后果。

(三)运用关联方交易非关联化的方法,粉饰会计信息

如美国著名的安然公司会计信息舞弊案,其实质就是把关联方拆分成多个层次,使其在形式上去关联化,然后通过复杂的、多层次的关联交易,如将同一金融资产在不同关联方之间进行不断地倒买倒卖,使卖出方获得利润,买入方增加资产价值,从而虚增了上市公司利润和资产,使其能不断骗取银行信贷资金,公司股价也不断最高,最终让银行和广大投资者蒙受重大损失。

(四)甩债权“包袱”关联方“另类红包”扮靓上市公司

2009年12月31日,五粮液宣布将子公司对中科证券的账面值8,295万元债权转让给大股东宜宾市国资公司,转让价格按账面值平价转让。尽管这次转让看上去五粮液并没有“赚”,实际上却化解了子公司8,000余万元的投资风险,使得五粮液卸下了一个“包袱”。

二、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会计核算方法的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建设,堵住关联方交易会计信息舞弊的源头

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规定上市公司在对重大关联方交易进行决策时必须由独立董事发表意见,并得到他们半数以上通过方可执行,这一制度对可能产生关联方交易信息舞弊的源头进行控制,保护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但是,就《独立董事制度》本身而言仍然存在可商榷的地方,如独立董事产生的方式:目前都是由大股东控制的董事会提名,并交股东大会通过,而股东大会其实也由大股东控制,所以,独立董事往往是形式上独立而非实质上独立,并不能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应有的监督职责。因此,如果要进一步堵住关联方交易会计信息舞弊的源头,就必须对现行的《独立董事制度》进一步完善,如独立董事的提名权应交给广大中小投资者,股东大会表决时,大股东应当回避表决。这样选举产生的独立董事就更能代表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更能有效地发挥其监督职责。

(二)进一步完善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监管机制,加强关联方交易会计信息的监控

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监管主要是由证券监管部门(如证监会、证交所等)负责,以事后监督为主,这一点上可以借鉴银监会对银行业内部及关联人交易的动态监管方法,主要有:一是实行上市公司关联方名录的报备制度。证券监管部门可要求上市公司定期向其报备关联方名录,促使上市公司对自己的关联方进行不断地自查,避免重大关联方的遗漏,同时也可以使监管部门根据名录对照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是否完整和正确。二是对上市公司拟进行的重大关联方交易实行预先备案和完成报告制度。现行制度虽然明确了重大关联方交易的定义,但除了上市公司与关联方发生的重大资产重组外,尚未要求实行预先备案和完成报告制度,监管部门尚不能动态掌握上市公司可能发生的重大关联方交易情况,如能事先备案,那么监管部门便可以事先掌握情况,一旦发现重大问题可事先介入,避免上市公司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三)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披露》准则,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目前上市公司对关联方交易会计核算主要是依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及其相关解释,该准则主要对如何界定关联方、关联方关系的认定判断、关联方交易的类型识别,以及关联方交易信息的披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上市公司规范关联方交易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但该准则尚有进一步完善的余地,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联方认定的范围应当适当扩大。按现行会计准则,对关联方认定范围主要包括与上市公司存在控制关系的企业、存在重大影响的投资或被投资企业、合营企业、该公司主要投资者个人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以及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控制、共同控制的其他企业等,尚未将可能对上市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的、而不属于上述关联方范围的企业、单位或个人纳入到关联方的认定中来,如可能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供货商、客户或借款人,而这些企业、单位或个人往往因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如销售、采购、资金等经营方面)有着重大影响,从而造成他们与公司在某些交易活动的关联化,也给上市公司留下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操作空间。因此,可以适当扩大关联方的认定范围。二是关联方交易披露的内容应当适当增加。现行会计准则在关联方交易披露内容上最大的不足就是尚未将关联方交易公允性和必要性纳入到披露范围之内,使会计报表的使用人很难判断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是否公允和必要。

(四)进一步加强外部审计监督工作,有力保障关联方交易的会计信息质量

新审计准则中对注册会计师实施关联方交易审计的策略、方法和承担的责任都做出了重大调整,明确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关联方交易是否公允进行职业判断,这将进一步加强外部审计的监督工作,从而将有力保障关联方交易的会计信息质量。此外,独立董事或中小投资者可联合聘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对认为存在疑问或重大的关联方交易实施专项审计,以确认关联方交易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从而进一步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和保障关联方交易的会计信息质量。

三、总结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会计政策

0引言

《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2006)》中规定,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变更会计政策:第一,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第二,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会计政策变更有关的下列信息:会计变更的性质、内容和原因;当期和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调整金额;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的时点和具体应用情况。

1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必要性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的核心问题是确认和计量,经济业务事项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以及在此之后的再确认和计量,其本身就是对具体会计原则、具体方法和程序的选择和运用,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

1.1由于企业与相关的各方(如政府、现有与潜在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客户等)存在利益不一致的情况,其中政府与企业的利益相关性最小。并且都需维护自身的利益。因此,政府为了使其制定的准则、制度能够平衡各相关方的利益,降低执行成本,就会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事项会计处理的限定,以提供给企业一些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1.2由于会计计量与报告过程是以货币计量为手段,采用一些特定的方法,对会计对象加以反映,以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的过程。因此,会计核算过程必定会包含着一定的主观判断因素,如人们可能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产生不同看法,从而产生不同的会计观点,提出不同的处理意见,由此也就产生了会计政策选择。

2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

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主体在会计准则等规范的约束下选择会计具体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的行为,其本质是为会计目标服务。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即上市公司利益集团(包括管理当局、股东、债权人等)选择会计目标和会计准则的行为。

2.1管理者报酬计划利润指标是上市公司股东衡量管理当局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计算管理者报酬的重要依据之一。西方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某些激励机制下,管理人员的报酬随着报告收益的增加而增加。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归属上市公司管理当局,而管理当局与股东的目标不可能一致,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和机会主义行为,公司管理当局就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侵犯股东的权益。管理当局必然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提高报告期的收益以提高自身报酬。Gaver(1998)等研究CEO的现金报酬,其研究表明报酬的作用是不对称的:只要盈余是正的,现金报酬与盈余上限正向相关,但现金报酬却回避了盈余上限损失的影响。

2.2债务契约债权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降低风险,通常在债务契约中规定一些限制性条款,例如最低限度的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限制对资产的清理和转移、限制公司举新债等。

而这些限制性条款的财务指标都是根据财务报告数据计算的。管理当局为了举借新债或者履行债务契约,会选择对其有利的会计政策来实现上述会计数据指标。

2.3避免政府和市场管制机构的关注中国证券市场起步比较晚,发展不成熟,资本市场是受政府高度管制的市场。上市公司的上市交易、配股、增发和收购都必须接受中国证券会的审批,上市公司必须提高反映其经营业绩的会计报表及各项指标,可能因其业绩不好或指标不符合标准而被处罚、停牌和退市。陆建桥(1999)以在上交所上市的22家亏损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亏损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亏损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年份,存在显著的非正常调减盈余的会计处理;在首次出现亏损前一年度和扭亏为盈年度,又明显存在着调增收益的会计政策操纵行为。这表明为了避免公司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管制,亏损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及其前后普遍采取了相应的调减或调增收益的会计处理方法。

2.4政治成本若企业存在由于政治活动而引起的潜在财富转移,那么假定它的企业管理人员将采取减少其财富转移的会计政策。中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为国有企业改制后上市的,公司的管理者与政府有着密切联系,在可能引发经营危机而备受指责的企业中,未收到政府压力的公司管理人员,更愿意采用能减少预期盈利水平和盈利变动的会计准则。刘斌、孙雪梅(2005)运用单变量检验和多变量检验的Logistic回归检验分析方法,以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选择为切入点,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契约动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治成本对会计政策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报酬契约对会计政策选择存在显著影响、而债务契约对会计政策选择没有显著影响。

3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提高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公允性的对策

3.1提高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定准则的程度部分学者在研究会计政策选择时,往往只把会计政策选择当作企业单方面的行为,研究大多局限于企业这一个方面,而研究准则变化等问题的学者则仅仅考虑对准则的描述。事实上,会计政策的选择、利益相关者以及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三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利益相关者各方博弈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计准则的制定,可以使会计准则不断优化。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以会计准则为基础的,新的会计准则的实施则又会引起会计政策选择的变化。关于如何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本文尤其强调应提高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参与程度,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是高质量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保证。超级秘书网

3.2协调利益相关者会计政策选择的冲突企业是各利益相关者契约的集合,因此需要建立起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机制,提高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优化会计政策选择,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最终体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即董事会应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充分表达利益相关者的思想,并且享有会计政策选择的决策权力;监事会由利益相关者代表参与,享有监督会计政策选择的权力;构建会计政策委员会和周期审核小组,由其进行会计政策的具体选择和审核。

3.3保障信息沟通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是导致利益相关者间信息不对称及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条件的财务冲突的重要原因。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在会计政策选择上的冲突需要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同时要对拟采取的会计政策在利益相关者中进行调查,倾听他们的意见,形成有效的磋商机制,以充分反映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国特殊的审计市场关于审计费用的决定因素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众多决定因素中,公司治理是一个相对新的研究话题。自从安然与世通事件以来,内部公司治理受到学者们持续关注,会计师们也开始重点关注公司的内部公司治理。本文对审计费用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对以往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

公司治理;审计费用;综述

目前关于公司治理和审计费用的关系问题至少有两种观点:分别是替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两种理论对公司治理与审计费用的关系解释不同:替论认为一个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越完善,成本越低,会计师面对的风险越小,因而审计费用越低,也就是说,外部审计可以看成是外部治理,某种程度上内部公司治理可以代替外部治理;而信号理论认为,管理层倾向于聘请严格的会计师来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公司良好的内部治理,因为就使得审计费用较高。然而当前的实证研究仍然不能证明哪种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实践。

一、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审计收费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不管在西方还是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都有很多的成果和文献。本节下面将围绕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综述与之相关的重点文献。

(1)国外文献综述

Simunic(1980)于1977年收集397家上市公司(美国)的审计收费数据。他使用最小二乘法做完线性回归分析,正式构建了非常经典的Simunic模型。他经过研究发现,控股的子公司个数、上市公司资产的规模、公司所处的行业的类型、公司前两年的盈余状况、公司的资产与负债比率、年度的审计意见类型和公司内部审计的成本对审计费用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而事务所的规模、会计收益比率、事务所审计任期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并不显著。

Francis(1984)通过研究认为:上市公司资产的规模、上市公司的业务复杂程度、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显著影响审计收费。

Firth(1985)研究了新西兰的上市公司后认为:公司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率和非系统风险对审计费用有着显著的影响。而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不显著。

(2)国内文献综述

朱红军,章立军(2003)对沪市639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了研究。作者深入分析了审计费用特点,并且深入分析了审计费用和公司所在行业、公司所在区域以及上市公司的性质等几方面的相关性。实证得出结论:审计费用和事务所规模、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行业分布、和上市公司股权的性质等因子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

林恋(2004)汇总了和事务所审计定价有关的数据,选取上市公司年报为样本对象,样本取自2000年到2002年三年持续经营,在上交所和深交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作者认为:三个变量与审计费用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事务所是否为“十大”、控股子公司个数的平方根的和以及取了自然对数的资产规模。

王善平,李斌(2004)选取2002年深交所的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文章研究的对象,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审计费用影响因素。作者实证的结论:资产规模、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数量、外聘的事务所的规模以及公司所在地区和审计费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应收账款在总资产中的比例、存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ROE、审计意见类型、资产负债率、和审计费用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关于审计收费及其影响因素旳研究分析大都是以Sununic的模型为基础的。而基本上所有的研究都证实了影响我国审计收费的最主要因素是上市公司规模以及审计的复杂程度。大多数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所在地和审计收费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ROE等与审计收费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对于其它的因素,诸如应收账款和存货分别占总资产比例、审计任期、审计意见类型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等对于审计收费的影响程度,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

二、公司治理结构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外国学者较中国学者更早的开始研究审计收费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并且做了一系列的尝试和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大家也没有得到非常一致的结论。

Goddard and Masters(2000)通过研究发现: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和没有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二者之间在审计费用方面并没有存在差异。

Carcello(2002)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如果不对董事会的特征进行控制,董事会表现出的勤勉性和专业性和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是正向的。而审计费用和董事会表现出的独立性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一个表现出独立和勤勉并且非常具备能力的董事会是同意主动增加审计费用的,董事会自身的监督不能代替外部审计,只能是起到一个协助的作用。

(2)国内文献综述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的参考文献可以看出作者的学术起点和学术基础,同时可以看出作者在撰写论文的时候都参考引用了哪些资料,也方便读者在同一研究指引方向。以下是千里马小编整理的关于会计造假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时做个借鉴。

会计造假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丽.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J].会计之友,1994,(05):23.

[2]陈红.治理经济犯罪首先要治理会计犯罪[J].广西会计,2003,(05):1617.

[3]刘琪瑶,赵敬.会计违法与会计犯罪的界定[J].辽宁财税,2002,(12):43.

[4]罗韵轩,彭志军.从安然公司破产看根治上市公司会计造假[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04):3235.

[5]程安林,梁芬莲.会计造假的博弈分析与监管的政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05,(02):223224.

[6]甘群.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手法与治理[J].财会研究,2006,(12):5152.

[7]冯述娜.会计造假手段揭底[J].现代商业,2008,(09):41.

[8]程安林,梁芬莲,黎军.会计造假与会计监管的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09,(06):142144.

[9]杨欣.会计违法与犯罪刍议[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07):126128.

[10]彭海红,汪忠华,邓文娟.有关会计犯罪问题的浅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3,(07):168169.

[11]程安林,梁芬莲,季洁.基于会计舞弊的内部控制形式有效性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02):7787.

[12]陈周.会计信息失真的伦理学分析——从猴王集团破产案谈起[J].四川会计,2001,(10):79.

[13]中国证监会.关于红光实业公司违反证券法规行为的处罚决定(证监罚字[1998]75号)[Z].

[14]清怡.银广厦重组似蜀道难[N].西安晚报,20010910

[15]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相关处罚决定[Z].

会计造假论文参考文献:

[1]林中乔.从绿大地案看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治理与防范[J].金融经济,2012.

[2]张兰澜.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财会研究,2012.

[3]刘婷.透视绿大地财务违规事件[J].财务与会计.2013.

[4]张慧.论会计造假与会计犯罪[J].现代商贸工业,2014.10.163-164.

[5]唐漪乔.关于创造性会计在财务报表中的运用的探讨——安然公司案例分析[J].现代商业,2012.33.267-268.

[6]赵立忠.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与企业价值关系实证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7]王彦明,吕楠楠.我国上市公司外部监督论略——以“看门人”机制为分析进路[J].社会科学战线,2013.12.165-171.

会计造假论文参考文献:

[1]杨萍萍.ZXYY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4(05).

[2]刘飞.浅析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及其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

[3]孙玉鑫.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4(09).

[4]熊薇.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现象分析及其审计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11).